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孙以强《春舞》中西方浪漫主义风格与中华传统民乐特色的融合与呈现
1
作者 王伟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2-97,共6页
《春舞》是著名钢琴演奏家孙以强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钢琴独奏曲。《春舞》的结构是带复三部曲式,其优美的旋律、爽朗的节奏、绮丽的色彩、异域的风情都体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音乐特征,生动地表现了新疆人民的生活。本文研... 《春舞》是著名钢琴演奏家孙以强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钢琴独奏曲。《春舞》的结构是带复三部曲式,其优美的旋律、爽朗的节奏、绮丽的色彩、异域的风情都体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音乐特征,生动地表现了新疆人民的生活。本文研究中从《春舞》的内在艺术逻辑出发探究了作品的内在艺术表现,同时,以《春舞》为例,分析了钢琴与中国音乐结合的特色,最后,从《春舞》中探究了西方浪漫主义风格与中华传统民乐特色的融合,在展现《春舞》本身艺术逻辑的同时,对中西方艺术风格的融合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现阶段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以强:《春舞》 中西方浪漫主义风格 中华传统民乐 融合与发展
下载PDF
空间生产与文化变迁:湘南瑶族“串春珠”田野舞蹈民族志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符安可 谢春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3期114-124,共11页
舞蹈的形式、意义和表演方式与社会空间、文化符号、权力关系和身份构建密切相关。“串春珠”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舞蹈形式,承载着瑶族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记忆,同时也与社会身份认同和地方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串春珠”特定的步伐和动作形... 舞蹈的形式、意义和表演方式与社会空间、文化符号、权力关系和身份构建密切相关。“串春珠”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舞蹈形式,承载着瑶族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记忆,同时也与社会身份认同和地方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串春珠”特定的步伐和动作形态,与瑶族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整个表演过程凝聚了瑶族人民的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意义。从民俗活动中的舞蹈“串春珠”到被列为“非遗”的民间舞蹈“串春珠”,“串春珠”的展演实现了由“民间在场”到“国家在场”的转变,这一语境的变迁彰显出身份的变迁。“串春珠”舞蹈的意义不仅从宗教和祭祀逐渐转变为文化传承、社群凝聚和身份建构的一种方式,而且逐步发展成为融合了“国家在场”“民间在场”“专家在场”的“新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文化变迁 瑶族传统仪式舞蹈 舞蹈民族志
下载PDF
传统仪式的实践与村落共同体重塑——以清潭村“舞草把龙”仪式为例
3
作者 李静 李玉雄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5-41,共7页
传统仪式具有凝聚社会团结和强化集体力量的作用。清潭村“舞草把龙”仪式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表明,传统仪式具有连接社会亲属关系网络、强化村落共同体集体记忆、激发文化自觉与内生动力、维护村落共同体社会秩序等功能,为重塑村落共同体... 传统仪式具有凝聚社会团结和强化集体力量的作用。清潭村“舞草把龙”仪式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表明,传统仪式具有连接社会亲属关系网络、强化村落共同体集体记忆、激发文化自觉与内生动力、维护村落共同体社会秩序等功能,为重塑村落共同体提供了活动空间、认同基础、文化逻辑、秩序规范等基本性要素。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着重从互动仪式核心要素运行前、运行时、运行后,析毫剖厘互动仪式链视域下重塑村落共同体意识的叙事脉络,为多维度探究传统仪式的功能发挥与村落共同体的重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仪式 村落共同体 互动仪式链 “舞草把龙”仪式
下载PDF
民族图腾与国家象征:龙狮运动的文化价值与仪式认同 被引量:34
4
作者 焦英奇 刘良超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4-107,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历史、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龙狮运动的文化性、历史性和仪式性,认为:龙狮运动的形式不一,但是其意义象征和民族文化价值认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龙狮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源于对图腾的崇拜与信仰;传统的龙狮...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历史、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龙狮运动的文化性、历史性和仪式性,认为:龙狮运动的形式不一,但是其意义象征和民族文化价值认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龙狮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源于对图腾的崇拜与信仰;传统的龙狮活动中人们的主要愿望是实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驱凶纳吉、生活幸福;龙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对社会秩序的强化和族群认同的作用;龙狮运动的文化功能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发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认同;注重娱乐美感价值,具有教化功能;具有商业活动性质,带动经济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舞龙舞狮 文化价值 仪式认同 民族图腾
下载PDF
中华礼乐的东国绽放——武舞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衍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谭广鑫 蔡艺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5-22,共8页
武舞发端于原始社会,经过西周"制礼作乐"之后成为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后世所推崇。作为儒家礼乐思想的代表,武舞在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伴随大晟雅乐传入朝鲜半岛,成为高丽、朝鲜两大王朝祭祀、宴飨等活动的主要内容,祭孔... 武舞发端于原始社会,经过西周"制礼作乐"之后成为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后世所推崇。作为儒家礼乐思想的代表,武舞在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伴随大晟雅乐传入朝鲜半岛,成为高丽、朝鲜两大王朝祭祀、宴飨等活动的主要内容,祭孔活动中的武舞表演更是传袭至今。武舞东传是高丽王朝慕习华风的结果,而崇儒尚礼的朝鲜王朝更是将武舞视为教化民众、实现盛世之治的理想工具。以武舞为代表的中国礼乐的东国绽放,不仅是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的异域放彩,亦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武舞 雅乐 朝鲜半岛 礼乐思想
下载PDF
“尚武”传统与身体表达——以纳西族仪式舞蹈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冯莉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1年第4期127-135,共9页
身体表达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层累和文化传统积淀而形成的身体记忆。仪式舞蹈的身体意象性表达是部族的精神意念,传达了集体性的"自我"精神表征。它随着社会的演进有所发展变化,因而显示出不同的阶段性特质。纳西族仪式舞蹈的身... 身体表达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层累和文化传统积淀而形成的身体记忆。仪式舞蹈的身体意象性表达是部族的精神意念,传达了集体性的"自我"精神表征。它随着社会的演进有所发展变化,因而显示出不同的阶段性特质。纳西族仪式舞蹈的身体叙事是仪式文本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具有游牧社会"■"动力定型的身体图式,传承了"尚武"审美系统的身体文化符号。作为民族仪式舞蹈的研究,应以舞蹈动作形态的本体性分析为基础,将身体表达置于本土文化语境中,关注历史中身体元语言的动态变化。运用"元叙事、身体图式、身体语言"等概念工具,梳理仪式舞蹈形态变迁,分析身体动作与族群意识机制与内核之关系,阐释身体记忆所保存的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社会性的美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西族仪式舞蹈 尚武传统 身体图式 身体语言
下载PDF
吴地剑舞考 被引量:1
7
作者 符姗姗 罗莉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154,共4页
作为吴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剑舞具有其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论述了吴文化背景推动下吴地剑舞的产生过程及其与吴文化的历史关联,阐述了剑舞在平稳发展期、鼎盛时期、多元融合期以及当代发展时期的不同状态,详细论述了剑舞在唐代... 作为吴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剑舞具有其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论述了吴文化背景推动下吴地剑舞的产生过程及其与吴文化的历史关联,阐述了剑舞在平稳发展期、鼎盛时期、多元融合期以及当代发展时期的不同状态,详细论述了剑舞在唐代的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总结了剑舞的文化特色和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地剑舞 吴文化 戏曲 武术 古典舞
下载PDF
鄂西土家族传统聚落空间与“摆手舞”仪式的互生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柳婕 张莹 《华中建筑》 2022年第12期159-163,共5页
摆手舞仪式是酉水流域土家族人重要的民俗仪式,它是土家族人从生产生活、神灵崇拜的民族意识、乃至战争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在鄂西土家族传统聚落中,这种人神同居、祖先崇拜的宗族观念影响了其聚落空间形态的生成,使... 摆手舞仪式是酉水流域土家族人重要的民俗仪式,它是土家族人从生产生活、神灵崇拜的民族意识、乃至战争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在鄂西土家族传统聚落中,这种人神同居、祖先崇拜的宗族观念影响了其聚落空间形态的生成,使得鄂西传统聚落空间具有其独特的土家文化特征。该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鄂西土家村落实地考察及相关文献研读等方法对摆手舞仪式的缘起、现状及其空间载体进行研究,从中探讨两者之间的互生关系,从而为摆手舞仪式及其空间载体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新视野、新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土家族 传统聚落 摆手舞 民俗仪式 互生关系
下载PDF
朝鲜半岛农乐舞巫戏构造与演绎程式
9
作者 韩贤杰 郭罗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农乐舞是朝鲜半岛古老的舞蹈形态,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文章列举农耕仪礼中的祝愿仪礼、播种仪礼、成长仪礼、收获,分析农乐舞巫戏演绎程式与角色构造,阐述其蕴含的审美特征,体现执器而舞的审美传统,阐释朝鲜半岛传统舞蹈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 传统农乐 巫戏构造 演绎程式
原文传递
论湘西土家族民间祭祀舞蹈中传统宗教文化的体现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菁 王一波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2-95,共4页
祭祀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舞蹈和巫术仪式舞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泛指伴随巫术仪式而进行的各类祭祀性舞蹈。土家族祭祀舞蹈同土家族传统宗教实为一脉,相辅相成。在宗教文化的流传过程中,它依据时间、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 祭祀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舞蹈和巫术仪式舞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泛指伴随巫术仪式而进行的各类祭祀性舞蹈。土家族祭祀舞蹈同土家族传统宗教实为一脉,相辅相成。在宗教文化的流传过程中,它依据时间、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本文以湘西土家族传统宗教文化为切入点,从土家族祭祀舞蹈的种类和形式等方面进行观察,论述了土家族祭祀舞蹈中所蕴含的借法与神灵交感有着"道教文化"的因子,而且还有"圆满无尽"的佛教文化痕迹和"万物有灵"的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 土家族 祭祀舞蹈 传统宗教文化 体现
原文传递
和而不同 和生万物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传亮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共3页
本文以"和谐"为主题,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继而以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所形成的,包括舞蹈在内的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为例,阐明了中国哲学注重整体宏观的思维方法。由此提出&qu... 本文以"和谐"为主题,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继而以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所形成的,包括舞蹈在内的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为例,阐明了中国哲学注重整体宏观的思维方法。由此提出"和谐"就是要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能够在相互学习和碰撞中形成"和而不同"的局面,为世界文化做出更加精彩、更加积极的贡献,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创造人类幸福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和谐 中国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东西方文化 舞蹈
原文传递
西方传统舞蹈中的仪式与艺术精神——以英国剑舞为例
12
作者 余凯亮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57,共7页
"剑舞"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现象。英国剑舞作为西方传统民间舞蹈的一支,其形态特征与历史演变是具备特殊的研究价值的。在西方,英国剑舞长期以来并未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而这一现象直到20世纪初期才有所改变... "剑舞"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现象。英国剑舞作为西方传统民间舞蹈的一支,其形态特征与历史演变是具备特殊的研究价值的。在西方,英国剑舞长期以来并未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而这一现象直到20世纪初期才有所改变。虽然,如"剑舞"一类的传统民间舞蹈未曾受到像高雅艺术一般的尊贵待遇,但是西方人类学和民俗学学者对民间舞蹈这种特殊文化现象的关注和讨论从未停止过。因此,本文借助于对英国剑舞的探讨来加深对西方民间舞蹈的了解,更加进一步深入了解西方传统舞蹈中的"仪式与艺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舞 西方传统舞蹈 仪式舞蹈
原文传递
图像表征与礼乐内涵:古格故城遗址和拉达克古寺宣舞壁画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赟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宣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起源于我国西藏阿里的仪式歌舞已有千年历史并活态传承至今。学界多围绕当代传承考察其艺术特征,未有专文探讨相关壁画中宣舞图像构成,鲜有将其置于礼乐文明视野中展开研究。本文基于古格故城红殿、白... 宣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起源于我国西藏阿里的仪式歌舞已有千年历史并活态传承至今。学界多围绕当代传承考察其艺术特征,未有专文探讨相关壁画中宣舞图像构成,鲜有将其置于礼乐文明视野中展开研究。本文基于古格故城红殿、白殿以及与之毗邻地段的达巴宗遗址并兼及拉达克地区当嘎、宛喇两座古寺佛殿中的宣舞壁画遗存,结合田野考察进行年代追溯和图像表征分析,进而解读历史情境与文化内涵。研究发现,上述壁画所示宣舞具有“卍”字符的身体程式与舞容等鲜明特征,昭显象雄古风和古格新制的衔接,典型舞态是藏西先民具身化的呈现,具有丰富的历史意涵。从分布时空来看,作为藏西盛乐,宣舞壁画图像至迟出现于古格王国中后期,其绘制殿堂多为古格王国神圣礼仪空间。古格宣舞的宫廷雅乐形制隐现了阿里王统为强化其政教正统性和合法性,巧妙利用吐蕃血脉遗产以及华夏人和礼序的治政思想。多重证据表明:宣舞从古至今同宗同源、雅俗共赏并在古格与拉达克等地生息兴替,其有形身体图式记忆和无形乐制文化联动可为理解西藏西部自古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舞 西藏西部 阿里壁画 礼乐记忆 民族交融
原文传递
格鲁吉亚舞蹈(英文) 被引量:1
14
作者 列万.赫塔古里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8年第3期28-33,8-11,共10页
格鲁吉亚位于黑海和里海之间,介于东西方之间和亚欧之间,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区。因此,格鲁吉亚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多种文化的融合、不同思想的碰撞,同时也保留了格鲁吉亚的民族传统。历史上的格鲁吉亚(科尔赫提王国和伊比利亚半岛)是古... 格鲁吉亚位于黑海和里海之间,介于东西方之间和亚欧之间,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区。因此,格鲁吉亚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多种文化的融合、不同思想的碰撞,同时也保留了格鲁吉亚的民族传统。历史上的格鲁吉亚(科尔赫提王国和伊比利亚半岛)是古希腊悲剧的场所的一部分,是普罗米修斯在高加索的囚禁之地,以及美狄亚公主的祖国和阿尔戈英雄寻找金羊毛的国度。格鲁吉亚舞蹈,即格鲁吉亚传统舞蹈,起源于古代,始于异教徒时代,在基督教时期不断发展嬗变。本文将主要讨论格鲁吉亚的传统舞蹈,也将介绍格鲁吉亚的民族芭蕾舞和当代舞。格鲁吉亚舞蹈高度多元化,在国内的不同区域都有独特的剧场创作表演形式。真正的传统表演大多是舞蹈和复调合唱混合的歌舞。在此,笔者举例讲述格鲁吉亚的历史,介绍格鲁吉亚几种不同的地方歌舞。格鲁吉亚的舞蹈大多源于基督教传播之前,可以追溯到非常神秘的异教仪式的传统,包括对太阳、月亮和其他星体的崇拜,以及最古老的宗教等,都对格鲁吉亚舞蹈有很大的影响。舞蹈常常试图模仿宇宙中的符号,这些符号在圆舞(perkhuli)等传统舞蹈中有充分的体现,是格鲁吉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学者写道,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公元前2000年的银杯上戴面具的猎人所跳圆舞,也许这种仪式是奉献给狩猎女神的。格鲁吉亚山区仍然保留着这样的狩猎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骑士们的"战马舞"。另一项重要遗存是公元前6世纪骨盘上所绘的跳舞的姑娘。骨盘上的舞女形象表明女性舞蹈仪式的存在,这是向和寺庙紧密联系的生殖女神致敬的舞蹈仪式。格鲁吉亚传统舞蹈按历史阶段可以分为前基督教时期和基督教时期,按人物可以分为神圣的舞蹈和民间舞蹈,按起源地可以分为城市舞蹈和农村舞蹈。从11至13世纪,格鲁吉亚的舞蹈表演采取综合表现形式(主要是在皇宫表演),即通过舞蹈进行对话。舞蹈通常分为四个或五个部分,表演者包括男性和女性舞者,主要反映市民和城市文化。回到格鲁吉亚最古老的舞蹈。"战马舞"是阿贾拉地区的古代武士舞蹈,历史学家认为它起源于异教时期,但直到12、13世纪仍在持续表演。这种舞蹈有着非常明确的戏剧性,伴奏乐器主要包括鼓和管乐器,具有显著的仪式感,舞蹈动作呈几何形态,包括圆形舞蹈和优美线条等。舞者的数量从5人到20人不等,如今也有30—50名舞者的表演。笔者个人觉得其类似于有管弦乐队伴奏的希腊合唱队。舞蹈的故事情节一般是武士寻找营地,而序曲是敌军营地的舞蹈。之后,军队便进入战场。舞台上富有力量、简单而独特的动作和形态线条的精确性让人震撼。舞蹈表达了搜索、战争和庆祝胜利的主题。"战马舞"只由男性舞者表演,有故事的主角。舞蹈风格有别,但情节大体是相同的。另一种有趣的古老传统舞蹈是剑舞(Khanjluri)和剑术舞(Parikaoba,原地区名为Khevsuruli),两种舞蹈讲述不同的故事,但都是来自山区,属于婚庆舞蹈。它们的年代起源难以确定,都兼具异教徒和基督教时代的特征。"许多格鲁吉亚舞蹈都体现了战斗的精神。坎里乌里(Khanjluri)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舞蹈中,牧羊人穿着红色的乔卡(传统的男装),挥舞着匕首,表现复杂的战斗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者轮流更替,舞台上洋溢着勇气和战斗技能。由于坎里乌里舞蹈运用匕首和刀,舞者需要具备高超的实际技能。"在舞蹈中,马戏和舞蹈元素相结合,舞者都是训练有素的牧羊人,他们既是战士,也是舞者。战斗舞通常讲述一个爱情故事(三角恋爱故事),强调尊重妇女,情节以抢亲为主。在战斗舞中,格鲁吉亚战士舞者使用真剑进行类似于杂技的表演,技巧要求非常高。一位舞者扮演来自东北部Khevsureti地区的战士。"这种山区舞蹈可能是格鲁吉亚精神的最好表现形式。在舞蹈中,爱、勇气、对女性的尊重、韧性、竞争、技巧、美丽和色彩融为一体,形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舞蹈从一对情侣调情开始。然而,出乎意料地出现了另一个年轻人,他也爱这个姑娘。于是,一场冲突爆发,很快变成了两个青年及其支持者之间的激烈战斗。舞蹈是剑与盾的激战。"姑娘扔下头饰时,男人们则依传统停止战斗,不过随后又开始战斗。笔者觉得,这种舞蹈和中国传统武戏相似。最后一种传统舞蹈战斗舞是Shejibri,舞者结合舞蹈和杂技的高难度动作,进行勇敢、精彩的表演。这种舞蹈融合高超的舞蹈和体育技能,有喜庆的感觉,情感洋溢,节奏紧张,让观众持续兴奋不已。每一种舞蹈都有精致的编舞、情节和人物设计,因此可以视为格鲁吉亚的传统表演艺术。笔者认为,格鲁吉亚舞蹈不仅应该被视为格鲁吉亚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而且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其中许多元素已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种表演形式之中,乃至太阳马戏团也曾复制其部分元素。Mtzkheta大教堂的壁画中既有对舞蹈表演的描绘,也有占星术、神话和神学图像,这有可能强调舞蹈对于民间社会和教会的重要性。总之,民间舞蹈的传统非常强大。19世纪,古典芭蕾通过欧洲和俄罗斯进入格鲁吉亚。20世纪30年代,有一位杰出的格鲁吉亚人在美国开创了芭蕾舞,即大家所熟知的乔治·巴兰钦。20世纪初,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亚纳基于人智学创立了节奏学派,后来乔治·葛吉夫在1918—1920年以神圣舞蹈为基础,创办了人类和谐研究所。这是一个重要而漫长的故事,不是一篇简短的文章所能尽述的。葛吉夫已经开始为在第比利斯歌剧院开幕的魔术师之战进行排练,但因为被俄罗斯占领(1921年),导致他不能在格鲁吉亚实现这个项目,只在1920年表演过部分舞蹈。苏联禁止了除"帝国"芭蕾舞之外的所有舞蹈。后来的实验很少,但在20世纪,格鲁吉亚舞蹈一直是对古典芭蕾极具挑战的舞蹈形式。格鲁吉亚有许多著名的舞者,至今仍在莫斯科大剧院或马林斯剧院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乔治·阿列克西泽创作了很多作品,既有芭蕾舞剧也有现代舞,包括所谓的新古典主义舞蹈,但大多是美国和欧洲的现代风格。在20世纪90年代,当代舞蹈的第一次实验开始了。就个人而言,笔者曾与荷兰戏剧学院合作,引进了乔治亚州的贾恩,1999年开展运动剧场的表演系列讲习班,撰写了《想象行为现场指南》。同时,法国学院开始资助当代舞蹈工作坊,后来的第一个舞蹈项目"迪利斯萨里/晨诵/表演"在1999年的蒙彼利埃艺术节上演出。该舞蹈主要由戏剧演员表演,融合采用音乐、声音和诗歌文本。舞蹈编导是塔玛兹·瓦斯基译。2003年,笔者与荷兰和德国艺术家合作,共同制作了一个节目,参加阿维尼翁艺术节。荷兰编舞与库塔伊西民间舞蹈团的演员和年轻舞者合作,创作了基于民间舞蹈元素的当代舞蹈作品,属于创新创作。2003年,这一当代舞蹈作品在德国和荷兰成功演出了一个月。同时,莫斯科大剧院的尼诺·安娜妮娅舒薇莉返回格鲁吉亚,担任第比利斯国家歌剧院的艺术总监,2004年后担任芭蕾舞剧院的艺术总监。她很快重排了经典剧目,包括巴兰钦的作品,并排演凯里·基利安芭蕾舞,邀请年轻的编舞一起合作,开展了一整年的巡演。2017年,她在第比利斯设立了国际芭蕾舞节。20世纪90年代末,哑剧演员卡哈·巴库拉德泽开创了运动舞蹈,排演了基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查理三世》的舞蹈作品。笔者促成这个节目参加了2000年在亚美尼亚和俄罗斯的艺术节。创建运动剧场之后,自2010年起,卡哈·巴库拉德泽在格鲁吉亚和国外进行了多场街头表演。鲁斯塔维里国家剧院的著名戏剧导演罗伯特·斯图拉也试验过运动剧场,最初是在1989年,后来是在1993—1994年也有过试验,最终于2003年创作了由贾·坎契里配乐的运动剧场剧目《斯提克斯》(STYX)。很明显,对于世界著名导演斯图拉而言,基于文本的传统戏剧的表达力是不够的,于是,他开始使用乐章和身体舞剧语言,作为自我表达的新形式。与此同时,仍然有许多工作室开展小规模的实验,但很少有成功的例子。编舞马里亚姆·阿列克西泽创作了少数节目,名义上是当代舞蹈,但实际上很像新古典主义的舞蹈。第比利斯音乐剧院的编舞科捷·普莱塞拉泽,2010—2017年创作了基于《莎乐美》《卡门》和契诃夫《三姐妹》的舞蹈运动剧场剧目。格鲁吉亚全国也举办了几次接触即兴创作研讨会,其中来自斯洛文尼亚的戈兰·博格达诺夫斯基参加了2013年和2014年的国际巡回接触即兴表演。最新的实验来自非常著名的苏克希什维利国家芭蕾舞团,基于格鲁吉亚传统舞蹈,他们将拉米什维利的作品改编为当代舞蹈作品。2000年,他们开始将传统舞蹈与现代性联系起来,创作了"Folkoteka"和亚萨合("ASSA")舞蹈,很受年轻人的欢迎。他们还对许多传统舞蹈进行创新实验,提高对观众的吸引力。大多数舞蹈项目都在第比利斯、库塔伊西和巴统等城市开展实施,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青年独立团体练习街舞和霹雳舞,但至今未被纳入当代舞蹈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鲁吉亚传统舞蹈 仪式 芭蕾 运动剧场 乔治·巴兰钦 乔治·葛吉夫 尼诺·安娜妮娅舒薇莉 罗伯特·斯图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