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heating temperature field of super-high strength aluminum alloy thick plate 被引量:5
1
作者 Shi-tong FAN Yun-lai DENG +1 位作者 Jin ZHANG Xiao-bin GUO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2415-2422,共8页
Stepped heating treatment has been applied to aluminum alloy thick plate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Accurate temperature control of the plate is the difficulty in engineering applic... Stepped heating treatment has been applied to aluminum alloy thick plate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Accurate temperature control of the plate is the difficulty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The heating process,the calculation of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the accurate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were studied based on measured heating temperature for the large-size thick plate.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rface and center of the thick plate is small.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uniformity,the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as calculated,and it is constant below300°C,but grows greatly over300°C.Consequently,a lumped parameter method(LPM)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plate temperature.A stepped solution treatment was designed by using LPM,and verifi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and experiments.Temperature curves calculated by LPM and FEM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and the LPM is more convenient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ped parameter method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temperature field aluminum alloy thick plate
下载PDF
Ocular surface heat effects on ocular hemodynamics detected by real-time measuring device
2
作者 Ting-Ting Li Guang-Bin Shao +4 位作者 Yu-Long Jiang Jing-Xuan Wang Xin-Rong Zhou Min Ren Long-Qiu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8年第12期1902-1908,共7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ocular hemodynamic effects of applying a hot compress to the eye.METHODS: The right eyes of five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both male and female, were hot-compressed for 18 min. An independentl... AIM: To investigate the ocular hemodynamic effects of applying a hot compress to the eye.METHODS: The right eyes of five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both male and female, were hot-compressed for 18 min. An independently designed novel ocular contacttype temperature measuring devic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ocular surface tempera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heating. Relevant retrobulbar hemodynamic parameters such as 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 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 and resistance index(RI) of each of the 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 long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LPCA), and ophthalmic artery(OA), as well as the mean velocity(V_m) of the central retinal vein(CRV), were measured using a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 technique and expressed as mean values with standard deviation(mean±S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ased on a paired t-test and the Wilcoxon signed-rank test. RESULTS: The employed real-time temperature measuring device was able to accurately measure ocular surface temperature during the hot-compress process.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after the hot compress was applie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SV and EDV values of the CRA and LPC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ot compress, as did the V_m of the CRV.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EDV of the OA nor the RI of each artery. CONCLUSION: This experiment, which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confirms that the retrobulbar blood flow velocities can increase upon heating the ocular surface. This simple method may be useful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ular hemodynamics ocular surface heating temperature detection device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下载PDF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AND MOISTURE SINKS OVER THE EQUATORIAL PACIFIC AND THEIR RELATIONS TO THE SST ANOMALIES
3
作者 蓝光东 温之平 贺海晏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4年第2期178-189,共12页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and moisture sinks over the Equatorial Pacific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SST anomalies are studied using ECMWF reanalysis data from 1979 to 1993. It is found b...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and moisture sinks over the Equatorial Pacific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SST anomalies are studied using ECMWF reanalysis data from 1979 to 1993. It is found by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analysis that the region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with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ertically integrated heat source <Q1> anomaly and the SST anomaly, and between the vertically integrated moisture sink <Q2> anomaly and the SST anomaly, is mainly located in a long and narrow belt to the east of 170 °E between 5 °S and 5 °N. The analysis of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and moisture sinks shows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Q1, Q2 and SST in the equatorial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 are strong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 the whole troposphere except the bottom (962.5 hPa) and the top (85 hPa) layers. However, in the western Pacific,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Q1 below 850 hPa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SS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t the level 962.5 hPa reaches even –0.59. In other layers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Q1, Q2 and the SST are weak in the western Pac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下载PDF
超声混粉电火花加工热力学仿真及表面形貌研究
4
作者 董颖怀 张少剑 +2 位作者 王岩 牛跃博 周文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0,共7页
为了研究超声振动和混粉对电火花加工的影响,基于传热理论,结合超声和混粉特性建立了超声混粉电火花传热模型。基于建立的传热模型对超声混粉电火花加工去除材料过程进行瞬态热力学仿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通过仿真和... 为了研究超声振动和混粉对电火花加工的影响,基于传热理论,结合超声和混粉特性建立了超声混粉电火花传热模型。基于建立的传热模型对超声混粉电火花加工去除材料过程进行瞬态热力学仿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通过仿真和实验分析了普通电火花、超声电火花、混粉电火花和超声混粉电火花四种加工方式,结果表明超声混粉电火花加工效率比普通电火花加工效率提高了23%。加入混粉和施加超声可以减少加工表面积碳,提高表面质量;可以使放电凹坑变得更加规则,使表面粗糙度降低。混粉电火花加工相对于普通电火花加工其表面粗糙度平均降低了8.9%,超声混粉电火花表面粗糙度相对于普通电火花平均降低了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 混粉 温度场 表面形貌 高斯热源
下载PDF
内热源影响下高压电力电缆着火机制
5
作者 王涛 宋晓枫 +1 位作者 徐文淑 安伟光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0-205,共6页
为探究高压电力电缆因过载或短路且线芯发热影响下的着火机制,使用加热棒模拟电缆内部故障热源,并开展电缆着火试验,分析内热源功率及电缆线芯截面积对电缆温升、着火时间等着火关键参数的影响,发现电缆从被加热至着火到燃烧的全过程可... 为探究高压电力电缆因过载或短路且线芯发热影响下的着火机制,使用加热棒模拟电缆内部故障热源,并开展电缆着火试验,分析内热源功率及电缆线芯截面积对电缆温升、着火时间等着火关键参数的影响,发现电缆从被加热至着火到燃烧的全过程可分为初期加热、热解气体逸出、着火、燃烧及熄灭4个阶段。结果表明:绝缘层熔融物的滴落会导致火焰形态发生变化,电缆各结构层表面温度的升温速率随内热源功率的增加及与内热源表面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功率的增加弱化了电缆线芯截面积对各层升温速率的影响;电缆的着火时间与内热源功率呈线性递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热源 高压电力电缆 着火时间 截面积 表面温度
下载PDF
Research on temperature field of non-uniform heat source model in surface grinding by cup wheel 被引量:2
6
作者 Shi-Jie Dai Xiao-Qiang Li Hui-Bo Zhang 《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326-342,共17页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of thermal damage to a workpiece surface caused by the instantaneous high temperature during grinding and the difficulty in monitoring temperature in real time,the temperature field in the case...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of thermal damage to a workpiece surface caused by the instantaneous high temperature during grinding and the difficulty in monitoring temperature in real time,the temperature field in the case of composite surface grinding by a cup wheel is studied.In order to predict the grinding temperature,considering material removal and grinding force distribution,a nonuniform heat source model with different function distributions in the circumferential and radial directions in the cylindrical coordinate system is first proposed;then,the analytical model is deduced and the numerical model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heat source model.The validation experiments for grinding temperature field are carried out using a high-definition infrared thermal imager and an artificial thermocouple.Compared to the temperature field based on the uniform heat source model,the results based on the non-uniform heat source model are in better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temperature field,and the temperature prediction error is reduced from approximately 23% to 6%.Thus,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a more accurat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venting bums in cup wheel surface grin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uniform heat source temperature filed surface grinding Cup wheel
原文传递
可降温式消防服的设计与降温效果评价 被引量:21
7
作者 牛丽 钱晓明 +2 位作者 范金土 张文欢 师云龙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6-112,共7页
为解决消防服厚重多层的结构带来的热应力问题,设计一款可降温式消防服,采用液冷循环管路降温装置缓解消防员的热应激反应。通过模拟高温环境(温度为40℃,相对湿度为50%),应用暖体假人对可降温式消防服的降温效果进行分析,考察不同管路... 为解决消防服厚重多层的结构带来的热应力问题,设计一款可降温式消防服,采用液冷循环管路降温装置缓解消防员的热应激反应。通过模拟高温环境(温度为40℃,相对湿度为50%),应用暖体假人对可降温式消防服的降温效果进行分析,考察不同管路排列对假人皮肤表面、管路下及管路间隔处、进出水口处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液冷降温装置对降低假人皮肤温度有明显效果,且不同管路排列的降温效果不同:横向管路排列下假人皮肤表面温度比纵向高0.58℃,且在管路下以及管路间隔处的降温量始终大于纵向;横向进出水口处温差比纵向高3.8℃,20 min后,温差值依然大于纵向。穿着横向管路排列的可降温式消防服能有效缓解热应力问题,延长消防员工作时间,提高救援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应力 消防服 降温装置 皮肤表面温度 换热管路 进出口水温差
下载PDF
航天分散热源控温用环路热管设计及飞行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杨涛 赵石磊 +3 位作者 高腾 赵振明 赵宇 李春林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8-806,共9页
为满足国家高分专项遥感卫星焦面电路的力热稳定性要求,提出并设计了一种用于分散式热源精密控温的改进型环路热管(LHP),既实现了狭小空间内对多片焦面CCD器件的统一恒温控制,又兼顾了焦面结构与卫星舱板间的力学解耦功能。地面测试结... 为满足国家高分专项遥感卫星焦面电路的力热稳定性要求,提出并设计了一种用于分散式热源精密控温的改进型环路热管(LHP),既实现了狭小空间内对多片焦面CCD器件的统一恒温控制,又兼顾了焦面结构与卫星舱板间的力学解耦功能。地面测试结果表明:该LHP的热负载携带能力及对分散式热源的精确控温效果良好。2015年9月份,将该控温用LHP成功应用于GF-9卫星遥感器CCD器件的飞行控温,截止目前已在轨运行超60个月,受控的4片CCD器件温度稳定性达±0.7℃/年,证明了该控温用LHP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及工程可实现性,同时实现了我国自研控温用LHP在航天微重力环境下的首次长寿命应用。本文LHP的设计方法和在轨飞行数据,对后续LHP在航天热控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热管 分散热源 GF-9卫星CCD器件 恒温控制 飞行应用
下载PDF
镀银长丝针织物的结构及其导电发热性能 被引量:23
9
作者 陈莉 刘皓 周丽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2-56,共5页
为开发可加热针织服装,达到辅助人体加热的目的,确定了镀银长丝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并测试了镀银长丝衬纬针织物的电热性能,对镀银长丝针织物的结构及其导电发热性能进行研究。为此,编织了4种不同组织的镀银长丝针织物:添纱平针组织,添纱1+... 为开发可加热针织服装,达到辅助人体加热的目的,确定了镀银长丝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并测试了镀银长丝衬纬针织物的电热性能,对镀银长丝针织物的结构及其导电发热性能进行研究。为此,编织了4种不同组织的镀银长丝针织物:添纱平针组织,添纱1+1罗纹组织,添纱四平组织,衬纬组织,对通电后织物的发热效果进行分析,决定选取衬纬组织为研究对象。测试镀银长丝衬纬针织物的热稳定性、电热温升特性和表面温度均匀性。结果显示:镀银长丝衬纬针织物通电后,织物温度上升并达到稳定状态,输入功率与稳定温升线性相关,织物的热稳定性较好,织物表面温度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银长丝针织物 编织方式 热稳定性 电热温升特性 表面温度均匀性
下载PDF
平面磨削温度场三维数值模拟及其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毛聪 周志雄 +1 位作者 周德旺 夏启龙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7789-7794,共6页
在考虑工件材料物理性能与温度的非线性关系情况下,采用三角形热源模型对一些典型的磨削工况进行了三维有限元仿真,获得了工件的温度分布。分析了热源模型、磨削液和工件材料的变物性等因素对磨削温度场的影响,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利... 在考虑工件材料物理性能与温度的非线性关系情况下,采用三角形热源模型对一些典型的磨削工况进行了三维有限元仿真,获得了工件的温度分布。分析了热源模型、磨削液和工件材料的变物性等因素对磨削温度场的影响,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利用热电偶法测量了磨削温度,发现有限元仿真值与实验测量值相当吻合;采用表面粗糙度仪探测了工件轮廓,验证了湿磨时磨削温度沿工件宽度方向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磨削 磨削温度场 数值模拟 热源模型 磨削液
下载PDF
辐射板表面温度分布均匀性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康 刘晓华 +1 位作者 高志宏 江亿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475-2483,共9页
根据辐射板的换热特点,采用热阻分析方法给出一种计算辐射板表面平均温度的简便方法;并根据不同类型辐射板的导热过程,总结各类辐射板表面最低温度与表面平均温度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热阻的辐射板表面温度均匀性:室内热源均匀... 根据辐射板的换热特点,采用热阻分析方法给出一种计算辐射板表面平均温度的简便方法;并根据不同类型辐射板的导热过程,总结各类辐射板表面最低温度与表面平均温度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热阻的辐射板表面温度均匀性:室内热源均匀时,热阻较大的辐射板(如混凝土结构辐射板和抹灰形式毛细管辐射板)表面温度较均匀且与供水温度差异大,热阻较小的辐射板(如金属辐射板)表面温度不易均匀且最低温度接近供水温度;室内热源不均匀或辐射板局部有遮挡时,热阻较大的辐射板不同位置表面温度差异较大,需充分考虑此情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板 表面温度均匀性 不均匀热源 家具遮挡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热源、水汽汇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联系 被引量:13
12
作者 蓝光东 温之平 贺海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8-270,共13页
利用ECMWF(1979~1993年)的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热源及水汽汇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的联系。通过SVD的分析,发现大气热源的垂直积分〈Q1〉和水汽汇垂直积分〈Q2〉异常与SST异常有着较高正相关关系的热带... 利用ECMWF(1979~1993年)的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热源及水汽汇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的联系。通过SVD的分析,发现大气热源的垂直积分〈Q1〉和水汽汇垂直积分〈Q2〉异常与SST异常有着较高正相关关系的热带太平洋区域主要集中在170 E以东的5 S~5 N之间的一个狭长带中。分析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的空间结构,则发现在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除了最低层(962.5 hPa)和最高层(85 hPa)以外,对流层其余各层Q1、Q2异常与SST异常都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而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850 hPa层以下,Q1异常与SST异常为负相关关系,在962.5 hPa相关系数甚至为 -0.59,其余各层Q1、Q2异常与SST异常也只有很弱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海表温度异常 大气热源 水汽汇
下载PDF
异常东亚冬季风对夏季南海地区风场及热力场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孙淑清 陈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400-416,共17页
用合成及SVD方法,对冬季风异常在南海地区的风场和热力场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这种相互联系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冬季风异常对流场的影响可以从冬季持续至春、夏季。在强冬季风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偏强且突发... 用合成及SVD方法,对冬季风异常在南海地区的风场和热力场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这种相互联系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冬季风异常对流场的影响可以从冬季持续至春、夏季。在强冬季风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偏强且突发性显著;而在弱冬季风年则相反。长江流域的情况则与此相反,强冬季风时,该地区夏季对流偏弱,降水减少;弱冬季风时相反。南海地区风场的变化与该地区大气及下垫面热状态的改变有关。强、弱冬季风所对应的同期及后期的海温截然不同。在强冬季风年,热带海温场上呈现 La Nina型的异常分布,而在亚洲大陆近海及南海地区,则维持较强的负距平,海水温度明显偏低,强度以春季为最强。它所形成的南海及邻近地区海陆之间的温度梯度有利于夏季风的早爆发和加强;而在弱季风年,则完全相反。与异常冬季风相关联的大气的热状态同样具有季节的持续性。春、夏季季风区中大气热状态的改变,影响了夏季风特别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早晚及其强度的变化。由冬季风异常引起的热源变化可能也是环流隔季相关的重要纽带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地区 热力场 东亚冬季风 风场 南海夏季风爆发 季风异常 SVD方法 大气热状态 可能机制 相互联系 长江流域 异常分布 亚洲大陆 海水温度 温度梯度 邻近地区 弱季风年 隔季相关 对流场 突发性 下垫面 海温场 na型 持续性
下载PDF
液氮温区双试件防护热板装置设计及研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满峰 张华 巨永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6-560,566,共6页
介绍了一种液氮温区(-196°C)双试件防护热板装置的设计原理与结构.针对该装置在低温工作的特性,采用不同于传统常温防护热板装置的结构形式、加热方式和温度测量方法,设计并研制了适用于液氮温区的防护热板装置.设计中,热板采用了... 介绍了一种液氮温区(-196°C)双试件防护热板装置的设计原理与结构.针对该装置在低温工作的特性,采用不同于传统常温防护热板装置的结构形式、加热方式和温度测量方法,设计并研制了适用于液氮温区的防护热板装置.设计中,热板采用了线热源式加热器,并使用液氮容器作为冷板提供测试所需的低温,在装置中设计了方便的夹紧结构和具有隔热作用的滑动结构.给出了该装置的温度、输入功率、计量面积和厚度的测量方法,并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热板 液氮温区 线热源 绝热材料
下载PDF
高温快速成形工艺对制品复原性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东雷 辛勇 +1 位作者 伍晓宇 丁磊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2514-2519,共6页
以自主开发的车用蓝牙高光模具和温控辅助装备为基础,利用高温快速成形工艺对制品型腔复原性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快速成形与普通成形主要区别在于当模温升高至塑料热变形温度附近时,制品复制率明显提高,在低于或超出塑料... 以自主开发的车用蓝牙高光模具和温控辅助装备为基础,利用高温快速成形工艺对制品型腔复原性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快速成形与普通成形主要区别在于当模温升高至塑料热变形温度附近时,制品复制率明显提高,在低于或超出塑料热变形温度区域,模温变化影响甚微,而其他参数的影响与普通成形类似;各参数对浇道凝料的影响与普通成形区别不大,且浇道凝料对模温的变化并不敏感,故可通过提高模温在不增加废料的前提下提高制品复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快速成形 高光制品 模具温控装置 型腔复原性
下载PDF
开式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取水能耗限值确定方法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勇 韩传璞 +1 位作者 李文 范维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对于开式地表水源热泵来说,取水能耗是决定系统节能性的关键因素。在水源热泵机组能耗模型、取水能耗模型等的基础上建立了开式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的能效比耦合模型,并得到了基于节能率的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的不同取水温度和不同取水能耗下... 对于开式地表水源热泵来说,取水能耗是决定系统节能性的关键因素。在水源热泵机组能耗模型、取水能耗模型等的基础上建立了开式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的能效比耦合模型,并得到了基于节能率的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的不同取水温度和不同取水能耗下的耦合限值。通过实际案例,计算得到了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不同取水温度下以及不同系统方式下的系统节能率,建立了开式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取水能耗限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式地表水源热泵 取水温度 耦合 取水能耗 能耗限值
下载PDF
地表水地源热泵水温模型与水温模拟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赵坚 刘金祥 丁高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3-36,共4页
建立了地表水地源热泵水温数学模型,采用试算法求初始水温,利用经典Runge-Kutta数值法模拟计算了地表水地源热泵水温。结合工程实例,对水温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地表水地源热泵 水温 模型 数值法
下载PDF
水火弯板成形因素对钢板表面温度和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齐亮 杨平 张成龙 《船舶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90,111,共5页
水火弯板工艺中,热源面输入是影响钢板温度场和变形场的重要因素。文章提出了综合考虑乙炔流量、加热速度、热源半径、热源效率和加热长度的两个表征热源面输入新变量,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新变量对钢板表面温度、加热深度和残余变... 水火弯板工艺中,热源面输入是影响钢板温度场和变形场的重要因素。文章提出了综合考虑乙炔流量、加热速度、热源半径、热源效率和加热长度的两个表征热源面输入新变量,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新变量对钢板表面温度、加热深度和残余变形的影响,大量仿真结果证明这两个新变量可以更好的反映这些参数所发挥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火弯板 表面温度 变形 热源面输入
下载PDF
地表水地源热泵塑料毛细管换热器设计 被引量:9
19
作者 施志钢 张威 胡松涛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2-35,54,共5页
毛细管作为空调系统的辐射末端,逐步得到重视和应用,但应用在闭式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中,作为地表水体的换热器的研究较少。建立了毛细管简化的数学模型,通过大量数值计算,得出影响其换热能力的显著因素。给出了适用工程设计的线算图,当... 毛细管作为空调系统的辐射末端,逐步得到重视和应用,但应用在闭式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中,作为地表水体的换热器的研究较少。建立了毛细管简化的数学模型,通过大量数值计算,得出影响其换热能力的显著因素。给出了适用工程设计的线算图,当管材、进出口温差与线算图计算条件不同时,进行管长修正。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毛细管换热器的设计方法和算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地源热泵 毛细管换热器 线算图 管材 进出口温差 设计
下载PDF
非绝热加热对大气局地扰动位能的影响和机理 被引量:6
20
作者 高丽 李建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255-3269,共15页
本文运用统计相关和奇异值分解方法,系统地考察了非绝热加热对大气局地扰动位能的影响特征和机理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地区海表温度异常和扰动位能的耦合相关特征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变率的关系密切,扰动位能在热带外地区的耦合模态... 本文运用统计相关和奇异值分解方法,系统地考察了非绝热加热对大气局地扰动位能的影响特征和机理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地区海表温度异常和扰动位能的耦合相关特征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变率的关系密切,扰动位能在热带外地区的耦合模态空间型呈现出与北太平洋—北美大气遥相关型极为相似的分布特征.通过进一步考察大气中视热源与扰动位能的耦合特征,发现在低纬地区仍主要反映了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影响机制,在热带外地区,视热源异常的耦合模态则表现出与北半球环状模类似的特点,这表明热带外地区大气的局地能量有效性与热带非绝热加热的遥强迫以及局地性热源加热强迫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非绝热加热 扰动位能 海温 视热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