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ies on Xyloglucanase during the Germination of Seeds of Tamarindus indica
1
作者 K. R. Siddalinga Murthy S. Kantharaju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14年第4期36-43,共8页
Germinating seeds of Tamarindus indica contain endo-β-1, 4-xyloglucanases which degrade tamarind xyloglucan, but not carboxymethylcellulose (CMC). The xyloglucanases are isolated from the germinating tamarind seeds u... Germinating seeds of Tamarindus indica contain endo-β-1, 4-xyloglucanases which degrade tamarind xyloglucan, but not carboxymethylcellulose (CMC). The xyloglucanases are isolated from the germinating tamarind seeds using 50 mM acetate buffer, pH 5.5 containing 0.5 M NaCl. The Km value is 0.667 g/liter and the enzyme is optimally active at pH 5.5 and stable between pH 4 - 6.5.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is 45?C and is quite stable upto 50?C. The activity declined by 50% at 60?C and is completely inactivated at 70?C. Highest xyloglucanase activity and specific activity are observed on the 23rd day of germination. Th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five isozymes of xyloglucanases which are visualized by activity staining separately with congo red and grams iodine. Isozyme 2 is the major xyloglucanase present throughout the germination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marindus indica Xyloglucan XYLOGLUCANASE tamarind SEED
下载PDF
酸角保健软糖的加工工艺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邵金良 黎其万 +3 位作者 刘宏程 杜丽娟 杨芳 束继红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1-205,共5页
试验采用直接破碎法制备酸角胶体液、添加琼脂、卡拉胶、魔芋粉等增稠稳定剂;白砂糖、木糖醇、蛋白糖等甜味剂以及柠檬酸等制备酸角保健软糖。采取L9(34)正交实验确定了增稠稳定剂的最佳配比和用量为:琼脂:卡拉胶:魔芋粉=0.4%:2.5%:0.2%... 试验采用直接破碎法制备酸角胶体液、添加琼脂、卡拉胶、魔芋粉等增稠稳定剂;白砂糖、木糖醇、蛋白糖等甜味剂以及柠檬酸等制备酸角保健软糖。采取L9(34)正交实验确定了增稠稳定剂的最佳配比和用量为:琼脂:卡拉胶:魔芋粉=0.4%:2.5%:0.2%;通过观察实验和感官品评确定了几种甜味剂的用量为:白砂糖25%,甜味剂含量为5.0%,其中麦芽糖浆含量为:3.0%,木糖醇1.9%,蛋白糖0.1%;以产品的色泽、组织形态、滋味和口感等作为评价指标,通过L16(44)正交实验筛选出制作酸角保健软糖的最佳配方为:酸角胶体液:甜味剂总量:柠檬酸:增稠稳定剂总量等的最佳配比为12.0%:30.0%:0.05%:2.4%。此法加工的软糖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酸角果肉和种子中含有的罗望子多糖胶,避免加热前处理对产品造成的不利影响;产品酸香味突出,具有良好的咀嚼性、弹性和口感,食用和携带方便,且具备一定的保健功能,研制成本低,市场前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角 保健软糖 加工工艺 罗望子多糖胶
下载PDF
酸角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0
3
作者 赵一鹤 杨时宇 李昆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22-126,共5页
酸角用途广泛,可作果用、医用、加工成饮料或食品、提取罗望子多糖和抗氧化物,以及园林绿化等多种用途,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酸角的国内外综合利用现状,指出目前国内外酸角的开发利用多集中在果肉的加工利用,罗望子多糖的提取和应用,并根... 酸角用途广泛,可作果用、医用、加工成饮料或食品、提取罗望子多糖和抗氧化物,以及园林绿化等多种用途,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酸角的国内外综合利用现状,指出目前国内外酸角的开发利用多集中在果肉的加工利用,罗望子多糖的提取和应用,并根据酸角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角 罗望子多糖
下载PDF
甜角的花部特征和传粉系统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芳 赵一鹤 +2 位作者 杨时宇 吴疆翀 李体初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72,共6页
以10年生甜角品种"SRITONG"(金色)为研究对象,进行甜角花部特征和传粉系统的研究,并进行了人工控制授粉试验。结果表明,甜角的单花、花序、单株水平上的开花物候都表现出开花的不同步性,单花花期约2天,种群花期达5个月;花粉... 以10年生甜角品种"SRITONG"(金色)为研究对象,进行甜角花部特征和传粉系统的研究,并进行了人工控制授粉试验。结果表明,甜角的单花、花序、单株水平上的开花物候都表现出开花的不同步性,单花花期约2天,种群花期达5个月;花粉活力在开花后可持续6 h,3 h内相对较高,达到62.65%;柱头在花药散粉时明显高于花丝,便于接受异花花粉,在开花3 h后具有可授性,可持续2天;甜角杂交指数(OCI)为5,花粉/胚珠比(P/O)为1 929.6,为兼性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传粉媒介,与人工套袋控制授粉的试验结果一致。研究结果为提高甜角坐果率和结实率,增加其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角 开花动态 传粉 兼性异交
下载PDF
新型增稠稳定剂—罗望子多糖的制备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元藩 刘玲 +1 位作者 姜鹤俊 伙杰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1-24,共4页
罗望子多糖(TSP)是从豆科植物罗望子(TamatindusindicaL.)种子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增稠剂和稳定剂。本文介绍了罗望子多糖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日化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 罗望子多糖 增稠剂 稳定剂 制备
下载PDF
罗望子果胶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杰 王辉宪 +7 位作者 王玲 王婷 袁河 周春姣 蒋红梅 杨华武 赵国玲 庹苏行 《广州化工》 CAS 2014年第13期52-55,89,共5页
首先用有机酸水溶液法从罗望子种子中提取罗望子果胶,然后以正交优化的方法对其相关工艺进行了优化,最后对罗望子果胶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如下:料液比1∶35,pH=4.6,煮沸20 min,沉降4 h;通过实验证明:在此条件... 首先用有机酸水溶液法从罗望子种子中提取罗望子果胶,然后以正交优化的方法对其相关工艺进行了优化,最后对罗望子果胶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如下:料液比1∶35,pH=4.6,煮沸20 min,沉降4 h;通过实验证明:在此条件下,果胶提取率可达到52.8%。通过最佳工艺所得产品指标优于国家果胶产品标准;最后通过对罗望子果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得到了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望子 果胶 抗氧化
下载PDF
酸角风味软糖的研制 被引量:1
7
作者 余铭 袁唯 王永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748-5750,共3页
[目的]获得风味独特、质量稳定的酸角软糖。[方法]以酸角、琼脂、魔芋精粉、卡拉胶、麦芽糖浆与白砂糖为主要原料,用制得软糖的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软糖配方。[结果]酸角风味软糖的最优配方为酸角原汁120 g,白... [目的]获得风味独特、质量稳定的酸角软糖。[方法]以酸角、琼脂、魔芋精粉、卡拉胶、麦芽糖浆与白砂糖为主要原料,用制得软糖的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软糖配方。[结果]酸角风味软糖的最优配方为酸角原汁120 g,白砂糖200 g,麦芽糖浆200 g,琼脂1 g,魔芋精粉9 g,卡拉胶4 g。在最佳配方下制得的软糖呈琥珀色,有浓郁的酸角特有风味,口感绵软,有良好的咀嚼性和弹性。[结论]该研究获得了风味独特、口感良好的酸角风味软糖,为酸角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角(tamarindus indica Linn.) 软糖 制作配方 优化
下载PDF
罗望子种仁球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的构效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任丽琨 安琪 +8 位作者 边鑫 陈凤莲 杨杨 王冰 艾连中 宋子波 向艳玲 石彦国 张娜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2-280,共9页
以罗望子种仁提取多糖后的残渣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碱溶酸沉淀法提取罗望子种仁球蛋白(TSG),对其结构及功能特性进行研究,以期为TSG新蛋白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试验基础。结果表明:TSG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10~70 ku之间,属低分子质量蛋白... 以罗望子种仁提取多糖后的残渣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碱溶酸沉淀法提取罗望子种仁球蛋白(TSG),对其结构及功能特性进行研究,以期为TSG新蛋白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试验基础。结果表明:TSG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10~70 ku之间,属低分子质量蛋白;游离巯基及二硫键含量分别为(33.97±2.94)μmol/g和(44.08±3.79)μmol/g;亲水性氨基酸含量为54.98%。TSG结构上的特点使其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且溶解性、乳化性优于大豆分离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望子 种仁球蛋白 功能特性 构效关系
下载PDF
十九份酸豆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RAP标记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永强 刘贵群 +1 位作者 黄建昌 肖艳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32-36,共5页
以19份酸豆资源为试材,采用SRAP标记技术,研究了酸豆遗传多样性,以期为酸豆资源的育种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26对引物组合中有15对引物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条带百分率大于25%,扩增出135条清晰的条带,其中72条为多态性条带,平均... 以19份酸豆资源为试材,采用SRAP标记技术,研究了酸豆遗传多样性,以期为酸豆资源的育种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26对引物组合中有15对引物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条带百分率大于25%,扩增出135条清晰的条带,其中72条为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9条带,其中4.8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53.12%,19份酸豆资源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602~0.947,平均为0.791,UPGMA聚类分析,可将19份酸豆资源聚类四大类,野生材料之间的遗传差异小;非野生材料之间的遗传差异大于野生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豆 种质资源 SRAP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分析酸角和甜角中挥发性成分差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吟 段丽萍 +2 位作者 陈胜 谭烨 刘莹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6181-6189,共9页
目的分析酸角和甜角挥发性成分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3种酸角和2种甜角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基于指纹图谱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s... 目的分析酸角和甜角挥发性成分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3种酸角和2种甜角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基于指纹图谱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s,ROAV),结合聚类热图分析酸角和甜角中挥发性成分差异。结果3种酸角和2种甜角样品中共鉴定出48种挥发性成分,包括16种醛类、11种醇类、6种酯类、5种酸类、5种酮类、2种烯类、2种硫醚类及1种吡嗪类。酸角样品中醛类(26.38%~31.82%)、酯类(18.81%~23.12%)、酸类(9.27%~12.03%)、烯类(1.05%~1.35%)物质相对含量明显高于甜角,而甜角样品中酮类(25.13%~27.36%)、醇类(19.60%~21.32%)物质相对含量高于酸角。通过构建特征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并结合ROAV筛选出16种关键特征挥发性成分,分别为5-甲基糠醛、糠醛、5-羟甲基糠醛、乙酸甲酯、己酸乙酯、苯甲醛、异戊醛、异戊醇、1-戊烯-3-醇、β-罗勒烯、(E)-2-庚烯醛、庚醛、辛醛、2,3-丁二醇、糠(基)硫醇和甲基庚烯酮,共同构成了酸角和甜角丰富的果甜香特征香气的主体。丁酸为酸角关键挥发性成分,醋酸和丙酸等酸类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较高且对总体香气具有重要修饰作用,可能赋予了酸角较明显的酸香。结论GC-IMS技术能够有效区分酸角和甜角,利用指纹图谱和聚类热图能够直观看出其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可为酸角和甜角的识别及精细化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角 甜角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Traditional Soaking Processes on the in Vitro Digestibility of Taro(Colocasia esculenta L.SCHOTT)Flour
11
作者 Imar Djibrine Soudy Laurent Alves de Oliveira +7 位作者 Nicolas Limas Nzouzi Mamadou Godefroy Izzedine Abdelaziz Arada Ousmane Dahab Atteib Djidda Alhadj Alfaroukh Oumar Idriss Bruno Eto Denis Grancher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4年第3期258-263,共6页
A traditional process used by farmers in Chad consists in soaking slices of taro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in tamarind infusion, or in corn solution or in water over a 24-hour period to reduce the acridity of ta... A traditional process used by farmers in Chad consists in soaking slices of taro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in tamarind infusion, or in corn solution or in water over a 24-hour period to reduce the acridity of taro and facilitate cooking.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soaking on the in vitro digestibility of taro flour using or not using an α-amylase enzyme. The digestion without the enzyme has shown that the soaking processes improve the digestibility of taro flour (from 39.30% for the control sample to 75.11% (after tamarind infusion) and 78.67% (treatment with water) after 24 hours of soaking). Soaking over a 6-hour period and preferentially in tamarind infusion or in corn solution obtains highly digestible flour (around 95% of digestibility rate after 3 hours of enzymatic diges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casia esculenta L.SCHOTT SOAKING CORN Zea mays L. tamarind tamarindus indica L. In Vitro Di-gestibility AMYLAS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