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常规观测、NECP1°×1°再分析、FY2D卫星高分辨率云图及多普勒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5年8月31日南疆西部突发极端暴雨进行天气诊断及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突发暴雨发生在蒙古至贝加尔湖的高压脊经向发展,西西伯利亚低...利用常规观测、NECP1°×1°再分析、FY2D卫星高分辨率云图及多普勒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5年8月31日南疆西部突发极端暴雨进行天气诊断及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突发暴雨发生在蒙古至贝加尔湖的高压脊经向发展,西西伯利亚低压底部分裂短波槽影响南疆西部的环流背景下,500 h Pa以低槽后干冷的西北气流为主,翻山冷空气和低层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突发暴雨与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水汽辐合及路径均有差异,突发暴雨水汽主要来自南疆盆地前期高能高湿的环境。中低层中尺度切变及辐合是导致暴雨落区及强度不同的原因之一。"人字形"切变,θse能量锋区,中尺度气旋与暴雨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雷达出现的"逆风区"、VIL大值区和云图出现的干舌在短临预报预警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展开更多
利用2014-2018年5-10月贵州西南部的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安顺市以及黔南州长顺县、惠水县、罗甸县共20个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资料,分析近5 a 5-10月贵州省西南部突发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突发性暴雨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月际变化特征...利用2014-2018年5-10月贵州西南部的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安顺市以及黔南州长顺县、惠水县、罗甸县共20个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资料,分析近5 a 5-10月贵州省西南部突发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突发性暴雨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月际变化特征为6月"爆发",7月"回落",而8月略增,9-10月呈不断减少趋势;具有白天少、夜间多的日变化特征,且突发性暴雨的高发时段主要是在午后至凌晨。从各等级小时降水骤增量的站次空间分布情况来看,突发性暴雨空间分布与地形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骤增等级大时,主要出现在北盘江河谷一带,而镇宁一直是一个高发中心。从突发性暴雨站次的整个时空演变来看,5月从东南部开始,6月兴义和六枝成为南北两个高发中心,7月总体减少,中部为多发中心,8月略有增加,分布呈现出南北盘江河谷一带多发;从逐年的演变来看,"突发性"的特点在地域分布上也有体现,每一年的分布情况均不相同。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常规观测、NECP1°×1°再分析、FY2D卫星高分辨率云图及多普勒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5年8月31日南疆西部突发极端暴雨进行天气诊断及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突发暴雨发生在蒙古至贝加尔湖的高压脊经向发展,西西伯利亚低压底部分裂短波槽影响南疆西部的环流背景下,500 h Pa以低槽后干冷的西北气流为主,翻山冷空气和低层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突发暴雨与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水汽辐合及路径均有差异,突发暴雨水汽主要来自南疆盆地前期高能高湿的环境。中低层中尺度切变及辐合是导致暴雨落区及强度不同的原因之一。"人字形"切变,θse能量锋区,中尺度气旋与暴雨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雷达出现的"逆风区"、VIL大值区和云图出现的干舌在短临预报预警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文摘利用2014-2018年5-10月贵州西南部的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安顺市以及黔南州长顺县、惠水县、罗甸县共20个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资料,分析近5 a 5-10月贵州省西南部突发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突发性暴雨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月际变化特征为6月"爆发",7月"回落",而8月略增,9-10月呈不断减少趋势;具有白天少、夜间多的日变化特征,且突发性暴雨的高发时段主要是在午后至凌晨。从各等级小时降水骤增量的站次空间分布情况来看,突发性暴雨空间分布与地形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骤增等级大时,主要出现在北盘江河谷一带,而镇宁一直是一个高发中心。从突发性暴雨站次的整个时空演变来看,5月从东南部开始,6月兴义和六枝成为南北两个高发中心,7月总体减少,中部为多发中心,8月略有增加,分布呈现出南北盘江河谷一带多发;从逐年的演变来看,"突发性"的特点在地域分布上也有体现,每一年的分布情况均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