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 Surface Optimization of Ultrasound-assisted Aqueous Two-phase Extraction of Sweet Potato Leaf Polysaccharides
1
作者 Yuxuan WU Junqing WANG Wenjie W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3年第3期106-112,共7页
[Objectives]The ultrasound-assisted aqueous two-phase extraction of sweet potato leaf polysaccharides was studied.[Methods]With the yield of sweet potato leaf polysaccharides as the index,the aqueous two-phase extract... [Objectives]The ultrasound-assisted aqueous two-phase extraction of sweet potato leaf polysaccharides was studied.[Methods]With the yield of sweet potato leaf polysaccharides as the index,the aqueous two-phase extraction system was determined,and the optimal extraction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by single-factor experiments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esults]The optimal parameters were ethanol concentration 25.68%,liquid-to-material ratio 55.83,and ultrasonic treatment time 38.33 min.Under these conditions,the yield of sweet potato leaf polysaccharides could reach 20.646 mg/g.[Conclusions]The ethanol/ammonium sulfate aqueous system is a rapid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extracting sweet potato leaf polysaccharide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weet potato leaf extract as a natural food addi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eous two-phase system Ultrasound assistance Response surface optimization sweet potato leaf polysaccharides
下载PDF
Sweet Potato Leaf Curl Virus: Coat Protein Gene Expression in <i>Escherichia coli</i>and Product Identification by Mass Spectrometry
2
作者 Dina Lida Gutierrez Reynoso Rodrigo A. Valverde Norimoto Murai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5年第19期3013-3024,共12页
Sweet potato is one of the first natural GMOs, genetically modified 8000 years ago by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as reported recently by Kyndt et al. A section of 10 kbp long DNA (Transferred- DNA or T-DNA) of the Ri (R... Sweet potato is one of the first natural GMOs, genetically modified 8000 years ago by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as reported recently by Kyndt et al. A section of 10 kbp long DNA (Transferred- DNA or T-DNA) of the Ri (Root-inducing) plasmid was transferred to the plant genome by A. rhizo-genes and has been maintained in all 291 hexaploid sweet potato cultivars of the world. The maintenance in the sweet potato genome and expression of two T-DNA genes for tryptophan-2-monooxygenease (iaaM) and for indole-3-acetamide hydrolase (iaaH) are likely to be physiologically significant since these enzymes convert tryptophan to indole-3-acetic acid, a major plant growth hormone auxin.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Lam) is ranked the third most important root crop after potato and cassava, and the seventh in global food crop production with more than 126 million metric tons. Although sweet potato originated in Central or South America, China currently produces over 86% of world production with 109 million metric t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North Carolina is the leading producer with 38.5% of the 2007 sweet potato production, followed by California, Mississippi, and Louisiana with 23%, 19%, and 15.9%, respectively. Leaf curl virus diseas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sweet potato throughout the world. One of the causal agents is Sweet potato leaf curl virus (SPLCV) belonging to the genus Begomovirus (family Geminiviridae). Although SPLCV does not cause symptoms on Beauregard, one of the most predominant sweet potato cultivars in the US, it can reduce the yield up to 26%. Serological detection of SPLCV is not currently available due to the difficulties in obtaining purified virions that can be used as antigen for antiserum production. In attempts to obtain the coat protein (CP) of SPLCV for antibody production, primers were designed to amplify the CP gene. This gene was cloned into the expression vector pMAL-c2E as a fusion protein with maltose-binding protein, and transformed into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XL1-Blue. After gene induction, a fusion protein of 72 kDa was purified by amylose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The yield of the purified fusion protein was approximately 200 μg/liter of bacterial culture. Digestion with enterokinase cleaved the fusion protein into a 42.5 kDa maltosebinding protein and a 29.4 kDa protein. The latter protein was identified by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as the coat protein of SPLCV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mass spectrometry elucidated the sequences corresponding to 37% of amino acid positions of the SPLCV coat prote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Purification Coat PROTEIN Escherichia coli Mass Spectrometry MALTOSE Binding PROTEIN sweet potato leaf CURL VIRUS
下载PDF
Postharvest Quality and Physiological Behavior of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Lam.) Leaf Stalks Under Three Temperatures 被引量:4
3
作者 PENG Yan XU Yong-quan +1 位作者 DUAN Dao-fu MAO Lin-chu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44-248,共5页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Lam.) leaf stalks were cut into 20 cm length, and stored at 20, 6, and 2℃. The respiration rate, ethylene production, ascorbic acid, free amino acid, total chlorophyll content, freshne...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Lam.) leaf stalks were cut into 20 cm length, and stored at 20, 6, and 2℃. The respiration rate, ethylene production, ascorbic acid, free amino acid, total chlorophyll content, freshness, and shelf life were determined during storag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torage temperatures on the quality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in sweet potato leaf stalks. Wound responses were observed as high respiration rate and ethylene production immediately after cutting. Sweet potato leaf stalks were found to be sensitive to chilling injury manifested as browning and water-soaking on the surface at 2℃. In contrast, sweet potato leaf stalks were susceptible to senescence, exhibited by etiolating and yellowing, at 20℃. Loss in weight and chlorophyll was minimized under low temperatures. High temperatures also caused the accumulation of amino acids with a significant loss of ascorbic acid and chlorophyll. Sweet potato leaf stalks had a storage life of 16 days at 6℃, 8 days at 2℃, and 6 days at 20℃,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eet potato leaf stalks storage quality
下载PDF
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汪俊领 易军鹏 +4 位作者 李欣 刘文超 段续 李璐瑶 高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5,共12页
为探讨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品质的影响,探寻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最适干燥工艺。采用不同温度(60、70、80℃)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 HAD)、60℃热泵干燥(heat pump drying, HP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 为探讨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品质的影响,探寻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最适干燥工艺。采用不同温度(60、70、80℃)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 HAD)、60℃热泵干燥(heat pump drying, HP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 FD)5种不同的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进行脱水处理,并对干茶样品进行感官评价同时检测分析了干茶中的主要成分及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在HAD中,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茶叶总酚、总黄酮含量下降,可溶糖含量升高,单宁含量没有变化;HAD 80℃干茶中,引发茶汤涩味的酚类物质和黄酮含量低,茶汤色及香气感官评分高,香气组分最多且综合品质最好;HAD 60℃干茶总酚、总黄酮和苦味氨基酸含量均高,苦涩味较重;FD干茶外形评价最好且单宁含量最低,但其总酚和总黄酮最高,且青草香气重,这与其挥发性物质中愈创木酚含量高有关,使其感官评分较低。所有干茶样品的香气成分中,1-辛烯-3-醇、愈创木酚和β-紫罗兰酮的OAV值均高于100,是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干茶中的关键香气成分。该研究为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风味的形成及加工工艺优化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叶茶 冠突散囊菌发酵 干燥工艺 品质分析 香气成分
下载PDF
不同富硒方式对甘薯叶蛋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5
作者 高琦 段文瀚 +4 位作者 彭雪 王宁 卢雅婷 张倩 薛友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35,共7页
以甘薯叶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叶面与土壤进行富硒处理,通过分析甘薯叶中硒含量及甘薯叶蛋白的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研究不同富硒方式对甘薯叶蛋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叶面富硒与土壤富硒都能提高甘薯叶蛋白的硒含量,在1.6 mg/mL的富... 以甘薯叶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叶面与土壤进行富硒处理,通过分析甘薯叶中硒含量及甘薯叶蛋白的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研究不同富硒方式对甘薯叶蛋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叶面富硒与土壤富硒都能提高甘薯叶蛋白的硒含量,在1.6 mg/mL的富硒质量浓度条件下两种富硒处理组蛋白硒含量分别达到了20.10 mg/g与1.68 mg/g。富硒对甘薯叶蛋白的抗氧化活性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其中,叶面富硒可使甘薯叶蛋白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提升19.17%。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除硒含量对抗氧化活性有较大影响外,样品中总酚与总黄酮含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样品的抗氧化活性。经对比可知,叶面富硒能更好地提高甘薯叶蛋白中的硒含量,是较佳的富硒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 甘薯叶蛋白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茎段和穴盘大小对北方叶用甘薯越冬育苗的影响
6
作者 毛思帅 裴志超 +3 位作者 李仁崑 孙丹 曹跃 杨立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45-51,共7页
为探索北方叶用甘薯越冬穴盘育苗,设置4个茎段大小(4、6、8、10 cm,用D1、D2、D3、D4表示)和5种穴盘规格(32、50、72、105、128孔),搭配14个处理,研究不同搭配对种苗成活率、幼苗长势(茎粗、株高等)和鲜重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 为探索北方叶用甘薯越冬穴盘育苗,设置4个茎段大小(4、6、8、10 cm,用D1、D2、D3、D4表示)和5种穴盘规格(32、50、72、105、128孔),搭配14个处理,研究不同搭配对种苗成活率、幼苗长势(茎粗、株高等)和鲜重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穴盘下,随着茎段增长,幼苗的成活率、叶片数、基部茎粗和株高呈现增加的趋势,进而地上部鲜重和整株鲜重也随之增加,以D4处理最高。相同茎段下,随着穴盘孔数增加,幼苗的叶片数、基部茎粗、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全株鲜重减少,源于穴盘对地下部的影响,以32孔处理最高。不同茎段和穴盘搭配下,D4-32处理的生长情况最好,3月中旬,对于地上部鲜重而言,D2-72处理(9.79 g)可达到与D4-32处理相同的效果(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其叶片数、基部茎粗和株高等指标满足移栽水平;对于整株鲜重而言,D2-105处理(10.21 g)可达到与D4-32处理相同的效果,且可节省228.1%的育苗面积,参考其重量,1月中旬,D3-72处理下的地上部和整株鲜重接近上述两个处理的水平,可节省125.0%的育苗面积。综合秧苗生长情况与经济效益,3月中旬移栽时,推荐D2-105,即含2个腋芽茎段与105孔穴盘的搭配,如有生产条件在1月中旬移栽,推荐D3-72,即含3个腋芽茎段与72孔穴盘的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甘薯 北方 越冬育苗 茎段大小 穴盘大小
下载PDF
甘薯叶粉添加量对面包品质、抗氧化性及淀粉消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董晓琳 马丽苹 +3 位作者 边雪洁 焦昆鹏 杨浩昆 王澄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6-203,共8页
以不同添加量甘薯叶粉面包为研究对象,通过面包基本指标的测定以及感官评定研究甘薯叶粉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并通过体外实验来分析甘薯叶粉对面包的抗氧化和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面包相比,甘薯叶面包的比容下降、水分含量... 以不同添加量甘薯叶粉面包为研究对象,通过面包基本指标的测定以及感官评定研究甘薯叶粉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并通过体外实验来分析甘薯叶粉对面包的抗氧化和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面包相比,甘薯叶面包的比容下降、水分含量增加、色泽变暗。添加量为0.5%和1%时,面包的质构特性无显著差异,感官评价总分高于对照面包。且随着甘薯叶粉添加量的增加,面包的总酚含量(0.67~3.10 mg GAE/g)、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4.15%~67.47%)和抗性淀粉相对含量(6.48%~27.47%)显著增大。综上,添加甘薯叶粉,可以提高面包的抗氧化性及抗消化性,研究结果为甘薯叶在面包类焙烤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叶粉 面包 质构 抗氧化 淀粉消化
下载PDF
生长前期光照强度对甘薯叶片光合生理和结薯的影响
8
作者 蒋杨影 唐铭均 +3 位作者 张林茜 吕长文 唐道彬 王季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75-2585,共11页
探明甘薯生长前期不同光照强度对叶片光合生理和结薯性的影响,为甘薯合理套作高位作物提供高产理论依据和实践对策。于2021年,以不同干率和叶型的甘薯品种S1(潮薯1号)、S2(广薯87)和S3(渝苏162)为主区,以L200[(200±50)μmol m^(-2)... 探明甘薯生长前期不同光照强度对叶片光合生理和结薯性的影响,为甘薯合理套作高位作物提供高产理论依据和实践对策。于2021年,以不同干率和叶型的甘薯品种S1(潮薯1号)、S2(广薯87)和S3(渝苏162)为主区,以L200[(200±50)μmol m^(-2)s^(-1)]、L500[(500±50)μmol m^(-2)s^(-1)]和L800[(800±50)μmol m^(-2)s^(-1)]不同光照强度为副区,开展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叶片的光合特性、组织结构和植株结薯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甘薯叶片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RUBP羧化酶活性、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块根干物质重逐渐降低,以高光照强度L800处理最优;而胞间CO_(2)浓度(C_(i))、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a/b、块根干率,以低光照强度L200处理最优。通过因子分析综合评价,高干率S3品种在弱光环境下表现最好,低干率S1品种表现最差。甘薯叶片主要通过增加光合色素的含量与增加叶面积指数来提高对光能的捕获,协同叶片组织结构、光合生理及RUBP羧化酶活性的可塑性变化来适应弱光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光照强度 叶片组织结构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甘薯茎叶收获仿垄型割台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9
作者 谭营 尚书旗 +5 位作者 王东伟 何晓宁 朱浩 郑超 李绪 邹茂茂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5-73,共9页
为解决甘薯茎叶相互交错缠绕、难以分离导致收获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甘薯秧蔓收获机拨禾割台,并对锯齿形圆盘刀、拨禾轮式仿垄型割刀切割甘薯茎秆的过程进行力学和运动学分析,得到其作业参数范围。利用ANSYS和SolidWorks分别建立甘薯... 为解决甘薯茎叶相互交错缠绕、难以分离导致收获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甘薯秧蔓收获机拨禾割台,并对锯齿形圆盘刀、拨禾轮式仿垄型割刀切割甘薯茎秆的过程进行力学和运动学分析,得到其作业参数范围。利用ANSYS和SolidWorks分别建立甘薯茎秆的柔性体和拨禾轮式仿垄型割台模型,将建立好的模型在ADAMS仿真软件中进行植株与割台之间的刚-柔耦合模型分析,得到割刀切割茎秆时所产生的切割力大小。以机组前进速度、割台转速、切割角度作为田间试验因素,甘薯秧蔓回收率为验证指标进行田间试验,并利用Design-Expert 13.0软件中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各试验因素交互作用对甘薯秧蔓回收率的影响,建立回归模型,得到最优工作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当机组前进速度为0.801m/s、割台转速为50.037r/min,切割角度为123.309°时,甘薯秧蔓的回收率达到91.524%。根据最优工作参数组合为作业参数进行田间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甘薯秧蔓回收率的平均值为92.83%,相对误差小于5%,最优参数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茎叶 仿垄型割台 收获
下载PDF
基质土壤与氮钾配合施用对菜用甘薯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陈雅亚 董晓丽 +5 位作者 柴沙沙 王连军 雷剑 靳晓杰 杨新笋 张文英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86,共10页
探究不同基质土壤中追施不同氮钾肥对菜用甘薯茎尖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湖北主栽菜用甘薯“鄂菜薯10号”为供试材料,在泥炭土、有机基质栽培土、田间土中追施不同氮钾肥处理,测定菜用甘薯在不同处理下可溶性总糖、蔗糖、硝酸盐、... 探究不同基质土壤中追施不同氮钾肥对菜用甘薯茎尖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湖北主栽菜用甘薯“鄂菜薯10号”为供试材料,在泥炭土、有机基质栽培土、田间土中追施不同氮钾肥处理,测定菜用甘薯在不同处理下可溶性总糖、蔗糖、硝酸盐、总黄酮、总酚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增施氮肥降低了菜用甘薯茎尖总酚、总黄酮、绿原酸质量分数,提高了蔗糖和硝酸盐质量分数;钾肥降低了可溶性总糖质量分数;3种基质土壤类型对菜用甘薯硝酸盐呈显著正相关性.综合而言,3种基质土壤中田间土种植菜用甘薯总糖和多酚类物质积累最多,泥炭土中氮、钾肥追施量分别为3.22 g/m 2,0.69 g/m 2,有机基质栽培土每次追施钾肥0.69 g/m 2,田间土不施肥时可溶性总糖、蔗糖、总黄酮、总酚、绿原酸等积累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甘薯 土壤肥力 氮钾施肥 糖分积累 总酚
下载PDF
改性红薯叶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特性比较
11
作者 王译晗 刘荣 +2 位作者 竹娟 陈立莉 曲文鑫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8-136,共9页
该文研究了以红薯叶为原料提取红薯叶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并采用物理粉碎法、酸法、碱-过氧化氢法、纤维素酶法对其进行改性,通过对改性处理后的样品进行表征分析及理化性质的变化的研究,探究不同改性处理对... 该文研究了以红薯叶为原料提取红薯叶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并采用物理粉碎法、酸法、碱-过氧化氢法、纤维素酶法对其进行改性,通过对改性处理后的样品进行表征分析及理化性质的变化的研究,探究不同改性处理对其微观形貌、化学结构、晶相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显示改性处理改变了红薯叶IDF的微观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果显示化学结构无明显变化;比表面积(BET)结果显示改性前后红薯叶IDF比表面积有一定影响。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改性前后的特征衍射峰位置基本未发生改变。改性操作提高了不溶性膳食纤维的阳离子吸附能力(CEC)和负电荷吸附能力(TNC)分别提升0.31~2.86、0.75~2.88倍,以酸改性的SIDF3表现出最强的持水力(WHC)、膨胀力(SC)、葡萄糖吸附能力(GAC),相较于未改性的SIDF1分别提升了0.34、4.33、0.16~0.39倍;以酶改性的SIDF5的持油力(OHC)最强,相较于未改性的SIDF1提升了0.24倍。研究结果表明对红薯叶进行不同改性处理可以改变其性质和功能特性,为进一步应用红薯叶不溶性膳食纤维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叶 不溶性膳食纤维 改性
下载PDF
红薯叶饼干的研制及抗氧化活性、消化特性的研究
12
作者 徐洪宇 张京京 +1 位作者 刘晓岩 崔浩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6期24-33,共10页
运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以感官得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法对红薯叶饼干的配方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最优配方工艺条件下制作的红薯叶饼干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消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红薯叶饼干最佳配方:白砂糖、鸡蛋液、红薯叶粉及黄... 运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以感官得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法对红薯叶饼干的配方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最优配方工艺条件下制作的红薯叶饼干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消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红薯叶饼干最佳配方:白砂糖、鸡蛋液、红薯叶粉及黄油添加量分别为36.5%、14.6%、9.7%及30.6%,在此条件下,感官评分为83.2;红薯叶饼干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强于普通饼干提取物,其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0.90、3.12 mg/mL;红薯叶粉添加后,饼干的快消化淀粉含量从22.41%下降到17.76%,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的含量分别增加了5.84%和10.47%,且红薯叶饼干的体外消化率低于普通饼干,红薯叶饼干血糖指数预测值为56.35,属于中等血糖指数食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叶饼干 响应面优化 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 抗氧化活性 消化特性
下载PDF
红薯叶叶片及其叶柄中多元素的分析
13
作者 吴慧卿 邢东海 +3 位作者 陈益新 李南 吴含秀 梁晓涵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27期101-106,共6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别对30批红薯叶中叶片、叶柄进行多元素测定。主成分分析表明红薯叶叶片的特征元素比叶柄的特征元素丰富,Al、Ti、Fe、V、Na、Mg、Ca、Co、Mn、K、Sr、Zn、B、Cu、Ba和Tl这16种元素为红薯叶叶片的特征元素...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别对30批红薯叶中叶片、叶柄进行多元素测定。主成分分析表明红薯叶叶片的特征元素比叶柄的特征元素丰富,Al、Ti、Fe、V、Na、Mg、Ca、Co、Mn、K、Sr、Zn、B、Cu、Ba和Tl这16种元素为红薯叶叶片的特征元素,Ca、Sr、B、K、Na、Mg、Ba、Tl和Mn这9种元素为红薯叶叶柄的特征元素,同时是叶片和叶柄共同的特征元素;所有被测样品中,Pb、Hg、As、Cd和Cr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要求。但叶片中Pb、Hg、As和Cd这4种重金属元素检出率均比叶柄高,说明红薯叶叶片富集Pb、Hg、As和Cd这4种重金属元素的能力更强;在矿物质中,除元素Se未检出外,红薯叶叶片和叶柄中8种矿物质含量趋势一致(K>Ca>Na>Mg>Fe>Mn>Zn>Cu),但是叶片的含量均比叶柄高,说明叶片对矿物质的富集能力比叶柄强。综上,红薯叶受Pb、Hg、As、Cd和Cr等5种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较低,叶片的特征元素比叶柄的特征元素丰富,且叶片中各元素的含量均比叶柄高,说明叶片对矿物质的富集能力比叶柄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P-MS 红薯叶 矿物质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甘薯叶柄藤类黄酮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罗丽萍 高荫榆 +2 位作者 洪雪娥 夏冬华 陈才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48-250,共3页
研究薯蔓黄酮(FSPV)对瘤株和动物的抗肿瘤作用。采用MTT法研究FSPV对4种瘤株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动物移植性肿瘤肉瘤S180为模型,以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观察FSPV对动物的抗肿瘤作用。结果表明:FSPV能显著抑制4种瘤株... 研究薯蔓黄酮(FSPV)对瘤株和动物的抗肿瘤作用。采用MTT法研究FSPV对4种瘤株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动物移植性肿瘤肉瘤S180为模型,以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观察FSPV对动物的抗肿瘤作用。结果表明:FSPV能显著抑制4种瘤株的生长,并呈一定的剂量浓度关系;尤其对HL-60瘤株效果最佳。FSPV对S180荷瘤小鼠有较强的抑瘤作用(p<0.05),并以中剂量(400mg/kgbw)的抑瘤率最高;结论:FSPV对4种瘤株和移植性S180肉瘤小鼠具有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叶柄藤 黄酮 抗肿瘤作用 MTT法
下载PDF
甘薯叶柄藤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高荫榆 洪雪娥 +2 位作者 罗丽萍 夏冬华 陈才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3-106,共4页
研究薯蔓黄酮(FSPV)的体外抗氧化作用。测定了FSPV对二苯代苦味酰自由基(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同时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其对亚油酸的抗氧化性。实验结果表明:FSPV对DPPH的清除效果良好... 研究薯蔓黄酮(FSPV)的体外抗氧化作用。测定了FSPV对二苯代苦味酰自由基(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同时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其对亚油酸的抗氧化性。实验结果表明:FSPV对DPPH的清除效果良好(IC50=8.60mg/L);对O2·清除能力强于芦丁但弱于VC;对·OH的清除能力强于芦丁和VC;对亚油酸也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体外实验证实,FSPV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叶柄藤 黄酮 抗氧化作用 硫代巴比妥酸
下载PDF
红薯叶茶酒的开发及酿造工艺 被引量:16
16
作者 岳春 宋兴华 +2 位作者 何义萍 胡保珍 闻臻臻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4-86,共3页
以红薯叶、茶叶浸提液为培养液,以白沙糖、玉米糖浆为碳源,以活性干酵母为发酵菌种,采用液体发酵法酿造茶酒,并通过正交试验找出最优发酵条件,实现了红薯叶的进一步利用。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配比方案为:白糖:糖浆为1:1,红薯叶:茶叶为1:1,p... 以红薯叶、茶叶浸提液为培养液,以白沙糖、玉米糖浆为碳源,以活性干酵母为发酵菌种,采用液体发酵法酿造茶酒,并通过正交试验找出最优发酵条件,实现了红薯叶的进一步利用。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配比方案为:白糖:糖浆为1:1,红薯叶:茶叶为1:1,pH4.5,糖度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叶 茶叶 酒精发酵 调配
下载PDF
甘薯叶柄藤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高荫榆 罗丽萍 +2 位作者 洪雪娥 夏冬华 陈才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00-202,共3页
研究薯蔓多糖(PSPV)对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体液免疫调节作用。采用碳粒廓清实验研究PSPV对正常和免疫低下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血清溶血素测定法研究PSPV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结果表明:PSPV可提高正常和免疫低下小鼠的廓清... 研究薯蔓多糖(PSPV)对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体液免疫调节作用。采用碳粒廓清实验研究PSPV对正常和免疫低下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血清溶血素测定法研究PSPV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结果表明:PSPV可提高正常和免疫低下小鼠的廓清指数K和呑噬指数α,800mg/kg剂量的PSPV可显著提高小鼠血清的血清溶血素HC50。结论:PSPV具有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的作用,可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同时也可极显著地增强小鼠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叶柄藤 多糖 免疫调节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体液免疫 PSPV
下载PDF
特白一号薯叶制品功能性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台建祥 华希新 +3 位作者 王家万 钮福祥 黄光荣 付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1-167,共7页
以特白一号甘薯(Ipomea batatas Lam.)叶为主要原料制成“维康”饲喂用环磷酰胺抑制免疫机能的动物及高脂模型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胸腺、脾脏重量、吞噬率、T淋巴细胞总数、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均明显高于环磷酰胺对照组(P<0.01);... 以特白一号甘薯(Ipomea batatas Lam.)叶为主要原料制成“维康”饲喂用环磷酰胺抑制免疫机能的动物及高脂模型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胸腺、脾脏重量、吞噬率、T淋巴细胞总数、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均明显高于环磷酰胺对照组(P<0.01);实验组小鼠的血清TC、TG和LPO含量均明显低于高脂模型组(P<0.01),HDL-C明显高于高脂模型组(P<0.01);体外抗栓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呈量效关系。临床结果:脾气虚证和脾不统血证及其理化指标均明显优于香菇多糖片对照组。提示:“维康”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和防治高脂血症作用,对脾气虚和脾不统血证有良好的、可靠的保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叶制品 临床应用 免疫 血脂 脾气虚 甘薯
下载PDF
不同品种甘薯叶提取物抗氧化及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冉 程霜 +2 位作者 王雷 曾庆华 张书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83-289,共7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7个品种甘薯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探讨甘薯叶抗氧化和降血糖的潜力。以甘薯叶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体外实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DPP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7个品种甘薯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探讨甘薯叶抗氧化和降血糖的潜力。以甘薯叶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体外实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DPP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OH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7个品种甘薯叶提取物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具有明显差异。甘薯叶总多酚含量介于15.02~33.33 mg GAE/g DW,总黄酮含量介于1.06~3.11 mg RE/g DW。徐薯18、济薯18和龙薯9甘薯叶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品种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龙薯9自由基(DPPH·、ABTS^+·、·OH)清除能力最强;济薯18还原能力最强;商薯19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最强。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 <0.01),而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 0.05)。本研究表明甘薯叶是潜在抗氧化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优质来源,为甘薯种植和生产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叶 多酚 抗氧化 Α-葡萄糖苷酶 品种 黄酮
下载PDF
红薯叶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8
20
作者 于立芹 刘捷 +1 位作者 卢奎 马丽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1,共5页
以红薯叶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研究了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水比、提取次数、醇液比对多糖提取量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红薯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2 h,提取温度100℃,料水比1∶110,提取次数3次,醇液比3∶1.同时对红薯叶... 以红薯叶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研究了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水比、提取次数、醇液比对多糖提取量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红薯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2 h,提取温度100℃,料水比1∶110,提取次数3次,醇液比3∶1.同时对红薯叶多糖脱蛋白、透析进行纯化.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红薯叶多糖为吡喃型多糖,且葡萄糖为主要的单糖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叶多糖 提取 正交试验 脱蛋白 红外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