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2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rt Failure-Like Reaction Is Likely Involved in the Feeding Behaviour of Blood-Sucking Leeches
1
作者 Li Yang Jiao Shu +4 位作者 Xiao Wang Wei Yu Debin Wang Zichao Liu Bin Wang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CAS 2024年第1期52-69,共18页
Medicinal leeches have been utilized in therap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owever, the adaptation physiology between leeches and hosts is not fully understand. To disclos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daptation between ... Medicinal leeches have been utilized in therap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owever, the adaptation physiology between leeches and hosts is not fully understand. To disclos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daptation between leech and host, the body transcriptomes of hunger and fed blood-sucking Poecilobdella javanica, Haemadipsa cavatuses, and Hirudo nipponia leeches were obtained by RNA sequencing, after comparison, a stratified unigenes group was obtained, which closely correlated to body distension. In the group, Rfamide recepto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 while serotonin recepto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 Moreover, four 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pathways, including cardiac muscle contraction, complement and coagulation cascades,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and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were significantly enriched. The unigenes annotation, neuroregulator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induced function of the KEGG pathways, were consistently supported the same result as: vasoconstriction and systole reaction enhance in hunger leeches and vice versa vasodilation and diastole increase in fed leeches, meanwhile, Interspecific comparison and correlative analyse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showed that the strongest reaction of induced heart failure from four KEGG occur in strongest reaction of systole in hungry P. javanica and in strongest reaction of diastole in fed H. nipponia. Overall, heart failure is likely a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nvolved in feeding behavio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sucking Leeches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Heart Failure Feeding Behaviour
下载PDF
Prevalence of Thumb Sucking Habits amongst Children at the Knust Basic School
2
作者 Ama A. Amuasi Daniel K. Sabbah +2 位作者 Yvonne Agyapong Alexander Oti-Acheampong Robert N. L. Larmie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23年第9期17-30,共14页
Main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thumb sucking habits amongst children at the KNUST Basic School. Methodology: This study was quantitative and descriptive with the design being a cross-sectional type. Th... Main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thumb sucking habits amongst children at the KNUST Basic School. Methodology: This study was quantitative and descriptive with the design being a cross-sectional type. The data was obtained from KNUST Basic School with a sample size of 200. Data was obtain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clin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Out of the 200 children studied, 19 (9.5%) were identified as thumb suckers, with a majority being females (13, 68.42%) and the rest being males (6, 31.58%). Most of the thumb suckers (47.37%) engaged in the habit due to hunger.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bserved among the thumb suckers included Class I malocclusion (94.7%), high arched palate (89.5%), anterior open bite (4), increased overjet (3, 15.8%), proclined maxillary incisors (4, 22.2%), linguoversion of mandibular incisors (1, 5.6%), unilateral posterior crossbite (2, 10.5%), speech changes (7, 41.2%), thinner thumb (7, 36.8%), elongated thumb (9, 47.4%), and callus formation on the thumb (2, 10.5%). Conclusion: Thumb sucking is a common oral habit which stimulates the growth of the orofacial complex from ages 0 to 3 years. The habit of thumb sucking is usually outgrown by age 3 but beyond this age, it turns out as a deleterious habit which has to be seen as such and measures put in place to stop thumb suc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umb sucking MALOCCLUSION
下载PDF
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与吸吮时间相关性及其他影响因素的研究
3
作者 贾妮 龚建华 +3 位作者 陈冬梅 余咏宜 孟静 戴耀华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4年第5期29-35,共7页
目的 研究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与吸吮时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6月至7月在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开展母乳喂养摄入量横断面调查,招募足够1~12月龄婴儿及其母亲,观察一次正常哺乳过程,并进行问卷... 目的 研究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与吸吮时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6月至7月在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开展母乳喂养摄入量横断面调查,招募足够1~12月龄婴儿及其母亲,观察一次正常哺乳过程,并进行问卷调查。严格定义并记录哺乳时婴儿吸吮时间,使用称重法获得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采用问卷调查母子健康信息和喂养情况。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建立包括吸吮时间等因素影响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和摄入平均速率的模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150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与吸吮时间呈直线相关(r=0.57,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因素的组间吸吮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哺乳乳房的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明显高于左侧[(61.14±32.14)g vs.(49.88±29.35)g,t=2.24,P<0.05];右侧哺乳乳房的母乳摄入平均速率明显高于左侧[(8.12±4.48)g/min vs.(6.66±3.38)g/min,t=2.67,P<0.05],母亲为家庭主妇/休产假的母乳摄入平均速率明显高于有工作者[(8.02±4.22)g/min vs.(6.60±3.65)g/min,t=-2.17,P<0.05],5~12月龄婴儿的母乳摄入平均速率明显高于1~4月龄婴儿[(8.15±4.25)g/min vs.(6.67±3.70)g/min,t=-2.2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1~4月龄婴儿中,吸吮时间、婴儿体重和母亲右侧乳房哺乳与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0.22、0.36,P<0.05),婴儿体重和母亲右侧乳房哺乳与母乳摄入平均速率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0.27,P<0.05);在5~12月龄婴儿中,吸吮时间与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呈正相关(R=0.61,P<0.05),婴儿体重与母乳摄入平均速率呈正相关(R=0.26,P<0.05)。婴儿性别、婴儿年龄、婴儿出生体重,以及24h母乳喂养频率、母亲体质量指数、产次、母亲年龄、母亲职业均对两个年龄组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和母乳摄入平均速率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 影响一次哺乳母乳摄入量的显著性因素为吸吮时间和婴儿体重,在小年龄段婴儿中还包括哺乳乳房侧。需要进一步研究影响母乳摄入量的其他因素,如母乳喂养类型和哺乳间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喂养 吸吮时间 母乳摄入量 婴儿体重 乳房侧
下载PDF
宁握护理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新生儿静脉穿刺的应用
4
作者 吴淑琼 黄茂新 +3 位作者 杨宁波 周新新 郑晓娴 连文昌 《莆田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9-33,共5页
观察宁握护理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静脉穿刺疼痛的干预效果,探讨缓解新生儿静脉穿刺疼痛的有效方法。选取2023年3—8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NICU收治的10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宁握组和联合组各36例。比较... 观察宁握护理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静脉穿刺疼痛的干预效果,探讨缓解新生儿静脉穿刺疼痛的有效方法。选取2023年3—8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NICU收治的10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宁握组和联合组各36例。比较3组新生儿疼痛评分、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指标及静脉穿刺成功率。结果显示,静脉穿刺时和穿刺后宁握组和联合组的疼痛评分、心率、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3组新生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宁握护理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以有效缓解新生儿静脉穿刺疼痛,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握护理 非营养性吸吮 新生儿 静脉穿刺 疼痛
下载PDF
吸吮吞咽贯序功能训练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士艳 于秀荣 +3 位作者 吴玉梅 李成 王珊珊 邵方飞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吸吮吞咽贯序功能训练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及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早产儿13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早产儿... 目的探讨吸吮吞咽贯序功能训练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及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早产儿13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早产儿随机分为吸吮-吞咽组、吸吮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5例。吸吮-吞咽组早产儿贯序接受3 min非营养性吸吮和5 min吞咽功能训练;吸吮组早产儿接受3 min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早产儿接受常规喂养方法。三组早产儿均接受NICU常规护理。结果吸吮-吞咽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第4、8、10天的每分钟摄入奶量及进食初5 min摄入奶量占医嘱奶量的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第8天及第10天高于吸吮组(均P<0.05);3组早产儿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吮-吞咽组早产儿经口喂养过渡时间比对照组缩短近2.4 d。结论吸吮吞咽贯序功能训练可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缩短经口喂养过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经口喂养 吸吮吞咽贯序功能训练 非营养性吸吮
下载PDF
香蕉吸芽的特征特性及除芽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罗立娜 韩树全 +3 位作者 易正帮 齐兴贵 魏鹏程 卢振亚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67-70,共4页
香蕉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我国是香蕉生产和消费大国。香蕉吸芽是从香蕉地下球茎上腋芽发育而成的后代,其维管束与原球茎相通。吸芽可作为香蕉继代母株,在香蕉生育期可持续抽生几十个。但吸芽过多会导致母株生长缓慢、抽蕾开... 香蕉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我国是香蕉生产和消费大国。香蕉吸芽是从香蕉地下球茎上腋芽发育而成的后代,其维管束与原球茎相通。吸芽可作为香蕉继代母株,在香蕉生育期可持续抽生几十个。但吸芽过多会导致母株生长缓慢、抽蕾开花迟、果实成熟晚等问题,生产上因除芽任务繁重、除芽不及时或除芽不尽而造成大量减产。因此,及时清除吸芽对提高香蕉果实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吸芽的特征特性(吸芽生长特性、吸芽分类、生长规律)、除芽技术研究现状等,以期为香蕉除芽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吸芽 特征特性 除芽技术
下载PDF
植食性昆虫利用唾液腺适应寄主植物防御机制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海霞 陈利民 +3 位作者 李晓维 王亚如 吕要斌 侯有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1-I0007,共20页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在长期协同进化的历程中,两者逐渐演化出丰富多样的防御与反防御机制,其中在植食性昆虫适应植物防御的过程中,唾液腺分泌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植食性昆虫如何利用唾液腺以适应寄主...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在长期协同进化的历程中,两者逐渐演化出丰富多样的防御与反防御机制,其中在植食性昆虫适应植物防御的过程中,唾液腺分泌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植食性昆虫如何利用唾液腺以适应寄主植物防御的作用机理。回顾了昆虫唾液腺分泌物通过干预植物气孔的动态变化、适应植物细胞壁、降解植物防御性化合物等方式调控寄主植物防御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昆虫唾液效应因子以干扰植物早期免疫信号通路、调节植物激素信号通路、与植物免疫蛋白互作等形式应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内在分子机制。同时,本文依据CRISPR/Cas9、植物介导的RNAi、纳米材料介导的RNAi等新技术的发展,对基于昆虫效应因子开发的虫害防控技术的发展空间进行分析,以期为作物抗性的提高以及害虫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食性昆虫 唾液腺 唾液酶 效应因子 咀嚼式昆虫 刺吸式昆虫
下载PDF
口腔吸吮训练对改善母乳喂养婴儿吸吮不良的有效性分析
8
作者 刘潘婷 钱君 +4 位作者 李悦 张蕾 项思嘉 鲁莹 池霞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24年第2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口腔吸吮训练对改善母乳喂养中婴儿吸吮不良的有效性,为提高母乳喂养率提供有效手段。方法抽取2021年9月—2022年4月首次就诊于江苏省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母乳喂养咨询门诊的264例吸吮不良的婴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 目的探讨口腔吸吮训练对改善母乳喂养中婴儿吸吮不良的有效性,为提高母乳喂养率提供有效手段。方法抽取2021年9月—2022年4月首次就诊于江苏省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母乳喂养咨询门诊的264例吸吮不良的婴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一次性母乳喂养指导,实验组在接受常规母乳喂养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口腔吸吮训练,包括双侧脸颊肌肉训练、牙床按摩、非营养性吸吮训练及舌头跟随训练,训练结束后评估两组在母乳喂养技能评估量表(Latch/Audible/Type of nipple/Comfort/Hold positioning,LATCH)的得分、纯母乳喂养比例以及体格生长方面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的LATCH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且实验组的LATCH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14.54,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的纯母乳喂养比例均有所提高,且实验组纯母乳喂养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952,P<0.05);干预后两组的身长、体重均有所增长,且实验组的身长、体重增长幅度大于对照组(t身长=2.511,t体重=16.971,均P<0.05)。结论口腔吸吮训练可有效改善母乳喂养情况,提升母乳喂养率,促进婴儿体格生长,是婴儿母乳喂养吸吮不良的有效干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吸吮训练 纯母乳喂养 婴儿 吸吮不良 有效性
下载PDF
艾灸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及低位灌肠对改善小儿肠造口还纳术后胃肠功能的研究
9
作者 谢舒婷 黄鑫鑫 +6 位作者 王瑶 顾祖锐 赵文飘 谢秋云 廖文秀 何秀莉 曾甜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0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及低位灌肠在小儿肠造口还纳术后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住院的140例肠造口还纳术后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儿分为四组,各35例。对照...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及低位灌肠在小儿肠造口还纳术后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住院的140例肠造口还纳术后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儿分为四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低位灌肠+非营养性吸吮,干预1组给予艾灸+非营养性吸吮,干预2组给予艾灸+低位灌肠,干预3组给予艾灸+低位灌肠+非营养性吸吮。比较各组术后胃肠功能指标、肠内外营养相关指标、腹围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3组胃液颜色转归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腹围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干预1组、干预2组,首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干预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组胃液颜色转归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腹围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组肠鸣音恢复时间与腹围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组开奶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干预1组、干预2组,全口喂养时间、肠外营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组、干预2组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5 d,四组腹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不同时间腹围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187.944,P<0.001),四组组间腹围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间)=4.175,P=0.007),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F_(交互)=10.407,P<0.001)。四组均未出现吻合口瘘,四组呕吐、腹泻、肠梗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及低位灌肠在小儿肠造口还纳术后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早期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造口 艾灸 非营养性吸吮 低位灌肠 术后 胃肠功能
下载PDF
穴位刺激结合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对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的影响
10
作者 戴薇薇 王建新 陈培珍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1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穴位刺激结合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对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吸吮技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9月1日~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120例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 目的:探讨穴位刺激结合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对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吸吮技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9月1日~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120例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穴位刺激结合早期口腔运动干预,直至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经口喂养能力[采用早产儿经口喂养准备量表(PIOFRA)]、吸吮功能变化[采用口腔运动评估量表(NOMAS)],经口喂养进程、体重增长情况、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PIOFRA中胎龄矫正、口腔姿势、口腔反射、行为状态、非营养性吸吮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完全经口喂养时(T2),观察组正常型、失调型及障碍型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每日摄入奶量占比及喂养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6月龄时神经系统发育正常例数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发育异常例数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刺激结合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能够提高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及吸吮功能,改善经口喂养进程及效率,有利于早产儿体重的增长及神经运动系统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刺激 口腔运动干预 经口喂养困难 早产儿 吸吮功能 生长发育
下载PDF
乳酸杆菌和低聚异麦芽糖复合添加对哺乳犊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1
作者 卫玥 黑梦琴 +4 位作者 彭相建 李源 庞小童 李元元 张文举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0-373,共14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由罗伊氏黏液乳杆菌、约氏乳杆菌和低聚异麦芽糖组成的合生元对哺乳犊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健康、体况良好且体重相近的(10±2)日龄中国荷斯坦奶牛犊牛40头,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由罗伊氏黏液乳杆菌、约氏乳杆菌和低聚异麦芽糖组成的合生元对哺乳犊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健康、体况良好且体重相近的(10±2)日龄中国荷斯坦奶牛犊牛40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头。对照组(HSY0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HSY2.5组)、5.0(HSY5.0组)和10.0 g/(d·头)(HSY10.0组)合生元制剂。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HSY0组)相比,HSY5.0组犊牛试验第21天体重显著提高(P<0.05);3个试验组第42天体重均显著提高(P<0.05),且HSY5.0组显著高于HSY2.5组和HSY10.0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HSY5.0组犊牛试验各阶段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第1~42天,3个试验组ADG均显著提高(P<0.05),且HSY5.0组显著高于HSY2.5组和HSY10.0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21天,HSY5.0组犊牛体高、胸围和胸深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第42天,3个试验组体高、胸围和胸深均显著提高(P<0.05),且HSY5.0组体斜长、胸围和胸深显著高于HSY2.5组和HSY10.0组(P<0.05),体高显著高于HSY2.5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HSY5.0组犊牛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21天,HSY5.0组犊牛血清甘油三酯(TG)和尿素氮(UN)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42天,3个试验组血清TG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HSY5.0组显著低于HSY2.5组和HSY10.0组(P<0.05);HSY5.0组血清UN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1~21天,HSY5.0组犊牛粪便评分显著降低(P<0.05),3个试验组腹泻率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22~42天,3个试验组粪便评分和腹泻率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1~42天,HSY5.0组和HSY10.0组粪便评分和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6)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21天,HSY5.0组犊牛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血清丙二醛(MDA)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42天,HSY5.0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IgG和TNF-α含量及T-AOC显著提高(P<0.05),3个试验组血清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合生元能够提高哺乳犊牛生长性能、体尺指标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同时降低腹泻率,且以添加5.0 g/(d·头)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生元 哺乳犊牛 生长性能 表观消化率 免疫功能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基于血餐iDNA技术对武陵洞蛭专吸蝠血性的研究
12
作者 吴清姐 向冬琴 +3 位作者 向海洋 廖金屏 李金美 刘志霄 《生命科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247-257,共11页
武陵洞蛭(Sinospelaeobdella wulingensis)是中国洞蛭属(Sinospelaeobdella)的模式种,生活在环境条件较为稳定的溶洞深处,吸食洞栖性蝙蝠的血液,在洞顶壁完成其全部生活史,属于真洞穴动物。为了探究武陵洞蛭是否具有专吸蝠血性, 2022年... 武陵洞蛭(Sinospelaeobdella wulingensis)是中国洞蛭属(Sinospelaeobdella)的模式种,生活在环境条件较为稳定的溶洞深处,吸食洞栖性蝙蝠的血液,在洞顶壁完成其全部生活史,属于真洞穴动物。为了探究武陵洞蛭是否具有专吸蝠血性, 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按季度在湘西州境内已发现有武陵洞蛭栖息的6个溶洞中进行微生境特征数据和样品采集,利用血餐iDNA技术对106条武陵洞蛭的寄主物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该蛭种通常栖息在潮湿、粗糙及岩屑(或泥屑)厚度为0.2~0.4 cm的洞顶壁,其种群分布点通常是蝙蝠的常栖点;2)其寄主组成为翼手目动物5科5属11种,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是其主要的吸血对象;3)武陵洞蛭各群体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基本上均低于总体水平,冬季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均高于其他季节。总之,武陵洞蛭主要分布在蝙蝠常栖点附近的洞顶壁,因长期适应于溶洞生活,其食性已发生特化,已演化出专门吸食蝙蝠血液的行为生态习性。因此,对武陵洞蛭专吸蝠血性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探究蛭类动物食物多样性的演化路径,揭示吸血性蛭类食性演化的行为生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洞蛭 血餐 iDNA技术 洞栖性蝙蝠 专吸蝠血性
下载PDF
体位支持、非营养性吸吮配合轻柔抚触对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疼痛的影响
13
作者 秦伟 吴龙艳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356-1359,共4页
目的:探讨体位支持、非营养性吸吮(NNS)配合轻柔抚触对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本院需行股静脉穿刺采血的186例新生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93例,行体位支持、NNS配合轻柔抚触方法)和对照组(93... 目的:探讨体位支持、非营养性吸吮(NNS)配合轻柔抚触对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本院需行股静脉穿刺采血的186例新生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93例,行体位支持、NNS配合轻柔抚触方法)和对照组(93例,行常规体位和安抚方法)。比较两组操作前后心率、呼吸频率,采血后1min、5min新生儿疼痛评分量表(NIPS)评分,首次穿刺成功率及采血操作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静脉穿刺采血后心率(122.37±15.30次/min)、呼吸频率(44.53±5.57次/min)低于对照组(143.31±17.91次/min、56.29±7.04次/min),静脉穿刺采集后1min、5min的NIPS评分(4.29±0.89分、1.67±0.25分)均低于对照组(5.53±1.13分、3.09±0.71分),静脉穿刺采集首次成功率(95.7%)高于对照组(85.0%),采血时间(1.13±0.17 min)短于对照组(1.32±0.22 min),采血后不良事件发生率(12.9%)低于对照组(28.0%)(均P<0.05)。结论:体位支持、NNS配合轻柔抚触应用于新生儿静脉穿刺采血,可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提高首次采血成功率,缩短采血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股静脉穿刺采血 体位支持 非营养性吸吮 轻柔抚触 疼痛 采血成功率
下载PDF
环境友好型害虫诱捕器对茶园主要刺吸式害虫的诱捕效果
14
作者 李隆琦 李远川 +4 位作者 李一璇 刘琦 侯如燕 杨云秋 黄衍章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81-85,共5页
利用自制环境友好型简易害虫诱捕器,研究不同颜色组合粘虫板对皖南茶园主要刺吸式害虫的诱捕效果及其环境安全性。结果表明,5种颜色组合以金黄-橘红色和金黄-正红色对茶园刺吸式害虫的诱捕效果相对较好,其诱集数量分别为105.6头/盏和10... 利用自制环境友好型简易害虫诱捕器,研究不同颜色组合粘虫板对皖南茶园主要刺吸式害虫的诱捕效果及其环境安全性。结果表明,5种颜色组合以金黄-橘红色和金黄-正红色对茶园刺吸式害虫的诱捕效果相对较好,其诱集数量分别为105.6头/盏和102.4头/盏。以金黄-橘红色、土黄-正红色和橙黄-正红色对益虫的诱集数量较小,分别为16.2、19.4、17.4头/盏,诱集益害比分别为0.15、0.20和0.18,且金黄-橘红色组合粘虫板诱捕的昆虫多样性指数最低(1.767),对茶园生态环境较为友好。利用金黄-橘红色和金黄色粘虫板按495盏/hm~2连续诱捕105 d,对茶园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7.14%和42.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友好型害虫诱捕器 茶树 刺吸式害虫 诱捕效果 益害比
下载PDF
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发育情况的影响
15
作者 陈霞 陈萍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0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讨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采取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 目的:探讨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采取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对比两组康复相关指标、喂养耐受情况、吮吸能力及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每次残留奶量低于对照组,每日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胎粪排尽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喂养过渡时间、达出生体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总发生率为4.65%,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喂养效率、吮吸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14天体重增长、头围增长、身长增长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以缩短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改善吮吸能力,减少喂养不耐受,促进身体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母乳 嗅觉刺激 味觉刺激 非营养性吸吮 喂养耐受性 吮吸能力 发育情况
下载PDF
一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强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16
作者 刘维哲 罗成刚 +6 位作者 袁蓉 廖艺杰 文艺悯 孙莹 俞恩波 曹三杰 黄小波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49-3063,共15页
为了掌握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最新流行毒株的病原特征与致病性,开展了PEDV的分离与鉴定。将PEDV阳性病料样品接种Vero细胞连续盲传,分离PEDV流行毒株,并开展了分离毒株的培养特性、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仔猪致病性评价。结果显示:传至... 为了掌握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最新流行毒株的病原特征与致病性,开展了PEDV的分离与鉴定。将PEDV阳性病料样品接种Vero细胞连续盲传,分离PEDV流行毒株,并开展了分离毒株的培养特性、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仔猪致病性评价。结果显示:传至第3代(P3)分离出一株病毒,病毒在细胞上形成典型的“合胞体”样病变;电镜下病毒大小60~110 nm;P10到P35代滴度从10^(4.7)TCID_(50)·mL^(-1)升至10^(6.43)TCID_(50)·mL^(-1);CHN-SC2021(P5)基因组全长28014 bp(GenBank收录号:OM505025.1),与中国地区、欧美地区、亚洲其他国家毒株的相似性分别为99.16%~96.32%、99.01%~96.57%、98.94%~96.33%;系统进化树显示CHN-SC2021株与江西CH/JXJA/2017(MF375374.1)、河南CH/HNAY/2015(KT199103.1)、CH/HNKF-16(KY649107.1)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属于GⅡa型毒株。S基因序列与参考毒株相似度在98.7%~93.4%。将CHN-SC2021病毒液以每头3 mL 10~5 TCID_(50)·mL^(-1)的剂量口服感染6日龄哺乳仔猪,12 h开始出现食欲不振,20 h时呕吐,24 h出现剧烈呕吐和黄色水样腹泻;剖检病变主要是胃肠臌气、空肠和回肠透明;组织病变显示各肠段均有不同程度的肠绒毛病变、脱落、结缔组织疏松、黏膜肌层与肌层间距增宽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小肠各段均有病毒,回肠中病毒最多。本研究分离获得一株GⅡa型的PEDV强毒株,有助于丰富我国PEDV的流行毒株信息及为临床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分离 鉴定 序列分析 哺乳仔猪 致病性
下载PDF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17
作者 雷莹 冯雯 张帅红 《临床护理杂志》 2024年第2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非...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连续干预28d。比较两组吞咽功能、吸吮能力、体重、禁食时间、鼻胃管营养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14d、28d后NN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早产儿体重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禁食、鼻胃管营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提高早产儿吞咽功能及吸吮能力,促使早产儿尽早经口喂食,缩短鼻管喂养时间及禁食时间,促进早产儿体重的增加,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吞咽功能训练 吸吮训练
下载PDF
婴儿主导喂养方式结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效果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18
作者 温艳丽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717-720,共4页
目的:探讨婴儿主导喂养方式(IDF)结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效果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107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喂养方式不同将早产儿分为观察组(n=54)及对照组(n=53)。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喂养方式和婴儿主导喂... 目的:探讨婴儿主导喂养方式(IDF)结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效果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107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喂养方式不同将早产儿分为观察组(n=54)及对照组(n=53)。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喂养方式和婴儿主导喂养方式(IDF)结合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达标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指标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比较喂养14 d时两组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变化和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喂养达标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喂养不耐受率(3.7%)低于对照组(15.09%)(P<0.05);喂养14 d时,观察组发育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调查中喂养方式、沟通态度、喂养效果、操作技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DF结合非营养性吸吮可以缩短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达标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减少了喂养不耐受率,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主导喂养方式 非营养性吸吮 早产儿 喂养效果 生长发育
下载PDF
围产期哺乳顾问联合乳房保健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新生儿有效吸吮情况的影响
19
作者 曾微微 刘莎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2期1522-1524,共3页
目的:探讨围产期哺乳顾问联合乳房保健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新生儿有效吸吮情况的影响,为提倡初产妇母乳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在宜春市中医院分娩的92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 目的:探讨围产期哺乳顾问联合乳房保健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新生儿有效吸吮情况的影响,为提倡初产妇母乳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在宜春市中医院分娩的92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围产期哺乳顾问联合乳房保健干预。比较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状况满意度[母乳喂养评估量表(MBFES)评分]、母乳喂养成功率、乳胀发生率、新生儿有效吸吮及无效吸吮情况。结果:产后3个月,两组初产妇MBFES中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产后1个月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65、2.987、3.978,P<0.05)。产后1个月和产后3个月,观察组初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83、4.039,P<0.05);两组初产妇乳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48、0.261,P>0.05)。产后1个月和产后3个月,观察组初产妇新生儿有效吸吮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效吸吮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38、4.334、3.868、9.482,P<0.05)。结论:对初产妇实施围产期哺乳顾问联合乳房保健干预,能够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状况满意度和母乳喂养成功率,改善新生儿有效吸吮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期哺乳顾问 乳房保健 初产妇 母乳喂养 有效吸吮
下载PDF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在治疗新生儿窒息后胃肠功能损伤的临床研究
20
作者 林佳佳 洪珊蝶 杨敏 《黑龙江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22-525,共4页
目的:分析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在治疗新生儿窒息后胃肠道功能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3月—2023年9月于本院住院的窒息后胃肠道损伤新生儿共计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设组别,吸吮组(非营养性吸吮,n=30);联合组(n=30... 目的:分析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在治疗新生儿窒息后胃肠道功能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3月—2023年9月于本院住院的窒息后胃肠道损伤新生儿共计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设组别,吸吮组(非营养性吸吮,n=30);联合组(n=30,非营养性吸吮+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详细分析了两组胃肠道功能专项指标转归情况,反馈联合组症状改善时间用时较吸吮组更短(P<0.05)。进一步分析了两组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反馈联合组干预后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更短(P<0.05)。深入分析了两组临床疗效,反馈联合组临床疗效较吸吮组佳(P<0.05)。两组干预前,胃肠道菌群数量差异不大,干预后联合组菌群数量高于干预前(P<0.05),但吸吮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不大(P>0.05)。结论:针对窒息后胃肠道损伤新生儿,采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干预,利于患者损伤的胃肠道功能恢复,促进临床症状转归,提升干预效果,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窒息 胃肠道损伤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 症状消失时间 非营养性吸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