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力与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3
1
作者 张军 张洪程 +8 位作者 段祥茂 徐宗进 杨波 郭保卫 杜斌 戴其根 许轲 霍中洋 魏海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20-2029,共10页
以中熟中粳超级稻徐稻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麦茬田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下施氮肥(0、148.5、223.5、297.0、372.0、445.5kghm-2)对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利用率、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徐稻3号的产量在不同施氮水平... 以中熟中粳超级稻徐稻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麦茬田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下施氮肥(0、148.5、223.5、297.0、372.0、445.5kghm-2)对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利用率、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徐稻3号的产量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均表现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的趋势;高、中、低地力上出现的最高产量对应的最适施氮量分别为260.8、290.5和345.5kghm-2。(2)氮肥表观利用率与施氮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相关关系,高、中、低3种地力土壤条件下氮肥最高利用率对应的施氮量分别为268.6、293.4和335.2kghm-2。(3)培肥地力有利于稻米营养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不同地力土壤要施适量氮肥才可以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优化稻米的营养品质。综合高产、优质、高效目标,建议该区超级稻施氮范围为高地力田240.0~270.0kghm-2,中地力田285.0~315.0kghm-2,低地力田330.0~360.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地力水平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氮素利用
下载PDF
超级早晚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特点 被引量:13
2
作者 袁小乐 潘晓华 +2 位作者 石庆华 吴建富 漆映雪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3,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超级早、晚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差异。研究表明,超级早、晚稻品种的产量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对照品种(早稻为金优402、晚稻为汕优10)。早稻产量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关系密切,而晚稻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关系...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超级早、晚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差异。研究表明,超级早、晚稻品种的产量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对照品种(早稻为金优402、晚稻为汕优10)。早稻产量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关系密切,而晚稻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关系密切。成穗率与早晚稻产量呈显著相关(r=0.878 8*)和呈极显著相关(r=0.959 8**)。早稻成穗率与分蘖平均增长速率和分蘖平均下降速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0 4**和r=-0.952 5**);晚稻成穗率与分蘖平均下降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4 9**)。超级早、晚稻的发育颖花数较对照多是由于其分化的颖花数多,而不是由于其退化率低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早稻 晚稻 产量 产量构成
下载PDF
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及系统理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5
3
作者 龚金龙 张洪程 +9 位作者 李杰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李德剑 华正雄 沙安勤 周有炎 罗学超 刘国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7-424,共8页
围绕着超高产,回顾了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的发展,并重点介绍了其中几种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进而分析了水稻超高产形成的系统理论和途径,探讨了水稻超高产栽培在大面积推广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最后展望了水稻超高产栽培... 围绕着超高产,回顾了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的发展,并重点介绍了其中几种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进而分析了水稻超高产形成的系统理论和途径,探讨了水稻超高产栽培在大面积推广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最后展望了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栽培 模式 系统理论
下载PDF
不同地力水平下超级稻高产高效适宜施氮量及其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军 董啸波 +8 位作者 葛梦婕 张洪程 郭保卫 陈京都 姚义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1-272,共12页
在江苏淮北稻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选取有代表性的超级稻品种徐稻3号(中熟中粳)为供试材料,系统研究了麦茬田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上不同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地力水平上超级稻高产高效的机理。结果... 在江苏淮北稻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选取有代表性的超级稻品种徐稻3号(中熟中粳)为供试材料,系统研究了麦茬田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上不同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地力水平上超级稻高产高效的机理。结果表明:1)同一施氮水平下,高地力土壤上水稻产量显著高于中地力,中地力显著高于低地力,两年3种地力水平上的最高产量对应的最适施氮量分别为259.9和261.7 kg/hm^2、290.1和290.8kg/hm^2、346.8和344.1 kg/hm^2;2)氮肥表观利用率与施氮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两年的最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对应的施氮量分别为高地力274.1和263.0 kg/hm^2、中地力295.4和291.3 kg/hm^2、低地力332.6和337.7 kg/hm^2,不同地力水平及施氮量条件下,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及氮素生理利用率差异显著,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不同地力水平之间表现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的趋势;3)不同地力水平上通过调节施氮量可以获得较高总颖花量,产量构成因素能够协调发展,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不同地力水平上随施氮量增加,水稻群体氮素积累量呈上升趋势,氮素转移率与贡献率降低,而抽穗到成熟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以上各项指标均表现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的水平。通过对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关系的研究,认为不同地力土壤实现氮肥高产高效目标,高地力土壤应适时控氮肥,以调整产量构成因素协同发展同时提高氮素利用率;中、低地力应加强培肥地力并增施氮肥,增大群体总颖花量及植株的氮素累积量;该地区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麦茬田上氮肥高产高效对应的合理施氮量分别为264.7(259.9~274.1)kg/hm^2、290.8(290.1~295.4)kg/hm^2、344.1(332.6~346.8)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地力水平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
下载PDF
不同肥料节氮栽培对超级杂交中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氮肥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龙继锐 马国辉 +3 位作者 宋春芳 万宜珍 周静 沈洪昌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115,127,共5页
研究了2种施氮水平下5种肥料对超级杂交中稻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产量与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其次序为:成熟期>齐穗期>孕穗期>分蘖中期;低氮(节氮30%)处理比高氮(等氮... 研究了2种施氮水平下5种肥料对超级杂交中稻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产量与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其次序为:成熟期>齐穗期>孕穗期>分蘖中期;低氮(节氮30%)处理比高氮(等氮)处理分蘖发生总量减少,无效分蘖也减少,但其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没有明显减少,茎鞘物质转运率高于高氮处理;节氮栽培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肥料SCU、CCF、LPK和低N适PK的氮素利用率均显明高于普通尿素,SCU优势最为显著。SCU的物质生产优势表现在生育中后期,其生育中后期群体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同等氮水平下,SCU处理的氮肥利用率较其它肥料高。因此,SCU较其它肥料有更好的节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节氮栽培 干物质生产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超级稻玉香油占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怀珍 黄庆 +4 位作者 陆秀明 林树雄 谭耀华 李荣俭 李惠芬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9期42-45,共4页
对超级稻玉香油占进行不同施氮水平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地力条件下每667m2施氮6~12 kg,超级稻玉香油占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高氮(每667 m2施氮12 kg)处理与中氮(每667 m2施氮9 kg)处理间以及中氮处理与低氮(每667 m2施... 对超级稻玉香油占进行不同施氮水平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地力条件下每667m2施氮6~12 kg,超级稻玉香油占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高氮(每667 m2施氮12 kg)处理与中氮(每667 m2施氮9 kg)处理间以及中氮处理与低氮(每667 m2施氮6 kg)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其增产原因是玉香油占施氮后低位和高位分蘖较多、叶面积发育较好、干物质积累较多,导致有效穗数较多、穗子较大、籽粒充实良好,产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玉香油占 施氮 产量
下载PDF
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根系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合松 黄见良 +4 位作者 邹应斌 屠乃美 李建辉 张杨珠 陈开铁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94-200,共7页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以国家水稻工程醴陵基地应用的旺壮重栽培法作超高产栽培途径,与当地习惯栽培法比较研究了超高产双季稻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根系生长量以生长中期最大,其次为前期,生长后期新根发生和老根衰亡同时...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以国家水稻工程醴陵基地应用的旺壮重栽培法作超高产栽培途径,与当地习惯栽培法比较研究了超高产双季稻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根系生长量以生长中期最大,其次为前期,生长后期新根发生和老根衰亡同时进行,因此根量增加很少甚至呈负增长。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早稻 V402 和晚稻 V198 全生育根系生长总量为 18443 和17104kg·hm - 2,比对照分别提高 2064% 和 2505% ,并且这种根量优势主要在水稻生长的前、中期形成;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表面积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同时,早稻中期、晚稻中后期根系 α- 萘胺氧化力比对照增加;根系对32 P吸收活力以前期和中期较高,抽穗后明显降低;超高产水稻各生育期单蔸根系吸收的32 P 总量明显高于对照,其增加的幅度为 386% ~3777% ,并且前、中期提高的幅度大于后期,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这种根系生长和根系活力的优势最终转化为产量优势,1997 和 1998 年实际产量分别为 17652 和 17772kg·hm - 2,比习惯栽培法提高 2128% 和 155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超高产栽培 根系特性
下载PDF
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粒重分布的差异 被引量:5
8
作者 匡逢春 曾可 +2 位作者 萧浪涛 丁君辉 李合松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6期193-194,373,共3页
采用大田栽培方法,对两个大穗型两系超级杂交水稻培两优500和培两优E32稻穗上、中、下3个部位的平均籽粒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穗上、中、下不同部位的平均粒重分布均呈正态性,不同部位间籽粒平均粒重方差齐性因品种自身充实程度而... 采用大田栽培方法,对两个大穗型两系超级杂交水稻培两优500和培两优E32稻穗上、中、下3个部位的平均籽粒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穗上、中、下不同部位的平均粒重分布均呈正态性,不同部位间籽粒平均粒重方差齐性因品种自身充实程度而异,且稻穗上、中、下不同部位平均粒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重分布 超级杂交稻 两系法 两系超级杂交水稻 不同部位 栽培方法 方差齐性 平均 稻穗 500 大穗型 籽粒重 正态性 大田
下载PDF
超级杂交水稻理想株型图像识别的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米湘成 邹应斌 +1 位作者 赵炳然 卢正川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1-153,共3页
为提供评判超级杂交水稻理想株型的方法和手段 ,以 Visual C+ +为工具 ,利用图像识别技术 ,提供了超级杂交水稻理想株型经图像的二值化、细线化处理。
关键词 超级杂交水稻 理想株型 图像识别 形态特征
下载PDF
水稻超稀植栽培丛插基数与插秧密度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付民杰 吴明根 +2 位作者 全炳武 高峰 刘文利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2-25,共4页
试验研究了稻作超稀植栽培下 ,丛插基数和插秧密度对产量诸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稀植时 ,插秧密度对分蘖率、结实率的影响不显著 ,而插秧基数成为增产的限制性因子 ;丛插基数和插秧密度具有密切的互补性 ,插秧密度 2 9 7cm×... 试验研究了稻作超稀植栽培下 ,丛插基数和插秧密度对产量诸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稀植时 ,插秧密度对分蘖率、结实率的影响不显著 ,而插秧基数成为增产的限制性因子 ;丛插基数和插秧密度具有密切的互补性 ,插秧密度 2 9 7cm× 19 8cm ,丛插基数为 1株 /穴的处理更有利于产量的增加 ;插秧密度相同而行株距有差异的两组处理相比 ,宽行距的处理更能协调群体的光能利用和改善通风能力 ,从而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稀植栽培 丛插基数 插秧密度
下载PDF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策略——兼论壮秆重穗栽培法 被引量:46
11
作者 邹应斌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1-35,共5页
本文概述了20多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高产栽培及育种的研究成果。指出水稻进一步高产或超高产栽培的技术策略应与当今和未来的超高产育种目标相一致,选用分蘖能力中等、株高中杆或偏矮杆(90—100cm),大穗型(120—170... 本文概述了20多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高产栽培及育种的研究成果。指出水稻进一步高产或超高产栽培的技术策略应与当今和未来的超高产育种目标相一致,选用分蘖能力中等、株高中杆或偏矮杆(90—100cm),大穗型(120—170粒)品种,采用壮杆重穗栽培法,运用“稳前攻中促后”的水肥运筹原则,以壮杆大穗和高结实率而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栽培 壮秆重穗栽培
下载PDF
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的构建和新进展——两源并举“超优势稻”的选育 被引量:22
12
作者 黄耀祥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3年第2期1-8,共8页
一、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的构建 :1、5 0年代开创矮化育种工程 :利用矮生性主基因Sd 1,育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杂交的矮杆良种“广场矮” ,并接着育成“珍珠矮”、“广六矮”及“二九矮”等矮杆良种 ,促成我国籼稻良种矮杆化 ,为我国第... 一、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的构建 :1、5 0年代开创矮化育种工程 :利用矮生性主基因Sd 1,育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杂交的矮杆良种“广场矮” ,并接着育成“珍珠矮”、“广六矮”及“二九矮”等矮杆良种 ,促成我国籼稻良种矮杆化 ,为我国第一次“绿色革命”作出重大贡献。 2、70年代开创高光效丛化育种工程 :因发现及利用与Sd 1不等位的新的矮生性主基因Sd g ,育成“桂朝”、“双桂”等著名良种。并创造了水稻育种“组群筛选法” ,加快了育种进程 ,提高了育种成效。 3、80年代开创半矮杆、早长、超高产育种工程 ,育成“特青”(单季稻亩产 10 17.5公斤 )、“胜优”(单季稻亩产 10 2 4公斤、双季稻亩产 85 7公斤 )等超高产良种 ,促使我国粮食产量跃上新台阶。 4、90年代开创“半矮杆、根深早长、超高产、(特 )优质”育种工程 ,育成“胜泰”、“金科占”系列 (包含那个被一些人称为“广超六号”的良种 )等超高产、特优质良种 ,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需要。如陕西省近年引种的“胜泰 1号” ,其产量与对照种杂交稻“籼优 63”持平 ,但种价却高出 4 0 %以上 ,深受群众欢迎。二、生态育种科学体系的新进展 :1、90年代中期起探索新的育种方案 ,2 0 0 1年开创两源并举“超优势稻”育种工程 :两源并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态育种 矮化育种 “珍珠矮” “广六矮”
下载PDF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系统理论与途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1-4,共4页
根据 50年来我国水稻高产栽培研究成果 ,结合水稻高产栽培的研究与实践 ,提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系统理论 ,指出了实现该系统理论的主要栽培途径 ,明确了高产理论与各栽培途径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栽培 系统理论 栽培途径
下载PDF
稻螟蛉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过冷却点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钟诚 李桂兰 封洪强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08-311,共4页
在恒温条件下测定了稻螟蛉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试验表明:在14,19,24,28,32℃恒温处理下,全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56.750,41.179,32.696,22.986,16.334d。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9.39℃。有效积温为39... 在恒温条件下测定了稻螟蛉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试验表明:在14,19,24,28,32℃恒温处理下,全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56.750,41.179,32.696,22.986,16.334d。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9.39℃。有效积温为395.31d℃;测定了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其越冬蛹的过冷却点为-27.65℃、结冰点为-22.56℃,证实了稻螟蛉可以蛹态在沈阳地区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螟蛉 发育 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过冷却点
下载PDF
贵州山区超级稻不同秧龄移栽的影响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池再香 杨桂兰 +3 位作者 田楠 杨黎 杨锦 金玉荣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7年第3期300-302,341,共4页
利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高酿镇超级杂交水稻准两优527、陆两优106和黔优88的大田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秧龄移栽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两优527品种全生育期所需的最佳积温3400℃·d左右、光照750h左右;陆两优... 利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高酿镇超级杂交水稻准两优527、陆两优106和黔优88的大田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秧龄移栽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两优527品种全生育期所需的最佳积温3400℃·d左右、光照750h左右;陆两优106品种全生育期所需的最佳积温3200℃·d左右、光照700h左右;黔优88品种全生育期所需的最佳积温3700℃·d左右、光照800h左右。三个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平均单产均超过800kg/667m^2,准两优527的产量最高,陆两优106次之,黔优88最小,均达到高产要求;超级稻采用小苗移栽方法,使其生育期长(较中苗移栽长6~10d),增加有效积温、光照的累积,有利于超级稻生长发育,所以,采用小苗移栽的产量比中苗移栽的高123.0~339.3kg/hm^2,尤以陆两优106品种增产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超级稻品种在贵州山区的合理布局和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小苗移栽 中苗移栽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