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of Cu-,Zn-,Co-Zeolites and Application for Adsorptive Desulfurization of Saudi Arabian Medium Crude
1
作者 Song Linhua Wang Zi +4 位作者 Yan Yixuan LüBaoxiu Wu Pingping Zhao Xiaodong Liu Dong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3期23-31,共9页
A series of Cu(II)-, Zn(II)-, Co(II)-loaded zeolit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liquid phase ion-exchange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 N2-adsorption specific surface area measurement(BET), X-... A series of Cu(II)-, Zn(II)-, Co(II)-loaded zeolit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liquid phase ion-exchange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 N2-adsorption specific surface area measurement(BET), X-ray fluorescence(XRF),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techniques. The adsorptive desulfurization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adsorbents for treating Saudi Arabian medium crude oil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y declin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Zn(II)X > Cu(II)Y > Co(II)X > Cu(II)X > Co(II)Y> Zn(II)Y. The best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y of 41.01% was achieved by using Zn(II)X as the adsorbent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The desulfurization performance of Zn(II)X in different distillates showed that a better performance was obtained in heavy petroleum fractions. Furthermore, the distribution of sulfur compounds in distillates after desulfurization was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bent Zn(II)X could preferably adsorb aromatic sulfides such as thiophenes,benzothiophenes, and dibenzothiophene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π-complexation between zinc ions and sulfides would be crucial to the excellent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y of Zn(II)X. In addition, the used adsorbent could be regenerated by heating at 700 °C in air, and around 84% of desulfurization capacity was recovered after the first cycle of r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ulfurIZATION zeolites ADSORPTION crude oil sulfur COMPOUNDS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Hydrocracking for Atmospheric Residue of Mongolian Tamsagbulag Crude Oil and Other Crude Oils
2
作者 Tserendorj Tugsuu Sugimoto Yoshikazu +1 位作者 Byambajav Enkhsaruul Dalantai Monkhoobor 《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2012年第3期402-407,共6页
Upgrading heavy and residual oils into valuable lighter fuel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growing worldwide demand for light petroleum product. This study focused on hydrocracking process for atmospheric resid... Upgrading heavy and residual oils into valuable lighter fuel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growing worldwide demand for light petroleum product. This study focused on hydrocracking process for atmospheric residue (AR) of Mongolian crude oil in the first time compared to those of other countries. Residue samples were hydrocracked with a commercial catalyst at 450℃, 460℃, 470℃ for 2 hours under hydrogen pressure of 10 MPa. The AR conversion and yield of light fraction (LF) reached to 90.6 wt% and 53.9 wt%, at 470℃ by the hydrocracking for atmospheric residue of Tamsagbulag crude oil (TBAR). In each sample, the yield of MF was the highest at 460℃ temperature, which is valuable lighter fuel product. The polyaromatic, polar hydrocarbons and sulfur compound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MF and HF because the large amount of light hydrocarbons produced from TBAR as the increasing of the hydrocracking temperature. The content of n-paraffinic hydrocarbons was decreased in HF of TBAR, on effect of hydrocracking temperature. This result suggests the longer molecules of n-paraffin (С20-С32) in HF were reacted better, than middle molecules of n-paraffin (С12-С20) in MF during the hydrocracking reaction. Because the hydrocarbon components of feed crude oils were various, the contents of n-paraffinic hydrocarbons in MF and HF of TBAR and DQAR were similar, but MEAR’s was around 2 times lower and the hydrogen consumption was the highest for the MEAR after hydrocrac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msagbulag crude oil HYDROCRACKING Atmospheric RESIDUE sulfur Compound N-Paraffinic HYDROCARBON
下载PDF
加氢裂化催化剂失硫原因分析及对策
3
作者 李琦 吴成美 +1 位作者 羡策 王仲义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957-960,965,共5页
环烷基原油具有低硫、蜡含量低、环烷烃和芳烃含量高的特点,加氢裂化装置在掺炼环烷基蜡油原料时存在着催化剂失硫的风险。通过对国内某加氢裂化装置加工低硫高氮原料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装置催化剂产生了失硫现象,结合XPS分析了催... 环烷基原油具有低硫、蜡含量低、环烷烃和芳烃含量高的特点,加氢裂化装置在掺炼环烷基蜡油原料时存在着催化剂失硫的风险。通过对国内某加氢裂化装置加工低硫高氮原料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装置催化剂产生了失硫现象,结合XPS分析了催化剂失硫的原因,并对装置稳定运行提供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基原油 加氢裂化 催化剂失硫
下载PDF
加氢裂化装置加工高硫原料的工艺模拟与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涂连涛 张四清 +2 位作者 范卫东 朱狄 唐绍泉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23年第5期385-389,共5页
分析了高硫原料对加氢裂化装置运行的不利影响,利用Aspen HYSYS软件建立了系统模型,对增设循环氢脱硫系统前后的主要含硫物料H_(2)S含量、H_(2)S平衡以及贫胺液用量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增设循环氢脱硫系统,使循环氢... 分析了高硫原料对加氢裂化装置运行的不利影响,利用Aspen HYSYS软件建立了系统模型,对增设循环氢脱硫系统前后的主要含硫物料H_(2)S含量、H_(2)S平衡以及贫胺液用量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增设循环氢脱硫系统,使循环氢中H_(2)S体积分数降低94.5%,主要含硫物料H_(2)S含量均大幅下降;汽提塔蒸汽用量由3.30 t/h降至2.20 t/h,实现了轻、重石脑油的合理切割;循环氢脱硫系统总投资1900万元,创效865万元/a,投资回收期为2.33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裂化 高硫原油 硫化氢 循环氢脱硫 Aspen HYSYS软件 流程模拟
下载PDF
蜡油调合技术降低原油成本探索与应用
5
作者 王东伟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23期103-106,共4页
原油采购成本约占炼油成本的87%,炼油企业的原油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效益。不同种类原油价格差异较大,尤其是高硫重质原油与含硫原油价差现已经达到3美元/桶。原油硫含量越高、酸值越高、密度越大,价格越低。为在当前激烈的炼... 原油采购成本约占炼油成本的87%,炼油企业的原油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效益。不同种类原油价格差异较大,尤其是高硫重质原油与含硫原油价差现已经达到3美元/桶。原油硫含量越高、酸值越高、密度越大,价格越低。为在当前激烈的炼油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各炼油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提高高硫重质原油采购量、降低低硫原油采购量,降低原油成本。限制高硫重质油采购的主要原因为此类原油硫含量高、密度高、金属含量高,原油加工装置(常减压装置)、二次装置(加氢裂化、蜡油加氢、催化裂化装置)加工难度大。镇海炼化公司在降低原油成本方面一直坚持攻关,分析出了影响提高高硫重质油加工的瓶颈主要在二次装置原料硫控制,并成功探索出通过蜡油调合技术提升高硫重质原油加工量、降低低硫原油加工量的方法,在装置不投资改造的前提下,大幅降低原油采购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含量 蜡油 高硫重质原油 调合
下载PDF
重交沥青装置减压塔CTS技术工业应用总结
6
作者 田巧巧 李果 +2 位作者 刘建新 肖剑鸣 徐健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3年第5期29-32,共4页
中国海油某炼油厂2.5 Mt/a重交沥青装置主要加工高酸低硫环烷基海洋原油,因高温环境下环烷酸会对减压系统造成严重腐蚀,该装置减三线填料、集油箱等腐蚀问题突出,同时在减压高温段存在结焦现象,严重影响了装置的长周期运行。为了解决该... 中国海油某炼油厂2.5 Mt/a重交沥青装置主要加工高酸低硫环烷基海洋原油,因高温环境下环烷酸会对减压系统造成严重腐蚀,该装置减三线填料、集油箱等腐蚀问题突出,同时在减压高温段存在结焦现象,严重影响了装置的长周期运行。为了解决该装置减压塔中下部填料腐蚀问题,更换减压塔中下部填料为317L并进行不锈钢耐蚀抗焦(CTS)技术处理,进行了长周期的工业应用测试。结果表明:连续运行2 a后,317L+CTS填料的最大抗拉强度和最小抗拉强度分别比317L填料高11.9%和9.2%;连续运行3 a后,317L+CTS填料抗拉强度没有明显变化,317L填料的抗拉强度降低16%~41%;CTS技术处理后填料耐腐蚀、抗结焦、抗结垢能力得到明显提高。CTS技术应用于重交沥青装置能够有效减少高温环烷酸带来的腐蚀问题,延长运行周期,保障装置安全、平稳、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交沥青装置 减压塔 CTS技术 高酸低硫原油 抗腐蚀 抗结焦 填料腐蚀
下载PDF
原油中硫含量测定技术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潘臻 《山西化工》 CAS 2023年第6期65-66,共2页
针对目前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原油中硫含量所存在的效率低、经济性差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原油中硫含量测定方法。以紫外荧光法为核心,通过对不同稀释剂和不同混合比例条件下的最佳测定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超声波... 针对目前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原油中硫含量所存在的效率低、经济性差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原油中硫含量测定方法。以紫外荧光法为核心,通过对不同稀释剂和不同混合比例条件下的最佳测定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超声波作用时间为14min,测试温度为35°的条件下具有最佳的测试精度,为推动原油中含硫量测试方法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硫含量 紫外荧光法 稀释剂 超声波
下载PDF
炼制高硫原油对设备的腐蚀与安全对策 被引量:22
8
作者 卜全民 温力 +1 位作者 姜虹 崔克清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62-364,共3页
介绍了炼制高硫原油对设备的危害性 ,并着重论述了炼制高硫原油的安全对策 .
关键词 高硫原油 腐蚀 安全 炼油设备
下载PDF
含硫原油炼制过程中活性硫腐蚀 被引量:51
9
作者 林海潮 余家康 +1 位作者 史志明 严川伟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41-345,共5页
原油主要由碳氢化合物构成 ,并含有相当数量的有害杂质 ,其中硫化合物等在原油炼制过程中对炼制设备有较为严重的腐蚀作用 .对含硫原油炼制过程中硫的主要存在形成以及活性硫的由来进行了分析讨论 ,并阐述了炼制过程活性硫析出对腐蚀过... 原油主要由碳氢化合物构成 ,并含有相当数量的有害杂质 ,其中硫化合物等在原油炼制过程中对炼制设备有较为严重的腐蚀作用 .对含硫原油炼制过程中硫的主要存在形成以及活性硫的由来进行了分析讨论 ,并阐述了炼制过程活性硫析出对腐蚀过程的加速作用 .为了对含硫原油在炼制过程中复杂的硫腐蚀过程和规律的深入认识 ,指出了应发展相应的在线监 /检测技术以及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硫腐蚀 综述
下载PDF
高含硫原油储运过程中硫化氢挥发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庆春 张来斌 +1 位作者 司璐璐 樊建春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1-164,共4页
分析高含硫原油储运过程中硫化氢挥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分子扩散原理、Fick第二扩散定律及相关热力学知识,建立了高含硫原油储运过程中的硫化氢挥发模型。以某油田高含硫原油储运过程为例,分析硫化氢挥发浓度与温度、挥发时间的关系... 分析高含硫原油储运过程中硫化氢挥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分子扩散原理、Fick第二扩散定律及相关热力学知识,建立了高含硫原油储运过程中的硫化氢挥发模型。以某油田高含硫原油储运过程为例,分析硫化氢挥发浓度与温度、挥发时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来反映高含硫原油储运过程中的硫化氢挥发规律,预测硫化氢挥发浓度与挥发时间和温度的关系,也可为高含硫原油储运过程中的安全标准及安全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高含硫原油 硫化氢 挥发规律 数学模型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钛浓缩浆对硼酚醛环氧涂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震宇 韩恩厚 +4 位作者 刘福春 柯伟 揭敢新 王俊 黄海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共5页
目的提高硼酚醛环氧涂料的耐腐蚀性、表面接触角、粘结强度及耐磨性等。方法用纳米二氧化钛浓缩浆改性硼酚醛环氧涂料,制备耐温耐蚀型纳米复合涂料。通过高温高硫原油浸泡试验评价纳米复合涂层的耐腐蚀性能,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表面接触... 目的提高硼酚醛环氧涂料的耐腐蚀性、表面接触角、粘结强度及耐磨性等。方法用纳米二氧化钛浓缩浆改性硼酚醛环氧涂料,制备耐温耐蚀型纳米复合涂料。通过高温高硫原油浸泡试验评价纳米复合涂层的耐腐蚀性能,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表面接触角测试、粘结强度测试和耐磨性测试等手段分析纳米二氧化钛浓缩浆对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硼酚醛环氧纳米复合涂层在100℃高硫原油腐蚀浸泡后,微观上没有出现腐蚀坑和裂纹。添加2%纳米二氧化钛浓缩浆的硼酚醛环氧纳米复合涂层与未添加纳米粒子的硼酚醛环氧涂层相比,抗渗性与耐磨性有所提高。720 h腐蚀试验后,纳米复合涂料的粘结强度由试验前的7.7 MPa降低至6.9 MPa。腐蚀过程中,其表面接触角比非纳米涂层高4°-7°。结论高温高硫原油没有破坏硼酚醛环氧纳米复合涂层的形貌结构、粘结强度和耐磨性。添加2%纳米二氧化钛提高了涂层的抗渗透性和表面接触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酚醛环氧涂料 纳米复合涂料 纳米二氧化钛浓缩浆 石油化工 高硫原油 耐腐蚀性
下载PDF
含硫油品储罐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振华 陈世醒 +1 位作者 叶威 赵杉林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31-33,共3页
介绍了在低温条件下 ,活性硫对油品储罐的腐蚀及腐蚀产物FeS的绝热氧化升温过程。对油品储罐内可燃性和爆炸性环境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根据试验结果解释了含硫油品储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和条件 。
关键词 含硫油品 储罐 危险性分析 爆炸事故 绝热氧化试验
下载PDF
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储层硫化物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开开 蔡春芳 +2 位作者 蔡镏璐 姜磊 向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6-814,共9页
研究表明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后期受到了大气淡水和深部热卤水的成岩改造作用。这些储层天然气中含有高达8.3%H2S气体,裂缝与孔洞充填方解石流体包裹体中气相组分含有高达11%的H2S。这些方解石的均一化温度以110.2~198.9℃... 研究表明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后期受到了大气淡水和深部热卤水的成岩改造作用。这些储层天然气中含有高达8.3%H2S气体,裂缝与孔洞充填方解石流体包裹体中气相组分含有高达11%的H2S。这些方解石的均一化温度以110.2~198.9℃为主,而且,H2S气体、原油和黄铁矿集合体δ34S值主要介于18‰~22‰,这些特征显示,硫化物形成于相对高温条件下热化学硫酸盐还原-有机质氧化作用(TSR)。有机质被氧化的证据包括高温方解石具有轻δ13C特征(δ13C为-4.3‰~-8.3‰)以及现今地层水具有轻δ13CHCO3-值(-6.0‰~-13.8‰)。现今油气藏中TSR成因H2S浓度低于流体包裹体,应该与H2S沉淀为黄铁矿、合并入原油中而导致富硫原油产生有关。一些黄铁矿具有很轻的δ34S值,可轻达-26‰,为微生物硫酸盐还原成因,但是其分布比较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硫同位素 TSR 原油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高硫原油在高温下的腐蚀性能及选材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段永锋 李朝法 +1 位作者 于凤昌 崔新安 《压力容器》 2012年第7期14-19,共6页
采用高温动态腐蚀试验模拟炼厂的实际工况,通过失重法研究了温度、介质流速对塔河高硫原油及其馏分油腐蚀性的影响以及不同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20G,Cr5Mo,0Cr13,Cr18-8四种材料对高硫油的耐蚀性能依次增强;并且随着温度和... 采用高温动态腐蚀试验模拟炼厂的实际工况,通过失重法研究了温度、介质流速对塔河高硫原油及其馏分油腐蚀性的影响以及不同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20G,Cr5Mo,0Cr13,Cr18-8四种材料对高硫油的耐蚀性能依次增强;并且随着温度和流速的增大,材料的腐蚀速率也随之增大,其中温度的影响大于流速的影响。另外研究发现,高硫原油在超过288℃条件下Cr5Mo的腐蚀速率较大,应提高材质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原油 高温硫腐蚀 流速 选材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原油碳硫同位素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16
15
作者 郑冰 高仁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1-285,共5页
以碳、硫同位素在石油生成演化过程中的分馏作用为基础,对塔里木盆地原油、油源对比进行了探讨。原油的δ13C继承了生物母质的δ13C值,海相原油的δ13C小于-32‰或大于-24‰,陆相原油的δ13C为-32‰^-24‰。原油中有机硫来源于源岩中的... 以碳、硫同位素在石油生成演化过程中的分馏作用为基础,对塔里木盆地原油、油源对比进行了探讨。原油的δ13C继承了生物母质的δ13C值,海相原油的δ13C小于-32‰或大于-24‰,陆相原油的δ13C为-32‰^-24‰。原油中有机硫来源于源岩中的硫酸盐,温度高于成熟原油(80~120℃)的δ34S与油源岩中硫酸盐的δ34S接近,但原油δ34S似要比相应的硫酸盐δ34S轻3‰~4‰。根据碳、硫同位素特征和原油其它物理化学特性可以将塔里木盆地原油分为4种。第1种为寒武—奥陶纪原油,其δ34S为21‰~26‰,δ13C小于-32‰,为典型的海相原油,并可细分为寒武纪原油(δ34S在24‰~26‰)和奥陶纪原油(δ34S为21‰~22‰)。第2种为石炭—二叠纪原油,其δ34S为5‰~7‰,δ13C小于-32‰,亦为海相原油,如沙3井原油,但母质类型较差。第3种为三叠—侏罗纪原油,δ34S在10‰~14‰,δ13C在-26‰左右,为典型的陆相原油。第4种则是前3种原油的混合相原油,δ34S介于海相原油与陆相原油之间,-C—O和C—P两种海相原油混合,其物理化学性质仍为海相原油特征,而-C—O与T—J原油混合则具有混合相原油的性质,没有发现C—P原油与T—J原油的混合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硫同位素 原油 油源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改炼高硫原油典型炼油装置危险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金秋 赵东风 +1 位作者 酒江波 申玉琪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0年第4期55-59,共5页
近年来,国内炼油装置越来越多地改炼进口高硫油,对原有炼油装置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延迟焦化装置为例,在分析典型炼油装置在原料含硫量提高后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从原料变化入手,通过对国内各炼化企业几年来的检修记... 近年来,国内炼油装置越来越多地改炼进口高硫油,对原有炼油装置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延迟焦化装置为例,在分析典型炼油装置在原料含硫量提高后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从原料变化入手,通过对国内各炼化企业几年来的检修记录调查、重点单位现场勘查等,探讨了原有炼油装置在原油含硫量增高情况下的安全适应性,并提出了针对腐蚀、硫化氢泄露、硫化亚铁自燃3个主要危险因素的安全防范及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焦化装置 高硫原油 硫腐蚀 硫化氢中毒 硫化亚铁自燃
下载PDF
炼制高硫原油设备腐蚀的安全对策 被引量:3
17
作者 卜全民 卜瑞英 +1 位作者 生迎夏 崔克清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9-80,88,共3页
随着炼制进口中东高硫原油数量的增加,炼制高硫原油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此对炼制高硫原油的腐蚀情况、机理及其对设备的危害性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安全对策与措施,并指出了高硫原油的炼... 随着炼制进口中东高硫原油数量的增加,炼制高硫原油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此对炼制高硫原油的腐蚀情况、机理及其对设备的危害性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安全对策与措施,并指出了高硫原油的炼制应从源头、过程和后处理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根据原油的性质确定合理的加工流程和加工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原油 炼油设备 腐蚀 安全对策
下载PDF
油层矿物对蒸汽作用下稠油组成与粘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范洪富 刘永建 钟立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9-301,310,共4页
实验考察了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的两种稠油在有和无油层岩心存在时水热裂解反应产物的差别。裂解反应温度 2 40℃ ,反应时间 2 4小时 ,油层岩心岩石矿物和粘土矿物组成已知。作为对照 ,还考察了相同条件下的热裂解反应产物。实验结果表... 实验考察了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的两种稠油在有和无油层岩心存在时水热裂解反应产物的差别。裂解反应温度 2 40℃ ,反应时间 2 4小时 ,油层岩心岩石矿物和粘土矿物组成已知。作为对照 ,还考察了相同条件下的热裂解反应产物。实验结果表明该油层矿物对低含硫稠油的水热裂解有催化作用。与单纯水热裂解结果相比 ,有油层矿物参与的水热裂解使两种稠油的饱和烃和芳香烃组分含量增加 ,胶质、沥青质组分含量减少 ,稠油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略有下降 ,沥青质组分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有较大幅度下降 ,气体 (H2 、C1—C3 烷烃、CO2 及H2 S)生成量增加。两种稠油的粘度 (初始值 88.5和 12 4.3Pa·s)在水热裂解后分别下降 13.4%和 10 .6 % ,在油层矿物参与下水热裂解后则分别下降 2 5 .6 %和 2 3.4%。这一实验研究结果有助于研制高效的稠油水热裂解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含硫稠油 水热裂解 油层矿物 催化作用 注蒸汽采油 粘度
下载PDF
加氢精制装置工艺设备在湿硫化氢环境中的腐蚀与防护 被引量:17
19
作者 吴钦辉 林栩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CAS 2003年第1期51-55,共5页
高硫原油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存在非活性硫不断向活性硫转变,由硫引发的各种硫腐蚀就贯穿于炼油的全过程。作为二次加工装置的催化(焦化)柴油加氢精制装置也不例外。几年来多起湿硫化氢腐蚀案例在加氢装置生产实践中显现出来,给装置安全... 高硫原油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存在非活性硫不断向活性硫转变,由硫引发的各种硫腐蚀就贯穿于炼油的全过程。作为二次加工装置的催化(焦化)柴油加氢精制装置也不例外。几年来多起湿硫化氢腐蚀案例在加氢装置生产实践中显现出来,给装置安全生产带来隐患。笔者根据腐蚀机理和检测结果对这些案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精制装置 工艺设备 高硫原油 湿硫化氢腐蚀 防护措施
下载PDF
原油中芳香硫化合物形态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曾小岚 刘君 +1 位作者 刘建华 杨永坛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46-1550,共5页
建立了原油中多环芳香硫化合物形态分布的研究方法。采用氯化钯/硅胶配位交换色谱分离原油中的芳香硫化合物,并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气相色谱-硫化学发光检测法结合色谱保留指数,鉴定出原油中的100多个多环芳香硫化物,包括含烷基取代... 建立了原油中多环芳香硫化合物形态分布的研究方法。采用氯化钯/硅胶配位交换色谱分离原油中的芳香硫化合物,并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气相色谱-硫化学发光检测法结合色谱保留指数,鉴定出原油中的100多个多环芳香硫化物,包括含烷基取代基的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类硫化物。定量分析表明,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含量占芳香硫化合物总量的91%左右。该方法可用于不同来源的原油中芳香硫化合物的形态分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硫化合物 形态分析 原油 气相色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