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伤寒六经传变浅议荨麻疹的辨治
1
作者
许经纶
兰燕琴
+2 位作者
曹毅
陶茂灿
沈佳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6期475-478,共4页
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范畴,以营卫不和为主要病机,与狭义的太阳病病机相符,通过研究太阳经与少阳经、阳明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等三阴三阳六经之间的传变规律,并将之运用到荨麻疹的辨治上。观察发现,六经传变能有效指导荨麻疹...
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范畴,以营卫不和为主要病机,与狭义的太阳病病机相符,通过研究太阳经与少阳经、阳明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等三阴三阳六经之间的传变规律,并将之运用到荨麻疹的辨治上。观察发现,六经传变能有效指导荨麻疹的临床方药选择,且可重复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六经
传变
荨麻疹
辨证论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圣济总录》治疗伤寒头痛特色探析
2
作者
李冠增
李宁宁
+1 位作者
谷万里(指导)
刘贯龙
《光明中医》
2023年第4期634-636,共3页
《圣济总录》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官方修订的大型医书,代表着北宋医学发展的水平。《圣济总录》首次对伤寒头痛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认为伤寒、伤风、温病、热病、风温等病因皆可导致此病的发生。治疗上首宗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将伤寒头...
《圣济总录》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官方修订的大型医书,代表着北宋医学发展的水平。《圣济总录》首次对伤寒头痛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认为伤寒、伤风、温病、热病、风温等病因皆可导致此病的发生。治疗上首宗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将伤寒头痛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其次针对时气因素导致寒郁化热的伤寒头痛,多采用辛开凉散之法;善用药引,其中茶是使用次数最多的药引,用以引导主方药物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头痛
《圣济总录》
六经辨证
用药特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伤寒论》六经方证及其辨证机理
被引量:
6
3
作者
陈星
《现代中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20-23,26,共5页
沿用分经审证的方法,将六经各自证型,按主证、经证、腑证(或脏证)、兼证、兼病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并附以相应方剂。同时,探讨六经辨证机理,认为伤寒六经的形层说与西医组织胚胎学的三胚层极为相似;六经之气的变化与物质的新陈代谢密不...
沿用分经审证的方法,将六经各自证型,按主证、经证、腑证(或脏证)、兼证、兼病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并附以相应方剂。同时,探讨六经辨证机理,认为伤寒六经的形层说与西医组织胚胎学的三胚层极为相似;六经之气的变化与物质的新陈代谢密不可分;伤寒六经的传足不传手之说,伤寒论重视脾、肾、肝的作用,重视精、气、神的调节与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伤寒六经证型
伤寒方剂分类
伤寒辨证机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晋唐时期疫病病证认识浅析
4
作者
李董男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3-7,共5页
晋唐时期,以伤寒研究为中心,以疫疠、天行、时行、时气、温病等研究为翼助,疫病的辨证体系得到了较大丰富,且众多医家从不同角度探讨疫病:认为伤寒有新感而成、两感而成、直中三阴而成;提出伏邪温病、新感温病等概念,指出温病由"伏...
晋唐时期,以伤寒研究为中心,以疫疠、天行、时行、时气、温病等研究为翼助,疫病的辨证体系得到了较大丰富,且众多医家从不同角度探讨疫病:认为伤寒有新感而成、两感而成、直中三阴而成;提出伏邪温病、新感温病等概念,指出温病由"伏邪"、"疠气"("乖戾之气")等导致,温病初起应使用寒凉药;《诸病源候论》则对疫病的传染性进行了探究。疫病辨治思路有时气病六经日期辨治、时气病表里日期辨治、天行病日期辨治和疫疠病脏腑辨治等,但大都体现了时间辨治思想。晋唐医家对疫病证候的认识、辨治思路及疫病流行性、传染性的辨识等,对后世疫病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唐时期
疫病
时间辨证
伤寒
温病
时行
天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纵看伤寒:伤寒的三焦辨证
被引量:
1
5
作者
郜贺
白长川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9期1365-1369,共5页
《黄帝内经·素问》记载风邪、寒邪首先伤人于上焦,然后传至中焦。宋本《伤寒论·辨脉法》第29条明确提出了伤寒的三焦传变规律。一些后世医家看到了伤寒的这一发展规律,如罗天益、缪希雍、王好古、何秀山、何廉臣、俞根初、万...
《黄帝内经·素问》记载风邪、寒邪首先伤人于上焦,然后传至中焦。宋本《伤寒论·辨脉法》第29条明确提出了伤寒的三焦传变规律。一些后世医家看到了伤寒的这一发展规律,如罗天益、缪希雍、王好古、何秀山、何廉臣、俞根初、万友生、刘渡舟等或含蓄或直接地揭示出伤寒"纵看"的观点,至此,"纵看伤寒"的脉络逐渐清晰。"纵看伤寒"的实质是伤寒的三焦脏腑辨证,其与吴鞠通提出的温病的三焦辨证在病因、传变速度、遣方用药等有所差异,故而可明确区分二者的异同。"纵看伤寒"的提出为寒温合论提供了新的理论素材,或有助于推动外感热病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看伤寒
伤寒三焦脏腑辨证
寒温合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探究痹症的中医治疗
被引量:
4
6
作者
杨孝余
罗丰
+5 位作者
熊鸿
袁雪梅
周勇
申敏
马武开
姚血明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10-14,共5页
痹证是临床上各个年龄阶段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等均属痹证范畴。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
痹证是临床上各个年龄阶段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等均属痹证范畴。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都无法彻底根治病人关节破坏和免疫系统受损。基于《黄帝内经》《阴阳大论》等理论成书的《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开辟了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密切结合的先河,对诊疗包括痹证在内的现代临床各类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通过搜集、整理文献,探讨六经辨证理论在痹证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痹证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辨证
痹证
原文传递
认识伤寒病的意义
被引量:
3
7
作者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4-7,共4页
通过思考伤寒病获得9个基本观点:六经证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需充分理解六经证治的精髓;六经证治的框架是临证的基础;《伤寒论》是后世临床一切流派形成发展的根源;疾病、证候、症状与治法、方剂、药物是临床诊疗的基本体系;辨证是基础,...
通过思考伤寒病获得9个基本观点:六经证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需充分理解六经证治的精髓;六经证治的框架是临证的基础;《伤寒论》是后世临床一切流派形成发展的根源;疾病、证候、症状与治法、方剂、药物是临床诊疗的基本体系;辨证是基础,辨病和对症处理同样不可忽视;具体看待历史医家和疾病;从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实际,理解和把握热病证治的历史脉络;流行性出血热蕴育出六经证治。认识伤寒病可以深刻了解中医临证的历史脉络,并提高中医临床医师的素养,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伤寒病
六经证治
意义
原文传递
从潮热发生机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特色
8
作者
邵柳彬
林素财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8年第6期428-428,430,共2页
古今医家通过实践,发现阳明腑实、阴血津液内亏、瘀血阻滞阴分、湿热阻遏气机、虚阳浮越均可引起潮热,但因病因病机不同,治疗亦有差异。临床应审证求因,把握本质病机,发挥“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等中医特色。
关键词
潮热
机理
辨证论治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伤寒六经传变浅议荨麻疹的辨治
1
作者
许经纶
兰燕琴
曹毅
陶茂灿
沈佳
机构
金华市第五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6期475-478,共4页
基金
浙江省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曹毅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编号:GZS2020022。
文摘
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范畴,以营卫不和为主要病机,与狭义的太阳病病机相符,通过研究太阳经与少阳经、阳明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等三阴三阳六经之间的传变规律,并将之运用到荨麻疹的辨治上。观察发现,六经传变能有效指导荨麻疹的临床方药选择,且可重复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伤寒
六经
传变
荨麻疹
辨证论治
Keywords
typhoid
fever
six meridians
transmission
urticaria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分类号
R27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圣济总录》治疗伤寒头痛特色探析
2
作者
李冠增
李宁宁
谷万里(指导)
刘贯龙
机构
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聊城市人民医院干部保健科
聊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出处
《光明中医》
2023年第4期634-636,共3页
基金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No.2021Z012)
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项目(No.鲁卫函[2020]132号)。
文摘
《圣济总录》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官方修订的大型医书,代表着北宋医学发展的水平。《圣济总录》首次对伤寒头痛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认为伤寒、伤风、温病、热病、风温等病因皆可导致此病的发生。治疗上首宗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将伤寒头痛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其次针对时气因素导致寒郁化热的伤寒头痛,多采用辛开凉散之法;善用药引,其中茶是使用次数最多的药引,用以引导主方药物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关键词
伤寒头痛
《圣济总录》
六经辨证
用药特色
Keywords
typhoid
fever
headache
Sheng Ji Zonglu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 channels theory
medication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R254.1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R277.7 [医药卫生—中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伤寒论》六经方证及其辨证机理
被引量:
6
3
作者
陈星
机构
陕西省人民医院
出处
《现代中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20-23,26,共5页
文摘
沿用分经审证的方法,将六经各自证型,按主证、经证、腑证(或脏证)、兼证、兼病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并附以相应方剂。同时,探讨六经辨证机理,认为伤寒六经的形层说与西医组织胚胎学的三胚层极为相似;六经之气的变化与物质的新陈代谢密不可分;伤寒六经的传足不传手之说,伤寒论重视脾、肾、肝的作用,重视精、气、神的调节与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密切相关。
关键词
伤寒论
伤寒六经证型
伤寒方剂分类
伤寒辨证机理
Keywords
the theory
of
typhoid
fever
syndrome
s
of
typhoid
fever
of
six meridians
typhoid
prescription classificati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 of typhoid fever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晋唐时期疫病病证认识浅析
4
作者
李董男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
出处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3-7,共5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传染病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2008ZX10005-013)
安徽中医学院引进人才基金项目(2006rc001)
文摘
晋唐时期,以伤寒研究为中心,以疫疠、天行、时行、时气、温病等研究为翼助,疫病的辨证体系得到了较大丰富,且众多医家从不同角度探讨疫病:认为伤寒有新感而成、两感而成、直中三阴而成;提出伏邪温病、新感温病等概念,指出温病由"伏邪"、"疠气"("乖戾之气")等导致,温病初起应使用寒凉药;《诸病源候论》则对疫病的传染性进行了探究。疫病辨治思路有时气病六经日期辨治、时气病表里日期辨治、天行病日期辨治和疫疠病脏腑辨治等,但大都体现了时间辨治思想。晋唐医家对疫病证候的认识、辨治思路及疫病流行性、传染性的辨识等,对后世疫病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
晋唐时期
疫病
时间辨证
伤寒
温病
时行
天行
Keywords
the Jin and Tang Dynasties
epidemic diseases
time-bas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hoid
fever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分类号
R51 [医药卫生—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纵看伤寒:伤寒的三焦辨证
被引量:
1
5
作者
郜贺
白长川
机构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
大连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9期1365-1369,共5页
基金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
文摘
《黄帝内经·素问》记载风邪、寒邪首先伤人于上焦,然后传至中焦。宋本《伤寒论·辨脉法》第29条明确提出了伤寒的三焦传变规律。一些后世医家看到了伤寒的这一发展规律,如罗天益、缪希雍、王好古、何秀山、何廉臣、俞根初、万友生、刘渡舟等或含蓄或直接地揭示出伤寒"纵看"的观点,至此,"纵看伤寒"的脉络逐渐清晰。"纵看伤寒"的实质是伤寒的三焦脏腑辨证,其与吴鞠通提出的温病的三焦辨证在病因、传变速度、遣方用药等有所差异,故而可明确区分二者的异同。"纵看伤寒"的提出为寒温合论提供了新的理论素材,或有助于推动外感热病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纵看伤寒
伤寒三焦脏腑辨证
寒温合论
Keywords
Vertical view
of
typhoid
fever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riple energizer
of
typhoid
fever
Cold-warm combined theory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探究痹症的中医治疗
被引量:
4
6
作者
杨孝余
罗丰
熊鸿
袁雪梅
周勇
申敏
马武开
姚血明
机构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出处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10-14,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2160869
贵州省科技支撑项目,项目编号:黔科合支撑[2021]一般006
+1 种基金
贵州中医药大学国家与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育项目,项目编号:贵中医TD合字[2022]004号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青苗课题,项目编号:GZEYK-Y[2022]32号。
文摘
痹证是临床上各个年龄阶段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等均属痹证范畴。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都无法彻底根治病人关节破坏和免疫系统受损。基于《黄帝内经》《阴阳大论》等理论成书的《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开辟了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密切结合的先河,对诊疗包括痹证在内的现代临床各类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通过搜集、整理文献,探讨六经辨证理论在痹证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痹证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辨证
痹证
Keywords
Treatise on
typhoid
fever
differentiation
of
Six-channel
Arthralgia
syndrome
分类号
R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255.6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认识伤寒病的意义
被引量:
3
7
作者
张再良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金匮教研室
出处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4-7,共4页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籍整理基金资助项目(P20914)
文摘
通过思考伤寒病获得9个基本观点:六经证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需充分理解六经证治的精髓;六经证治的框架是临证的基础;《伤寒论》是后世临床一切流派形成发展的根源;疾病、证候、症状与治法、方剂、药物是临床诊疗的基本体系;辨证是基础,辨病和对症处理同样不可忽视;具体看待历史医家和疾病;从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实际,理解和把握热病证治的历史脉络;流行性出血热蕴育出六经证治。认识伤寒病可以深刻了解中医临证的历史脉络,并提高中医临床医师的素养,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伤寒
伤寒病
六经证治
意义
Keywords
typhoid
fever
typhoid
fever
diseas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 meridians
significance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从潮热发生机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特色
8
作者
邵柳彬
林素财
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七年制
出处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8年第6期428-428,430,共2页
文摘
古今医家通过实践,发现阳明腑实、阴血津液内亏、瘀血阻滞阴分、湿热阻遏气机、虚阳浮越均可引起潮热,但因病因病机不同,治疗亦有差异。临床应审证求因,把握本质病机,发挥“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等中医特色。
关键词
潮热
机理
辨证论治
Keywords
Hectic-
fever
mechanism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伤寒六经传变浅议荨麻疹的辨治
许经纶
兰燕琴
曹毅
陶茂灿
沈佳
《浙江中医杂志》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圣济总录》治疗伤寒头痛特色探析
李冠增
李宁宁
谷万里(指导)
刘贯龙
《光明中医》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伤寒论》六经方证及其辨证机理
陈星
《现代中医药》
CAS
2019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晋唐时期疫病病证认识浅析
李董男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纵看伤寒:伤寒的三焦辨证
郜贺
白长川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探究痹症的中医治疗
杨孝余
罗丰
熊鸿
袁雪梅
周勇
申敏
马武开
姚血明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
原文传递
7
认识伤寒病的意义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
3
原文传递
8
从潮热发生机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特色
邵柳彬
林素财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8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