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ly Cambrian syndepositional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and a discussion of Cambrian subsalt and deep explora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GUAN Shuwei ZHANG Chunyu +5 位作者 REN Rong ZHANG Shuichang WU Lin WANG Lei MA Peiling HAN Changw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6期1141-1152,共12页
Using field geological survey,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combined with the study of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as well as lithological and sedimentary analysis,we reconstructed the basin fil... Using field geological survey,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combined with the study of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as well as lithological and sedimentary analysis,we reconstructed the basin filling process and paleo-geography of north Tarim Basin in Early Cambrian,aiming to analyze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architecture of the subsalt reservoir and source units and to define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direction.The Late Sinian tectonic activities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were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patterns in different areas,which controlled the sedimentary pattern in the Early Cambrian.The boundary faults of Nanhuaian rift basin in the south slope of Tabei uplift and the north slope of Tazhong uplift became reactivated in the Early Cambrian,forming two NEE and EW striking subsidence centers and depocenters,where the predicted thickness of the Yurtusi Formation could reach 250 meters.In the Xiaoerbulake period,the weak rimmed platform was developed in the hanging wall of syndepositional fault.Whereas the Nanhuaian rift system in the Tadong and Manxi areas were uplifted and destroyed in the Late Sinian,and appeared as gently slope transiting toward the subsidence center in the Early Cambrian.The former had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hybrid facies platform and the latter had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ramp platform.The black shale of the Yurtus Formation in the footwall of syndepositional fault and the reef bank of Xiaoerbulake Formation platform margin in the hanging wall in Early Cambrian constitute a predicable source-reservoir combination.The activity intensity of syndepositional fault controlled the thickness of black shale and the scale of the reef bank.It is suggested carrying out high accuracy seismic exploration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Early Cambrian syndepositional faults,on this basis,to search the reef bank of Xiaoerbulake Formation along the faults westward,and then drill risk exploration wells at sites where traps are shallow in buried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CAMBRIAN syndepositional structure bedded chert PALEOGEOGRAPHY subsalt exploration LOWER CAMBRIAN Yurtusi Formation TARIM BASIN prototype BASIN
下载PDF
Syndepositional Fault Control on Sandbody Distribution at Two Eocene Confluence Deltas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Eastern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Renchao Yang Yang Li +3 位作者 Aiping Fan Nils Lenhardt Shuvabrata De Jie Che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095-1111,共17页
The prediction of sandstone distribution is the main target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petroleum reservoir engineering,especially in a rift basin with a complex geological setting.During the Middle Eocene,the Don... The prediction of sandstone distribution is the main target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petroleum reservoir engineering,especially in a rift basin with a complex geological setting.During the Middle Eocene,the Dongying and Yong’an deltas converged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 Bay Basin,eastern China.So far,studies on the control of the existing syndepositional faults on the deltaic sandbodies of the two confluence deltas have been largely neglected.In this contribution,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deltas,converging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were determined.In addition,the morphodynamic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deposits of the two delta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core examination,log analysis,and seismic data analysis.During delta progradation,the sandbodies of the initially separated deltas were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yndepositional tensional faults,which eventually also influenc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andstone reservoir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not only be applied to petroleum reservoir engineering but also provide important new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ies on delta sandbody all over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ustrine basin syndepositional fault delta deposits tectonic-depositional model Dongying depression Shahejie Formation tectonics.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被引量:171
3
作者 陈景山 李忠 +3 位作者 王振宇 谭秀成 李凌 马青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8-868,共11页
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中识别出同生岩溶、风化壳岩溶、埋藏岩溶三种不同类型的古岩溶作用,综合分析认为它们是控制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同生期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颗粒碳酸盐岩所形成的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 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中识别出同生岩溶、风化壳岩溶、埋藏岩溶三种不同类型的古岩溶作用,综合分析认为它们是控制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同生期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颗粒碳酸盐岩所形成的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等,为储层提供了基质孔隙,储层分布受大气成岩透镜体控制,通常呈透镜体沿台地边缘高能相带断续分布。与风化壳岩溶作用有关的碳酸盐岩储层在区域上主要展布于奥陶系碳酸盐岩裸露的古潜山分布范围内,垂向上则局限于奥陶系碳酸盐岩侵蚀不整合面以下200 m深度范围内。根据风化壳岩溶的垂向与横向发育特征,指出其储层垂向上主要分布于地表岩溶带的覆盖角砾岩、垂直渗流岩溶带和水平潜流岩溶带内,平面上主要发育于岩溶高地边缘、岩溶斜坡区、岩溶谷地上游区、岩溶残丘等古地貌单元。埋藏岩溶作用常与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伴生的有机酸溶蚀碳酸盐矿物有关,往往沿原有的孔缝系统进行,具有期次多、规模不等的特点,是碳酸盐岩储层优化改造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生岩溶 风化壳岩溶 埋藏岩溶 储层分布 碳酸盐岩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冲积沉积构型单元分析法——原理及其适用性 被引量:16
4
作者 兰朝利 吴峻 +3 位作者 张为民 李继亮 何顺利 魏俊芝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7-40,共4页
通过对构型单元分析法原理和构型单元界面定义的回顾并结合对延长组的研究 ,发现构型单元分析法适用于以冲积作用为主要沉积物搬运方式的沉积地层。对岩性呈渐变过渡、界面类型单一、界面级别难以确定、成岩改造强烈、同沉积变形发育以... 通过对构型单元分析法原理和构型单元界面定义的回顾并结合对延长组的研究 ,发现构型单元分析法适用于以冲积作用为主要沉积物搬运方式的沉积地层。对岩性呈渐变过渡、界面类型单一、界面级别难以确定、成岩改造强烈、同沉积变形发育以及底辟作用强烈的地层 ,不宜使用构型单元分析法。在河口湾、潮间带和河流三角洲前缘环境中形成的沉积体也不适合进行构型单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型单元分析法 界面 成岩作用 沉积变形 冲击沉积构造 底辟作用 沉积体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类型识别 被引量:55
5
作者 王振宇 李凌 +2 位作者 谭秀成 代宗仰 马青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16,共6页
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中识别出准同生岩溶、风化壳岩溶、埋藏岩溶3种不同类型的古岩溶作用。根据地质、录井、钻井、地球物理等响应特征,分别总结了它们各自的主要识别标志。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等组构选择型溶孔的发... 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中识别出准同生岩溶、风化壳岩溶、埋藏岩溶3种不同类型的古岩溶作用。根据地质、录井、钻井、地球物理等响应特征,分别总结了它们各自的主要识别标志。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等组构选择型溶孔的发育,非组构选择型溶孔、小型溶洞、溶沟和溶缝及其渗流粉砂充填物的出现,大气淡水胶结物的产出等是准同生岩溶的主要识别标志;风化壳岩溶作用主要的识别标志包括:风化剥蚀及其伴生的风化残积层,高角度的溶沟、溶缝及落水洞,大小不等的各种溶蚀孔洞及其相应的充填物,充填物具有大气水参与的地球化学特征,钻井过程中的钻具放空以及泥浆的大量漏失,高自然伽马和低电阻的测井响应特征,相对低速的地震反射特征;埋藏岩溶作用一般可以根据地层水对原有孔洞缝的增溶并被油气充注的特征加以识别。指出准同生岩溶作用控制了早期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与分布,风化壳岩溶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作用,埋藏岩溶作用则是储层优化改造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生岩溶 风化壳 碳酸盐岩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类型与隐蔽油气藏勘探——以南堡凹陷古近系为例 被引量:20
6
作者 冯有良 周海民 +3 位作者 李思田 刘蕴华 董月霞 曹中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3-608,共6页
以南堡凹陷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测井和丰富的地质资料为基础 ,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结合盆地构造和沉积充填特征的研究 ,在南堡凹陷古近系识别出了 1个超层序组、4个超层序、11个三级层序 ,在柳北扇三角洲体系可划分出 6个四级层... 以南堡凹陷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测井和丰富的地质资料为基础 ,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结合盆地构造和沉积充填特征的研究 ,在南堡凹陷古近系识别出了 1个超层序组、4个超层序、11个三级层序 ,在柳北扇三角洲体系可划分出 6个四级层序 .根据古构造坡折带控制层序类型和层序构成模式的思路 ,通过南堡凹陷古近系同沉积构造发育特征的分析 ,认为南堡凹陷古近系存在同沉积断裂坡折带和同沉积背斜挠曲坡折带 2种类型 ,由此决定了南堡凹陷古近系主要发育了同生断裂坡折型层序和同沉积背斜挠曲坡折型层序 ,建立了这 2种类型层序体系域构成模式 .其中同生断裂坡折型层序和同沉积背斜挠曲坡折型层序的低位域砂体及高位域砂体成藏条件优越、地震剖面易于识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断裂 同沉积背斜挠曲 坡折型层序 低位域砂体 高位域砂体 隐蔽油气藏 古近系 南堡凹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牙哈构造带断裂特征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国会 郑多明 +2 位作者 王超 韩利军 王兴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859-863,共5页
牙哈断裂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台断隆的中段北缘,受多期次构造运动影响该带内断裂异常发育,并且是控制寒武系白云岩裂缝型储集层发育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也是该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通过对断裂的精细刻画、对断裂系统的空间... 牙哈断裂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台断隆的中段北缘,受多期次构造运动影响该带内断裂异常发育,并且是控制寒武系白云岩裂缝型储集层发育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也是该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通过对断裂的精细刻画、对断裂系统的空间展布和断裂发育史的分析,对该带油气成藏规律和寒武系潜山勘探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反转 同沉积作用 走滑构造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库车坳陷白垩系砂岩储层石英溶蚀非均质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3
8
作者 韩登林 李忠 李维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6-261,共6页
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内石英颗粒溶蚀作用较发育,溶蚀主要发育在颗粒内部或颗粒边缘。储层内石英颗粒的溶蚀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平面非均质性特征,溶蚀增孔量高值区的储层内不仅在胶结物上富集方沸石胶结物,在粘土矿物组合... 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内石英颗粒溶蚀作用较发育,溶蚀主要发育在颗粒内部或颗粒边缘。储层内石英颗粒的溶蚀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平面非均质性特征,溶蚀增孔量高值区的储层内不仅在胶结物上富集方沸石胶结物,在粘土矿物组合上也表现出富伊利石贫高岭石的特征。通过层间泥岩硼元素含量的测定,对研究层段同沉积地层水体盐度进行恢复,其平面分布规律与石英颗粒溶蚀效应的非均质性特征基本一致,表明同沉积水体的盐度是储层内石英溶蚀非均质性特征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成岩作用 石英 溶蚀作用 同沉积地层水
下载PDF
论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与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以右江盆地为例 被引量:38
9
作者 刘建明 叶杰 +1 位作者 刘家军 顾雪祥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7-377,共11页
对华南右江盆地中某些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学、组构学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地质学和组构学研究表明 ,这类矿床具有大量的沉积阶段—成岩阶段的成因特征 ,在沉积物沉积—成岩期间就已经成矿。矿化与碳酸盐岩孤台的密切联... 对华南右江盆地中某些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学、组构学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地质学和组构学研究表明 ,这类矿床具有大量的沉积阶段—成岩阶段的成因特征 ,在沉积物沉积—成岩期间就已经成矿。矿化与碳酸盐岩孤台的密切联系和丰富的成岩期软变形组构 ,表明成矿与控制海底地形的同沉积期断裂活动密切相关。而大量泄水构造和液化层理的出现则表明 ,在沉积物成岩阶段 ,沉积柱中曾有大量流体的活动 ,而且这种盆地流体的活动与成矿有密切关系。丰富的生物_有机成因组构则显示 ,成矿与沉积有机质的演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另外 ,矿床没有显示出与岩浆活动的任何关系。因此 ,右江盆地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与美国的卡林型金矿床不同 ,可能是离散大陆边缘张性盆地演化过程中盆地流体活动的产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碳酸盐岩台地 同沉积断裂 盆地流体 右江盆地 中国 沉积盆地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同沉积背斜构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20
10
作者 钟延秋 李勇 +1 位作者 郭洪金 钟建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8-40,共13页
济阳坳陷由于受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前第三系古地形高点背景上广泛发育同沉积背斜构造,然而由于坳陷在断陷期基底滚动式沉降,造成挠曲顶部的塌陷,形成复杂的块断结构,使本区同沉积构造发生强烈改造,往往与各次级断层或沉积地层相复... 济阳坳陷由于受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前第三系古地形高点背景上广泛发育同沉积背斜构造,然而由于坳陷在断陷期基底滚动式沉降,造成挠曲顶部的塌陷,形成复杂的块断结构,使本区同沉积构造发生强烈改造,往往与各次级断层或沉积地层相复合,表现出独特的构造景观。济阳坳陷发育的同沉积背斜构造可分为同沉积背斜和同沉积鼻状构造,它们在形成和发展中,重力起主导作用,滑塌是主要形式。在与油气成藏关系上,济阳坳陷同沉积背斜构造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储集、保存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构造 济阳坳陷 背斜 鼻状构造 油气
下载PDF
沉积盆地中的流体活动及其成矿作用 被引量:101
11
作者 刘建明 刘家军 顾雪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41-352,共12页
盆地流体是指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活动并参与了沉积物的各种成岩-后生变化的复杂流体相,包括来自盆地内部沉积物压实和相变所释放出的流体,以及主要由盆地边缘大陆隆起区补给的下渗大气降水。流体的流动机制主要有重力驱动流和压实... 盆地流体是指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活动并参与了沉积物的各种成岩-后生变化的复杂流体相,包括来自盆地内部沉积物压实和相变所释放出的流体,以及主要由盆地边缘大陆隆起区补给的下渗大气降水。流体的流动机制主要有重力驱动流和压实驱动流两种。各种沉积有机质的广泛参与,乃是盆地流体区别于其它地壳流体的最基本特征。这对流-岩反应、对盆地流体及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化学参数、对成矿金属迁移的形式和能力以及对成矿金属的沉淀就位等过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盆地流体具典型的低温热液地球化学特性,流体的同位素组成和流体中的溶解组份与沉积物的特征以及沉积体系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盆地流体广泛参与了沉积物的成岩、后生、成油、成气和成矿过程。沉积体系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介质)、同沉积断裂体系、欠压实异常高压地层以及古地形联合控制着盆地流体的流动迁移和汇聚成矿。有关的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沉积喷流型(sedex型)矿床、密西西比式(MVT)铅锌矿床、大陆砂页岩型矿床以及沉积岩容矿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流体活动 成矿作用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构造特征及对特大型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47
12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5 位作者 杜金虎 徐春春 邹才能 谢武仁 武赛军 曾富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7-265,共9页
应用四川盆地最新地质、地震、钻井及露头等资料,对高石梯—磨溪古隆起地质结构、地质演化进行研究,探讨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的控制因素。高石梯—磨溪古隆起为一主要与桐湾运动有关的近南北向巨型同沉积古隆起构造,其核... 应用四川盆地最新地质、地震、钻井及露头等资料,对高石梯—磨溪古隆起地质结构、地质演化进行研究,探讨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的控制因素。高石梯—磨溪古隆起为一主要与桐湾运动有关的近南北向巨型同沉积古隆起构造,其核部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顶面及相邻层系自震旦纪至今一直处于隆起高部位,并发育独立统一的巨型圈闭构造,其发育时期、地质结构、演化历史等构造特征明显有别于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控制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的形成与分布,主要表现为:古隆起西侧紧邻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寒武系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中心,且自身也发育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控制了震旦系灯四段、灯二段和寒武系龙王庙组优质储集层的形成与展布;发育3套储盖组合,为震旦系—寒武系大规模古油藏原位裂解形成特大型气藏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古隆起 同沉积古隆起 构造特征 古油藏原位裂解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溶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3
作者 李振宏 王欣 +1 位作者 杨遂正 郑聪斌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9-306,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溶储层演化经历了多期次的叠加。根据古岩溶的演化期次,分别编制了奥陶系地层厚度图、前石炭纪岩溶古地貌图及奥陶系顶面构造图。结合岩溶发育机理,系统分析了各个阶段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而综合预测了岩溶...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溶储层演化经历了多期次的叠加。根据古岩溶的演化期次,分别编制了奥陶系地层厚度图、前石炭纪岩溶古地貌图及奥陶系顶面构造图。结合岩溶发育机理,系统分析了各个阶段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而综合预测了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为奥陶系的油气勘探指出了有利方向。同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存在伊盟古隆起、中央古隆起和韩城古隆起,这3个隆起带共同控制着岩溶储层的发育,隆起的鞍部、斜坡带以及坳陷中的微隆起带是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裸露风化壳期,古岩溶地貌和古沟槽的展布是岩溶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古岩溶坡地为岩溶作用的进一步发生创造了条件;埋藏期,奥陶系顶面起伏形态始终处于中部高、东西低,中部隆起与东部坳陷之间存在一陡坡带,中部隆起带为压释水运聚的有利方向,而陡坡带为压释水的强烈转换区,这一特征决定了岩溶储层的最终分布。因而,同沉积期隆起斜坡带、裸露风化壳期岩溶坡地以及埋藏期陡坡带的叠加位置将是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古地貌 同沉积期 裸露风化壳期 埋藏期 岩溶储层
下载PDF
郯庐断裂对青东凹陷古近纪沉积体系的控制 被引量:37
14
作者 李春荣 辛仁臣 +1 位作者 李建平 刘豪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9-213,共5页
青东凹陷是新生代伴随郯庐断裂活动而形成的凹陷。郯庐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别是同沉积断裂及其组合样式控制了青东凹陷地层和沉积体系的发育分布。F和F1断裂带在古近纪的持续活动共同控制了北部深洼的沉积充填,F2和F4断裂分别控制了中部... 青东凹陷是新生代伴随郯庐断裂活动而形成的凹陷。郯庐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别是同沉积断裂及其组合样式控制了青东凹陷地层和沉积体系的发育分布。F和F1断裂带在古近纪的持续活动共同控制了北部深洼的沉积充填,F2和F4断裂分别控制了中部次洼和南部次洼的发育。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形成的断裂坡折带构成了沉积体系的分界,并控制了古近纪沉积相带的整体展布。东部盆缘断裂带形成的断裂坡折带控制着湖底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碎屑沉积体系的发育。F1、F2、F3、F4同沉积断裂通常为沉积相的分界带。与生油洼陷相邻的主要同沉积断裂形成的断裂坡折带具备形成砂岩油气藏的各种有利条件,其中东部盆缘断裂带和北部次凸F1断裂缓坡带都是砂岩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同生断层 古近纪 沉积体系 分布
下载PDF
济阳坳陷同沉积构造的控砂、控油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红林 张喜强 +2 位作者 冯宝红 贾贻勇 王广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7,共2页
从构造、沉积、成藏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济阳坳陷同沉积构造对沉积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揭示了同沉积构造有利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条件。分析认为,在大中型油气藏相继被发现之后,当前济阳坳陷应该充分运... 从构造、沉积、成藏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济阳坳陷同沉积构造对沉积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揭示了同沉积构造有利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条件。分析认为,在大中型油气藏相继被发现之后,当前济阳坳陷应该充分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及成藏动力学理论,研究同沉积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对沉积过程、圈闭形成过程以及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和时空匹配关系,以提高勘探效果。同沉积构造的研究日趋由定性向定时和定量方面发展,不但更加重视动力机制研究,也开始逐步完善定量化过程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同沉积构造 沉积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塔里木北部早寒武世同沉积构造——兼论寒武系盐下和深层勘探 被引量:29
16
作者 管树巍 张春宇 +5 位作者 任荣 张水昌 吴林 王雷 马培领 韩长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5-1086,共12页
利用野外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构造和沉积作用分析,恢复塔里木北部早寒武世原型盆地的结构与古地理,探讨寒武系盐下源-储分布、空间配置的控制因素及有利勘探方向。塔里木北部震旦纪末期的构造变动在不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并... 利用野外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构造和沉积作用分析,恢复塔里木北部早寒武世原型盆地的结构与古地理,探讨寒武系盐下源-储分布、空间配置的控制因素及有利勘探方向。塔里木北部震旦纪末期的构造变动在不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并控制了早寒武世盆地的沉积格局。位于塔北隆起南斜坡和塔中隆起北斜坡的南华纪裂陷在早寒武世发生同沉积断裂活动,形成两个北东东—东西向延伸的沉降和沉积中心,玉尔吐斯组最大预测厚度可达250 m;至肖尔布拉克组沉积期,同沉积断裂上升盘形成镶边型台地。而塔东和满西地区的南华纪裂陷在震旦纪末期遭受抬升和破坏,在早寒武世主要以斜坡形式向沉降中心过渡,前者具有混积型台地的沉积特征,后者具有缓坡型台地的沉积特征。早寒武世同沉积断裂下降盘的玉尔吐斯组黑色页岩与上升盘的肖尔布拉克组台缘礁滩体构成可预测的源-储配置模式,断裂活动强度控制了黑色页岩的厚度和台缘礁滩体的规模。下一步勘探应部署高精度地震,以精确落实同沉积断裂位置,并沿着断裂向西搜索礁滩体,在埋藏较浅的圈闭位置实施风险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寒武世 同沉积构造 层状硅质岩 古地理 盐下勘探 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 塔里木盆地 原型盆地
下载PDF
湘西地区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碳酸盐-硅泥质沉积体系的截然转换:地层-沉积样式,形成机理及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汪建国 陈代钊 +2 位作者 严德天 韦恒叶 遇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41,共15页
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球历史演化的重要阶段之一,不仅纪录了后生动物的产生、灭绝以及加速分异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海洋地球化学明显的变化、长期全球性海洋缺氧等。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时期地球表层环境演变及动力机制,我们... 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球历史演化的重要阶段之一,不仅纪录了后生动物的产生、灭绝以及加速分异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海洋地球化学明显的变化、长期全球性海洋缺氧等。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时期地球表层环境演变及动力机制,我们对湘西地区台地—盆地转换带不同沉积类型及空间变化进行了重点解剖,发现寒武纪最早期该地区在台—盆转换带上,碳酸盐岩与硅质岩地层呈现一种截然接触,显示硅岩的形成受张性同生断层控制;该带内硅质岩成分、结构独特,主要有富管、孔丘状硅质岩、漏斗状/楔状硅质岩和脉状硅质岩体,为深部富硅热液流体沿(同生)断裂向上运移到海底喷流后沉淀(硅烟囱)而形成的一套硅质沉积。此带向盆地方向,主要发育层状硅质岩,反映热液活动衰减而海水影响增强。考虑到扬子北缘及南缘台—盆转换带的硅质岩广泛分布,因此,热液活动很有可能沿着台地边缘发育,规模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热液来源的富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还原性流体和温室气体进入海洋或大气,加速气候变暖以及海洋缺氧和富营养化。热液活动后期,由于地壳热力衰减、盆地沉降导致大规模海平面上升,深部富营养盐随上升洋流被输送至浅部,促使生物产率得到极大地提高,进而形成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黑色岩系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 碳酸盐岩 硅质岩 同生断层 热液活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特征与含油气性 被引量:11
18
作者 余一欣 汤良杰 +3 位作者 马达德 马玉杰 张启全 谭万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5期1-5,共5页
构造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圈闭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对油气聚集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以背斜、断背斜、断鼻和断块为主,主要分布在七个泉—油砂山—东柴山、红沟子—南翼山—碱石山—落雁山、冷湖零... 构造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圈闭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对油气聚集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以背斜、断背斜、断鼻和断块为主,主要分布在七个泉—油砂山—东柴山、红沟子—南翼山—碱石山—落雁山、冷湖零号—冷湖七号—马海以及中内部等4个NW走向的密集分布区带内.构造圈闭的平面展布主要受应力作用状况、构造变形程度和断裂发育状况等因素控制.平衡剖面复原结果表明构造圈闭主要开始形成于古新世和中新世,主要定型于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喜山运动控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圈闭含油气性综合分析表明,生烃凹陷附近的古构造圈闭和同沉积构造圈闭应该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构造圈闭 断裂 古构造 同沉积构造 含油气性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被引量:33
19
作者 钟怡江 陈洪德 +4 位作者 林良彪 侯明才 李秀华 徐胜林 王峻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72-2280,共9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和录井资料以及包裹体、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等分析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剥蚀残余地层雷四段中识别出了... 四川盆地东北部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和录井资料以及包裹体、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等分析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剥蚀残余地层雷四段中识别出了同生岩溶、表生岩溶和埋藏岩溶三种类型的古岩溶作用,认为它们是控制川东北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同生岩溶作用控制了早期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平面展布具有局限性,受到高能滩相带展布的控制。表生岩溶作用是该储层形成的关键作用,与其有关的储层在垂向上主要局限于不整合面以下90m的深度范围内。根据风化壳岩溶的垂向与横向发育特征,认为其储层在垂向上主要分布于地表岩溶带呈碎屑支持的角砾灰岩和云岩、垂直渗流带半充填的高角度溶缝以及中小型溶蚀孔洞和水平岩溶带半充填的中小型溶蚀孔洞、溶缝、洞顶破裂缝和河成角砾中,平面上主要发育于岩溶斜坡区,又以岩溶残丘为最有利微地貌单元。埋藏岩溶与热液及有机酸溶蚀碳酸盐矿物有关,是储层优化改造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生岩溶 表生岩溶 埋藏岩溶 储层分布 雷口坡组四段 川东北
下载PDF
安徽铜陵及邻区早石炭世沉积古地理 被引量:10
20
作者 叶春林 刘家润 +1 位作者 王训诚 蒋少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1-383,共13页
依据前人研究结果及实测剖面资料、基于层序地层所获得的沉积古地理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安徽铜陵为中心区域的研究区,在早石炭世沉积层序CSQ1沉积时期存在呈北东—南西向延展、包含繁昌—铜陵—贵池在内的剥蚀区——繁贵岛,自CSQ2沉积晚... 依据前人研究结果及实测剖面资料、基于层序地层所获得的沉积古地理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安徽铜陵为中心区域的研究区,在早石炭世沉积层序CSQ1沉积时期存在呈北东—南西向延展、包含繁昌—铜陵—贵池在内的剥蚀区——繁贵岛,自CSQ2沉积晚期该岛被海侵海泛分割为铜陵北东的繁岛和南西的贵岛两部分,并存续至CSQ3沉积末期;繁贵岛和繁岛、贵岛两侧以及繁岛与贵岛之间为海相、滨海平原相沉积区,发育有浅海相碳酸盐、混有陆源碎屑的碳酸盐以及滨浅海和滨海平原陆源碎屑沉积,各沉积带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此外在CSQ3沉积晚期还发育有潮坪碳酸盐沉积。随着海平面变化,沉积区扩大,岛区缩小,沉积带类型及其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和迁移摆动。沉积古地理的变化表明,在CSQ1和CSQ3两沉积时期分别发育同沉积断裂(带),后一期断裂横穿原繁贵岛而导致铜陵地区新生海区形成,构成可能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的构造与古地理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铜陵 早石炭世 沉积古地理 同沉积断裂 层序地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