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像引文、戏仿与激情程式:论一种跨媒介的电影图像学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国柱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7-105,共9页
透过绘画思考电影,可以在电影中建立一个真正关于图像参考的形式类型学。电影对美术史图像作为肯定性力量的使用主要表现为电影中的绘画性构图和绘画镜头,以及更为直接地对美术史图像的引用。而图像“戏仿”则通过对美术史图像的重新搬... 透过绘画思考电影,可以在电影中建立一个真正关于图像参考的形式类型学。电影对美术史图像作为肯定性力量的使用主要表现为电影中的绘画性构图和绘画镜头,以及更为直接地对美术史图像的引用。而图像“戏仿”则通过对美术史图像的重新搬演与多重借用,导向一种颠覆性的破坏力量。另外,电影对于特定历史图像的反复摹写,形成了某一形象的“激情程式”,进而超越绘画的对映性内容,创造出强烈的形象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图像学 图像引文 戏仿 激情程式 活人画
原文传递
文学中的“阿提丢”——从“活体画”表演到“后仰之轮”
2
作者 赵蔚婕 《德语人文研究》 2023年第2期72-81,共10页
自18世纪末以来,原意为“姿态”的Attitüde一词在表演艺术领域中得到了概念的延伸:在歌德时代,Attitüde被描述为“活体画”表演的特殊形式;在海涅时代,Attitüde成为芭蕾舞中的典型舞姿,被译为“阿提丢”舞姿;到了霍夫曼... 自18世纪末以来,原意为“姿态”的Attitüde一词在表演艺术领域中得到了概念的延伸:在歌德时代,Attitüde被描述为“活体画”表演的特殊形式;在海涅时代,Attitüde成为芭蕾舞中的典型舞姿,被译为“阿提丢”舞姿;到了霍夫曼斯塔尔的时代,“阿提丢”舞姿发展出了名为“后仰之轮”的变体——舞者单腿保持平衡,上半身后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德语文学中的“阿提丢”不断发生着演变。为了梳理“阿提丢”在文学中的发展脉络,本文选取了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舞蹈场景: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E.T.A.霍夫曼的《布拉姆比拉公主》、海涅的《弗洛伦萨之夜》与埃尔斯塔特的《迷失之子》。基于“阿提丢”概念的嬗变史,本文试图探究与分析“阿提丢”舞姿在德语文学中的展现,并对舞蹈在德语文学中的纵向发展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提丢 活体画 阿拉贝斯克 后仰舞姿 文学中的舞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