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科举议中的“随场去取”设想
1
作者 周倩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5-94,共10页
“随场去取”是以分场阅卷、层递入围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录取方法,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北宋欧阳修。相比多场合校,“随场去取”更利于减轻工作量、鉴别真才和平衡场次。清前期,为纠正偏重头场的不良科举风气,士人呼吁重拾“随场去取”,还... “随场去取”是以分场阅卷、层递入围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录取方法,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北宋欧阳修。相比多场合校,“随场去取”更利于减轻工作量、鉴别真才和平衡场次。清前期,为纠正偏重头场的不良科举风气,士人呼吁重拾“随场去取”,还提出要改进欧阳修的方案,以“定额取士”取代“去七等人”之法,可行性显著增强。经历雍乾时期的短暂沉寂,至嘉道以降,“随场去取”诉求再炽。以陈澧为代表的士人不仅着力丰富“随场去取”的形式,还提出“定额取士”的实施细则。清末,受陈澧影响,张之洞力倡“随场去取”,并将其纳入科举新章草案;然而,张的方案对关键参数“定额倍数”设置不合理,仍未能解决偏重头场的问题,其方案最终流产。清代科举议虽不乏“随场去取”的设想,但始终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使得这一良法最终未能付诸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考试 清代科举议 随场去取 定额取士
下载PDF
论科举制度的社会化效应 被引量:7
2
作者 马和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5期76-84,共9页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缘于“科举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实质上是以“考选”代替“选举”的选官制度变革。这种变革不仅突显出人才选拔在传统中国政治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考试社会”,并在民间塑造了“读书做官”的...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缘于“科举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实质上是以“考选”代替“选举”的选官制度变革。这种变革不仅突显出人才选拔在传统中国政治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考试社会”,并在民间塑造了“读书做官”的观念基础,教育的价值与功能由此从“学做圣贤”转变为“学而做官”。科举制度成了影响传统中国人一个最重要的社会化变量,因科举制而累积的心理现象、文化现象、教育现象与社会化效应,也是导致近代以来东西方在知识、思想与信仰等方面产生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 社会化
下载PDF
科举视野下的元代戏曲 被引量:3
3
作者 余来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7-113,共7页
自王国维提出"科举废而杂剧兴"的看法,学界对元代戏曲与科举制度间的关系多作反向理解。然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制度,元代科举与戏曲间的关系也可做正面解读:元代"以曲取士"说可以从国家、民间两个层面的文化活动... 自王国维提出"科举废而杂剧兴"的看法,学界对元代戏曲与科举制度间的关系多作反向理解。然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制度,元代科举与戏曲间的关系也可做正面解读:元代"以曲取士"说可以从国家、民间两个层面的文化活动加以理解,国家科举选人虽未将"曲"作为标准,民间文学社团确曾以"曲"等第高下,是元代前期科举废黜背景下的一种"另类科举",对书会才人、曲中状元等称号的历史文化内涵由此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梳理元代戏曲中有关科举的知识与理解,可以发现,元代的南戏比杂剧中有更多涉及的科举内容,这一情形与南北二地受科举影响的深浅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戏曲 科举 以曲取士 书会
下载PDF
唐代进士入仕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被引量:3
4
作者 俞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94-102,共9页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是唐代选官体制的基本特点,修业奋进跻身官场是唐代进士及第者的普遍心态,由此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进士 关试 吏部 铨选 使府辟署
下载PDF
房玄龄还是尹知章注释了《管子》 被引量:2
5
作者 郭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2-34,共3页
《管子注》或以为是房玄龄作,或以为尹知章作,历代都有争议。事实上,《管子注》为尹知章所作。《崇文总目》最早著录尹知章注释《管子》,《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尹知章传》也有记载;尹知章注释的《孝经》、《老子》、《庄子》、... 《管子注》或以为是房玄龄作,或以为尹知章作,历代都有争议。事实上,《管子注》为尹知章所作。《崇文总目》最早著录尹知章注释《管子》,《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尹知章传》也有记载;尹知章注释的《孝经》、《老子》、《庄子》、《韩子》、《鬼谷子》等先秦古籍与《管子》的思想和内容相关,这是尹知章注《管子》的必要条件;南宋绍兴年间科举取士,从《管子》及注疏内出题,《管子注》盛行,书商为了提高书籍的销售量,将尹注《管子》改为位高名重的初唐良相临淄人房玄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注》 尹知章 房玄龄 科举取士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的科举特色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小锦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16-121,共6页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度是近代中国承前启后的选官制度。其既有西方文官先进的理论,又带有深刻的科举特色。其考试程序形式、考场管理、考官限制、应试资格都充满科举的遗风,尤其是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公平竞争选拔人...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度是近代中国承前启后的选官制度。其既有西方文官先进的理论,又带有深刻的科举特色。其考试程序形式、考场管理、考官限制、应试资格都充满科举的遗风,尤其是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公平竞争选拔人才精髓的继承使公务员考选制取得了很大成效,为南京政府前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公务员制 考选制 科举制 特色
下载PDF
中国竞争思想的演变及其当代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陈绍燕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0-66,共7页
为维持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竞争多采取排斥的态度。但许多思想家和开明的统治者为了经邦济世、富国强兵,在其社会实践活动中采取了一些鼓励竞争的政策,这主要表现于科举选才和奖励耕战两个方面。这些政策的实施对... 为维持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竞争多采取排斥的态度。但许多思想家和开明的统治者为了经邦济世、富国强兵,在其社会实践活动中采取了一些鼓励竞争的政策,这主要表现于科举选才和奖励耕战两个方面。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推动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代,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竞争观念被人们公开接纳。生存竞争一时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思想旗帜。许多思想家对竞争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启示。为了应对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各种复杂情况,立足现实、借鉴前贤,树立正确的竞争现念、制定严密的竞争规则以解决竞争中出现的偏差,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原则 科举选才 奖励耕战 物竞天择 正当竞争
下载PDF
清代羌区的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 被引量:1
8
作者 段红云 罗尔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106-111,共6页
川西北羌族地区的官学始建于宋,至明代羌区各州县均建立起官学,清代则官学、书院、义学全面发展以至学校教育臻于全盛。与学校教育相匹配的科举取士也在清代达到了封建时期的顶峰,二者共同促进了汉文化在羌区的发展,起到了建构羌人汉文... 川西北羌族地区的官学始建于宋,至明代羌区各州县均建立起官学,清代则官学、书院、义学全面发展以至学校教育臻于全盛。与学校教育相匹配的科举取士也在清代达到了封建时期的顶峰,二者共同促进了汉文化在羌区的发展,起到了建构羌人汉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 学校教育 科举取士 文化认同 国家认同
下载PDF
畲民科举中的“盘瓠”影响——以清乾道时期(1775-1847)浙闽官私文献为考察核心 被引量:3
9
作者 孟令法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68-184,共17页
清乾道时期(1775-1847),因科举制度不完善和族群(个体)利益争夺,汉民士子假借盘瓠神话以阻止畲民参加各级科举考试,而以钟正芳、钟良弼、蓝芳、雷云等为代表的畲民士子,在历经"抗阻考"诉讼后,分获"一体科考权"。虽... 清乾道时期(1775-1847),因科举制度不完善和族群(个体)利益争夺,汉民士子假借盘瓠神话以阻止畲民参加各级科举考试,而以钟正芳、钟良弼、蓝芳、雷云等为代表的畲民士子,在历经"抗阻考"诉讼后,分获"一体科考权"。虽然政府部门以"禁阻考"文告来保障畲民的平等权利,但这并未在深受神话历史化影响的汉民社会中得到普遍认可。总之,神话历史化有其合理分析相应口头传统的功能,但同一神话在不同族群中的不同理解也会呈现程度不一的负面影响,而这恰恰是需要神话学从业者关注的一大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取士 盘瓠神话 神话历史化 乾道时期 官私文献
下载PDF
论科举考试中的“文武分途”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建荣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11-21,共11页
武举自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创设,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先于文举被废止,与文举相伴推进、单独举行,持续了1200年之久,形成了我国科举考试发展史上"文武分途"的重要特点。这虽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推进武艺人才的选拔和... 武举自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创设,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先于文举被废止,与文举相伴推进、单独举行,持续了1200年之久,形成了我国科举考试发展史上"文武分途"的重要特点。这虽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推进武艺人才的选拔和形成尚武的社会风气。但"文武分途"长期存在,进一步强化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给我国古代社会的科学选才和引领社会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统治者对武人的担忧以及由此形成的崇文抑武的社会环境,还有文武本身巨大的差异性和古代武学教育的极端落后。当然,"文武兼备""文武并举"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和推进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愿景目标。今天研究科举考试"文武分途"现象,对于正在进行的"文理不分科"、自主招生联考的分与合,以及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等高考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考试 文武分途 重文轻武 武学教育 文武并重 高职分类考试
下载PDF
“元以曲取士”流言成因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诗瑶 《职大学报》 2015年第2期118-121,共4页
"元以曲取士"的观点最早见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臧懋循的《元曲选·序》中对它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并获得了明代部分曲学家的赞同。但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官方著作否定了这个观点,后人也多认为"元以曲取士... "元以曲取士"的观点最早见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臧懋循的《元曲选·序》中对它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并获得了明代部分曲学家的赞同。但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官方著作否定了这个观点,后人也多认为"元以曲取士"是晚明文人要提高杂剧地位而做出的攀附言论,是一则历史流言。这种流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学革新与复古的进程、元杂剧文体上的特殊性和晚明曲学家们无奈心态的角度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该命题的流传,探讨相关原因也可以了解杂剧在明代的地位及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曲取士” 杂剧 俗文学 经义 教化
下载PDF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论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坤杰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69-73,共5页
在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度的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举制度 ,从隋唐之际到清朝光绪年间 ,历时 13 0 0余年 ,经历了自身的演化发展过程。在中国教育制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对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注... 在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度的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举制度 ,从隋唐之际到清朝光绪年间 ,历时 13 0 0余年 ,经历了自身的演化发展过程。在中国教育制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对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注重客观标准、考察真才实学的合理性、开放性 ,于今天的教育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应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 形成发展
下载PDF
由《钦定学政全书》看清前期科举的人才选拔制度
13
作者 霍有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52,共5页
《钦定学政全书》是一部清前期官方颁发的教育"全书"。其中部分文献资料如《贡监事例》《学政关防》《考试场规》等,可考见清前期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还有部分资料如《寄籍入学》《清厘籍贯》《录送科举》《学额总例》等,对... 《钦定学政全书》是一部清前期官方颁发的教育"全书"。其中部分文献资料如《贡监事例》《学政关防》《考试场规》等,可考见清前期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还有部分资料如《寄籍入学》《清厘籍贯》《录送科举》《学额总例》等,对当今的高考制度建设亦不无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定学政全书》 科举文献 清前期科举 人才选拔制度
下载PDF
浅议1927-1937年近代公务员考选制对科举制的传承
14
作者 陈小锦 《贵州文史丛刊》 2007年第2期38-43,共6页
科举是中国古代历史久远的考试制度,通过公开招考,择优录用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其合理及特色之处。有形的制度是无形观念的基础,近代公务员制度正是吸取了科举公平竞争的选才精髓建立起来的。其对科举制的传承带有浓厚的本土资源的沿袭性,... 科举是中国古代历史久远的考试制度,通过公开招考,择优录用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其合理及特色之处。有形的制度是无形观念的基础,近代公务员制度正是吸取了科举公平竞争的选才精髓建立起来的。其对科举制的传承带有浓厚的本土资源的沿袭性,具备了传统文化深刻的印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公务员 科举 考选 传承
下载PDF
唐太宗何以科举为长策
15
作者 王志东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36-38,79,共4页
 科举制草创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到唐太宗手里才臻于完善,并作为治国安邦之长策。唐太宗为何以科举制为治国安邦之长策?既是时代使然,更是个人认识使然。科举制应运而生,极大地促进了唐代社会繁荣,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产生了深远...  科举制草创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到唐太宗手里才臻于完善,并作为治国安邦之长策。唐太宗为何以科举制为治国安邦之长策?既是时代使然,更是个人认识使然。科举制应运而生,极大地促进了唐代社会繁荣,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仍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重要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科举制度 政治 主观认识 人才选拔
下载PDF
学而优则仕——从科举制到公务员考试的历史嬗变
16
作者 顾月琴 《教育与考试》 2008年第5期40-44,共5页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有影响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尤其与当今公务员考试有着不可割离的渊源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了科举制度的历史轨迹及其积极意义,并指出了对当今公务员考试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公务员考试 选官
下载PDF
科举制度与政治人才选拔
17
作者 杭宁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61-64,共4页
科举制度从诞生之始,就受到我国制度范畴、历史传统、政治体系等的深刻影响,这也决定了它之后对政治制度有限的历史和现实作用。科举制度将官员的选拔范围扩大到全社会,为中国的知识阶层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国家由此获得了广泛的... 科举制度从诞生之始,就受到我国制度范畴、历史传统、政治体系等的深刻影响,这也决定了它之后对政治制度有限的历史和现实作用。科举制度将官员的选拔范围扩大到全社会,为中国的知识阶层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国家由此获得了广泛的政治人才和稳定的吏源。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文官考绩制度对抑制腐败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挖掘科举制度中的积极因素对推动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文官考绩制度 人才选拔
下载PDF
初盛唐女性参政之文化影响
18
作者 赵小华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26-32,共7页
为研究初盛唐女性参与政治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初盛唐主要女性参政事件。研究认为长孙皇后以身份之尊影响朝政,对太宗朝谏诤风气的形成功莫大焉;武则天倡扬科举取士制度,影响了社会阶层之升降、变更和流通;上官婉儿... 为研究初盛唐女性参与政治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初盛唐主要女性参政事件。研究认为长孙皇后以身份之尊影响朝政,对太宗朝谏诤风气的形成功莫大焉;武则天倡扬科举取士制度,影响了社会阶层之升降、变更和流通;上官婉儿身处唐代文学发展演进的关键点,通过品评来称量天下,引领宫廷诗歌词气充盈、刚健开阔的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参政 文化影响 谏诤 科举取士
下载PDF
废科举的历史反思
19
作者 曾华 《昆明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21-125,共5页
废除科举是历史发展和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它促进了西方教育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传统学术的转型,使得新式知识分子得以形成。但也应看到,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打破权力垄断、促进社会公平和推... 废除科举是历史发展和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它促进了西方教育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传统学术的转型,使得新式知识分子得以形成。但也应看到,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打破权力垄断、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儒学的传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理性总结科举制度的功过是非,对今天的教育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废除科举 考试制度 人才选拔
下载PDF
唐代宰相与科举关系研究
20
作者 刘军华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2-18,共7页
通过对唐代宰相与科举关系的论述,揭示出唐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唐代宰相对科举录取的影响:科举制是唐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唐代选官的重要方式之一;唐代科举制的内容丰富、复杂,而且有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唐代许多宰相是通过科... 通过对唐代宰相与科举关系的论述,揭示出唐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唐代宰相对科举录取的影响:科举制是唐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唐代选官的重要方式之一;唐代科举制的内容丰富、复杂,而且有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唐代许多宰相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因为学识德行、出身、政见等原因对科举的态度不尽相同,但许多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干预科举的录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宰相 科举 贡举 制举 吏部科目考试 选官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