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weat Rate and Electrolyte Composition in Young Women of Varying Body Mass Indices during Moderate Exercise
1
作者 Omorede E. Osayande Eloghosa E. Ogbonmwan Andrew C. Ugwu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16年第4期14-22,共9页
Sweat is a hypotonic fluid excreted by sweat glands to cool the body. There are conflicting reports on whether or not body composition has an effect on thermoregulatory responses especially during exercise. This study... Sweat is a hypotonic fluid excreted by sweat glands to cool the body. There are conflicting reports on whether or not body composition has an effect on thermoregulatory responses especially during exercise.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determining and comparing sweat rate and electrolyte composition in underweight (BMI BMI 30 kg/m<sup>2</sup>) during moderate exercise. Forty women (19 - 25 years) were used during this study after assessing their health status. They were stratified for BMI with each group having a total of ten women. It was ensured that all the women used in the study were euhydrated before commencing the research. Before sweat collection, the treadmill was calibrated according to the Bruce Treadmill Protocol. Sweat samples were obtained with a sweat suction apparatus from a 120 cm<sup>2</sup> circular area marked on the skin of the face and neck, after a 15 minute fast walk on a treadmill at an inclination of 15° and at a speed of 4.2 km/h at 27°C room temperature. The time at which sweating commenced in the subjects was recorded. Sweat rate (L/hour)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formula: sweat rate (L/hr) = (pre-exercise body weight - Post-exercise body weight)/exercise duration. Each sweat sample was collected and analysed immediat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bese women had a significantly (P < 0.05) higher sweat rate and underweight women had a significantly (P < 0.05) lower sweat rate than all the other groups. Furthermore, subjects with a high body surface area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weat rates compared to subjects with lower body surface area. Sweat electrolyte composition did not change in all BMI groups. In conclusion, obese subjects ar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fluid imbalances than underweight and normal weight subjects during moderate exercise. Also, underweight women might be at a thermoregulatory disadvantage because of their reduced body fat and body surfac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eat rate sweat Electrolyte Composition THERMOREGULATION Body Mass Index Moderate Exercise
下载PDF
皮表微流控出汗率检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2
作者 魏磊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4年第15期43-45,48,共4页
汗液检测已成为可穿戴生化检测研究的热点,其中出汗率检测是汗液检测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导纳式出汗率传感器具有低成本、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是出汗率检测的主流方法,而导纳/阻抗测量是出汗率检测系统的核心。首先,文章... 汗液检测已成为可穿戴生化检测研究的热点,其中出汗率检测是汗液检测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导纳式出汗率传感器具有低成本、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是出汗率检测的主流方法,而导纳/阻抗测量是出汗率检测系统的核心。首先,文章论述了微流控出汗率传感的基本原理;然后,详细设计了基于AD5933芯片的导纳/阻抗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结构,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最后,给出了面向铜电极的出汗率检测系统的程序设计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汗率传感 微流控技术 软硬件设计 AD5933
下载PDF
青年女性胸部出汗分布和出汗率的测定
3
作者 王兆芳 丁波 +1 位作者 张辉 陈思璘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5-152,共8页
针对目前关于人体出汗的研究均未涉及到女性胸部出汗的细化,从而导致关于女性文胸热湿优化设计并无科学的出汗率数值参考的问题,探究了青年女性胸部出汗分布规律、局部出汗率差异和整体出汗率大小。实验选取15名青年女性受试者,在温度... 针对目前关于人体出汗的研究均未涉及到女性胸部出汗的细化,从而导致关于女性文胸热湿优化设计并无科学的出汗率数值参考的问题,探究了青年女性胸部出汗分布规律、局部出汗率差异和整体出汗率大小。实验选取15名青年女性受试者,在温度为26℃、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下,采用本文提出的新型“三明治”结构吸汗贴测定胸部整体出汗率,进行代谢率为50~60 W/m2的静坐和系列代谢率为200~250 W/m2的中高强度运动,随后得到胸部出汗分布规律,测定出胸部非显性出汗率、显性出汗率、不同区域出汗率和不同运动阶段出汗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显性出汗过程中,乳房中心点(BP点)周围环状区域、胸部边缘环状区域(尤其靠近前中)的出汗率相对较高并较先出汗;静坐状态下胸部非显性出汗率为(0.004 7±0.003 7) mg/(min·cm2),中高强度运动状态下胸部显性出汗率为(0.405 5±0.178) mg/(min·cm2);局部区域显性出汗率中,靠近前中的胸部出汗率最大为1.844 mg/(min·cm2),其次是BP点周围为0.664 mg/(min·cm2),再是胸部上边缘和下边缘。此出汗分布规律可指导文胸罩杯结构优化和通风透气孔分布设计,胸部出汗率可为文胸罩杯材料透湿性能指标的选择和新材料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企业开发新型透湿性能卓越的文胸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出汗率 胸部出汗分布 显性出汗率 非显性出汗率 文胸热湿舒适性 文胸设计
下载PDF
夏季穿着医用防护服人员热应激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国忠 戴维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1-226,共6页
为降低夏季医护人员长时间穿着医用防护服带来的健康风险,选取标准中国男性人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预测热应变(PHS)模型、热应变决策辅助(HSDA)系统和Fiala体温调节模型3种经典人体热应变模型,模拟人体穿着医用防护服时在夏季不同环境工... 为降低夏季医护人员长时间穿着医用防护服带来的健康风险,选取标准中国男性人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预测热应变(PHS)模型、热应变决策辅助(HSDA)系统和Fiala体温调节模型3种经典人体热应变模型,模拟人体穿着医用防护服时在夏季不同环境工况下的核心温度和出汗率,进而确定不同环境工况下的推荐补水量和安全工作时间。结果表明:环境参数对生理应激影响显著,不同环境下核心温度最大差值为11.17℃,出汗率最大差值为6592 g/h;环境温度每增大1℃,相对湿度每升高1%,安全时间平均缩短5.9和0.89 min;环境温度36和40℃时,安全时间仅为88~124和75~100 min;3种模型在低温低湿时预测结果相对接近,在高温高湿时预测结果存在明显差距,核心温度预测差值最大为7.55℃,平均出汗率预测差值最大为5654.35 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医用防护服 热应激 医护人员 核心温度 出汗率 预测热应变(PHS) 热应变决策辅助(HSDA)
下载PDF
穿暴汗服赛前训练对拳击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介涛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第16期13-17,共5页
该研究将24名拳击运动员按照是否穿着暴汗服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进行4周赛前训练,通过最大摄氧量和心率变异性指标来反映穿着暴汗服进行赛前减重对拳击运动员机能状态影响的差异。组内最大摄氧量指标前后比较,实验组提升3.0... 该研究将24名拳击运动员按照是否穿着暴汗服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进行4周赛前训练,通过最大摄氧量和心率变异性指标来反映穿着暴汗服进行赛前减重对拳击运动员机能状态影响的差异。组内最大摄氧量指标前后比较,实验组提升3.04mL/(kg·min)(P<0.01),对照组提升1.16mL/(kg·min)(P<0.01);前、后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组间最大摄氧量指标提升百分比横向比较结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心率变异性指标前后纵向比较结果为:实验组的频域指标——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SDs Between Adjacent NN Intervals,RMSSD)、相邻间期的差值标准差(Adjacent Normal RR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andard Deviation,SDSD),以及总功率(Total Power,TP)、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时域指标——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N Interval,SDNN)、RMSSD、SDSD,以及TP、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指标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心率变异性指标提升百分比横向比较结果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得出结论:穿着暴汗服在赛前减重的同时有利于最大摄氧量的提高,且提升效果高于不穿暴汗服;穿着暴汗服进行赛前训练有利于提高拳击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但是,穿和不穿暴汗服对心率变异性的提升效果并无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拳击 赛前减重 暴汗服 最大摄氧量 心率变异性
下载PDF
手掌接触性生物检材DNA检出率与汗孔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敖健恒 缪磊 +5 位作者 王慧颖 章天云 王涛 唐永行 胡利平 聂胜洁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136-142,共7页
目的研究男性手掌接触性生物检材的DNA(即接触性DNA)检出率与汗孔密度的关系,探索影响接触性DNA检出率的因素。方法使用加层捺印法采集73名男性大学生右手小鱼际掌印,对限定区域进行汗孔计数;采用手掌直接擦拭法和载玻片转印间接擦拭法... 目的研究男性手掌接触性生物检材的DNA(即接触性DNA)检出率与汗孔密度的关系,探索影响接触性DNA检出率的因素。方法使用加层捺印法采集73名男性大学生右手小鱼际掌印,对限定区域进行汗孔计数;采用手掌直接擦拭法和载玻片转印间接擦拭法转移35名受试者的手掌接触性生物检材,使用直接扩增法对检材进行PCR,并对STR结果进行分析;对2种转移方法的STR等位基因检出率与汗孔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综合汗孔采集成功率为84.93%,汗孔密度为(531.41±97.69)个/cm^(2),最小值为309个/cm^(2),最大值为814个/cm^(2);35名受试对象的手掌汗孔密度和直接擦拭法、间接擦拭法的STR等位基因检出率之间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1=0.806,P2=0.701)。结论通过2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对手掌接触性生物检材进行DNA检验,均表明手掌汗孔密度与接触性DNA的检出率无相关性,说明汗孔密度不是接触性DNA检出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或不是其唯一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孔密度 接触性DNA DNA检出率 相关性
下载PDF
人体出汗率分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文欢 钱晓明 +2 位作者 范金土 师云龙 牛丽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9-184,共6页
为全面准确地评价人体热舒适调节过程中潜热的具体表现,从人体显性汗和非显性汗2种出汗方式出发,综述了国内外人体皮肤表面出汗的研究及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其测量方式和不同环境中的局部与整体出汗率。目前,通气汗囊法和吸汗贴片法是... 为全面准确地评价人体热舒适调节过程中潜热的具体表现,从人体显性汗和非显性汗2种出汗方式出发,综述了国内外人体皮肤表面出汗的研究及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其测量方式和不同环境中的局部与整体出汗率。目前,通气汗囊法和吸汗贴片法是最为常用的2种方式,研究结果显示人体运动达到稳定时二者之间的测量结果无显著差异。对比局部出汗率结果显示,人体局部显性出汗率较高的部位是躯干部位,非显性出汗率最高的部位是手部和脚部,局部非显性出汗率范围在0.02~0.07 mg/(cm2·min)之间。人体局部出汗率的分布特点对服装设计以及暖体假人的皮肤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出汗率 显性出汗率 非显性出汗率 出汗率分布
下载PDF
应用男体出汗图谱的运动装设计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佳怡 卢业虎 +3 位作者 王发明 孙艳娇 王喆 朱敏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122,共7页
运动装的结构设计影响其热湿传递性能,从而影响着装者的舒适性。为此,根据男体局部出汗分布特征和当前各种吸湿排汗面料的特性,设计了几款不同面料拼接的运动装,采用34区段出汗暖体假人Newton来客观评价所研发的人体绘图运动服装的热阻... 运动装的结构设计影响其热湿传递性能,从而影响着装者的舒适性。为此,根据男体局部出汗分布特征和当前各种吸湿排汗面料的特性,设计了几款不同面料拼接的运动装,采用34区段出汗暖体假人Newton来客观评价所研发的人体绘图运动服装的热阻、湿阻和透湿指数,并通过热应激预测(PHS)模型预测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穿着运动装后的人体生理指标(包括皮肤温度、核心温度、出汗率、总出汗量)的变化,从而评价所研制的运动装在不同环境下对人体的热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汗图谱 人体绘图运动装 出汗率 热湿传递 出汗暖体假人
下载PDF
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湿热环境习服汗流失与汗离子的变化 被引量:5
9
作者 许弟群 王人卫 +4 位作者 李国强 吴卫兵 李合 赵璨 陈千红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18,56,共6页
目的:探讨积极湿热环境习服机体汗流失及其有关离子的变化。方法:8名男性中长跑运动员(年龄16.59±1.38岁,体脂率18.34%±5.77%,最大耗氧量57.12±2.12mL/kg/min)要求习服前1天在33℃、RH80%环境房内热暴露60min,随后连续9... 目的:探讨积极湿热环境习服机体汗流失及其有关离子的变化。方法:8名男性中长跑运动员(年龄16.59±1.38岁,体脂率18.34%±5.77%,最大耗氧量57.12±2.12mL/kg/min)要求习服前1天在33℃、RH80%环境房内热暴露60min,随后连续9天,每天在环境房内热身5min后完成3次、每次15min以40%VO2max负荷强度蹬骑功率自行车,次间休息5min。记录每天运动前后心率、核心温度和体重,在积极习服的第1、5、9天,检测汗钠、钾、氯离子浓度,评估离子流失总量。结果:积极习服初末期比较运动终止即刻心率下降10bpm(P<0.05)、核心温度下降0.28℃(P<0.05),总出汗率和单位面积出汗率约增加42%(P<0.05),汗钠、氯离子浓度分别下降31%、32%(P<0.05);钾离子浓度及上述3种离子总量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3种离子总量流失均先增加后下降。结论:运动员湿热环境积极热适应9天后,机体成功习服,习服增强了机体汗腺功能,汗离子流失总量趋势变化在不同的习服阶段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温度 出汗率 汗离子 热习服 中长跑 青少年 运动员
下载PDF
中长跑运动员10天热适应过程中机体热调节反应及HSP_(70)变化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卫兵 王人卫 许弟群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6-51,共6页
目的:观察10天热适应过程中机体热调节反应及HSP70变化,探讨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比赛实践中热适应的有效建立。方法:以8名中长跑男性运动员为受试对象,在温度为33℃、湿度为80%RH环境条件下,进行连续10天60 min、40%VO2max强度的热适应运... 目的:观察10天热适应过程中机体热调节反应及HSP70变化,探讨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比赛实践中热适应的有效建立。方法:以8名中长跑男性运动员为受试对象,在温度为33℃、湿度为80%RH环境条件下,进行连续10天60 min、40%VO2max强度的热适应运动,观察第2天、6天和10天机体热调节反应及HSP70变化。结果:中长跑运动员10天热适应过程中的体核温度、心率、主观感觉疲劳程度、出汗量、出汗率、汗液电解质离子和HSP70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适应过程中运动后体核温度、心率逐渐下降,运动排汗能力增强,汗液电解质离子浓度显著下降(P<0.01),运动后HSP70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热适应过程中机体出现体核温度下降、心率下降、排汗能力增强和HSP70水平升高等热适应性变化,提示中长跑运动员经过10天热适应运动后,机体已经有效地建立了热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跑运动员 热适应 体核温度 心率 汗液离子 热休克蛋白70
下载PDF
出汗状态下舒适皮肤温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海英 胡松涛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0-113,共4页
现有的2种公式计算得到的舒适皮肤温度相差较大,为明确其计算的准确性,利用实验方法,对出汗状态下的人体皮肤温度进行了测试,并通过主观问卷,调查了人体热感觉和出汗情况。通过对3种活动水平下舒适皮肤温度和热感觉的分析,建立了舒适皮... 现有的2种公式计算得到的舒适皮肤温度相差较大,为明确其计算的准确性,利用实验方法,对出汗状态下的人体皮肤温度进行了测试,并通过主观问卷,调查了人体热感觉和出汗情况。通过对3种活动水平下舒适皮肤温度和热感觉的分析,建立了舒适皮肤温度与代谢量之间的关系式。通过对比发现,本文得到的舒适皮肤温度计算式与Gonzalez公式更接近,Fanger公式计算偏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汗 舒适皮肤温度 热感觉代谢量 出汗感指标 平均皮肤温度
下载PDF
不同环境温度和活动强度下人体出汗率测定 被引量:7
12
作者 魏洋 王革辉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11年第5期9-13,共5页
提出了一种测定人体出汗量的方法—衣物增重法,并利用该法分别测定20、25、28℃环境温度下,8名受试者在跑步机上分别以2、4、6mi/h(54、107、161 m/min)的速度跑步15min后的出汗量。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并对出汗率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 提出了一种测定人体出汗量的方法—衣物增重法,并利用该法分别测定20、25、28℃环境温度下,8名受试者在跑步机上分别以2、4、6mi/h(54、107、161 m/min)的速度跑步15min后的出汗量。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并对出汗率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环境温度和活动强度对人体单位面积出汗率均有显著影响,环境温度分别为20、25、28℃以及活动强度分别为2、4、6mi/h时,人体单位面积出汗率的范围为1.605~681.100 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温度 活动强度 出汗率 衣物增重法
下载PDF
织物结构改变对吸湿排汗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魏春艳 崔永珠 +1 位作者 姜凤琴 符春丽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22,共3页
从纤维类别、织物紧密度、织物组织等因素的改变来改善织物的吸湿透汽性。主要选用天然纤维中的棉和化纤中的二维中空涤纶、普通圆截面涤纶、纳米竹碳涤纶,采用纯纺或混纺方式,以不同紧度和平纹、2/2斜纹、透孔、六枚变则缎纹4种组织织... 从纤维类别、织物紧密度、织物组织等因素的改变来改善织物的吸湿透汽性。主要选用天然纤维中的棉和化纤中的二维中空涤纶、普通圆截面涤纶、纳米竹碳涤纶,采用纯纺或混纺方式,以不同紧度和平纹、2/2斜纹、透孔、六枚变则缎纹4种组织织成织物。采用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方法,对16种不同织物的吸水高度和透湿量进行检测,找出最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织物的原料成分是影响吸湿排汗性的最主要因素,中空涤纶与棉混纺织物比普通涤棉混纺织物的吸水度高276.5%,透湿量高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结构 吸湿排汗性 测试 吸水高度 透湿量
下载PDF
甘薯微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武宗信 解红娥 +2 位作者 冯文龙 解晓红 陈丽 《山西农业科学》 1997年第4期59-62,共4页
在甘薯微茎尖组织培养中,材料消毒选择0.05%HgCl2溶液,时间9-10分钟,培养基琼脂浓度0.7%较为适宜。茎尖分化培养首选激素6-BA,浓度为0.25-2mg/L,或NAA0.01mg/L+6-BA0.5mg/L+GA30.1mg/L,成苗率可达85%左右。
关键词 甘薯 微茎尖 组织培养 激素 成苗率
下载PDF
脐橙采后免发汗式商品化贮藏保鲜工艺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春梅 蔡勇 +4 位作者 李建强 周建华 牛德宝 黎新荣 陈益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2,共5页
【目的】研究脐橙采后免发汗式商品化处理及贮藏保鲜技术,为脐橙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适时采摘的脐橙为原料,在前期自主研发的脐橙免发汗式中温预处理技术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不同防腐保鲜液配比、喷蜡条... 【目的】研究脐橙采后免发汗式商品化处理及贮藏保鲜技术,为脐橙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适时采摘的脐橙为原料,在前期自主研发的脐橙免发汗式中温预处理技术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不同防腐保鲜液配比、喷蜡条件、包装材料及贮藏方式对脐橙保鲜效果的影响,确定脐橙采后免发汗式商品化贮藏保鲜最佳工艺技术。【结果】防腐保鲜液配比、喷蜡条件、包装材料及贮藏方式对脐橙保鲜效果均有较大影响,脐橙采后免发汗式商品化贮藏保鲜的最佳工艺技术为:采后脐橙经清洗消毒,用40%百可得1000倍和22.2%戴挫霉500倍的防腐保鲜液于35℃恒温浸泡,风干后用浓度1∶4的40℃果蜡进行喷蜡处理,蜡液干燥30 s后薄膜袋单果包装放入杂木箱,置于负压强排式通风控温库贮藏,在此保鲜条件下,脐橙果实贮藏至150 d,好果率达95.40%,果实品质仍保持较好。【结论】采后免发汗式商品化贮藏保鲜技术(防腐保鲜液浸果+喷蜡+薄膜袋单果包装+装入杂木箱+负压强排式通风控温库贮藏)可有效提高采后脐橙好果率,保持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橙 贮藏 保鲜 腐烂率 好果率 免发汗式
下载PDF
水玻璃-超细矿渣粉-水泥注浆材料主要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易健胜 徐辉东 马芹永 《建井技术》 2020年第3期26-30,共5页
为减少传统注浆材料水泥用量和提高矿渣回收利用率,以超细矿渣粉、水玻璃和水泥为主要材料,配制出一种新型复合注浆材料。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水胶比、超细矿渣粉掺量和水玻璃添加比例为因素水平,通过分析复合注浆材料的流动性、析水率及... 为减少传统注浆材料水泥用量和提高矿渣回收利用率,以超细矿渣粉、水玻璃和水泥为主要材料,配制出一种新型复合注浆材料。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水胶比、超细矿渣粉掺量和水玻璃添加比例为因素水平,通过分析复合注浆材料的流动性、析水率及固结体抗压强度,得出最优浆液配比。试验结果表明:不添加水玻璃时,不同水胶比的浆液流动度均在超细矿渣粉掺量为10时,达到最佳。随着超细矿渣粉掺量和水玻璃添加比例的增加,不同水胶比的浆液析水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水玻璃添加比例为1%时,不同超细矿渣粉掺量的固结体抗压强度增长率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玻璃超细矿渣粉水泥注浆材料 流动度 析水率 抗压强度
下载PDF
针织物汗液浸湿率对其防紫外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暴少帅 陈百顺 +1 位作者 张书耿 刘娜 《针织工业》 2017年第3期69-71,共3页
研究了吸附汗液对针织物防紫外线性能所产生的影响。采用模拟酸性、碱性汗液对同种类型不同颜色的7块针织物进行了处理,测试了针织物在不同汗液润湿率条件下的防紫外性能,分析了汗液浸湿率对针织物防紫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针织物汗... 研究了吸附汗液对针织物防紫外线性能所产生的影响。采用模拟酸性、碱性汗液对同种类型不同颜色的7块针织物进行了处理,测试了针织物在不同汗液润湿率条件下的防紫外性能,分析了汗液浸湿率对针织物防紫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针织物汗液浸湿率从0增加至60%时,针织物的紫外线透过率T(UVA)AV在逐渐升高,紫外线防护系数UPFAV在逐渐变小,针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在逐渐变差;当汗液浸湿率由60%继续增加至100%时,针织物的紫外线透过率T(UVA)AV开始逐渐降低,紫外线防护系数UPFAV在逐渐增大,针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开始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织物 汗液浸湿率 紫外线透过率 紫外线防护系数 防紫外线性能
下载PDF
微汗低强度运动干预对银屑病病人体表温度和发汗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芳 孙晶 张英栋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415-2417,共3页
[目的]探讨微汗低强度运动干预对银屑病病人运动后体表温度和身体发汗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采用广汗法纯中医治疗的银屑病病人,进行微汗低强度运动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病人的体表温度、心率以及发热和出汗的时间。[结果]干预前后比较,... [目的]探讨微汗低强度运动干预对银屑病病人运动后体表温度和身体发汗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采用广汗法纯中医治疗的银屑病病人,进行微汗低强度运动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病人的体表温度、心率以及发热和出汗的时间。[结果]干预前后比较,病人皮肤能量分布、运动后心率、发热时间和出汗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银屑病病人进行微汗低强度运动干预,有助于达到银屑病中医广汗法治疗的全身温通、热而无汗的正汗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微汗 低强度运动 体表温度 心率
下载PDF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伴盗汗行玉屏风颗粒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于惠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第21期7-8,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伴盗汗行玉屏风颗粒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伴盗汗患儿,根据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基于常规治... 目的: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伴盗汗行玉屏风颗粒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伴盗汗患儿,根据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基于常规治疗行玉屏风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疾病复发率及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临床疗效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疾病复发率6.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盗汗、发热、咽喉充血及肺啰音等症状消退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伴盗汗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规避复发风险,对患儿的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盗汗 玉屏风颗粒 复发率
下载PDF
Traditional Japanese Style Bathing May Contribute to Good Health and Longevity
20
作者 Mayumi Watanabe Shigeharu Koboshi +3 位作者 Hiroshi Yoshimoto Kazuhiro Kobayashi Chikako Tomiyama Toru Abo 《Health》 CAS 2016年第8期756-763,共8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how traditional Japanese style bathing could promote good health. Using healthy volunteers, we assessed body temperature (core and cutaneous), red blood cells, white blood ...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how traditional Japanese style bathing could promote good health. Using healthy volunteers, we assessed body temperature (core and cutaneous), red blood cells, white blood cells (WBCs), venous blood gas parameters (PO2, SO2, PCO2, TCO2, HCO3, and pH), weight loss (which may indicate sweat volume), and the time until sweating before and after bathing. We simultaneously conducted a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using a bath additive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 bath additive on the same parameters. We found that bathing increased the core and cutaneous body temperature, as well as PO2, SO2, and blood pH. All of the subjects also showed increases in heart rate and weight loss (sweat volume). After bathing, the number and ratio of granulocytes increased while the number and ratio of lymphocytes decreased. These results tended to be emphasized in the bath additive group;however, significant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were not detected.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athing improved blood circulation and had a modulatory effect on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This suggested that traditional Japanese style bathing might contribute to good health and longevity;however, additional larger-scale studies were needed to confirm or refute this concl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y Temperature BATHING Bath Additive Blood Gas Heart rate swea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