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assification of Complex Reservoir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of Western 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PANG Xiongqi ZHOU Xinyuan +3 位作者 LIN Changsong HUO Zhipeng LUO Xiaorong PANG H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011-1034,共24页
Many of the sedimentary basins in western China were formed through the superposition and compounding of at least two previously developed sedimentary basins and in general they can be termed as complex superimposed b... Many of the sedimentary basins in western China were formed through the superposition and compounding of at least two previously developed sedimentary basins and in general they can be termed as complex superimposed basins. The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basins and monotype basins are their discontinuous stratigraphic sedimentation, stratigraphic 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ic stress-strain action over geological history.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of chronological age on structural sections, superimposed basin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in this study: (1) continuous sedimentation type superimposed basins, (2) middle and late stratigraphic superimposed basins, (3) early and late stratigraphic superimposed basins, (4) early and middle stratigraphic superimposed basins, and (5) long-term exposed superimposed basins. Multiple source-reservoir-caprock assemblages have developed in such basins. In addition, multi-stag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multiple sources, polycyclic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multiple-typ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djustment, r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have occurred in these basins. The complex reservoirs that have been discovered widely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to date have remarkably different geologic features from primary reservoirs, and the root causes of this are folding, denudation and the fracture effect caused by multiphase tectonic events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as well as associated seepage, diffusion, spilling, oxidation, degradation and cracking. Based on their genesis characteristics, complex reservoirs ar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1) primary reservoirs, (2) trap adjustment type reservoirs, (3) component variant reservoirs, (4) phase conversion type reservoirs and (5) scale-reformed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reservoirs tectonic event physically destructive effect chemically destructiveeffect western China's superimposed basins
下载PDF
新一代高精度地震技术的发展方向——超密度地震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曲寿利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7-1015,共9页
地震技术已由常规三维经高精度三维发展到高密度三维,但仍不能满足地表、构造、储层“三复杂”勘探开发目标对地震资料精度的需求。为满足“三复杂”条件下地震成像的需求,依据高密度地震技术及计算机和物探装备的发展趋向,提出了“超... 地震技术已由常规三维经高精度三维发展到高密度三维,但仍不能满足地表、构造、储层“三复杂”勘探开发目标对地震资料精度的需求。为满足“三复杂”条件下地震成像的需求,依据高密度地震技术及计算机和物探装备的发展趋向,提出了“超密度地震技术”的新思路。通过野外小道距采集实验和小网格正演模拟实验,验证了超密度采集对近地表速度建模与静校正及深层高陡断裂成像的改善。考虑超高密度地震采集的仪器和装备需求及海量数据以及经济可行性,提出了“变道距+插值”的实施策略及相关仪器、存储、计算配套技术,分析认为10×10^(4)道级节点仪、海量数据存储与计算是实现“超密度地震技术”的基础,“小宽高”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小平滑面”RTM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和压缩感知或五维插值技术是重要的关键技术。未来更高精度的地震技术应是炮道密度大于200×10^(4)道/km^(2)的超密度地震技术,为此,需要加快发展超大规模的节点仪单点采集装备、海量数据存储与计算装备及变道距数据插值技术等,并推进野外地震采集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采集 三复杂 超密度采集 超密度地震技术 小宽高 叠前深度偏移
下载PDF
复杂断块地区油气富集规律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勇 钟建华 +3 位作者 王洪宝 温志峰 王海侨 王芳 《断块油气田》 CAS 2003年第5期1-5,共5页
对于中国东部广泛发育的复杂断块油气田 ,从断裂与断层的研究入手 ,结合渤海湾盆地的东营凹陷 ,探讨复杂断块油气藏的油气富集规律。重点论述了断层封闭性、断裂活动特征、构造样式及其导致的油气富集模式 ,并结合复杂断块油气藏的运移... 对于中国东部广泛发育的复杂断块油气田 ,从断裂与断层的研究入手 ,结合渤海湾盆地的东营凹陷 ,探讨复杂断块油气藏的油气富集规律。重点论述了断层封闭性、断裂活动特征、构造样式及其导致的油气富集模式 ,并结合复杂断块油气藏的运移、聚集等成藏控制因素 ,揭示此类油田油气成藏规律和油气分布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油气勘探 富集规律 断层 封闭性 构造样式 成藏规律
下载PDF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23
4
作者 庞雄奇 周新源 +5 位作者 鄢盛华 王招明 杨海军 姜福杰 沈卫兵 高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9-656,共8页
塔里木叠合盆地具备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生排油气作用和多旋回油气成藏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总结了叠合盆地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叠合盆地研究主要取得4大进展:①发现了叠合盆地广泛分布的复杂油气藏;②建... 塔里木叠合盆地具备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生排油气作用和多旋回油气成藏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总结了叠合盆地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叠合盆地研究主要取得4大进展:①发现了叠合盆地广泛分布的复杂油气藏;②建立了复杂油气藏成因模式;③揭示了复杂油气藏的改造机制;④提出了构造叠加改造复杂油气藏评价模型。叠合盆地功能要素组合控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后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复合导致了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和破坏。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多要素联合控藏模式研究;②油气复合成藏机制研究;③油气藏调整改造机理及预测模式研究,尤其是针对叠合盆地深部开展该方面的研究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复杂油气藏 多要素匹配 构造变动 晚期成藏效应 相势源复合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超深复杂气田井全生命周期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 被引量:23
5
作者 田军 刘洪涛 +3 位作者 滕学清 蔡振忠 张辉 曹立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73,共9页
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总资源量丰富,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主力区块。受强烈造山运动的影响,克拉苏构造带地质工程条件极为复杂,呈现出"一深(垂深7000~8000m)、三高(高温130~190℃、高压116~136MPa、高地应力130~180MPa)、两... 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总资源量丰富,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主力区块。受强烈造山运动的影响,克拉苏构造带地质工程条件极为复杂,呈现出"一深(垂深7000~8000m)、三高(高温130~190℃、高压116~136MPa、高地应力130~180MPa)、两低(孔隙度4%~8%、渗透率0.01~0.1mD)、两厚(巨厚砾石层5500m、巨厚盐膏层4500m)、一陡(地层倾角87°)"的特征,导致安全、效益勘探开发难度巨大。为了实现克拉苏构造带的优快钻井与改造上产,立足于实践地质工程一体化,建设多学科一体化研究团队,创新一体化工作模式,开展了超深复杂气田提速、提产、提质攻关研究。采用关键层段精准预测、个性化钻头设计、油基钻井液体系研发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全井段安全快速钻井;根据甜点预测、裂缝评价与分类,建立了基于天然裂缝可压裂性的改造提产优选策略;结合地层特点、流体性质、工况条件等因素进行系统屏障设计,确保了井筒质量。经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的不断发展完善,超深井钻井周期从"十二五"期间的336天降至2017年的277天,单井平均增产4~5倍、井完整性完好率不断提升,为克拉苏超深复杂气田井安全效益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苏构造带 超深复杂气田 地质工程一体化 组织模式 实践 提速 提产 提质
下载PDF
深层复杂地质构造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以四川盆地龙门山断褶带北段为例 被引量:33
6
作者 赵路子 张光荣 +5 位作者 陈伟 彭勇 谢冰 彭忻 周祺 曾乙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8,共1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处于龙门山断褶带北段,地表地势变化剧烈、地腹断层发育、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落实难;主要目的层——中二叠统栖霞组埋藏深、储层薄、非均质性强、地震预测难度大。为此,通过开展地震采集、处理、解释联合攻关,形成...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处于龙门山断褶带北段,地表地势变化剧烈、地腹断层发育、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落实难;主要目的层——中二叠统栖霞组埋藏深、储层薄、非均质性强、地震预测难度大。为此,通过开展地震采集、处理、解释联合攻关,形成了适合地面、地下双复杂构造的地震勘探配套技术:(1)通过表层结构调查、动态井深岩性识别、单点检波器埋置工具及工艺优化激发接收参数,采用高覆盖、宽方位、大偏移距观测系统,提高地震资料采集品质;(2)形成以微测井约束层析静校正、保真保幅高分辨率处理、全方位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为主的复杂构造带地震成像技术,提高地震资料深层成像质量;(3)利用高精度重磁电资料提取地质结构、断裂等信息,结合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落实构造细节和断裂特征;(4)基于模型正演和单井储层地震精细标定,优选属性预测储层分布。运用上述配套技术,新发现川西北部地区1223 km^2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双鱼石—江油地区整体处于构造高带,双鱼石以南地区栖霞组台缘带白云岩储层连片发育。结论认为,该配套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该区复杂构造带圈闭落实和薄储层预测等难题,明确了勘探方向,为井位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快了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勘探开发示范工程的建设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门山断褶带 中二叠世 地面地下双复杂构造 薄储集层 三维地震采集 地震成像 储层预测
下载PDF
英买力—牙哈地区复式油气藏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22
7
作者 崔海峰 郑多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5-450,528+382,共6页
英买力—牙哈地区是塔北隆起油气勘探重要远景区之一。本文从分析区域油气成藏条件入手,明确该区南北两侧分别紧邻库车拗陷及北部拗陷可获双向油气源供给、上下叠置的圈闭发育以及继承性断裂的持续活动等是本区复式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油... 英买力—牙哈地区是塔北隆起油气勘探重要远景区之一。本文从分析区域油气成藏条件入手,明确该区南北两侧分别紧邻库车拗陷及北部拗陷可获双向油气源供给、上下叠置的圈闭发育以及继承性断裂的持续活动等是本区复式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油气分布整体上受古隆起及斜坡控制,沿轮台凸起轴部的断裂带密布;局部聚集取决于储盖条件及输导系统,沿古构造高梁、不整合面及断裂呈阶梯状运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油气藏 油气分布 圈闭 不整合面 断裂 生储盖组合
下载PDF
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与预测评价 被引量:69
8
作者 庞雄奇 周新源 +8 位作者 姜振学 王招明 李素梅 田军 向才富 杨海军 陈冬霞 杨文静 庞宏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03,共103页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和多旋回的油气成藏作用,油气成藏之后经历了后期构造变动的调整、改造和破坏,分布规律十分复杂。研究叠合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和分布对于提高叠合盆地油气勘探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叠合盆地...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和多旋回的油气成藏作用,油气成藏之后经历了后期构造变动的调整、改造和破坏,分布规律十分复杂。研究叠合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和分布对于提高叠合盆地油气勘探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叠合盆地系指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或沉积地层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叠加和复合。它们具有地层沉积不连续、地层构造不连续和地层应力应变作用不连续等三大判别标志。依据构造剖面上沉积地层年代的关联性将叠合盆地分为连续沉积型、中晚叠合型、早晚叠合型、早中叠合型和长期暴露型等五种类型。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过程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复杂油气藏。三种地质作用(剥蚀、断裂和褶皱)使区域盖层受到破坏,六种微观机制(渗漏、扩散、溢散、氧化、降解和裂解)导致了油气损耗。它们的联合作用形成了原成型、圈闭调整型、组份变异型、相态转换型和规模改造型等五种类型的复杂油气藏。叠合盆地功能要素组合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的功能要素包括有烃源灶(S)、古隆起(M)、沉积相(D)、区域盖层(C)、断裂带(F)和低势区(P)等,它们在纵向上的有序组合(C/D/M/S)控制着有利的成藏层位;在平面上的叠加复合(C∩D∩M∩S)控制着有利的成藏范围;在时间上的同时联合(TC=TD=TM=TS)控制着有利的成藏期次(T)。叠合盆地后期构造过程的叠加复合导致了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和破坏。构造过程叠加改造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模式是:强强叠加破坏、强弱叠加改造、弱弱叠加保护。构造变动破坏烃量受构造变动强度、构造变动次数、构造变动次序、区域盖层封油气能力和原始聚油气量等五方面因素的控制,建立了构造变动破坏烃量和剩余资源潜力与各主控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式,为叠合盆地构造变动破坏烃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叠合盆地晚期相-势-源复合决定着圈闭的含油气性。叠合盆地发生过多期成藏作用,但最后一期成藏作用的勘探意义最大;叠合盆地油气藏发生过多期调整和改造,但晚期条件的制约作用最为关键。叠合盆地多期复合成藏区和弱弱叠加保护区最有利开展当前油气藏勘探;在这一地区的油源通道上发育的圈闭、优相储层区中发育的圈闭、低势场中分布的圈闭的成藏概率高;依据近源-优相-低势复合控油气富集模式可以预测和评价最有利勘探目标的含油气性,优选钻探目标。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需分四个层次展开。首先基于地质门限联合控油气作用搞清每一运聚单元内的油气生成量和损耗量,根据物质平衡原理预测有利的资源领域;其次在有利资源领域展开油气成藏功能要素的识别、演化历史恢复和控油气作用研究,基于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分布模式预测出多期复合成藏的边界、范围和概率;然后开展盆地演化历史与油气藏调整、改造和破坏作用的研究,基于构造过程叠合改造油气藏模式在有利成藏区带内预测出剩余资源较大的有利勘探区;最后在有利勘探区带内展开油气富集作用的研究,基于近源-优相-低势复合控油气富集模式预测出最有利的钻探目标。应用新理论新技术,预测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主要目的层最有利的资源领域、最有利的成藏领域和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区。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和准噶尔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藏100%分布在理论预测的最有利成藏领域中得最有利勘探区带内;截止到2009年底,上列两个盆地已钻567口探井中得316口成功井100%分布在理论预测出来的最有利勘探目标中,其中日产油气量超过18t的高产井中得95%的相-势-源复合指数(FPSI)大于0.6。215口无油气的探井中,有24%~68%是功能要素不好,有5%~19%是构造变动破坏所致,有27%~57%是相-势-源复合不好。叠合盆地"要素组合控藏-过程叠加改造-晚期相势定位"的理论成果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就塔中隆起一地预测和评价出来的21个最有利的勘探目标中,经钻探证实100%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它们为近年来塔里木油田公司年均发现2.85亿吨油气储量和每年保持18%的储量增长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复杂油气藏 功能要素匹配成藏 构造过程叠加改造 晚期相势源复合定位 晚期成藏效应
下载PDF
地面井卸压的煤层气开发新模式 被引量:7
9
作者 李瑞 卢义玉 +6 位作者 葛兆龙 夏彬伟 孙晗森 钟栋梁 周雷 周军平 柳先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5-84,共10页
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勘探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为了增强煤层气开发技术与我国复杂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匹配性,提高煤层气单井产量,在深入分析我国煤层气产量低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地质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煤层气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并... 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勘探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为了增强煤层气开发技术与我国复杂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匹配性,提高煤层气单井产量,在深入分析我国煤层气产量低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地质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煤层气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地面井卸压的煤层气开发新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地面排水降压采气开发模式对浅部硬煤层及含水煤层具有良好适应性,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模式仅适用于煤矿区煤层气开发;②基于煤层切割卸压原理,综合地面煤层气开发方式与矿井下瓦斯抽采方式,创新提出了地面井卸压的煤层气开发模式,该模式在地面进行定向钻孔并沿井筒创造卸压空间,充分改变地应力状态进而诱导岩层移动,改善储层渗流条件,提高储层压降传递效率,促进煤层气解吸、运移和产出;③地面井卸压开发模式可适用于松软破碎煤层以及高地应力的深部煤层气开发,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以及广泛地质适应性等优势;④在地面井卸压开发模式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我国不同煤层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开发模式布局。结论认为,地面井卸压的煤层气开发模式在定向井分段切割卸压开发煤层气以及大直径定向井卸压联合垂直井开发煤层气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该煤层气开发模式有助力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复杂地质条件 地面井 地应力 卸压 储层压降 定向井 开发模式
下载PDF
曙光—雷家地区隐蔽油气藏及其成藏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会民 刘雪松 +2 位作者 孟卫工 陈振岩 韩宏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8,共8页
为深化辽河西部凹陷曙光—雷家地区隐蔽油气藏勘探,根据油气勘探研究成果,结合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将研究区的隐蔽油气藏划分为前新生代潜山油气藏和古近系特殊岩性体油气藏两类。其中:前新生代潜山油气藏包括太古宇潜山油气藏,中、上元... 为深化辽河西部凹陷曙光—雷家地区隐蔽油气藏勘探,根据油气勘探研究成果,结合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将研究区的隐蔽油气藏划分为前新生代潜山油气藏和古近系特殊岩性体油气藏两类。其中:前新生代潜山油气藏包括太古宇潜山油气藏,中、上元古界潜山油气藏及中生界潜山油气藏;古近系特殊岩性体油气藏包括碳酸盐岩油气藏,火山角砾岩油气藏及玄武岩油气藏。在综合研究曙光—雷家地区的地质背景、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的基础上,认为该区具有形成隐蔽油气藏优越的地质条件,如多期的构造运动、复杂的构造背景、充足的油源条件、封闭性良好的盖层和畅通、多样的油气疏导体系等。基于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探讨了隐蔽油气藏的动力学特征,确定古近系特殊岩性体油气藏属于自源封闭型成藏动力学系统,前新生代潜山油气藏属于它源半封闭型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类隐蔽油气藏具有匹配良好的生烃、储层、盖层、圈闭、运移、聚集的石油地质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隐蔽油气藏 成藏动力学 曙光一雷家地区 油气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沉积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301区块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施尚明 付红军 樊自立 《中国西部科技》 2011年第1期1-3,56,共4页
贝尔凹陷301区块断块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表明:该研究区油气成藏规律优越,地层发育完整,其典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断层封堵性、断层构造背景,特殊的油气运移模式等成为了研究区成藏的主要因素。文中通过对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由地层连通输... 贝尔凹陷301区块断块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表明:该研究区油气成藏规律优越,地层发育完整,其典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断层封堵性、断层构造背景,特殊的油气运移模式等成为了研究区成藏的主要因素。文中通过对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由地层连通输导、不整合面输导和断层输导控制)及生储盖组合系统的研究,分析了研究区油气成藏规律,为研究区建立了完整的成藏模式,从而指导研究区油气勘探并为复杂断块油气藏成藏规律提供了有利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1区块 不整合面 复杂断块油气藏 成藏规律
下载PDF
有机络合剂除垢技术和油气田生产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广彦 徐振峰 《化学清洗》 1998年第3期30-34,共5页
对有机络合剂除垢技术进行了综述,表明有机络合剂除垢技术在清除油气藏地层孔隙喉道的结垢中不会诱发二次沉淀;在清除油田地面集输系统的结垢中具有不损伤工件和劳动强度小等优点.有机络合剂作为安全、高效除垢剂值得在油气田生产中... 对有机络合剂除垢技术进行了综述,表明有机络合剂除垢技术在清除油气藏地层孔隙喉道的结垢中不会诱发二次沉淀;在清除油田地面集输系统的结垢中具有不损伤工件和劳动强度小等优点.有机络合剂作为安全、高效除垢剂值得在油气田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 结垢 有机络剂 除垢 油气集输系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翼复杂油藏增储建产技术
13
作者 王碧涛 陈守民 +2 位作者 沈焕文 周飞 曹丽 《低渗透油气田》 2017年第1期58-62,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翼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该区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层破碎,断层发育,构造多变,油藏呈现复杂性,常规的勘探增储技术在增储建产方面突破难度大。从勘探增储开发的角度出发.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总结形成了以... 鄂尔多斯盆地西翼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该区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层破碎,断层发育,构造多变,油藏呈现复杂性,常规的勘探增储技术在增储建产方面突破难度大。从勘探增储开发的角度出发.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总结形成了以立体化勘探、精细储层特征研究等为手段的盆地西翼复杂油藏增储建产4大技术体系,经过3a建产,累计建成产能65×104t,实现了盆地西翼的快速上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西翼 复杂油藏 立体化勘探 构造运动 储层特征
下载PDF
高温高压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蚀过程控制因素 被引量:19
14
作者 丁茜 何治亮 +3 位作者 沃玉进 张军涛 范明 岳小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4-791,共8页
近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地层深部碳酸盐岩储层溶解-沉淀过程是制约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预测的关键科学问题,对于该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油气储集空间孔隙发育机理。通过开展溶蚀-... 近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地层深部碳酸盐岩储层溶解-沉淀过程是制约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预测的关键科学问题,对于该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油气储集空间孔隙发育机理。通过开展溶蚀-沉淀模拟实验,利用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分析手段查明常温常压到高温高压条件下(~200℃~70 MPa)温度、压力、水岩比、溶液离子等因素对碳酸盐岩溶解-沉淀过程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实验得到开放系统碳酸盐岩溶蚀窗温度范围为75~150℃,间歇性开放系统碳酸盐岩溶蚀窗温度范围为120~175℃。在开放系统,0.3%CO_2溶液中,方解石溶蚀率明显高于白云石。在半开放系统,0.3%CO_2溶液中,云质灰岩溶蚀率最高。在开放系统,稀硫酸流体中,当温度超过175℃时白云岩溶蚀量超过灰岩,高温条件下硫酸根离子和矿物晶体表面阳离子的络合过程促进了白云岩的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硫酸根 溶解-沉淀 表面络合物 深层-超深层 碳酸盐岩储层
下载PDF
贵州省煤层气规划区块煤储层特征与有利区优选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向文鑫 桑树勋 +5 位作者 吴章利 屠斌 郭志军 韩思杰 周效志 周培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6-164,共9页
煤层气有利区块的科学评价,是煤层气勘探开发部署和效益最大化。基于贵州省新划定的18个矿权空白的煤层气规划区块,综合区块现有地质与工程数据,系统研究了18个区块煤层气地质背景、资源特征、赋存特征和储层特征,并基于煤阶分类评价原... 煤层气有利区块的科学评价,是煤层气勘探开发部署和效益最大化。基于贵州省新划定的18个矿权空白的煤层气规划区块,综合区块现有地质与工程数据,系统研究了18个区块煤层气地质背景、资源特征、赋存特征和储层特征,并基于煤阶分类评价原则,运用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18个区块进行了区块优选。结果表明:(1) 18个规划区块龙潭组煤层形成于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构造条件相对复杂,煤阶变化范围宽,煤储层地域性特征明显,具有薄-中厚煤层发育、含气量高、储层能量高但渗透率低的总体特征;(2)建立了高阶煤煤层气、中阶煤煤层气有利区分类优选方法,基于不同类型煤层气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方法原则,优选了15个选区评价参数,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参数权重,并建立各参数隶属度函数,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评价样本得分,得到综合评价系数;(3)根据综合评价系数,划分出有利区3个、次有利区6个、后备区9个,其中中阶煤煤层气大河边向斜区块、照子河向斜盘北区块和高阶煤煤层气大方背斜南段区块为煤层气勘探开发有利区。评价结果为未来贵州省煤层气整体有序的勘探开发工作部署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规划区 煤层气有利区 煤储层特征 分类评价 层次分析法 复杂构造区 贵州省
下载PDF
虚源法地震技术综述 被引量:4
16
作者 曹辉 陈国金 +2 位作者 吴永栓 张亚红 郭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78-1085,共8页
地震虚源法是为了解决复杂近地表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技术,采用地表激发井中接收的观测方式,通过在接收器位置构建虚源,能够获得井中接收器之间的地震响应.这一过程无需速度和震源位置信息,从而避开了复杂近地表对地震波场的影响... 地震虚源法是为了解决复杂近地表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技术,采用地表激发井中接收的观测方式,通过在接收器位置构建虚源,能够获得井中接收器之间的地震响应.这一过程无需速度和震源位置信息,从而避开了复杂近地表对地震波场的影响.目前主要应用于复杂时变近地表条件下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如4D油藏监测、钻探风险评估和高陡构造精细成像等.本文首先详细介绍地震虚源法的发展历史、原理和技术特点,其次介绍其实际应用的成功实例,最后简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潜在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近地表 地震虚源法 虚源构建 4D油藏监测 钻探风险评估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张桂芳 屈春燕 +2 位作者 单新建 刘云华 宋小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上,总体走向约为300°,断层近乎直立.根据相干性强弱将Ⅰ区地表破裂划分为三段:北段长22 km,中段长5 km,南段长6 km,破裂带总长度约33 km.Ⅱ区内非相干带长约10 km.同震形变场分布在78 km×55 km范围内,主震所在的形变Ⅰ区断层两侧视线向相对位错约为0.78 m,转换成水平位错约为1.5 m;余震所在的Ⅱ区形变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差分干涉测量 地表破裂带 同震形变场
下载PDF
光纤井中地震技术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志东 杨飚 +4 位作者 王永生 马学军 王腾宇 王玉伟 孙金佳杰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131,155,共11页
随着分布式光纤传感仪器的不断革新和光纤数据处理方法的持续进步,人们已经在国内外多个探区开展了光纤井中地震技术的应用试验,解决诸如复杂地质构造分析、井控处理参数提取、储层岩性预测等地球物理问题。在中国西部地区,受储层埋深... 随着分布式光纤传感仪器的不断革新和光纤数据处理方法的持续进步,人们已经在国内外多个探区开展了光纤井中地震技术的应用试验,解决诸如复杂地质构造分析、井控处理参数提取、储层岩性预测等地球物理问题。在中国西部地区,受储层埋深较大、井下温度压力较高等因素影响,常规井中检波器数据采集受到很大制约,光纤井中地震技术在该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介绍了光纤井中地震技术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系列试验,并分析讨论了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效果,第一,在复杂构造地区,设计了光纤与常规检波器联合观测系统,采集得到了理想的井中地震数据,通过光缆噪声压制、一致性校正等处理工作,得到了用于刻画复杂构造特征的井中地震成像剖面;第二,在薄层油气勘探区,设计了光纤井地联合采集观测系统,提取井控处理参数辅助地面地震处理,得到了用于岩性描述和薄层识别的高精度井控地震成果;第三,在复杂表层结构区,提出了光纤深井微测井观测方法,并探索了轻型震源与光纤组合的改进技术,为砾岩、黄土塬等复杂表层结构分析提供支持;第四,在碳酸盐岩储层勘探地区,进行了光纤井中地震地质导向试验,证明了光纤井中地震技术具有时效性好、安全系数高、适用性强等特点。结合光纤井中地震技术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实际应用情况,建议在未来几年内光纤井中地震技术应该致力于数据信噪比提升处理方法攻关,以及光纤在祼眼井中的井壁耦合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 井中地震 复杂构造 薄储层 碳酸岩储层 表层调查
下载PDF
复杂构造带低渗高瓦斯煤层水力压裂增透技术 被引量:4
19
作者 石晓红 赵立朋 +2 位作者 李俊堂 王如江 吴财芳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106,共6页
为了解地面直井水力压裂增透技术对阳泉矿区复杂构造带低渗透高瓦斯突出煤层的改造增透效果,在研究区断层附近布置了9口煤层气井,采用地面直井水力压裂技术对3^(#)、8^(#)和15^(#)主采煤层进行压裂增透改造。结果表明:经地面直井水力压... 为了解地面直井水力压裂增透技术对阳泉矿区复杂构造带低渗透高瓦斯突出煤层的改造增透效果,在研究区断层附近布置了9口煤层气井,采用地面直井水力压裂技术对3^(#)、8^(#)和15^(#)主采煤层进行压裂增透改造。结果表明:经地面直井水力压裂增透技术改造后,位于向斜构造控制的封闭性逆断层构造带和冲刷带附近的煤层气井能够取得较高产气量,开发效果较好,压裂改造形成的高渗区与断层附近形成的高渗区相互沟通,显著提高了煤层气井有效瓦斯抽采范围和抽采效果,降低了采掘巷道的突出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构造带 低渗高瓦斯煤层 地面直井 水力压裂 预抽防突
下载PDF
基于复杂下垫面的密云水库流域洪水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明罡 廖卫红 +3 位作者 王泽勇 王明元 唐姗姗 丁志宏 《人民珠江》 2016年第11期8-12,共5页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密云水库逐渐高水位运行,对水库洪水预报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和上游小型水利工程对流域产汇流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复杂下垫面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通过历史数据...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密云水库逐渐高水位运行,对水库洪水预报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和上游小型水利工程对流域产汇流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复杂下垫面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通过历史数据校核,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和水利工程作用后能明显提高洪水模拟精度,且相对来说,大洪水主要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中小洪水主要受小型水库工程影响。总体上看近十几年相同水平降雨所产生水库洪量较1985年前有显著减少,为准确执行水库调度提供了数据参考依据,也提高了防汛调度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复杂下垫面 洪水模拟 密云水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