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n the Synergistic Reduction of Carb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s from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1
作者 Quanyin Tan Fei Liu Jinhui Li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24年第9期111-121,共11页
Decarbonization and decontamination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ISI),which contributes up to 15%to anthropogenic CO_(2) emissions(or carbon emissions)and significant proportions of air and water pollutant emissions... Decarbonization and decontamination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ISI),which contributes up to 15%to anthropogenic CO_(2) emissions(or carbon emissions)and significant proportions of air and water pollutant emissions in China,are challenged by the huge demand for steel.Carbon and pollutants often share common emission sources,indicating that emission reduction could be achieved synergistically.Here,we explored the inherent potential of measures to adjust feedstock composition and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to control the size of the ISI to achiev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CER)and pollution emission reduction(PER).We investigated five typical pollutants in this study,namely,petroleum hydrocarbon pollutants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in wastewater,particulate matter,SO_(2),and NO_(x) in off gases,and examined synergies between CER and PER by employing cross elasticity for the period between 2022 and 2035.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reduction of 8.7%-11.7%in carbon emissions and 20%-31%in pollution emissions(except for particulate matter emissions)could be achieved by 2025 under a high steel scrap ratio(SSR)scenario.Here,the SSR and electric arc furnace(EAF)ratio serve critical roles in enhancing synergies between CER and PER(which vary with the type of pollutant).However,subject to a limited volume of steel scrap,a focused increase in the EAF ratio with neglection of the available supply of steel scrap to EAF facilities would lead to an increase carb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s.Although CER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SSR and EAF ratio optimization,only when the crude steel production growth rate remains below 2.2%can these optimization measures maintain the emissions in 2030 at a similar level to that in 2021.Therefore,the synergistic effects between PER and CER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formulating a development route for the ISI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carb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s synergistic reduction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Steel scrap Cross-elasticity
下载PDF
A novel nanofluid of modified carbon black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2
作者 Guang Zhao Li-Hao Liang +3 位作者 Dong-Fang Lv Wen-Juan Ji Qing You Cai-Li Da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598-1607,共10页
A novel nanofluid of modified carbon black(MCB)nanoparticles was initially developed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The MCB nanoparticles were obtained via a three-step reaction involving... A novel nanofluid of modified carbon black(MCB)nanoparticles was initially developed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The MCB nanoparticles were obtained via a three-step reaction involving modification by oxidation,acyl chlorination,and activated grafting.MCB nano-particles were spherically dispersed,with an average size of 72.3 nm.Compared with carbon black(CB)nanoparticles,dispersed MCB nanoparticl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il-water interfacial tension(IFT)to 10^(-2)mN/m and change the surface wettability of sand particles.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ore flooding experiments,the MCB nanoparticles exhibited a better EOR capacity than surfactants and CB nano-particles,and the final oil recovery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27.27%.The core scanning test showed that the MCB nanoparticles could plug high permeability channels by adsorbing onto the surfaces of sand particles and forming larger aggregates that bridge across pores or throats,resulting in a higher swept volume.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improved swept volume and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were the EOR mechanisms of the MCB nanoparticles.The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se MCB nanoparticles have excellent potential for EOR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fied carbon black nanoparticles Interfacial tension reduction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synergistic effects Enhanced oil recovery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的立法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超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50,共11页
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既要实现环境立法的体系化,也要吸纳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制度成果,为我国的“双碳”战略提供法治保障。实现“双碳”目标,“降碳”是战略方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重点路径。“双碳”法治建设应秉持整体论法治... 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既要实现环境立法的体系化,也要吸纳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制度成果,为我国的“双碳”战略提供法治保障。实现“双碳”目标,“降碳”是战略方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重点路径。“双碳”法治建设应秉持整体论法治理念、重视调整对象的关联性、彰显治理制度的协同性。现行减污降碳法律规范体系未确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整体性法治理念,未将温室气体排放作为调整对象,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制度阙如,亟待予以针对性制度创新,同时也要回应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多层次复合关系。生态环境法典污染控制编应从更新立法理念、完善污染控制一般制度和大气污染控制专章制度等方面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生态环境法典 污染控制编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下载PDF
双重环境目标约束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减污降碳”何以“协同增效” 被引量:1
4
作者 岳利萍 杨欣怡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8,共13页
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多目标环境规制政策的协同性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作。面对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双碳”目标两大战略任务,环境政策协同是否可以更加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多目标环境规制政策的协同性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作。面对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双碳”目标两大战略任务,环境政策协同是否可以更加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现有研究尚无确定答案。因此,该研究利用“两控区”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环境政策协同的准自然实验,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利用2003—2020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减污降碳双重环境目标约束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与单一环境规制相比,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更佳,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②机制分析发现,在双重环境目标约束下,有为政府通过财政支出调节效应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市场激励微观企业产生易地搬迁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从而实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③进一步研究发现,减污降碳双重环境目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双重试点政策对东部地区、非老工业基地、高环保意识地区、环境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①地方政府应统筹全局,避免走偏、盲目上马“两高”项目;②充分发挥财政的支柱作用,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流入绿色低碳行业;③根据各地实际将国家减污降碳目标分解落实,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样板;④加大创新激励力度,鼓励低碳技术与低污染排放治理技术协同创新;⑤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推进各区域要素禀赋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减污降碳协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产业转型升级 协同增效
下载PDF
组态视角下减污降碳政策工具对环境规制效率的驱动机制——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fsQCA实证分析
5
作者 孙钰 宋雪瑶 +2 位作者 马建辉 齐艳芬 姚鹏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3期355-365,共11页
减污降碳是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的标志,是实现污染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探究减污降碳政策工具驱动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的内在机理,对于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为研究对象,借助模... 减污降碳是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的标志,是实现污染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探究减污降碳政策工具驱动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的内在机理,对于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为研究对象,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析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自愿参与型政策工具促进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组合。结果发现:减污降碳政策工具在提升全国环境规制效率方面呈现4种组合模式,且分别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实施效果相匹配,未来将呈现多元政策工具组合协同发力的态势;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在提升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效率中发挥主导作用,中部地区尤为明显;自愿参与型工具则更多依赖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工具发挥政策组合作用,在西部地区发挥效力较弱。不同的环境规制效率驱动效果会带来差异化的政策工具组合,以此为不同地区提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政策工具 环境规制效率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下载PDF
企业降碳减污协同推进的产业链联动效应
6
作者 孙慧 夏学超 +1 位作者 祝树森 杨泽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9,共14页
企业降碳减污协同推进不仅是提升环境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亦是在市场经济中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产业链联动效应是探讨企业降碳减污协同推进的重要视角。基于约束效应、同群效应、规模效应3方面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使用2007—2021年沪深A... 企业降碳减污协同推进不仅是提升环境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亦是在市场经济中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产业链联动效应是探讨企业降碳减污协同推进的重要视角。基于约束效应、同群效应、规模效应3方面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使用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实证探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降碳减污协同推进联动效应的内在机理、联动类型和联动模式。实证结果表明: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降碳减污协同推进存在产业链联动效应,有助于焦点企业降碳减污的协同推进。②产业链依赖度越高、行业竞争程度越低、环境不确定性越高以及与上下游企业技术研发合作越紧密的焦点企业,其降碳减污协同推进受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降碳减污协同推进的联动效应越强。③界定焦点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联动类型发现,企业降碳减污协同推进同时受到上游供应商企业推动和下游客户企业拉动的影响,但是下游客户企业拉动效果更强。④界定焦点企业降碳减污协同推进的学习行为特征发现,焦点企业是通过主动学习来提升降碳减污协同推进能力,跨行业模仿学习对企业降碳减污协同推进提升作用更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更好地促进企业微观个体实现降碳减污协同推进目标,强化产业链降碳减污协同推进的联动效应,政府应该制定产业链降碳减污协同推进联动专项规划,精准扶持存在联动困难的企业。企业要加强向具有降碳减污协同推进优势的标杆企业学习,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前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点企业 上下游企业 降碳减污协同推进 产业链联动效应
下载PDF
殊途同归:组态视角下降碳减污协同推进路径研究
7
作者 孙慧 杨巨星 +1 位作者 罗添 薛进军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2024年第6期672-686,共15页
测算中国31个省份2012―2021年降碳减污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基于TOE研究框架,运用必要条件分析法(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从组态视角探究多因素驱动区域降碳减污协同推进的“殊途同归”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期... 测算中国31个省份2012―2021年降碳减污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基于TOE研究框架,运用必要条件分析法(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从组态视角探究多因素驱动区域降碳减污协同推进的“殊途同归”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各省降碳减污耦合协调度在0.605∼0.973之间,均属协调发展类别,在胡焕庸线以东以中级协调为主,以西以良好协调为主;2)降碳减污协同推进具有复杂性,高协同度是多因素联动作用的结果;3)降碳减污协同推进的实现路径有技术-环境驱动型(河北、安徽、江苏、辽宁)、组织-环境驱动型(吉林)、技术-组织-环境均衡驱动型(山东、新疆);4)对比组态路径发现,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数字经济发展在降碳减污协同推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碳减污 协同推进 TOE框架 组态分析 殊途同归
下载PDF
数据要素的减污降碳双重环境福利效应分析
8
作者 刘红 张陈陈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3-82,共10页
本文运用2006~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据要素的减污降碳效果。研究发现:数据要素能够实现减污降碳的双重环境福利,且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技术创新和公众环境关注度提升的渠道实... 本文运用2006~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据要素的减污降碳效果。研究发现:数据要素能够实现减污降碳的双重环境福利,且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技术创新和公众环境关注度提升的渠道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在促进减污降碳方面存在市场化水平和数字基础设施异质性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在实现本地区减污降碳的同时,也会对邻近地区产生空间溢出效应;结构效应回归结果显示,数据要素对减污降碳的影响效果整体呈现地区环境污染和碳排放越高其减污降碳效果越明显的态势。本文研究结论为在双碳目标和新发展理念下如何借力数据要素“东风”实现减污降碳的“双赢”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减污降碳 资源配置效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绿色技术创新 公众环境关注度 空间溢出 结构效应
下载PDF
减污降碳目标下城镇污水处理绿色效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可含 邓群钊 杜海娇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2024年第2期183-193,204,共12页
污水处理对于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同时是全球最主要的能耗及碳排放源之一,推动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实现污水处理行业绿色发展目前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构建涵盖减污、降碳双目标的城镇污水处理绿色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 污水处理对于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同时是全球最主要的能耗及碳排放源之一,推动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实现污水处理行业绿色发展目前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构建涵盖减污、降碳双目标的城镇污水处理绿色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Kernel密度估计、传统与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分析,测度了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城镇污水处理绿色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运用Tobit模型对城镇污水处理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在研究期内,中国城镇污水处理绿色效率呈现高低交错的波动下降趋势,整体效率值处于中高水平,2016年后逐渐稳定至“东-中-西”阶梯递减的分布格局。②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结果显示中国城镇污水处理绿色效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在相邻年份难以实现“跨越式”转移。地理因素发挥重要了作用,转移概率受到邻域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区域初始状态的影响。③从回归结果看来,总体上,污水处理厂累计完成投资、人均GDP、管网密度、就业人数、人口密度、绿色发明专利申请数、降水量与中国城镇污水处理绿色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雨污合流管道长度、行业平均工资、产业结构、环境规制、人均水资源量对中国城镇污水处理绿色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城镇化率作用不明显,且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与条件等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污水处理 绿色效率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长三角减污降碳政策的协同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思瑜 于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6-265,共10页
在“双碳”目标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如何发挥环境政策的协同效应,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2006-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大气污染物(包... 在“双碳”目标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如何发挥环境政策的协同效应,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2006-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大气污染物(包括SO_(2)、NOx、PM和VOCs)排放当量、CO_(2)排放量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为被解释变量,以减污降碳政策力度为核心解释变量,通过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减污降碳政策对大气污染、碳排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减污降碳政策具有三重协同效应,政策力度每提升1%,平均意义上可降低0.470%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当量,降低0.292%的CO_(2)排放量,提升0.040%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②减污降碳政策的协同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在核心城市组能够实现减污、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重协同效应,而在中心城市组仅具有污染减排效应,在外围城市组没有产生显著效应.③减污降碳政策主要通过减少能源消费、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实现减污、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显示,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针对各城市组制定相应对策措施,进一步发挥减污降碳政策的协同效应,以全面实现长三角地区减污、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协同效应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榆林市工业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协同效应研究
11
作者 石涵笑 韦安磊 +3 位作者 朱娅绮 徐晓珍 胡浩 马俊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4-433,共10页
在“双碳”背景下,了解工业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协同效应对于实现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榆林市2015—2021年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例。首先,利用灰色相关分析对榆林市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相关度进行计算。... 在“双碳”背景下,了解工业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协同效应对于实现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榆林市2015—2021年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例。首先,利用灰色相关分析对榆林市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相关度进行计算。其次,对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进行拓展,分析影响二氧化碳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驱动效应。最后,对榆林市重点行业火力发电行业和镁冶炼行业进行协同性分析并对榆林市减污降碳提出建议。结果表明,协同减排效应是驱动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的第一大驱动效应。二氧化碳的排放与氮氧化物的排放相关性最强,且LMDI模型分析表明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碳协同减排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榆林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及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在制定一系列更为有效且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灰色相关分析 对数平均权重迪氏指数法 碳排放 协同发展
下载PDF
中国农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
12
作者 朱洋洋 齐振宏 +1 位作者 王璐 杨兴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01-1212,共12页
深入探讨中国农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解决农业环境政策制定中的不一致性、提高政策实施效果、推动农业减污降碳的协同高效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基于2001—2021年中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数据,对... 深入探讨中国农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解决农业环境政策制定中的不一致性、提高政策实施效果、推动农业减污降碳的协同高效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基于2001—2021年中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数据,对各地区农业碳排放和面源污染进行测度,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各地区农业碳排放与面源污染的协同度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农业碳排放、面源污染以及两者协同度的时空演进特征;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从产业、要素和环境3个层面进一步探讨中国农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1—2021年我国农业碳排放呈现先缓慢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农业面源污染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农业碳排放和面源污染主要集中于产粮大省和粮食主产区;2001—2021年我国农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呈现不断上升的演进趋势,各地区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农业集聚水平、作物种植结构、规模化经营程度和农业生产条件是农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主要驱动因素,且各因素的驱动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建议各地区建立健全农业碳排放和面源污染的协同防控治理体系和管控机制,构建共治、共享、共赢的跨区域农业碳排放与面源污染协同治理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集聚水平,以推进中国农业减污降碳协同高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减污降碳 协同效应 时空演进特征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空间关联关系及驱动因素研究
13
作者 段冶 韩楠 +1 位作者 孙才志 李迪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13-2422,共10页
剖析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空间关联特征及成因是引导区域协同共治的前提,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测度2011-2021年环渤海地区43个城市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探究其空间关联网... 剖析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空间关联特征及成因是引导区域协同共治的前提,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测度2011-2021年环渤海地区43个城市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探究其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环渤海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最高值为0.43,尚未进入高质量协调发展阶段,超过80%的城市处于降碳滞后型失调阶段。②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空间关联网络呈以天津市为主核心的“局部集聚”和“全局关联”并存特征,个体中心性差异突出,网络结构稳定性亟待提升。③各板块内部成员相对较为稳定,板块间存在更为显著的溢出效应。④地理邻近、产业结构合理化、能源利用、经济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差异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发挥促进作用,而通风系数的差异起抑制作用。研究显示,环渤海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空间关联程度较低,建议通过强化核心主体的稳定作用、实施社团差异化的减排措施、拓展区域合作等路径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空间关联网络 驱动因素 二次指派程序 夜间灯光数据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减污降碳协同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基于中国三大城市群
14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1 位作者 李华清 林剑艺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4-183,共10页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效率 城市群 超效率SBM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的减污降碳分区管治路径探索
15
作者 刘贵利 王依 +3 位作者 尤瑛圻 闫楠 牛海鹏 李明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8-406,共9页
在系统梳理现阶段减污降碳相关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实施减污降碳分区管治的重要意义,包括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的关键举措、推动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等;分析了当前减污降碳分区管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标准与技术规范... 在系统梳理现阶段减污降碳相关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实施减污降碳分区管治的重要意义,包括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的关键举措、推动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等;分析了当前减污降碳分区管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标准与技术规范不足、协同体系亟须构建、协同机制有待完善、保障体系尚需加强等,尤其是在空间实施层面缺乏有力的抓手。尽管国家、省、市县、乡镇层面国土空间规划内容中减污降碳的实施方案、分区设计、机构框架和重要指标有所涉及,但分区管治体系、标准体系、规划传导、衔接协同与保障机制尚显不足。最后提出了现阶段减污降碳分区管治的主要对策,包括制定碳污排放分区标准体系,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的减污降碳分区管治体系,构建中心、传导、放大、预警反馈、激励和考核一体化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完善源头、分区和实践链接的减污降碳分区管治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减污降碳 分区管治 协同增效 绿色低碳
下载PDF
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评价研究
16
作者 连艳琼 施生旭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7-227,共11页
城市群是中国推动减污降碳的重点区域,科学谋划城市群协同减污降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SFIC模型提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理论框架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复合系统协同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空间... 城市群是中国推动减污降碳的重点区域,科学谋划城市群协同减污降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SFIC模型提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理论框架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复合系统协同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空间引力模型等方法,探讨2012-2021年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协同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度呈现逐年稳定增长趋势,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增长质量是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2)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存在时空差异,城市群差异逐渐缩小,但城市间协同增效合作机制有待加强,整体协同度较低且不稳定;(3)城市群协同度空间联系逐渐增强,网络结构呈现“多点辐射”的空间格局,形成城市集群协同发展的格局。综合研究结果,作者从提升减污降碳系统协同度、优化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构建空间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协同治理 城市群 空间引力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的农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脱钩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晓慧 杨飞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3,共7页
基于2007—2020年中国宏观统计数据,在测算农业碳排放量和面源污染量的基础上,论文利用灰色GM(1,1)模型和Tapio系数等模型,分析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的农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脱钩效应。研究发现:(1)2015年自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以... 基于2007—2020年中国宏观统计数据,在测算农业碳排放量和面源污染量的基础上,论文利用灰色GM(1,1)模型和Tapio系数等模型,分析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的农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脱钩效应。研究发现:(1)2015年自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以来,我国化肥农药减量效果明显,实现了行动提出的零增长目标,并呈现负增长的趋势。(2)2015—2020年我国化肥、农药实际施用量较模拟值明显减少,化肥施用量总计减少5118.10万吨,农药使用量总计减少210.74万吨。(3)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具有显著的农业碳减排效应和面源污染减量效应,2015—2020年化肥碳排放量和面源污染量较预测值分别减少4583.77万吨、3326.76万吨,农药碳排放量和面源污染量较预测值分别减少1039.80万吨、105.37万吨。(4)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后,农业经营主体对化肥、农药的依赖不断减少,2016—2020年化肥、农药碳排放量、面源污染量与农业生产的脱钩状态由弱脱钩变为强脱钩。(5)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后,农业减污降碳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增长行动 化肥农药减量 农业减污降碳 脱钩效应 协同效应
下载PDF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综合评估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18
作者 赵曼仪 王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9,共12页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减排是环境和气候治理的重要任务,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可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该研究系统梳理了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概念、类别及量化评估方法,详细...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减排是环境和气候治理的重要任务,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可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该研究系统梳理了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概念、类别及量化评估方法,详细比较了自顶向下、自底向上、混合协同效应综合评估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情况,分析总结了协同效应在各国单一目标和协同控制政策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发挥协同治理效果提供经验指导。从技术视角结合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直接和间接联系,剖析了协同效应产生的根源;从行业视角探索电力、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助力减污降碳目标的发力点;从管理科学的视角总结了协同效应综合评估中四个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后续的突破方向。综合评估流程的规范化和各评估环节中的多学科交叉体现了综合评估的复杂性,需要剖析温室气体与污染物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及二者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联系、温室气体与污染物的健康影响机理等;综合评估中时间、空间和评估对象选择的多样性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需要依托逐渐成熟的大数据收集存储技术,加强协同控制对排放水平、健康水平、减排成本、农业和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刻画。增强协同效应评估的可比性有利于不同结果的相互佐证和对比分析,需要合理计算协同控制在不同维度的综合收益;国家、区域、城市层面评估的侧重点差异较大,需要明晰减污降碳治理体系并加强评估的层次性,以促进各级管理部门更科学地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政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效应 减污降碳 综合评估 研究综述
下载PDF
低碳经济转型对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张伟志 陈学刚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共8页
为丰富和深化低碳经济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于对低碳经济转型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的理论分析,设定双向固定效应基准模型和机制效应模型,以减污降碳协同效率为被解释变量,以低碳经济转型程度为核心解释变量,以政府财政投入... 为丰富和深化低碳经济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于对低碳经济转型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的理论分析,设定双向固定效应基准模型和机制效应模型,以减污降碳协同效率为被解释变量,以低碳经济转型程度为核心解释变量,以政府财政投入、市场化水平、公众环境关注度为调节变量,以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金融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工业化水平为控制变量,根据2010—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99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低碳经济转型对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促进作用,并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异质性检验、机制分析等。结论如下:无论是否添加控制变量、是否考虑核心解释变量的滞后性,双向固定的基准模型实证结果及稳健性检验结果均表明,低碳经济转型显著促进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异质性检验表明,低碳经济转型对黄河流域上游城市、资源型城市、省会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提高市场化水平、政府财政投入、公众环境关注度均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即增强了低碳经济转型对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转型 减污降碳 协同效应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多元主体环境规制组合如何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20
作者 夏学超 孙慧 +1 位作者 祝树森 杨泽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35,共14页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是助力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何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是当前政府、公众乃至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焦点话题。基于“政府-市场-公众”框架以中国30个省份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是助力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何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是当前政府、公众乃至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焦点话题。基于“政府-市场-公众”框架以中国30个省份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必要条件分析(NCA)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探讨政府环境规制、市场环境规制和公众环境规制多元主体环境规制组合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联动效应及其路径选择,探索性地识别出3类降碳减污协同推进的配适性选择方案,即由政府环境规制和公众环境规制多元组合共同解释的配饰模式,由政府环境规制、市场环境规制和公众环境规制多元组合共同解释的配饰模式以及由政府环境规制和市场环境规制多元组合共同解释的配饰模式。研究发现:①单一主体环境规制并不能构成降碳减污协同推进的必要条件,但是完善的环保制度发挥着普适性作用。瓶颈分析说明实现100%的降碳减污协同推进需要各种主体环境规制共同参与发挥效力。②政府、市场和公众多元环境规制“多重并发”,共4类环境规制组合能够实现降碳减污协同推进的效果,呈现出中国降碳减污协同推进的多元化实现路径和复杂机制。③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环境规制-市场环境规制-公众环境规制多元联合型环境规制能够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效果。这些发现对于中国各地区实施何种环境规制组合以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协同推进 组态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