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st and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nozzle inclination angle and swirl combustor in a low-tar biomass gasifier:a biomass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perspective
1
作者 Md Mashiur Rahman 《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 2022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A nozzle inclination angle and swirl combustor inside the low-tar biomass(LTB)gasifier reactor were tested and optimized to evaluate these effects on tar reduction to design tar-free producer gas.The tar reduction pro... A nozzle inclination angle and swirl combustor inside the low-tar biomass(LTB)gasifier reactor were tested and optimized to evaluate these effects on tar reduction to design tar-free producer gas.The tar reduction proces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 swirling flow created by the nozzle inclination angle,with the inclination angle of 55◦to the radial line,allowing good mixing between pyrolysis gases and gasifying agents.A separate swirl combustor has created large internal annular and reverses flow zones with the help of swirl flow,resulting in homogenized temperature inside the combustor and providing longer residence time;both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ombustion of mixed gasifying air-pyrolysis gases by the thermal cracking in the partial oxidation zone.Recircling ratio(RR)and combustion degree of volatiles are the two optimization parameters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NIA and swirl combustor.The result observed that outstanding tar reduction occurred in this novel system.About 86.5 and 12.8%of tar compounds are broken down in the partial oxidation zone and pyrolysis zone using the novel swirl combustor and NIA,respectively;gas outlet has observed producer gas having tar concentration of less than 1%.The optimiz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a lower recycling ratio(recycle gas/gasifying air)and a higher combustion degree of volatiles perform better in biomass gasification.Finally,this system generated producer gas with the tar concentration at an extremely low level of 7.4 mg/Nm^(3)for a biomass moisture content of 9%and appeared the lower heating value of 4.6–5.1 MJ/Nm^(3).This lower tar concentration might be directly coupled with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r a gas turbine for power 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gasification Downdraft moving bed gasifier Nozzle inclination angle swirl combustor swirl flow Tar Reduction
原文传递
Reconstruction of Turbulent Swirling Flow in a Dump Combustor
2
作者 Saad A. Ahmed Bharath V. Raghavan 《Journal of Mecha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2013年第7期414-420,共7页
关键词 燃烧室 转储 实验测量数据 激光多普勒测速 冲压发动机 旋流 湍流 网络预测模型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SWIRLING AND RECIRCULATING TWO-PHASE FLOW FIELD IN A COLD MODEL OF DUAL-INLET SUDDEN-EXPANSION COMBUSTOR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力行 李荣先 廖昌明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93-197,共5页
The axial and tangential velocities of gas and particle phases and particle concentration for turbulent swirling and recirculating gas-particle (simulating gas-droplet) flows in a cold model of a dual-inlet sudden-exp... The axial and tangential velocities of gas and particle phases and particle concentration for turbulent swirling and recirculating gas-particle (simulating gas-droplet) flows in a cold model of a dual-inlet sudden-expansion combustor with partially tangential central tubes, proposed by the present author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a 2-D LDV system and a laser optic fiber system combined with a sampling prob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both gas and particle strongly reverse flows and swirling flows in the head part of the combustor. The velocity slip between gas and particle phases is remarkable. Th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s higher near the wall and lower near the axis. There are two peaks in the concentration profiles near the inlet tubes. The above-obtained flow characteristics are favorable to ignition, flame stabilization and combustion. The results can also be used to validate the numerical mode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irling and recirculating flows gas-particle flows sudden-expansion combustor LDV measurements experimental studies
下载PDF
面向双级旋流燃烧器的10kHz滤波瑞利散射测温和CH_(2)OPLIF测量研究
4
作者 殷盛铭 费智勇 +8 位作者 李林烨 王绍杰 徐亮亮 林阳 王晟 叶景峰 夏溪 顾明明 齐飞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62-170,I0101,共10页
本文开展了常压下双级径向分层旋流燃烧器内旋流火焰的二维温度场及甲醛浓度场测量研究,发展了10kHz测量频率的滤波瑞利散射测温技术.首先,借助Hencken平面火焰炉构建了滤波瑞利散射信号与温度的校准关系.基于校准后的滤波瑞利散射系统... 本文开展了常压下双级径向分层旋流燃烧器内旋流火焰的二维温度场及甲醛浓度场测量研究,发展了10kHz测量频率的滤波瑞利散射测温技术.首先,借助Hencken平面火焰炉构建了滤波瑞利散射信号与温度的校准关系.基于校准后的滤波瑞利散射系统,获得了旋流火焰的二维温度场数据:实验分析主要聚焦于甲烷-空气混合物在不同当量比(0.65至1.05)下的温度场变化.在当量比为0.85的单旋流火焰中,观察到火焰形状由V形向M形的转变,这归因于热扩散效应与空气热传导效应的相互作用.此外,在双旋流火焰中,研究发现相同运行条件下,值班火焰与主火焰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从融合到分层的变化.本文详细描述了双旋流火焰分层现象期间的相平均温度场分布,并与瞬时CH_(2)O分布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波瑞利散射 平面激光诱导荧光 双级径向分层旋流燃烧 旋流火焰 温度场
下载PDF
筒形五喷嘴燃烧室冷态时均流场特性实验研究
5
作者 金明 陆羽笛 +3 位作者 刘占南 吉雍彬 葛冰 臧述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124,共8页
为深入研究五喷嘴燃烧室的流场特性,采用高频PIV测量方法对燃烧室中心截面的冷态流场开展实验研究,主要分析了燃烧室入口速度以及中心喷嘴旋流强度对五喷嘴燃烧室中心截面的时均流场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心喷嘴和外侧喷嘴出口均... 为深入研究五喷嘴燃烧室的流场特性,采用高频PIV测量方法对燃烧室中心截面的冷态流场开展实验研究,主要分析了燃烧室入口速度以及中心喷嘴旋流强度对五喷嘴燃烧室中心截面的时均流场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心喷嘴和外侧喷嘴出口均存在主回流区,外侧喷嘴与燃烧室壁面间存在角回流区,相邻喷嘴射流相互干涉。喷嘴旋流强度相同时,入口速度由10 m/s增大到20 m/s,中心喷嘴和外侧喷嘴的回流区形态、主回流区长度、最大回流速度位置和气流合并点位置基本不变。入口速度为14.3 m/s时,中心喷嘴旋流强度由0.63增大到0.84,中心喷嘴回流区长度增大,外侧喷嘴回流区长度不变,主回流区最大回流速度显著增大,且更靠近喷嘴出口,气流合并点径向位置基本不变,轴向位置向喷嘴出口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喷嘴燃烧室 粒子图像速度仪 入口速度 旋流强度 回流区
下载PDF
3级旋流器各级气量变化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王多 李锋 赵凯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6,共12页
为了探究中心分级燃烧室各级旋流器叶片数量与相应旋流气量变化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基于高推重比和高温升的技术需求,对设计模型进行了除旋流器外分块结构化网格划分,并在ICEM软件中实现混合网格周期性边界条件设置,进行3维数值模拟。... 为了探究中心分级燃烧室各级旋流器叶片数量与相应旋流气量变化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基于高推重比和高温升的技术需求,对设计模型进行了除旋流器外分块结构化网格划分,并在ICEM软件中实现混合网格周期性边界条件设置,进行3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确定最优方案的3级旋流器叶片数量分别为8、10和15。中心分级燃烧室每级旋流器流通气量随其相应旋流器叶片数量改变呈负相关变化关系;设计油气比为0.045时,中心分级燃烧室最优方案即基准型方案的温升可达1300 K,出口温度分布系数OTDF达到0.13,在性能所要求的0.10~0.15之间,出口径向温度分布系数RTDF达到0.081,在性能所要求的0.08~0.12之间;中心分级燃烧室出口截面OTDF值随火焰筒头部每级旋流器的叶片数量或旋流气量的变化关系是“V”形,RTDF值随头部每级旋流器的叶片数量或旋流气量的变化关系是类“V”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温升燃烧室 中心分级燃烧室 旋流器 燃烧性能 叶片数量 旋流气量 出口温度分布
下载PDF
3旋流燃烧室头部冷态流场数值计算与试验验证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伟 邸东 +2 位作者 刘云鹏 陈登炳 颜应文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为了探究单管燃烧室壁面开设光学观察窗与3维倾斜冷却孔对燃烧室冷态头部流场结构的影响规律,利用CFD软件对某型发动机单头部燃烧室结构及简化结构的流场特性进行数值计算,并利用粒子测速仪(PIV)对开设光学观察窗的单管燃烧室头部冷态... 为了探究单管燃烧室壁面开设光学观察窗与3维倾斜冷却孔对燃烧室冷态头部流场结构的影响规律,利用CFD软件对某型发动机单头部燃烧室结构及简化结构的流场特性进行数值计算,并利用粒子测速仪(PIV)对开设光学观察窗的单管燃烧室头部冷态流场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单管燃烧室冷态流场数值计算结果与PIV测量结果基本相同,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准确性。燃烧室进口空气流量的增加不影响燃烧室回流区的大小;单管燃烧室壁面冷却孔的布置位置对冷态流场中心回流区几乎无影响;在单管燃烧室水平方向壁面上开设光学观察窗,对水平方向的回流区影响较大,而垂直平面上的回流区几乎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旋流燃烧室 冷态流场 光学观测窗 粒子测速仪 冷却孔 回流区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燃烧室出流条件对涡轮静叶端壁流动结构和传热冷却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孙添一 张垲垣 +1 位作者 李志刚 李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163,共12页
论文数值研究了不同燃烧室旋流器时序位置与旋流方向工况下,涡轮静叶叶栅气动特征,端壁附近流动结构,总压损失系数和端壁、叶表传热与冷却特性以及冷却气的流动趋势;建立了双环预混旋流器(TAPS)燃烧室简化模型,将其与涡轮第一级静叶叶... 论文数值研究了不同燃烧室旋流器时序位置与旋流方向工况下,涡轮静叶叶栅气动特征,端壁附近流动结构,总压损失系数和端壁、叶表传热与冷却特性以及冷却气的流动趋势;建立了双环预混旋流器(TAPS)燃烧室简化模型,将其与涡轮第一级静叶叶栅进行整体数值计算。研究表明:本文计算采用的TAPS燃烧室模型旋流器出口旋流数为0.71,可以代表典型贫油预混燃烧室流动特征;火焰筒内壁发散冷却气会在静叶端壁附近形成高总压区,燃烧室旋流使中间叶展位置总压降低;正向旋流会在叶片前缘处分为两股,反向旋流则全部流入一个叶栅通道;燃烧室旋流冲刷会显著提升叶片吸力面上游换热强度,正向旋流会对下端壁压力面侧的冷却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槽缝射流局部吹风比在滞止点处最低,但旋流器正对叶片前缘时,旋流会削弱滞止点的影响;静叶端壁流动结构与传热、冷却特性受到燃烧室出流条件的显著影响,在进行叶栅气动性能优化与冷却结构设计时需对其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室旋流 发散冷却 静叶端壁 流动结构
下载PDF
非旋空气对分级贫油直喷燃烧室流动和雾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莫仪然 蔡延青 +4 位作者 刘富强 王凯兴 刘存喜 穆勇 徐纲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2-161,共10页
针对中心分级贫油直接喷射燃烧室头部,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平面激光Mie散射技术以及粒径测量技术,对比研究了非旋流空气与旋流空气四种不同的进气比例对燃烧室流动特性、喷雾特性以及燃油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常温常压状... 针对中心分级贫油直接喷射燃烧室头部,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平面激光Mie散射技术以及粒径测量技术,对比研究了非旋流空气与旋流空气四种不同的进气比例对燃烧室流动特性、喷雾特性以及燃油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常温常压状态,随着非旋流空气比例的增高,中心回流区不断缩小直至消失,预燃级燃油锥角不断减小,雾化受到阻碍,主燃级射流由向主燃级偏转逐渐转为向预燃级偏转,主油破碎效果先恶化后优化。在旋流器压降为1%和2%工况下,非旋流空气对两级燃油雾化均有抑制作用,随着非旋流空气比例的升高,空气对两级燃油雾化的阻碍作用呈现先增强后削弱的趋势,在压降为3.3%工况,非旋流空气比例对燃油雾化的影响较小。结果表明:非旋流空气与旋流空气比例为1∶2时,能够得到较为良好的流场结构、燃油分布和雾化效果,综合性能较好,是最优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室 旋流 中心分级 贫油直接喷射 雾化特性
下载PDF
基于Gauss羽流模型低阶预估旋流燃烧室中守恒标量的空间分布
10
作者 吴子恒 张弛 +1 位作者 张世红 王柏森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70-1086,共17页
混合分数是表征燃料-空气混合的守恒标量,是湍流燃烧建模的关键参考标量.其空间分布通常通过三维数值模拟获得,然而对于几何形状复杂的燃烧器,三维数值模拟耗时长、成本高,导致燃烧器迭代设计过程效率低.该研究发展了基于Gauss羽流(Gaus... 混合分数是表征燃料-空气混合的守恒标量,是湍流燃烧建模的关键参考标量.其空间分布通常通过三维数值模拟获得,然而对于几何形状复杂的燃烧器,三维数值模拟耗时长、成本高,导致燃烧器迭代设计过程效率低.该研究发展了基于Gauss羽流(Gaussian plume)模型的低阶模型来计算旋流燃烧室中的混合分数场,以加速燃料-空气混合策略的评估和参数化设计过程.相比传统的构型,新推导的Gauss羽流模型包含了径向对流的影响和针对旋流来流的修正.进一步发展了镜像反射模型来模拟壁面-羽流的相互作用,并引入相关修正来确保质量守恒.将新推导的Gauss羽流模型应用于甲烷旋流燃烧室混合分数场的低阶预测.基于数值收敛的三维数值模拟生成的数据库,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然后在宽范围条件下验证了模型的预测精度.该研究不仅为旋流燃烧器内混合分数的快速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而且为Gauss羽流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分数 Gauss羽流模型 低阶预估 旋流燃烧室
下载PDF
喷嘴特性对双旋流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影响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门玉宾 郑龙席 +3 位作者 邵万仁 柴昕 张燚 石磊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0-137,共8页
本文以双旋流全环燃烧室为试验对象,在高温高压试验条件下,通过调整全环燃油喷嘴的流量离散度和径向位置来研究其对出口温度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喷嘴燃油流量离散度控制在±4%以内时,采用简单的大、小流量喷嘴间隔搭配的方... 本文以双旋流全环燃烧室为试验对象,在高温高压试验条件下,通过调整全环燃油喷嘴的流量离散度和径向位置来研究其对出口温度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喷嘴燃油流量离散度控制在±4%以内时,采用简单的大、小流量喷嘴间隔搭配的方案即可保证出口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当燃油流量离散度放大到4%~8%时,采用本实验研究的搭配方案仍可保证出口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当燃油流量离散度放大到10%时,通过调整喷嘴搭配方案已经无法保证出口温度分布均匀性。燃油喷嘴径向位置较火焰筒头部中心线偏离旋流杯腔道高度的11.5%以内时,不影响出口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旋流燃烧室 高温高压 全环试验 燃油流量分布 出口温度分布 喷嘴径向位置
下载PDF
基于对冲旋流锅炉安全运行的冷态试验研究
12
作者 苏攀 张健 +3 位作者 靖浩然 于鹏峰 韩静 肖申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71,共6页
为满足新型超超临界对冲旋流燃烧锅炉首次大修后启动要求,同时针对锅炉最上层燃烧器烧损问题,开展了基于锅炉运行安全的冷态优化试验研究,主要包括一次风调平、磨煤机冷态通风阻力测试,以及炉内贴壁风、燃烧器冷却风、内外二次风冷态优... 为满足新型超超临界对冲旋流燃烧锅炉首次大修后启动要求,同时针对锅炉最上层燃烧器烧损问题,开展了基于锅炉运行安全的冷态优化试验研究,主要包括一次风调平、磨煤机冷态通风阻力测试,以及炉内贴壁风、燃烧器冷却风、内外二次风冷态优化和燃烧器飘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类对冲旋流燃烧锅炉仅通过调节较少一次粉管可调缩孔,就能满足一次风风速调平要求;锅炉CF层左右侧贴壁风挡板具有良好的调节特性,但在不同挡板开度下水冷壁贴壁风风速整体偏小;CF燃烧器冷却风随着风门挡板开度增大,风速增长缓慢;F6燃烧器飘带试验显示飘带易卷吸至燃烧器喷口。建议锅炉运行中增加各层贴壁风、燃烧器冷却风及外二次风挡板开度,以预防水冷壁高温腐蚀、冷却风量不足及外二次风旋流强度过大等问题,提高锅炉设备运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对冲布置 旋流燃烧器 冷态通风
下载PDF
塔式同轴分级旋流器结构参数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吕光普 张志浩 +4 位作者 刘潇 李圣男 刘恩惠 赵铁铮 郑洪涛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9-580,共12页
针对气态燃料-低排放塔式同轴分级燃烧室,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该分级旋流器的旋流角度、叶间流道斜径向角度和轮毂展向角度对燃烧流场结构和燃烧室性能的影响规律.与主燃1级旋流角相比,总压损失和两级流量分配比例受到主燃2级旋流角... 针对气态燃料-低排放塔式同轴分级燃烧室,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该分级旋流器的旋流角度、叶间流道斜径向角度和轮毂展向角度对燃烧流场结构和燃烧室性能的影响规律.与主燃1级旋流角相比,总压损失和两级流量分配比例受到主燃2级旋流角的影响更大.而燃烧效率、混合均匀性指数和排放性能在本文所选范围内受到旋流角度的影响相对有限.叶间流道斜径向和轮毂展向角的改变对燃烧室总压损失和回流区形态的影响比较显著.在轮毂展相角增加至30°以上时,NO_(x)和CO排放量的增幅明显.轮毂展向角的增加会使回流区宽度略有增加,但涡心位置会显著向下游移动.在保证燃烧性能的前提下,选择更低的旋流角度和更大的轮毂展向角能够进一步降低燃烧室的流动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式同轴分级 低排放燃烧室 旋流角 斜径向角 轮毂展向角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高温升燃烧室技术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炫午 曾青华 甘晓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5,共15页
随着先进军用航空发动机推重比要求的不断提高,主燃烧室向更高温升方向发展。本文基于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主燃烧室的主要特征与面临的技术挑战,综述了多旋流燃烧、中心分级燃烧、驻涡燃烧和可变几何燃烧等四类高温升燃烧组织的工作原理... 随着先进军用航空发动机推重比要求的不断提高,主燃烧室向更高温升方向发展。本文基于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主燃烧室的主要特征与面临的技术挑战,综述了多旋流燃烧、中心分级燃烧、驻涡燃烧和可变几何燃烧等四类高温升燃烧组织的工作原理和发展现状,分析它们的技术优势及挑战。就当前高油气比燃烧室来说,多旋流燃烧与中心分级燃烧是主要发展方向,但随着燃烧室油气比的持续提高,燃烧组织技术将面临更大技术挑战。通过综合分析,作者提出同心圆分区燃烧也可能是一种值得研究的适合更高油气比燃烧室的优选燃烧组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燃烧室 多旋流燃烧 中心分级燃烧 驻涡燃烧 可变几何燃烧 同心圆分区燃烧 综述
下载PDF
滑动弧等离子体激励对旋流燃烧室节油熄火特性的影响
15
作者 许书英 陈一 +3 位作者 屈美娇 胡长淮 王宇 侯豪豪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41,50,共10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在快速节油条件下扩稳防熄的迫切需求,为验证等离子体助燃(PAC)技术在拓宽动态熄火边界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建立了快速节油单头部旋流燃烧实验平台,并开展了滑动弧等离子体基于快速节油条件下的熄火特性研究。实验通... 针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在快速节油条件下扩稳防熄的迫切需求,为验证等离子体助燃(PAC)技术在拓宽动态熄火边界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建立了快速节油单头部旋流燃烧实验平台,并开展了滑动弧等离子体基于快速节油条件下的熄火特性研究。实验通过采集快速节油燃烧过程中OH*化学自发光信号,分析燃烧室熄火演化过程,对比研究了不同节油速率和流量下滑动弧等离子体激励对熄火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动态节油下熄火边界明显小于准稳态条件下的熄火边界,随动态节油和进气流量的增大,熄火边界变窄;施加PAC后,助燃效果显著,节油条件下的贫油熄火油气比明显降低,尤其在较大节油速率和流量下仍能维持稳定燃烧。进气流量为15 m^(3)/h、节油速率为0.09/s时边界拓宽最大,由0.064拓宽到0.052,拓宽程度达到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燃烧室 快速节油 滑动弧等离子体助燃 滑动弧等离子体放电 熄火特性
下载PDF
基于数值方法的燃气轮机贫预混旋流燃烧室单头部结构设计
16
作者 杨旸 李耀强 张金琦 《发电技术》 CSCD 2023年第5期712-721,共10页
为分析贫预混旋流燃烧室头部结构特性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了中心体端面形状、空气流量,燃料喷孔数量、位置,以及头部扩张比对燃烧火焰、流场及火焰动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流速增大到一定值后,火焰形态基本保持不变;增... 为分析贫预混旋流燃烧室头部结构特性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了中心体端面形状、空气流量,燃料喷孔数量、位置,以及头部扩张比对燃烧火焰、流场及火焰动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流速增大到一定值后,火焰形态基本保持不变;增加压力面燃料孔数量,高放热率区集中在中心回流区根部,同时增加压力面和吸力面燃料孔数量使得中心回流区根部温度更低,有降低热力NOx的趋势;增加火焰筒直径,有助于中心回流区沿径向扩张,导致火焰更长、更细;将中心体端面改成椭圆,会缩短火焰轴向长度;改变中心体端面形状基本不影响火焰传递函数幅值和相位,但增加燃料孔数量明显改变火焰传递函数相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旋流预混燃烧室 头部结构 燃料孔布置 燃烧特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燃气轮机贫预混多旋流组合燃烧室头部结构设计
17
作者 杨旸 郭德三 +1 位作者 李耀强 张金琦 《发电技术》 CSCD 2023年第2期183-192,共10页
根据势流理论对5种不同结构的多头部旋流器进行了讨论,从联焰、壁面温度、流场的角度选取其中3种形式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数值模拟研究,利用计算流体方法考察其主级和中心值班级燃烧器旋向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主级采用不同旋向... 根据势流理论对5种不同结构的多头部旋流器进行了讨论,从联焰、壁面温度、流场的角度选取其中3种形式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数值模拟研究,利用计算流体方法考察其主级和中心值班级燃烧器旋向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主级采用不同旋向时有利于联焰,但非对称流场会出现热斑,对满负荷状态下NO_(x)污染物以及火焰筒冷却带来影响;当仅有值班级旋流与主旋旋转方向不一致时,郁金香形状火焰较长;当全部旋流器(主旋加值班级)的旋向相同时,仅有一个郁金香形火焰;当相邻两主旋旋转方向不同时,产生稳定的一对郁金香形火焰与一对开火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旋流预混燃烧室 多头部结构 势流理论 燃烧特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主燃级基于旋流直射式喷嘴的超低排放燃烧室实验研究
18
作者 马存祥 唐军 +3 位作者 邓远灏 郭凯 房人麟 雷浩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6-136,共11页
为了实现航空发动机超低NOx超低排放的目标,本文提出贫油预混预蒸发低排放燃烧室主燃级采用旋流直射式喷嘴技术,达到主燃级燃油和空气强化混合的效果,获得良好均匀性的油气混合物进行燃烧。在单头部燃烧室试验件上实验研究了LTO循环4个... 为了实现航空发动机超低NOx超低排放的目标,本文提出贫油预混预蒸发低排放燃烧室主燃级采用旋流直射式喷嘴技术,达到主燃级燃油和空气强化混合的效果,获得良好均匀性的油气混合物进行燃烧。在单头部燃烧室试验件上实验研究了LTO循环4个工况(慢车、进场、爬升和起飞)的燃烧性能和污染排放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除慢车工况的燃烧效率接近0.99外,其余工况的燃烧效率均大于0.995;在LTO循环内,CO,UHC和NO_(x)排放均比CAEP/6排放标准降低50%以上,且NOx比CAEP/6低72.5%,达到了超低排放的目标;同时与其他各型低排放燃烧室相比,起飞工况、爬升工况的NOx排放在LTO循环中的占比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油预混预蒸发 超低排放 燃烧室 旋流直射式喷嘴 NOX排放
下载PDF
化学当量比对旋流燃烧器热声不稳定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国能 周昊 +1 位作者 李时宇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8-23,共6页
为探索旋流燃烧器内热声不稳定的产生机理,搭建了可调型旋流燃烧器热声不稳定试验台架。旋流燃烧器采用燃料风、直流二次风、旋流二次风和高动量三次风的配风结构,燃料风管直径与燃烧腔直径比为0.25。试验测量了旋流燃烧器的温度分... 为探索旋流燃烧器内热声不稳定的产生机理,搭建了可调型旋流燃烧器热声不稳定试验台架。旋流燃烧器采用燃料风、直流二次风、旋流二次风和高动量三次风的配风结构,燃料风管直径与燃烧腔直径比为0.25。试验测量了旋流燃烧器的温度分布和脉动压力,发现旋流燃烧器热声不稳定的脉动压力可达450Pa,压力幅值随着化学当量比的增大而减小;第1阶共振频率介于187-261Hz之间,随着化学当量比的增大先是减小,随后有一跃升过程,跃升之后随着化学当量比的增大而缓慢增大;第3阶共振频率介于717-805Hz之间;第5阶共振频率介于1178-1326Hz之间,第3阶和第5阶共振频率随着化学当量比的增大而缓慢增大;旋流燃烧器的燃烧火焰面随着化学当量比的增加而不断上移,最高燃烧温度可达1450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燃烧器 热声不稳定 化学当量比 频谱分析
下载PDF
双旋流空气雾化喷嘴喷雾、流动和燃烧性能 被引量:55
20
作者 彭云晖 林宇震 +1 位作者 许全宏 刘高恩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4,共14页
综述了现代燃烧室广泛使用的双旋流空气雾化喷嘴的关键设计参数以及工况对装该种喷嘴的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双旋流空气雾化喷嘴的关键设计参数包括双旋流器、文氏管、套筒的结构、旋流器的旋流数、套筒张角、文氏管与套筒的相对尺寸等,... 综述了现代燃烧室广泛使用的双旋流空气雾化喷嘴的关键设计参数以及工况对装该种喷嘴的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双旋流空气雾化喷嘴的关键设计参数包括双旋流器、文氏管、套筒的结构、旋流器的旋流数、套筒张角、文氏管与套筒的相对尺寸等,这些参数与燃烧室主燃孔一起作用,控制了该喷嘴的喷雾和流动特性,从而控制着燃烧特性,如点火、熄火及燃烧效率等。这些讨论为设计该类结构燃烧室打下理论和经验方面的基础,是优化和提高这种类型燃烧室的性能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燃烧室 旋流杯 流场 雾化 燃烧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