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hnical Notes on Tibetan Tantric Buddhist Painting Artistic Heritage and Traditional Techniques
1
作者 Jia Peng 《Sociology Study》 2014年第12期1007-1015,共9页
Among various arts and crafts in Tibet, painting appears to enjoy a uniquely crucial position in both the religious centres and the lives of ordinary Tibetan peopl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s, met... Among various arts and crafts in Tibet, painting appears to enjoy a uniquely crucial position in both the religious centres and the lives of ordinary Tibetan peopl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s, methods, and materials used in Tibetan (Tantric) Buddhist painting by observing its working process at first hand, and having attended a number of its exhibitions, art workshops, and other resources both at home and overseas. The survey of the technical aspect of Tibetan painting is primarily based upon the general usage of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 method and the usual order of their application that relates to most kinds of mural paintings in Tibet, and which are less well-known in the West This paper aims to present a rich and somewhat complicated range of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Tibetan (Tantric] Buddhist art tradition. To its end, the author hopes it also provides more indication of its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artistic wealth in Tibet on contemporary artists working in relation to this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techniques methods Tibetan tantric Buddhist painting
下载PDF
Tantric Guardian Dance of Tibetan Buddhism
2
作者 BENDO 《China's Tibet》 1996年第1期36-37,共2页
TantricGuardianDanceofTibetanBuddhism¥//BENDOTantrismisauniquecomponentofTibetanBuddhism,andtheTantricGuardi... TantricGuardianDanceofTibetanBuddhism¥//BENDOTantrismisauniquecomponentofTibetanBuddhism,andtheTantricGuardianDancehasgained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tric Guardian Dance of Tibetan Buddhism
下载PDF
A Brief Analysis on exposing the Fake Tantric Practitioners
3
作者 Tsering Dondrub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12年第1期55-63,共9页
关键词 执业 未成年人 从业人员 阿里地区 LHA
下载PDF
日本藏公元6-9世纪扎经染色织物纹样与工艺特征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可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6-135,共10页
扎经染色织物的染织方式是染缬工艺研究中的一项特殊内容。文章以日本收藏的公元6—9世纪扎经染色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图像和实物等证据进行对比互证,对这一时期日本收藏的扎经染色织物纹样及其工艺所展现的艺术特征进行归纳,旨... 扎经染色织物的染织方式是染缬工艺研究中的一项特殊内容。文章以日本收藏的公元6—9世纪扎经染色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图像和实物等证据进行对比互证,对这一时期日本收藏的扎经染色织物纹样及其工艺所展现的艺术特征进行归纳,旨在分析其艺术特征与文化意蕴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藏公元6—9世纪扎经染色织物纹样题材丰富,不仅展现了东西方纹样风格及技术的沟通交流,还体现出其染织工艺在视觉上所形成的模糊效果与当时在日本所兴盛的密教有相符的审美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经染色 染织工艺 纹样 纺织品 日本 密教
下载PDF
敦煌西夏石窟艺术研究的无限可能--《敦煌西夏石窟艺术新论》介评
5
作者 焦树峰 《吐鲁番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24-130,155,共8页
《敦煌西夏石窟艺术新论》以佛教造像为主体,对莫高窟、榆林窟、五个庙等石窟寺的西夏佛教美术进行研究,认为在“神系重构”的背景下敦煌西夏石窟显示出“传统与新样交织”“淡化佛教宣传和造像功德观念”“重视实践”“重汉传轻藏传”... 《敦煌西夏石窟艺术新论》以佛教造像为主体,对莫高窟、榆林窟、五个庙等石窟寺的西夏佛教美术进行研究,认为在“神系重构”的背景下敦煌西夏石窟显示出“传统与新样交织”“淡化佛教宣传和造像功德观念”“重视实践”“重汉传轻藏传”的特征。本书对敦煌西夏石窟艺术史的重构,展现出西夏石窟造像的多重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西夏石窟艺术新论 敦煌西夏石窟 净土变 显密圆融
下载PDF
贡嘎曲德寺空鼓壁画修复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黄志义 方云 周伟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6-51,共6页
在西藏寺庙的壁画病害中空鼓是较为严重一类病害,贡嘎曲德寺地处雅鲁藏布江河谷,不同于布达拉宫壁画干燥的赋存环境,地下水位变化导致墙体毛细水上浸明显,传统高模数硅酸钾(PS剂)配粉煤灰作为灌浆材料在潮湿环境中易导致壁画酥碱病害。... 在西藏寺庙的壁画病害中空鼓是较为严重一类病害,贡嘎曲德寺地处雅鲁藏布江河谷,不同于布达拉宫壁画干燥的赋存环境,地下水位变化导致墙体毛细水上浸明显,传统高模数硅酸钾(PS剂)配粉煤灰作为灌浆材料在潮湿环境中易导致壁画酥碱病害。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筛选出以丙烯酸乳液为主剂,水硬性石灰加粘土为填料的灌浆材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灌浆修复后可避免壁画酥碱病害。研究结果表明,对西藏地区潮湿环境下的壁画修复,丙烯酸乳液加水硬性石灰加粘土的灌浆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曲德寺 潮湿壁画 灌浆加固 保护修复
下载PDF
佛教密宗曼荼罗符号话语的谱系学考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小霞 赵毅衡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2-67,122-125,共10页
曼荼罗是佛教密宗极为重要的宗教仪式和文化符号。通过对密宗的曼荼罗符号"去自然化",并从话语分析角度入手,对"曼荼罗"概念进行谱系学考察,分析发现冠以"曼荼罗"事物的命名实际是一种话语实践,一个纠缠... 曼荼罗是佛教密宗极为重要的宗教仪式和文化符号。通过对密宗的曼荼罗符号"去自然化",并从话语分析角度入手,对"曼荼罗"概念进行谱系学考察,分析发现冠以"曼荼罗"事物的命名实际是一种话语实践,一个纠缠着特定时期社会群体的修辞、知识实践和其他话语形式等的关系网络。论文详细梳理了古印度各种话语实践的"曼荼罗"涵义及指涉物的演变,发现曼荼罗最终被密宗置于整个教义和仪式的中心的成因,与密宗关于真如实相的符号话语和符号策略直接相关。密宗《大日经》《金刚顶经》及其以空海为代表所作的释论注疏等知识话语,在曼荼罗、绝对界(真如实相)、现象界间构成了符号理据关系,三者因类同性成为全像似符号链并彼此等同,曼荼罗就此被建构为真如实相法界。这一建构过程也将现实世界以曼荼罗化和结构化。在此意义上,曼荼罗是密宗盛行地区的地理空间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荼罗 密宗 像似符号 理据性
下载PDF
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与白族先民政治生活的积极互动 被引量:2
8
作者 周俊华 雷信来 赵金元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1年第9期1-5,共5页
佛教密宗在洱海地区的传入,重新建构了洱海地区各部族的民族认同观念,为白族先民共同体的形成发挥了文化凝聚的功能,是洱海地区各部族从前国家社会跃进到国家的重要文化力量,成为南诏时期国家与民族之间实现积极互动的工具。佛教密宗在... 佛教密宗在洱海地区的传入,重新建构了洱海地区各部族的民族认同观念,为白族先民共同体的形成发挥了文化凝聚的功能,是洱海地区各部族从前国家社会跃进到国家的重要文化力量,成为南诏时期国家与民族之间实现积极互动的工具。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形成了与政治权威结合、与本土文化融合、与世俗社会结构对应的僧侣和僧团组织;释儒阶层的产生是佛教、儒教与白族本土文化相互嫁接、吸收、融合的产物,从释儒到儒商,再到乡绅,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化为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白族社会彰显自身价值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诏 大理国 佛教密宗 政治生活 互动
下载PDF
宁玛派密咒师的起源与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完麻加 周拉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6-52,共7页
藏传佛教宁玛派密咒师既是宗教人士,又是普通百姓。他们娶妻成家、生儿育女,平时从事农牧业生产劳动,在信众受邀时为民众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依据史料和田野调查,宁玛派密咒师跨越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时期,最初是以占卜打卦的形式出现的... 藏传佛教宁玛派密咒师既是宗教人士,又是普通百姓。他们娶妻成家、生儿育女,平时从事农牧业生产劳动,在信众受邀时为民众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依据史料和田野调查,宁玛派密咒师跨越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时期,最初是以占卜打卦的形式出现的神职人员,后经过各个时期的发展、变迁,在不同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玛派 密咒师 起源 发展
下载PDF
藏密坛城(曼荼罗)的文化符号意义——藏密曼荼罗系列论文之三 被引量:2
10
作者 意娜 《阅江学刊》 2015年第6期127-134,共8页
作为文化符号的藏密曼荼罗,从形象上来分,即圆与"十"字,以及二者的组合这几种,而从抽象的哲学层面来看,则是作为精神"转型"象征的符号意义。在曼荼罗的世界里,圆的轮是圆满成就的象征,所谓"轮圆具足",而... 作为文化符号的藏密曼荼罗,从形象上来分,即圆与"十"字,以及二者的组合这几种,而从抽象的哲学层面来看,则是作为精神"转型"象征的符号意义。在曼荼罗的世界里,圆的轮是圆满成就的象征,所谓"轮圆具足",而轮上的每一点都做着周而复始的运动,借这个形象化的比喻命名了佛教的重要观念"轮回"。"十"字形也是一个跨文化的文化符号,它常常象征着一种分割的方式。世界主要的几种宗教之列的佛教和基督教,其基本图形就是"十"字。建立在简单的圆与"十"字的组合上的藏传密宗曼荼罗(坛城),就代表并修够着藏族人的宇宙观、文化观,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曼荼罗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密坛城 圆与“十”字 文化原型 “卐”符号
下载PDF
中国金刚宝座塔探微 被引量:6
11
作者 郑琦 《华中建筑》 2008年第12期170-175,共6页
金刚宝座塔体现着曼荼罗的构图特征,被佛教密宗引为神圣的坛场。北朝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金刚宝座塔在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是汉满藏民族团结的象征。在传播、衍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中国古典建筑元素,成为中国传... 金刚宝座塔体现着曼荼罗的构图特征,被佛教密宗引为神圣的坛场。北朝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金刚宝座塔在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是汉满藏民族团结的象征。在传播、衍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中国古典建筑元素,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宝座塔 密教 曼荼罗 中国文化 雕刻艺术
下载PDF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八种粗重犯堕》考释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伯君 《西夏研究》 2016年第2期3-6,共4页
本文刊布了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ИHB.No.6474中所收《八种粗重犯堕》的录文,并指出这篇密教戒律文献译自藏文。此前,学界曾在俄藏敦煌文献中辑出同名汉文本,抄写于《大乘入藏录卷上》的背面,西夏文本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有关汉文本实... 本文刊布了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ИHB.No.6474中所收《八种粗重犯堕》的录文,并指出这篇密教戒律文献译自藏文。此前,学界曾在俄藏敦煌文献中辑出同名汉文本,抄写于《大乘入藏录卷上》的背面,西夏文本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有关汉文本实为黑水城所出的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种粗重犯堕 西夏学 黑水城文献 密教戒律
下载PDF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发展与消融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明忠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年第3期138-151,158,共15页
佛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大约经过了15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到了公元11世纪却在印度本土消失,或者说,被印度教所同化。为什么佛教会被印度教同化,佛教与印度教到底是什么关系?佛教产生之初,虽然反对印度教的种姓歧视,倡导众生平等和... 佛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大约经过了15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到了公元11世纪却在印度本土消失,或者说,被印度教所同化。为什么佛教会被印度教同化,佛教与印度教到底是什么关系?佛教产生之初,虽然反对印度教的种姓歧视,倡导众生平等和无神论思想,但是它也吸纳了印度教奥义书的许多思想,如业报轮回、解脱等。到了大乘时期,佛教的思想与印度教逐渐接近,它放弃了无神论思想,开始把佛祖释迦牟尼神化,奉他为全知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另外,大乘佛教的理论过度玄虚化,晦涩难懂,脱离了广大民众。7世纪,佛教密教化。密教大量吸收印度教性力派的理论、仪礼和咒语等,故使佛教在理论和修行上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使它与印度教难以区分,这为佛教最终被印度教同化准备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印度教 婆罗门教 大乘佛教 密教
下载PDF
密教传持与宋代民间五色线习俗的形成与发展
14
作者 夏广兴 闫伟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9-74,169-170,共6页
汉魏之际,杂部密教经典已传译于中土。入唐以降,密教开宗立派,活跃于朝野上下,虽经"会昌法难"之劫而渐趋式微,但随着密教的世俗化已渐次深入民间,化俗流布。其中,民间流行的五色线习俗,即与民间传持的密教相互影响。自汉代以... 汉魏之际,杂部密教经典已传译于中土。入唐以降,密教开宗立派,活跃于朝野上下,虽经"会昌法难"之劫而渐趋式微,但随着密教的世俗化已渐次深入民间,化俗流布。其中,民间流行的五色线习俗,即与民间传持的密教相互影响。自汉代以来,古人就有端午时节佩戴五色线用以避兵驱邪的习俗,其发端虽与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有一定关系,但入宋以后,密教大悲咒在吸收五色线元素后,又与五色线习俗相融合,并将其供奉主神之一的"月光菩萨"良缘功德赋予五色线。这一功德的加持,使五色线习俗发展到宋代时,已经由端午佩戴延长到七夕,一些地方甚至由此演变为"女儿节"。考研这一习俗的历史演变,不仅有助于再现唐宋时期民间特殊的人文风貌,同时对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宗教信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教 宋代 五色线习俗 阴阳五行说
下载PDF
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的哲学思想探析
15
作者 刘俊哲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7-83,138,共8页
宗喀巴指出,佛陀所创正法,唯在于"教""证"两种,"教"是指佛教教理,"证"为修道中的证悟。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具有鲜明的"教"与"证"相结合的特色。此著在"教"... 宗喀巴指出,佛陀所创正法,唯在于"教""证"两种,"教"是指佛教教理,"证"为修道中的证悟。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具有鲜明的"教"与"证"相结合的特色。此著在"教"方面体现为本体论、佛性论、人生论、道德论、方法论等哲学思想,贯穿于《密宗道次第广论》的哲学主线是中观应成派一切诸法缘起性空论。通过灌顶、诵咒、观想及借助坛城、法器等修各种瑜伽,以亲证或体现这些哲学思想。诸如此类的哲学思想是《密宗道次第广论》所论述的各种修行实践的深刻内涵,而各种修行实践是其外在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喀巴 《密宗道次第广论》 哲学思想 性空论
下载PDF
藏密艺术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汉地的传播
16
作者 邓抒扬 王宁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44-47,共4页
藏传佛教密宗艺术兼具宗教教化和审美愉悦双重功能,是中国美术研究的重要内容。藏密艺术的创作过程具有藏地宗教美术独特的思维逻辑和心理机制。藏密艺术在向中原"传播"、"转译"和"互动"的过程中,与中原... 藏传佛教密宗艺术兼具宗教教化和审美愉悦双重功能,是中国美术研究的重要内容。藏密艺术的创作过程具有藏地宗教美术独特的思维逻辑和心理机制。藏密艺术在向中原"传播"、"转译"和"互动"的过程中,与中原文化和汉地艺术双向交流,经过长期的融合与重构,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汉地藏式"审美特征的艺术风格,新风格的形成对中国宗教美术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密艺术 创作 心理机制 汉地 传播 融合
下载PDF
英藏敦煌藏文密教文献编目状况述评
17
作者 牛宏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88,共4页
英国国家图书馆中所藏的敦煌藏文文献极为丰富和宝贵,其中所藏的藏文密教文献颇为复杂,内容主要涉及到金刚乘、瑜伽、大瑜伽、阿迪瑜伽、禅等方面,这批文献的写作题材有密经、密续、咒语、仪式、祈祷文、手记等多种形式。由Jacob Dalton... 英国国家图书馆中所藏的敦煌藏文文献极为丰富和宝贵,其中所藏的藏文密教文献颇为复杂,内容主要涉及到金刚乘、瑜伽、大瑜伽、阿迪瑜伽、禅等方面,这批文献的写作题材有密经、密续、咒语、仪式、祈祷文、手记等多种形式。由Jacob Dalton和Sam van Schaik博士合作进一步重新整理、比定了这批英藏藏文密教文献,作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敦煌藏文密教文献——关于大英图书馆斯坦因收藏品的编目叙述》,主要是对这一研究成果对关于密教文献的定位、密教文献的分类、编目的格式等方面作皆有所涉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藏敦煌藏文文献 藏文密教文献 编目
下载PDF
宋元时期河北临城的密宗陀罗尼信仰
18
作者 王晓薇 张春芳 《保定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37-41,共5页
自唐中期后,佛教密宗经咒广泛流传于民间,且与陀罗尼经合而为一,陀罗尼信仰在僧、俗两界广为流传。以河北临城北宋嘉祐五年的"顶尊陀罗经幢"和元至元六年的《真定府赵州临城县崇法院普润大师寿塔记》为例,分析陀罗尼经幢的建... 自唐中期后,佛教密宗经咒广泛流传于民间,且与陀罗尼经合而为一,陀罗尼信仰在僧、俗两界广为流传。以河北临城北宋嘉祐五年的"顶尊陀罗经幢"和元至元六年的《真定府赵州临城县崇法院普润大师寿塔记》为例,分析陀罗尼经幢的建造缘起,宋元时期河北地区陀罗尼信仰的流行情况。两座佛教经幢为研究河北临城区域文化、民间信仰和河北佛教文化史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临城 宋元时期 顶尊陀罗经幢 崇法院 普润大师 寿塔记
下载PDF
黑城本《大黑根本命咒》与吐蕃人肉祭祀巫术
19
作者 高国藩 《西夏研究》 2014年第2期32-38,共7页
藏传佛教密宗中的大黑神是吐蕃人祭的来源,这既有两《唐书》作依据,又在藏密佛像文物中得到反映。俄藏TK262《大黑根本命咒》中的人祭巫术说明这一现象与吐蕃奴隶制互为因果。
关键词 黑水城文书 大黑神 人祭 藏密 吐蕃
下载PDF
桂·库巴拉则大译师生平考
20
作者 尼旦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18年第4期82-94,共13页
Goi Khukpa Lheitse was both a great master of tantric and a great translato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ater spread of Buddhism in Tibet.This article discusses why he was named as Goi Khukpa Lheitse , the successors , a... Goi Khukpa Lheitse was both a great master of tantric and a great translato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ater spread of Buddhism in Tibet.This article discusses why he was named as Goi Khukpa Lheitse , the successors , and the reasons there were less famous figures of Goi Family after 15th century The author also makes introduction to the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Goi Khukpa Lheitse , the promotion of guhyasamaja in Ti- bet carried out by Goi Khukpa Lheitse , and translation of tantric texts into Tibetan done by Goi Khukpa Lheit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ME GENERATION tantric TRANSLATION WORK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