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Alkaline/Surfactant/Polymer Flooding Systems Using Natural Mixed Carboxylate 被引量:2
1
作者 牟建海 李干佐 李英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62-166,共5页
Orthogonal-test-design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formula by phase behavior and interfacial tension studies, respectively. The effect of each component of two alkaline/surfactant/polymer flooding sy... Orthogonal-test-design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formula by phase behavior and interfacial tension studies, respectively. The effect of each component of two alkaline/surfactant/polymer flooding systems on interfacial tension is discussed, in which a low-price natural mixed carboxylate (SDC) is used as the major surfacta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ptimal composition is SDC (0.5%), alkaline NaHCO3/Na2CO3 with mass ratio of 1 (1.0%), and hydrolyzed polyacrylamide(0.1%). In the coreflood experiment, their oil recovery is increased by about 25.2% and 26.8% original oil in place,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aline/surfactant/polymer flooding system natural mixed carboxylate interfacial tension phase behavior orthogonal-test-design
下载PDF
Effects of pore structure on surfactant/polymer floodingbased enhanced oil recovery in conglomerate reservoirs 被引量:2
2
作者 LIU Zheyu LI Yiqiang +3 位作者 LENG Runxi LIU Zhenping CHEN Xin HEJAZI Hosse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1期134-145,共12页
To understand the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maining oil displacement process by the surfactant/polymer(SP) flooding in cores with different pore structures, the effects of pore structure on the enhanced oil r... To understand the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maining oil displacement process by the surfactant/polymer(SP) flooding in cores with different pore structures, the effects of pore structure on the enhanced oil recovery of SP flooding was investigated at the pore, core and field scales through conducting experiments on natural core samples with three typical types of pore structures. First, the in-situ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ore flooding test was carried out to capture the remaining oil variation features in the water flooding and SP flooding through these three types of cores. Subsequently, at the core scale,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s of water flooding and SP flooding in these three types of cores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 full-size core flooding tests. Finally, at the field scal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P flooding in the bimodal sandstone reservoir and multimodal conglomerate reservoir were compared using the actual field production data. The results show: as the pore structure gets more and more complex, the water flooding performance gets poorer, but the incremental recovery factor by SP flooding gets higher;the SP flooding can enhance the producing degree of oil in 1-3 μm pores in the unimodal and bimodal core samples, while it produces largely oil in medium and large pores more than 3 μm in pore radius in the multimodal core sample. The core flooding test using full-size core sample demonstrates that the injection of SP solution can significantly raise up the displacement pressure of the multimodal core sample, and greatly enhance recovery factor by emulsifying the remaining oil and enlarging swept volume. Compared with the sandstone reservoir, the multimodal conglomerate reservoir is more prone to channeling. With proper profile control treatments to efficiently enlarge the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swept volumes, SP flooding in the conglomerate reservoir can contribute to lower water cuts and longer effective du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GLOMERATE RESERVOIR PORE structure surfactant/polymer flooding DISPLACEMENT effect oil recovery enhancement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urfactant-polymer Complexes on Crystallization and Aggregation of CaCO_3 被引量:2
3
作者 PAN Yan GUO Yu-peng +1 位作者 ZHAO Xu WANG Zi-chen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737-742,共6页
Hollow calcium carbonate(CaCO3) microsphere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 were synthesized via the precipitation reaction of calcium chloride with sodium carbonate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surfactant-polymer comp... Hollow calcium carbonate(CaCO3) microsphere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 were synthesized via the precipitation reaction of calcium chloride with sodium carbonate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surfactant-polymer complexes.The selected anionic surfactants were sodium dodecyl sulfonate(SDS) and sodium dodecyl benzenesulfonate(SDBS),respectively.The selected water-soluble polymers were polyacrylic acid(PAA) and polyvinyl pyrrolidone(PVP).In this work,SDS-PVP "pearl-necklace model" micellar complex was formed via hydrophobic effectiveness between SDS and PVP and it served as the spherical template to generate spherical CaCO3 aggregates with hollow microspheres composed of about 500 nm irregular shaped particles.SDS-PAA complexes and SDBS-PAA complexes formed "core-shell model" aggregates with calcium ions serving as the medium to link the anionic surfactant and the polymer.SDS-PAA "core-shell model" aggregates would act as templates for hollow CaCO3 microspheres consisting of 30―50nm irregular shaped crystallites.SDBS-PAA "core-shell model" aggregates served as the spherical aggregate templates to generate spherical CaCO3 aggregates consisted of many small spherical particles which had grown together.All the obtained CaCO3 hollow microspheres are calcite particles.This research may provide new insight into the control of morphologies of hollow CaCO3 microspheres in the presence of surfactantpolymer complex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tant-polymer complex Calcium carbonate Hollow microsphere
下载PDF
Studies on Novel Polymer Materials Prepared through Intermacromolecular Complexation
4
作者 WANG Qi GAO Jun DAN Yi CHEN Zhe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04年第z1期88-88,共1页
关键词 Intermacromolecular complexation polymer electrolyte polymer microcomposite polymer flooding anget.
下载PDF
二元复合驱采出水达标处理工艺研究
5
作者 李明 高军 +3 位作者 丁进善 陆潇 金毅浪 黄炜伦 《全面腐蚀控制》 2024年第11期163-165,共3页
二元复合驱采出水中存在较多的驱油剂、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其处理难度高于常规水驱或聚驱的采出水。为实现此类采出水的达标处理,分析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水质特性的影响,采用曝气-生化-物理过滤流程对水样进行深度处理,并进行... 二元复合驱采出水中存在较多的驱油剂、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其处理难度高于常规水驱或聚驱的采出水。为实现此类采出水的达标处理,分析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水质特性的影响,采用曝气-生化-物理过滤流程对水样进行深度处理,并进行了现场验证。结果表明,当聚合物浓度从0mg/L增加~1000mg/L时,水样浊度和Zeta电位绝对值逐渐增大;当曝气强度为12h,气水比为30:1,生化处理时间8d,并采用纤维球作为滤料时,其处理效果最佳,滤后采出水的油、悬浮物和粒径中值均满足规范要求,符合达标回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驱 采出水达标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曝气 生化处理
下载PDF
砾岩油藏二元复合驱注入体系优化研究
6
作者 曹锦鸿 高明 +2 位作者 刘皖露 刘朝霞 桑国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52-4958,共7页
新疆克拉玛依砾岩油藏经过几十年的水驱开发,面临剩余油高度分散、采油速度低等问题,选取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低张力表面活性剂PS-30及强乳化表面活性剂OP-10组合形成不同的二元复合体系,利用长砂管模型研究不同渗透率、... 新疆克拉玛依砾岩油藏经过几十年的水驱开发,面临剩余油高度分散、采油速度低等问题,选取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低张力表面活性剂PS-30及强乳化表面活性剂OP-10组合形成不同的二元复合体系,利用长砂管模型研究不同渗透率、不同驱替方式及不同注入量下复合驱体系在砾岩油藏的应用界限及提高采收率极限。实验结果表明:二元复合驱能够有效驱替残余油、扩大波及体积,显著提高砾岩油藏采收率。聚合物浓度为1000 mg/L,相对分子质量为7×10^(6)的聚合物在渗透率3×10^(-2)μm^(2)时复合驱采收率为66.31%,较水驱提高21.85个百分点。强乳化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好于低张力复合体系。复合体系注入量越高,提高采收率越大,但提高采收率幅度并非线性变化,复合体系注入量达到3.5 PV以后,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值逐渐趋于稳定,在注入10 PV后,复合驱体系最高提高采收率幅度达到40.38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表二元复合驱 砾岩油藏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基于油藏化学驱能耗分配原理的理想流度控制型驱油剂研究Ⅰ: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渗流阻力调控机理及应用
7
作者 冯茹森 李爱辉 +3 位作者 章洋阳 豆亚娟 舒政 许成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7,共15页
针对驱油剂的深部流度控制能力与近井地带注入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理想流度控制型驱油剂应满足低黏度配制/输送、近井地带低吸附量长期稳定注入和低浓度产出液的技术要求,同时,在渗流过程中能够在储层深部不同位置建立多级渗流阻力峰值... 针对驱油剂的深部流度控制能力与近井地带注入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理想流度控制型驱油剂应满足低黏度配制/输送、近井地带低吸附量长期稳定注入和低浓度产出液的技术要求,同时,在渗流过程中能够在储层深部不同位置建立多级渗流阻力峰值,并且前缘后驱替相渗流阻力应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基于固/液界面吸附作用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设计了在渗流过程中具备动态改变体系组成和微观溶液结构,从而改变其渗流阻力特征的疏水缔合聚合物/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相较于HP-1(1500 mg/L),表观黏度相近、组成不同的二元体系HP-1(1500 mg/L)/SDSB(150 mg/L)和HP-1(1500 mg/L)/SDSB(200 mg/L),在段塞注入及其后续水驱过程中可以在多孔介质的中、后部构建数值更高、空间分布更优的动态渗流阻力,说明二元体系具备运移增黏特征和延迟突破特征,其前缘的流度控制能力更强,并且渗流阻力在储层的空间分布更合理,从而延长了段塞整体突破时间,有利于提高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在相对稠油、强非均质性和水驱含水率为80%的渤海某油田油藏条件下,采用基本相同剂量、相近成本的化学剂工业产品进行的驱油实验表明:二元体系后续水驱突破之前驱油剂段塞渗流阻力的空间动态分布特征是影响驱油效率的关键因素,二元体系(AP-P4(1400 mg/L)/ZX-27(300 mg/L),黏度为6.4 mPa·s)比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1750 mg/L,黏度为62.9 mPa·s)多提高10%的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耗分配 聚/表二元复合驱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 流度控制 界面吸附 协同效应
下载PDF
化学驱新技术及华北油田化学驱现状与展望
8
作者 杜慧丽 游靖 +6 位作者 李凤群 张田田 高珊珊 王玥 路淼森 赵紫印 唐雅娟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4年第2期5-10,20,共7页
化学驱是大幅提升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技术。化学驱理论和技术持续创新,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聚合物驱矿场提高采收率约14%,二元复合驱和三元复合驱矿场提高采收率均在18%以上,纳米驱油技术预期采收率可达80%以上,中相微乳液驱表面活性剂... 化学驱是大幅提升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技术。化学驱理论和技术持续创新,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聚合物驱矿场提高采收率约14%,二元复合驱和三元复合驱矿场提高采收率均在18%以上,纳米驱油技术预期采收率可达80%以上,中相微乳液驱表面活性剂体系性能不断突破,矿场取得良好增油效果。针对华北油田复杂断块砂岩油藏的实际情况,采用以可动凝胶为主的深部调驱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油田采收率。为进一步提高华北油田采收率,可以在深化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化学驱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有序接替,配套开发化学驱地面工程,以期实现油田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采收率 化学驱 复合驱 表面活性剂 华北油田
下载PDF
二元复合驱化学分析及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源流 张雷 +3 位作者 高金龙 王欢欢 闫旭光 刘冯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58-162,共5页
为提高二元复合驱的驱油效率,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复合驱油剂,对其进行了化学分析及其对现场稠油的驱替效果评价。通过界面张力测量及动态界面张力分析,优选了表面活性剂PS-2作为最优选择,并确立其最优质量分数范... 为提高二元复合驱的驱油效率,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复合驱油剂,对其进行了化学分析及其对现场稠油的驱替效果评价。通过界面张力测量及动态界面张力分析,优选了表面活性剂PS-2作为最优选择,并确立其最优质量分数范围为0.2%~0.4%。通过黏浓特性和黏温特性实验,优选出聚合物KYPAM,并确定其最佳质量浓度为1 000 mg·L^(-1)。随后通过研究聚表二元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和流变性,发现该体系能够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并具有良好的流变性。采用单岩心驱替实验方法,对比分析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单一聚合物驱替及单一表面活性剂驱替对于现场高黏度原油提高采收率的效能。结果表明,聚表二元复合驱的采收率最高,达到32.1%,比水驱提高了1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复合驱 采收率 驱替效果
下载PDF
交联聚醚破乳剂对胜利油田二元驱采出液破乳性能研究
10
作者 孙立梅 何海峰 +4 位作者 安申法 栾智勇 孙鹏 王阳 严峰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5-802,共8页
针对胜利油田二元驱采出液存在的破乳困难问题,将脱水型聚醚破乳剂(BP01,TA01和PA08)与清水型聚醚破乳剂(PEI01)交联,制备出交联聚醚破乳剂D-BP,D-TA和D-PA,研究了交联聚醚破乳剂的界面活性和对油水界面膜强度的影响,以及对二元驱采出... 针对胜利油田二元驱采出液存在的破乳困难问题,将脱水型聚醚破乳剂(BP01,TA01和PA08)与清水型聚醚破乳剂(PEI01)交联,制备出交联聚醚破乳剂D-BP,D-TA和D-PA,研究了交联聚醚破乳剂的界面活性和对油水界面膜强度的影响,以及对二元驱采出液的破乳效果。结果表明,在三种交联聚醚破乳剂中,具有超支化结构的D-PA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作用力最强,界面活性最高;D-PA对稀释原油与采出水油水界面膜的影响最大,其吸附在油水界面后形成的界面膜的扩张模量最低。D-PA破乳剂对W/O乳状液的脱水率达到94.4%,对O/W乳状液的除油率达到98.1%。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同步处理含W/O和O/W复杂乳状液。D-PA对含W/O和O/W复杂乳状液的综合脱水率高于98%,处理后污水含油低于30 mg/L,游离态聚合物保留率达到了94.8%,油水界面整齐,无乳化中间层,表现出良好的破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驱采出液 交联聚醚破乳剂 破乳 聚合物
下载PDF
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文赟 潘彬 +3 位作者 李鑫 王颐同 邵彤 朱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采用常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较差的问题,将耐温抗盐型聚合物SPAM-1和阴-非离子复合型表面活性剂YANC-E进行复配,研制了一种适合高温高盐油藏的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驱油...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采用常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较差的问题,将耐温抗盐型聚合物SPAM-1和阴-非离子复合型表面活性剂YANC-E进行复配,研制了一种适合高温高盐油藏的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驱油体系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该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耐温性能较强,在115℃下老化后,体系的黏度保留率仍能达到90%以上,界面张力仍能达到10^(-3)mN/m数量级;体系具有良好的抗盐性能,当矿化度大于100000 mg/L时,体系仍能保持较高的黏度和较低的界面张力;体系具有良好的长时间老化稳定性能,在储层温度和矿化度条件下老化60 d后的黏度保留率在85%以上,界面张力始终维持在10^(-3)mN/m范围内;驱油体系与原油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较强,放置120 min后乳状液的分水率小于20%,具有较强的乳化性能;驱油体系在地层条件下吸附6次后仍能保持较高的黏度和较低的界面张力,具有良好的抗吸附性能。另外,岩心水驱结束后注入0.5 PV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能使采收率继续提高25%以上,驱油效果较好。A区块内5口采油井在实施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措施后,日产油量显著提高,含水率明显降低,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 聚-表二元复合驱 乳化性能 吸附性能 驱油性能
下载PDF
X区块化学驱改善开发效果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12
作者 辛佳音 刘江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6期67-72,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X区块化学驱技术在改善油田开发效果中的应用及其效率。通过采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本文分析了不同化学驱油剂的注入对油藏渗透率以及采收率的影响。实验选取了不同类型的化学驱油剂,并在模拟油藏中模拟了它们的注入过... 本研究旨在探讨X区块化学驱技术在改善油田开发效果中的应用及其效率。通过采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本文分析了不同化学驱油剂的注入对油藏渗透率以及采收率的影响。实验选取了不同类型的化学驱油剂,并在模拟油藏中模拟了它们的注入过程。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的油藏性能数据,评估了化学驱技术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贡献,实验结果显示,化学驱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油水界面张力,扩大波及体积,降低残余油饱和度,从而显著提升采收率。此外,本研究还考察了化学驱油剂的最优组合和注入参数,以期找到最有效的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策略,物理模型驱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在岩心渗透率为500×10^(-3)μm^(2),水驱至含水率98%+0.3 PV聚合物(2500万1000 mg/L聚合物,μ=100 mPa·s)+后续水驱体系中,最终采收率达到了62.41%。本研究为X区块化学驱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提高采收率 聚合物驱 表面活性剂驱 物理模拟
下载PDF
化学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13
作者 裴海华 张贵才 +3 位作者 葛际江 刘清华 王洋 王冲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0-356,共7页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而且经济上不适合于热采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化学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技术的一些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聚合物驱,碱驱,碱/表面活性剂驱。综述了各种方法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的研究现状和机理研究进展,并指出...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而且经济上不适合于热采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化学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技术的一些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聚合物驱,碱驱,碱/表面活性剂驱。综述了各种方法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的研究现状和机理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不同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当前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化学驱 聚合物驱 碱驱 碱/表面活性剂驱 提高采收率 综述
下载PDF
无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0
14
作者 朱友益 张翼 +2 位作者 牛佳玲 刘卫东 侯庆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6-351,共6页
无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可避免碱引起的结垢、乳化、腐蚀等负面作用,降低投资和操作成本,是具有应用前景的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新技术。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有:缺少高效稳定的活性剂工业化产品,驱油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理论研究薄... 无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可避免碱引起的结垢、乳化、腐蚀等负面作用,降低投资和操作成本,是具有应用前景的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新技术。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有:缺少高效稳定的活性剂工业化产品,驱油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理论研究薄弱,评价方法不健全,矿场试验少、技术风险较大。影响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体系黏度、界面张力、乳化强度等,二元体系具有较高的黏度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保障,体系油水界面张力越低驱油效率越高,体系乳化性能也显著影响驱油效果。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提高配方适应性、驱油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优化注入方案,加强现场监测和跟踪调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复合驱 二元复合驱 表面活性剂 驱油机理 现场试验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中乳化作用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04
15
作者 李世军 杨振宇 +1 位作者 宋考平 康万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1-73,共3页
评价了不同机械搅拌力、不同含水率条件下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溶液与原油间的乳化能力 ,研究了这种三元复合驱过程中形成的乳化液类型及其稳定性 ,给出了油水比、化学剂类型、浓度、外力及其综合作用对产生乳化的影响程度。分析了... 评价了不同机械搅拌力、不同含水率条件下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溶液与原油间的乳化能力 ,研究了这种三元复合驱过程中形成的乳化液类型及其稳定性 ,给出了油水比、化学剂类型、浓度、外力及其综合作用对产生乳化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中采出液产生乳化的原因。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表明 ,三元复合驱过程中产生的原油乳化作用是提高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驱油体系 乳化作用 乳状液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普通稠油化学驱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30
16
作者 汤明光 裴海华 +3 位作者 张贵才 蒋平 刘清华 王洋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S1期44-48,52,共6页
对于普通稠油,一次采油后常采用注水开发和热采方法。据中石化2007年底统计,采用注水开发动用的普通稠油储量占稠油总储量的30.1%,但由于水油流度比高,使得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当油层太薄或埋藏太深时,热量损失严重,经济上不适... 对于普通稠油,一次采油后常采用注水开发和热采方法。据中石化2007年底统计,采用注水开发动用的普通稠油储量占稠油总储量的30.1%,但由于水油流度比高,使得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当油层太薄或埋藏太深时,热量损失严重,经济上不适合采用热采方法。化学驱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接替手段。因此,文中重点综述了聚合物驱、碱驱、碱/表面活性剂驱、碱/聚合物驱技术在普通稠油油藏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机理研究进展,指出了稠油化学驱中出现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化学驱 聚合物驱 碱驱 碱/表面活性剂驱 碱/聚合物驱 研究现状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四次采油问题 被引量:55
17
作者 郭尚平 田根林 +2 位作者 王芳 雷巧会 陶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9-53,共5页
建议及早考虑和研究在三次采油之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四次采油问题。以聚合物驱三次采油后注表面活性剂体系和液晶体系驱油为例,在微观和宏观模型以及天然和人造岩心上进行实验,初步探索研究了三次采油后进行四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 建议及早考虑和研究在三次采油之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四次采油问题。以聚合物驱三次采油后注表面活性剂体系和液晶体系驱油为例,在微观和宏观模型以及天然和人造岩心上进行实验,初步探索研究了三次采油后进行四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可能性。探索研究表明,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即使只用当前的强化采油方法,四次采油的前景也是不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次采油 采油 聚合物驱油 采收率
下载PDF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动态特征 被引量:190
18
作者 程杰成 王德民 +1 位作者 李群 杨振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7-40,共4页
相对于其他提高采收率方法 ,三元复合驱对原油性质和油藏性质更为敏感。为此 ,大庆油田在室内研究成功的基础上 ,先后进行了 5个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 ,研究了不同油藏特性、不同井距和不同配方的三元复合驱特征。试验结果表明 ,与聚合物... 相对于其他提高采收率方法 ,三元复合驱对原油性质和油藏性质更为敏感。为此 ,大庆油田在室内研究成功的基础上 ,先后进行了 5个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 ,研究了不同油藏特性、不同井距和不同配方的三元复合驱特征。试验结果表明 ,与聚合物驱相比 ,三元复合驱过程中注入能力下降幅度低 ,采出能力和综合含水的下降幅度大 ,在低含水期出现了乳化和结垢现象 ,三元复合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 2 0 %以上。尽管注采能力下降 ,但由于含水率大幅度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速度 注入能力 采液能力 乳化 结垢 大庆油田 三元复合驱 矿场试验 动态特征
下载PDF
梳形聚丙稀酰胺的特性及应用 被引量:34
19
作者 罗健辉 卜若颖 +2 位作者 朱怀江 王平美 刘玉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5-68,73,共5页
梳形聚丙烯酰胺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 ,在相同条件下 ,梳形聚丙烯酰胺比大庆产聚丙烯酰胺的增粘能力高 5 8%~ 81%,比日本三菱公司产MO 40 0 0的增粘能力高 2 2 %~ 70 %;其驱油效果比聚丙烯酰胺约提高一倍 ,降低聚合物用量 3 0 %以上。... 梳形聚丙烯酰胺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 ,在相同条件下 ,梳形聚丙烯酰胺比大庆产聚丙烯酰胺的增粘能力高 5 8%~ 81%,比日本三菱公司产MO 40 0 0的增粘能力高 2 2 %~ 70 %;其驱油效果比聚丙烯酰胺约提高一倍 ,降低聚合物用量 3 0 %以上。梳形聚丙烯酰胺在油田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和深部调驱中已取得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剂 梳形聚丙烯酰胺 抗盐聚合物 聚合物驱 三元复合驱 调剖剂 应用效果
下载PDF
新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天然混合羧酸盐 被引量:31
20
作者 李干佐 沈强 +1 位作者 郑立强 毛宏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7-59,63,共4页
本文是一篇专论,介绍了天然混合羧酸盐的原料(油脂下脚料),界面活性及抗二价离子的能力,简述了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配方筛选方法,介绍了针对我国不同酸值原油研制的含天然混合羧酸盐的3个ASP典型配方。
关键词 羧酸盐 表面活性剂 ASP 三元复合驱油 化学驱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