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lopidogrel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on NIHSS and Barthel score in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1
作者 Xiao-Yan Zhang Jian-Yun Shen +1 位作者 Sheng Zhang Guo-Xin Zha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7年第12期155-159,共5页
Objective: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clopidogrel on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of intracranial aortic stenosis.Methods: Chose eighty-eight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cere... Objective: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clopidogrel on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of intracranial aortic stenosis.Methods: Chose eighty-eight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October 2015.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study group, 4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ral clopidogrel.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torvastatin;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4 weeks. Compar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dverse reaction rate,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 and blood lipid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compared the NIHSS score and daily life ability (ADL)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90.9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72.73%). After treatment, the NIHSS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levels of LDL-C, TG and TC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HDL-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 Clopidogrel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stenosis and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t is safe and reliable. It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PIDOGREL ATORVASTATIN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NIHSS SCORE ADL SCORE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stenosis
下载PDF
丁苯酞序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评价
2
作者 王珊 赵小话 郭明涛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0期81-84,共4页
目的分析丁苯酞序贯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参考组和观察组,各58例。参... 目的分析丁苯酞序贯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参考组和观察组,各58例。参考组开展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丁苯酞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为94.83%,显著高于参考组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5,P=0.039)。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联合常规治疗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 丁苯酞 序贯治疗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靶血管残余狭窄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陈娜 杨海华 +1 位作者 周晓梅 贾白雪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93-296,共4页
目的研究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靶血管残余狭窄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0至2022年行机械取栓术的102例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取栓后即刻靶血管是否发生残余狭窄,将其分为残余... 目的研究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靶血管残余狭窄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0至2022年行机械取栓术的102例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取栓后即刻靶血管是否发生残余狭窄,将其分为残余狭窄组(n=49)和无残余狭窄组(n=53)。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靶血管残余狭窄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残余狭窄组患者中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的占比多于无残余狭窄组,术前同型半胱氨酸(Hcy)、术前纤维蛋白原(FIB)高于无残余狭窄组,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短于无残余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Hcy、FIB是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靶血管残余狭窄的危险因素(OR>1,P<0.05),PT是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靶血管残余狭窄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术前Hcy、术前FIB及PT是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靶血管残余狭窄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大动脉闭塞 脑梗死 机械取栓 残余狭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被引量:1
4
作者 Magdy A. El Hawary Usama M. El Shokhaiby Ahmed Maher Ahmed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18年第3期264-275,共12页
Background and Purpose: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s a surgery used to remove a large bone flap and opening the dura to allow edematous brain tissue to bulge extracranially. However, the efficacy of decompressive surg... Background and Purpose: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s a surgery used to remove a large bone flap and opening the dura to allow edematous brain tissue to bulge extracranially. However, the efficacy of decompressive surgery to reduce the mortality and improve th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intra-cranial pressure is still unclear.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conscious state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everely rai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resistant to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Methods: We studied 20 patients with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evidence of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 indicated for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postoperatively in ICU with serial follow up (CT). Consciousness level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Glasgow Coma Scale and Glasgow outcome score. Results: The overall mortality was 11 cases (55%), two cases remain in a vegetative state (10%), one case (5%) was severely disabled and six cases (30%) discharged with mild disability. Conclusion: In 20 cases with severely rai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resistant to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allowed (30 %) of cases to be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s with mild degree of disability for rehabil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Refractory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发生脑高灌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宝新 陈惠茹 黄锦贤 《中国医学工程》 2023年第3期58-62,共5页
目的探究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支架置入术(CAS)后发生脑高灌注综合征(CHS)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CHS的发生。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病科于2016年6月至2022年4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且... 目的探究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支架置入术(CAS)后发生脑高灌注综合征(CHS)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CHS的发生。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病科于2016年6月至2022年4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且接受CAS治疗的180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监测患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Vmean)并以此为依据分为CHS组与非CHS组,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CHS的影响因素。结果180例经过CAS治疗的患者中术后18例发生CHS,单因素分析显示:CHS组与非CHS组在糖尿病、新发脑梗死患病率、发病至手术时间、侧支循环代偿分级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新发脑梗死、发病至手术时间、侧支循环代偿分级情况均进入方程,其中糖尿病、新发脑梗死、发病至手术时间为危险因素,侧支循环代偿分级情况为保护因素。结论糖尿病、新发脑梗死及发病至手术时间是CAS术后发生CHS的危险因素,侧支循环代偿分级情况为保护因素,临床上要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存在危险因素,且全过程给予干预,控制血压、血糖,尽量在发病14 d内完成手术,降低CHS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 支架置入 脑高灌注综合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梁建锋 李剑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34期159-163,共5页
目的:研究支架成形术(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SAA)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 目的:研究支架成形术(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SAA)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支架组及参考组,各60例。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支架组给予SAA治疗,参考组给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1 d、治疗90 d残疾程度、神经功能,预后不良。对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预后不良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90 d,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RS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预后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男性、吸烟及基底动脉病变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基底动脉病变均是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SAA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与药物治疗相当。此外,吸烟及病变血管部位均可能影响该病患者预后,应予以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效果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性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联合ESRS评分对脑梗死复发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杨李霞 蒋天安 +1 位作者 张丽 何金峰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3期46-50,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联合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对脑梗死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ESRS评分对12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分析不同危险层次的脑梗死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分...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联合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对脑梗死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ESRS评分对12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分析不同危险层次的脑梗死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分别探讨颈动脉斑块软斑组、混合斑块组、硬斑组及颅内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组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并分析颈动脉斑块性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ESRS分层模型对脑梗死1年内复发的预测能力及三者联合预测脑梗死1年内复发风险的能力。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软斑组及混合斑块组1年内复发率显著高于无斑块或硬斑组(P<0.001);脑梗死重度狭窄组及闭塞组1年内复发率显著高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P<0.05)。ESRS分层低危、高危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1年内脑梗死复发的风险高于低危组。颈动脉斑块性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ESRS分层模型及三者联合预测脑梗死1年内复发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1、0.789、0.648、0.871,三者联合面积最大。结论颈动脉斑块性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联合ESRS评分对预测脑梗死患者1年内复发的风险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复发 颈动脉斑块性质 颅内动脉狭窄程度 ESRS评分 预测
下载PDF
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8
作者 程飞 杨辉 +1 位作者 周世玲 赵航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1692-1697,共6页
目的:研究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采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的3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球囊扩张组,另外随机选取35... 目的:研究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采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的3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球囊扩张组,另外随机选取3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静脉溶栓组,再选取3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保守治疗组。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血流灌注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球囊扩张组总有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术前降低,且球囊扩张组降低幅度大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降低幅度大于保守治疗组(P<0.05);治疗前三组局部脑血流速度(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r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局部脑血容积(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rCBF及rCBV较治疗前升高,且球囊扩张组静脉溶栓组升高幅度大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升高幅度大于保守治疗组(P<0.05),治疗后三组MTT比术前降低,且球囊扩张组降低幅度大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降低幅度大于保守治疗组MTT(P<0.05);治疗后球囊扩张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主观生活质量及主观健康状况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治疗后球囊扩张组环境领域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环境领域评分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灌注指标,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急性脑梗死 脑血流灌注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造影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比较
9
作者 张悦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22期97-99,共3页
目的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在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2年2月东莞市寮步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先接受TCD检查,并于TCD检查后3 d内完成MRA检查。... 目的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在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2年2月东莞市寮步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先接受TCD检查,并于TCD检查后3 d内完成MR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MRA、TCD在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及与DSA诊断的一致性。结果60例患者经DSA检查检出25例颅内动脉狭窄,其中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5例,重度狭窄3例,闭塞8例;经MR A检查检出颅内动脉狭窄共28例,包括轻度狭窄7例,中度狭窄8例,重度狭窄4例,闭塞9例;经TCD检查检出颅内动脉狭窄共24例,包括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4例,重度狭窄2例,闭塞10例。MRA在检查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00%、88.57%、91.67%、85.71%、96.88%,与TCD检查的76.00%、85.71%、81.67%、79.17%、8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显示,MR A检查与DSA检查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831,P<0.001),TCD检查与DSA检查的一致性尚可(Kappa值=0.621,P<0.001)。结论MRA与TCD检查在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MRA检查与DSA诊断一致性更高,可将MRA作为首选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颅内动脉狭窄 磁共振血管造影 经颅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基于头颈CTA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特征与Lp-PLA2的相关性
10
作者 刘明会 张惠英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4期265-271,共7页
目的通过对CT血管造影(CTA)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分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动脉狭窄分布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1年11月于我院诊断治疗的ACI患者120例经CTA检查存在... 目的通过对CT血管造影(CTA)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分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动脉狭窄分布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1年11月于我院诊断治疗的ACI患者120例经CTA检查存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将患者依据动脉狭窄部位、病变供血区及狭窄数量的不同分为不同亚组,分析血清Lp-PLA2与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120例患者中单纯动脉狭窄75例(62.5%),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51例(68.0%)、单纯颅外动脉狭窄24例(32.0%),颅内外并存动脉狭窄45例(37.5%);单纯前循环动脉狭窄51例(42.5%),单纯后循环动脉狭窄27例(22.5%),前后循环并存动脉狭窄42例(35.0%)。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及颅内外并存动脉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类不同循环区域病变组间患者Lp-PL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动脉狭窄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Lp-PLA2是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OR=1.031,P<0.05)。结论ACI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狭窄,前循环狭窄多于后循环狭窄;血清Lp-PLA2水平是单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且随着狭窄动脉支数的增加,Lp-PLA2水平逐渐升高;但血清Lp-PLA2对动脉狭窄处于前循环还是后循环区域并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颅内外动脉狭窄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CTA
下载PDF
ABCD2评分对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7
11
作者 吕凤琼 王世民 +2 位作者 陈荣杰 王东 王雅静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期4-6,共3页
目的采用ABCD2评分法结合颅内外血管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为早期防治TIA、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14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 目的采用ABCD2评分法结合颅内外血管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为早期防治TIA、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14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65例(44.0%)行主动脉弓—颅内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发病7 d内行头颅MRI检查,结合临床体征诊断脑梗死。计算7 d内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对ABCD2评分≥4分的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TIA 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148例TIA患者中,低、中、高危者分别为53、68、27例,20.3%的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低、中、高危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1/53)、27.9%(19/68)、37.0%(10/27),三者相比,P均<0.01。脑梗死发生率与TIA的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712,P<0.05);ABCD2评分≥4分者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者TIA 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6.9%(15/32),明显高于正常及轻度者的16.7%(4/24),P<0.05。结论 ABCD2评分在TIA 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结合颅内血管检查,可提高对TIA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颅内外血管狭窄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 被引量:13
12
作者 顾苏兵 林高平 +4 位作者 施天明 王奕琪 张剑梅 陈桂花 丁忠祥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5-397,408,共4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6.67%、21.43%和60.12%。112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38例(33.93%)和多发动脉狭窄74例(66.07%)。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59.82%,2级狭窄30.36%,3级及以上狭窄9.82%。228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91例(83.77%),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42.86%、80.77%和86.39%。191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83例(43.46%)和多发动脉狭窄108例(56.54%)。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34.56%,2级狭窄41.36%,3级及以上狭窄24.08%。两组30~44岁患者中以前循环单发颅内动脉狭窄为主,≥60岁组中以多发动脉狭窄多见,后循环动脉狭窄相对多见。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以颅内动脉1级狭窄为主,而脑血栓形成以2级以上狭窄为主。两组≥60岁患者随年龄增长多发动脉狭窄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狭窄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介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菁 解燕昭 +2 位作者 刘云娥 秦世杰 朱倩 《中国医药》 2018年第12期1839-184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5例,依据临床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23例)与药物组(32例)。...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5例,依据临床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23例)与药物组(32例)。介入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药物组采用规范药物治疗,连续随访观察3年。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10 d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大脑中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采用CT脑灌注成像分析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局部脑血容积(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7 d、1年、3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0 d PSV、搏动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介入组明显低于药物组[(96±22)cm/s比(136±18)cm/s、(0.85±0.23)比(1. 42±0. 31)](均P <0. 05)。介入组治疗后10 d患侧rCBF、rCBV较治疗前明显增加,MT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0. 05);药物组治疗前后患侧rCBF、rCBV、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介入组治疗后10 d患侧rCBF、rCBV明显高于药物组[(524±102)ml/min比(466±99))ml/min、(23.8±2.9))ml/g比(18.7±2.5)ml/g],MTT明显低于对照组[(3.5±0.8)s比(6.0±1.0)s](均P<0.05)。治疗后3d,介入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4.3±2.0)分比(9.1±2. 3)分](P <0. 05);治疗后14 d,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介入组治疗后7 d、1年、3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均P<0.05)。结论颅内动脉支架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神经缺损症状,扩张血管狭窄段,增加患侧脑组织血液供应,减少临床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管成形术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11
14
作者 唐天萍 高宗恩 +3 位作者 陈晓辉 钟孟飞 吕在刚 李海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30-533,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高血压(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25例经全脑DS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所有患... 目的探讨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高血压(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25例经全脑DS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脑血管病常规危险因素及实验室指标。根据DSA结果分为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组(狭窄组,273例)和无狭窄组(152例),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以合并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进一步依据是否有高血压病和高Hcy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38例、单纯高血压组86例、单纯高Hcy组92例和H型高血压组209例,比较H型高血压组与其余3组之间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差异。结果 (1)与无狭窄组比较,狭窄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H型高血压、高Hcy患者比率更高,Hcy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危险因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OR=2.769,95%CI:1.071~7.158)、糖尿病(OR=2.360,95%CI:1.441~3.867)、吸烟(OR=1.605,95%CI:1.056~2.439)是发生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3)H型高血压组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4.6%(156/209),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57.0%(49/86)]、正常组[55.3%(21/38)]及单纯高Hcy组[51.1%(4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吸烟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H型高血压较高血压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高血压 急性脑梗死 颅内外动脉狭窄
下载PDF
197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杜鹃 杨昉 +2 位作者 邱忠明 陈光辉 刘新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42-945,共4页
目的探讨197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7年3月-2011年3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 目的探讨197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7年3月-2011年3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程度、类型及病变血管段部位等。结果 19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68%vs 32%),发病年龄男性小于女性[(61.32±10.93)vs(67.27±10.14),P〈0.05)];脑血管病变分布前循环明显多于后循环(73.2%vs 26.8%,P〈0.001);颅内血管闭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颅外血管(65.3%vs 34.7%,P〈0.05);最常见的受累血管为大脑前动脉与颈内动脉颅外段;前后循环的颅内血管闭塞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后循环颅内段更易发生闭塞。结论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具有一定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糖尿病 2型 颅内动脉硬化 颈动脉狭窄 大脑前动脉
下载PDF
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朱振国 黄艳君 +4 位作者 陈艳艳 殷为勇 叶祖森 林源绍 邵蓓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13期1066-1068,1085,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脑梗死住院患者464例,根据头颅MRA和颈部CEMRA结果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ICAS)组199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ECAS)组47例、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IECAS)组113例和无颅内颅外...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脑梗死住院患者464例,根据头颅MRA和颈部CEMRA结果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ICAS)组199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ECAS)组47例、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IECAS)组113例和无颅内颅外动脉狭窄(NCAS)组105例;其中ICAS组颅内动脉狭窄率≥50%135例、<50%64例。测定与比较以上4组患者间血清TG、TC、LDL-C、HDL-C、载脂蛋白B(apo B)、载脂蛋白A1(apo A1)、尿酸(U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以上4组患者平均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情况,TC、LDL-C水平,apo A1、apo B、apo B/apo A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显示,颅外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颅外段为主,颅内动脉病变以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为主。多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a p o B水平明显高于单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P<0.05)。a p o B(OR=8.821)、a p o B/a p o A1(OR=10.149)和吸烟(OR=2.093)是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结论 apo B、apo B/apo A1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成为今后临床上筛查与治疗高危人群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载脂蛋白B 载脂蛋白A1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关系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萍 霍会永 +2 位作者 曹凌 刘冰 李军涛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9期542-545,共4页
目的探讨伴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侧支循环及病情恢复的关系。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DSA),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297例ACI患者分为轻度或无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收集... 目的探讨伴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侧支循环及病情恢复的关系。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DSA),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297例ACI患者分为轻度或无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尿酸水平,进行比较;评估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分析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根据入院及出院时进行NIHSS评分,将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分为恢复良好组(分值减少≥4)和恢复不良组(分值减少<4)。结果与轻度或无狭窄组相比,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吸烟史比例较高,血清尿酸、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也显著较高;侧支循环开放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未开放组;恢复良好组尿酸水平低于恢复不良组。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ACI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有关,并且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尿酸水平与侧支循环代偿相关,而且是影响ACI病情恢复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颅内动脉狭窄 尿酸 侧支循环
下载PDF
伴颅内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外周血TNF和IL-6的变化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军涛 霍会永 +5 位作者 曹凌 薛靖 赵萍 刘冰 赵现 曹妍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9期543-546,共4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伴颅内动脉狭窄(ICAS)的急性脑梗死(ACI)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6(IL-6)的变化,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伴ICAS致ACI患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96例ACI患者,根据头颅CTA或MRA检查将患者分为伴ICAS组90...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伴颅内动脉狭窄(ICAS)的急性脑梗死(ACI)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6(IL-6)的变化,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伴ICAS致ACI患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96例ACI患者,根据头颅CTA或MRA检查将患者分为伴ICAS组90例和不伴ICAS组106例;入院及出院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检测入院及出院时外周血TNF和IL-6的表达水平。结果伴ICAS组和不伴ICAS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两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8.89%和8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ICAS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后TNF、IL-6均显著下降,而不伴ICAS组患者变化不明显。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缓解伴和不伴ICAS的ACI的症状;阿托伐他汀可以调节伴ICAS的ACI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颅内动脉狭窄 阿托伐他汀 肿瘤坏死因子- 白介素-6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鞠炜仙 刚宝芝 +1 位作者 王颖 赵庆杰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271-272,280,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pHcy)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185例脑梗死患者行MRA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硬化组患者血浆pHcy水平的变化。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吸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pHcy)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185例脑梗死患者行MRA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硬化组患者血浆pHcy水平的变化。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pHcy、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等血生化指标。结果 (1)正常组、动脉硬化组和动脉狭窄组脑梗死患者高pHcy检出率分别为12.5%、37.5%、57.0%,随颅内动脉病变程度加重高pHcy检出率增高(P<0.05)。(2)经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Hcy水平升高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33,95%CI:1.041~3.967,P<0.05)。结论 pHcy水平升高与颅内动脉硬化程度有关,是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颅内动脉狭窄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与经颅超声在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翀 陶迅 +1 位作者 邱文倩 张超学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多层螺旋CT与经颅超声在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比较。方法选择2018年3月到2020年3月到医院就诊脑梗死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与经颅超声扫描。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统计两种检测方... 目的多层螺旋CT与经颅超声在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比较。方法选择2018年3月到2020年3月到医院就诊脑梗死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与经颅超声扫描。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统计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效能、对不同部位血管狭窄的检出率、对不同狭窄程度血管检出率。结果经颅超声检测诊断的准确性高于多层螺旋CT检测(P<0.05);两种检测方式诊断灵敏性及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颅超声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检出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经颅超声对中重度狭窄动脉检出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结论经颅超声在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准确率更高,对中重度狭窄动脉检出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经颅超声 脑梗死 颅内动脉狭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