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for the technology of controlling surface subsidence by grouting separated layer in overburden at coal mines 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文生 范学理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1年第1期18-24,共7页
The developed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for the technology of controlling surface subsidence by grouting separated layer in overburden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echnology is ... The developed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for the technology of controlling surface subsidence by grouting separated layer in overburden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synthetically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at coal mine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ining under buildings, water bodies and railroads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technology,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a control surface subsidence grouting separated layer in overburden
下载PDF
Mechanics Principl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Split Layer and Bed Separation of Mining Overburden
2
作者 YU Guang-ming ZHANG Chun-hui +3 位作者 SU Zhong-jie FAN Xue-li PAN Yong-zhan LIU Fu-shun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0期17-26,共10页
To control land surface subsidence caused the underground mineral exploitation and the catastrophic phenomena such as serious damage of buildings, waterbodies, cultivated lands, railways, bridges caused by land subsid... To control land surface subsidence caused the underground mineral exploitation and the catastrophic phenomena such as serious damage of buildings, waterbodies, cultivated lands, railways, bridges caused by land subsidence, bed separation grouting technology of overburden is put forwar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technolog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chanics mechanism of mining overburden from layer-split to formation of bed separation a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elastic sheet board theory, calculation formula of rock sheet deflection is presented, and the mechanics criteria of the separation forma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bed separation volume are set up. Finally, the applications and technics of bed separation grout technology of mining overburden to control land subsidence in china are intro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 承载力 岩石力学 岩层沉陷 偏斜现象
下载PDF
Numerical stress-deformation analysis of cut-off wall in clay-core rockfill dam on thick overburden 被引量:12
3
作者 Si-hong Liu Liu-jiang Wang +1 位作者 Zi-jian Wang Erich Bauer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19-226,共8页
The cut-off wall in a clay-core rockfill dam built on a thick overburden layer is subjected to a large compressive pressure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loads such as the dead weight of both the dam and the overburden laye... The cut-off wall in a clay-core rockfill dam built on a thick overburden layer is subjected to a large compressive pressure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loads such as the dead weight of both the dam and the overburden layer, the frictional force induced by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between the cut-off wall and surrounding soils, and the water pressure. Thus, reduction of the stress of the cut-off wall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for consideration in engineering design. In this paper,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core rockfill dam built on a thick overburden layer was conducted and som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ress-strain behaviors of the cut-off wall were investigated. The factors includ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burden layer, the modeling approach for interfacial contact between the cut-off wall and surrounding soils, the modulus of the cut-off wall concrete, and the connected pattern between the cut-off wall and the clay core. The result shows that improving the overburden layer,selecting plastic concrete with a low modulus and high strength, and optimiz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ut-off wall and the clay core of the dam are effective measures of reducing the deformations and compressive stresses of the cut-off wall. In addition, both the Goodman element and the mud-layer element are suitable for simulating the interfacial contact between the cut-off wall and surrounding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erburden layer Core ROCKFILL DAM CUT-OFF wall NUMERICAL ANALYSIS Stress and deformation ANALYSIS
下载PDF
超深覆盖层上面板坝防渗墙连接板接缝变形机制及优化分析
4
作者 邹德高 屈永倩 +3 位作者 孔宪京 常哲瑜 刘京茂 陈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9-1096,共8页
针对超深软弱覆盖层上的面板坝工程止水缝安全问题,从变形和应力2个方面开展优化研究,揭示了防渗墙连接板趾板面板防渗体系的变形模式,定位了薄弱位置,提出了优化方案,并量化了工程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防渗墙与趾板间沉降差集中在防渗墙... 针对超深软弱覆盖层上的面板坝工程止水缝安全问题,从变形和应力2个方面开展优化研究,揭示了防渗墙连接板趾板面板防渗体系的变形模式,定位了薄弱位置,提出了优化方案,并量化了工程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防渗墙与趾板间沉降差集中在防渗墙与连接板之间的止水缝处,设置多块连接板无法起到逐步过渡沉降差的作用.防渗墙下游侧设置侧向支撑、制作倾斜形止水缝、趾板下设支撑墙均可减小防渗墙连接板间止水缝沉陷变形.相比垂直止水缝和多块连接板的传统方案,所提的防渗墙顶部拓宽连接板倾斜形止水缝以及防渗墙顶部拓宽倾斜形止水缝趾板下设支撑墙的深厚覆盖层上面板坝防渗体系综合优化方案可使防渗墙与连接板之间止水缝沉陷变形分别减小41.5%和5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覆盖层 面板堆石坝 止水缝变形 优化设计
下载PDF
煤矿采动覆岩离层水害致灾因素勘查与预测评价
5
作者 乔伟 刘梦楠 +4 位作者 孟祥胜 程香港 冯培超 李小琴 李文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31-2044,共14页
采动覆岩离层突水在我国各地矿区均较为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现有的规范中鲜有针对离层水害的具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查方法。探索煤矿离层水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查与评价方法,能够推动我国矿井水害防治水平进一步提升。首先从煤矿采动... 采动覆岩离层突水在我国各地矿区均较为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现有的规范中鲜有针对离层水害的具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查方法。探索煤矿离层水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查与评价方法,能够推动我国矿井水害防治水平进一步提升。首先从煤矿采动覆岩高位离层水害孕灾机制出发,分析了离层水害从孕灾到致灾的工程地质条件,将我国现有的离层水害归纳为3种典型类型:离层动力突水、离层静水压涌突水和离层携泥砂突水。然后,确定了“水源”“通道”“力源”和“物源”为控制离层水害类型与强度的关键隐蔽致灾因素,将位于传统导水裂隙带以上,可发生离层突水的复合层位称为采动覆岩“突水离层带”,并提出了煤矿采动覆岩“突水离层带”的判别流程,划分勘查阶段,指明勘查要点。煤矿离层水害采前勘查应包括2个阶段:①开展覆岩基本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勘探,评估勘探区离层水害的可能性并确定潜在“突水离层带”的层位;②将“突水离层带”和“物源”层作为勘查目标层,开展离层水害致灾因素专项勘查,评定离层水害类型和强度。回采期间对水动力条件和覆岩裂隙演化进行探查。最后,基于离层水害致灾因素互馈演化致灾机制,建立了适用于采动覆岩离层水害的矿井区域预测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全矿井/采区尺度的区域危险性分区、采前工作面突水位置判定及涌水量预计的煤矿采动覆岩离层水害预测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水害 致灾因素 采动覆岩“突水离层带” 工程地质勘查 预测评价
下载PDF
煤矿覆岩主控致灾层位危险识别及现场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马玉镇 朱斯陶 +6 位作者 潘俊锋 高永涛 张修峰 姜福兴 刘金海 王冰 陈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89-2603,共15页
针对煤矿地面水力压裂技术施工中工作面覆岩主控致灾层位难以准确辨识的难题,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地面水力压裂工业试验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微震监测、现场调研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厚硬覆岩运动诱发矿震和冲击地压的动力灾害机理,分... 针对煤矿地面水力压裂技术施工中工作面覆岩主控致灾层位难以准确辨识的难题,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地面水力压裂工业试验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微震监测、现场调研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厚硬覆岩运动诱发矿震和冲击地压的动力灾害机理,分析了基于载荷三带理论的厚硬覆岩分区运动特征与诱发动力灾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关键层运动状态的矿震能量预测模型与采场等效附加应力估算模型,提出了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和肘部法则的煤矿覆岩主控致灾层位识别技术方法,确定了现场压裂施工层位并进行工业试验,根据现场微震监测数据及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效果验证,得到结论如下: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致冲关键层及矿震关键层均为距离煤层66 m的安定组关键层R9,其初次破断运动采场等效附加扰动应力理论值为7.23 MPa,初次破断运动释放矿震能量理论值为6.08×105 J,致灾危险性较强;震−冲关键层压裂后,矿震能量理论值降幅94%,采场等效附加扰动应力理论值降幅76%,工作面上方5×10^(3)J大能量微震事件出现明显上移趋势,上移量约为15 m;10^(3)J及以上能级微震事件频次占比显著下降,由60.39%降至17.89%,最大微震事件能量由6.65×10^(5)J降至9.75×10^(3)J;10^(2)J及以下能级微震事件频次占比显著上升,由39.61%增至8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水力压裂 冲击地压 矿震 覆岩主控致灾层位 识别方法
下载PDF
地震波斜入射下水平成层覆盖层地基波动输入研究
7
作者 王飞 宋志强 +4 位作者 刘云贺 李闯 李正贵 胡安奎 田庆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8-256,共9页
覆盖层具有土体动力非线性和结构成层特征,地震波斜入射下覆盖层地基自由场计算难度增大、人工边界吸能能力受到限制,制约了地震波动输入精度和应用。以水平成层覆盖层为研究对象,引入势函数理论,构建了地震波斜入射下顶层幅值矩阵与任... 覆盖层具有土体动力非线性和结构成层特征,地震波斜入射下覆盖层地基自由场计算难度增大、人工边界吸能能力受到限制,制约了地震波动输入精度和应用。以水平成层覆盖层为研究对象,引入势函数理论,构建了地震波斜入射下顶层幅值矩阵与任意层幅值矩阵之间的动态传递关系,获得土体时域应变;基于二维应变状态理论,采用等效线性化法反映土体动力非线性,建立了地震波斜入射下非线性水平成层覆盖层地基自由场解析计算方法。利用作者发展的非线性黏弹性人工边界单元模拟远域辐射阻尼效应,近场波动分析中边界单元参数随内层土体单元动剪应变变化,边界单元吸能能力达到最优。结合解析自由场转换得到的等效输入荷载,建立了适用于地震波斜入射下非线性水平成层覆盖层地基地震波动输入方法。该方法能够依据深部斜入射波和地表地震动实现覆盖层地基波动输入,依据地表地震动实现波动输入是避免了通过基底地震动正演自由场等过程。研究了弹性水平双层和非线性水平多层覆盖层地基地震响应,结果表明,波动输入计算获得位移和应力均与解析解有较高拟合度,计算精度高,可为水平成层覆盖层地基上土石坝地震响应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成层覆盖层 土体非线性 地震波斜入射 自由场 波动输入
下载PDF
基于变形的降雨后地震基覆型边坡劣化特性与机制研究
8
作者 何梓雷 蒋关鲁 +4 位作者 冯海洲 陈虹羽 郭玉丰 何晓龙 李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89-1802,共14页
降雨地震多因素作用下基覆型边坡破坏模式的识别和评估具有重大工程意义。为研究降雨后地震作用下基覆型边坡的失稳演化机制,开展一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基于边坡土体空间变形特性和坡面位移特性识别和评估边坡的劣化模式,综合土体应力... 降雨地震多因素作用下基覆型边坡破坏模式的识别和评估具有重大工程意义。为研究降雨后地震作用下基覆型边坡的失稳演化机制,开展一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基于边坡土体空间变形特性和坡面位移特性识别和评估边坡的劣化模式,综合土体应力−应变特性、渗流场特性、地震动应力分布及边坡变形特性,对降雨后地震下边坡的变形演化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降雨阶段,边坡坡顶与坡脚饱和度显著升高区强度劣化显著,但整体无明显变形;地震阶段,坡顶首先滑塌失稳,进一步演化为多级滑塌的整体失稳。(2)宏观破坏具有突发特征,边坡内部土体的空间应变分布特性能更好地识别边坡塑性区扩展−贯通−失稳的演化历程。(3)基于位移残余率分析的边坡失稳演化模式与土体空间应变演化特性结果吻合,相较于累积位移量对边坡损伤状态的识别更准确。(4)含水率变化影响土体力学特征,降雨后的渗流场分布影响边坡整体力学特性及地震动应力的传递及空间分布,土体力学特性和动应力空间特征决定边坡的破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覆型边坡 振动台试验 降雨 变形 空间特性 劣化机制 稳定性评估
下载PDF
运营期浅埋公路隧道拱顶覆土层力学分析模型及沉降规律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樊虎 庄妍 宋相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0-241,共12页
浅埋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公路时,车辆荷载作用下隧道拱顶不同深度覆土层会发生沉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盾构过程中拱顶覆土两阶段沉降分析模型,采用ABAQUS数值模拟(FEM)验证本文所建立沉降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对Peck公式中土体... 浅埋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公路时,车辆荷载作用下隧道拱顶不同深度覆土层会发生沉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盾构过程中拱顶覆土两阶段沉降分析模型,采用ABAQUS数值模拟(FEM)验证本文所建立沉降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对Peck公式中土体体积损失参量进行修正并基于非线性荷载作用下的Boussinesq解所建立的等效地表两阶段沉降分析模型能有效预测车辆循环荷载和隧道盾构耦合作用下盾尾拱顶覆土沉降发展规律。在盾构过程中,盾尾拱顶覆土沉降扰动增加区段位于接近区至下穿区前2/5处,下穿区出现沉降峰值后进入沉降扰动平缓区段,远离区为沉降扰动减小区段,沉降发展规律符合Protodyakonov压力拱理论,沉降增加主要发生在压力拱破坏期间;盾构完成后,车辆循环荷载影响5 m左右深度的覆土层沉降,深度大于5 m时车辆荷载发生应力扩散,沉降主要影响因素为隧道开挖造成的土体体积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盾构隧道 车辆循环荷载 拱顶覆土层沉降 沉降扰动分析
下载PDF
深厚覆盖层上沥青混凝土心墙坝非平稳随机地震动响应分析
10
作者 王宗凯 宋志强 刘云贺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8-308,共11页
由于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是我国西南强震区深厚覆盖层场地的优选坝型,然而对于沥青混凝土心墙坝非平稳随机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安全评价研究尚有不足。采用改进的Clough-Penzien功率谱结合随机函数,充分考虑地震动频率与强... 由于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是我国西南强震区深厚覆盖层场地的优选坝型,然而对于沥青混凝土心墙坝非平稳随机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安全评价研究尚有不足。采用改进的Clough-Penzien功率谱结合随机函数,充分考虑地震动频率与强度的非平稳特征,生成了一系列与反应谱拟合的非平稳随机地震动集合,以某深厚覆盖层上沥青混凝土心墙坝为例,对其坝顶水平加速度及竖向永久变形等响应的均值及变化范围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及分布检验,揭示了覆盖层与坝体响应均值及变异性沿高程变化规律,并通过概率密度演化方法,展示了坝顶水平加速度概率密度沿时间的演化过程,同时对生成的55条非平稳随机地震动进行调幅,结合多条带分析法易损性分析方法开展了深厚覆盖层上沥青混凝土心墙坝非平稳随机地震动易损性分析,给出了以震陷率为破坏等级控制指标的坝体易损性曲线,为深厚覆盖层上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的抗震安全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凝土心墙坝 深厚覆盖层 非平稳随机地震动 动力响应 易损性分析
下载PDF
多工作面连续开采地表沉陷与强矿震联动响应规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广超 张广有 +5 位作者 周广磊 张照允 吕凯 尹茂胜 闫宪洋 李振国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深部矿井多工作面大空间开采导致大能量强矿震事件频发,同时地表伴随剧烈的下沉变形,掌握具体地层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强矿震时空分布响应规律对于深部矿井动力灾害防控意义重大。以兖州矿区东滩煤矿63_(上)04,63_(上)05,63_(上)06工作面... 深部矿井多工作面大空间开采导致大能量强矿震事件频发,同时地表伴随剧烈的下沉变形,掌握具体地层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强矿震时空分布响应规律对于深部矿井动力灾害防控意义重大。以兖州矿区东滩煤矿63_(上)04,63_(上)05,63_(上)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关键层理论与复合破断原理,对东滩煤矿复杂地层进行了科学划分,现场实测了深井厚硬岩层下多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降规律及强矿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多工作面连续开采下关键层组运移演化规律,揭示了关键层组破断演化、地表沉陷规律与大能量强矿震分布的联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东滩煤矿六采区地层可以划分出4个关键层组,每个关键层组包含一层关键层和若干坚硬岩层,相比单一关键层,关键层组发生复合破断时的矿震能量更高、破断步距更大,对上覆岩层的运移及地表下沉影响也更为突出。(2)地表沉陷观测结果显示,63_(上)04,63_(上)05工作面开采结束,地表下沉系数分别为0.189,0.458;63上06工作面当前已开采808.29 m,地表下沉系数为0.492,受多关键层组地质赋存特征影响,东滩煤矿六采区地表下沉系数远小于兖州矿区其他矿井平均地表下沉系数(0.75~0.85),地表未达到充分采动,下沉趋势为:无明显下沉–下沉空间显著–下沉空间逐渐增大。(3)矿震监测结果显示,63上04工作面开采时,大能量强矿震事件主要集中在低位关键层组Ⅰ,Ⅱ层位,随着多工作面连续开采,大能量强矿震逐渐向高位转移,逐渐集中至关键层组Ⅱ,Ⅲ层位。(4)由地表沉陷及大能量强矿震实测数据可知,东滩煤矿六采区多工作面连续开采下关键层组复合破断覆岩结构呈“断悬”结构–“铰接”结构交替上升,逐层演化过程验证了覆岩运动、地表沉陷及大能量强矿震3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动效应。研究成果可对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多关键层组复合破断研究及大能量强矿震预控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层组 复合破断 强矿震 地表沉陷 覆岩运移 联动效应
下载PDF
基于钻孔数据的北京地区覆盖层厚度与场地自振频率的经验关系
12
作者 李航 罗桂纯 +3 位作者 荣棉水 王继鑫 刘奥懿 孔小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3-1075,共13页
针对当前北京地区缺乏适用的覆盖层厚度与场地自振频率经验关系的现状,首先利用广泛收集的北京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获取的1142个钻孔数据资料,采用幂函数模型对其进行回归拟合分析,获得了土体剪切波速随深度变化的关系式,然后对该关... 针对当前北京地区缺乏适用的覆盖层厚度与场地自振频率经验关系的现状,首先利用广泛收集的北京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获取的1142个钻孔数据资料,采用幂函数模型对其进行回归拟合分析,获得了土体剪切波速随深度变化的关系式,然后对该关系式进行推导建立了适合北京地区场地特征的覆盖层厚度与场地自振频率之间的经验关系,藉此为北京市无剪切波速数据的工程场地提供vS20和vS30参考,并对土层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进行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剪切波速 覆盖层厚度 拟合分析 自振频率
下载PDF
葫芦素煤矿上覆岩体运移规律及“上三带”发育高度
13
作者 吴访 苏士杰 +2 位作者 姜坤 郝英豪 王超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83-288,共6页
为研究大采宽条件上覆岩体运移与离层空间发育规律及“上三带”的关系,以内蒙葫芦素煤矿21406工作面与211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方法如理论预测、建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钻探取芯观测岩性与裂隙发育、注水测量漏失量与窥视等方... 为研究大采宽条件上覆岩体运移与离层空间发育规律及“上三带”的关系,以内蒙葫芦素煤矿21406工作面与211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方法如理论预测、建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钻探取芯观测岩性与裂隙发育、注水测量漏失量与窥视等方法研究了回采面开采后上覆岩层移动与变形规律与“上三带”发育关系。21406工作面位移呈“中间大、两边小”的分布态势,其运动速度先增加后减小,并在推过钻孔138 m处取得极大值;工作面推过138~178 m的范围内,为离层演化和发育的核心区间,并在322 m开始减弱并发生闭合;离层空间分布在距离煤层约260 m向上区域。21101工作面随着推进距离的增加,裂隙发育范围由“拱形”逐步演化为“马鞍形”,其发育的高度在推进80 m时达到61.6 m的最大值;注水实测导水裂隙带高度为65.39 m,裂采比为22.54倍。离层空间含水层发育在煤层上方260 m以上,远离导水裂隙带范围。本文研究结果为离层注浆与顶板疏放水提供了较为扎实的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素煤矿 采动覆岩体运移 覆岩离层 上三带 导水裂隙带
下载PDF
构筑物下覆岩离层注浆控制地表变形模拟试验研究
14
作者 韩磊 杨科 +3 位作者 王天君 裴春敏 许起 邹恩隆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20-26,共7页
为掌握离层注浆开采控制地表变形的规律,以数值模拟与相似模拟相结合研究了采空区形变及应力变化和覆岩运移演化规律,并进行现场工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离层注浆作用下,顶板压力增加,采空区被压实,采空区应力无明显变化;(2)离层... 为掌握离层注浆开采控制地表变形的规律,以数值模拟与相似模拟相结合研究了采空区形变及应力变化和覆岩运移演化规律,并进行现场工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离层注浆作用下,顶板压力增加,采空区被压实,采空区应力无明显变化;(2)离层上方关键层应力受到向上的注浆压力作用,内部应力在短距离范围内出现下降,随着向上远离离层,注浆压力作用影响下降,在巨大覆岩压力作用下,岩层向下的压力有所增加;(3)塑性区发育高度在离层注浆后基本不再向上扩展,转而变为横向扩展,关键层上方由于注浆充填作用未出现明显大面积破坏。由此可见,关键层下方离层空间注浆充填,对于关键层上方的岩层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4)注浆区域的关键层及其上覆岩层下沉量较小,而注浆层位下方岩层和未注浆区域的岩层下沉量普遍明显较大,表明离层注浆对控制关键层及其上覆岩层的运移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注浆 地表沉陷控制 模拟研究 覆岩运移 应力演化
下载PDF
Aseismic performances of constrained damping lining structures made of rubber-sand-concrete
15
作者 Xiancheng Mei Qian Sheng +4 位作者 Jian Chen Zhen Cui Jianhe Li Chuanqi Li Daniel Dias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1522-1537,共16页
Flexible damping technology considering aseismic materials and aseismic structures seems be a good solution for engineering structures.In this study,a constrained damping structure for underground tunnel lining,using ... Flexible damping technology considering aseismic materials and aseismic structures seems be a good solution for engineering structures.In this study,a constrained damping structure for underground tunnel lining,using a rubber-sand-concrete(RSC)as the aseismic material,is proposed.The aseismic performances of constrained damping structure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eries of hammer impact tests.The damping layer thickness and shape effects on the aseismic performance such as effective duration and acceleration amplitude of time-domain analysis,composite loss factor and damping ratio of the 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and total vibration level of octave spectrum analysis were discussed.The hammer impact tests reveal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seismic performance and damping layer thickness was not linear,and that the hollow damping layer had a better aseismic performance than the flat damping layer one.The aseismic performances of constrained damping structure under different seismicity magnitudes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The effects of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and tunnel overburden depth on the aseismic performances such as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and equivalent plastic strain(PEEQ)were discussed.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e constrained damping structu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has a good aseismic performance,with PGA in the range(0.2-1.2)g and tunnel overburden depth in the range of 0-3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ained damping structure Aseismic performance Hammer impact tests Damping layer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overburden depth
下载PDF
覆盖型边坡-锚索抗滑桩动力学特征演化规律与成因机制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16
作者 连静 温浩 +2 位作者 童心豪 张凯文 马洪生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6-163,共8页
设计完成覆盖型边坡-锚索抗滑桩系统的大型振动台试验,从加速度场、覆盖层-基岩交界面、覆盖层内部以及覆盖层表面四个维度对覆盖型边坡动力学特征演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动作用下,坡体后缘和坡面形状转折区域首先出现浅... 设计完成覆盖型边坡-锚索抗滑桩系统的大型振动台试验,从加速度场、覆盖层-基岩交界面、覆盖层内部以及覆盖层表面四个维度对覆盖型边坡动力学特征演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动作用下,坡体后缘和坡面形状转折区域首先出现浅层局部破坏,随后覆盖层后缘出现拉伸开裂破坏,不断向深部扩展,覆盖层-基岩交界面上的剪切破坏点逐渐向覆盖层中前部的锁固段扩展,后缘覆盖层向前挤压诱发深层整体滑动,最终滑体从剪出口滑出形成滑坡;临空面方向、竖直方向峰值加速度具有明显趋表放大效应且随高程增加逐渐增强,在坡面转折处和覆盖层后缘易出现加速度集中区;地震动强度较小时,临空面方向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分布近似与坡面的几何形状一致,随着地震动强度增大,覆盖层-基岩交界面贯通后,临空面方向、竖直方向加速度放大效应在覆盖层表面呈对称分布。覆盖型高陡边坡进行支挡结构抗震设计时,建议按照水平安评地震动峰值的3~4倍和竖向安评地震动峰值的2~3倍对坡面转折处防护结构进行局部加强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覆型边坡 振动台试验 动力学特征 演化规律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冻融与地震耦合作用下基覆型边坡的损伤识别及特征研究
17
作者 刘汉香 徐鹏 +2 位作者 魏应松 文钊 简辉龙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0,共10页
在高寒、高海拔和高地震烈度地区,冻融与地震耦合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问题异常突出,亟待研究.边坡的动力响应和稳定性劣化过程实际上是边坡动力损伤的综合表现.为了识别这种损伤过程,以基覆型边坡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冻融和地震耦合作用下... 在高寒、高海拔和高地震烈度地区,冻融与地震耦合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问题异常突出,亟待研究.边坡的动力响应和稳定性劣化过程实际上是边坡动力损伤的综合表现.为了识别这种损伤过程,以基覆型边坡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冻融和地震耦合作用下边坡的振动台试验,以固有频率作为主要识别指标,讨论了振动台试验中的模型边坡损伤识别方法,揭示了模型边坡在冻融和地震耦合下的损伤过程特征及其与固有频率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反复冻融条件下的边坡固有频率低于常温边坡,在后续地震作用下的固有频率降低幅度也高于常温边坡,但两种温度环境下的固有频率降低规律相似;模型边坡在水平向和竖直向均表现出了两阶固有频率特征,在试验的前、中、后期,起主导作用的频率分别为低频、高频和低频;模型边坡只有在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裂隙,边坡的固有频率变化可以及时地捕捉到其内部结构的劣化,固有频率变化的幅度则可以反映结构劣化的程度.据此,将模型边坡的变形过程划分为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积累和失稳3个阶段.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基覆型边坡在冻融和地震耦合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过程,本工作也是将结构动力学与边坡工程理论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覆型边坡 冻融 地震 损伤演化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综合物探方法在深厚覆盖层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闫永峰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4年第1期27-33,共7页
为查明枯木拔里水库深厚覆盖层厚度,采用多种物探技术结合的方法进行探测。先采用微动法、EH4音频大地电磁法对物探剖面进行定性解释;再通过大极距四极电测深法进行复核定量解释。结果表明,综合物探方法在深厚覆盖层探测中应用效果明显... 为查明枯木拔里水库深厚覆盖层厚度,采用多种物探技术结合的方法进行探测。先采用微动法、EH4音频大地电磁法对物探剖面进行定性解释;再通过大极距四极电测深法进行复核定量解释。结果表明,综合物探方法在深厚覆盖层探测中应用效果明显,解释精度超过90%,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覆盖层 微动法 EH4音频大地电磁法 四极电测深法
下载PDF
基覆型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与破坏模式研究
19
作者 马万荣 刘渊 刘祥 《粉煤灰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3期79-85,共7页
为探究基覆型边坡的动力响应特性、破坏模式以及基覆界面倾角的影响,以西南山区某基覆型边坡为原型,利用FLAC 3D软件模拟基覆型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过程,分析不同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及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基覆界面... 为探究基覆型边坡的动力响应特性、破坏模式以及基覆界面倾角的影响,以西南山区某基覆型边坡为原型,利用FLAC 3D软件模拟基覆型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过程,分析不同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及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基覆界面的上、下界面倾角,分析基覆界面倾角对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覆型边坡的PGA放大系数沿坡表方向随高程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坡体内部的动力响应呈现明显的高程效应和趋表效应规律,且随着输入PGA增大而减小;在地震作用下边坡沿上覆土体内部形成的潜在滑动面发生剪切破坏,加载PGA=0.6g的EL波和Kobe波时,坡表的最大位移分别为228.1 cm和446.2 cm,加载Kobe波时模型的加速度响应与位移响应均要比加载EL波时更激烈;基覆界面倾角对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模式有着显著影响,当上界面倾角增大时,坡表处动力响应程度有所增强,而下界面倾角增大时,坡表处动力响应程度有一定减弱,边坡破坏模式随着上下界面倾角差值增大由整体滑移破坏逐渐转变为局部滑移破坏,上下界面倾角差值越大,边坡稳定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覆型边坡 地震作用 数值计算 动力响应 破坏模式 界面倾角
下载PDF
坚硬顶板周期来压覆岩破断力学机理研究
20
作者 张军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3期221-226,共6页
坚硬顶板破断运移规律一直是采矿领域研究的热点,针对覆岩内部破断裂隙分布不明晰的问题,以砌体梁理论中的关键块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线性增压荷载下悬臂梁模型,根据弹性力学应力逆解法,在艾里应力函数满足双调和方程的基础上,采用叠加... 坚硬顶板破断运移规律一直是采矿领域研究的热点,针对覆岩内部破断裂隙分布不明晰的问题,以砌体梁理论中的关键块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线性增压荷载下悬臂梁模型,根据弹性力学应力逆解法,在艾里应力函数满足双调和方程的基础上,采用叠加原理推导并验证了满足模型应力边界条件的内应力分量解析解。在此基础上,以Mohr-Coulomb屈服准则作为破断判据,推导了破断迹线隐函数方程式。采用Matlab软件计算和绘图得到了破断迹线,通过算例校验分析了岩石黏聚力、内摩擦角对破断迹线的影响规律,验证了破裂迹线求解的正确性。这对于进一步认识覆岩破断力学机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顶板 覆岩破断 周期来压 应力场 关键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