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重点井含气页岩孔隙类型与孔径分布 被引量:10
1
作者 施振生 武瑾 +3 位作者 董大忠 孙莎莎 郭长敏 李贵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49-260,共12页
针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过成熟海相页岩,开展普通薄片观察、SEM成像、X-衍射全岩组分和黏土矿物分析、TOC含量测定、N 2-CO 2联合吸附实验和RG测定。结果表明,海相页岩发育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有机孔多呈气孔状或海绵孔状,... 针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过成熟海相页岩,开展普通薄片观察、SEM成像、X-衍射全岩组分和黏土矿物分析、TOC含量测定、N 2-CO 2联合吸附实验和RG测定。结果表明,海相页岩发育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有机孔多呈气孔状或海绵孔状,大、小混杂;无机孔多呈三角状、棱角状或长方形状;微裂缝多呈条带状,能有效沟通有机孔和无机孔。过成熟海相中,有机孔数量个数>97%,无机孔和微裂缝数量<3%。孔隙以孔径<10 nm的微孔和介孔为主,孔隙数量和体积占比均大于80%,孔径>10 nm的孔隙数量和体积不足20%。在大于10 nm的介孔和宏孔中,有机孔数量超过97%,面孔率超过50%,无机孔和微裂缝数量不足3%,面孔率低于50%。介孔孔径以5~400 nm为主,孔径<20 nm的数量占比>70%。有机孔面孔率随着孔径增大而增大,孔径为100~400 nm的孔隙面孔率占比普遍超过50%。无机孔主要为石英晶间孔和碳酸盐溶蚀孔及少量长石溶蚀孔,孔径为100~400 nm的孔隙面孔率贡献最大,多数页岩均接近100%。随着TOC含量增高,有机孔孔径减小,其面孔率则先增大后减小,TOC为5.5%时常出现拐点。龙马溪和龙一段页岩孔隙由下至上,面孔率逐渐降低。平面上,龙一11小层不同地区面孔率大小及孔隙组成也存在差异,泸州地区面孔率最大,渝西地区最低。渝西地区无机孔含量最高,长宁地区无机孔含量最低。石英晶间孔隙度与石英含量呈正相关,溶蚀孔隙度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呈正相关,这可能与石英抗压实能力强、碳酸盐矿物易于溶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 孔隙组成 孔径分布 过成熟 龙马溪组 五峰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邱振 周杰 +7 位作者 卢斌 张晨晨 施振生 董大忠 王红岩 吝文 江增光 谈昕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6-169,共14页
近些年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表明页岩气具有差异富集特征。基于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TOC、XRD及元素等分析数据,结合前人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川南、川东及川东北地区开展了有机... 近些年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表明页岩气具有差异富集特征。基于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TOC、XRD及元素等分析数据,结合前人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川南、川东及川东北地区开展了有机质差异富集特征初步分析,并从矿物组分(黏土矿物含量)、保存条件及古生产力3个方面探讨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有机质差异富集特征表现为:五峰组沉积时期,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有机质富集程度差异相对较小,川东地区有机质富集程度略高于川南地区和川东北地区;而龙马溪组沉积早期,有机质富集程度差异相对较大,川东北地区有机质富集程度明显高于川东地区和川南地区;2)差异的保存(氧化还原)条件是造成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不同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差异富集 五峰组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研究微体化石的微观孔隙结构 被引量:3
3
作者 胥畅 王文卉 姚素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7-212,共6页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是将聚焦离子束切割和扫描电镜结合起来的双束系统,可以在纳米尺度对样品进行切割加工与实时成像。文中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对兰多维列统(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内的几类微体化石进行了观察研究,并显示...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是将聚焦离子束切割和扫描电镜结合起来的双束系统,可以在纳米尺度对样品进行切割加工与实时成像。文中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对兰多维列统(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内的几类微体化石进行了观察研究,并显示牙形刺、几丁石、疑源类均发育有亚微米至纳米级孔隙,这些孔隙可以为页岩气的储集提供有效空间,不同的微体化石孔隙发育的差异可以为页岩中有机质孔隙非均质性成因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 兰多维列统 龙马溪组 微体化石 纳米孔隙
下载PDF
Orthograptus cf.attenuatus Rickards笔石簇在中国的发现
4
作者 葛梅钰 陈淑娥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05-211,278,共7页
描述的Orthograptusof.attanuatusRickards笔石簇,产于我国陕西南郑福成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这是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笔石簇 龙马溪组 笔石纲
下载PDF
陕西西乡地区志留纪地层的研究
5
作者 成汉钧 许安东 +1 位作者 陈淑娥 王玉忠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40-51,共12页
本文根据三个地层剖面,对西乡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将该地区的志留纪地层划分为龙马溪组和崔家沟组,且首次建立起该地区志留纪的生物地层系统——笔石分带。但龙马溪组底部的笔石带则属奥陶纪。还将西乡地区的志留系... 本文根据三个地层剖面,对西乡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将该地区的志留纪地层划分为龙马溪组和崔家沟组,且首次建立起该地区志留纪的生物地层系统——笔石分带。但龙马溪组底部的笔石带则属奥陶纪。还将西乡地区的志留系与国内外有关的几个地区的志留系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留纪 穿时性 龙马溪组 地层 陕西
下载PDF
Biostratigraphy and geography of the Ordovician-Silurian Lungmachi black shales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30
6
作者 FAN JunXuan Michael J MELCHIN +5 位作者 CHEN Xu WANG Yi ZHANG YuanDong CHEN Qing CHI ZhaoLi CHEN F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2期1854-1863,共10页
Based on the new material of seven Ordovician-Silurian boundary sections investigated recently, together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we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Lungmachi black shales,... Based on the new material of seven Ordovician-Silurian boundary sections investigated recently, together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we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Lungmachi black shales, a key petroleum source bed widely distributed in South China. The Lungmachi black shales range in age from the Normalograptus persculptus Biozone of the uppermost Ordovician to the Spirograptus guerichi Biozone of the lower Telychian, and ten graptolite biozones can be recognized within this unit. The basal and upper contacts of the Lungmachi black shales are diachronous. The basal contact ranges from the N. persculptus to the C. cyphus biozones, a span of five graptolite biozones over two stages. The upper contact ranges from the D. pectinatus-M. argenteus Biozone to the Spirograptus guerichi Biozone, which spans four graptolite biozones over two stages. The Yichang Uplift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Hunan-Hubei Submarine High in the border area of Hubei, Hunan, and Chongqing. This is supported by a break in sedimentation in this area spanning all or part of the Hirnantian, and in many areas extending into the underlying Katian and overlying Rhuddanian. Comparis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Katian to Rhuddanian strata in this area indicates a growth and subsequent reduction in area of the Hunan-Hubei Submarine High particularly in the Hirnantian to early Rhuddanian. This may partly represent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melting of ice sheet in Ordovician South Pole and consequent sea level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Ordovician-Silurian lungmachi formation graptolitic black shales petroleum source bed
原文传递
Stage-progressiv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Lungmachi black graptolitic shales from Guizhou to Chongqing, Central China 被引量:24
7
作者 CHEN Xu FAN JunXuan +6 位作者 WANG WenHui WANG HongYan NIE HaiKuan SHI XueWen WEN ZhiDong CHEN DongYang LI WenJi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133-1146,共14页
The Lungmachi Formation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Guizhou, Chongqing and the adjacent area.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Silurian biostratigraphy and shale-gas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ose biostratigraphically wel... The Lungmachi Formation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Guizhou, Chongqing and the adjacent area.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Silurian biostratigraphy and shale-gas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ose biostratigraphically well-studied sections from Guiyang to Huayingshan, we reveal the stage-progressiv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Lungmachi black shal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ungmachi black shales in the studying area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our geographic belts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reflecting the joint effect of regional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graptolite depth zonation model was adopted herein to infer the water depth of major graptolite assemblages from the black shales. The changes in the water depth indicate two major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named the transgressive distribution stage which ranged from the Persculptograptus persculptus Biozone(LM1, upper Hirnantian) to the Coronograptus cyphus Biozone(LM5, upper Rhuddanian), an interval mostly controlled by global sea-level rise. The second stage, ranging from the 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 Biozone(LM6, lower Aeronian) to the Spirograptus guerichi Biozone(LM9, lower Telychian), is named the regressive shrinking stage, during which the black shales were gradually replaced by mixed-facies or carbonate sediments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representing the effects of the persistent uplifting of the Central Guizhou Old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ngmachi formation Black shales Graptolite biozone Graptolite depth zonation Transgressive distribution stage Regressive shrinking stage
原文传递
四川兴文县麒麟乡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生物地层序列 被引量:19
8
作者 樊隽轩 吴磊 +6 位作者 陈中阳 陈清 张琳娜 Soo Kwong-Yin Singh Navpreet 李学康 王媛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3-520,共8页
四川盆地是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区块。对四川兴文县麒麟乡的麒新桥剖面和某浅井剖面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开展了详细的生物地层研究工作,在该区建立了从上奥陶统凯迪阶上部的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至志留系兰多... 四川盆地是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区块。对四川兴文县麒麟乡的麒新桥剖面和某浅井剖面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开展了详细的生物地层研究工作,在该区建立了从上奥陶统凯迪阶上部的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至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埃隆阶顶部的Stimulograptus sedgwickii带的12个连续生物带和组合,这一生物地层序列可实现区域和全球的精确对比。在麒新桥剖面的新鲜露头上,我们观察到了从观音桥层碳酸盐岩到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的岩相和生物相的连续过渡变化。这一连续序列指示了从赫南特壳相动物群至Metabolograptuspersculptus带笔石群、从富氧环境至缺氧环境的连续、快速转换;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一地层序列也对应于奥陶纪末冰期结束后冰川快速消融导致的全球海平面上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黑色页岩 烃源岩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奥陶系 志留系 麒麟 兴文 四川
原文传递
五峰组及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在扬子覆盖区内的划分与圈定 被引量:155
9
作者 陈旭 樊隽轩 +9 位作者 张元动 王红岩 陈清 王文卉 梁峰 郭伟 赵群 聂海宽 文治东 孙宗元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1-358,共8页
近年来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扬子区的上奥陶统五峰组和志留系龙马溪组是我国页岩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位,精确划分对比这套黑色页岩并揭示其地理分布特点,对页岩气有利层位的选定和有利区块的圈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扬子区五峰组和龙马... 近年来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扬子区的上奥陶统五峰组和志留系龙马溪组是我国页岩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位,精确划分对比这套黑色页岩并揭示其地理分布特点,对页岩气有利层位的选定和有利区块的圈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扬子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露头剖面和井下岩芯的笔石生物地层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五峰组的WF2(Dicellograptus complexus笔石带)-WF3(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笔石带)和龙马溪组的LM2-3(Akidograptus ascensus笔石带-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笔石带)到LM6(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笔石带)下部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层位。同时,根据这套黑色页岩的地理展布特点,对扬子覆盖区内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划分出6个页岩气有利区块:重庆—川滇区块,马边—西昌区块,大巴山南缘,秭归盆地和远安盆地,江汉盆地和下扬子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生物地层 资源地层学 页岩气有利层位 页岩气有利区块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奥陶系 志留系 扬子区
原文传递
威远—自贡地区五峰期—龙马溪期古地形及其对页岩储层品质的控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施振生 王红岩 +5 位作者 林长木 孙莎莎 金惠 郝翠果 陈胜 张蓉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古地形影响着黑色页岩的累计厚度、储层品质和含气性。综合研究威远—自贡地区582.57km^2三维地震全覆盖、多轮二维、11口井及4根岩芯资料表明,该地区WF1—LM4笔石带发育时期的古地形为"一缓坡、一鼻隆、一台地、一中心"分布... 古地形影响着黑色页岩的累计厚度、储层品质和含气性。综合研究威远—自贡地区582.57km^2三维地震全覆盖、多轮二维、11口井及4根岩芯资料表明,该地区WF1—LM4笔石带发育时期的古地形为"一缓坡、一鼻隆、一台地、一中心"分布格局。缓坡位于自203井—威202井—威201井一线,为川中古隆起的水下自然延伸,地形坡度小,地层厚度相对较薄;鼻隆位于威203井—威205井—内江地区,与川中古隆起相连,地形坡降相对较小,形态上为鼻状;台地分布于邓探1井—富顺地区,隆起幅度相对较小;沉积中心位于威远—自贡—威206井区,水深较大,水体还原性较强。WF1—LM1带发育期,威远小型鼻隆分布于威204井—威206井之间,五峰期分布面积63 km^2,LM1带分布面积45 km^2;LM2—LM4带发育期,鼻隆分布于威202井区,面积仅29 km^2。古地形差异表现在页岩厚度、地震反射特征和笔石带等方面。沉积中心区地层厚度最大,由沉积中心向两侧上超尖灭,笔石带减少或缺失。古地形差异造成页岩储层厚度、品质及含气性等差异,沉积中心区页岩储层最厚、TOC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孔隙度及含气量均最高,单井测试产量大于15万方/天。综合地层厚度和储层品质,本研究认为沉积中心区是Ⅰ类有利开发区,斜坡区是Ⅱ类有利开发区,鼻隆区是Ⅲ类页岩气开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威远—自贡地区 古地形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 地层划分
原文传递
黔东北石阡香树园剖面“龙马溪组”灰岩中的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倪超 李越 邓小杰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黔东北石阡香树园剖面志留系底部的"龙马溪组"沉积于上扬子区黔中古陆近岸浅海带,与其它远岸相的龙马溪组下部的黑色笔石页岩差异很大,厚度仅3.3m,为黄色、黄绿色含粉砂质页岩夹6个灰岩薄层或透镜体。从灰岩中识别出叠层石、... 黔东北石阡香树园剖面志留系底部的"龙马溪组"沉积于上扬子区黔中古陆近岸浅海带,与其它远岸相的龙马溪组下部的黑色笔石页岩差异很大,厚度仅3.3m,为黄色、黄绿色含粉砂质页岩夹6个灰岩薄层或透镜体。从灰岩中识别出叠层石、海绵、床板珊瑚、四射珊瑚、三叶虫、介形类、腕足类和棘皮类等化石碎片类型,指示了奥陶纪末赫南特冰期结束后,适宜于各类底栖生物生长的生态条件在近岸区最早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龙马溪组” 志留系底部 石阡 黔东北
原文传递
云南大关志留系龙马溪组灰岩层显示的台缘相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深洋 李越 张园园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2-167,共6页
上扬子区陆表海志留纪早期龙马溪组下部多为黑色笔石页岩,是全球海进期平缓海底缺氧状态的特有标志。滇东北大关黄葛溪剖面属埃隆阶下部Demirastrites triangularis带至Lituigraptus convolutus笔石带的龙马溪组页岩中夹含厚度约3m的薄... 上扬子区陆表海志留纪早期龙马溪组下部多为黑色笔石页岩,是全球海进期平缓海底缺氧状态的特有标志。滇东北大关黄葛溪剖面属埃隆阶下部Demirastrites triangularis带至Lituigraptus convolutus笔石带的龙马溪组页岩中夹含厚度约3m的薄层灰岩,其地理分布局限。对该灰岩的岩相特征分析显示,其中的蠕滑构造是碳酸钙沉积物在成岩固结前因海底坡度偏大产生的变形,粒度韵律层则属快速沉积单元,偶见风暴级强水流远源携带的小砾石。推测滇黔桂古陆西侧近岸区短暂时间段出现了小型浅水灰岩台地,大关黄葛溪剖面正处于小型台地向东延伸与斜坡交界的位置,这里的海底坡度较大,出现富氧带灰岩与缺氧环境黑色碎屑岩穿插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灰岩 台缘相 龙马溪组 志留系 大关 云南
原文传递
滇东北镇雄北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地层的新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小乐 黄冰 +4 位作者 王光旭 王怿 吴荣昌 李丽霞 戎嘉余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9,共10页
针对滇东北镇雄下蒿枝湾剖面晚奥陶世至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过渡时期的沉积地层,本文进行了系统测制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对其地层发育和对比进行了梳理与限定,首次发现该地晚奥陶世至志留纪早期地层自下而上可依次划分为大渡河组、“五里... 针对滇东北镇雄下蒿枝湾剖面晚奥陶世至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过渡时期的沉积地层,本文进行了系统测制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对其地层发育和对比进行了梳理与限定,首次发现该地晚奥陶世至志留纪早期地层自下而上可依次划分为大渡河组、“五里坡层”、龙马溪组底部和“龙马溪组中部”。其中,大渡河组为一套沉积于内陆棚的泥质泥晶灰岩与钙质泥页岩,时代可与五峰组对比。“五里坡层”是一套沉积于内陆棚的钙质粉砂岩地层,向上逐渐过渡为外陆棚相的龙马溪组底部黑色笔石页岩,两者构成了Metabolograptus persculptus带中上部沉积。大渡河组与“五里坡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之间缺失观音桥层及Hirnantia-Mucronaspis动物群,指示赫南特期全球性海平面下降。“龙马溪组中部”以内陆棚的砂岩为起始,其中所产腕足动物化石指示其时代为志留纪鲁丹晚期。Edgewood-Cathay动物群缺失表明龙马溪组底部与“龙马溪组中部”之间存在不整合界面,体现了黔中古陆北缘的隆升。下蒿枝湾剖面奥陶纪—志留纪过渡时期的地层发育情况完整记录了在全球和区域事件的影响下滇东北沉积相和生物群的时空分布与发育的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 腕足动物 大渡河组 五里坡层 龙马溪组 生物地层 沉积相分析
原文传递
重庆綦江观音桥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地层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聂海宽 陈清 +7 位作者 李世臻 李沛 张金川 包书景 余川 孙川翔 李鹏 苏海琨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1-285,共15页
重庆市綦江区安稳镇观音桥剖面是我国南方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代表性剖面之一,也是綦江丁山和东溪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参照剖面。该剖面岩性主要有碳质页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和含泥泥晶灰岩等。生物地层研究表明,该剖面... 重庆市綦江区安稳镇观音桥剖面是我国南方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代表性剖面之一,也是綦江丁山和东溪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参照剖面。该剖面岩性主要有碳质页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和含泥泥晶灰岩等。生物地层研究表明,该剖面五峰组至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地层完整连续,笔石带最高发育至Lituigraptus convoltus带,其中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至Cystograptus vesiculosus带地层厚4.69 m。受黔中隆起向四川盆地方向延伸形成的丁山水下高地的影响,该地区富有机质页岩的厚度较薄,而向四川盆地内部富有机质页岩的厚度有增大趋势。后期构造运动中,研究区受齐岳山断裂影响较大,靠近断裂地区表现为常压页岩气藏,距离断裂较远的四川盆地内部地区, WF2—LM4笔石带页岩的厚度较大,页岩气保存条件变好,为超压页岩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生物地层 笔石 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奥陶纪 志留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