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黑大豆乌青1号主要农艺性状和群体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鑫鑫 张春华 +2 位作者 倪玉清 马长青 钟越 《大豆科技》 2024年第1期28-31,共4页
为提高黑大豆单产与品质,助力高邮市黑大豆产业发展,文章通过研究黑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模式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黑大豆乌青1号主要农艺性状和群体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高邮市黑大豆生产的株行距配置。结果表明,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为提高黑大豆单产与品质,助力高邮市黑大豆产业发展,文章通过研究黑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模式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黑大豆乌青1号主要农艺性状和群体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高邮市黑大豆生产的株行距配置。结果表明,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处理2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优于其他处理,为适宜高邮市黑大豆生产的株行距配置,即种植密度49380株/hm^(2)条件下,黑大豆3行,行距45 cm、株距22.5 cm,每穴1株。此群体结构和株行距配置有利于形成合理产量结构,提升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黑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复种 黑大豆 株行距 高产高效
下载PDF
木薯/大豆间作行距对作物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2
作者 劳承英 黄渝岚 +5 位作者 李艳英 周佳 周灵芝 韦本辉 李素平 申章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05-2014,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间作行距对木薯和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和群体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木薯/大豆间作行距合理配置及提高木薯种植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木薯品种华南205和大豆品种桂春15号为试验材料,设木薯单作(CC)、大豆单作(SS)及木... 【目的】研究不同间作行距对木薯和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和群体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木薯/大豆间作行距合理配置及提高木薯种植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木薯品种华南205和大豆品种桂春15号为试验材料,设木薯单作(CC)、大豆单作(SS)及木薯/大豆间作行距分别为30 cm(AB_(30))、35 cm(AB_(35))、40 cm(AB_(40))、45 cm(AB_(45))和50 cm(AB_(50))的7种处理。木薯间苗后每月测量木薯的株高和茎径,收获时分别测定木薯和大豆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并计算群体效益及土地当量比(LER),分析不同间作行距对木薯和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群体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不同间作行距处理的木薯株高和茎径均低于木薯单作,间作行距与木薯株高、茎径和单位面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不同间作行距处理的大豆产量均显著低于大豆单作(P<0.05,下同),间作行距与大豆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和单位面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间作行距处理的木薯产量和大豆产量均显著低于木薯单作和大豆单作,降幅分别为14.47%~27.29%和15.31%~33.93%。间作处理中,AB_(45)处理的群体总产量最高,为33540.10 kg/ha,显著高于其他间作处理;群体总产量排序为CC>AB_(45)>AB_(50)>AB_(40)>AB_(35)>AB_(30)>SS。各间作处理的总产值均显著高于木薯单作和大豆单作,其中AB_(45)处理总产值最高,为33585.86元/ha,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幅为5.03%~148.57%;单位面积总产值排序为AB_(45)>AB_(50)>AB_(40)>AB_(35)>AB_(30)>CC>SS。各间作处理LER均大于1.00,为1.39~1.71,其中AB_(45)处理LER最高,为1.71。【结论】以120 cm作为木薯种植固定带宽,在木薯行间间作2行大豆,木薯/大豆间作行距为45 cm时作物群体经济效益最优,该种植模式可在广西木薯种植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大豆 间作 行距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种间距对不同结瘤特性套作大豆根瘤生长及固氮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姗姗 庞婷 +7 位作者 袁晓婷 罗凯 陈平 付智丹 王小春 杨峰 雍太文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33-844,共12页
为充分挖掘套作大豆的固氮潜力,本试验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玉豆间距(30 cm、45 cm、60 cm和75 cm)下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品种(贡选1号、桂夏3号和南豆25号)的根瘤生长及固氮潜力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带状套作... 为充分挖掘套作大豆的固氮潜力,本试验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玉豆间距(30 cm、45 cm、60 cm和75 cm)下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品种(贡选1号、桂夏3号和南豆25号)的根瘤生长及固氮潜力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带状套作可延缓大豆根瘤数目和鲜重峰值出现的时间:玉豆间距60 cm处理下,各品种大豆根瘤数目和鲜重显著高于其他间距处理,并在达到峰值期后高于单作大豆;品种间表现为:南豆25号>桂夏3号>贡选1号。带状套作相对于单作会降低始粒期(R5)前大豆根瘤的单株固氮潜力,但玉豆间距60 cm处理下,R5期贡选1号、桂夏3号和南豆25号的单株固氮潜力2年平均较单作提高8.53%、16.40%和13.70%。不同大豆品种根瘤侵染细胞内含物积累过程差异较大,相较单作,玉豆间距60cm处理下,R5期类菌体数量增多,其中聚-β-羟基丁酸盐颗粒(PHB)增加,以南豆25号表现最优。因此,带状套作下适宜的种间距(玉豆间距60cm)可增加R5期大豆根瘤数目和鲜重,提高大豆根瘤类菌体和PHB的数量,增强大豆根瘤的固氮潜力,以强结瘤品种南豆25号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 种间距 结瘤特性 根瘤生长 超微结构 固氮潜力
下载PDF
适合与甘蔗间套种春大豆品种筛选初报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文杰 梁江 +4 位作者 汤复跃 韦清源 曾维英 钟开珍 陈渊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筛选出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甘蔗春大豆间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利用9个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同甘蔗间作模式(甘蔗行距分别为1.2和1.0m)的筛选试验,调查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 【目的】筛选出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甘蔗春大豆间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利用9个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同甘蔗间作模式(甘蔗行距分别为1.2和1.0m)的筛选试验,调查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甘蔗行距1.0和1.2m栽培模式春大豆生育期和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P=0.0142)和0.69(P=0.038)。华春2号在1.2和1.0m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22.22和2083.33kg/ha。在甘蔗行距为1.2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泉豆7号产量较高;而在甘蔗行距为1.0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华春5号产量较高。【结论】华春2号、桂春10号和泉豆7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2m栽培模式下间作,华春2号、桂春10号和华春5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0m栽培模式下间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春大豆 间套种 行距 品种筛选
下载PDF
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1 位作者 陈亮之 李伟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9-235,共7页
为探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种植行距对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资源竞争的影响。在固定带宽的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设置10,20,45,60和70 cm 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分析间作系统的间作优势、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变... 为探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种植行距对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资源竞争的影响。在固定带宽的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设置10,20,45,60和70 cm 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分析间作系统的间作优势、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变化。结果表明:随间作玉米行距增加,间作优势增加,70 cm行距间作优势最大,达4 271.4 kg·hm^(-2)。Logistic生长拟合曲线表明:随玉米行距增加,大豆生物累积量减小,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缩短,玉米生物累积量最大值出现在D45处理下,达43 471.1 kg·hm^(-2),D45处理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最长,达130 d,且生长后期日生长速率持续高于其它处理;共生期内,伴随作物生长,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_(sm)逐渐降低,共生后期,表现为随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增加,大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_(sm)逐渐减小。综合分析表明: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是强竞争力作物,玉米种植行距为45 cm,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及产量形成,大豆和玉米种间竞争力较弱,可作为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间作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行距 大豆/玉米间作 间作优势 种间相对竞争力
下载PDF
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产量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2 位作者 樊廷录 李伟绮 唐晓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9-163,183,共6页
为明确大豆/玉米间作体系中玉米最佳种植行距,通过设置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D10:10 cm、D20:20 cm、D45:45 cm、D60:60 cm、D70:70 cm),研究不同玉米种植行距对作物产量、体系生产力、种间相对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行距改变不影... 为明确大豆/玉米间作体系中玉米最佳种植行距,通过设置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D10:10 cm、D20:20 cm、D45:45 cm、D60:60 cm、D70:70 cm),研究不同玉米种植行距对作物产量、体系生产力、种间相对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行距改变不影响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均大于1;随玉米行距的增加,间作大豆产量随之下降,间作玉米产量随之升高,系统生产力(system production,SP)随之提升;间作玉米行距改变显著影响了间作大豆的结荚数和单株粒数,单株结荚数从D10处理的38.5荚·株-1下降为D70处理的15.8荚·株-1,单株粒数从D10处理的66.6粒·株-1下降为D70处理的26.4粒·株-1;随玉米行距的增加,间作玉米穗粒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D60处理穗粒数最大,达606粒;间作玉米行距改变显著影响了种间相对竞争力,随间作玉米种植行距的增加,大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sm逐渐弱化,竞争力平衡点出现在D45处理,采样期平均Asm为0.01。因此,综合考虑间作体系产量,作物产量和种间竞争力,D45处理为大豆/玉米间作体系间作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行距 大豆/玉米间作 产量 种间相对竞争力
下载PDF
不同结瘤品种和行间距对套作大豆根瘤生长及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庞婷 帅鹏 +4 位作者 陈平 杜青 付智丹 杨文钰 雍太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1-461,共11页
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玉米/大豆间距(45、60、75 cm,依次记为IS45、IS60、IS75)和不同结瘤特性的大豆品种(弱结瘤:贡选1号;强结瘤:南豆25号)对大豆根瘤生长、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三节... 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玉米/大豆间距(45、60、75 cm,依次记为IS45、IS60、IS75)和不同结瘤特性的大豆品种(弱结瘤:贡选1号;强结瘤:南豆25号)对大豆根瘤生长、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三节期到盛花期,随着玉米/大豆间距的增大,大豆受玉米的荫蔽影响减小,根瘤数目和干质量增加;在始粒期大豆的根瘤数目和干质量达到最大值,表现为IS60>IS75>IS45;相较于弱结瘤品种,强结瘤品种的根瘤数目较少,根瘤干质量较大。从三节期到盛花期,大豆干物质积累总量随玉米/大豆间距的缩小而减少,主要分配在茎秆和叶片;强结瘤品种茎秆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积累总量小于弱结瘤品种。从始粒期到成熟期,大豆干物质积累总量迅速增加,茎秆和叶片的分配率降低,荚果的分配率增大,强结瘤品种在成熟期玉米/大豆间距为60 cm时达到最大值。强结瘤品种各营养器官的输出率和贡献率较高,其平均产量比弱结瘤品种高2.94%,IS60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比IS45和IS75高9.77%和2.67%。相对于弱结瘤品种,强结瘤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提高单荚粒数和百粒质量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行间距 根瘤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甘蔗不同种植行距间套种大豆试验 被引量:11
8
作者 韦开军 周忠凤 +2 位作者 阳康春 覃耀冠 韦开旅 《中国糖料》 2013年第1期12-13,17,共3页
以甘蔗桂糖21号不同种植行距为主区,间种大豆不同行数为副区,探索一条适合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有效栽培和管理模式,为其间套种大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2m甘蔗种植行距间种单行大豆较有利于甘蔗和大豆的产量形成,总产值位列第一... 以甘蔗桂糖21号不同种植行距为主区,间种大豆不同行数为副区,探索一条适合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有效栽培和管理模式,为其间套种大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2m甘蔗种植行距间种单行大豆较有利于甘蔗和大豆的产量形成,总产值位列第一。甘蔗桂糖21号间套种大豆以1.2m种植行距间种单行大豆的种植方式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间套种 种植行距 大豆
下载PDF
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效应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林绍森 唐永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9-153,共5页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影响,并建立相应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方程拟合程度较好,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有显著的影响。玉米密度对间作大豆光合速...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影响,并建立相应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方程拟合程度较好,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有显著的影响。玉米密度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效应呈现倒抛物线曲线,玉米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效应呈现抛物线曲线。玉米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具有交互效应。在玉米生产密度下,适当增加玉米生产的行距和穴距,可以提高间作大豆的光合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密度 玉米行距 玉米穴距 间作大豆光合速率 影响
下载PDF
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林绍森 唐永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460-4461,4463,共3页
采用3因素5水平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并建立相应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叶绿素a含量的方程拟合程度较好。随着玉米密度的增加,间作大豆的叶片叶绿素a含量急剧增加,玉米... 采用3因素5水平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并建立相应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叶绿素a含量的方程拟合程度较好。随着玉米密度的增加,间作大豆的叶片叶绿素a含量急剧增加,玉米行距和穴距曲线呈抛物线状。在低水平和高水平下,玉米穴距对间作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最大;在中等水平下,玉米密度对间作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密度 玉米行距 玉米穴距 间作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 影响
下载PDF
行距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蒲甜 张群 +5 位作者 陈国鹏 陈诚 曾红 彭霄 杨文钰 王小春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77-1286,共10页
合理的田间配置是间套作种植挖掘作物产量潜力的关键。通过2年大田试验,在带宽160和200 cm条件下分别设置了6个玉米行距(20、30、40、50、60和70 cm)处理,探究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行距对套作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 合理的田间配置是间套作种植挖掘作物产量潜力的关键。通过2年大田试验,在带宽160和200 cm条件下分别设置了6个玉米行距(20、30、40、50、60和70 cm)处理,探究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行距对套作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60和200 cm带宽下,行距变化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玉米行距的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2种带宽下,大豆产量随玉米行距的变宽不断降低;行距为20~50 cm时,群体产量随行距增加而显著增加,玉米行距为40和50 cm时,群体产量无显著差异;行距为50~70 cm时,群体产量呈下降趋势。2种带宽下,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快增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随窄行行距的增加亦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茎鞘和叶片的转运率和贡献率变化则与之相反;2种带宽均在窄行距50 cm时,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最大,分别为320.63、119.53 kg·hm^(-2)d^(-1)和376.92、140.90 g·株-1。合理的行距配置(玉米窄行距40~50 cm)可以显著增加套作玉米穗粒数,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同时促进花后光合产物的形成,增加快增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对套作玉米产量潜力的发挥和群体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行距 玉米 产量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机械化条件下“豆玉”不同行距配置和减肥对作物产量及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喜霞 郑玉珍 +5 位作者 王海红 黄保 平西栓 刘天学 赵霞 李毓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29期16-21,共6页
研究大田机械化条件下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群体产量及大豆的光合特性,为筛选适合河南省玉米-大豆的行距配置和减肥施用提供理论基础。设置行比和减肥2个因素,玉米单作、大豆单作为对照,其中行比设置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2/4J)、... 研究大田机械化条件下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群体产量及大豆的光合特性,为筛选适合河南省玉米-大豆的行距配置和减肥施用提供理论基础。设置行比和减肥2个因素,玉米单作、大豆单作为对照,其中行比设置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2/4J)、玉米大豆行比4:4间作(4/4J)2个处理,减肥处理在上面行比处理上减量20%(2/4N、4/4N),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及减肥条件下的作物产量及大豆LAI、干质量、SPAD值及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处理2/4J、4/4J、2/4N、4/4N比单作减产,LAI、干物质、SPAD值和叶片光合速率均显著低于单作,但减氮前后比较,除LAI指标外,干质量、叶片光合速率(Pn)和SPAD值没有显著差异。建议河南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行距配置和施肥管理中,玉米大豆间作行比2:4(2/4J)减氮20%处理2/4N更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大豆产量,提高间作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行距配置 减氮施肥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玉米与大豆“1∶2”间作种植的株行距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朱星陶 陈佳琴 +1 位作者 谭春燕 杨春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40,共6页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优化试验,筛选出兼顾大豆与玉米产量和产值的行比模式为玉米/大豆1∶2间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豆与玉米的株行距配置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株距、大豆行距及大豆与玉米间行距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对玉米产量...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优化试验,筛选出兼顾大豆与玉米产量和产值的行比模式为玉米/大豆1∶2间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豆与玉米的株行距配置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株距、大豆行距及大豆与玉米间行距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极显著,各因素及其互作对大豆与玉米复合产值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玉米与大豆1∶2间作种植模式下最佳的株行距配置组合为大豆与大豆行距25 cm,大豆与玉米行距30 cm,大豆株距10 cm,玉米株距25 cm;在此优化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密度分别为4.71万和23.54万株·hm-2,产量分别为10 074.88和1 168.44 kg·hm-2,大豆与玉米复合产值为34 752.84元·hm-2,大豆对复合群落产值的贡献率为18.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间种 行比 株行距
下载PDF
四川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大豆形态、叶绿素荧光特征及系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陈元凯 冯铃洋 +5 位作者 Muhammad Ali Raza 范元芳 谌俊旭 雍太文 杨文钰 杨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0-879,共10页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光环境,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物质产出。为探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空间配置对大豆冠层光环境、形态、产量及系统效益的影响,进而为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半紧凑型(‘川单418’)和...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光环境,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物质产出。为探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空间配置对大豆冠层光环境、形态、产量及系统效益的影响,进而为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半紧凑型(‘川单418’)和紧凑型(‘荣玉1210’)玉米品种与大豆带状套作,固定带宽为200cm,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玉米窄行距设置3个处理:20cm、40cm、60cm;并以单作大豆(SS)作为对照。分析透光率、形态、光合色素、荧光参数、生物量和系统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冠层透光率、红光/远红光(R/FR)比值随玉米窄行距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套作下大豆茎粗、节数、茎干重和全叶干重均随玉米窄行距增大呈降低趋势,最大值出现在玉米窄行距20cm处理下;与单作大豆相比,两个玉米品种下大豆茎粗、节数、茎干重和全叶干重均显著降低,而第2节间长和主茎长显著升高。套作下大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随玉米窄行距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各行距处理及不同玉米品种下套作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均低于单作大豆。大豆叶片荧光参数Fv/Fm、NPQ、Fq'Fm'和Fq'/Fv'随玉米窄行距的增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Fo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玉米收获后,大豆光环境得到改善并迅速恢复生长,套作大豆形态生理指标与单作差异减小,但由于前期玉米的遮荫,各套作处理间大豆产量差异仍显著。通过系统效益分析,在玉米窄行距40cm处理下,套作系统综合产量最高,两玉米品种下玉米、大豆产量平均分别为8559.52kg·hm^-2、1717.60kg·hm^-2,土地当量比平均达1.57。本试验中大豆与两个株型玉米套作,大豆形态生理指标差异影响不显著。因此,选择紧凑或半紧凑玉米品种,适度缩小玉米窄行距可以显著改善带状套作大豆的生长环境,提高其生物量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地区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 玉米品种 玉米行距 大豆形态生理特征 系统产量
下载PDF
种间距对不同结瘤特性套作大豆物质积累、鼓粒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庞婷 陈平 +10 位作者 袁晓婷 雷鹿 杜青 付智丹 张晓娜 周颖 任建锐 王甜 汪锦 杨文钰 雍太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751-3762,共12页
【目的】间套作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解决粮食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间套作体系下作物和谐共生受种间互作强度的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玉豆种间距对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2... 【目的】间套作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解决粮食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间套作体系下作物和谐共生受种间互作强度的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玉豆种间距对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2016—2017年,连续2年进行大田试验,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不同玉豆种间距,大豆净作(A1)与玉米大豆套作(4种玉豆种间距:30 cm,A2;45 cm,A3;60 cm,A4;75 cm,A5),B因素为3个大豆品种(贡选1号,弱结瘤;桂夏3号,中度结瘤;南豆25号,强结瘤),分析大豆干物质积累、鼓粒、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玉豆种间距对不同结瘤大豆的物质积累分配有显著影响,鼓粒前期净作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套作,R4期(盛荚期)达到最高;套作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则在R5期(始粒期)达到最高,并逐渐高于净作,以玉豆种间距45、60 cm下的物质积累量较高;玉豆种间距60 cm(A4)下的南豆25号在荚果分配率、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对荚果的贡献率等方面优于桂夏3号和贡选1号。各品种在套作下均以A4种间距下的鼓粒时间最长、达到最大鼓粒速率时的籽粒重最高,百粒重与产量最大,且与净作产量差异不显著;各玉豆种间距下以南豆25的鼓粒能力最强,A4种间距下南豆25的平均产量分别比桂夏3号、贡选1号高5.4%和6.3%。【结论】强结瘤的南豆25号能较好适应玉米大豆套作环境,且在种间距60 cm下表现最优,有利于干物质向籽粒分配和鼓粒,以增加百粒重,弥补荚数不足,达到套作与净作产量相当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种间距 结瘤特性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甘蔗宽窄行间作花生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洪良 韦海球 +8 位作者 江清梅 唐荣华 王梓廷 廖韦卫 罗晟昇 彭崇 郭强 闭德金 唐利球 《中国热带农业》 2021年第6期55-58,共4页
甘蔗是我国的主要糖料作物,但近年来种植效益普遍较低。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实现机械化操作,增加蔗地综合经济效益,进行甘蔗宽窄行(宽行行距1.8m,窄行行距0.6m)间作花生试验,探索宽窄行间作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甘蔗是我国的主要糖料作物,但近年来种植效益普遍较低。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实现机械化操作,增加蔗地综合经济效益,进行甘蔗宽窄行(宽行行距1.8m,窄行行距0.6m)间作花生试验,探索宽窄行间作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甘蔗宽窄行单作和常规等行距单作相比,宽窄行间作花生种植模式的甘蔗出苗率、分蘖率、有效茎数和产量有所下降,茎径有所提高,株高和蔗糖分差异不显著,因多收1造花生,每667m^(2)纯收益分别增加403元和345元,为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花生 宽窄行 间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