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蓝田致灾大暴雨的环境场特征及触发机制分析
1
作者 刘瑞芳 杜萌萌 +2 位作者 杨亦典 赵强 高宇星 《河南科学》 2023年第7期1019-1027,共9页
利用3部相控阵雷达、FY-4A高分辨率卫星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1年8月19日发生在西安蓝田的突发极端大暴雨天气的环境场特征及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9”暴雨主要有两个强降水时段,期间西安... 利用3部相控阵雷达、FY-4A高分辨率卫星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1年8月19日发生在西安蓝田的突发极端大暴雨天气的环境场特征及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9”暴雨主要有两个强降水时段,期间西安均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高温高湿且位于假相当位温“上低下高”的位势不稳定区,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场条件;然而两降水时段的触发机制却存在明显不同,分散性对流降水阶段,底层大气接近超绝热状态,极易触发对流,地面上雷暴高压的冷池出流造成蓝田南部山区的扰动温度梯度增大,动力不稳定增强,触发新生对流,造成蓝田出现局地短时强降水;持续降水发生时,近地层有明显的冷锋锋生,锋前触发的多个中γ尺度雷暴单体发展合并,与秦岭山区触发的沿着山体向东传播的对流云团不断合并加强产生“列车效应”,导致蓝田出现持续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相控阵雷达 冷池 触发机制 蓝田
下载PDF
海风锋在渤海西岸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37
2
作者 东高红 何群英 +2 位作者 刘一玮 解以扬 戴云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00-1107,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中尺度TJ-WRF模式输出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天津宁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对沿岸局地暴雨的触发机理。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是在...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中尺度TJ-WRF模式输出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天津宁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对沿岸局地暴雨的触发机理。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是在有利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暴雨发生地存在局地层结不稳定和较好的水汽条件。海风锋本身有一辐合抬升区,区域内有弱对流存在;当海风锋移到局地存在层结不稳定且水汽充足的区域,其抬升区的辐合上升运动迅速加强,从而触发该地区雷暴的新生发展;海风锋与迎面移来的雷暴相遇,会对雷暴的加速发展起到加强作用。利用中尺度WRF模式输出资料进行分析看到,两条辐合线相交处易激发出强雷暴,雷暴出现在近地层大气暖干区的北端、湿空气的交汇处;海风锋对雷暴的新生发展有明显的触发抬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海风锋 局地暴雨 触发机理 中尺度TJ-WRF模式
下载PDF
浙江北部一次短时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沈杭锋 陈光宇 +2 位作者 金成 周玲丽 方陆俊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8-515,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GFS 0.5°×0.5°逐6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风云卫星资料,对2013年6月24日浙江北部一次短时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受西太平洋副...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GFS 0.5°×0.5°逐6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风云卫星资料,对2013年6月24日浙江北部一次短时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边缘的暖湿西南气流和850hPa暖切的共同影响,引发了浙江北部的短时大暴雨天气。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配合下,当低层925hPa的中尺度辐合线和对流层中层700hPa的垂直上升运动区相重合时,中尺度辐合线附近会产生强对流,这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此次暴雨过程与中尺度辐合线密切相关,中尺度辐合线是由偏东风和东北风辐合而成,该辐合线先于降水存在,而且从地面一直伸展到对流层中层,之后触发了浙北地区的短时大暴雨天气,强降水区域和强回波带落在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大暴雨 中尺度辐合线 触发机制
下载PDF
库尔勒市强降水天气的环流配置及触发机制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雪英 彭军 刘杰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5年第5期47-55,共9页
利用库尔勒市2005—2013年4—8月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当地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时间、强度特征,从天气预报的角度对强降水天气环流形势进行了分型,找出了产生强降水的触发抬升机制,建立了强降水天气的三种概念模型。研究得到库尔勒强降... 利用库尔勒市2005—2013年4—8月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当地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时间、强度特征,从天气预报的角度对强降水天气环流形势进行了分型,找出了产生强降水的触发抬升机制,建立了强降水天气的三种概念模型。研究得到库尔勒强降水影响系统包括低槽或涡东移型、南北低槽汇合型、锋区南压型以及脊前短波槽或西北气流型四类,降水触发机制分为冷锋触发类、干线触发类以及混合触发类三种。结合强降水发生前的影响系统、发生时抬升触发机制和雷暴降水天气形成的动力、水汽、不稳定条件以及强降水落区的显著特征的总结分析,归纳出包括锋区急流类、低涡气旋类以及低槽切变辐合线类三种强降水天气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环流分型 触发机制 概念模型
下载PDF
一次锋前暖区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洪霞 苗爱梅 郑皓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7期157-164,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站、区域雨量站、卫星、雷达、再分析等资料,对2015年8月发生的一次锋前暖区暴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西风槽东移和副高东退南压的环流背景下,以热力条件为主导引发的锋前暖区强对流性降水是...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站、区域雨量站、卫星、雷达、再分析等资料,对2015年8月发生的一次锋前暖区暴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西风槽东移和副高东退南压的环流背景下,以热力条件为主导引发的锋前暖区强对流性降水是此次暴雨产生的主要贡献者;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右后侧的显著辐散区,700 h Pa暖式切变线、850 h Pa冷式切变线、地面干线以及SI<-2℃相重叠的区域;850 h Pa切变线上的中尺度气旋性涡旋、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以及中尺度涡旋是本次暴雨的直接触发系统;由于数值模式850 h Pa切变线位置预报的偏差,使得中低层流型配置由前倾误导为后倾结构,直接影响了模式热力条件预报的准确性,其结果是增强了西部动力条件而弱化了东部热力条件,最终导致暴雨落区预报偏差;锋前暖区暴雨预报的关键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的条件,对于此类暴雨应多关注边界层风场的变化,加强新型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触发机制 成因分析
下载PDF
临夏地区局地突发强降水天气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锦泉 杨先荣 +3 位作者 邓吉录 闫旭东 杨振鑫 马丽婷 《气象科技进展》 2013年第3期52-58,共7页
基于1990—2011年主汛期(6—8月)青藏高原东北侧临夏地区局地出现的132例25.0~140.0mm突发性强降水过程,从暖湿气流输送、热力、动力场结构、天气系统、强对流云发展形势、近地面至高空的流场特征、地形及相关物理量场分布形势等角度出... 基于1990—2011年主汛期(6—8月)青藏高原东北侧临夏地区局地出现的132例25.0~140.0mm突发性强降水过程,从暖湿气流输送、热力、动力场结构、天气系统、强对流云发展形势、近地面至高空的流场特征、地形及相关物理量场分布形势等角度出发,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侧边坡局地突发性强降水的成因。综合强降水发生前后各时次的高空、地面资料,追综研究其影响系统、触发机制、成因等,通过对其进一步细致分析,加深对高原边坡地带突发性强降水过程触发机制的认识,寻找相关预报因子,以期提高对此类突发性强天气过程的认识,配合数值预报形势场及相关物理量场,启发新的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强降水 触发机制
下载PDF
贵州2020年汛期不同历时强降水雨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谷晓平 廖留峰 +1 位作者 段莹 于飞 《暴雨灾害》 2020年第6期586-592,共7页
利用贵州省2020年汛期(4月15日-9月30日)的小时降雨资料,对汛期不同时间尺度降雨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汛期总降雨量异常偏多,为1981年以来第一高位,较常年偏多近三成,其中9月降雨距平百分率达208.6%。全省16.7%的县总... 利用贵州省2020年汛期(4月15日-9月30日)的小时降雨资料,对汛期不同时间尺度降雨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汛期总降雨量异常偏多,为1981年以来第一高位,较常年偏多近三成,其中9月降雨距平百分率达208.6%。全省16.7%的县总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3.9%、47.1%、96.5%站点的日最大降雨量分别超过200 mm、100 mm、50 mm;最大日降雨量达366.25 mm、最大小时降雨量达163.3 mm,均破贵州历史极值;2020年汛期20—08时的总降雨占每日总降雨的69.24%,小时强降雨站次占76.3%。2020年汛期6 h暴雨出现的站次最多,发生频率为6.34%;全省93.47%的站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突发性暴雨过程;区域性暴雨较常年偏多5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降雨量 暴雨日数 区域性暴雨 突发性暴雨
下载PDF
龙岩两次局地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赖巧珍 刘霏 +2 位作者 袁靖凯 邹于琴 蔡菁 《福建气象》 2015年第1期7-13,20,共8页
利用卫星和NCEP/NCAR 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19日和2014年5月16日在龙岩出现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5月19日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为地面冷锋,当地面转受冷高压控制,降水减弱;2014... 利用卫星和NCEP/NCAR 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19日和2014年5月16日在龙岩出现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5月19日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为地面冷锋,当地面转受冷高压控制,降水减弱;2014年5月16日强降水过程的触发机制冷锋过境后,地面倒槽快速发展,逐渐增强的暖湿空气和渗透南下的冷空气引发强降水发生,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影响机制的不同也使得暴雨的落区有所不同,冷锋触发的暴雨,其强降水落区出现在锋面附近的急流左侧,而由地面倒槽触发的暴雨过程其落区在倒槽南侧为暖区降水,暴雨落区局地性强。通过滤波法发现,强降水落区和经向垂直环流的上升支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触发机制 暴雨落区 低通滤波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京津冀一次对流性暴雨的成因和可预报性分析
9
作者 闫雪瑾 《现代农业研究》 2019年第9期91-92,共2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等资料,针对2016年8月12日影响京津冀的一次对流性暴雨进行了成因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 暴雨 触发机制 冷锋 阵风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