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durkhya新互动论刍议:新奇隐喻的别样阐释路径
1
作者 孙毅 周花平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19,111,共20页
传统互动论暗含无法调和之矛盾悖论,无法解释互动的本质以及相似性创生隐喻中相似性的来源、生成与制约机制。美国认知科学家和哲学家Indurkhya区分了概念网和域,提出隐喻本质上是源概念网和靶域之间实例化的一种认知投射关系,并归纳出... 传统互动论暗含无法调和之矛盾悖论,无法解释互动的本质以及相似性创生隐喻中相似性的来源、生成与制约机制。美国认知科学家和哲学家Indurkhya区分了概念网和域,提出隐喻本质上是源概念网和靶域之间实例化的一种认知投射关系,并归纳出两种隐喻模式:相似性立基隐喻和相似性创生隐喻。文章全面搜集、整理、引介并评价Indurkhya新互动论中隐喻的概念、本质与运作机制,进而从句法隐喻、暗示性隐喻和投射隐喻三个角度进行汉语新奇隐喻的例证分析,尝试深入探求隐喻阐释的互动论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概念网 靶域 互动 实例化
下载PDF
多属性产品可制造性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黄荣瑛 王治森 +1 位作者 褚学宁 杜晓荣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0-16,共7页
文章探讨了多属性产品可制造性综合评价的基本问题,包括产品的可制造性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产品的可制造性综合评价指标值的定义域,以及应用线性加权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可制造性评价方法。提出了效用函数的概念,解决了综合评价过... 文章探讨了多属性产品可制造性综合评价的基本问题,包括产品的可制造性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产品的可制造性综合评价指标值的定义域,以及应用线性加权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可制造性评价方法。提出了效用函数的概念,解决了综合评价过程中指标属性互斥的矛盾。该文的研究对于建立并行CAPP系统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制造性综合评价 可制造性指标体系 指标值定义域 层次分析法 效用函数
下载PDF
辽河探区油气勘探潜力与前景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晓光 高险峰 +1 位作者 李玉金 胡振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5,15,共6页
辽河油田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油气探明程度高达50%以上,勘探程度越来越高,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在系统总结辽河油田"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重大勘探成果及认识的基础上,从资源、认识、技术和领域等方面对辽河油田下步勘探潜力... 辽河油田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油气探明程度高达50%以上,勘探程度越来越高,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在系统总结辽河油田"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重大勘探成果及认识的基础上,从资源、认识、技术和领域等方面对辽河油田下步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辽河陆上潜山、地层岩性油气藏和非常规天然气以及辽河海域、辽河外围、新区新领域是下步勘探的有利目标,并明确指出了"十二五"期间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为辽河油田的长期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探区 勘探成果 勘探潜力 勘探领域 重点区带 勘探方向
下载PDF
“人的全面发展”之管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荣 李培湘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24-27,共4页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就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但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理解,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达到“多种规定的综合”。本文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认...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就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但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理解,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达到“多种规定的综合”。本文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认为它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和追求的目标,又是一种理想人格和社会境界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系统 目标 人格 境界
下载PDF
论中西美学中的“象”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建华 张文艺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9-32,共4页
东西方由于文化渊源的不同 ,造成了中西方在哲学、美学上的显著区别 ,关于“象”或“意象”自然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中心范畴 ,体现的是一种非现成化、非对象化、主客未分、物我相互缘... 东西方由于文化渊源的不同 ,造成了中西方在哲学、美学上的显著区别 ,关于“象”或“意象”自然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中心范畴 ,体现的是一种非现成化、非对象化、主客未分、物我相互缘发的构成境域和缘构势态 ,而西方美学“意象”具有现成化、对象化、主客分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缘构势态 非现成化 构成境域 非对象化
下载PDF
国家治理转变中的精准扶贫——中国农村扶贫资源分配的解释框架 被引量:50
6
作者 吴高辉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3-124,155,共12页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战略,本文旨在揭示该战略下基层扶贫资源的分配机制,并以此来理解宏观国家治理转变在基层的表现。采用实地访谈与参与观察的方法展开多案例研究,探究中国农村扶贫资源分配的路径、...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战略,本文旨在揭示该战略下基层扶贫资源的分配机制,并以此来理解宏观国家治理转变在基层的表现。采用实地访谈与参与观察的方法展开多案例研究,探究中国农村扶贫资源分配的路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逻辑。研究表明,当国家的精准扶贫试图运用技术治理逻辑、借助科层制的时间压力机制进入农村社会时(表现为直接治理),与农村社会传统的受乡土规则影响的总体性支配逻辑(表现为间接治理)不适应而在介于国家和农村社会的“第三领域”引发冲突,由此衍生应对冲突的权宜策略:多重治理。多重治理逻辑是两种国家治理思路在第三领域的冲突过程中受制度因素和组织因素作用而衍生的权宜之计,即正式治理、半正式治理和非正式治理并存,从而衍生扶贫腐败、多重俘获和有效瞄准并存的局面。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国家治理的视角发现了多重俘获,拓展了基于地方治理视角的精英俘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多重治理 第三领域 多重俘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