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夏东北地区冷涡降水“累积效应”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刚 封国林 +3 位作者 秦玉琳 曾宇星 杨旭 姚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2-212,共11页
采用1960~2012年5~6月中国东北地区实况降水资料,依据东北冷涡活动客观识别方法,研究东北冷涡活动对东北地区初夏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5~6月每次东北冷涡过程维持时间以3~7天为主,且具有频发特征,东北冷涡降水累计量占总降水量的62.5%,... 采用1960~2012年5~6月中国东北地区实况降水资料,依据东北冷涡活动客观识别方法,研究东北冷涡活动对东北地区初夏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5~6月每次东北冷涡过程维持时间以3~7天为主,且具有频发特征,东北冷涡降水累计量占总降水量的62.5%,给出冷涡降水月强度指数,与同期月降水量年际变化具有很好一致性;东北地区初夏降水与东北冷涡降水EOF分解主要模态十分相近,前两个模态分别为全区一致和东北、西南降水相反分布,各占方差贡献的46.8%与42.7%。冷涡降水具有显著"累积效应",该累计效应可总体反映初夏东北地区降水异常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东北冷涡活动的气候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降水指数 东北地区 初夏降水 EOF
下载PDF
夏季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的联系及对华北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9
2
作者 张恒德 金荣花 张友姝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7-422,共6页
由于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是两个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实体,两者紧密相联,且均对华北夏季降水有明显作用,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个大气环流因子及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利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 由于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是两个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实体,两者紧密相联,且均对华北夏季降水有明显作用,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个大气环流因子及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利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SVD等方法讨论了夏季北极涡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副热带高压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夏季北极涡及副高对华北降水的共同作用。结果表明:(1)北极涡的变化不仅与高纬高度场密切相关,而且与中、低纬度环流紧密联系,当极涡异常偏大偏强,中、低纬地区位势高度均明显偏低,北半球副高的面积和强度易偏小,北界位置易偏南,其中副高强度的变化最大。(2)各分区极涡因子与副高因子之间基本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西太平洋和南海副高的北界、脊线位置呈正相关。(3)极涡指数、副高脊线及北界指数与华北降水之间以正相关为主,副高面积、强度指数与华北降水基本呈负相关。当亚洲和欧洲区极涡异常南扩,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显著收缩减弱,西太平洋和南海副高明显北抬时,华北降水易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涡 副热带高压 华北夏季降水
下载PDF
北半球极涡指数对高原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尼玛吉 建军 次旺顿珠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8年第1期17-21,共5页
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分析了夏季降水对极涡面积和极涡强度指数的响应,研究发现,冬季北半球极涡指数场与高原夏季降水场,在青海省大部分是明显的负相关区域,西藏大部分以正相关为主;春季北半球极涡指数场与西藏和青海夏季降水场为正... 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分析了夏季降水对极涡面积和极涡强度指数的响应,研究发现,冬季北半球极涡指数场与高原夏季降水场,在青海省大部分是明显的负相关区域,西藏大部分以正相关为主;春季北半球极涡指数场与西藏和青海夏季降水场为正相关。冬季12月极涡指数与高原夏季6月降水的相关,自高原东南部到西北部呈"+-+"分布;冬季1月极涡指数与高原夏季7月降水相关,南北呈"+-"分布,西藏为正相关,青海为负相关;冬季2月极涡指数与高原夏季8月降水,除柴达木盆地北侧、西藏西部为弱的负相关外,其余地区均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极涡 响应 SVD
下载PDF
北极极涡变化特征与云南降水量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章慧英 闫生杰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8-496,共9页
利用1961—2012年国家气候中心的北极极涡环流指数和云南降水量数据,采用线性拟合、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其变化趋势,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1961—2012年极涡面积(PVA)、强度(PVI)和位置(St)指数都呈下... 利用1961—2012年国家气候中心的北极极涡环流指数和云南降水量数据,采用线性拟合、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其变化趋势,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1961—2012年极涡面积(PVA)、强度(PVI)和位置(St)指数都呈下降趋势;PVA和PVI 4个季节都呈显著地下降趋势,St的变化趋势只有夏季下降趋势显著。2云南124个站降水量为显著地减少趋势;分季节来看,除春季是增加趋势外,其余的季节都为下降趋势。3PVA与云南降水量之间的关系以负相关为主,而PVI与云南降水量之间的关系正好相反;前期夏季PVA和PVI对后期云南降水量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极涡指数 云南 降水量 变化趋势 合成分析
下载PDF
河南省集中降水时段中期天气分析
5
作者 宋清芝 匡晓燕 葛稚燕 《河南气象》 2005年第3期7-8,共2页
2003年8~9月、2004年7~8月河南省降水异常偏多.利用1985~2004年7~9月历史候图格点资料,对2003、2004年7~9月逐候500hPa图和同期历史平均图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影响2003、2004年7~9月集中降水时段的500hPa图上中高纬度形势场、西... 2003年8~9月、2004年7~8月河南省降水异常偏多.利用1985~2004年7~9月历史候图格点资料,对2003、2004年7~9月逐候500hPa图和同期历史平均图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影响2003、2004年7~9月集中降水时段的500hPa图上中高纬度形势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西风环流指数、强集中时段的暴雨出现的环流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集中降水时段出现在长波调整期;极涡中心从东欧北部东移或从北美洲北部西退预示着河南省降水时段开始,且极涡中心在中西伯利亚高原北部稳定,使降水时段维持;副高脊线的进、退和脊线稳定在28°N附近是降水稳定维持的条件;亚洲中纬度西风偏弱、东风偏强是产生强降水的条件;集中降水时段出现在低环流指数的波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降水时段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极涡 西风环流指数
下载PDF
海河流域夏季降水关键区季内演变及其环流配置的定量化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何丽烨 程善俊 +1 位作者 马宁 郭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52,共12页
海河流域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利用海河流域148个地面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流域夏季各月降水关键区的分布变化以及与其对应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季内配置差异,并定量计算了主要环流... 海河流域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利用海河流域148个地面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流域夏季各月降水关键区的分布变化以及与其对应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季内配置差异,并定量计算了主要环流系统对季内各月关键区降水的影响作用大小。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夏季降水关键区稳定表现出一种季节内变化,即以海河流域东北部滦河和北三河下游台站降水贡献率最大值区为轴心,从初夏(6月)至盛夏(7月和8月),降水关键区在季节内呈顺时针移动,由海河流域东北部移至流域东部和南部再移至流域东部和中部。初夏,东北冷涡活动对流域关键区降水影响最显著,相对贡献率达69.6%;盛夏7月,流域关键区降水异常主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脊线位置有关,其相对贡献率在60%以上;8月,西太副高脊线和东亚夏季风指数对流域关键区降水的相对贡献大小相当。海河流域降水关键区在夏季各月的分布变化,与这些环流系统的季内变化路径(南北摆动或向北推进)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降水关键区 季内变化 东北冷涡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 东亚夏季风
原文传递
Tree-ring-based drought variability in northern China over the past three centuries 被引量:4
7
作者 ZENG Xueli LIU Yu +5 位作者 SONG Huiming LI Qiang CAI Qiufang FANG Congxi SUN Changfeng REN Me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214-224,共11页
Droughts are the most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 in regions at the margins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which pose threats to agriculture,the economy,and human lives.However,the limitations of only approximat... Droughts are the most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 in regions at the margins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which pose threats to agriculture,the economy,and human lives.However,the limitations of only approximately 60 years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hamp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local hydroclimate.Trees growing in the marginal region of the EASM are usually sensitive to moisture variations and hav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past hydroclimatic reconstructions.Here,a 303-year tree-ring-width chronology of Pinus tabulaeformis from Mt.Lama,which is located in the junction of the Liaoning Province and Inner Mongolia,China,wa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May-August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in the marginal region of the EASM.The transfer function explains 48.0%(or 47.2%after adjusting for the loss of the degrees of freedom)of the variance over the calibration period from 1946 to 2012.A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our PDSI reconstruction can represent the drought variability on the northernmost margin of the EASM.The winter Asian polar vortex area index showed a delayed impact on the summer EASM precipitation in the following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ring width Mt.Lama PDSI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sian polar vortex area index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