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性骨折导致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贾志刚 勾成果 +1 位作者 刘伦 曹丙伦 《河北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1969-1971,共3页
目的:探析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进行跟骨陈旧性骨折导致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选择2008年9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跟骨陈旧性骨折引发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病人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探析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进行跟骨陈旧性骨折导致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选择2008年9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跟骨陈旧性骨折引发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病人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进行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开放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融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切口长度等临床指标情况;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融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切口长度等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跛行、麻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性骨折引发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疗法,安全性高,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病人远期预后较佳,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融合术 创伤性关节炎 距下关节 跟骨陈旧性骨折
下载PDF
距下关节镜全后入路技术辅助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蒋逸秋 杨晓斐 +5 位作者 李杨 丁朋 周建新 石晶 汪青 桂鉴超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4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距下关节镜全后入路技术辅助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6月至2012年2月,我科应用距下关节镜全后入路技术辅助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距下关节炎共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5~62岁,平均48.... 目的 探讨应用距下关节镜全后入路技术辅助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6月至2012年2月,我科应用距下关节镜全后入路技术辅助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距下关节炎共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5~62岁,平均48.2岁;左侧6例,右侧5例.术前、术后踝关节功能应用AOFAS评分进行统计,评价临床疗效.同时,采用X线摄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4~3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X线摄片未见不融合病例.平均融合时间为11.2周(10~18周).术前AOFAS评分(49.8±8.6)分,术后3个月评分(79.2±6.3)分,术后6个月评分80.6±6.5)分,术后12个月评分(81.6±6.2)分.手术前、后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距下关节镜后入路技术辅助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距下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融合确切等优点,值得推荐,但需要术者有较好的后入路足关节镜手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创伤.性关节炎 距下关节 关节融合术
下载PDF
基于步态分析法探讨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原位植骨融合术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巴达拉胡 于满柱 +3 位作者 朝日雅 董成海 澈力格尔 包永林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9年第4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原位植骨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28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为试验组,均行原位植骨融合术治疗,再选择健康成人25例为对照组。运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测试... 目的探讨原位植骨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28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为试验组,均行原位植骨融合术治疗,再选择健康成人25例为对照组。运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测试两组受试者,并且对比分析重心动态位移曲线和足底峰值压力。结果试验组术后AOFA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试验组患侧第1、2跖骨区域峰值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是患侧第3~5跖骨区域峰值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足底重心动态位移曲线基本一致,但是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患侧足底重心不规则外移,而前足触地曲线无内移。结论通过给予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原位植骨融合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分析 植骨融合术 创伤性关节炎 距下关节
下载PDF
后距下关节融合螺钉植入的影像学评估
4
作者 孔德海 朱晓东 冯德香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66-369,共4页
目的通过测量距下关节周围各种角度指标,指导距下关节螺钉的植入。方法随机收集103名患者的踝关节侧位X线片,制定测量坐标,以经足跟最后方点的切线为y轴与经足跟最下方点的切线为x轴呈90°相交于O点,A点为距骨前外侧结节,B点为跟骨... 目的通过测量距下关节周围各种角度指标,指导距下关节螺钉的植入。方法随机收集103名患者的踝关节侧位X线片,制定测量坐标,以经足跟最后方点的切线为y轴与经足跟最下方点的切线为x轴呈90°相交于O点,A点为距骨前外侧结节,B点为跟骨后关节面的最高点对应的距骨关节面。AB连线为有效后距下关节面,其测量后距下关节面与x轴的倾斜角a角,取AB连线的中点做AB的垂线,其与x轴的交点为进钉点P。设定x-y轴顶点O为进针点,测量后距下关节AB两点与顶点连线和x轴形成的角度分别为b、c角,算出AB中点的角度d角,d角与b、c角的关系为(b+c)/2=d,即为后距下关节有效关节面中点的角度。垂直于关节面的进钉角度为e角,90°-a角=e角,e角为经AB中点的且与AB垂直的线与x轴交汇的角度。结果a角=(32.61±6.41)°,b角=(45.25±3.10)°,c角=(57.99±3.02)°,d角=(51.62±2.95)°,e角=(57.39±6.41)°,不同性别各个角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角大于d角,两者之间有约5.78°的差异,P<0.05。同时见P点比O点更靠近足跟负重点。结论以足跟部切线交点为进钉点,进钉角度在(45.25~57.99)°,其中(51.62±2.95)°为最佳进钉角度,能在减少并发症的情况下更好地固定距下关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下关节 关节融合 螺钉植入 影像学评估
下载PDF
人口学特征对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亚鹏 付炳金 +4 位作者 陈洁 杜瑞 朱晓东 杨伟强 孙广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100-103,共4页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及不同职业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临床预后的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11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收集并分析不同年龄、职业患者患肢恢复时间、美...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及不同职业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临床预后的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11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收集并分析不同年龄、职业患者患肢恢复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以及是否行二次距下关节融合术等指标。结果 老年跟骨骨折患者恢复工作时间长于非老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体力劳动职业患者跟骨骨折恢复工作时间长于轻体力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低于轻体力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职业对恢复工作时间的影响上存在正向相乘交互作用(P<0.05),即2种因素同时存在的恢复工作时间远远长于因素单独作用。结论 老年患者恢复工作时间长于非老年患者。重体力劳动职业患者相较于轻体力劳动职业患者恢复工作时间显著延长,且有较低的AOFAS踝-后足评分及较高的二期距下关节融合率。因此,对于迫切回到工作岗位的从事重体力劳动职业的老年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一期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有助于更好地恢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年龄 职业 距下关节融合术 AOFAS踝-后足评分
下载PDF
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在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春明 陈胜 刘跃飞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900-902,914,共4页
目的:分析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在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25例,均予以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术后早期适当给予踝关节功能锻炼,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距骨跟骨角、距骨第1跖骨... 目的:分析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在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25例,均予以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术后早期适当给予踝关节功能锻炼,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距骨跟骨角、距骨第1跖骨角及足部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患者距骨跟骨角、距骨第1跖骨角、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随访(19.6±5.7)个月,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切口感染、皮缘坏死、跟骨骨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足部功能优13例,良9例,差3例,优良率高达88.0%。结论: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具有入路安全、显露清晰、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外侧入路 畸形愈合 跟骨骨折 距下关节 融合术
下载PDF
基于三维CT解剖重建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临床观察 被引量:8
7
作者 谢坤南 毕若杰 +2 位作者 马姗姗 孙昌俊 李力更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34期38-4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CT解剖重建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予基于三维CT解剖重建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予3...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CT解剖重建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予基于三维CT解剖重建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予3D打印辅助下矫形术。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12、24 h疼痛创伤应激相关指标[β-内啡肽(β-EP)、P物质、前列腺素E2(PGE2)]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C)、脂质过氧化物(LPO)、羟基自由基(O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术前和术后3、6个月跟距影像学参数、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Maryland评分、足部功能优良率,其中跟距影像学参数包括距骨倾斜角、Peries角、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水平长度、跟骨轴长度、跟骨宽度。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随访期间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12 hβ-EP、P物质、PGE2、MDA、LPO、OH均高于术前,TAC、GSH-Px均低于术前(P均<0.05);两组术后同期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24 hβ-EP、P物质、PGE2、MDA、LPO、OH均低于术后12 h,TAC、GSH-Px均高于术后12 h(P均<0.05);但两组术后同期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3、6个月距骨倾斜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水平长度、跟骨轴长度、Peries角、Gissane角、B(o)hler角均高于术前,跟骨宽度均低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变化更明显(P均<0.05);而两组同期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3、6个月AOFAS Maryland评分均高于术前,以术后6个月变化更明显(P均<0.05);但两组同期AOFAS Marylan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3、6个月足部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三维CT解剖重建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安全有效,有望成为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基于三维CT解剖重建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 3D打印辅助下矫形术
下载PDF
距下关节融合板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8
作者 王亚鹏 付炳金 +4 位作者 孙广超 尹刚 杜瑞 邓明明 朱晓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28-33,共6页
目的 设计一种带有距下关节加压融合功能的新型跟骨接骨板,评价其应用于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距下关节融合板对50例需要一期融合距下关节的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和... 目的 设计一种带有距下关节加压融合功能的新型跟骨接骨板,评价其应用于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距下关节融合板对50例需要一期融合距下关节的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Bolher角、Gissane角以评估跟骨解剖形态,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术后功能。结果 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7~72 min,平均(48.04±9.32) min,术中出血量90~140 mL,平均(106.00±12.04) mL,术中均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6.36±2.24)个月;5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性愈合时间为8~14周,平均(9.52±1.25)周。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Bolher角、Gissane角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术后Bolher角、Gissane角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2、0.140)。末次随访时,患者平均AOFAS踝-后足评分为(83.78±5.61)分,优9足(90~100分)、良39足(75~<90分)、可2足(50~<75分),优良率为96.00%;3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皮缘坏死,经过多次换药后切口愈合。结论 距下关节融合板设计合理,可以提供坚强、牢固的固定,术中骨折复位满意,手术操作简单,是治疗需要一期融合距下关节的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距下关节 关节融合 新型 跟骨锁定板
下载PDF
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向阳 容智敏 邓仁椿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目的研究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方法将我院自2012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僵硬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观察组均行距下关节松解术,对照组... 目的研究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方法将我院自2012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僵硬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观察组均行距下关节松解术,对照组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比较两组近远期手术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Gissane角、B?hler角、Perie角均有显著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足部Maryland功能评分系统中功能、疼痛维度分值及总分值均显著上升且高于对照组,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僵硬患者行距下关节松解术不仅对后足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有显著改善,亦更利于术后足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僵硬 距下关节松解术 距下关节融合术
下载PDF
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被引量:9
10
作者 武勇 王岩 +4 位作者 王金辉 龚晓峰 杨明辉 周达飞 王满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55-657,共3页
目的 报告并评价撑开植骨距下关节融合治疗跟骨骨折畸形的效果.方法 2004年9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32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按照Stephens CT分型Ⅱ型畸形28例,Ⅲ型4例;术前X线及CT检查,跟骨距骨角均值18.1°,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 目的 报告并评价撑开植骨距下关节融合治疗跟骨骨折畸形的效果.方法 2004年9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32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按照Stephens CT分型Ⅱ型畸形28例,Ⅲ型4例;术前X线及CT检查,跟骨距骨角均值18.1°,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均值36.3.手术采用撑开植骨距下关节融合的方法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测量距骨跟骨角,行AOFAS评分.结果 3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65个月,平均34个月.除1例术后创口皮缘浅表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3个月融合处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距骨跟骨角均值22.9°,功能评分平均77.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撑开植骨距下关节融合及外侧骨突切除能纠正或减轻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主要病理改变,并有效地改善症状,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较为实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跟骨 畸形愈合 距下关节 融合
原文传递
经后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被引量:10
11
作者 潘文杰 雷文淼 +2 位作者 肖琳 马建兵 孙川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4期366-368,共3页
目的评价经后外侧人路行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9-03-2012—10收洽的采用后外侧人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27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定期随访... 目的评价经后外侧人路行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9-03-2012—10收洽的采用后外侧人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27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切口愈合、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距骨跟骨角、距骨第1跖骨角、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27例术后获平均20(12~36)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皮缘坏死、切口感染及内固定物、跟骨骨质外露发生。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27例融合处均骨性愈合。距骨跟骨角由术前平均(15.8±3.0)°改善至术后平均(24.8±1.9)°,距骨第1跖骨角由术前平均(16.9±3.2)°改善至术后平均(5.6±1.9)°,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33.9±7.9)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4.9±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后外侧人路可清楚显露距下关节,能在直视下对距下关节面进行彻底清理,撑开植骨矫正跟骨内、外翻畸形,恢复足弓,矫正或减轻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主要病理改变,有效地改善症状,减少切口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跟骨骨折 畸形愈合 后外侧入路 距下关节 植骨融合
原文传递
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5
12
作者 庄泽 何波 +5 位作者 刘远高 吴亮 石益 吴佳君 王昆 史德海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06-909,共4页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关节创伤外科收治的19例(19足)伤后6周至8月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患者男16例,女3例;年龄22~57岁,平均36.2岁。畸形按Stephens-S...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关节创伤外科收治的19例(19足)伤后6周至8月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患者男16例,女3例;年龄22~57岁,平均36.2岁。畸形按Stephens-Sanders分型:Ⅰ型10例,Ⅱ型6例,Ⅲ型3例。Stephens Ⅰ型患者采用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外侧壁骨突切除、松解腓骨长短肌腱进行治疗;Ⅱ型患者采用外侧骨突切除、腓骨肌腱减压及距下关节融合术;Ⅲ型患者采用内外侧双入路,外侧骨突切除、腓骨肌腱减压、内侧斜行截骨外侧撑开矫正内翻畸形并距下关节融合术。术后采用Maryland功能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内固定物感染、螺钉断裂及距跟关节不融合等并发症。19例患者中17例获得随访,时间18~26个月(平均20.5个月)。末次随访时足部功能Maryland评分为(90.2±7.3)分,较术前(38.6±5.5)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70,P< 0.001)。结论Stephens-Sanders Ⅰ型患者采用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矫形术,Ⅱ、Ⅲ型采取距下关节融合术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骨折愈合 距下关节 融合
原文传递
陈旧跟骨骨折后足病态解剖结构及矫形手术治疗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毕若杰 谢坤南 +2 位作者 马姗姗 孙昌俊 李力更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5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陈旧跟骨骨折后足病态解剖结构,并探究不同矫形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我院陈旧跟骨骨折患者85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案分组,其中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者28例纳入A组,行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术治疗者35例纳入... 目的:分析陈旧跟骨骨折后足病态解剖结构,并探究不同矫形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我院陈旧跟骨骨折患者85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案分组,其中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者28例纳入A组,行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术治疗者35例纳入B组,行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者22例纳入C组。比较3组患侧与健侧解剖结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C组,但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均长于B组、C组。B组、C组足部功能优良率(97.14%、100.00%)均高于A组(71.43%)。B组、C组术后3个月、6个月患侧NRS评分均低于A组,并且术后6个月患侧距骨倾斜角、跟骨补偿角、距跟高度、距跟角与术前差值均大于A组。结论:根据陈旧跟骨骨折后足病态解剖结构进行手术设计,有助于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治疗方案,改善手术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跟骨骨折 后足病态解剖结构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术 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