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lysis - Hydrogenation of soybean oil and tallow 被引量:1
1
作者 Gisel Chenard Díaz Rodolfo Salazar Perez +2 位作者 Neyda de la C. Om Tapanes Donato Alexandre Gomes Aranda Angel Almarales Arceo 《Natural Science》 2011年第7期530-534,共5页
Hydrolysis reactions are of major importance to the oleo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production of fatty acid and their derivates. Hydrolysis of triglyceride from vegetable oil has been studied under various parameters su... Hydrolysis reactions are of major importance to the oleo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production of fatty acid and their derivates. Hydrolysis of triglyceride from vegetable oil has been studied under various parameters such as: heterogeneous catalyst, temperature, reaction time and agitation speed. During the hydrolysis of soybean oil and tallow using nickel catalysts on alumina support was verified that the glycerol produced worked as hydrogen donor, allowing the hydrogenation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roduced. Maximum conversion was achieved in 3 hours, catalysts 25% NiO/Al2O3, temperature of 250oC and 270oC and 250 r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LYSIS Soybean Oil tallow HYDROGENATION Saturated FATTY Acid SELECTIVITY
下载PD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pread of Chinese Tallow in East Texas forestlands
2
作者 Zhaofei Fan Yuan Tan Michael K. Crosby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2012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Chinese tallow tree (Triadica sebifera (L.) Small, Sapium sebiferum (L.) Roxb) is an invasive species that is replacing native ecosystems in areas of eastern Texas.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spr... Chinese tallow tree (Triadica sebifera (L.) Small, Sapium sebiferum (L.) Roxb) is an invasive species that is replacing native ecosystems in areas of eastern Texas.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spread of this species be identified, as well as causal mechanisms. To that end, we seek to determin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spread of Chinese tallow using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CAR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We also attempt to identify current locations and spread rates across eastern Texas using Forest Inventory Analysis (FIA) data within major forest types. Distance to formerly infested plots and roads, slope, and disturbances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were identified as major (either facilitating or impeding) factors for the spread of Chinese tallow across the landscape. The highest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and spread rate of Chinese tallow were found in the oak/ gum/cypress forest type. Continued disturbance, from harvest events or natural disasters will allow the species to continue to spread throughout the region and could threaten overall forest productivity. We also discuss some implications of the continued spread of Chinese tallow on forest management. Forest managers could benefit from this analysis and use it as a guide for monitoring forest types with the highest risk of inva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tallow Rate of SPREAD CART LOGISTIC Regression FIA
下载PDF
Study of the Stability of Beef Tallow at High Temperatures and Comparison with Other Fatty Materials
3
作者 Yenny Pinchak Natalie Merlinski Maria Jose Pardo Maria Antonia Grompone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年第8期430-434,共5页
关键词 稳定性评估 牛油 高温 脂肪 氧化稳定性 材料 抗氧化剂 热氧稳定性
下载PDF
熬制条件对牛油基火锅油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邓煜 李涵润 +3 位作者 钟金锋 刘雄 袁田 覃小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共8页
旨在为复合风味牛油基火锅油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以牛油和巴沙硬脂为原料,在不同温度(80、100、120℃)下熬制不同时间(20、40、60 min)制备牛油基火锅油,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熬制条件下牛油基火锅... 旨在为复合风味牛油基火锅油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以牛油和巴沙硬脂为原料,在不同温度(80、100、120℃)下熬制不同时间(20、40、60 min)制备牛油基火锅油,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熬制条件下牛油基火锅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与含量,以及其理化性质和感官品质,考察熬制条件对牛油基火锅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火锅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由萜烯类、烃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及其他类化合物组成,挥发性风味物质总数量在79~109之间,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有10种,主要为萜烯类和醛类化合物,其中不良风味物质(E)-2-壬烯醛对熬制温度为120℃的火锅油风味贡献最大,与未经过熬制的牛油-巴沙硬脂火锅油的相同;而以鸡香和鸡油味为风味特征的(E,E)-2,4-癸二烯醛对熬制温度为80、100℃的火锅油风味贡献最大,且在100℃下熬制60 min制备的火锅油的(E)-2-壬烯醛的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最低[在检出(E)-2-壬烯醛的所有火锅油中];熬制条件对火锅油样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熬制温度下熬制60 min内,火锅油的酸值(KOH)(<1.40 mg/g)无显著变化,而过氧化值在80、100℃下随熬制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在120℃时呈下降趋势,但均符合DBS50/022—2021要求;120℃下熬制60 min的火锅油全氧化值和茴香胺值明显高于80℃和100℃的;随熬制时间的延长和熬制温度的升高,火锅油的颜色越深;经风味、色泽、外观、黏性/硬度等感官评价,100℃熬制60 min的火锅油总体感官得分较高。综上,在100℃下熬制60 min制备的牛油基火锅油的综合品质较佳,可作为适宜的牛油基火锅油的熬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油 火锅油 熬制 挥发性风味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低熔点牛油的分提工艺
5
作者 赵旭珠 赵静 +2 位作者 靳春平 张鹭艳 邹强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58,63,共5页
以正己烷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分提低熔点牛油,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低熔点牛油的分提工艺。结果表明:低熔点牛油的最佳分提工艺为超声时间123min、超声温度49℃、料液比1:8(g/mL),在此条件下低熔点牛油的油脂得率... 以正己烷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分提低熔点牛油,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低熔点牛油的分提工艺。结果表明:低熔点牛油的最佳分提工艺为超声时间123min、超声温度49℃、料液比1:8(g/mL),在此条件下低熔点牛油的油脂得率为32.15%、熔点为0.19℃、感官评分为3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油 超声波 响应面法 分提 熔点
下载PDF
牛脂胺聚氧乙烯醚对3种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
6
作者 邵苗苗 蓝帅 +2 位作者 宋伟华 袁善奎 侯玉霞 《现代农药》 CAS 2024年第2期71-74,79,共5页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牛脂胺聚氧乙烯醚(98%)对斑马鱼、大型溞和羊角月牙藻的急性毒性及对大型溞的繁殖毒性。结果表明,牛脂胺聚氧乙烯醚对供试3种水生生物均有一定的急性毒性效应,毒性等级均为中等毒;对大型溞21 d繁殖毒性NOEC为0.177 mg...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牛脂胺聚氧乙烯醚(98%)对斑马鱼、大型溞和羊角月牙藻的急性毒性及对大型溞的繁殖毒性。结果表明,牛脂胺聚氧乙烯醚对供试3种水生生物均有一定的急性毒性效应,毒性等级均为中等毒;对大型溞21 d繁殖毒性NOEC为0.177 mg/L,LOEC为0.248 mg/L。在使用牛脂胺聚氧乙烯醚加工农药制剂的过程中,应关注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以避免或减少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脂胺聚氧乙烯醚 水生生物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下载PDF
Tallow tree allocates contrasting secondary chemicals in response to varying environments along elevational gradients
7
作者 Li Xiao Jialiang Zhang +3 位作者 Wei Huang Juli Carrillo Evan Siemann Jianqing Di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0年第3期295-303,共9页
了解树木如何沿海拔梯度调节多种类型的次生代谢产物对于阐明植物如何采用生理和生态策略来应对各种生物及非生物环境变化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索乌桕如何分配不同的次生代谢产物来响应海拔梯度上的环境变化。我们在中国沿海拔梯度对... 了解树木如何沿海拔梯度调节多种类型的次生代谢产物对于阐明植物如何采用生理和生态策略来应对各种生物及非生物环境变化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索乌桕如何分配不同的次生代谢产物来响应海拔梯度上的环境变化。我们在中国沿海拔梯度对乌桕不同取食类型的植食性昆虫及其对乌桕叶片的危害率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并对健康叶片和虫害叶片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单宁和黄酮类)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乌桕叶片被危害(咀嚼或潜叶式危害)的可能性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遭受虫害叶片和未遭受虫害的健康叶片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浓度随海拔梯度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即随着海拔的升高,健康叶片和遭受虫害叶片受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驱动,健康叶片中黄酮类化合物浓度增加,而遭受虫害叶片中黄酮类化合物浓度下降,其中槲皮苷对黄酮类化合物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贡献最大。单宁浓度随海拔梯度的变化未发生显著变化,高海拔地区乌桕健康叶片中单宁与黄酮类化合物的比例与低海拔相比相对较低。我们的研究揭示了沿海拔梯度昆虫植食性以及不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趋势,并强调了在理解植物的生理和生态策略中同时考虑多种次生代谢物质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食性 气候 海拔 防御策略、次生代谢产物 乌桕
原文传递
农药助剂牛脂胺聚氧乙烯醚的毒性及其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敏洁 张琛 +5 位作者 李晓慧 李思蒙 陈雪英 王琦 郑鹭飞 金芬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0-318,共9页
牛脂胺聚氧乙烯醚是一类广泛用于草甘膦制剂的农药助剂。大量研究表明,该助剂的毒性大于其活性成分草甘膦,因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对牛脂胺聚氧乙烯醚的结构、毒性以及其目前在环境中的分布水平和分析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综... 牛脂胺聚氧乙烯醚是一类广泛用于草甘膦制剂的农药助剂。大量研究表明,该助剂的毒性大于其活性成分草甘膦,因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对牛脂胺聚氧乙烯醚的结构、毒性以及其目前在环境中的分布水平和分析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牛脂胺聚氧乙烯醚在我国农药助剂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规范使用和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脂胺聚氧乙烯醚 草甘膦 助剂 毒性 分析方法
下载PDF
基于LF-NMR和HS-SMPE-GC-MS分析烤牛脂水分分布及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永瑞 王松磊 +3 位作者 陈放 柏霜 李秀 罗瑞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8-288,共11页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秦川牛牛脂烤制过程中水分分布及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烤制过程中牛脂L^(*)值明显下降(P<0.05),a^(*)值、b^(*)值先上升后下降。结合水的相对...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秦川牛牛脂烤制过程中水分分布及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烤制过程中牛脂L^(*)值明显下降(P<0.05),a^(*)值、b^(*)值先上升后下降。结合水的相对含量在整个烤制过程中变化不显著(P>0.05),而不易流动水先上升后下降,自由水整体下降(P>0.05)。弛豫时间T_(23)和T_(24)逐渐减小(P<0.05),水分子的自由度逐渐降低,说明此过程中水分子与脂质、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电子鼻能对烤牛脂样品进行有效区分,并且电子鼻数据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醇类、芳香类、萜类以及有机硫类化合物受烤制时间影响显著。在牛脂样品中共检测出95种挥发性物质,1-甲氧基-2-丙醇、1-辛烯-3-醇、己醛、乙酸、壬醛、壬酸和乙酰胺含量较高且普遍存在于每个样品中,酮类、杂环类、胺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烤制后期。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鉴定出19种关键挥发性物质,其中大部分物质OAV在烤制12 min时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川牛 牛脂 低场-核磁共振 气相色谱-质谱 电子鼻 水分迁移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味活度值
下载PDF
不同部位牛油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10
作者 王冲 王俏君 +3 位作者 马国丽 张逸仙 金俊 吴港城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2023年第3期91-97,共7页
以1000 kg牛脂肪为每个样品量提炼牛油,对得到的肾周脂、腹脂和分割脂3种不同部位的牛油采用气相色谱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并使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进行了挥发性风味成分检测。结果表明:3种牛油的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为主... 以1000 kg牛脂肪为每个样品量提炼牛油,对得到的肾周脂、腹脂和分割脂3种不同部位的牛油采用气相色谱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并使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进行了挥发性风味成分检测。结果表明:3种牛油的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为主。3种牛油的棕榈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腰油与肚油的硬脂酸、油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分割油与腰油、肚油的硬脂酸、油酸含量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种牛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有醛、酸、醇、酮、酯和杂环6大类,其中醛类与酸类含量之和可占总量70%以上。不同部位牛油之间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腰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最高,肚油中醛类含量占比达到59.90%;分割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最多,其中酯类、杂环类挥发性风味成分占比分别达到8.49%与7.61%。脂肪酸测定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揭示了不同部位牛油之间的特征与差异,可为食用牛油产品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风味品质控制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牛油 脂肪酸 挥发性风味成分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
下载PDF
市售火锅牛油的品质分析
11
作者 马国丽 王俏君 +3 位作者 王冲 吴港城 金俊 张逸仙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0,共5页
对四川、重庆、内蒙古、吉林、山东、河北共计52个市售牛油样品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牛油颜色深浅顺序为山东>内蒙古>重庆>吉林>河北>四川;52个牛油样品熔点42~46℃,无显著差异;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均<0.1%;酸价均符... 对四川、重庆、内蒙古、吉林、山东、河北共计52个市售牛油样品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牛油颜色深浅顺序为山东>内蒙古>重庆>吉林>河北>四川;52个牛油样品熔点42~46℃,无显著差异;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均<0.1%;酸价均符合国标规范限值,大小顺序为吉林>内蒙>重庆>山东>河北>四川;过氧化值符合国标规范限值,无显著差异;吉林和山东样品塑化剂平均含量超标;脂肪酸无显著差异,饱和脂肪酸含量均>5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36%~42%。四川、重庆样品共有的关键性风味物质8种;2个牛油样品膻香味无差异;重庆样品的脂香味、烤香味、清新味浓于四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油 火锅 品质
下载PDF
延边黄牛液态牛油分提及其微胶囊化研究
12
作者 范梓悦 万明鑫 +1 位作者 张华 马静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23年第1期42-47,共6页
该试验为利用液体牛油制备添加剂材料,利用表面活性剂分提延边黄牛脂降低饱和度并将其进行微胶囊化。探究了添加量分别为0.1%和0.5%时Crystalizer209、ps66、ps68等3种表面活性剂对液态牛油分提的不同效果,同时对牛油微胶囊的理化指标... 该试验为利用液体牛油制备添加剂材料,利用表面活性剂分提延边黄牛脂降低饱和度并将其进行微胶囊化。探究了添加量分别为0.1%和0.5%时Crystalizer209、ps66、ps68等3种表面活性剂对液态牛油分提的不同效果,同时对牛油微胶囊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0.5%ps66分提延边黄牛脂时最优,液态牛油得率61%。牛油微胶囊化后稳定性、流动性较好,利于保存。延边黄牛液态油微胶囊化后,20℃时可保存27.0月。分析结果对液态牛油的分提及牛油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牛油 表面活性剂 分提 微胶囊化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反刍动物脂肪掺混快速分析研究
13
作者 童佩瑾 张洪超 曹文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5-26,共2页
牛油脂(BT)作为高熔点反刍动物脂的代表,在烘焙食品、起酥油、人造黄油和火锅调味品等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因存在价格鸿沟且缺乏检测监督方法,牛油脂产品中易被混入棕榈硬脂(ST)以降低成本,提高熔点增强塑性。该研究提出一种利... 牛油脂(BT)作为高熔点反刍动物脂的代表,在烘焙食品、起酥油、人造黄油和火锅调味品等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因存在价格鸿沟且缺乏检测监督方法,牛油脂产品中易被混入棕榈硬脂(ST)以降低成本,提高熔点增强塑性。该研究提出一种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BT掺混进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采用PLS方法成功建立掺混牛油脂样品中ST含量的定量模型,R^(2)=0.9989,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882%,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1.65%。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有望作为一种经济、快速、无损和定量的技术应用于反刍动物脂肪样品的真实性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RS 反刍动物脂 牛油脂 掺混 棕榈硬脂
下载PDF
3种牛油的品质特性分析
14
作者 李般程 刘赟 +1 位作者 祝强 黄龙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1-53,共3页
为解决牛油火锅底料夏季软化形变及轻微化油问题,对酯交换法制备的高硬度牛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硬度、固体脂肪含量(SFC)进行了分析,并与老火锅牛油、混合牛油(由棕榈油和老火锅牛油以质量比1∶1混合而成)进行了对比... 为解决牛油火锅底料夏季软化形变及轻微化油问题,对酯交换法制备的高硬度牛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硬度、固体脂肪含量(SFC)进行了分析,并与老火锅牛油、混合牛油(由棕榈油和老火锅牛油以质量比1∶1混合而成)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3种牛油在基本理化指标上存在一定差异;3种牛油脂肪酸组成一致,各脂肪酸含量有明显差异;4℃时混合牛油的硬度最高,20~40℃时高硬度牛油的硬度最高,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高硬度牛油的硬度变化最小;温度超过10℃时,高硬度牛油的SFC最高,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SFC下降速率最低。综上,高硬度牛油可以更好地保持牛油火锅底料在货架期的外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油 火锅底料 硬度 脂肪酸组成 固体脂肪含量
下载PDF
牛油感官特征分析及关键风味物质鉴定
15
作者 王雪梅 王传明 刘鹏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36,59,共8页
为了开发消费者喜爱的牛油产品,对两种牛油(老火锅牛油与浓香牛油)的感官特征及其相关的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采用适合项勾选法(CATA)探究两种牛油的感官特征,并分析了感官属性与喜好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 为了开发消费者喜爱的牛油产品,对两种牛油(老火锅牛油与浓香牛油)的感官特征及其相关的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采用适合项勾选法(CATA)探究两种牛油的感官特征,并分析了感官属性与喜好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GC-MS)测定两种牛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并采用气味活度值(OAV)确定关键风味物质。结果表明:浓香牛油的“肉香味”“焦香味”“干草味”和“蘑菇味”更突出,老火锅牛油的“脂香味”“膻味”和“腥味”更突出;老火锅牛油与浓香牛油中共检出8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根据OAV分别鉴定出13、10种关键风味物质,这些关键风味物质呈现的香气特征与感官特征分析结果一致。开发牛油产品时,增加产品的“奶香味”“清新味”与“肉香味”,均可提高消费者喜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油 感官特征 关键风味物质 喜好驱动
下载PDF
酶促酯交换反应制备亚麻籽油、文冠果油和牛油重构脂质
16
作者 殷振雄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8期100-103,共4页
用冷榨亚麻籽油、文冠果油、牛油为原料,以脂肪酶Novozym 435为催化剂,研究酯交换产物的制备工艺,并测定评价重构脂质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和流变特性。研究发现酯交换产物为牛顿流体,其理化性质符合食用油脂的相关规定,且脂肪酸不饱... 用冷榨亚麻籽油、文冠果油、牛油为原料,以脂肪酶Novozym 435为催化剂,研究酯交换产物的制备工艺,并测定评价重构脂质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和流变特性。研究发现酯交换产物为牛顿流体,其理化性质符合食用油脂的相关规定,且脂肪酸不饱和程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文冠果油 牛油 酯交换产物 流变特性
下载PDF
不同脂肪对肉鸡营养素沉积、体组成和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被引量:35
17
作者 于会民 李德发 +2 位作者 管武太 谯仕彦 王凤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4-314,共11页
本试验利用公肉雏鸡研究不同脂肪来源对肉用鸡生长性能、营养素表观利用率、血清生理指标、胴体特性和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脂肪提高了蛋白质、干物质的表观利用率,而日粮总脂肪的表观利用率下降。(2)添... 本试验利用公肉雏鸡研究不同脂肪来源对肉用鸡生长性能、营养素表观利用率、血清生理指标、胴体特性和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脂肪提高了蛋白质、干物质的表观利用率,而日粮总脂肪的表观利用率下降。(2)添加脂肪改善了生长性能,提高日增重、改善饲料转化效率。(3)添加牛脂后血清卵磷脂水平明显上升,高水平牛脂添加后血清甘油三酯明显下降。添加各种脂肪后脂肪酶活性明显下降,且随添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各处理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添加豆油后,肝脏脂肪含量下降;而添加饱和度比较高的黄油和牛脂后,肝脏脂肪含量提高;肌肉中脂肪含量由于脂肪添加而明显提高,但低水平豆油组例外。(5)添加牛脂后肝组织C20:4n-6和PUFA含量明显下降,而添加豆油和高水平黄油后明显提高了组织中C18:2n-6和C18:3n-3等肪脂酸的含量。(6)添加豆油后提高了胸部肌肉组织中的C18:2n-6和C18:3n-3等脂肪酸的含量,添加牛脂后C18:2n-6含量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用雏鸡 豆油 黄油 牛脂 脂肪酸
下载PDF
乌桕叶抑菌活性功能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8
18
作者 霍光华 高荫榆 陈明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56,共5页
分析了乌桕叶中的抑菌活性功能成分。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依次测定不同种质乌桕叶水、70 %乙醇和乙酸乙酯3种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和其所含总酸和总黄酮物质的含量,分析它们的相关性。用碱中和法和分离的黄酮类物质的... 分析了乌桕叶中的抑菌活性功能成分。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依次测定不同种质乌桕叶水、70 %乙醇和乙酸乙酯3种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和其所含总酸和总黄酮物质的含量,分析它们的相关性。用碱中和法和分离的黄酮类物质的实测法确定了抑菌活性物质。结果显示,总酸在乌桕叶极性溶剂提取物抑菌中起主要作用。总酸在水、70 %乙醇、乙酸乙酯3种溶剂提取物中抑菌分别占其抑菌活性的72 %、6 3 2 %和3 5 %。黄酮苷比苷元抑菌活性强。酸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是乌桕叶抑菌活性的功能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成分 乌桕叶 金黄色葡萄球菌 黄酮类物质 抑菌活性物质 乙酸乙酯 提取物 大肠杆菌 黄酮物质 碱中和法 极性溶剂 酸类物质 总酸 相关性 实测法 黄酮苷 乙醇
下载PDF
不同脂肪来源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朴香淑 李德发 +2 位作者 代建国 宋国隆 武玉波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4-39,共6页
21日龄体重为(5.68±0.61)kg的断奶仔猪80头 ,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5组 ,各组日粮的脂肪构成分别为 :1、S100(100 %豆油)(对照组) ;2、S75(豆油 :牛油为75 :25) ;3、S50(豆油 :牛油为50 :50) ;4、C75(玉米油 :牛油为75 :25) ;5、C50(... 21日龄体重为(5.68±0.61)kg的断奶仔猪80头 ,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5组 ,各组日粮的脂肪构成分别为 :1、S100(100 %豆油)(对照组) ;2、S75(豆油 :牛油为75 :25) ;3、S50(豆油 :牛油为50 :50) ;4、C75(玉米油 :牛油为75 :25) ;5、C50(玉米油 :牛油为50 :50)。试验结果表明 :0~14天间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仔猪生产性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其中3和5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分别增加21.8 %~35.0 %(P<0.001)和15.5 %~22.4 %(P<0.01) ;15~28天和全试验期间 ,各组生产性能无显著差异 ;各组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总氨基酸(TAA)消化率、血清尿素氮(SUN)、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牛油与豆油或玉米油以1 :1比例混合添加可促进早期断奶仔猪采食 ,进而促进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油 玉米油 牛油 生产性能 早期断奶仔猪 脂肪来源 表现消化率
下载PDF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抗氧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高荫榆 雷占兰 +1 位作者 谢何融 郭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0-62,共3页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是具有功能性、营养性、无毒、高效的抗氧化剂,应用范围广泛。本实验以乌桕脂棕榈酸甲酯为原料,采用化学法将其与抗坏血酸合成AP,并将其应用到大豆油与菜籽油当中,与BHA、TBHQ、VE及AP/VE效果相比较,评价其抗氧...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是具有功能性、营养性、无毒、高效的抗氧化剂,应用范围广泛。本实验以乌桕脂棕榈酸甲酯为原料,采用化学法将其与抗坏血酸合成AP,并将其应用到大豆油与菜籽油当中,与BHA、TBHQ、VE及AP/VE效果相比较,评价其抗氧化效率。结果表明,AP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抗氧化剂和增效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脂 棕榈酸甲酯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抗氧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