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鼠缺氧缺血时脑TPA活性与微血管基膜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玮 沈馨亚 +2 位作者 康仲涵 赵小贞 徐剑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6,W011,共5页
为了探讨缺氧缺血时脑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与脑微血管基膜降解的相关性 ,本研究采用了下述二种方法 :第一组是将一日龄 SD大鼠分为五组 :(1)空白对照组 ,(2 )假手术组 ,(3 )缺氧缺血组 ,(4 )缺氧缺血后复氧 2 4h组 ,(5 )缺氧... 为了探讨缺氧缺血时脑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与脑微血管基膜降解的相关性 ,本研究采用了下述二种方法 :第一组是将一日龄 SD大鼠分为五组 :(1)空白对照组 ,(2 )假手术组 ,(3 )缺氧缺血组 ,(4 )缺氧缺血后复氧 2 4h组 ,(5 )缺氧缺血后复氧 48h组 ,每组 12只。每组取 4例测 TPA活性和 8例鼠脑用抗 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抗体标记。第二组是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 :分为 (1)空白对照组 ,在常规条件下培养的细胞 ;(2 )缺氧组 ,在培养液表面覆盖无菌医用液体石蜡 ,形成缺氧环境 ,每组取 8例培养液测 TPA活性。结果证明 ,在三个实验组中以缺氧缺血组的 TPA活性最高 ,而后随着复氧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培养的内皮细胞缺氧组 TPA活性比对照组高 ,而星形胶质细胞缺氧组 TPA活性与对照组无差别。三个实验组的 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阳性染色平均单位面积较两对照组者小。三个实验组阳性产物呈不连续线状的微血管数较两对照组多。以上结果显示 ,缺氧缺血可激发新生大鼠脑内 TPA活性增高 ,主要是脑微血管内皮分泌的 TPA活性增高 ,然后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 ,使微血管基膜的细胞外基质成分— 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等降解 ,血脑屏障受损 ,微血管的渗透性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a活性 相关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缺氧缺血 微血管内皮 基膜 新生大鼠
下载PDF
tPA体外纤溶活性及半定量检测方法的确立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守峰 扈荣良 +1 位作者 赵君 李敏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6-437,共2页
在原有的纤维蛋白平板溶圈法 (fibrin agarose plate assay,FAPA)检测系统中引入纤溶酶原 (plasminogen) ,使该法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的灵敏度提高 30倍以上 ,达到 0 .0 1ng(约0 .0 0 1IU )... 在原有的纤维蛋白平板溶圈法 (fibrin agarose plate assay,FAPA)检测系统中引入纤溶酶原 (plasminogen) ,使该法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的灵敏度提高 30倍以上 ,达到 0 .0 1ng(约0 .0 0 1IU )水平 ;并对不同反应时间、纤维蛋白含量、琼脂糖凝胶厚度下的溶圈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37℃温育18~ 2 4h可以得到较满意结果 ;其他因素虽不同程度地影响溶圈出现时间及大小 ,但对其溶圈梯度及标准曲线无明显影响。从而确立了以 FAPA为基础的快速、灵敏、可靠的重组 t- PA体外纤溶活性半定量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a体外纤溶活性 半定量检测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纤维蛋白平板溶圈法
下载PDF
丹参酮ⅡA磺酸钠通过增强腹膜纤溶系统活性降低大鼠术后腹膜粘连发生 被引量:10
3
作者 林思 秦飞 +2 位作者 宋路瑶 侯楚祺 侯连兵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0-264,共5页
目的评价丹参酮IIA磺酸钠(STS)对实验性大鼠术后腹膜粘连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构建大鼠术后腹膜粘连模型。7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STS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空白组,每组15只;STS高、中、低组给药剂量分别为20、1... 目的评价丹参酮IIA磺酸钠(STS)对实验性大鼠术后腹膜粘连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构建大鼠术后腹膜粘连模型。7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STS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空白组,每组15只;STS高、中、低组给药剂量分别为20、10、5 mg/kg STS,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给药,连续7 d。各组大鼠7 d后处死,粘连分级评价,ELISA检测组织中t PA/PAI-1的水平,发色底物法检测腹腔液中t PA活性,IHC半定量检测腹膜组织中TGF-β1和Collgen-I的表达;伤口愈合强度实验考察STS是否影响伤口愈合。结果与模型组相比,STS高、中、低剂量组均降低腹膜粘连的发生;腹腔液中t PA活性显著提高,组织中t PA/PAI-1蛋白水平显著上升,TGF-β1和Collgen-I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同时腹腔注射STS不会影响伤口愈合。结论腹腔注射STS可有效防治术后粘连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TGF-β1表达,下调其对TGF-β/Smads通路激活,降低下游PAI-1水平,从而上调腹膜纤溶系统活性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IIA磺酸钠 术后腹膜粘连 tpa活性 tpa/PAI-1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活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4
4
作者 邵凤扬 卞光荣 +2 位作者 顾进 陈隐漪 顾成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79-80,共2页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活性与血液纤溶系统密切相关。两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平衡失调,可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活性下降,而PAI活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活性与血液纤溶系统密切相关。两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平衡失调,可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活性下降,而PAI活性升高,这为临床应用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提供了理论依据。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软斑表面存在血栓附着,那么动脉粥样硬化期是否也存在tPA、PAI活性的异常?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动脉粥样硬化 tpa活性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脑梗死 PAI活性 血液纤溶系统 平衡失调 血栓形成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和卡托普利、缬沙坦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AI-1、tPA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鹿育萨 王萍芝 +2 位作者 王瑞英 原向芝 白春林 《高血压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37-641,共5页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和AngⅡ1型受体(AT-1)拮抗剂缬沙坦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H)、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蛋白的释放及活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和AngⅡ1型受体(AT-1)拮抗剂缬沙坦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H)、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蛋白的释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AngⅡ(10^-6~10^-9mol/L)与HUVECs共同孵育24h,以及将10^-6mol/L的AngⅡ与HUVECs作用不同时间(0、4、8、12、24h)后,用细胞酶联免疫法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细胞培养液中PAI-1、tPA的含量及活性,并观察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干预后的影响。结果 10^-6mol/LAngⅡ作用HUVECs 24h后,可使细胞分泌的PAI-1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280±15.60 vs 83.33±10.56)ng/mL,P〈0.01),PAI-1活性明显增加(9.25±0.39 vs 7.53±0.33)Iu/mL,P〈0.01),AngⅡ虽也可刺激tPA含量增加(101.67±3.78 vs 70±5.62)ng/mL,(P〈0.01),但PAI-1的增量是tPA增量的6~7倍(Δ196.67±21.34 vs Δ31±6.50)ng/mL,(P〈0.01),AngⅡ对tPA活性无影响(0.97±0.05 vs 0.95±0.08)ng/mL,(P〉0.05);缬沙坦可显著抑制AngⅡ的促PAI-1分泌作用(212.67±5.38 vs 290±6.57)IU/mL,(P〈0.01),而卡托普利对Ang1/的促PAI-1分泌作用无明显抑制作用(278.33Ⅱ9.16 vs 290±6.57)IU/mL,(P〉0.05)。结论 AngⅡ可促使HUVECs分泌PAI-1,并使其活性增加;AngⅡ亦可刺激tPA分泌,但作用弱于PAI-1,对其活性无明显影响。缬沙坦可抑制AngⅡ促HUVECs分泌PAI-1的作用;卡托普利的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缬沙坦 卡托普利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tpa活性 蛋白表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TPA及其抑制物的变化
6
作者 范定怀 陈少强 +1 位作者 黄焱 张更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5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时大鼠视网膜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 TPA 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提高眼压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恢复眼压形成血流...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时大鼠视网膜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 TPA 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提高眼压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恢复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实验分5组:正常对照组、缺血1 h 再灌注1 h 组、缺血1 h 再灌注2 h组、缺血2 h 再灌注1 h 组和缺血2 h 再灌注2 h 组,每组各取10例测试视网膜组织 TPA 和 PAI 的活性。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视网膜组织 TPA 的活性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1);PAI 的活性无显著性变化(P>0.05);TPA/PAI 的比值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引起视网膜组织 TPA 活性的升高,TPA 和 PAI 动态平衡受破坏,是导致视网膜组织水肿和损伤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抑制物 大鼠 activator PLASMINOGEN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视网膜组织 再灌注时间 血流再灌注 正常对照组 tpa活性 PAI type 动态平衡 组织水肿 1h 其意义 缺血后 显著性 升高 延长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病人纤溶系统检测
7
作者 周湧 陈艳珍 《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1年第3期144-145,共2页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DVT 纤溶系统 tpa/PAI活性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