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Modelling and Techno-Economics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Recompression Closed Brayton Cycle
1
作者 Ken Amaale Atinga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24年第10期325-344,共20页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global interest in meeting targets relating to energy affordability and security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is has heightened major interest in potential inve...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global interest in meeting targets relating to energy affordability and security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is has heightened major interest in potenti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use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CO2) power cycle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is the ultimate driver for this increased interest;other relevant issues include the potential for high cycle efficiency and a circular economy. In this study, a 25 MWe recompression closed Brayton cycle (RCBC) has been assessed, and sCO2 has been proposed as the working fluid for the power plant. The methodology used in this research work comprises thermodynamic and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for the prospectiv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is sCO2 power cycle. An evaluated estimation of capital expenditure, operational expenditure, and cost of electricity has been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The ASPEN Plus simulation results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theoretical and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s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ressors, turbine, and heat exchangers. The results thus reveal that the cycle efficiency for this prospective sCO2 recompression closed Brayton cycle increases (39% - 53.6%) as the temperature progressively increases from 550˚C to 900˚C. Data from the Aspen simulation model was used to aid the cost function calculations to estimate the total capital investment cost of the plant. Also, the techno-economic results have shown less cost for purchasing equipment due to fewer components being required for the cycle configuration as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steam power p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co2) Closed Brayton cycle TECHNO-ECONOMICS Simulation Capital Expenditure Gas Turbine THERMODYNAMIC Equipment Cost Optimization and Sensitivity
下载PDF
光伏-塔式光热SCO_(2)混合发电系统优化配置
2
作者 宫啸宇 范刚 +2 位作者 张嘉耕 王宇兴 戴义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91,共12页
针对现阶段光热发电系统成本较高和光伏发电功率波动性大的问题,提出了光伏-塔式光热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SCO_(2))混合发电系统,研究了系统关键配置参数对经济性-环保性的影响规律,基于不同负荷类型对系统参数配置进行了多目标优... 针对现阶段光热发电系统成本较高和光伏发电功率波动性大的问题,提出了光伏-塔式光热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SCO_(2))混合发电系统,研究了系统关键配置参数对经济性-环保性的影响规律,基于不同负荷类型对系统参数配置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探索了不同应用场景下混合发电系统的运行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光伏-塔式光热SCO_(2)混合发电系统中,光热发电比例升高时,系统经济性下降,但环保性能改善;增大混合发电系统总额定功率可降低系统平准化度电成本;当太阳倍数为4、储热时长为18 h情况下,平准化度电成本存在最低值为0.64元/(kW·h),比单纯光热发电经济性提高了31%。孤网运行条件下,在光伏-塔式光热SCO_(2)混合发电系统基础上增设柴油发电机组后,能够有效提升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柴油发电占比仅为1.5%,柴油发电机组的年运行时长不足200 h即可保证100%满足实时电负荷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发电 光伏发电 超临界二氧化碳 布雷顿循环 多目标优化 运行特性
下载PDF
SCO_(2)布雷顿循环布局的过程特性的现状与评价
3
作者 马嘉欣 赵兵涛 《节能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259-263,268,共6页
为了探究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布局形式对循环性能的总体影响,应用控制变量法和统计学方法分别对简单循环(简单回热循环)、高级循环(再压缩、分级膨胀、再压缩再热循环)和联合循环(联合回热循环和再压缩回热循环组合)进行了分析比较,... 为了探究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布局形式对循环性能的总体影响,应用控制变量法和统计学方法分别对简单循环(简单回热循环)、高级循环(再压缩、分级膨胀、再压缩再热循环)和联合循环(联合回热循环和再压缩回热循环组合)进行了分析比较,确定了循环中关键操作参数对循环效率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技术评价。结果表明,循环效率随透平进口温度增加而增高,主压缩机进口温度超过CO_(2)临界温度时循环效率下降,分别随主压缩机入口压力、压比和分流比的增加而先升高后下降。从技术角度来看,循环效率与循环布局的复杂性呈正相关。特别是有机朗肯SCO_(2)再压缩回热循环和再压缩再热循环是优选的类型。从经济性角度来看,随着循环复杂度增加,所需成本增加,因此应综合考虑其成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布雷顿循环 循环布局 统计学技术评价 经济性能
下载PDF
SCO_(2)布雷顿循环及其在光热发电中的应用综述
4
作者 李光霁 付亚男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7,132,160,共9页
由于化石能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恶化,各国都开始寻找新型发电技术。SCO_(2)布雷顿循环身为新兴的技术,具有临界参数易达到、体积小、重量轻、循环效率高等优点。将布雷顿循环工质进行比较,得到SCO_(2)是最适合布雷顿循环的。之后将SCO_(2... 由于化石能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恶化,各国都开始寻找新型发电技术。SCO_(2)布雷顿循环身为新兴的技术,具有临界参数易达到、体积小、重量轻、循环效率高等优点。将布雷顿循环工质进行比较,得到SCO_(2)是最适合布雷顿循环的。之后将SCO_(2)布雷顿循环与朗肯循环进行比较,得到SCO_(2)布雷顿循环与光热发电相结合的效率更高。基于光热发电系统,对SCO_(2)布雷顿循环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到再压缩循环既简单又高效,适合光热发电系统。接着在光热发电系统中对布雷顿循环关键参数进行优化,从而使循环效率达到最佳。最后研究了SCO_(2)布雷顿循环的设备,包括向心透平、离心式压缩机和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其中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作为一种新型换热器,因为它的紧凑高效性等特点常被用于SCO_(2)布雷顿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布雷顿循环 光热发电 循环优化
下载PDF
Kinetics of Reactive Extraction of Nd from Nd2O3 with TBP-HNO3 Complex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被引量:3
5
作者 朱礼洋 段五华 +1 位作者 徐景明 朱永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14-218,共5页
The process based on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for reprocessing of the spent nuclear fuel has some remarkable advantages over the plutonium-uranium extraction(PUREX) process.Especially,it can minimize the generat... The process based on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for reprocessing of the spent nuclear fuel has some remarkable advantages over the plutonium-uranium extraction(PUREX) process.Especially,it can minimize the generation of secondary waste.Dynamic reactive extraction of neodymium oxide(Nd2O3)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CO2) containing tri-n-butyl phosphate-nitric acid(TBP-HNO3) complex was investigated.Temperature showe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while pressure showed a negative effect when the unsaturated TBP-HNO3 complex was employed for the dynamic reactive extraction of Nd2O3 in SC-CO2.Bot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effects indicated that the kinetic process of the reactive extraction was controlled by the chemical reaction.A kinetic model was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extrac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KINETICS reactive extraction TBP-HNO3 complex ND2O3
下载PDF
New CO_2-philic Compounds: Design, Synthesis and Solubility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被引量:1
6
作者 Peng BIE Hai Jian YANG Yu BAI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743-746,共4页
A series of gluscose derivatives were designed, synthesized,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confirmed by IR, NMR and elementary analysis. All new compounds are highly soluble in liquid or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The ... A series of gluscose derivatives were designed, synthesized,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confirmed by IR, NMR and elementary analysis. All new compounds are highly soluble in liquid or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The compound with electron-withdrawing substituent on benzene ring had even better solubility than the compounds with electron-donating substitu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fluorous CO2-philic compounds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high solubility.
下载PDF
Reduction of Aldehydes by Fe-H_2O-CO_2 System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7
作者 HUANG Xi-zhe JIANG Huan-fe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658-660,共3页
1 Introduction Nowadays, green chemistry has received increased attention. The use of water and scCO2 as a solvent or reagent is an important field for organic reactions and green chemistry both in laboratory and indu... 1 Introduction Nowadays, green chemistry has received increased attention. The use of water and scCO2 as a solvent or reagent is an important field for organic reactions and green chemistry both in laboratory and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DEHYDES ALCOHOLS Fe-H2O-CO2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下载PDF
基于S-CO_(2)布雷顿循环的太阳能发电储能一体化系统性能分析
8
作者 张学镭 梁建雄 +2 位作者 王普 赵哲 贾程广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5-1215,共11页
设计了一种以S-CO_(2)和石英石为储能介质、再压缩S-CO_(2)布雷顿循环为动力循环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储能一体化系统。基于Gensystem计算平台,建立了动力循环、太阳能集热系统、S-CO_(2)斜温层储热罐的数学模型,研究了集热系统性能和S-CO... 设计了一种以S-CO_(2)和石英石为储能介质、再压缩S-CO_(2)布雷顿循环为动力循环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储能一体化系统。基于Gensystem计算平台,建立了动力循环、太阳能集热系统、S-CO_(2)斜温层储热罐的数学模型,研究了集热系统性能和S-CO_(2)斜温层储热罐的储、释热动态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体化系统的热力性能和经济性能。结果表明:经过13次循环储、释热过程,斜温层储热罐出口温度趋于稳定。释热结束时,斜温层储热罐热流体出口温度下降了63 K,储热结束时,冷流体出口温度升高了46 K。与配置双储热罐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相比,一体化系统夏至日和冬至日日均发电效率分别提高了1.8%和1.7%,系统总投资降低了9.46%,平准化度电成本下降了9.45%,投资回收期缩短了1.8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布雷顿循环 斜温层 超临界二氧化碳 储能
下载PDF
SCCO_(2)作用下不同含水性煤孔裂隙结构变化机制
9
作者 张小东 靳沙沙 +2 位作者 张瑜 张硕 韩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43-3153,共11页
深部煤层封存CO_(2)增产CH_(4)产出过程中,处于超临界状态的CO_(2)(SCCO_(2))与煤中矿物质发生反应,改变煤的孔隙性,进而影响煤层封存CO_(2)的效果和甲烷增产效果。为发现SCCO_(2)–H_(2)O–煤岩作用对煤中孔隙的影响特征,以焦煤为研究... 深部煤层封存CO_(2)增产CH_(4)产出过程中,处于超临界状态的CO_(2)(SCCO_(2))与煤中矿物质发生反应,改变煤的孔隙性,进而影响煤层封存CO_(2)的效果和甲烷增产效果。为发现SCCO_(2)–H_(2)O–煤岩作用对煤中孔隙的影响特征,以焦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含水条件下的超临界CO_(2)改造煤实验,基于矿物组成和孔隙性测定结果,对比煤中主要矿物质和不同尺度的孔裂隙变化的差异,探讨了不同含水状态下SCCO_(2)流体对孔裂隙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SCCO_(2)作用后,煤体表面粗糙、疏松,且由于矿物溶蚀使得一些裂隙得到贯通,微裂隙连通性增强。②SCCO_(2)流体对煤具有“扩孔”作用,表现为微、小孔含量下降,中、大孔占比升高,也即微、小孔隙向大孔隙的转化,且孔隙连通性改善;进一步发现,萃余煤吸附孔的分形维数稍微增加,粗糙度增大,而渗流孔的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复杂性和非均质性降低。③SCCO_(2)对煤中碳酸盐类矿物的溶解性最好,其次是黏土矿物,且随着含水率增加,萃余煤中的碳酸盐矿物占比先增加后减小。SCCO_(2)使干燥基态、饱和水态煤样中碳酸盐矿物显著溶解,有效改善了孔隙结构,且对饱和水态煤样作用效果更好。空气干燥基态煤样经SCCO_(2)作用后,新生成的白云石矿物聚集在孔喉中造成堵孔效应,缩小原有大孔隙尺寸,是引起不同含水性煤孔隙差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煤 孔裂隙结构 含水性 超临界状态的CO_(2) CO_(2)封存
下载PDF
船载GT-sCO_(2)双布雷顿联合循环经济分析与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群 姜悦茂 +3 位作者 王哲 韩凤翚 纪玉龙 蔡文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9,共13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船载动力系统中燃气轮机的效率且降低能源消耗与经济成本,本文对由燃气轮机循环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组成的双布雷顿联合循环系统GT-sCO_(2)进行了热力性能与经济性能的分析与优化。对拟建系统进行了[火用]经济分析,选取... 为了进一步提高船载动力系统中燃气轮机的效率且降低能源消耗与经济成本,本文对由燃气轮机循环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组成的双布雷顿联合循环系统GT-sCO_(2)进行了热力性能与经济性能的分析与优化。对拟建系统进行了[火用]经济分析,选取6个决策变量并研究参数对[火用]效率和单位电力成本两个目标函数的影响。采用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对联合循环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优的系统参数。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相对于单一的燃气轮机循环,GT-sCO_(2)联合循环净功率增加了29.44%,[火用]效率提高了29.21%,单位电力成本降低了6.2%,联合循环从热力性能和经济性能上都具有明显优势。联合循环各部件的[火用]损失之和约占总输入[火用]的31.66%,[火用]损失成本占总成本的69.85%,需要优化关键部件的热力参数以提高循环的[火用]经济性。通过控制变量进行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火用]效率及单位电力成本具有不同决策变量的最优值。多目标优化获得联合系统最佳的[火用]效率为48.44%,最佳的单位电力成本为0.292 6元/(kW·h),循环的净输出功率为42 804 kW。本文从热力性和经济性的角度为船舶燃气轮机循环及其余热回收循环的联合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循环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 船载动力系统 [火用]经济分析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基于SOFC-GT-SCO_(2)RBC的联合循环系统热力性能
11
作者 郭尧 庞宏 +4 位作者 王蕾 何瑶 王丽娜 王宇杰 王甫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328-336,共9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第3代燃料电池,具有低成本、全固态、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燃料选择多样性和可分布式发电等优点,且可结合多种设备回收尾气中的高品位余热,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出并研究了一种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第3代燃料电池,具有低成本、全固态、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燃料选择多样性和可分布式发电等优点,且可结合多种设备回收尾气中的高品位余热,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出并研究了一种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燃气轮机(GT)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式布雷顿循环(SCO_(2)RBC)为一体的联合循环系统。利用GT和SCO_(2)RBC充分回收SOFC尾气中未反应的燃料以及高温余热。通过建立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并研究了SOFC工作温度、压力、燃料流量等参数变化对联合循环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OFC工作在1073 K、0.5 MPa、燃料流量0.158 mol/s时,该联合循环系统内的SOFC、SOFC-GT及SCO_(2)RBC的发电效率分别达55.36%、70.95%和40.76%,总发电效率高达74.76%,SCO_(2)RBC底循环的引入可使系统净效率增加近4%;而参数分析则表明联合循环系统总发电效率随SOFC工作温度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而增加,随燃料流量和燃料利用率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燃气轮机 CO_(2)布雷顿循环 联合循环 热力性能
下载PDF
矩形通道内超临界压力CO_(2)流动换热数值研究
12
作者 李妮 浦航 +3 位作者 周林 曲航辰 张义宁 东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5-155,共11页
针对高马赫数发动机热防护和机载设备长航程供电问题,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提出了热防护与发电一体化系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单侧受热矩形通道内超临界压力下CO_(2)的对流传热特性,并且分析了不同热流密度时入口温度、冷... 针对高马赫数发动机热防护和机载设备长航程供电问题,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提出了热防护与发电一体化系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单侧受热矩形通道内超临界压力下CO_(2)的对流传热特性,并且分析了不同热流密度时入口温度、冷却流量和加热长度对冷却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单侧受热矩形通道内SCO_(2)的流动换热存在周向不均匀性,增大冷却剂流量可以有效降低壁面温度。但对周向壁面温差影响较小并且温差随热流密度增大单调上升,由0.5 MW‧m^(-2)的最大温差75 K增加至2.0 MW‧m^(-2)的最大温差297 K。二次流在通道拐角处形成回流,局部扰流使传热增强。当流体温度高于拟临界温度时,定压比热容随入口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但是雷诺数的增大弥补了这一缺陷并使得换热能力增强。不同加热长度的冷却性能受传热特性影响,不发生传热恶化时,相同冷却流量条件下加热长度越大冷却后的壁面最高温度越高。但是当发生传热恶化时,不同加热长度冷却后的壁面最高温度分为相同和随加热长度增大两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防护 矩形通道 超临界二氧化碳 对流传热 布雷顿循环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热工水力特性研究
13
作者 明杨 金旸 +3 位作者 杨雯 赵富龙 谭思超 田瑞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9-824,共6页
对于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中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其复杂结构与工作介质的特殊物理性质将导致集总参数方法出现较大的计算误差。为提升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换热参数的计算精度,本文基于Modelica语言,采取分节点建模方法,开发了印刷电路... 对于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中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其复杂结构与工作介质的特殊物理性质将导致集总参数方法出现较大的计算误差。为提升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换热参数的计算精度,本文基于Modelica语言,采取分节点建模方法,开发了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热工水力特性计算程序,对其稳态运行时的换热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通道内超临界CO_(2)的对流换热系数沿流动方向发生显著变化。与设计值相比,分节点计算程序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3%,计算精度相比于集总参数方法显著提升,因此有必要采取分节点计算方法以提高计算精度。研究结果可为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设计和仿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超临界流体 布雷顿循环 印刷电路板 逆流式 换热器 分节点法 换热特性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热防护超临界CO_(2)闭式循环方案设计
14
作者 李星剑 连华奇 +2 位作者 李育隆 徐思远 马旭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4,共7页
针对航空飞行器高速飞行时发动机热环境严峻、冷源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热防护、以超临界CO_(2)为工质的闭式布雷顿冷却循环方案。采用能量分析法构建布雷顿循环的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简单循环、回热循环与间冷循环3... 针对航空飞行器高速飞行时发动机热环境严峻、冷源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热防护、以超临界CO_(2)为工质的闭式布雷顿冷却循环方案。采用能量分析法构建布雷顿循环的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简单循环、回热循环与间冷循环3种循环结构的优劣,比较了高温部件冷却通道的串并联结构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热循环能够提高系统热效率约4%,但热沉利用率降低50%;间冷循环能够降低系统热沉消耗8%,但会导致系统总质量增大;超临界CO_(2)简单循环是最符合发动机中间工质冷却循环工作需求的循环结构。对于简单循环而言,高温部件冷却通道并联结构的热效率比串联结构的高6%,但需要的碳氢燃料质量流量提高了2.7%,在碳氢燃料质量充足的条件下,并联结构的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防护 闭式布雷顿循环 超临界CO_(2) 循环结构 航空发动机 高超声速飞行器
下载PDF
基于过程拆分的半闭式超临界CO_(2)循环热力学分析及流程优化
15
作者 于良 辛团团 +1 位作者 张逸飞 许诚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1-1000,共10页
面对日益紧迫的减碳降耗需求,发展高效低碳的先进热力循环愈发重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天然气的零碳排放的半闭式超临界CO_(2)循环,并通过工质拆分,将半闭式循环拆解为开式循环和闭式循环,以阐明循环热功转化的过程;进一步采用循环拆分法... 面对日益紧迫的减碳降耗需求,发展高效低碳的先进热力循环愈发重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天然气的零碳排放的半闭式超临界CO_(2)循环,并通过工质拆分,将半闭式循环拆解为开式循环和闭式循环,以阐明循环热功转化的过程;进一步采用循环拆分法将复杂重构循环拆解为若干简单循环,建立不同流程重构措施的热力学评价模型,直观地揭示不同循环构型的节能机理;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获得各个流程改良措施关键参数的最优点。结果表明:再热、分流再压缩、中间冷却、部分冷却等多种循环流程改良措施均可有效提高循环效率,其效率增益为1.79~5.59个百分点;多种流程改良措施集成优化后,系统净发电效率较基础循环提高10.18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循环 碳捕集 循环拆分法 半闭式循环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板式扩散焊矩形微通道换热器扰流格栅结构优化研究
16
作者 任燕 王沛东 +4 位作者 李洪 刘婧楠 武卫东 章立新 杨其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50-4858,I0020,共10页
为提升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该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一种全蚀刻工艺的新型矩形截面PCHE,建立以... 为提升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该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一种全蚀刻工艺的新型矩形截面PCHE,建立以冷热通道换热单元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物理模型。研究不同运行工况下,通道内扰流格栅间距对S-CO_(2)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格栅间距的热通道内S-CO_(2)的流速均沿程逐渐减小,而冷通道内S-CO_(2)的流速反而沿程逐渐增大。冷热通道内的流动摩擦阻力系数(f)和努塞尔数(Nu)均随着格栅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不同格栅间距的冷通道内的f和Nu均大于其对应的热通道内的f和Nu。当格栅间距为5.97 mm时,矩形截面通道具有相对最优的综合性能,可以在阻力损失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强化换热。研究结果可为全蚀刻工艺矩形截面PCHE的性能提升和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矩形截面 格栅间距 综合传热增强因子
下载PDF
S-CO_(2)部分膨胀循环余热利用系统热力学特性研究
17
作者 王慧芳 孙恩慧 +3 位作者 赵乘新 徐进良 乔加飞 王兵兵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6,共8页
针对通过热力循环实现余热利用的系统,解决循环热效率与热源利用率之间的相互制约问题是构建高效余热吸收系统的关键。以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为例,为拓宽余热吸收温区从而提高余热利用效率,构建了新型循环即部分膨胀循环,耦合燃气轮机排... 针对通过热力循环实现余热利用的系统,解决循环热效率与热源利用率之间的相互制约问题是构建高效余热吸收系统的关键。以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为例,为拓宽余热吸收温区从而提高余热利用效率,构建了新型循环即部分膨胀循环,耦合燃气轮机排气后,余热利用系统的发电效率为28.62%,循环热效率34.03%,热源利用率84.11%。为论证部分膨胀循环的优势,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单回热布雷顿循环与再压缩布雷顿循环的余热利用系统,并对3种循环进行对比,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计算分析,发现部分膨胀循环的发电效率均高于其他2种经典循环;通过分析循环流程,揭示了部分膨胀循环效率较高的原因,即部分膨胀结构拓宽了吸热温区,使得热源利用率大幅升高,从而提高了发电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利用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 部分膨胀 热源利用率
下载PDF
S-CO_(2)介质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特性研究
18
作者 李文俊 杨靖贵 +3 位作者 曲智旭 朱鹏程 刘水华 冯凯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7-88,共12页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Carbon Dioxide,S-CO_(2))润滑波箔型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通过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算法提出S-CO_(2)的物性模型,并考虑轴承工作时的非理想气体效应,提出考虑湍流效应气体润滑模型...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Carbon Dioxide,S-CO_(2))润滑波箔型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通过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算法提出S-CO_(2)的物性模型,并考虑轴承工作时的非理想气体效应,提出考虑湍流效应气体润滑模型、箔片结构力学模型和气膜平均温升计算方法,对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的静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对箔片气体轴承静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物性模型准确度高,相关系数高达99.997%.以S-CO_(2)为润滑介质的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具有更高的承载力,且在适当范围内减小最小初始气膜厚度或增加膜厚比可以提高轴承的承载力.以S-CO_(2)为介质的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的动态刚度系数和动态阻尼系数均远高于常温常压空气介质下的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随着最小初始气膜厚度减小,轴承的动态刚度系数和动态阻尼系数均迅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静态特性 动态特性
下载PDF
再压缩S-CO_(2)布雷顿循环性能分析及多目标优化
19
作者 李子扬 郑楠 +1 位作者 方嘉宾 魏进家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3-2156,共14页
结合储热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输出稳定、调峰能力强,引入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可进一步提升热电转换效率。既有研究大多采用单一指标对S-CO_(2)循环进行性能评估,结果相对片面,因而有必要开展多指标综合性能评价以客观反... 结合储热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输出稳定、调峰能力强,引入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可进一步提升热电转换效率。既有研究大多采用单一指标对S-CO_(2)循环进行性能评估,结果相对片面,因而有必要开展多指标综合性能评价以客观反映循环性能状况。建立了35 MW再压缩式S-CO_(2)循环的热力学和经济性模型,考察了关键参数对循环性能的影响。构建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BP-GA),对循环性能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回热器总热导率的增加可提升循环效率,但存在上限;透平入口温度、循环最低和最高压力、分流比与循环性能分别存在显著的非单调作用关系,优化后的设计值依次为639.14℃、8.10 MPa、29.74 MPa和0.70。与初始设计值下的循环性能相比,优化后的循环系统度电成本降低了11.1%,循环热效率和比功分别提高了5.1%和2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再压缩布雷顿循环 遗传算法 整体优化 热力学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发电系统循环参数优化设计方法
20
作者 李新宇 秦政 +2 位作者 杜柯江 刘惠民 王林涛 《柴油机》 2024年第4期54-60,共7页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简单循环发电系统热力学模型,对在多工艺参数综合影响下循环效率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系统最高压力低于临界值时,循环效率随入口压力的增加而降低,随入口温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系统最高压力大于临界值...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简单循环发电系统热力学模型,对在多工艺参数综合影响下循环效率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系统最高压力低于临界值时,循环效率随入口压力的增加而降低,随入口温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系统最高压力大于临界值时,循环效率随入口压力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入口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通过分析循环效率随压缩机入口参数变化规律发生转变的原因,提出循环最高压力临界值的计算方法,提出并验证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简单循环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可显著提高循环参数寻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布雷顿循环 优化设计 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