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度伦理的意义考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黄成华 黄钢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5年第3期81-83,共3页
制度伦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制度伦理的兴起是道德建设侧重点的重大转换;制度伦理的实行有利于广泛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结合;制度伦理的实行有利于实现道德生活论。制度伦理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伦理制度化的程度。
关键词 制度伦理 内指型道德 外指型道德
下载PDF
论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 被引量:7
2
作者 傅琳凯 王立仁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34,共6页
人格理论是历代思想家关怀人生、追求理想、完善成人之道的理想结晶。孟子以大丈夫为培养目标,以居仁由义为核心内容,以性善论为基石,创设了理想的人格理论。为了成就理想人格,孟子提出了从心内求、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等一系... 人格理论是历代思想家关怀人生、追求理想、完善成人之道的理想结晶。孟子以大丈夫为培养目标,以居仁由义为核心内容,以性善论为基石,创设了理想的人格理论。为了成就理想人格,孟子提出了从心内求、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等一系列的实现途径。认识和把握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对当代的人格教育和人格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丈夫 居仁由义 性善论 从心内求 持志养气 意志磨砺 反求诸己
下载PDF
外层空间探索利用中的角色冲突与道德抉择 被引量:1
3
作者 石海明 庄艳萍 黄嘉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76,共4页
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的道德抉择往往需要在价值冲突中进行,外层空间探索利用中的价值冲突本质上是由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发生冲突而引发的。本文针对外空探索利用中的政治家、科学家及其共同体、航天员及太空产业运营商等不同主体... 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的道德抉择往往需要在价值冲突中进行,外层空间探索利用中的价值冲突本质上是由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发生冲突而引发的。本文针对外空探索利用中的政治家、科学家及其共同体、航天员及太空产业运营商等不同主体,剖析了其在面对不同角色冲突时的道德抉择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空伦理 角色冲突 道德选择
下载PDF
“内圣外王”之探求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袁玲红 袁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58-160,共3页
人们喜欢用"内圣外王"来表达儒家的理想人格,概括儒家的人生哲学。"内圣外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而且还具有政治理想的含义,所体现的是既内在而又超越之旨。应予以批判与继承,至今它对"安身立... 人们喜欢用"内圣外王"来表达儒家的理想人格,概括儒家的人生哲学。"内圣外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而且还具有政治理想的含义,所体现的是既内在而又超越之旨。应予以批判与继承,至今它对"安身立命"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外王” 人生哲学 理想人格
下载PDF
构建思想道德教育新体系 被引量:2
5
作者 于秀琴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9期99-102,共4页
思想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是否有效 ,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构建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外环体系 ,确保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创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环体系 ,探索新世纪思想道德教育有效的途径 ;... 思想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是否有效 ,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构建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外环体系 ,确保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创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环体系 ,探索新世纪思想道德教育有效的途径 ;建立充满活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体系 ,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只有同时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各体系的作用 ,一环紧扣一环 ,不偏废和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在 2 1世纪再创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道德教育 新体系 外环体系 内环体系 核心体系
下载PDF
儒家道德修养方法探析——兼与康德伦理思想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魏长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10,共5页
儒家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方法 ,诸如为仁由己、推己及人、存心养性、正心诚意、自省慎独、知耻改过、寡欲节制、好学慎思等 ,归纳起来 ,其基本方法是内求与外推 ,与康德的推己及人及其道德“绝对命令”相比 ,儒家更重血缘亲情、社会等... 儒家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方法 ,诸如为仁由己、推己及人、存心养性、正心诚意、自省慎独、知耻改过、寡欲节制、好学慎思等 ,归纳起来 ,其基本方法是内求与外推 ,与康德的推己及人及其道德“绝对命令”相比 ,儒家更重血缘亲情、社会等级秩序和外在道德规范 ,但这并不排除儒家道德修养方法内含着很多积极合理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康德 道德修养方法
下载PDF
论“仁义内外”的两个理论维度对公共生活道德建设的启示
7
作者 王和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5-138,共4页
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关于"仁义内外"的议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维度,一是道德情操何由发生的问题,二是仁与义的特征和施行范围的问题。前一维度由孟子奠基得到了传统道德哲学充分的理论关照,后一由"义"价值所发展的探究... 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关于"仁义内外"的议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维度,一是道德情操何由发生的问题,二是仁与义的特征和施行范围的问题。前一维度由孟子奠基得到了传统道德哲学充分的理论关照,后一由"义"价值所发展的探究社会生活行为原理的研究却浅尝辙止,而这正是转型期的中国伦理学将对公共生活道德问题的探究置于优先地位而不得不重视的一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内义外 道德规范 公共生活道德
下载PDF
《大学》要旨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丽娟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104-106,共3页
《大学》之要旨在于揭示一种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它不仅为士大夫阶层诚意修身提供了基本方法,也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基本的治国要领,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大学》仍有其... 《大学》之要旨在于揭示一种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它不仅为士大夫阶层诚意修身提供了基本方法,也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基本的治国要领,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大学》仍有其合理存在的价值,它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修养方法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三纲 八目 内圣外王 道德建设
下载PDF
儒学在当今之困境的分析
9
作者 金春峰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4-70,96,共8页
今日,儒学、国学正在复兴,但儒学思想并未脱离困境。困境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有儒学本身的内在因素,儒家推重"孝",但儒家的"孝"是私德,与今日社会所需的公德、民主、法制等有矛盾之处;其次,在继承方法上,儒学... 今日,儒学、国学正在复兴,但儒学思想并未脱离困境。困境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有儒学本身的内在因素,儒家推重"孝",但儒家的"孝"是私德,与今日社会所需的公德、民主、法制等有矛盾之处;其次,在继承方法上,儒学不同时期被赋予了各自时代的意义,应从抽象普遍意义继承儒学思想,今日却多狭隘枯燥地强调其"具体意义";再次,对儒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多有误读,如"内圣外王"的一体两面,便多有混乱理解,也造成了儒学传播的困难。这些造成困境的原因,如能加以克服,对正确认识和传播儒学,是极有帮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私德 抽象继承 内圣外王
下载PDF
论修身为本的古今贯通
10
作者 景天魁 魏厚宾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4期75-83,共9页
修身为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其以先秦儒家所确立的“修齐治平”为主要进路,发展出以孟子性善论为根基的内求和以荀子性恶论为根基的外在教化。这两者共同组成了古代士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修身为本的理想人格与现代的公民道德... 修身为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其以先秦儒家所确立的“修齐治平”为主要进路,发展出以孟子性善论为根基的内求和以荀子性恶论为根基的外在教化。这两者共同组成了古代士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修身为本的理想人格与现代的公民道德人格修养具有内在一致性。道德人格的内在性、实践性、超越性是修身为本思想实现古今贯通的逻辑基础,其主要体现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修身为本既是自我管理的关键,也是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要因。修身为本为以德治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途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身为本 内圣外王 道德人格 以德治国
下载PDF
张君劢“德法合一”论述评
11
作者 王晓黎 《管子学刊》 CSSCI 2009年第2期66-73,共8页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并不是地位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德与法的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张君劢"...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并不是地位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德与法的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张君劢"德法合一"论始终未离儒家道德本位,决定了这种结合仍是停留在道德文化层面,而没有落实为政治法律事实,若将"德法合一"论还原为"内圣外王"之道,我们仍可看到传统儒学在当代社会面临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君劢 德法合一 内圣外王
下载PDF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几个伦理问题
12
作者 孟桂英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3-57,共5页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并不具有伦理意义 ,它只是人与人伦理关系的表现和中介 ;“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作为评价和判断一切行为活动的标准的一种价值观 ,它并不必然导致人类沙文主义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反 ,由此出发同样可...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并不具有伦理意义 ,它只是人与人伦理关系的表现和中介 ;“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作为评价和判断一切行为活动的标准的一种价值观 ,它并不必然导致人类沙文主义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反 ,由此出发同样可以提出保护环境的任务和责任 ;一个存在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或“感觉能力”不是它们是否应享有道德关怀的依据 ,而主要取决于道德主体对他与这些存在物的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为了保护全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人类理应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做出贡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伦理关系 内在价值 道德关怀
下载PDF
解蔽与成圣:荀子认识论新探 被引量:5
13
作者 吉兴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5期190-194,共5页
荀子明确将自然对象排斥于人的认识领域之外 ,而把认识对象规定为三位一体的“五经”、礼义和道。荀子的认识方法 ,一是通过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心灵 ,以静观的方式来认识对象 ;二是认识主体以“行”即践履的方式来把握对象。荀子的认识... 荀子明确将自然对象排斥于人的认识领域之外 ,而把认识对象规定为三位一体的“五经”、礼义和道。荀子的认识方法 ,一是通过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心灵 ,以静观的方式来认识对象 ;二是认识主体以“行”即践履的方式来把握对象。荀子的认识目标有两个层面 :其一是知性层面的“解蔽” ;其二是德性层面的“成圣”。从上述认识对象、认识方法、认识目标的具体规定来看 ,荀子的认识论是一种“社会道德认识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道德认识论 静观 践履 内圣外王
下载PDF
正确认识德育教育中的“大气候”与“小环境”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富贵 《济南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42-44,共3页
德育是构成素质教育的统帅和灵魂 ,是保证其它各项教育的方向和动力。加强德育不仅对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增强他们辨别真伪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德育教育 社会环境 教师 道德立场 校园环境
下载PDF
道德主体的确立与德性生命的展开——《论语·学而》第一章释义
15
作者 肖俊毅 《运城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22-28,共7页
《论语·学而》第一章是总领全书的纲要,揭示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哲学理路,展现了一种淡泊高远的生命境界与自得于心的生命情感,可谓孔子思想的根本要义之所在。此章三句话分别描述了人生的三种状态,其间存在着相互承接的内在联系,并... 《论语·学而》第一章是总领全书的纲要,揭示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哲学理路,展现了一种淡泊高远的生命境界与自得于心的生命情感,可谓孔子思想的根本要义之所在。此章三句话分别描述了人生的三种状态,其间存在着相互承接的内在联系,并渐次开显出了孔子为人为学、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及其生命状态。其间隐微而深刻的义理构成了《论语》全书思想体系的核心与基点,值得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内圣外王 为己之学 道德主体
下载PDF
从“受命于天”到“内圣外王”——先秦时期君权合法性的理论建构
16
作者 杨阳 《政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6,M0007,共14页
商周时期,“受命于天”的观念内含上帝与王者之间的隐秘约定,王者以担当政治责任的承诺,换取上帝的授命。周公强化了这种承诺,并将“畜众”责任拓展为以“敬天保民”为纲领的系统施政原则。春秋时期,“天”被虚化,形成了天意由民意决定... 商周时期,“受命于天”的观念内含上帝与王者之间的隐秘约定,王者以担当政治责任的承诺,换取上帝的授命。周公强化了这种承诺,并将“畜众”责任拓展为以“敬天保民”为纲领的系统施政原则。春秋时期,“天”被虚化,形成了天意由民意决定的认识,上天(帝)授命实际上转变成人民同意,还出现了“立君为民”和反抗暴君具有正当性的激进主张。墨子尝试重建主宰之天,希望借助鬼神的威慑力推行其政治主张,这一理论建构路径为汉儒所继承。孟子以“天与人归”的命题整合了春秋以来的相关传统,接续孔子将外在的功德之“德”转换为内在的品质之“德”,“天与”和“人归”就此汇聚于君主的内在德性,“内圣外王”遂成为儒家君权合法性理论的经典表述,并随着后世儒学的意识形态化,逐渐演变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普遍的政治信念和认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命于天 立君为民 天与人归 内圣外王 君权合法性
原文传递
内圣的归内圣,外王的归外王:儒学的现代突破 被引量:17
17
作者 任剑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2-94,共13页
熊十力一系儒家将内圣外王视为儒家核心命题,并且将"老内圣"开出"新外王"看做现代儒学的基本使命。在牟宗三那里,这一命题在开出上的理论突破体现为良知的自我坎陷。这些阐释是富有创意的,但宗旨不离内圣外王的直... 熊十力一系儒家将内圣外王视为儒家核心命题,并且将"老内圣"开出"新外王"看做现代儒学的基本使命。在牟宗三那里,这一命题在开出上的理论突破体现为良知的自我坎陷。这些阐释是富有创意的,但宗旨不离内圣外王的直接贯通。这是儒学无法完成的现代使命。从理论论证上看,良知的自我坎陷引发的歧义,证明其理论认受性程度不高。从政治实践上看,内圣与外王的分流而为已经成为现代政治的定势。从既成经验上看,基督宗教与世俗政治各归其位,不仅没有改变各自的基本属性,而且让神圣事务与世俗事务得到更好的处置。"内圣的归内圣,外王的归外王",应当是儒学完成道德与政治分流运行之现代蜕变的突破性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 外王 道德 政治 现代儒学
原文传递
斯派洛的“图灵分类测试”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子夏 薛少华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2-128,共7页
斯派洛提出,如果AI能够通过所谓"图灵分类测试",那么它就能够获得与人类相仿的道德地位。他认为即使AI能够具有与我们相同的认知能力,它也无法通过该测试,因为我们不能合理地将内在生活归赋给机器。其理由在于,用于归赋内在... 斯派洛提出,如果AI能够通过所谓"图灵分类测试",那么它就能够获得与人类相仿的道德地位。他认为即使AI能够具有与我们相同的认知能力,它也无法通过该测试,因为我们不能合理地将内在生活归赋给机器。其理由在于,用于归赋内在生活的"指向灵魂的态度"仅仅适用于人类。但斯派洛的论证存在缺陷。尽管我们的道德情绪确实只对某些生物起特定反应,但这只是一个或然事实。通过思考一些反事实状况可以看出,具有特定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对于具有内在生活而言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斯派洛的错误在于错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看作了逻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灵分类测试 人工智能 道德地位 内在生活 机器人伦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