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4篇文章
< 1 2 1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choring Bias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Probability 被引量:1
1
作者 Atsuo Murata 《Psychology Research》 2014年第12期936-943,共8页
关键词 主观概率 死亡人数 偏置 加权函数 经验确定 大量死亡 风险管理 估计
下载PD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under George Steiner's Fourfold Translation Motion Theory-A Case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of Fu Sheng Liu Ji
2
作者 朱志遥 《海外英语》 2013年第14期164-167,共4页
Since the advent of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1970s, the focu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been shifted to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tentative probe into the t... Since the advent of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1970s, the focu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been shifted to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tentative probe into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manifes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Fu Sheng Liu Ji by Shen Fu on the basis of George Steiner's fourfold translation motion theory, namely"trust", "aggression","incorporation"and"compensation". By the study, we may obtain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translation is shaped by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us affirming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later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 Sheng LIU JI the fourfold TRANSLATION MOTION th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理与激发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喜平 刘一帆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7,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的有效激发。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合规律性和主动建构性的统一,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具有中国发展现代化的独特性,这种特点也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方面。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主...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的有效激发。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合规律性和主动建构性的统一,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具有中国发展现代化的独特性,这种特点也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方面。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主体的视角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理与机制。从机理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来自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强烈的实现现代化的意愿,来自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必将取得成功的信心。从机制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激发由中国式现代化领导主体的动力产生与增强机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动力激活与凝聚机制和中国式现代化外部力量的辅助性动力调动与协调机制共同完成。三个子系统机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在共同作用下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发展理论 动力机理 动力激发机制 主体能动性
下载PDF
一级学科视域下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的建设
4
作者 宋学勤 卫玮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2,共18页
作为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要有源自并属于本学科的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是必设的二级学科。搭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自主的整体性框架,主要包括基本结构层面和功能运行层面。前者针对的是内部组成要素,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作为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要有源自并属于本学科的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是必设的二级学科。搭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自主的整体性框架,主要包括基本结构层面和功能运行层面。前者针对的是内部组成要素,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后者则针对研究过程中的边界与操作,从学理上将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研究同史学理论研究、政治学理论研究等相邻学科理论区分开来。作为独立的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既不要理论依附、理论移植,也不要理论泛化,而是基于理论与实践通过有机联动、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等手段而最终定型。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不仅能够促进学科建设,更有利于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史党建学 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 中共党史党建研究 学科构建 学科理论
下载PDF
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引水隧洞安全评价模型分析
5
作者 皮明 杨涛 +2 位作者 张良 田华平 黄山河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24年第5期558-564,共7页
为准确预测黄河引水隧洞安全隐患,提出基于模糊集理论和主观贝叶斯方法的模糊贝叶斯安全评价模型。结合实际巡检数据,模型使用贝叶斯网络处理模糊信息与不确定信息,将巡检数据中给出的多态性故障事件模糊化;再通过贝叶斯网络的条件概率... 为准确预测黄河引水隧洞安全隐患,提出基于模糊集理论和主观贝叶斯方法的模糊贝叶斯安全评价模型。结合实际巡检数据,模型使用贝叶斯网络处理模糊信息与不确定信息,将巡检数据中给出的多态性故障事件模糊化;再通过贝叶斯网络的条件概率表找出不同故障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获得对引水隧洞安全模型的整体评价。通过开展引水隧洞安全评价模型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集理论 主观贝叶斯理论 不确定性 引水隧洞安全评价模型
下载PDF
主体教育视域下我国学科教育论课程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逻辑
6
作者 裴娣娜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5,共12页
随着我国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学科教育论课程的重构正在成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观照,探索主体教育视域下学科教育论课程建设及其教学实践范式的构建,是推进我国高品质教育实施的... 随着我国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学科教育论课程的重构正在成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观照,探索主体教育视域下学科教育论课程建设及其教学实践范式的构建,是推进我国高品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从时代转型分析和把握学科教育论在推进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中承担的责任,可以重新解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科教育论课程发展的历史演进逻辑,揭示中国学科教育论课程体系基于主体教育视域实现研究转型的生成发展过程。通过全面梳理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沉淀出学科教育论课程实践中有待进一步完善的要素结构及其运作范式,继而通过学科教育论课程的重构,彰显主体教育视野下学科教育论的中国特色和当代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教育 学科教育论课程 生成发展 主体教育
下载PDF
删繁就简:自愿简约及其前因、后果和理论解释
7
作者 李斌 朱钦 +2 位作者 张凯迪 严仁昊 冯凯 《心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8-925,共8页
自愿简约是指个人因放弃有形的物质资源的拥有和满足,在简化外部生活过程中获得内心的丰富与充盈的生活方式。个体选择自愿简约既受到个人价值观、物质主义和宗教信仰等内部因素的驱使,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自愿简约对个体主观幸福感... 自愿简约是指个人因放弃有形的物质资源的拥有和满足,在简化外部生活过程中获得内心的丰富与充盈的生活方式。个体选择自愿简约既受到个人价值观、物质主义和宗教信仰等内部因素的驱使,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自愿简约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和客观环境可持续性具有积极作用。当前研究主要从需要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来解释自愿简约的心理机制。未来研究需要多角度拓展自愿简约的形成机制、进一步挖掘自愿简约与幸福感的关系以及深入探索其产生的多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愿简约 极简主义 需要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 主观幸福感
下载PDF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嬗变及其核心问题意识
8
作者 夏莹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5,159,共15页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时间逻辑为主线,在阐发其代表人物及其历史事件所构筑的思想嬗变的过程中,提炼出主导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指向革命主体(性)的建构以及其革命的可能性条件的前提性批判。其中,着重探讨了早期批判...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时间逻辑为主线,在阐发其代表人物及其历史事件所构筑的思想嬗变的过程中,提炼出主导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指向革命主体(性)的建构以及其革命的可能性条件的前提性批判。其中,着重探讨了早期批判理论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诞生所带来的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的扬弃。彰显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面向资本主义批判过程中的理论得失,其中将对经济结构的批判转向了对政治和文化的批判是其理论在当代失去批判的根本原因。基于此,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批判路径:其一,建立在“需要体系”基础上以劳动和资本的对抗为核心展开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逻辑成为显性逻辑后由“欲望体系”所构筑的主体生成性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资本主义发展新形态的同步演进,不仅体现出批判理论面对资本逻辑试图保持的自觉意识的抗争,也为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向资本逻辑所展开的批判带来了更多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理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主体性
下载PDF
交互主体性思想的演进与文学的主体间性
9
作者 汪正龙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5期42-53,126,共13页
胡塞尔提出交互主体性理论是为了解决他人经验的明见性,却为关联与沟通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了依据,推动了文学阅读中作者与读者的互动研究以及文学意义生成机制的探讨。而舍勒、许茨等人对他者的我以及主我、客我的探讨和本维尼斯特... 胡塞尔提出交互主体性理论是为了解决他人经验的明见性,却为关联与沟通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了依据,推动了文学阅读中作者与读者的互动研究以及文学意义生成机制的探讨。而舍勒、许茨等人对他者的我以及主我、客我的探讨和本维尼斯特对人称的研究标志着交互主体性思想在社会学、语言学领域的拓展,启发了文学理论界关于隐含作者、叙事聚焦以及共鸣等的研究。列维纳斯对绝对他者的研究与文化研究中关于性别他者、种族他者等的研究相互呼应。交互主体性思想的演进揭示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张力,也通向了物间性研究,对西方文学理论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必将对我国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交互主体性 文学理论 物间性
下载PDF
阶级、结构与《资本论》范畴学——马克思工资理论探析
10
作者 许光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0,共11页
《资本论》工资由主体论所规定:工资不仅是外在的壳——工资形式,也是内在的瓤——针对资本的批判,突出阶级关系当事人对于工艺者的系统支配性。《资本论》范畴学取决于经济理论的两面性:“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的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工资由主体论所规定:工资不仅是外在的壳——工资形式,也是内在的瓤——针对资本的批判,突出阶级关系当事人对于工艺者的系统支配性。《资本论》范畴学取决于经济理论的两面性:“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工资既是资本的经济结果,也是资本的统治前提。马克思抓住“资本工资”这个论证中心,工资一般的理解维度据此定格为“阶级—统治—剥削—拜物教”这一模式。由于马克思的理论努力,《资本论》实质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工资范畴学”,作为两重统一的规定性:算法工资(主体范畴)与雇佣工资(经济范畴)的统一以及阶级工资(劳动力社会价格)与市场工资(劳动力市场价格)的统一。《资本论》工资的系统实现论从中得以确认。一旦从资产者的权利意识的束缚中走出,“工资拜物教”即被瓦解,围绕生活资料安排的系统规划将替代对工资收入水平的单一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工资理论 主体 阶级 算法工资 雇佣工资
下载PDF
功夫只在自己——王阳明“致良知”的功夫论解读
11
作者 程志华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共11页
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以“功夫之病”为问题意识的,其展开和建构是一种功夫论的进路。具体来讲,他认为做功夫有诸多缺点、错误,诸如“己私之病”“外驰之病”“支离之病”“忘助之病”,而救治“功夫之病”的药方是“知行合一”。不过,... 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以“功夫之病”为问题意识的,其展开和建构是一种功夫论的进路。具体来讲,他认为做功夫有诸多缺点、错误,诸如“己私之病”“外驰之病”“支离之病”“忘助之病”,而救治“功夫之病”的药方是“知行合一”。不过,“知行合一”只是“权说”,不是“实说”。若“实说”,则乃“知行不分”,而“知行不分”的本体乃“良知”,故“实说”便是“致良知”。就“致良知”讲,针对诸种“功夫之病”,王阳明既讲了一般原则,又讲了四种针对“功夫之病”的具体对治功夫。在“致良知”功夫论说时,王阳明贯穿其中并凸显的是“功夫只在自己”的观念,而这一观念既赋予人以“主体性”,亦赋予人以“责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功夫论 主体性 责任性
下载PDF
生育的幸福效应——兼论其对低生育率的支撑
12
作者 张震 马茜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60,共17页
生育的幸福效应是理解低生育率社会中个体生育决策的一个重要维度。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数据,考察孩子出生前后父母幸福感轨迹。研究发现,个人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对生育事件有积极的预期收益,主观幸福感在生育事件发生的当... 生育的幸福效应是理解低生育率社会中个体生育决策的一个重要维度。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数据,考察孩子出生前后父母幸福感轨迹。研究发现,个人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对生育事件有积极的预期收益,主观幸福感在生育事件发生的当年达到顶峰,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生育事件前后的主观幸福感轨迹表明,生育事件对个人的心理和生活感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证实了适应效应的存在。就业性质对生育的幸福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并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明当父亲和母亲的工作允许他们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时,他们都会增加亲子互动和沟通并从中获得更高水平的幸福感。生育的这种幸福效应具有超经济性,并借助个人的生育决策筑成低生育率的底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生育的幸福效应 定点理论 母职惩罚 父职惩罚
下载PDF
国产新主流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策略研究
13
作者 于苗 苏畅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32-137,共6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国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大体呈现出一个由平面化的“工具人”到立体化的“存在者”的转变,新主流电影中主旋律题材、商业化呈现、艺术化表达的“三驾马车”又赋予了女性形象构建与两性关系表达的新意涵。从走出...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国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大体呈现出一个由平面化的“工具人”到立体化的“存在者”的转变,新主流电影中主旋律题材、商业化呈现、艺术化表达的“三驾马车”又赋予了女性形象构建与两性关系表达的新意涵。从走出“凝视与臆想境况”“忽视与失语困境”以及“花木兰式境遇”三方面,分析《万里归途》《夺冠》《我和我的父辈》等近年来新主流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书写,探寻新主流电影中女性形象在实践路径上的提升与建构策略上的优化。让女性角色在未来的新主流电影中更多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承担者,以独立平等的姿态为中国新主流电影开辟出一条更为健康的多元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女性形象 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下载PDF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溯源、转向与展望
14
作者 朱涛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7-77,共11页
1999年之前的治理概念有明确的管理和整治的含义;1999年之后,西方治理理论之于中国情境的适用性讨论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2013年之后,治理频繁地出现在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之中,学界开始着重阐述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治理内涵。与此同时,过... 1999年之前的治理概念有明确的管理和整治的含义;1999年之后,西方治理理论之于中国情境的适用性讨论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2013年之后,治理频繁地出现在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之中,学界开始着重阐述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治理内涵。与此同时,过度饱和的理论性研究引发学界对基层治理实践的经验研究转向,并形成问题政策和经验模式两种研究导向,在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又陷入地方叙事的琐碎和宏观政策的机械阐述之中,对进一步的研究产生阻碍。由于关系视角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具有极强的亲和性和历史合法性,可以作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研究的统摄性的理论视角;而数字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如今的社会治理,这应该作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研究的重要主题;在研究路径上,构建理论与检验理论的研究路径同时存在,但都应该围绕中层理论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西方治理理论适用性 多元主体参与 关系视角 数字技术 中层理论
下载PDF
即事言理 从实求知:主体性的政治法律知识生产如何可能
15
作者 王若磊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4年第1期47-58,共12页
建构主体性的政治法律知识体系需即事言理、从实求知,通过把握真实的历史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内在理解,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提炼概念、概括命题、建构理论。社会科学知识源自对社会的认知,社会的实存性与人文性决定了需在观察和理解的... 建构主体性的政治法律知识体系需即事言理、从实求知,通过把握真实的历史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内在理解,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提炼概念、概括命题、建构理论。社会科学知识源自对社会的认知,社会的实存性与人文性决定了需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真的现实与历史,主体性的社会科学知识要与其所在世界建立真实联系。经济学基于对中国经济实践的考察出现了研究的中国转向,社会学则进一步从中国转向走向历史转向、文化转向。政治法律理论也应如此。中国国家治理有着自身的制度逻辑与历史逻辑,也受文化观念深刻影响,它们是主体性政治法律知识的重要来源。这一进路也要面向真实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处理好政治法律中的规范性问题,不舍弃中外比较的视野,它也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理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事言理 从实求知 自主知识体系 主体性 社会科学
下载PDF
新高考改革选科的自我—他人决策差异:责任感的中介作用
16
作者 张湘一 刘玉佩 +1 位作者 陈锡友 丁道群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4年第3期57-67,共11页
以X省Y市4所普通高中的883名高一学生为对象,考察新高考改革选科中是否存在自我—他人决策差异,以及责任感在这一差异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新高考改革选科中存在自我—他人决策差异,责任感在这一差异中起着中介作用;相较于为自我选科... 以X省Y市4所普通高中的883名高一学生为对象,考察新高考改革选科中是否存在自我—他人决策差异,以及责任感在这一差异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新高考改革选科中存在自我—他人决策差异,责任感在这一差异中起着中介作用;相较于为自我选科,学生为他人选科时感知到的责任感较小,更倾向于为他人选择高兴趣—高难度的科目;学生自我选科时感知到的责任感较大,更倾向于为自己选择低兴趣—低难度的科目。因此,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和家长应深入了解高中生选科现状,树立“远景性”的选科导向,重视学生兴趣与潜能的发掘;科学认识选科责任,各方协同,助力学生合理选科;正视自我—他人选科差异,聚力优化选科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 自我—他人决策差异 高考选科 调节聚焦理论 责任感
下载PDF
“国优计划”实施中的组织跨界行动及其优化策略--基于活动理论的视角
17
作者 操太圣 翟晨琪 《教师教育学报》 2024年第4期19-29,共11页
2023年7月,我国出台《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国优计划”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发挥参与实施“国优计划”的高校在师资、生源... 2023年7月,我国出台《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国优计划”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发挥参与实施“国优计划”的高校在师资、生源等多方面的优势,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从计划实施的情况来看,如何协调高校内部不同院系和学科的力量,推动不同组织开展跨界联合培养“国优计划”研究生,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本研究基于活动理论的视角,建立“国优计划”研究生跨界培养系统模型,分析该计划的实施及其交互活动系统的复杂结构与动态发展,探寻“国优计划”实施中的组织跨界行动优化策略。不同院系跨界开展“国优计划”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关键在于:一是要从活动理论的逻辑起点出发,以培养“学科教学素养”这一潜在的共享目标为切入点,促进不同主体对跨界联合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达成一致认识;二是要建设联合培养项目的配套制度,促进中介工具融合和创新、抓好规则与分工的落实;三是要在共同体稳定与拓展上持续发力,既要在已有共同体内建立更多通路以加深共同体的稳定联系,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灵活拓展共同体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优计划” 组织跨界 联合培养研究生 活动理论 学科教学素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主体性悖论”破解路径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阳倩 李霞飞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人工智能技术是近年来科技发展的热点,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特征和重要力量,但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人类主体性在劳动方面遭遇了诸多现实困境,引发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劳动主体性悖论”... 人工智能技术是近年来科技发展的热点,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特征和重要力量,但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人类主体性在劳动方面遭遇了诸多现实困境,引发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劳动主体性悖论”。“劳动主体性悖论”具体表现为人工智能技术为异化劳动创造条件,加强了劳动者的机械化和去技能化,并加深了主体间劳动关系的不平衡发展等。劳动不仅在物质生产领域同人工智能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且是人类维持与发展自身主体性的关键。我们必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尺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探寻解决“劳动主体性悖论”的有效办法,构建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的具体路径,为新时代劳动者的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主体性悖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下载PDF
中美图书情报领域学科话语权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晓峰 蒋旭牧 程琳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4,共10页
[目的/意义]对比分析中美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学科话语权,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发现不足,提升自我。[方法/过程]首先,借助LDA主题挖掘模型实现主题抽取,并结合热点主题识别指标厘清近十年图情领域中美两国热点主题... [目的/意义]对比分析中美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学科话语权,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发现不足,提升自我。[方法/过程]首先,借助LDA主题挖掘模型实现主题抽取,并结合热点主题识别指标厘清近十年图情领域中美两国热点主题分布态势;在此基础上初步筛选学科话语权量化指标,通过专家打分遴选指标并确定权重,形成学科话语权量化公式,进而从热点主题分布角度探究中美学科话语权总体概况;随后,通过梳理热点主题词特点与变化趋势,从对图情领域科研活动影响范围的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剖析中美两国在该领域的学科话语权演变;最后,本文结合话语分析理论,凝练中国在图情领域的学科话语权及提升路径。[结果/结论]中国在图情领域突出的学术引领力实现了学科话语的高质量传播,其出色的学术影响力助力我国优势积累学科话语权,但在规范学科话语的语境控制方面道阻且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情报学 学科话语权 话语分析理论 主题挖掘模型 学科话语权演变
下载PDF
具身理论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
20
作者 王洁 吕冰海 王志强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4年第2期82-85,共4页
工匠精神的培养助力国家振兴,作为教育场域中职业精神养成主阵地的高等职业教育义不容辞。教育工作者从多角度切入,研究和实践成果颇丰,但培养现状中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离身化”“狭义情境化”以及“强制性及形式化”等身心分离问题... 工匠精神的培养助力国家振兴,作为教育场域中职业精神养成主阵地的高等职业教育义不容辞。教育工作者从多角度切入,研究和实践成果颇丰,但培养现状中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离身化”“狭义情境化”以及“强制性及形式化”等身心分离问题。剖析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身心分离的现象及其根源,基于具身理论,从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和交互性角度,探索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从学校、专业与师生层面创设工匠精神情境,在日常教学、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以及竞赛中开展学生的具身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经由模式、主体与场所保障师生与情境之间显著正向的有效交互,为高职院校提升工匠精神培养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理论 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 学生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