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5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f Methods to Identify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ion Cooperation Partners based on Innovation Chain Theory 被引量:9
1
作者 Haiyun Xu Chao Wang +3 位作者 Kun Dong Rui Luo Zenghui Yue Hongshen Pang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SCD 2018年第2期38-61,共24页
Purpose: This study aims at identifying potenti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IURC) partners effectively and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and dynamics in the IURC process based on innovation chain theory.... Purpose: This study aims at identifying potenti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IURC) partners effectively and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and dynamics in the IURC process based on innovation chain theory.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The method utilizes multisource data, combining bibliometric and econometrics analyses to capture the core network of the existing collaboration networks and institutio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innovation chain. Furthermore, a new identification method is constructed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law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economic factors.Findings: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vaccine field shows that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technologies from different institutions,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chain can identify the more complementary capacities among organizations.Research limitations: In this study, the overall approach is shaped by the theoretical concept of an innovation chain, a linear innovation model with specific types or stages of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each phase of the chain, and may, thus, overlook important feedback mechanisms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Practical implication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ion collaboration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in promo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innovative knowledge,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innovation products, and facilit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Originality/value: Compared to previous studies, this study emulates the real conditions of IURC. Thus, the ru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be better revealed, the potential partners of IURC can be identified more readily, and the conclusion has more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titutions collaboration Collaboration network innovation chain Industrialchai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ions
下载PDF
Doe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atter? An Analysis of Its Coupling Effect o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被引量:5
2
作者 CUI Zhizhen LI Erl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5期915-930,共16页
The dislocation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economic effec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However, no in-depth researches have been made on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Using d... The dislocation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economic effec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However, no in-depth researches have been made on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Using data from Henan Province, China,employing geographical detector technolog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esting whether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can contribute to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shown that: 1)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Henan Province is increasing gradually, and the network presents a core-edge structure, and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patially unbalanced,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2) 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effectively connect scientific researches with market demands,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can help form an interactive, interconnected, coupled and coordinated virtuous relation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s of the same type and the separate innovation of organization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level can better coordin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3)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model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tter promote the coupling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many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odels. For underdeveloped areas lacking local knowledge bas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especially using the knowledge sources of external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enhanc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achieve economic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coupling relation model difference Henan Province China
下载PDF
Innovation Abi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aduates Cultivated by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operation Program:A Case Study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3
作者 Chenyan LIANG Lin JIANG +2 位作者 Rumei LU Yunli TANG Wenya CHEN 《Medicinal Plant》 CAS 2020年第4期98-100,共3页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operation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Tak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operation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Tak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joint culti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and explored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an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in order to maximally stimulate talents to create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y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下载PDF
Stakeholders' Value Proposition Research in the Enterprise Synergy Innovation
4
作者 HE Zhenqian XU Mi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6年第7期39-41,共3页
Service dominant logic is one brand new economy model and it consider all the participators to be the potential resource integrators. The enterprise should put forward the value proposition with open attitude to achie... Service dominant logic is one brand new economy model and it consider all the participators to be the potential resource integrators. The enterprise should put forward the value proposition with open attitude to achieve the enterprise synergy innov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value proposition on the stakeholders in the enterprise synergy innovation and expand the one way value proposition theory to the different stakeholder groups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enterprise.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enterprise synergy innovation to establish sustainable and stable stakeholders'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erprise synergy innovation STAKEHOLDER value proposition service dominant logic
下载PDF
Innovation in Chinese Agribusinesses: Internal Resources and External Networks
5
作者 Danhong Chen David Abler +1 位作者 Xia Gao Qijie Gao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B)》 2013年第9期635-647,共13页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innovation concentrates mostly on large industrial firms and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whereas,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agribusiness. Empirical evidence regarding the driving f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innovation concentrates mostly on large industrial firms and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whereas,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agribusiness. Empirical evidence regarding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innovation in agribusines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hina in particular is scarce. This paper helps fill that void. It develops a framework in which innovation results from synergies between internal resources and external networks. This paper applies and tests the framework using 2003-2005 data from a panel survey of 32 leading agribusiness firms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resources, external networks and the synergies between them. We find that R&D expenditures and the number of technical employees are internal resources that are both important to product innovation. Surprisingly, management quality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possession of a unique technology and new products as a proportion of all products. It is possible that management quality is associated with more formalization and rigidity in decision-making, hindering creativity and lengthening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cycle. In order to develop innovative product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vesting in R&D and hiring more technical staff may be more effective approaches than spending on managerial tal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agribusiness external networks internal resources product innovation synergies.
下载PDF
地方环境立法、环境司法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立法与司法协同视角 被引量:3
6
作者 翟华云 高蔚然 +1 位作者 李岱玲 刘亚伟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企业绿色创新是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的基础和托底,是企业实施绿色转型战略的必然路径。基于机器学习和文本分析法从经济价值导向维度和生态价值导向维度衡量企业绿色创新,并以2007年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地设置专门环境法庭为背景,将地方环... 企业绿色创新是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的基础和托底,是企业实施绿色转型战略的必然路径。基于机器学习和文本分析法从经济价值导向维度和生态价值导向维度衡量企业绿色创新,并以2007年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地设置专门环境法庭为背景,将地方环境立法与环境司法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利用2004-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地方环境立法与环境司法协同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立法和环境司法具有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协同作用,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环境司法协同环境立法能够通过增加企业环境成本和促进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战略调整来驱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经济价值导向绿色创新,企业更加倾向选择生态价值导向绿色创新,并且在国有企业、成本转嫁能力低的企业、处于经济上行期的企业、处于官员绿色政绩考核时期的企业以及管制行业企业中,协同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果拓展了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因素,对政府推进环境治理、加速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环境立法 环境司法 协同作用 绿色创新 生态价值导向 绿色发展
下载PDF
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被引量:1
7
作者 丁焕峰 方远平 +2 位作者 刘乃全 马海涛 刘承良 《城市观察》 2024年第4期70-79,161,共11页
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我国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向,探讨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实现路径和实践举措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理论层面,亟待从国家、区域、城市等多尺... 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我国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向,探讨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实现路径和实践举措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理论层面,亟待从国家、区域、城市等多尺度探讨我国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议题、理论逻辑、主要挑战及应对路径;在实践层面,需要加强创新要素的流动,优化创新资源协调配置机制,促进产创融合发展,发挥科技创新中心龙头作用,提高区域创新协同水平,培育新质生产力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创新驱动 区域创新协同 科技创新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基于空间溢出视角下金融科技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吴非 范权贻 +2 位作者 刘倩 袁普盈 常曦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312,共10页
金融科技是数字经济时代下前沿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融合的新业态.为研究金融科技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机制以及在空间上的影响变化表征,以2011—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将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为被解释变量,金融科技作为核... 金融科技是数字经济时代下前沿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融合的新业态.为研究金融科技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机制以及在空间上的影响变化表征,以2011—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将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为被解释变量,金融科技作为核心变量,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边际效应分析进行基准回归分析、稳健性检验、异质性检验和机制识别检验.实证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有效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异质性检验发现,金融科技对于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而言有着更为显著的驱动力.机制检验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优化企业风险配置,强化创新要素投入,进而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同区域之间的金融科技发展还能产生有效的协同作用,从而更好赋能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研究结果对提高金融科技支持效率,切实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金融科技 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创新 结构特征 空间溢出协同效应
下载PDF
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国平 吕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7,共11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诸多进展,致力于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但仍然面临创新资源分布失衡、创新能级差距过大、北京创新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创新链与...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诸多进展,致力于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但仍然面临创新资源分布失衡、创新能级差距过大、北京创新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不匹配、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立足和巩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积极成果,根据京津冀创新基础和现状格局,建立起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以实现“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科技创新 产业协同 产业链 创新链
下载PDF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三螺旋五链”融合共生模式构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广仁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4-69,共6页
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形成由微观到宏观层次的“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的多元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态势。在参照多元融合中涉及的价值链、人才链、创新链以及教育链“四链”衔接逻辑机理的基础上,借鉴协同共生... 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形成由微观到宏观层次的“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的多元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态势。在参照多元融合中涉及的价值链、人才链、创新链以及教育链“四链”衔接逻辑机理的基础上,借鉴协同共生及“三螺旋”理论,通过引进政府作为参与主体以及政策链为保障机制,提出以高职院校为核心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三螺旋五链”融合共生模式。分别从组织模式的共生理论视角、耦合理论视角、系统要素视角对该模式的内涵进行诠释,并总结出该模式的五种运行形态:单螺旋组织内连续共生模式、双螺旋组织内外点共生模式、双螺旋组织内外间歇共生模式、双螺旋组织内外连续共生模式与三螺旋组织内外一体化共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三螺旋” “五链”融合 协同共生
下载PDF
城市电商化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识别与影响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宏兵 吴淳 李震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59,共19页
城市电商化发展是促进城市转型与提高城市经济表现的重要推力。本文基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识别城市电商化发展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效应及其影响机制。本文发现城市电商化发展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但... 城市电商化发展是促进城市转型与提高城市经济表现的重要推力。本文基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识别城市电商化发展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效应及其影响机制。本文发现城市电商化发展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但对多样化集聚效果不明显。这是由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特性所致。在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基础设施领先城市、初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高的城市,电商化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影响更明显。城市电商化发展通过提高地区产业协同度、降低制造业和内资私营企业交易成本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城市电商化发展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质量。本文为城市电商化发展如何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维度集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电商化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产业协同 交易成本 创新
下载PDF
创新驱动战略下高校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以长安大学与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合作为例
12
作者 马超群 赵永华 员学锋 《高教学刊》 2024年第4期67-71,共5页
校企合作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探索有效的协同合作模式可以为推动创新驱动提供帮助。该文以近年来长安大学与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开展的深入合作为例,分析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要点。首先,要长久、深入的合作必须面向国家重... 校企合作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探索有效的协同合作模式可以为推动创新驱动提供帮助。该文以近年来长安大学与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开展的深入合作为例,分析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要点。首先,要长久、深入的合作必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建立在学科发展与行业发展的共同走向之上;其次,要根据时代特征,正确认识企业在合作之中的主体地位,要参与到基础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之中;再次,创新合作必须构建完整的“产-学-研”创新通路,实现科技转化、市场转化和需求转化;然后,合作目标必须明确并以具体工作、任务的形式落实到具体的承载体上;最后,制度和文化建设是新型合作得以实施的主要保障。该文认为这种新型合作模式具有“长期性”“基础性”和“连贯性”,体现企业在合作创新中的深度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工程 校企联合 协同创新 关键环节 创新通路
下载PDF
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13
作者 云昭洁 范欲晓 徐倩 《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4期16-20,共5页
将2014—2021年分为四个时间段,构建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及影响因素模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时空特征;采用QAP回归分析,探讨创新主体、经济水平、技术邻近性、地理邻近性、研发机构对武汉都市圈协同创... 将2014—2021年分为四个时间段,构建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及影响因素模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时空特征;采用QAP回归分析,探讨创新主体、经济水平、技术邻近性、地理邻近性、研发机构对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武汉都市圈城市间协同创新主要表现为以武汉为中心的星型结构,其协同创新网络可分为三个梯队;创新主体、经济水平、技术邻近、研发机构对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理邻近仅在早期表现出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都市圈 协同创新 社会网络分析 创新主体 研发机构
下载PDF
创新生态下知识主体协同组合对区域创新的贡献路径及演化趋势:基于动态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
14
作者 王成城 周杰 李佳轩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16期93-101,共9页
厘清如何协同知识主体、辨析创新贡献路径是提高中国创新水平和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对案例进行研究和过程追踪的基础上,利用模糊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2004—2019年中国29个省份的知识主体组合和时间演化进行分析;同时,对多个省... 厘清如何协同知识主体、辨析创新贡献路径是提高中国创新水平和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对案例进行研究和过程追踪的基础上,利用模糊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2004—2019年中国29个省份的知识主体组合和时间演化进行分析;同时,对多个省份的不同知识主体进行动态定性比较分析,以寻求不同时期条件组态的贡献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多元协同治理型的均衡知识主体贡献是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相对合理组态,而在2004—2019年期间,29个省份知识主体的创新贡献存在要素波动,并且不同时段的组态贡献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以企业知识主体为主导的理论市场推动型呈现整合主导轨迹、以高校知识主体为主导的基础研发支柱型呈现缓冲主导轨迹;企业和高校在创新贡献中长期占重要地位,知识主体贡献结构较为稳固集中,但逐渐呈现出散点趋势。因此,需要根据区域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在优化创新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发挥知识主体的组合效能,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知识主体 知识协同 创新贡献 贡献结构 协同创新
下载PDF
科技创新主体协同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效应影响研究
15
作者 刘伟江 白玥 李京京 《长白学刊》 2024年第5期81-107,F0002,共28页
国家创新系统内部主体协同是为了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而开展的一种系统性的创新组织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创新资源在系统内协调互补。根据协同理论,构建创新主体协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2009-2020年全国3... 国家创新系统内部主体协同是为了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而开展的一种系统性的创新组织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创新资源在系统内协调互补。根据协同理论,构建创新主体协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2009-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复合系统协同度,并以此作为创新主体协同指标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进行空间效应分析,分别构建了空间邻接矩阵、空间地理矩阵、社会经济距离矩阵三重空间权重矩阵并对整体空间效应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各省份创新主体协同几乎都处于低协同状态,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协同度最优,政府和企业联动协同度领先;创新主体协同空间效应显示其对区域创新发展有强烈的助推作用,总协同度对本地和邻近区域都产生促进作用,且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即主体协同创新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整体上实现了技术创新共赢;“全创改”政策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其对周边区域创新的辐射作用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且在距离200千米以内政策效应最显著。本研究对全面认识国家创新系统内部主体协同创新关系,以及依据协同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域异质性政策制定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主体协同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创新要素流动 区域创新 空间效应 新质生产力
下载PDF
多元协同育人视域下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16
作者 毕凤阳 姜旭 +3 位作者 宁慧燕 国绍文 周威 张瑞雪 《模具制造》 2024年第11期96-98,共3页
分析了当前机械类专业高校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多元协同育视域下,分别讨论了校内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以及国际协同4种不同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4种模式的协同并举,有助于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多元协同 机械类专业 创新教育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下载PDF
“技术—组织”联合情境如何促进双元创新协同——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
17
作者 李继承 周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31-140,共10页
数字技术冲击给组织带来巨大变革,在此情形下,企业如何把握数字技术与组织情境的联合作用,实现数字环境下协同创新,成为制造企业亟须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TOE框架,基于知识基础观、动态能力理论和双元创新理论,探究技术—组织联... 数字技术冲击给组织带来巨大变革,在此情形下,企业如何把握数字技术与组织情境的联合作用,实现数字环境下协同创新,成为制造企业亟须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TOE框架,基于知识基础观、动态能力理论和双元创新理论,探究技术—组织联合情境对企业双元创新协同的影响机制与边界条件,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法对制造企业调研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数字化转型对双元创新协同、知识管理和动态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对双元创新协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数字化转型与双元创新协同关系发挥正向链式多重中介作用;③组织惯性负向调节数字化转型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双元创新协同的正相关关系,且对动态能力中介效应的负向调节作用显著,而对知识管理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于制造企业把握数字化转型重点方向、促进知识管理和动态能力提升、实现双元创新协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知识管理 动态能力 组织惯性 双元创新协同
下载PDF
关系治理能力对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目标协同的中介作用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18
作者 李嘉 李红旭 胡丹丹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93-101,共9页
企业牵头引领联盟合作创新是国家发展所需、企业立身之本。在此背景下,基于协同创新理论,利用584份CEO与CTO填写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关系治理能力对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并探讨目标协同的中介作用和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 企业牵头引领联盟合作创新是国家发展所需、企业立身之本。在此背景下,基于协同创新理论,利用584份CEO与CTO填写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关系治理能力对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并探讨目标协同的中介作用和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关系治理能力与联盟伙伴目标协同正向影响知识转移;联盟伙伴目标协同在关系治理能力与知识转移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是重要的情境变量,能够正向调节联盟伙伴目标协同与知识转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治理能力 知识转移 协同创新理论 联盟伙伴目标协同 环境动态性
下载PDF
“三协同四递进五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19
作者 赵德刚 杨树华 段广彬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27期97-100,共4页
为提升材料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效性,构建了“三协同四递进五融合”的材料类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构建专业教师、“双创”导师、企业行业专家三师协作的创新创业导师协同育人模式,打造“专业社团—众创空间—科技实验室—... 为提升材料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效性,构建了“三协同四递进五融合”的材料类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构建专业教师、“双创”导师、企业行业专家三师协作的创新创业导师协同育人模式,打造“专业社团—众创空间—科技实验室—企业孵化器或产业园”四级递进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形成“通识课程+专创课程+实践课程+赛事培训课程+成果孵化课程”五维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依托,全面推进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材料类专业 新工科 “三协同四递进五融合”
下载PDF
高职汽车专业群“产教联动、链群对接、岗课融通、专创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
作者 张国豪 沈先飞 王群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7-61,共5页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强大支撑。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人才培养规格不能满足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学生实践能力不能满足汽车生产岗位的需求;学生...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强大支撑。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人才培养规格不能满足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学生实践能力不能满足汽车生产岗位的需求;学生创新水平跟不上企业创新的脚步。针对以上问题,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服务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和襄阳144产业集群的汽车产业,通过链群对接,组建汽车专业群,提出了“产教联动、链群对接、岗课融通、专创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十年来,学校坚持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融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为地方汽车产业培养了大量岗位适应性强、实践能力强、创新水平高的汽车工匠,支撑了襄阳乃至湖北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联动 链群对接 岗课融通 专创结合 人才培养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