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urnal activity rhythms and time budgets of captive Qinling golden takin(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Shaanxi,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炜 申琦 +2 位作者 马清义 潘广林 雷初朝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In July 2006, the diurnal activity rhythms of 13 heads of captive Qinling golden takin were observed in Shaanxi Provincial Centre for the Breeding and Conservation of Rare Wildlife (SPCBCRW) at daylight (from 9:00... In July 2006, the diurnal activity rhythms of 13 heads of captive Qinling golden takin were observed in Shaanxi Provincial Centre for the Breeding and Conservation of Rare Wildlife (SPCBCRW) at daylight (from 9:00 am to 4:00 pm in July). The behavioral ethnogram was identified through observation at the sampling site, with the behaviors of golden takin recorded at 5 min interval using instantaneous scannable sampling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sting of golden takin took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daylight activities. Meanwhile, drinking and urinating and defecating were 1.92 and 0.54 and 0.92 times per head per day. Ambient temperature had a strong effect on the diurnal activity rhythms of golden takin. The diurnal activity rhymes were affected by ages of the animals effectively, which was expressed through differentiation of the time budgets. Moreover, different individuals in the same population showed some non-synchronously activity rhyth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TIVITY Diurnal activity rhythm Golden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Time budget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的分布格局 被引量:7
2
作者 周小平 张明春 +5 位作者 黄山 徐亚琳 陈涛 曾文 刘桂英 张和民 《四川林业科技》 2019年第2期75-79,共5页
羚牛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近年来,受益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严格管护,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羚牛种群数量得以快速增长。2005—2008年,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分布及其时空动态调查表明:羚牛在保护区内的绝大部分(93.33%)区域均有活动... 羚牛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近年来,受益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严格管护,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羚牛种群数量得以快速增长。2005—2008年,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分布及其时空动态调查表明:羚牛在保护区内的绝大部分(93.33%)区域均有活动痕迹;且年际间的总遇见次数和遇见率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能是该保护区内羚牛的种群数量增加,分布范围有所扩大的原因。羚牛夏季和秋季主要活动于海拔较高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冬季主要活动于该保护区山体中部的范围,拐棍竹林对羚牛的活动影响较小。保护区管理者需要控制当地村民到海拔较高的区域活动,以避免干扰羚牛的正常活动,或者被羚牛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分布 时空动态 卧龙保护区
下载PDF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Hodgson——鹿网尾线虫的新宿主 被引量:3
3
作者 赖从龙 沙国润 +1 位作者 张同富 杨明琅 《中国兽医杂志》 CAS 1981年第8期13-16,共4页
羚牛又名扭角羚或野牛,是生活于四川省西北山区原始草场上的一种稀有野生动物。至今国内外对其体内寄生的肺线虫还未见有报道。
关键词 羚牛 山羊 绵羊 扭角羚 budorcas taxicolor Hodgson 线虫 蠕虫 野生动物 宿主 吴淑卿 检索表 最大体宽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特征初步研究
4
作者 段文东 于艳萍 +3 位作者 蔺俊武 王军强 张利春 麻应太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76-80,共5页
2018年3月-2019年12月,采用全境踏查、样线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秦岭地区羚牛一般以10-30头的集群最为常见;在牛群规模上以2-5头为主,占总数的50%以上;说明牛背... 2018年3月-2019年12月,采用全境踏查、样线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秦岭地区羚牛一般以10-30头的集群最为常见;在牛群规模上以2-5头为主,占总数的50%以上;说明牛背梁保护区羚牛种群的生命活力较为旺盛,种群繁殖力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秦岭羚牛 集群 特征
下载PDF
高黎贡山羚牛生境适宜性评价及廊道建设
5
作者 冯鸿能 杨德宏 +1 位作者 饶定齐 魏旋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4-140,共7页
以高黎贡山羚牛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海拔、坡度、水源、土地覆被、主要道路、居民点8个影响因子,基于GIS技术,构建阻力面,从而探测多因子影响作用下高黎贡山羚牛适宜生境。结果表明:区域内羚牛的适宜生境面积整体... 以高黎贡山羚牛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海拔、坡度、水源、土地覆被、主要道路、居民点8个影响因子,基于GIS技术,构建阻力面,从而探测多因子影响作用下高黎贡山羚牛适宜生境。结果表明:区域内羚牛的适宜生境面积整体占比较少,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西部及西南地区,在北部区域也有零散分布。羚牛的迁徙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及道路阻隔的影响,其生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结合现有羚牛栖息地分布及最小阻力模型,建立区域内羚牛的生态廊道,结果显示:廊道主要分布于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马边瓦底中段、子巴、俄恰沙迪、马士打亚窟、其期北段、四克洛娃俎及木当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生境 阻力面 层次分析法 高黎贡山
下载PDF
野生秦岭羚牛源食道口线虫的分离鉴定
6
作者 潘广林 王俊伟 +6 位作者 张强 马清义 雷颖虎 吴慧芳 王燕山 宋军科 赵光辉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52,共7页
为了明确野生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的种类与遗传进化关系,对秦岭山区的1只野外死亡羚牛结肠内的食道口线虫利用蠕虫完全剖检法进行采集,初步观察虫体基本形态,并基于ITS rRNA、cox1和nad1... 为了明确野生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的种类与遗传进化关系,对秦岭山区的1只野外死亡羚牛结肠内的食道口线虫利用蠕虫完全剖检法进行采集,初步观察虫体基本形态,并基于ITS rRNA、cox1和nad1基因位点对虫体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共分离得到39条食道口线虫虫体,形态学鉴定符合食道口线虫的典型结构特征;代表性虫体样本的ITS rRNA基因、cox1和nad1部分基因的PCR扩增产物长度分别为913、441、721 bp,其序列与山羊源粗纹食道口线虫(O.asperum,GenBank登录号:KM200806、KM200767、KM200817)相似性分别为99.49%~99.75%、99.43%~100%和98.94%~99.39%,在遗传进化树中位于同一支,而与其他食道口线虫以及蛊口科其他线虫遗传距离较远。结果表明,该只野生秦岭羚牛结肠内的食道口线虫为粗纹食道口线虫。研究结果为秦岭羚牛食道口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食道口线虫 种属鉴定 遗传进化分析
下载PDF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扭角羚冬季栖息地特征及范围动态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郭东玲 邵建斌 张耀红 《陕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1期93-97,共5页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秦岭东段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扭角羚秦岭亚种B.t.bedfordi的模式产地和秦岭东部集中分布区。为全面准确掌握愈加明显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牛背梁保护区管护区内扭角羚冬季栖息地是否变化、...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秦岭东段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扭角羚秦岭亚种B.t.bedfordi的模式产地和秦岭东部集中分布区。为全面准确掌握愈加明显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牛背梁保护区管护区内扭角羚冬季栖息地是否变化、变化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保护建议。2018-2019年采用样线调查法与结合红外相机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扭角羚种群冬春季实体、痕迹分布数据,对牛背梁保护区扭角羚冬栖地进行了调查,判定其冬栖地面积、分布变化,及其与海拔、距水源距离、隐蔽度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牛背梁地区总共有6块扭角羚冬栖地,数量与2005-2007年调查结果相同,总面积减少7.76 km^(2),降幅20.0%;扭角羚在不同生态因子各等级的出现频次差别较大,冬季主要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中山地带(海拔1 500~2 000 m)、距离水源较近(≤50 m)、隐蔽度高、无人为干扰或干扰强度弱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多活动于山坡的坡肩处,坡度相对较缓(≤10°)的半阴半阳坡;扭角羚冬季对栖息地类型、人为干扰强度、坡度等生态因子的选择存在明显差异,与其对食物及采暖的需求密切相关。从3次调查结果看,扭角羚冬栖地仍沿秦岭主脊南坡,呈斑块状、非连续性散列;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依然未能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扭角羚 冬季栖息地 范围
下载PDF
羚牛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25
8
作者 曾治高 钟文勤 +3 位作者 宋延龄 李俊生 赵雷刚 巩会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167,共7页
羚牛是介于羊和牛之间分类地位特殊的偶蹄目牛科动物 ,共有 4个亚种。中国是羚牛的主要分布区 ,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羚牛种群。有关羚牛的研究主要由中国的科研人员在中国境内完成。羚牛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地理分布、种群数量... 羚牛是介于羊和牛之间分类地位特殊的偶蹄目牛科动物 ,共有 4个亚种。中国是羚牛的主要分布区 ,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羚牛种群。有关羚牛的研究主要由中国的科研人员在中国境内完成。羚牛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地理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季节性迁移活动、集群行为、家域、日活动规律、采食习性、繁殖和防御行为。对羚牛研究现状的综述性介绍即从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科 羚牛 生态生物学 偶蹄目
下载PDF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独栖羚牛及其习性 被引量:18
9
作者 袁重桂 胡锦矗 +3 位作者 吴毅 魏辅文 江明道 邓启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0年第3期203-208,共6页
笔者于1987年冬季至1988年春季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离群的独栖羚牛进行了考察研究,获得了数量、分布及冬季活动规律等资料,并在行为生态、越冬适应及死亡限制因素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这些老、弱、病、残羚牛离群而独栖生活,也是羚... 笔者于1987年冬季至1988年春季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离群的独栖羚牛进行了考察研究,获得了数量、分布及冬季活动规律等资料,并在行为生态、越冬适应及死亡限制因素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这些老、弱、病、残羚牛离群而独栖生活,也是羚牛个体发生的必然规律;它们日趋衰弱,濒于死亡的边缘也是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越冬 行为生态
下载PDF
羚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明 蒙世杰 +2 位作者 魏辅文 王静 雍严格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6,共7页
羚牛是亚洲大陆一种特有的大型珍稀动物 ,目前正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片段化和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地保护这种濒危动物 ,全面了解羚牛的种群结构、进化历史和整个分布区内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以mtDNAD loop 33... 羚牛是亚洲大陆一种特有的大型珍稀动物 ,目前正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片段化和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地保护这种濒危动物 ,全面了解羚牛的种群结构、进化历史和整个分布区内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以mtDNAD loop 330bp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 ,比较分析了来自陕西秦岭、甘肃南部、四川岷山、邛崃山和云南贡山的 40个样品的序列差异 ,根据分布特点将所采集到的羚牛分为 3个地理单元 ,即秦岭、四川和云南。结果表明 ,在 3个地理单元中存在 4种单倍型 ,且地理单元间不存在共享单倍型 ,相互单倍型之间的平均序列差异为 1 6 6 %。进一步分析表明 ,3个地理单元间的基因流较低 ,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 ,说明羚牛具有明显的系统地理分布格局。同时提出应将分布于秦岭山区、唐家河青川地区、天全以及云南贡山地区作为独立的管理单元分别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遗传多样性 种群遗传结构 分子系统地理学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食性 被引量:26
11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3 位作者 钟文勤 巩会生 张坚 党高第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44,共9页
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对秦岭羚牛的食性研究中 ,记录到羚牛采食 1 61种植物 ,其中草本占 3 2 9% ,木本占 62 7%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占 4 4 %。羚牛的食物呈季节性变化 ,它采食的植物种类在春季、夏季比秋季、冬季多。羚牛是广食性的植... 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对秦岭羚牛的食性研究中 ,记录到羚牛采食 1 61种植物 ,其中草本占 3 2 9% ,木本占 62 7%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占 4 4 %。羚牛的食物呈季节性变化 ,它采食的植物种类在春季、夏季比秋季、冬季多。羚牛是广食性的植食动物 ,但它对所采食植物的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主要以采食植物的嫩枝叶为主 ,同时还有啃食树皮的习性。野外见到羚牛以直接饮水或舔雪的方式来补充对水份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坪自然保护区 秦岭羚牛 食性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 被引量:15
12
作者 曾治高 钟文勤 +3 位作者 宋延龄 巩会生 王学杰 王宽武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5-28,共4页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 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 ,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 95 4% ,有 5 0 %以上的羚牛...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 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 ,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 95 4% ,有 5 0 %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 1 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头牛在羚牛群体的采食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发出低沉的吼叫声来使牛群聚集在一起并共同采食迁移。随着食物的季节性生长变化 ,羚牛具有季节性上下垂直迁移采食的习性。羚牛采食时 ,多用上下唇扯断植物的枝 (茎 )叶 ,而不是以舌卷食 ,也用牙咬或啃食木本植物的幼枝或皮。羚牛有多种采食方式 ,一般是以常规行走的方式采食。但当食物超出正常采食方式所能获得的特殊情况下 ,羚牛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取食 ,包括后肢站立采食、骑树采食、压枝采食、撞击采食和跪地采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采集行为 集群活动
下载PDF
羚牛秦岭亚种的产仔地特征及早期母幼关系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学志 宋延龄 +2 位作者 曾治高 巩会生 赵纳勋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8-752,共5页
We studied characteristics of birth-site and early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of golden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from February 2004 to March 2004 in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haanxi(E107°41′-107&#... We studied characteristics of birth-site and early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of golden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from February 2004 to March 2004 in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haanxi(E107°41′-107°55′,N33°33′-33°46′).Total of 108 wild takins including 11 calves was accumulatively observed.The birth season of Takin occurred from early February to late March.The earliest observation of a new born calf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as on 10 February,and the latest one was on 20 March.During field work we located four birth sites at the upper position of the southern slope covered by vegetation of deciduous broad-leafed forest or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forest.Calves were delivered at a small flat of 6.78±4.65 m2 located from 2 020 to 2 404 m in elevation either blocked by bamboo forest or against a steep slope.Female takins delivered their calf with the group,and the calf was capable moving with their mother soon after birth.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was very close when calf was less than 7 days old.Mother gave a special care to her infant less than 2 days old.However,the distance between mother and calf became greater when the infant exceeded 7 days of age.The attention of mother on her calf declined as it grew up to 7 days in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产仔地 早期母幼关系 产仔期 母幼关系 秦岭亚种 动物种群 早期 特征 羚牛
下载PDF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扭角羚冬春季日活动模式研究 被引量:54
14
作者 李明富 李晟 +3 位作者 王大军 William J McShea 官天培 谌利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0-855,共6页
根据相机陷阱调查获得照片的时间,研究了2008年12月~2009年5月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扭角羚Budorcastaxicolor的日活动模式。通过对24个1km×1km样方的调查,共完成686个相机工作日的取样量,获得有效的扭角羚捕捉次数709次(冬季322... 根据相机陷阱调查获得照片的时间,研究了2008年12月~2009年5月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扭角羚Budorcastaxicolor的日活动模式。通过对24个1km×1km样方的调查,共完成686个相机工作日的取样量,获得有效的扭角羚捕捉次数709次(冬季322次,春季387次),并分别计算出扭角羚冬季和春季在各时间段的相对活动强度指数RAI。结果显示,扭角羚在冬季和春季的日活动模式没有显著差异(χ2检验,P>0.1),每天都有3个活跃时期(凌晨、早上和下午)和3个紧随的不活跃时期。其中,冬季日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下午17:00~18:00(RAI=12.42),最低谷出现在日出前3:00~6:00(RAI=0.00);春季最高峰出现在早上6:00~7:00(RAI=20.16),最低谷出现在日出前2:00~5:00(RAI=0.26)。在春季,扭角羚在上午活跃期的活动强度明显高于下午活跃期,而在冬季则相反。春季与冬季相比,扭角羚上午和下午的两个活跃时间段都有提前,可能是由于不同季节气温和光照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机陷阱调查技术是研究野生动物在野外活动模式和活动节律的有效工具,可为今后深入开展扭角羚行为生态学研究和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管理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角羚 相机陷阱 日活动模式 相对活动强度指数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家域研究 被引量:39
15
作者 宋延龄 曾治高 +3 位作者 张坚 王学杰 巩会生 王宽武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1-249,共9页
1995年 8月~ 1 996年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佩戴颈圈的羚牛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家域进行了研究。 4只戴颈圈羚牛M1、M2、F1、F2的年家域面积分别为 50 1km2 、 35 2km2 、 43 5km2 、 98... 1995年 8月~ 1 996年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佩戴颈圈的羚牛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家域进行了研究。 4只戴颈圈羚牛M1、M2、F1、F2的年家域面积分别为 50 1km2 、 35 2km2 、 43 5km2 、 98 5km2 ,平均 56 8km2 。羚牛的迁移习性对其家域大小有极大的影响。 3只戴颈圈羚牛在春、夏、秋、冬 4个季节中的平均家域面积分别为 2 6 9km2 、 1 9 5km2 、 2 2 1km2 和 1 1 1km2 ,羚牛家域的这种季节性差异 ,主要与羚牛栖息地内食物资源的质量、数量和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有关。羚牛每月家域的平均面积为 6 3± 4 0km2 (n =1 9) ,占年均家域面积的 4 1 %~ 1 8 1 %。羚牛的家域大小在个体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亚成体F2的家域明显地大于成年个体的家域 ,年龄以及与年龄有密切关系的社会行为可能会导致家域大小的个体差异。此外 ,地形的差别也可能对不同个体的家域大小有一定的影响。羚牛个体的家域间存在重叠现象 ,但对同一地区资源的利用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离。羚牛的家域相对比较稳定 ,但未见羚牛有明显的领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佛坪自然自然保护区 无线电遥测 家域
下载PDF
秦岭羚牛春夏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被引量:40
16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3,共7页
1996年 4~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秦岭羚牛(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春夏季羚牛的活动规律以白昼活动为主。羚牛每昼夜有 69 95± 11 0 6%的时间处于活动状态 (n =4 0 ... 1996年 4~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秦岭羚牛(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春夏季羚牛的活动规律以白昼活动为主。羚牛每昼夜有 69 95± 11 0 6%的时间处于活动状态 (n =4 0 ) ,其中 76 77%的活动时间是在日出后到日落前的白昼。白昼有 3个活动高峰期 ,分别出现在 0 6:0 0~ 0 8:0 0、 10 :0 0~ 12 :0 0、 18:0 0~ 2 0 :0 0 3个时间段。在夜间羚牛只有 1个活动高峰期 ,通常出现在 2 4 :0 0至次日凌晨 0 1:0 0的时间段。野外观察证实 ,羚牛白昼的 3个活动高峰期与羚牛群体活跃采食的时间吻合。羚牛的昼夜活动节律的形成与变化 ,可能会受到诸如光照、温度、雨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每天的黎明阶段 ( 0 6:0 0~ 0 7:0 0 )及黄昏阶段 ( 18:30~ 19:30 )是羚牛活动最频繁的时候 ,平均活动率在 90 %以上。大雨期间羚牛常常站立或卧地休息。此外 ,羚牛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在年龄上也有所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无线电遥测 昼夜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下载PDF
羚牛防御行为的观察 被引量:24
17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14,共7页
1995年8月到1996年8月对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境内的72群次羚牛(独牛31只次,羚牛群41次)的防御行为进行了观察。羚牛的防御行为包括发现、警觉、示警、御敌4种方式。羚牛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发现异常情况,但其听觉... 1995年8月到1996年8月对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境内的72群次羚牛(独牛31只次,羚牛群41次)的防御行为进行了观察。羚牛的防御行为包括发现、警觉、示警、御敌4种方式。羚牛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发现异常情况,但其听觉更为敏锐。羚牛十分警觉,稍有异常就会进入警觉状态,警觉行为持续的时间为18.26±18.08s。所有的羚牛个体均能通过声音和动作向同伴进行示警,但3龄以下的个体发出的示警行为往往不能得到重视。御敌行为包括聚集、威吓、护幼、攻击、逃跑。逃跑是羚牛躲避敌害的主要手段,在72群次中逃跑的羚牛占95.8%。羚牛逃跑时往往进行长距离的迁移并具有分群的现象,但仍会返回原地。群体的大小对羚牛的分群行为有影响,群体越大,分群逃跑的可能性也越大。羚牛具有明显的护幼行为,当群体中有幼仔时羚牛的攻击性增大。独牛攻击人的可能性要比群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防御行为 警觉 示警 分群 护幼
下载PDF
藏东南地区羚牛和鬣羚栖息地利用的种间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鹏举 郭光普 张恩迪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69,共6页
从2001年12月到2002年7月,在西藏东南部的慈巴沟自然保护区随机选择样线起始点,采用机械布点法设置了187个10m×10m的固定样方,记录了样方所在的植被类型与海拔、坡度等9个数量化因子,并分别在冬、春、夏三季检查样方是否被羚牛(Bud... 从2001年12月到2002年7月,在西藏东南部的慈巴沟自然保护区随机选择样线起始点,采用机械布点法设置了187个10m×10m的固定样方,记录了样方所在的植被类型与海拔、坡度等9个数量化因子,并分别在冬、春、夏三季检查样方是否被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和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利用。冬季,羚牛最喜爱杜鹃针叶林,而鬣羚仅喜爱箭竹针叶林。对9个数量化因子的判别分析表明,冬季,羚牛与鬣羚之间在栖息地利用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春季,羚牛最喜欢箭竹针叶林,其次是针阔混交林,而鬣羚最喜爱针阔混交林,其次是箭竹针叶林;判别分析显示种间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其中,坡度、坡向和水源距离3个因子的种间差异最显著。夏季,羚牛最喜爱高山草甸,鬣羚对针阔混交林、箭竹针叶林和杜鹃针叶林都喜爱;判别分析显示种间达到了显著差异,其中,海拔、隐蔽度、郁闭度、乔木密度和箭竹密度5个因子的种间差异最显著。本文从动物行为模式、食性和选择因子尺度等方面讨论了羚牛与鬣羚栖息地分化的机理及其共存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鬣龄 栖息地利用 种间关系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容纳量 被引量:11
19
作者 宋延龄 党高弟 +4 位作者 李俊生 王学杰 曾治高 汪铁军 赵雷刚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5-450,共6页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的中段 ,1998~ 1999年冬季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 ,测定了保护区内羚牛秦岭亚种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 10种栖息地类型的单位面积食物资源量和含有的能量 ,估计了越冬区可以利用的总能量。结...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的中段 ,1998~ 1999年冬季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 ,测定了保护区内羚牛秦岭亚种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 10种栖息地类型的单位面积食物资源量和含有的能量 ,估计了越冬区可以利用的总能量。结果表明 ,羚牛越冬区提供的可供羚牛和其它草食动物利用的能量为 (9 877±5 173)× 10 12 J,每只羚牛平均每天需要的能量为 2 6 4 8± 11 88kJ ,整个冬季需要的能量为 4 82 0± 2 16 3× 10 6J ,保护区的羚牛容纳量为 2 0 4 9± 10 37只。考虑到羚牛对空间的需求、保持最佳繁殖状态、其它草食动物种群的需求和保护当地植被等因素 ,建议保护区将羚牛种群的数量控制在 10 0 0只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羚牛 容纳量 越冬栖息地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集群类型 被引量:32
20
作者 宋延龄 曾治高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1-88,共8页
1995年7~11月,1996年3~8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野外直接观察和无线电跟踪器追踪的方法,对秦岭羚牛(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集群类型进行了观察。工作期间共记录到羚牛14... 1995年7~11月,1996年3~8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野外直接观察和无线电跟踪器追踪的方法,对秦岭羚牛(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集群类型进行了观察。工作期间共记录到羚牛146群次,按群体大小和结构可将羚牛群分为家群、混合群、社群、聚集群和独牛5种类型。在野外记录到的家群共32群次,混合群15次,社群47次,聚集群2次,独牛50次。家群的成员是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在羚牛各类型的集群中占据核心的地位,是构成其它类型的羚牛群的基本单位。混合群的成员或是以家群为核心混杂以多只亚成体组成、或全部由亚成体和性成熟不久的年轻成体组成,是介于家群和社群之间的一种集群方式;其形成与羚牛幼仔在成长过程中社会习性的形成和完善有关。社群是由多个家群构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一种群体,在各季节中出现的比例均很稳定,是羚牛群栖的主要形式。聚集群仅见于夏季,是临时聚集的一种不稳定的集群类型,其形成与采食和繁殖活动有关。独牛是羚牛集群的一种特殊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集群习性 集群类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