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ubfossil chironomid-total phosphorus inference model for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被引量:10
1
作者 ZHANG Enlou Alan Bedford +3 位作者 Richard Jones SHEN Ji WANG Sumin TANG Hongq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17期2125-2132,共8页
The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sediment subfossil chi- ronomid distribution and water quality are presented. Data from 30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 The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sediment subfossil chi- ronomid distribution and water quality are presented. Data from 30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dicate that the nutrient gradi- ent was the major factor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chironomids across these sites. Canonical corre- spondence analysis (CCA) revealed that of 12 sum- mer water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otal Phosphorus was most important, accounting for 20.1% of the variance in the chironomid data. This was significant enough to allow the development of quantitative in- ference models. A TP inference model was devel- oped using weighted averaging (WA),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and weighted averag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WA-PLS). An optimal two-component WA-PLS model provided a high jack-knifed coeffi- cient of prediction for conductivity r 2jack = 0.76, with a low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of prediction (RMSEPjack = 0.13). Using this model it is possible to produce long-term quantitative records of past water quality for lacustrine sites across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hich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lake management and eco- logical rest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亚化石摇蚊 推理模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
原文传递
近150年来湖北太白湖摇蚊记录与湖泊营养演化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恩楼 曹艳敏 +2 位作者 刘恩峰 羊向东 沈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56-1161,共6页
通过太白湖北部湖区沉积岩芯中摇蚊亚化石分析,结合^(210)Pb和^(137)Cs年代测定和降趋势对应分析(DCA),研究了太白湖近150年来摇蚊种属组合变化和湖泊营养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中期(1950年左右),摇蚊种群中与大型水生植物关系密切... 通过太白湖北部湖区沉积岩芯中摇蚊亚化石分析,结合^(210)Pb和^(137)Cs年代测定和降趋势对应分析(DCA),研究了太白湖近150年来摇蚊种属组合变化和湖泊营养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中期(1950年左右),摇蚊种群中与大型水生植物关系密切的Paratanytarsus,Paratanytarsus penicillatus-type,Polypedilum nubeculosum-type和Dicrotendipes nervosus-type等属种迅速减少或消失,而耐营养的属种Chironomus plumosus-type,Microchironomustabarui,Procladius,Propsilocerus akamusi和Tanypus增多,表明大型水生植物减少,湖泊富营养化开始。20世纪90年代以来,Chironomus plumosus-type和Microchironomus tabarui等富营养种的比例增加反映了营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并呈现加重趋势。摇蚊组合变化反映的太白湖营养水平的增加与流域人类活动影响密切相关,早期湖泊富营养化响应流域土壤侵蚀及湖泊水产养殖,而1990年以来湖泊富营养化的加重则与化肥的大量使用、人类活动的进一步加强及流域内工业废水污染物的开始排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湖 摇蚊亚化石 DCA分析 湖泊富营养化
下载PDF
近400年来湖北大九湖泥炭地摇蚊对湿度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侯桂林 曹艳敏 +3 位作者 田文龙 潘登 申声曼 陈旭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30-1042,I0007,共14页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是华中地区少有的亚高山泥炭藓湿地,是研究长江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大九湖一根泥炭岩芯的年代学、元素及摇蚊亚化石记录,结合区域古气候资料,探讨大九湖泥炭地地表干湿变化历史及生物响应过...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是华中地区少有的亚高山泥炭藓湿地,是研究长江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大九湖一根泥炭岩芯的年代学、元素及摇蚊亚化石记录,结合区域古气候资料,探讨大九湖泥炭地地表干湿变化历史及生物响应过程.结果表明,近400年来大九湖泥炭地古水文和摇蚊种群变化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1820s之前研究区内气候偏冷湿,尤其是1720s—1820s年间,冷湿的环境有利于泥炭中碳的大量积累,较高的地表有效湿度使得摇蚊大量生长,同时湖泊相摇蚊属种丰富度及含量均较高;1820s—1940s年间,区域内夏季降水量显著降低,同时伴随明显的区域增温过程,泥炭地地表有效湿度过低不利于水生生物生长,摇蚊种群生物量极低;1940s(尤其1970s)后,摇蚊种群丰度逐渐回升,但湖泊相摇蚊丰度较1820s以前明显降低,半陆生摇蚊属种丰度有所增加,说明尽管该时期泥炭地表湿度有所增加,但较1820s前仍较低,暖湿气候下泥炭分解也较为明显.本研究探索性地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摇蚊种群对泥炭地湿度变化的响应过程,这不仅为摇蚊亚化石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为全面、精准地理解泥炭地演化及区域环境变化过程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蚊亚化石 地表湿度 泥炭地 大九湖
下载PDF
太湖流域西氿摇蚊亚化石群落对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响应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楚明 倪振宇 唐红渠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87-595,共9页
探究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机制对科学管理湖泊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西氿沉积岩芯XJ2018中的生物指标(摇蚊亚化石)及地球化学指标(总氮和总磷),探讨了其环境演变历程以及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摇蚊亚化石群落变化和系统突变指数(RSI... 探究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机制对科学管理湖泊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西氿沉积岩芯XJ2018中的生物指标(摇蚊亚化石)及地球化学指标(总氮和总磷),探讨了其环境演变历程以及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摇蚊亚化石群落变化和系统突变指数(RSI)结果均表明,西氿生态系统在近40年内经历了明显的稳态转换.1990s前,湖泊营养状态较低,水生植被覆盖度较高,摇蚊群落以附植型摇蚊(Cricotopus trifasciatus、Dicrotendipes spp.)为主,广食性的长足类摇蚊丰度最低,此时西氿为草型-清水态湖泊;以1990年为节点一直到2000年前后,由于宜兴市围网养鱼以及农业发展迅速,湖泊营养状态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一次显著的转变,附植型类群逐步减少,广食型类群(Tanypus chinensis、Microchironomus tabarui)暴发且逐步占据统治地位,湖泊营养化程度逐渐加剧,由草型逐步向藻型过渡;20002010年,湖泊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附植型类群几乎消失,广食型长足亚科(Tanypus chinensis、Procladius choreus)占绝对优势,2010年以后,附植型摇蚊类群的恢复和广食型摇蚊数量的下降,表明随着生态保护的重视和生态治理的实施,西氿环境略有改善,但藻型富营养湖泊的状态仍未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蚊亚化石 西氿 富营养化 稳态转换
下载PDF
武汉市沙湖摇蚊亚化石记录的湖泊生态环境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春玲 曹艳敏 陈旭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170,共9页
通过对沙湖41 cm沉积岩芯摇蚊亚化石组合进行分析,结合210Pb测年、长江中下游摇蚊-总磷转换函数模型、降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方法及武汉市历史资料数据,定量重建湖泊水体总磷浓度,揭示了沙湖自20世纪7... 通过对沙湖41 cm沉积岩芯摇蚊亚化石组合进行分析,结合210Pb测年、长江中下游摇蚊-总磷转换函数模型、降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方法及武汉市历史资料数据,定量重建湖泊水体总磷浓度,揭示了沙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1)1973—1989年,摇蚊组合以水生植被相关属种Cricotopus sylvestris-type和Dicrotendipes nervosus-type占优势,揭示湖泊水生植被发育;这一时期摇蚊重建水体总磷浓度为47—55μg/L,沉积物总磷维持在700 mg/kg;(2)1989—2002年,沉积物总磷增加近一倍,与此同时水体总磷逐渐上升到100μg/L以上,水生植被相关摇蚊属种相对丰度显著减少,湖泊由此进入富营养态;(3)2002年以来,沉积物总磷持续升高到2000 mg/kg以上,摇蚊组合以富营养属种Tanypus和Propsilocerus akamusi-type占绝对优势,水体总磷浓度维持在150μg/L以上。DCA第一轴解释了摇蚊组合变化的62.1%,且样品点在DCA第一轴得分与沉积物总磷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摇蚊组合主要响应于湖泊营养富集过程,这主要与武汉市城市化发展导致湖泊面积萎缩和入湖污水增加相关。研究表明沙湖水体营养本底值约为50μg/L,减少外源营养盐输入是保护沙湖水环境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蚊亚化石 降趋势对应分析 城市化 湖泊富营养化 沙湖
下载PDF
亚高山湿地摇蚊亚化石记录的近两百年来环境演化——以重庆葱坪湿地为例
6
作者 郑婷 曹艳敏 +1 位作者 彭佳 陈旭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82-1190,共9页
偏远的亚高山湿地受人为活动直接干扰较小,是追踪气候变化和大气沉降双重影响下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理想研究地.本研究以位于巫山的葱坪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一根50 cm沉积岩芯的210Pb和137Cs测年、摇蚊亚化石和元素序列,探讨该湿地近200... 偏远的亚高山湿地受人为活动直接干扰较小,是追踪气候变化和大气沉降双重影响下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理想研究地.本研究以位于巫山的葱坪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一根50 cm沉积岩芯的210Pb和137Cs测年、摇蚊亚化石和元素序列,探讨该湿地近200年来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摇蚊种群由1910年之前的Chironomus anthracinus-type、Limnophyes sp.、Cladotanytarsus mancus-type 1变为19101925年的C. mancus-type 1、C. anthracinus-type、Procladius sp.和Endochironomus impar-type的优势组合,这些优势种均指示浅水环境.此后,耐营养种E. impar-type、Polypedilum nubeculosum-type和C. anthracinus-type逐渐成为优势种.冗余分析表明,总磷、总碳和钙是解释摇蚊组合变化的显著环境因子. 20世纪30年代以前摇蚊种群可能与进入湿地的径流量小、水位较低相关,而20世纪中叶以来摇蚊组合变化指示大气沉降增长背景下湿地营养富集过程.在大气沉降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耐营养属种增加和生物多样性降低表明葱坪湿地生态环境正发生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蚊亚化石 元素 大气沉降 亚高山湿地 环境演化 葱坪湿地
下载PDF
苯胺蓝染色对沉积物摇蚊头壳提取方法的改进
7
作者 田文龙 骆萱 +3 位作者 郑子杰 周安琪 代哲 曹艳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9-354,共6页
为提高亚化石摇蚊头壳的预处理效率,利用苯胺蓝作为染色剂对湖泊沉积物摇蚊头壳进行染色,改进其传统预处理方法并评价提取效率.结果表明:(1)经苯胺蓝染色后,摇蚊头壳与周围背景着色对比强烈,摇蚊头壳提取时间缩短了30%~40%;(2)摇蚊壳体... 为提高亚化石摇蚊头壳的预处理效率,利用苯胺蓝作为染色剂对湖泊沉积物摇蚊头壳进行染色,改进其传统预处理方法并评价提取效率.结果表明:(1)经苯胺蓝染色后,摇蚊头壳与周围背景着色对比强烈,摇蚊头壳提取时间缩短了30%~40%;(2)摇蚊壳体各部分着色对比明显,有利于属种鉴定及分类;(3)苯胺蓝染色对提取出的摇蚊种群组成未产生明显影响.故苯胺蓝染色能有效提高摇蚊头壳挑拣效率,可广泛应用于浅水湖泊沉积物摇蚊亚化石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化石摇蚊 苯胺蓝 染色 方法改进
下载PDF
摇蚊亚化石记录及其在中国湖泊沉积与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恩楼 陈建徽 +1 位作者 曹艳敏 唐红渠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6-655,共10页
摘要摇蚊哑化石为摇蚊幼虫的儿丁质头壳,可以完好地保存在湖泊沉积物中,在古环境重建研究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重视。近年来,利用摇蚊亚化石头壳相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肯藏高原区、新疆一内蒙半干旱区开... 摘要摇蚊哑化石为摇蚊幼虫的儿丁质头壳,可以完好地保存在湖泊沉积物中,在古环境重建研究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重视。近年来,利用摇蚊亚化石头壳相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肯藏高原区、新疆一内蒙半干旱区开展了摇蚊一环境因子关系研究,并以之为基础重建了区域占环境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湖泊的营养盐演化定量重建结果表明,该地区营养本底相对较高,50~60μg/L总磷为该地区湖泊营养背景值,且80~110μg/L总磷为湖泊草一藻型生态转变的营养阈值;西北干旱区水文气候重建研究工作则证实该区域存在干旱的中世纪暖期和湿润的小冰期气候。我国不同湖区摇蚊幼虫一环境因子数据库的研究,丰富厂湖泊摇蚊幼虫生态学知识,提升了摇蚊亚化石在古环境、古气候信息解译中的应用能力。相比于国际同类研究,国内已建立的转换函数在推导能力上与欧美地区相当,但摇蚊亚化石分类体系与属种的生态属性研究尚需加强;此外,利用摇蚊亚化石在我国不同区域开展温度定量重建也有待推进。本文综述r我国在基于摇蚊亚化石的古环境重建和古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现有成果,指出研究过程中存存的不足,进一步强调了摇蚊亚化石作为有效生物代用指标在我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化石 摇蚊头壳 第四纪 环境演化
原文传递
基于摇蚊的古环境和古气候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9
作者 胡玉 陈建徽 +2 位作者 王海鹏 吕飞亚 魏国英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70-884,共15页
双翅目摇蚊科(Diptera:Chironomidae)昆虫生命周期相对较短,能够敏感响应环境因子变化,成为国际古湖沼学领域近20年来快速发展的代用指标,其主要近期进展可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1样本训练集和转换函数的大量建立,以及区域数据库的对比和整... 双翅目摇蚊科(Diptera:Chironomidae)昆虫生命周期相对较短,能够敏感响应环境因子变化,成为国际古湖沼学领域近20年来快速发展的代用指标,其主要近期进展可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1样本训练集和转换函数的大量建立,以及区域数据库的对比和整合;2对湖泊水文、理化等内部因素在影响摇蚊群落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视;3对现代间冰期以来、更为精细的时间尺度的关注;4实验技术和数值处理方法的改进,以及新指标的不断开发。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迄今为止已经在长江中下游、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区、蒙新等地区开展了相应工作,并建立了摇蚊—环境数据库,同时关注湖泊内部因素对摇蚊种群的作用;古环境重建工作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区和云贵高原区,东部地区的研究则主要反映了近期人类活动对湖泊状态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基于摇蚊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迫切需要:1开展更多的个体生态学工作,以广域范围内的现生调查为基础,构建属/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利用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实验效率,提升鉴定分辨率;3注重先进的数量生态学方法以及同位素标记等新兴手段在研究中的应用;4充分重视摇蚊指标在湖泊自然状态界定和生态修复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蚊亚化石 古环境 古气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