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s of Surface Water Velocity on Hyporheic Interchange
1
作者 Timothy Sickbert Eric W. Peterson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4年第4期327-336,共10页
When evaluating hyporheic exchange in a flowing stream, it is inappropriate to directly compare stream stage with subsurface hydraulic head (h) to determine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the gradient between the stream a... When evaluating hyporheic exchange in a flowing stream, it is inappropriate to directly compare stream stage with subsurface hydraulic head (h) to determine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the gradient between the stream and the subsurface. In the case of moving water, it is invalid to ignore velocity and to assume that stage equals the net downward pressure on the streambed.? The Bernoulli equation describes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within flowing fluids and implies that net pressure decreases as a function of velocity, i.e., the Venturi Effect, which sufficiently reduces the pressure on the streambed to create the appearance of a downward gradient when in fact the gradient may be upward with stream flow drawing water from the subsurface to the surface. A field study correlat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bsurface head and stream stage in a low-gradient stream indicates that the effect is present and significant: shallow subsurface head increases less quickly than stage while deeper subsurface head increases more quickly. These results can substantially improve conceptual models and simulations of hyporheic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orheic zone BERNOULLI Equation VENTURI Effect GEOMORPHOLOGY FLUVIAL groundwater/surface water Interaction Streamflow
下载PDF
Migration and speciation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of mercury in undercurrent zones of the Tongguan gold mining area, Shaanxi Loess Plateau and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被引量:5
2
作者 Rui-ping Liu You-ning Xu +2 位作者 Hui-chao Rui El-Wardany RM Ying Dong 《China Geology》 2021年第2期311-328,共18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Hg content and occurrence form in subsurface flow zone of gold mining area in Loess Plateau and its influence on water environment,the field in-situ infi... In order to study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Hg content and occurrence form in subsurface flow zone of gold mining area in Loess Plateau and its influence on water environment,the field in-situ infiltration test and laboratory test were carried out in three typical sections of river-side loess,alluvial and proluvial strata in Tongguan gold mining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and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1)The source of Hg in subsurface flow zone is mainly caused by mineral processing activities;(2)the subsurface flow zone in the study area is in alkaline environment,and the residual state,iron and manganese oxidation state,strong organic state and humic acid state of mercury in loess are equally divided in dry and oxidizing environment;mercury in river alluvial or diluvial strata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silt,tailings and clayey silt soil layer,and mercury has certain stability,and the form of mercury in loess is easier to transform than the other two media;(3)under the flooding condition,most of mercury is trapped in the silt layer in the undercurrent zone where the sand and silt layers altern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river water and groundwater are disjointed,and the migration capacity of mercury is far less than that of loess layer and alluvial layer with close hydraulic connection;(4)infiltration at the flood level accelerates the migration of pollutants to the ground;(5)the soil in the undercurrent zone is overloaded and has seriously exceeded the standard.Although the groundwater monitoring results are safe this time,relevant enterprises or departments should continue to pay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gold extraction process,especially vigorously rectify the small workshops for illegal gold extraction and the substandard discharge of the three wastes,and intensify efforts to solve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mines left over from history.At present,the occurrence form of mercury in the undercurrent zone is relatively stable,but the water and soil layers have been polluted.The risk of disjointed groundwater pollution can not be ignored while giving priority to the treatment of loess and river alluvial landform areas with close hydraulic links.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water conservancy departments to groundwa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water-deficient areas of the Loess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cury speciation hyporheic zones Constant surface water level Flood level surface-groundwater Hydraulic connection Tongguan gold mining areas Loess Plateau Shannxi Province
下载PDF
Hyporheic Zone Hydrochemistry of the Mine-Polluted River
3
作者 D. Ciszewski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5年第10期47-52,共6页
Intensity of stream waters mixing with groundwaters and lateral extent of these processes in the hyporheic zone were investigated in a near-bank sandbar and an adjacent floodplai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groundwater... Intensity of stream waters mixing with groundwaters and lateral extent of these processes in the hyporheic zone were investigated in a near-bank sandbar and an adjacent floodplai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groundwaters and stream water chemistry of the Bia?a Przemsza River in southern Poland. The stream waters were polluted by the discharge of mine waters from “Boles?aw” lead and zinc mine. The investigated waters were several times more mineralized than the natural spring waters of the river valley. The concentration of: potassium, sodium, and the pH, as well as cadmium, lead, and zinc decreased in the hyporheic zone towards the stream bank, whereas conductance, calcium, magnesium, sulphates, as well as silica contents were the highest on the floodplain, diminishing towards the stream. The changes observed i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roundwaters were apparent in mixing stream waters below the depth of 2 m with shallow groundwaters draining the valley slope. Hyporheic mixing also takes place in the 10-meter-wide, marginal zone of the sandbar, whereas in the 5-meter-wide stream-side zone of the sandbar groundwaters represent weakly transformed stream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orheic zone groundwaterS POLLUTION water CHEMISTRY Metal Mining
下载PDF
洱海西侧潜流带水交换作用及溶质迁移研究
4
作者 覃荣高 陈祥森 +3 位作者 曹广祝 李金荣 强毅 路艳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4,共9页
随着云南大理洱海西侧冲积扇和湖相沉积层平原区域旅游业和农业快速发展,扇缘农业种植活动和扇中人类活动产生大量三氮污染物,由苍山18溪入渗补给使得受氮素污染地下水不断向洱海排泄,使得高原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进一步增大。河床潜... 随着云南大理洱海西侧冲积扇和湖相沉积层平原区域旅游业和农业快速发展,扇缘农业种植活动和扇中人类活动产生大量三氮污染物,由苍山18溪入渗补给使得受氮素污染地下水不断向洱海排泄,使得高原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进一步增大。河床潜流带对于入渗的地表水具有净化作用,为了深入研究冲积扇河床潜流带对氮素迁移及转化机制,通过模拟河床潜流带渗滤系统,结合扇中城镇生活污水下渗污染、扇缘农田施肥垂直下渗污染以及扇顶基流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替补给迁移污染,为河床潜流带地下水氮素污染防治奠定基础。试验结果表明河床潜流带对氮素迁移转化影响明显,扇中NH4+-N和NO3--N在垂向入渗时主要是通过反硝化作用进行脱氮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总体划分为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两类,正效应包括阴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脱氮行为,导致污染物浓度降低使水净化的过程,主要以反硝化作用为主硝化反应为辅进行脱氮;负面效应则是硝化作用和阴阳离子吸附作用使总硬度随着水体析出的Ca2+、Mg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扇顶交替流作用下,NO3--N的迁移转化通过以反硝化作用为主,DNRA为辅去氮达到水质净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河床潜流带 溶质迁移 氨氮 硝态氮 地表水-地下水
下载PDF
武汉市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识别与变化模拟
5
作者 刘怡健 周宏 +3 位作者 况野 曹文佳 王炜翔 郭绪磊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2-233,243,共13页
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是地表水与地下水混合交换的重要区域,该混合特性也是识别其范围的难点。为确定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的识别方法与变化特征,选取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明显的武汉市汉江-府河河间地块冲湖积平原为研究区,构建了研究... 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是地表水与地下水混合交换的重要区域,该混合特性也是识别其范围的难点。为确定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的识别方法与变化特征,选取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明显的武汉市汉江-府河河间地块冲湖积平原为研究区,构建了研究区内的地下水数值模型,得到了研究区内地下水流场轨迹,分析了研究区区域和局部的水流系统,总结了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模式,并结合MODPATH模块追踪地下水流运动轨迹,识别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地下水完全混合交互带的范围在汉江顺流方向由40 m不断拓宽至180 m,沿长江流向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范围整体缩小但保持在70~100 m范围内;粒子运动轨迹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范围与交互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表水形态、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该研究结果可为确认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范围及其动态变化特征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 地下水流系统 汉江-长江冲积平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河水下悬挂饱水带及非饱水带水分布与运移特征试验研究
6
作者 高宗军 丁子祺 +3 位作者 刘久潭 王贞岩 王姝 刘文悦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共10页
地球陆地表层非饱和带是自然界水循环的枢纽,研究其水分布与运移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室内砂箱试验,开展不同河水深和地下水埋深的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河水渗漏过程中,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河水下渗水流由饱... 地球陆地表层非饱和带是自然界水循环的枢纽,研究其水分布与运移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室内砂箱试验,开展不同河水深和地下水埋深的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河水渗漏过程中,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河水下渗水流由饱水状态逐渐转化为非饱水状态,河水与地下水发生脱节。脱节后,河水下保留悬挂饱水带,悬挂饱水带与地下水饱水带之间为非饱水状态,具有负压,且负压值随着与饱水带距离的增大而增大。靠近饱水带的支持毛细水,可以在水头差驱动下形成连续水流流出。悬挂饱水带大小与河水深成正比,非饱水带流动水的空间分布不均,可传导水压,在重力及压力共同作用下运动,并发生弥散作用和横向运动。示踪试验显示,河水补给地下水时垂向水流速度大于横向。综上,脱节型河水下存在悬挂饱水带,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可经由非饱水带形成持续的下渗水流补给地下水。该研究可以加深对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饱水带 非饱水带 水分布及运移特征 砂箱试验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
下载PDF
Hyporheic Zone Flow Disruption from Channel Linings: Implications for the Hyd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an Urban Stream, St. Louis, Missouri, USA
7
作者 elizabeth a.hasenmueller heather k.robinso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98-109,共12页
Cement channel linings in an urban stream in St. Louis, Missouri increase event water contributions during flooding, shorten transport times, and magnify geochemical variability on both short and seasonal timescales d... Cement channel linings in an urban stream in St. Louis, Missouri increase event water contributions during flooding, shorten transport times, and magnify geochemical variability on both short and seasonal timescales due to disruption of hyporheic flowpaths. Detailed analyses of water isotopes,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and in situ water quality data for an individual flood event reveal that baseflow contributions rise by 8% only 320 m downstream of the point where this particular channel changes from cement-lined to unlined. However, additional hydrograph separations indicate baseflow contributions are variable and can be much higher(average baseflow increase is 16%). Stream 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 and solute concentrations in the lined reach were up to 25% lower during peak flow than in the unlined channel, indicating a greater event flow fraction. In contrast, during low flow, stream EC and solute concentrations in the lined reach were up to 30% higher due to the restricted inflow of more dilute groundwater. Over longer timescales, EC, solute concentrations, turbidity, and bacterial loads decrease downstream signifying increasing contributions of dilute baseflow. The decreased connectivity of surface waters and groundwaters along the hyporheic zone in lined channels increases the hydrologic and geochemical variability of urban stre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am channel linings hyporheic zone groundwater-surface water interactions flood hydrograph urban geochemistry urban streams.
原文传递
地表水-地下水的交错带及其生态功能 被引量:32
8
作者 滕彦国 左锐 王金生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共8页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在全球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交错带是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并成为生态水文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地表水-地下水的交错带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混合区域,该区域内生物地球化学活...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在全球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交错带是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并成为生态水文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地表水-地下水的交错带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混合区域,该区域内生物地球化学活动强烈。地表水-地下水的交错带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交错带内常发生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过程,并影响交错带中水分的运动过程、溶质迁移过程和生物活动过程。交错带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缓冲作用、提供生物栖息地、提供食物、提供残留物种的保护区。交错带过程的模拟、观测方法和交错带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示踪以及交错带的生态功能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带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 生态功能 生态水文学
下载PDF
水位变化影响下的河水-地下水侧向交互带地球化学动态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平恒 张宇 +1 位作者 王建力 谢世友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3-301,共9页
为了解不同水位变化影响下的河水与地下水侧向交互带地球化学特征动态,以重庆市马鞍溪为研究对象,选取丰水期向枯水期过渡的10—12月为研究期,对河水、地下水及交互带的水位、水温、溶解氧(DO)、pH值、电导率(EC)进行监测,结合对水体主... 为了解不同水位变化影响下的河水与地下水侧向交互带地球化学特征动态,以重庆市马鞍溪为研究对象,选取丰水期向枯水期过渡的10—12月为研究期,对河水、地下水及交互带的水位、水温、溶解氧(DO)、pH值、电导率(EC)进行监测,结合对水体主要离子浓度的分析。结果表明,随枯水期到来,侧向交互带水位发生较大变化,交互带与河水间的水位梯度缩小,河水入渗动力逐渐减弱。水位的变化及入渗水温的降低,使交互带微生物活动减弱,pH值上升且变幅减小,DO上升。在其影响下,交互带EC下降,变幅减小,交互带对NO_3^-、SO_4^(2-)的净化能力降低,对Mn、Zn等重金属固定能力增强。通过分析交互带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可推断出随马鞍溪枯水期的到来,侧向交互带边界由距河岸30~50 cm移动至距河岸30 c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交互带 水位变化 地球化学 马鞍溪 河水 地下水
下载PDF
平原型水库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特性研究——以石佛寺水库工程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潘俊 冷特 +1 位作者 常玉辉 孙群立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6-1121,共6页
目的研究平原型水库交互带的范围和特点,为平原型水库水资源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价值.方法以辽河石佛寺水库工程为例,采用野外试验和动态资料分析法,整理布设各观测井的水文数据,计算水库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的大概范围,绘制... 目的研究平原型水库交互带的范围和特点,为平原型水库水资源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价值.方法以辽河石佛寺水库工程为例,采用野外试验和动态资料分析法,整理布设各观测井的水文数据,计算水库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的大概范围,绘制其折线示意图,同时分析其特性和功能.结果水库交互带影响范围纵向较浅,地表0.79 m至地下2.15 m之间,横向较广,为整个库区.库区北岸交互带纵向范围大于库区南岸,在枯、丰水期纵向边界变化范围不同.结论平原型水库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边界随季节呈动态变化,受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影响,对水库水资源的净化和污染物的降解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水资源的修复也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佛寺水库 交互带 地表水-地下水 平原型
下载PDF
长江下游沿江升金湖河湖过渡带地下水来源及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崔玉环 王杰 +2 位作者 刘友存 郝泷 周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48-1457,共10页
为探究河湖过渡带地下水来源及其水质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的分布特征,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而后采用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定量解析不同补给源对地下水的贡献率,并计算混合水源对地下水酸碱度(pH)、电导率(Cond)... 为探究河湖过渡带地下水来源及其水质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的分布特征,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而后采用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定量解析不同补给源对地下水的贡献率,并计算混合水源对地下水酸碱度(pH)、电导率(Cond)和总溶解固体(TDS)的贡献量,探究水源混合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研究发现:近长江和湖岸的地下水同位素特征与长江水、湖水接近,其水力联系密切,而中部地下水同位素特征与河水接近,受河水补给明显;河水对地下水的贡献率最大,约为47%,降水贡献率约为20%,湖水和长江水的贡献率分别约为16%和17%;混合水源对pH的贡献率接近100%,对Cond的贡献率约为70%,而对TDS的贡献率很小.此外,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等外源输入也会导致地下水pH下降,Cond和TDS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地下水转换 氢氧同位素 MixSAIR模型 水源混合 河湖过渡带 升金湖
下载PDF
河流潜流带地表-地下水过程对典型水生生物活动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金光球 张中天 +3 位作者 袁海钰 唐洪武 陈鹤翔 张思怡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5-847,共13页
河流潜流带是地表-地下水连通和交换的主要区域,地表-地下水过程不仅促进了生源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还能涵养水源、稳定区域生境,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掌握水生生物活动与地表-地下水交换关系是深刻认知和科学保护水生生... 河流潜流带是地表-地下水连通和交换的主要区域,地表-地下水过程不仅促进了生源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还能涵养水源、稳定区域生境,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掌握水生生物活动与地表-地下水交换关系是深刻认知和科学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前人有关水生生物活动反馈于地表-地下水交换过程的研究,例如,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可以吸收或滞留生源物质,改变迁移的时间和路径;水生动物的行为可能通过改变河床渗透系数和孔隙率等物理参数影响各类物质的地表-地下水交换通量;水生植物对水流的阻滞和扰动也会作用于地表-地下水交换过程。基于目前研究,本文提出了该领域的3个未来研究方向:潜流交换和水生生物互馈理论,水生生态功能与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河流潜流带生物-地球-化学耦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带 地表-地下水交换 底栖生物膜 水生动物 水生植物
下载PDF
基于多种土体导热系数模型的潜流带温度场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杰 门利利 +3 位作者 陈波 王大博 陈建琪 王帆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4-197,共14页
河流潜流带地下水和地表水相互交换对于净化水质以及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土体导热系数模型的饱和-非饱和流-热耦合模型来模拟潜流带温度场分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此,本文选取美国内华达州沃克河段,分别基... 河流潜流带地下水和地表水相互交换对于净化水质以及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土体导热系数模型的饱和-非饱和流-热耦合模型来模拟潜流带温度场分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此,本文选取美国内华达州沃克河段,分别基于Chung&Horton(1987)、Lu(2007)、Lu(2014)和Ren(2019)模型构建了潜流带饱和-非饱和流-热耦合模型,并进行了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Ren(2019)模型较其他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精度最高;(2)水温及地表以下各监测井的温度相比于环境温度具有明显的“衰减”和“滞后”现象;(3)流速随水位波动发生规律性变化,水位波动幅度较大时流速波动也较大;(4)河岸带区域各监测点温度与水位呈极显著中度程度负相关,河床区域各测点温度与水温呈极显著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带 土体导热系数模型 流-热耦合模型 地下水和地表水相互作用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及总水资源的计算 被引量:3
14
作者 魏忠义 汤奇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7年第4期1-7,共7页
地表水与地下水同出一源,地表水与地下水多次转化是我国干旱区水资源的主要特点,因此研究干旱区总水资源计算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有重要实践意义。根据估算,干旱区总水资源量为1040.4×108m3/a,由于干旱区地表水... 地表水与地下水同出一源,地表水与地下水多次转化是我国干旱区水资源的主要特点,因此研究干旱区总水资源计算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有重要实践意义。根据估算,干旱区总水资源量为1040.4×108m3/a,由于干旱区地表水与地下水,从山区至平原不断转化,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总量之和,扣除总重复量,才是真实总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地表水 地下水 水资源总量 计算
下载PDF
大坝下游河床潜流带温度场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任杰 刘豪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9年第1期244-247,共4页
基于雷诺平均方程(N-S方程)、k-ω湍流模型,并利用CFD-Fluent及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构建地下水-地表水耦合模型;通过Morris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探讨单因素影响及多因素影响下河床潜流带内温度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床潜流带的温... 基于雷诺平均方程(N-S方程)、k-ω湍流模型,并利用CFD-Fluent及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构建地下水-地表水耦合模型;通过Morris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探讨单因素影响及多因素影响下河床潜流带内温度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床潜流带的温度场对流速v和水深H较为灵敏,其余依次为沙坡高度h和河床底质渗透系数k;河道水位与河床潜流带的温度场变化呈正相关;多因素共同作用对河床潜流带温度场影响明显,且在沙坡下会出现一个半圆的低温区域。通过对大坝下游河床潜流带的温度场进行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可对水库下游河流生态治理和修复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ris全局灵敏度分析 潜流带 温度场 地下水-地表水耦合模型
下载PDF
河流潜流带渗透系数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冯斯美 宋进喜 +2 位作者 来文立 王珍 梁雯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3-126,共4页
介绍了河流潜流带的含义,即是河水与地下水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区域,其水力联系和交换水量大小受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的影响。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河床潜流带渗透系数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特殊的环境与水文地质条件,潜流带渗透系数... 介绍了河流潜流带的含义,即是河水与地下水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区域,其水力联系和交换水量大小受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的影响。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河床潜流带渗透系数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特殊的环境与水文地质条件,潜流带渗透系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沉积物孔隙大小和孔隙的连通性,而且与生物扰动、河流流水等作用紧密相关:洪水带来的细小颗粒引起河床表面沉积物孔隙淤塞,致使渗透系数减小,但在洪水退后,潜流带的水文交换和生物扰动能破坏淤塞层,从而引起反淤塞作用,造成河床渗透系数增大。因此,淤塞-反淤塞作用改变着河床的渗透性能。最后,指出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地表水-地下水 潜流带 水文交换 生物扰动 淤塞-反淤塞 渗透系数
下载PDF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带中氮素污染物的反应迁移机理及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佳琪 马瑞 孙自永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0-280,共11页
在地表水-地下水作用带内,水流途径、流速、滞留时间的差异及地表水-地下水的交换量从不同方面控制着氮素污染物的反应迁移过程,并影响污染物在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通量。因此,精细刻画地表水-地下水作用带内的水流模式是研究氮素污染物... 在地表水-地下水作用带内,水流途径、流速、滞留时间的差异及地表水-地下水的交换量从不同方面控制着氮素污染物的反应迁移过程,并影响污染物在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通量。因此,精细刻画地表水-地下水作用带内的水流模式是研究氮素污染物反应迁移及归宿的关键问题。受含水介质异质性、水流模式的复杂性及其与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作用影响,地表水-地下水作用带内氮素污染物的反应迁移和归宿极为复杂,研究十分困难。水流和污染物反应迁移耦合模型可将地下水流、污染物的物理迁移过程及其地球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揭示氮素污染物反应迁移的过程和机理,预测其发展趋势,可为研究地表水-地下水作用带内氮素污染物的反应迁移和归宿提供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带 氮素污染物 水流模式 反应迁移模型
下载PDF
白洋淀湖岸带地表水与地下水垂向交换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刚 马佰衡 +5 位作者 周仰效 赵凯 尤冰 李木子 董会军 李海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54,共7页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一直是水文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研究更多关注河流的河岸带,但对于相对静止水体—湖泊的湖岸带研究相对偏少。选择白洋淀湖岸带作为研究对象,在周边湖岸带系统部署水位、水温监测系统,采用温度示踪法,开...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一直是水文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研究更多关注河流的河岸带,但对于相对静止水体—湖泊的湖岸带研究相对偏少。选择白洋淀湖岸带作为研究对象,在周边湖岸带系统部署水位、水温监测系统,采用温度示踪法,开展白洋淀湖岸带区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垂向交换量化研究。同时,结合达西定律,间接反演获取垂向渗透系数,系统总结出一套联合利用温度示踪法和达西定律定量研究湿地垂向水交换的方法。结果表明,白洋淀湖岸带以地表水渗漏补给地下水为主,其垂向交换流速可达0.2~1.1 cm/d,沉积岩性主要为粉质黏土、粉土及粉细砂,垂向渗透系数为0.038~0.912 m/d。研究结果可为制定白洋淀湿地补水方案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湖岸带 地表水-地下水交换 温度示踪法 达西定律
下载PDF
陡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彭 苗晋杰 +2 位作者 王威 马震 施佩歆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5-171,共7页
通过对陡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水样的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河岸带第Ⅰ含水层除了受大气降水、灌溉回归水入渗补给外,还接受河水早期的渗漏补给,第Ⅱ含水层对第Ⅲ含水层有越流补给,第Ⅱ含水层同时也受大气降水和灌溉回... 通过对陡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水样的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河岸带第Ⅰ含水层除了受大气降水、灌溉回归水入渗补给外,还接受河水早期的渗漏补给,第Ⅱ含水层对第Ⅲ含水层有越流补给,第Ⅱ含水层同时也受大气降水和灌溉回归水的影响,而远离河岸带的第Ⅳ含水层与上覆各含水层稳定同位素组成显著不同,河岸带水库附近的第Ⅳ含水层可能受地表水库渗漏影响。河岸带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的变迁严格受河岸带地下水水位变化控制,如景庄子剖面的地下水埋深为5m,雨季时河水补给地下水,旱季时地下水补给河水,而靠近地下水漏斗中心的越河乡剖面地下水水位埋深达25m,其常年受地表水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河流域 氢氧同位素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河岸带
下载PDF
原木跌水结构对河流潜流带温度场的影响
20
作者 刘佶鑫 王可健 +3 位作者 刘瑛 刘德富 冯晶红 李毅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26,共6页
为探究原木跌水结构对河流潜流带温度场的影响,应用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构建了地表水地下水二维耦合模型,分析原木跌水结构的高度、间距及数量等参数变化对河流潜流带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河道中原木跌水结构的添加会... 为探究原木跌水结构对河流潜流带温度场的影响,应用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构建了地表水地下水二维耦合模型,分析原木跌水结构的高度、间距及数量等参数变化对河流潜流带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河道中原木跌水结构的添加会改变潜流带局部的压力分布,增加原木高度、间距和数量都会使河床压力最大值增大;随着原木跌水结构高度增加,原木下方区域温度受地表水水温的影响范围扩大;随着原木跌水结构间距和数量的增加,潜流带热缓冲作用增强。原木跌水结构设置参数的变化将不同程度影响潜流带温度场的变化和热缓冲作用,引起潜流带内部的热异质性,从而增加底栖生物和水生生境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带 原木结构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 温度场 热异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