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菊叶委陵菜种子萌发对温度、水分和氮肥的响应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墨溪 金洪 +1 位作者 孙雯 郭涛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6-120,共5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温度、水分和氮素供应水平对菊叶委陵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菊叶委陵菜种子适宜发芽温度为25℃;适宜发芽含水量为50%,水分含量超过此值后发芽率缓慢下降;适宜发芽氮肥浓度为0.5mmol/L~1.0mmol/L。贮...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温度、水分和氮素供应水平对菊叶委陵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菊叶委陵菜种子适宜发芽温度为25℃;适宜发芽含水量为50%,水分含量超过此值后发芽率缓慢下降;适宜发芽氮肥浓度为0.5mmol/L~1.0mmol/L。贮藏1年的种子与当年采集的种子相比,出苗速度、发芽率、活力指数和发芽指数等指标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叶委陵菜 种子萌发 温度 水分 氮肥
下载PDF
艾菊叶法色草的用途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睿 张举梅 +5 位作者 金慧 吴玉娥 杨学 赵海滨 宋锡章 杨淑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期175-176,共2页
艾菊叶法色草对土壤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同时观赏性较高。为促进自然界中的蜜源植物资源和绿肥作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从形态特征、用途及栽培技术几个方面对艾菊法色草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 艾菊叶法色草 蜜源植物 绿肥 修复土壤
下载PDF
Karyotype Analysis of the Fiddleneck (Phacelia tanacetifofia Benth.)
3
作者 Ugur Ozkan Berk Benlioglu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5年第5期336-339,共4页
Two varieties of fiddleneck (Phacelia tanacetifolia Benth.) plant were determined for visualizing somatic chromosomes. The 4-5 days old root tips were pre-treated in 6% a-monobromonaphtalane in +4 ℃ for 7.5 h, the... Two varieties of fiddleneck (Phacelia tanacetifolia Benth.) plant were determined for visualizing somatic chromosomes. The 4-5 days old root tips were pre-treated in 6% a-monobromonaphtalane in +4 ℃ for 7.5 h, then fixed in glacial acetic acid for 30 min and transferred to 70% ethanol for long storage. When the root tips were analyzed, they were hydrolyzed with 1 N HCI for 13 min at room temperature (25 ℃). After hydrolyzing, root tips were stained with 2% aceto orcein in darkness for 2.5 h. The squash method for preparation was used for chromosomal investigations. The chromosome length (C), relative length (RL), the long arm (L) and short arm (S) lengths, arm ratio (AR; L/S) and centromefic index (S/C) were calculated for caryologic parameters. The ideograms and detailed chromosome morphology measurements of the species were performed by the use of MicroMeasure 3.3. According to results, fiddleneck (Phacelia tanacetifolia Benth.) has 2n = 22 chromosomes and the karyotype formulas of two varieties of fiddleneck were 16 median and 6 submedian (16 m + 6 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ddleneck CYTOGENETIC KARYOTYPE micro measure chromosome number Phacelia tanacetifolia.
下载PDF
西藏3种药用植新记录
4
作者 禄亚洲 权红 +4 位作者 张二豪 李连强 尹秀 罗建 兰小中 《高原农业》 2021年第2期160-163,共4页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之西藏自治区曲松县、洛隆县和边坝县等3县野外调查中,发现3个药用植物新记录种,且在相关文献中均未见西藏有分布记载。结果表明,西藏分布新记录,经整理鉴定,分别为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 Linn.)、羽衣...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之西藏自治区曲松县、洛隆县和边坝县等3县野外调查中,发现3个药用植物新记录种,且在相关文献中均未见西藏有分布记载。结果表明,西藏分布新记录,经整理鉴定,分别为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 Linn.)、羽衣草(Alchemilla japonica Nakai et Hara.)和小丛红景天(Rhodiola dumulosa(Franch.)S.H.Fu.),凭证标本保存于西藏农牧学院植物标本室(X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新记录 西藏 裂叶蒿 羽衣草 小丛红景天
下载PDF
温度和种子大小对菊叶委陵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李阳 毛少利 李倩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8-232,共5页
种子萌发是植物生活史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种子萌发过程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以菊叶委陵菜种子为材料,进行了温度和种子大小对种子发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萌发温度显著影响种子的发芽特性。萌发温度为15℃时,菊叶委... 种子萌发是植物生活史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种子萌发过程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以菊叶委陵菜种子为材料,进行了温度和种子大小对种子发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萌发温度显著影响种子的发芽特性。萌发温度为15℃时,菊叶委陵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都显著高于在25℃下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在15℃下萌发,种子发芽率与种子大小有显著相关关系。而25℃的萌发温度可能通过抑制酶活性而抑制了种子萌发。综合各项指标,菊叶委陵菜种子的最适发芽温度是15℃,在最适发芽温度下,种子大小和种子发芽率呈现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叶委陵菜 发芽率 发芽势 发芽指数
原文传递
氮磷添加对菊叶委陵菜生殖特征的影响
6
作者 李阳 李倩 李凌浩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7-1030,共4页
氮和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之一,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过程。本研究通过野外实验和室内试验,分析氮磷添加对菊叶委陵菜生殖特征的影响。其结果显示:氮磷添加显著影响菊叶委陵菜的生殖生物量、种子产量、千粒重和发芽... 氮和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之一,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过程。本研究通过野外实验和室内试验,分析氮磷添加对菊叶委陵菜生殖特征的影响。其结果显示:氮磷添加显著影响菊叶委陵菜的生殖生物量、种子产量、千粒重和发芽率。种子千粒重与种子发芽率呈现正相关关系。氮和磷添加通过改变生殖构件生物量来影响其种子特征的。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氮磷是影响菊叶委陵菜繁殖的限制性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叶委陵菜 施肥 种子
原文传递
中国三种常见蒿属植物潜在地理分布及其主导气候因子 被引量:11
7
作者 史超逸 朱媛君 +2 位作者 萨拉 王丹雨 杨晓晖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2-524,共13页
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和艾(Artemisia argyi)是我国常见的蒿属(Artemisia)植物,其分布区域遍布全国。本文利用MaxEnt模型预测3种蒿属植物在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 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和艾(Artemisia argyi)是我国常见的蒿属(Artemisia)植物,其分布区域遍布全国。本文利用MaxEnt模型预测3种蒿属植物在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检验模型精度。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AUC值均在0.8以上,表明预测结果可靠性良好。在当前的气候条件下,裂叶蒿最适分布区主要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大籽蒿的最适分布区为西藏南部谷地、横断山地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艾的最适分布区有两个,一个位于台湾岛南部,另一个为大巴山、巫山、云贵高原北部、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南部区域。2070年RCP2.6和RCP8.5情景下,裂叶蒿及大籽蒿的高适宜区面积减小,艾的最适分布区面积增加。Jackknife检验结果表明,年均降水量是预测裂叶蒿分布最有效的气候因子,5月降水是预测大籽蒿分布的最显著的气候因子,8月水汽压对艾的影响最大。本研究结果为蒿属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叶蒿 大籽蒿 物种分布模型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宜性 气候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