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gital intelligence and synergy of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Dividend”or“gap”?
1
作者 Jiajia Li Xianfeng Han +2 位作者 Tonglei Zhang Jian Xiao Longtao Chen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4年第4期389-398,共10页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dual carbon”goal and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DI),exploring the synergy between pollu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SPCR)within the context of DI is important for promoting a comprehensi...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dual carbon”goal and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DI),exploring the synergy between pollu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SPCR)within the context of DI is important for promoting a comprehensiv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is study,based on urban panel data from 281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s Mainland from 2010 to 2020,developed a DI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se cities and employed a double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for the first time to investigate the intrinsic mechanisms and incentivizing effects of DI on SPCR.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DI significantly promotes SPCR.②Mechanism tests demonstrated that DI can indirectly enhance SPCR by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reinforcing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③Furth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mpact of DI on SPCR was more substantial in regions with lower levels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mpetition.Moreover,the SPCR driven by DI exhibited heterogeneity,characterized by stronger effects in“resource-based cities>non resource-based cities”and“non-capital economic zones>capital economic zones”.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hold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fully harnessing the synergy between digitization and intelligence to empower SPCR.In addition,the findings are valuable for the government’s integrated promotion of the“dual carbon”goal and the“digital China”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intelligence synergy of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Double machine learning “Dual carbon”goal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评估
2
作者 崔连标 李晓 段宏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2,共12页
长三角地区正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但其减污降碳协同潜力如何?目前鲜有文献展开量化评估。该研究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全要素角度测算了长三角地区PM2.5和CO_(2)的边际减排成本,通过比较单独减排与协同减排下的成本变动,估算长三... 长三角地区正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但其减污降碳协同潜力如何?目前鲜有文献展开量化评估。该研究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全要素角度测算了长三角地区PM2.5和CO_(2)的边际减排成本,通过比较单独减排与协同减排下的成本变动,估算长三角整体、省际层面和城市层面的减污降碳协同潜力,模拟不同发展情形下协同效应变化。结果发现:(1)2011—2021年,相比单独减排,协同减排视角下长三角地区边际减污成本与边际降碳成本均有显著降低,其中边际减污成本缩减了35.28%,边际降碳成本缩减了32.41%。(2)省际层面看,长三角三省一市边际减排成本之间异质性明显。其中,安徽省边际减污和边际降碳成本最低,上海市边际减污和边际降碳成本偏高。(3)与单独减排相比,协同减排下安徽省边际减排成本的缩减比例最为突出,其减污降碳协同潜力也最为突出。(4)城市层面看,低碳发展优先是减污成本最小化的治理方案,清洁空气优先是降碳成本最小化的治理策略,而若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最大化为目标,不同城市需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阶段、能源资源禀赋和环境水平等探索与之相匹配的减污降碳协同策略。该研究通过估算长三角地区边际减污成本和边际降碳成本,揭示了该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潜力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对长三角地区科学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协同效应 边际减排成本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的减污降碳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市级数据的分析
3
作者 华德亚 陈洁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4-39,共6页
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0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公式法测算碳污排放强度,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机制检验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减污降碳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与长江经济带减... 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0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公式法测算碳污排放强度,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机制检验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减污降碳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与长江经济带减污降碳协同度的时空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碳污排放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和增强公众环境关注度,促进长江经济带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数字经济 减污降碳 影响机制 协同增效
下载PDF
工业园区碳污协同的脱钩发展技术路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高晗博 冯则实 +4 位作者 吕一铮 王帅 陈明谷 田金平 陈吕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649,共13页
工业园区是我国工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但集聚的工业企业也产生了较高污染物与碳排放.工业园区实现经济增长与污染物、碳排放协同的脱钩发展,对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但其还面临多重挑战.鉴于此,本文重点开... 工业园区是我国工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但集聚的工业企业也产生了较高污染物与碳排放.工业园区实现经济增长与污染物、碳排放协同的脱钩发展,对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但其还面临多重挑战.鉴于此,本文重点开展了三方面研究:首先,剖析了我国工业园区的种类、边界、结构及管理的复杂性,产业类型和碳污排放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与物质能量流动交织等特点;其次,阐述了国内外园区碳污协同实现脱钩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从存量流量特征、污染物与碳排放协同的脱钩发展状态量化、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优化等方面分析了尚待解决的困难;进而,设计了工业园区碳污协同的脱钩发展技术路径,界定了园区范围与行动主体,解析了工业园区的减污降碳协同内涵机制,刻画了不同脱钩发展状态与模式并进行了案例实证.综上,从管理部门、基础设施、企业、第三方服务、周边区域协同等角度提出园区多主体减污降碳关键行动与技术需求的识别过程和行动清单,以期促进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减污降碳协同 脱钩发展 技术路径
下载PDF
“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娜 杨斯悦 高新伟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3期12-22,共11页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的必然要求。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视为一个连贯政策,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探究了于2015和2018年提出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的必然要求。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视为一个连贯政策,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探究了于2015和2018年提出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政策实施效果。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政策显著提高了“SO_(2)-CO_(2)”排放强度协同度和“PM-CO_(2)”排放量(强度)协同度,但该政策对“SO_(2)-CO_(2)”排放量协同度无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提升政府监管水平、弱化政企关系以及增强企业绿色创新是政策的主要传导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效果在不同能耗水平的城市中具有显著差异,比起高污染上市公司,高耗能中小企业在污染物和CO_(2)的协同减排措施上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研究结论对我国优化“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相关政策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十条 蓝天三年 减污降碳协同度 渐进双重差分
下载PDF
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敏 杨儒浦 李丽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中国强调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并提出“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的目标。因此,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文中在解析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内涵的基础上,研究构... 中国强调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并提出“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的目标。因此,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文中在解析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内涵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22个。同时,选择北京市、重庆市、唐山市和西宁市分别代表服务型、综合型、工业型和生态优先型城市,开展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构建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评价结果有现实意义。建议将该指标体系作为国家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及城市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研究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减污降碳 协同度 评价指标
下载PDF
“蓝天保卫战”如何影响减污降碳协同度?
7
作者 刘娜 高新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75,共10页
2018年实施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蓝天保卫战”)首次在政策目标中提出“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但鲜有文献探究该政策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效果。该研究基于中国2015—2021年265个地级市数据,首先构建减污降... 2018年实施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蓝天保卫战”)首次在政策目标中提出“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但鲜有文献探究该政策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效果。该研究基于中国2015—2021年265个地级市数据,首先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度指标,其次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蓝天保卫战”对减污降碳协同度的影响及其在不同资源类型城市中的异质性,最后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以及用地结构4个维度分析该政策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蓝天保卫战”显著提高了“PM_(2.5)-O_(3)”“烟粉尘(SD)-CO_(2)”以及“NOX-CO_(2)”的协同度,但对“SO_(2)-CO_(2)”协同度的影响不明显,说明SO_(2)和CO_(2)的减排联动性较低。这一结论也体现在非资源型城市中,而资源型城市仅“PM_(2.5)-O_(3)”协同度显著提升。②能源结构调整是“蓝天保卫战”实现政策效果的主要传导机制,其中非资源型城市的能源结构优化幅度相对更大;而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并未构成政策提高减污降碳协同度的传导机制,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和运输结构调整进程较慢是可能的原因之一。③扩展性分析表明,“蓝天保卫战”也具有显著的单边减污效应和降碳效应,但单边评估结果难以反映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减排同向性。另外,“蓝天保卫战”对空气质量指数和逆温天数也有显著提高,有效推动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治理。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应增加减污降碳协同度指标作为环境政策效果评估依据,未来仍应继续加强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的优化力度,结合城市资源类型出台更有靶向性的蓝天保卫战相关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天保卫战 减污降碳协同度 双重差分
下载PDF
重污染企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来自A股100家企业的证据
8
作者 田嘉莉 毛靖宇 +2 位作者 彭甲超 姚婷婷 付书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61-1671,共11页
重污染企业是中国污染排放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探究这些企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深入推进重污染企业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选取2008-2022年中国重污染行业100家A... 重污染企业是中国污染排放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探究这些企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深入推进重污染企业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选取2008-2022年中国重污染行业100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和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分析重污染企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时空分异特征。同时,利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剖析了重污染企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驱动因素,并基于GTWR的回归结果进一步揭示这些因素的作用异质性。结果表明,1)从时间特征来看,自2008年以来,中国重污染细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协同效应的均值由2008年的0.476提高到2022年的0.490。2)从空间特征看,样本期内东、中、西部地区的协同效应分别介于0.413-0.810、0.395-0.662、0.187-0.550。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协同效应起初高于其他地区,但随着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推进,各地区的差异逐渐缩小。3)能源消耗量与重污染企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显著负相关,而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技术创新则与协同效应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在东部地区,能源消耗量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作用更明显,而在西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更突出。环境规制强度和公众环境关注度对减污降碳的驱动因素起到了调节作用。该研究不仅拓展了重污染企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研究视角,还为中国推进重污染企业减污降碳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企业 减污降碳协同 耦合协调度 GTWR模型 时空分异特征 驱动因素
下载PDF
“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探索与实践:以烟台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南南 秦昌波 +1 位作者 于雷 厉斌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4年第1期107-113,106,共8页
将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纳入“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举措。本文结合试点城市实践,提出“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技术路径,包括基础评... 将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纳入“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举措。本文结合试点城市实践,提出“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技术路径,包括基础评价、“三线”协同性分析、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构建了大气污染物和CO_(2)一体化排放清单,用于识别减污降碳协同的重点行业和重点管控单元;提出将“双高”排放热点网格应用于优化大气环境重点管控分区的方法;构建了环境管控单元—重点行业—技术措施库的空间映射图,并应用于环境准入清单优化。通过本次试点研究,以期为完善“三线一单”编制技术方法、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一单 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 技术方法
下载PDF
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有助于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吗?
10
作者 张彩平 罗丞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80,共17页
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20年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设立这一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具有促进作用,且该政策具有正向的... 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20年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设立这一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具有促进作用,且该政策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推广效应;绿色创新、经济集聚和交通基础设施是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机制;在东部地区、多中心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较高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城市群建设 减污降碳协同 绿色创新 经济集聚 交通基础设施
下载PDF
我国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进展评估及政策展望
11
作者 解瑞丽 柴麒敏 《环境影响评价》 2024年第4期24-31,38,共9页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新篇章。在系统梳理我国围绕源头防控、重点领域、环境治理等多领域,区域、省级、城市、产业园区等多层次取得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进展及成效的基础上,针对实践中...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新篇章。在系统梳理我国围绕源头防控、重点领域、环境治理等多领域,区域、省级、城市、产业园区等多层次取得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进展及成效的基础上,针对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强减污降碳政策融合和协同机制创新、加强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技术路径创新、深化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示范、强化减污降碳协同财政金融支持、构建多层次减污降碳综合评价考核体系等建议,为持续强化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提供支撑,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及“双碳”战略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领域 多层次 减污降碳 协同 创新
下载PDF
北京市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和驱动因素分析
12
作者 张双 瞿艳芝 +3 位作者 俞珊 牟洁 刘桐珅 张增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62,共8页
文章对北京市2010-2020年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趋势进行了分析,采用协同效应系数评估了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并利用LMDI模型探究了影响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均有所下降,并呈... 文章对北京市2010-2020年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趋势进行了分析,采用协同效应系数评估了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并利用LMDI模型探究了影响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均有所下降,并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2)已实施的减排措施基本具有协同效应,对大气污染物的减排作用普遍大于CO_(2),且“十二五”时期的协同效果总体好于“十三五”时期;(3)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对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有正向驱动影响,能耗强度降低和能源结构优化对排放有较显著的负向驱动影响,且两者的协同减排综合驱动影响“十二五”时期高于“十三五”时期。最后,从能耗强度降低、能源结构优化和减污降碳技术研发应用等角度提出了北京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协同效应 驱动因素 北京市
下载PDF
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分析
13
作者 金丽丽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7期244-246,共3页
污水处理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排放量呈逐年增长态势。基于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现状,探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污水处理行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并结合相关政策,提出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 污水处理行业 路径
下载PDF
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评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14
作者 桑博 徐祥功 +1 位作者 高贵东 王勃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8期222-225,共4页
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总结山东省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梳理温室气体排放与现行环境管理制度融合、构建核算与评价体系两方面的经验做法... 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总结山东省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梳理温室气体排放与现行环境管理制度融合、构建核算与评价体系两方面的经验做法,以山东省某钢铁企业环评项目为例验证了试点工作成效,并从强化上位法支撑、完善制度融合、深入技术方法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后续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 温室气体 减污降碳协同
下载PDF
《福建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标准》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的应用探索
15
作者 金朝晖 《价值工程》 2024年第22期43-46,共4页
污水收集处理是推进污染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但污水处理也是碳排放以及氧化亚氮、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推进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势在必行。修编《福建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标准》过程中,... 污水收集处理是推进污染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但污水处理也是碳排放以及氧化亚氮、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推进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势在必行。修编《福建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标准》过程中,通过建立能耗物耗方面的指标体系,探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法制保障体系之重塑 被引量:16
16
作者 叶榅平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30,共13页
随着“双碳”目标战略的实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时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现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调整升级意味着与之相... 随着“双碳”目标战略的实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时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现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调整升级意味着与之相对应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也要随之调整和升级,以满足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法治需求。受制于时代背景和立法目的的局限,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法制体系存在诸多不足,没有将“降碳”问题纳入其中,与“减污”问题作整体考虑和协同安排。应以《宪法》规定的“生态文明”“新发展理念”“美丽中国”等法治思想为指引,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融入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目的性条款,从整体性治理、协同治理、增强主体责任原则出发,夯实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防控的制度基础,重构以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总量协同双控、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中央环保督察、协同管理体制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探索制定《碳中和促进法》,并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进行修改,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理念融入其中,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法律依据,为实现协同增效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协同治理 生态环境 碳达峰碳中和 法制保障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减污降碳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崔连标 陈惠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96,共10页
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收敛系数和趋势面分析,探究2011~2021年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并基于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1年,京津冀污染物排放当量有所下降,但碳排放呈增长趋势;... 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收敛系数和趋势面分析,探究2011~2021年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并基于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1年,京津冀污染物排放当量有所下降,但碳排放呈增长趋势;(2)京津冀整体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有所下降,且北部、中部和南部的耦合协调水平呈收敛性特征;(3)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中部>东部>西部、北部>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4)能源强度、人均GDP、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及对外开放水平是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城镇化水平影响最大。本文建议京津冀地区强化能耗双控、引导高质量外资向绿色低碳产业投入,因地制宜明确适宜的差异化政策措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耦合协调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TOBIT 协同效应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的企业环境合规及法律机制构建 被引量:20
18
作者 陈海嵩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3-143,共11页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中,如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双碳”目标下企业环境治理责任的法治化、规范化,实现企业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责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当前,“双碳”目标对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提出诸多新的...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中,如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双碳”目标下企业环境治理责任的法治化、规范化,实现企业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责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当前,“双碳”目标对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提出诸多新的要求,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体系,但仍带有传统环境法治行政主导的弊端,无法解决环境监管中的威慑过度与环境守法中的激励不足问题。对此,企业环境合规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机制,通过实现多元主体相互间的“激励相容”,能够化解“双碳”目标下企业环境治理法治化困境。构建适应“双碳”目标要求的企业环境合规法律机制,需重点从三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构建适应“双碳”目标的企业环境合规计划;二是建立环境行政监管执法中的企业合规裁量;三是完善环境刑事司法中的企业合规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企业环境合规 环境治理 减污降碳协同 法治化 企业合规审查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能源和经济的低碳转型 被引量:71
19
作者 何建坤 《环境经济研究》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大上提出中国2030年前CO2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气候目标,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实现CO2排放达峰是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和时间节点。CO2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 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大上提出中国2030年前CO2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气候目标,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实现CO2排放达峰是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和时间节点。CO2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因此要统筹碳达峰和长期碳中和的目标和措施,协调部署,强化行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并成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要远近统筹,进行超前部署和行动。本文建议如下:制定国家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把长期碳中和目标纳入国家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总体目标和战略之中;加强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应对全球碳中和导向下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建设;结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在国内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合作,为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的努力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全球气候治理
下载PDF
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机制、潜力及技术路径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浮 张莞悦 +3 位作者 华子宜 朱燕峰 马静 朱新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3,共13页
研究目的:阐释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的科学内涵与提升机制,系统评估增产—降污—固碳潜力,拓新多效协同的技术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是新时代耕地系统健康、永续利... 研究目的:阐释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的科学内涵与提升机制,系统评估增产—降污—固碳潜力,拓新多效协同的技术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是新时代耕地系统健康、永续利用的客观要求,增产为主导,降污—增汇共同发挥生态系统多功能协同潜力;(2)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土壤碳汇形成中物质与能源转化,既是降污自净过程,也是土壤肥力提升过程;(3)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潜力巨大,分别可达1.40亿t/a、720.0万t/a和1.49亿t/a,但多效协同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满足适应性管理和永续利用准则;(4)未来应充分利用生产障碍消减技术、农艺管理革新技术和环境材料交互微生物强化技术,稳妥推进多效协同。研究结论: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既夯实自主粮食增产,又促进生态健康与固碳,有力推动耕地保护转型和技术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系统 降污固碳 多效协同 粮食安全 制度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