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年4月2日太阳耀斑及其太阳质子事件的观测结果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马宇倩 王焕玉 +12 位作者 张承模 徐玉朋 汪锦州 唐仕奎 梁晓华 徐霁舒 肖佐 邹鸿 郝永强 张东和 邹积清 仲维英 吴中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37-742,共6页
20 0 1年 4月 2日 ,太阳爆发了一个近年来X射线通量最大的一次耀斑并伴有质子事件 ,利用“资源一号”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和神舟二号飞船X射线探测器的观测资料 ,对这一事件的高能粒子响应进行了特例研究 .“资源一号”卫星运行于太阳同... 20 0 1年 4月 2日 ,太阳爆发了一个近年来X射线通量最大的一次耀斑并伴有质子事件 ,利用“资源一号”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和神舟二号飞船X射线探测器的观测资料 ,对这一事件的高能粒子响应进行了特例研究 .“资源一号”卫星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 ,高度约 80 0km ,和宁静时期的统计结果对比 ,这次耀斑后 ,星内粒子探测器在地球极盖区 (地球开磁场区 )观测到耀斑粒子的出现 ,这是宁静时期没有的 ;神舟二号飞船轨道高度 4 0 0km ,倾角为 4 2° ,X射线探测器在 4 2°中高纬地区也观测到高能电子通量比宁静时明显的增加 ,这表明 ,太阳耀斑引起的近地空间辐射环境的变化遍及纬度约 4 0°以上的区域 ,甚至在 4 0°N附近 4 0 0km左右的高度上仍然有响应 .但是 ,中高纬度、极光带和极盖区的粒子来源 ,加速机制和响应方式却不一定相同 ,需要分别讨论 .资料分析和对比还表明 ,质子事件的强度并不一定和耀斑的X射线通量成正比 ,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质子事件 太阳耀斑 X射线探测器 高能粒子探测器
下载PDF
“资源一号”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对扰动事件的观测 被引量:7
2
作者 邹鸿 肖佐 +5 位作者 郝永强 邹积清 仲维英 吴中祥 向宏文 朱文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36-641,共6页
本文比较了在太阳平静和扰动时期“资源一号”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对卫星舱内高能粒子的观测结果,发现在平静时期观测结果很好地反映了辐射带高能粒子在该高度上的分布情况.在扰动时期,粒子探测器观测到高能粒子分布出现重大变化,本文进... 本文比较了在太阳平静和扰动时期“资源一号”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对卫星舱内高能粒子的观测结果,发现在平静时期观测结果很好地反映了辐射带高能粒子在该高度上的分布情况.在扰动时期,粒子探测器观测到高能粒子分布出现重大变化,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影响高能粒子在近地空间分布的可能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内粒子探测器 太阳质子事件 外带电子突增事件 辐射带 “资源一号”卫星
下载PDF
FY2D卫星与GOES卫星空间粒子观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馨悦 王春琴 +1 位作者 杨晓超 王世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11-617,共7页
风云二号D星(FY2D)搭载的空间粒子探测器可以观测10~300MeV的质子和≥350keV与≥2MeV的电子.卫星在轨测试阶段,空间粒子探测器观测到了空间环境宁静期间地球同步轨道的电子昼夜周期变化的典型特征,并在卫星发射后的12月15日首次观测到... 风云二号D星(FY2D)搭载的空间粒子探测器可以观测10~300MeV的质子和≥350keV与≥2MeV的电子.卫星在轨测试阶段,空间粒子探测器观测到了空间环境宁静期间地球同步轨道的电子昼夜周期变化的典型特征,并在卫星发射后的12月15日首次观测到了有代表性的2级太阳质子事件(SEP),观测到的较高能量质子比较低能量质子更快地恢复到平静时的状态.通过比较FY2D卫星与GOES卫星的探测结果,既显示了同步轨道区域不同位置高能电子通量扰动时间的一致性,也显示了高能电子通量具强烈的晨昏不对称性.通过对太阳质子事件和地磁平静时期该轨道空间高能粒子环境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并与GOES卫星同期的观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仪器确实具备了监测空间环境扰动和预警能力,探测结果可以用于研究地球同步轨道粒子空间分布、起源和传输等科学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粒子探测器 地球同步轨道 高能质子 高能电子 太阳质子事件
下载PDF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强度与相关双CME事件关系的两个事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旻昊 陈玉林 +3 位作者 乐贵明 陆阳平 李仲怡 尹志强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7-271,共5页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常伴随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事件(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出现,由于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关键因素是双CME的相互作用,利用SOHO卫星观测的高能粒子强度、耀斑强度以及CME的相对高度与时间,通过高度与时间拟合得到...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常伴随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事件(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出现,由于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关键因素是双CME的相互作用,利用SOHO卫星观测的高能粒子强度、耀斑强度以及CME的相对高度与时间,通过高度与时间拟合得到的速度,分析了2001年4月15日和2005年1月20日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强度与相关双CME事件的关系,发现这两个太阳高能粒子事件中E≥10 MeV质子的强度与双CME事件无关.因此在这两次太阳高能粒子事件早期,E≥10 MeV质子的强度只与相关太阳耀斑和CME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 双CME事件 粒子加速
下载PDF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起始释放高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玉林 季晶晶 +2 位作者 董丽花 丁留贯 李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9-266,共8页
对第23太阳周的太阳高能粒子、米波段和DH波段Ⅱ型射电暴的爆发时间和高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产生后,先后爆发米波、DH波Ⅱ型射电暴和高能粒子事件,它们爆发的高度也由低到高。米... 对第23太阳周的太阳高能粒子、米波段和DH波段Ⅱ型射电暴的爆发时间和高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产生后,先后爆发米波、DH波Ⅱ型射电暴和高能粒子事件,它们爆发的高度也由低到高。米波、DH波Ⅱ型射电暴的爆发时间和高度同太阳高能粒子事件是否发生并无明显关系,但伴随米波段和DH波段Ⅱ型射电暴的CME有更高的产生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 太阳耀斑 日冕物质抛射 Ⅱ型射电暴
下载PDF
特大太阳质子事件所致航天员辐射剂量估算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曾志 贾向红 +1 位作者 李君利 许峰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2-385,共4页
目的为估算载人航天无地磁屏蔽下特大太阳质子事件的辐射剂量,建立包括构造特大太阳质子事件能谱、人体模型和Monte Carlo输运程序的解决方案。方法建立航天器和人体屏蔽模型,编写的Monte Carlo程序计算用大于30 MeV质子注量归一化的195... 目的为估算载人航天无地磁屏蔽下特大太阳质子事件的辐射剂量,建立包括构造特大太阳质子事件能谱、人体模型和Monte Carlo输运程序的解决方案。方法建立航天器和人体屏蔽模型,编写的Monte Carlo程序计算用大于30 MeV质子注量归一化的1956年和1972年特大太阳质子事件所致的器官吸收剂量。结果根据程序计算得到了不同屏蔽厚度两种谱型的特大太阳质子事件主要器官吸收剂量,与前人研究结果相近。结论通过比较验证计算方案结果可靠,特大太阳质子事件会造成很大器官吸收剂量,是载人航天非常大的潜在辐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太阳质子事件 体元模型 MONTE Carlo法 空间辐射
下载PDF
2003年10月与11月两次主要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的空间天气效应比较(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汪毓明 申成龙 +1 位作者 叶品中 王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59-867,共9页
研究了分别发生在2003年10月28日和2003年11月18日的两次相似的强烈日冕物质抛射(CME)事件.通过比较这两次CME事件以及它们的行星际响应,分析了其伴随的两种主要空间天气效应: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和地磁暴.这两次CME事件均伴随有一个强耀... 研究了分别发生在2003年10月28日和2003年11月18日的两次相似的强烈日冕物质抛射(CME)事件.通过比较这两次CME事件以及它们的行星际响应,分析了其伴随的两种主要空间天气效应: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和地磁暴.这两次CME事件均伴随有一个强耀斑和一次暗条爆发,并且之前都有一个较弱的CME从同一源区产生.第一个CME事件引起了一次极大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而第二个则没有引起明显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这两次CME事件均引起了大的地磁暴,且第二个CME所引起的地磁暴比第一个CME所引起的地磁暴更强.通过比较分析这两次CME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现象和对应的行星际磁云(MC),讨论了这两次CME引起不同空间天气效应的原因:形成不同强度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在于CME爆发过程中的能量释放率在这两次事件中显著不同,而地磁暴强度的差异则是由行星际MC轴的方向以及MC经过地球时的相对位置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冕物质抛射 磁云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 地磁暴 空间天气
下载PDF
日冕物质抛射与太阳粒子事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桂清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7年第2期112-119,共8页
本文介绍了20多年来对日冕物质抛射与太阳粒子事件的关系和太阳粒子事件的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大量的研究表明,太阳粒子事件源于日冕物质抛射并被日冕和行星际激波加速和控制.在无耀斑源的日冕和行星际激波加速和控制,只有极... 本文介绍了20多年来对日冕物质抛射与太阳粒子事件的关系和太阳粒子事件的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大量的研究表明,太阳粒子事件源于日冕物质抛射并被日冕和行星际激波加速和控制.在无耀斑源的日冕和行星际激波加速和控制,只有极少数产生太阳粒子事件,并且这些事件中多数为低能粒子事件.这些相关日冕物质抛射的共同特征是:无相关的强X射线爆发,产生的行星际激波速度较快,无激波加速,无Ⅱ和Ⅳ型米波爆发.几乎所有的产生大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日冕物质抛射都是快速的,并有与之相关的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 日冕 物质抛射 太阳粒子事件
下载PDF
载人航天废弃物的空间辐射防护性能研究
9
作者 许峰 鲁维 +3 位作者 杨春信 国耀宇 费锦学 贾向红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8-244,共7页
针对载人深空探索中的空间辐射,特别是大规模太阳粒子事件对航天员的威胁,需要在载人航天器内建立空间辐射应急防护区,为航天员在遭遇太阳粒子事件的时候提供必要的保护。考虑热融化压实技术在降低废弃物的空间占用率、高温杀菌和回收... 针对载人深空探索中的空间辐射,特别是大规模太阳粒子事件对航天员的威胁,需要在载人航天器内建立空间辐射应急防护区,为航天员在遭遇太阳粒子事件的时候提供必要的保护。考虑热融化压实技术在降低废弃物的空间占用率、高温杀菌和回收水分的同时能在不增加额外载荷的情况下为航天员空间辐射应急防护区的建设提供材料,在载人航天废弃物模型的基础上,利用Monte Carlo方法对其热融化压实产物的质子防护能力进行了计算,结合太阳粒子事件能谱和组织器官剂量计算转换因子,对不同屏蔽条件下太阳粒子事件造成航天员组织器官剂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 g/cm^2屏蔽厚度下,皮肤、脑、心脏以及红骨髓的辐射剂量都大大降低,均在剂量限值之下;除了需要对眼采取额外的局部防护措施以外,5 g/cm^2铝屏蔽+5 g/cm^2载人航天废弃物热融化压实产物基本上可以满足对太阳粒子事件的防护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物 热融化压实 辐射防护 太阳粒子事件
下载PDF
缓变型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特征时间及其经向分布
10
作者 丁留贯 曹鑫鑫 +1 位作者 王智伟 顾斌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6-306,共11页
利用SOHO,STEREO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对2011-2014年30个通量短时间内显著增强的缓变型太阳高能粒子(SEP)事件的两个特征时间(局地爆发时间,起始释放时间)及其经向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多颗卫星同时观测到的SEP事件伴随的日冕物... 利用SOHO,STEREO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对2011-2014年30个通量短时间内显著增强的缓变型太阳高能粒子(SEP)事件的两个特征时间(局地爆发时间,起始释放时间)及其经向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多颗卫星同时观测到的SEP事件伴随的日冕物质抛射(CME)角宽明显较一般事件大,且基本都为Halo CME;不同卫星观测到的粒子通量局地增强时间差与卫星位置经度差明显线性正相关且东西不对称;局地爆发时间和起始释放时间相对于播斑时间的延迟与卫星相对经度正相关;卫星所有能量通道的两个特征时间极差与卫星相对经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这表明不同能量SEP释放的时间跨度具有明显经度差异;高低能释放时间差与CME速度正相关.这些结论表明,SEP事件的两个特征时间具有明显的经向依赖性,并都与CME速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 特征时间 经向分布 日冕物质抛射
下载PDF
FY-1C/D极轨气象卫星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及其在轨探测结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世金 《上海航天》 2004年第4期23-28,共6页
介绍了风云一号(FY 1)C,D极轨气象卫星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的任务目标、主要功能和工程指标,以及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给出了空间环境宁静期、地磁扰动事件、太阳质子事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和粒子长期变化等探测结果,并进行了相应的... 介绍了风云一号(FY 1)C,D极轨气象卫星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的任务目标、主要功能和工程指标,以及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给出了空间环境宁静期、地磁扰动事件、太阳质子事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和粒子长期变化等探测结果,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对C,D星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分别进行的5年和第二次在轨测试结果表明,两星监测器工作正常、性能稳定,探测数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1极轨气象卫星 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 地球辐射带 地磁扰动 太阳质子事件 在轨测试
下载PDF
地球同步轨道系列卫星自主空间辐射环境监测及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春琴 张鑫 +11 位作者 张立国 张如意 金历群 孙越强 荆涛 张珅毅 张焕新 沈国红 张效信 李嘉巍 杨晓超 常峥 《上海航天》 CSCD 2017年第4期85-95,共11页
对地球同步轨道空间辐射环境监测及应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持续开展的国外GOES系列卫星和国内FY-2系列卫星的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粒子辐射探测介绍,以及AE8和AP8、AE9和AP9、POLE、FLUMIC等用于地球同步轨道带电粒子辐射环境评估的经验模... 对地球同步轨道空间辐射环境监测及应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持续开展的国外GOES系列卫星和国内FY-2系列卫星的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粒子辐射探测介绍,以及AE8和AP8、AE9和AP9、POLE、FLUMIC等用于地球同步轨道带电粒子辐射环境评估的经验模型发展。我国自主高能带电粒子辐射监测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FY-2系列卫星上的带电粒子探测仪器经过了两代卫星的技术巩固和第三代卫星的创新发展,实现了更精细的能道划分并拓宽了对带电粒子辐射能谱的探测。介绍了用FY-2系列卫星获得的不同扰动状态下高能电子能谱特性,兆电子伏特级高能电子快速、缓慢增强事件,以及与GOES-13,15卫星联合应用分析高能电子不同地方时动态与太阳质子事件动态演化结果。用FY-2系列卫星获得的观测数据能准确、灵敏反映轨道空间高能带电粒子的动态变化;与GOES系列卫星的同期观测结果比较既反映出相对平静时的趋于一致性,又反映了强扰动下的显著短时局地差异,这为开展该轨道粒子辐射实测数据多星联合分析,发展磁层对扰动响应更全面、更复杂的图像,为带电粒子起源、重新分布、损失机制等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在最新的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FY-4卫星上,带电粒子探测仪器兼顾了能谱和方向的设计,既具备FY-2系列卫星平台高能电子、质子全能谱的探测,又增加了高能电子的多方向探测。目前除GOES系列卫星以外,仅有我国地球同步轨道系列卫星可提供持续的轨道空间粒子辐射环境长期实测记录,数据的长时间积累和信息丰富将促进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粒子辐射经验模型向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并推动我国空间粒子辐射环境理论和自主建模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业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同步轨道 FY-2气象卫星 FY-4气象卫星 带电粒子探测器 高能质子 高能电子 地磁暴 太阳质子事件
下载PDF
基于Green函数法的太阳高能粒子行星际扩散过程模拟
13
作者 朱琳玲 张效信 顾斌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1-198,共8页
统计分析了自1976-2017年期间记录到的217次SEP(Solar Energetic Particle)事件的日冕足点经度位置,其分布特征符合日冕横向分布的东西效应,同时基于两相传输模型及其Green函数解,对发生在不同日冕足点的四次SEP事件进行了模拟研究。模... 统计分析了自1976-2017年期间记录到的217次SEP(Solar Energetic Particle)事件的日冕足点经度位置,其分布特征符合日冕横向分布的东西效应,同时基于两相传输模型及其Green函数解,对发生在不同日冕足点的四次SEP事件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与观测结果表现一致,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发生在不同日冕足点的SEP事件。针对模型中多个传输参数开展的敏感性试验发现,SEP事件日冕足点经度位置能够影响观测结果的探测时间和峰值,而太阳风速对发生在不同日冕足点的事件具有不同影响机制;此外,日冕区扩散系数与SEP事件在日冕区的扩散过程相关,主要影响事件的强度峰值;行星际径向扩散系数的改变对于模拟结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峰值到达时间上,且由于SEP事件主要是在大尺度的行星际磁场中传播,行星际径向扩散系数对于模拟结果的影响最为显著,而表征粒子源释放时间尺度的逃逸时间对于模拟结果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P事件 两相传输模型 GREEN函数 日冕区横向传输 行星际扩散
下载PDF
Observational Results of Space Energetic Particles Made by the Chinese Satellite Fengyun-1(B)
14
作者 叶宗海 陈贵福 +3 位作者 朱光武 沈思忠 梁金宝 黄红锦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3年第10期1241-1251,共11页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observational results of space energetic particles obtained by the Cosmic Ray Composition Monitor (CRCM)onboard the Chinese satellite, Fengyun-1(B). These results, including those of a few sola...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observational results of space energetic particles obtained by the Cosmic Ray Composition Monitor (CRCM)onboard the Chinese satellite, Fengyun-1(B). These results, including those of a few solar proton events, the geomagnetically trapped particles and the anomalous cosmic ray components, were obtained from 3 September 1990 to 15 February 1991. The observed elements include H, He, C, N, O and Fe of energies from 4—23 MeV/n.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ton fluxes of the Inner Radiation Belt (IRB) increased obviously during the period of solar proton event (SPE). A few kinds of heavy ions (Z≥6) were also detected in the IRB. As to the anomalous cosmic ray component (ACRC), in addition to C, N and O, anomalous iron particles were also recorded. Moreover, the effects of space particle radiation on the satellite are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ENERGETIC particles solar proton events ANOMALOUS COSMIC ray component radiation belt.
原文传递
Relativistic electron flux enhancement at synchronous orbit during SEP event on July 14,2000
15
作者 赵华 朱光武 +2 位作者 王世金 高玉芬 刘振兴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5期399-408,共10页
Relativistic (E >1.6 MeV) electron flux enhancements during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 (SEP) events as observed by the synchronous FY-2 satellite at orbit located at 105°E are investigated. Energetic protons dur... Relativistic (E >1.6 MeV) electron flux enhancements during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 (SEP) events as observed by the synchronous FY-2 satellite at orbit located at 105°E are investigated. Energetic protons during SEP events heavily contaminate relativistic electron flux measurements. The ratio of the contamination in the original measurement of relativistic electron flux was over 30% during most of the SEP event on July 14, 2000. A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to eliminate the contamination caused by the energetic protons, and a 'corrected' relativistic electron flux has been obtained. The 'cleaned-up' relativistic electron flux measurement shows that relativistic electron flux enhancement at synchronous orbit is well correlated with SEP events during which the IMF Bz has some southward periods. The enhancement could arise as the transport of relativistic electrons from the upstream solar wind into synchronous orbit via the magnetot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CHRONOUS orbit relativistic electron flux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 event.
原文传递
半导体带电粒子探测器的研制及其在空间物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谭继廉 王小兵 +9 位作者 王世金 朱光武 卢子伟 张金霞 李存璠 王柱生 鲍志勤 梁金宝 沈思忠 高萍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0-153,共4页
阐述了空间辐射环境监测的意义 ,描述了半导体带电粒子探测器的研制及由其组成的望远镜系统在空间物理中的应用 ,并给出了用此探测器在卫星上进行地球辐射环境监测、太阳质子事件和地磁暴探测的部分结果 .
关键词 半导体带电粒子探测器 研制 空间物理 空间辐射环境 太阳质子事件
原文传递
Review of Mercury's dynamic magnetosphere:Post-MESSENGER era and comparative magnetospheres 被引量:2
17
作者 Weijie SUN Ryan MDEWEY +5 位作者 Sae AIZAWA Jia HUANG James A.SLAVIN Suiyan FU Yong WEI Charles F.BOWER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2年第1期25-74,共50页
This review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of Mercury’s magnetosphere in the Post-MESSENGER era and compares its dynamics to those in other planetary magnetospheres,especially to those in Earth’s magnetosphere.This r... This review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of Mercury’s magnetosphere in the Post-MESSENGER era and compares its dynamics to those in other planetary magnetospheres,especially to those in Earth’s magnetosphere.This review starts by introducing the planet Mercury,including its interplanetary environment,magnetosphere,exosphere,and conducting core.The frequent and intense magnetic reconnection on the dayside magnetopause,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he flux transfer event"shower",is reviewed on how they depend on magnetosheath plasma β and magnetic shear angle across the magnetopause,followed by how it contributes to the flux circulation and magnetosphere-surface-exosphere coupling.In the next,Mercury’s magnetosphere under extreme solar events,including the core induction and the reconnection erosion on the dayside magnetosphere,as well as the responses of the nightside magnetosphere,are reviewed.Then,the dawn-dusk properties of the plasma sheet,including the features of the ions,the structure of the current sheet,and the dynamics of magnetic reconnection,are summarized.The last topic is devoted to the particle energization in Mercury’s magnetosphere,which includes the energization of the Kelvin-Helmholtz waves on the magnetopause boundaries,reconnection-generated magnetic structures,and the cross-tail electric field.In each chapter,the la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open questions related to each topic,which can be considered by the simulations and the future spacecraft mission.We end this paper by summarizing the future Bepi Colombo opportunities,which is a joint mission of ESA and JAXA and is en route to Merc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cury’s magnetosphere Flux transfer event shower Extreme solar events Core induction Reconnection erosion Dawn-dusk asymmetry Substorm current wedge particle energization Kelvin-Helmholtz wave
原文传递
面向太阳粒子事件器官剂量测量的人体组织等效球研究
18
作者 张晓东 鲁维 +3 位作者 赵亚丽 邢星河 国耀宇 李娜 《军事医学》 CAS 2022年第9期647-652,共6页
目的 针对载人航天飞行中太阳粒子事件(质子占绝大多数)的航天员辐射剂量精确测量问题,研究适用于质子的人体器官剂量测量组织等效球。方法 在课题组前期辐射假人研制基础上,通过测量和仿真方法,获得研制的中国航天员中心(ACC)等效球组... 目的 针对载人航天飞行中太阳粒子事件(质子占绝大多数)的航天员辐射剂量精确测量问题,研究适用于质子的人体器官剂量测量组织等效球。方法 在课题组前期辐射假人研制基础上,通过测量和仿真方法,获得研制的中国航天员中心(ACC)等效球组成材料的外形尺寸、密度、元素占比以及质子能量损失率,与国际辐射单位和测量委员会(ICRU)推荐值进行比较。利用Geant4软件计算10~200 MeV质子在ACC等效球不同深度的辐射剂量,与ICRU等效球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剂量分布等效性。结果 与ICRU等效球相比,ACC等效球材料密度偏差0.6%,H元素含量偏差1.78%,质子能量损失率偏差<2%。在0.07、3、10、15、30、50、75和100 mm的剂量偏差分别为8.0%、10.8%、12.6%、19.4%、25.0%、17.0%、22.8%和16.2%,总体偏差为16.5%。结论 ACC等效球的质子剂量测量性能满足辐射防护目的要求,可作为一种为太阳粒子事件风险评估提供测量数据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辐射 太阳粒子事件 人体组织等效球 辐射剂量 器官剂量 质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