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贺州红茶的化学成分与主要香气物质分析
1
作者 李梦婷 银秋玲 +2 位作者 刘艳珍 蔡桂华 肖南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1期205-207,204,共4页
本文以广西贺州产的两种红茶(故乡福云红茶和开山白毛红茶)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两种红茶的化学成分、主要元素、氨基酸和主要香气成分。结果显示:两种红茶化学成分中含量较多的是茶多酚(15.11%和14.46%)和蛋白质(27.6%和24.13%);元素... 本文以广西贺州产的两种红茶(故乡福云红茶和开山白毛红茶)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两种红茶的化学成分、主要元素、氨基酸和主要香气成分。结果显示:两种红茶化学成分中含量较多的是茶多酚(15.11%和14.46%)和蛋白质(27.6%和24.13%);元素分析表明两种红茶中K元素含量最高(1934 mg/100 g和2101 mg/100 g);氨基酸分析显示两种红茶中必需氨基酸以亮氨酸、赖氨酸和缬氨酸为主,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最高;氨基酸营养价值分析说明,蛋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香气成分分析显示,两种茶叶的主要香气物质是香叶醇、水杨酸甲酯以及β-芳樟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营养成分 氨基酸分析 元素分析 香气成分
下载PDF
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变化 被引量:65
2
作者 王华夫 李名君 +2 位作者 刘仲华 王增盛 施兆鹏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S1期81-86,共6页
用气相色谱分析了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和不同的诱发剂对茯砖茶香气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醛酮类化合物和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等杂环化合物的含量都随茯砖茶发花进程而增加,其中(反、顺)-2,4-庚二烯醛... 用气相色谱分析了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和不同的诱发剂对茯砖茶香气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醛酮类化合物和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等杂环化合物的含量都随茯砖茶发花进程而增加,其中(反、顺)-2,4-庚二烯醛+糠醛、(反、反),2,4-庚二烯醛以及(反、反)-2,4-壬二烯醛等化合物尤为显著。这些化合物的增加对茯砖茶典型的“菌花香”有重要贡献。添加诱发剂后,茯砖成茶中各类香气成分的含量几乎都较对照高。通过不同处理样品香型相似率计算表明,添加诱发剂后,能比传统发花时间缩短3天,而且香型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香气成分 发花 诱发剂
下载PDF
不同贮藏年份普洱茶非挥发物质的GC-MS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黎 赵振军 +1 位作者 刘勤晋 龚正礼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0-144,共5页
挥发性成分是重要的香味物质,非挥发性成分是重要的滋味物质.采用GC-MS对不同存放年份(1年,5年,10年)的普洱茶进行非挥发性成分比较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从3种茶样中共鉴定出67种非挥发性组分,其中从3种普洱茶中同时鉴定到的成分有30种,1... 挥发性成分是重要的香味物质,非挥发性成分是重要的滋味物质.采用GC-MS对不同存放年份(1年,5年,10年)的普洱茶进行非挥发性成分比较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从3种茶样中共鉴定出67种非挥发性组分,其中从3种普洱茶中同时鉴定到的成分有30种,1年普洱茶特有的组分有5种,5年普洱茶特有的组分有7种,10年普洱茶特有的组分有7种,说明3种茶样非挥发性成分组成有较大差异.同时对3种普洱茶样品进行了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不同贮藏年份普洱茶的香气、滋味和汤色方面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滋味物质 非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几种烟熏茶的香气组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华夫 刘仲华 +1 位作者 游小清 李名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1期51-58,共8页
河西园茶、沩山毛尖和湘尖茶是我国湖南地区典型的烟熏茶类。本文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鉴定了以上烟茶的香气成分,同时也比较了它们在香气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烟熏茶叶的香气特性由原料茶自身固有的成分和由特异工艺加工产生... 河西园茶、沩山毛尖和湘尖茶是我国湖南地区典型的烟熏茶类。本文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鉴定了以上烟茶的香气成分,同时也比较了它们在香气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烟熏茶叶的香气特性由原料茶自身固有的成分和由特异工艺加工产生的二次产物,以及茶叶吸附的烟气成分3部分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熏茶 香气组成
下载PDF
茶花的挥发性成分与萜烯指数 被引量:7
5
作者 游小清 王华夫 李名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0年第2期71-75,共5页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了茶花精油中的26种挥发性成分,并初步探讨了不同品种的茶花在开花进程中挥发性成分和萜烯指数的变化。茶花精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戊醇、2-庚醇、苯甲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酮、香...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了茶花精油中的26种挥发性成分,并初步探讨了不同品种的茶花在开花进程中挥发性成分和萜烯指数的变化。茶花精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戊醇、2-庚醇、苯甲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酮、香叶醇、橙花醇、2-苯乙醇等。各品种茶树在开花过程中,其芳樟醇类、香叶醇以及橙花醇的含量都有十分明显的变化,但其萜烯指数的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花 挥发性成分 萜烯指数
下载PDF
茶香风味鱼脯的研制 被引量:9
6
作者 田国军 尚艳艳 +2 位作者 张琼 郭贤珍 黄泽元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7-10,共4页
以草鱼鱼糜为原料,绿茶茶粉为辅料,开发茶香风味鱼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改良剂对鱼糜品质的影响并确定最佳风味配方,通过感官评定确定的最佳风味配方为:草鱼鱼糜100.0 g,食盐2.0 g,蔗糖8.0 g,生姜粉为2.0 g,味精1.0 g,绿茶茶粉(120... 以草鱼鱼糜为原料,绿茶茶粉为辅料,开发茶香风味鱼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改良剂对鱼糜品质的影响并确定最佳风味配方,通过感官评定确定的最佳风味配方为:草鱼鱼糜100.0 g,食盐2.0 g,蔗糖8.0 g,生姜粉为2.0 g,味精1.0 g,绿茶茶粉(120目)2.0 g,大豆脱脂脱腥蛋白粉4.0 g,小麦蛋白粉2.0 g,酸变性淀粉8.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味 鱼脯
下载PDF
茶叶香气成分的研究——乌龙茶与鲜茶香气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24
7
作者 侯冬岩 回瑞华 +3 位作者 李铁纯 Alberto 朱永强 刘晓媛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53-55,共3页
报道了用同时蒸馏 萃取装置分别提取乌龙茶与鲜茶香气成分 ,测得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含量为 3.6 5 % ,鲜茶的香气成分含量为 2 .4 0 % .用GC/MS法分别从乌龙茶与鲜茶香气成分中分离并确定出 4 2种和 1 9种化学成分 。
关键词 乌龙茶 鲜茶 香气成分 GC/MS法 茶叶 品质
下载PDF
沱茶风味描述感官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童华荣 唐多友 +2 位作者 许瑛 王云 谭和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1期34-37,共4页
对11个沱茶样品的17个风味感官性质用9点间隔量表进行描述分析。结果表明,48个评员能在14个感官性质上区别各样品。香气、滋味性质可各选取4个主分量。按香气可将样品分为品质好、差两类,其判别变量为粗气、日晒气;按滋味也可分为好、... 对11个沱茶样品的17个风味感官性质用9点间隔量表进行描述分析。结果表明,48个评员能在14个感官性质上区别各样品。香气、滋味性质可各选取4个主分量。按香气可将样品分为品质好、差两类,其判别变量为粗气、日晒气;按滋味也可分为好、差两类,其判别变量为苦、涩、甜、平和、浓、水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分析 /沱茶 风味 描述分析
下载PDF
温度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梁靖 须海荣 +1 位作者 蒋文莉 王漪 《茶叶》 2002年第4期194-196,共3页
利用标样和Gc分析成品茶,经过不同温度复火处理前后的香气。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后,香气种类的差异不明显,但含量相差较大,且大部分增加。香气指数在85℃处理时最大,115℃处理时比对照低。随着复火温度的升高,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部... 利用标样和Gc分析成品茶,经过不同温度复火处理前后的香气。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后,香气种类的差异不明显,但含量相差较大,且大部分增加。香气指数在85℃处理时最大,115℃处理时比对照低。随着复火温度的升高,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部分氨基酸转化成了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茶叶 香气 香气指数 氨基酸
下载PDF
不同氨基酸对普洱熟茶呈味物质和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通讯 凌萌乐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199-2205,共7页
氨基酸是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重要的中间物质,对普洱茶内含物质的转化和品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在发酵时添加不同氨基酸对普洱熟茶产品的主要呈味物质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氨基酸组的水浸出物含量在34.82~... 氨基酸是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重要的中间物质,对普洱茶内含物质的转化和品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在发酵时添加不同氨基酸对普洱熟茶产品的主要呈味物质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氨基酸组的水浸出物含量在34.82~39.46%之间,茶褐素含量在6.31~7.17%之间,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6.31~7.17%之间,这三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茶多酚含量在7.76~8.73%之间,水溶性糖在3.07~3.89%之间,均低于对照组,咖啡碱含量与对照组相差不大。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表明,醇类占香气成分的21.17~25.47%、醛类占15.64~18.71%、杂氧化合物类占13.75~17.92%、酯类占7.17~10.25%,这几类物质是主要的香气成分;实验组香气成分中的酯类和杂氧化合物类含量大于对照组,而它们又是陈年普洱茶的主要的特征香气成分。实验表明外源氨基酸对普洱茶汤中的呈味物质以及香气成分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能加快普洱茶特殊品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氨基酸 呈味物质 挥发性香气成分
下载PDF
论黑茶品质及风味形成机理 被引量:50
11
作者 王增盛 施兆鹏 +3 位作者 刘仲华 黄建安 温琼英 朱尚同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S1期1-9,共9页
根据大量试验,揭示了黑茶初制中渥堆和品质形成的实质。在涯堆这一关键工序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包括自身的增殖与更替),提供了物质转化的动力——分泌的胞外酶和释放的生物热及物质转化的条件——水分和酸性介质,促使茶叶中内含物质发... 根据大量试验,揭示了黑茶初制中渥堆和品质形成的实质。在涯堆这一关键工序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包括自身的增殖与更替),提供了物质转化的动力——分泌的胞外酶和释放的生物热及物质转化的条件——水分和酸性介质,促使茶叶中内含物质发生复杂的变化,并形成一些新的转化或代谢产物,构成了黑茶特有的品质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渥堆 品质风味 微生物 胞外酶 湿热作用
下载PDF
颗粒风味茶的风味协调性试验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林颖 周正科 +2 位作者 高飞虎 李中林 钟映富 《西南园艺》 2005年第3期9-11,共3页
采用颗粒茶加工工艺加工风味茶,对风味物质与茶叶的协调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功能型风味中,鲜薄荷需经蒸汽杀青处理并加入2%的甜蜜素调味与茶叶风味较协调;果香型风味中,橘皮以烘干磨成粉后加入与茶叶风味协调性较好;花香型风味中,... 采用颗粒茶加工工艺加工风味茶,对风味物质与茶叶的协调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功能型风味中,鲜薄荷需经蒸汽杀青处理并加入2%的甜蜜素调味与茶叶风味较协调;果香型风味中,橘皮以烘干磨成粉后加入与茶叶风味协调性较好;花香型风味中,总的协调性都不太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性 试验 工艺加工 风味物质 蒸汽杀青 颗粒茶 茶叶 功能型 甜蜜素 果香型 烘干磨 花香型 调味
下载PDF
提高绿茶饮料风味的途径 被引量:3
13
作者 梅丛笑 方元超 赵晋府 《饮料工业》 2000年第3期4-8,共5页
从栽培中的处理、采后处理、杀青技术、原料及烘焙、灭菌技术、酶技术、添加食品添加剂和调香技术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提高绿茶饮料风味的途径。绿茶饮料将成为茶饮料发展的主流 ,而开发具有名优绿茶风味的茶饮料则是绿茶饮料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绿茶饮料 风味 发展 原料烘焙 灭菌 酶技术
下载PDF
UHT杀菌对绿茶饮料风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谭平 薛波 熊卫东 《饮料工业》 2005年第3期27-30,共4页
研究了UHT杀菌对绿茶饮料风味的影响,通过绿茶饮料在UHT杀菌前、后香气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说明UHT杀菌在杀死绿茶饮料中的有害及腐败微生物时,不仅可以极大程度地保留产品中的营养成分和风味成分,同时还增加了绿茶饮料的甜香成分。
关键词 UHT杀菌 绿茶饮料 风味
下载PDF
花果香型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5
作者 潘一斌 孙云 《茶叶科学技术》 2014年第1期1-6,17,共7页
近年来,以乌龙茶栽培品种为原料,传统红茶工艺结合乌龙茶晒青、做青技术生产的花果香型工夫红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其品质突破传统红茶甜香甜醇,带馥郁花果香,滋味鲜爽。本文就栽培品种、加工原料、加工技术和季节性等方面对花果香... 近年来,以乌龙茶栽培品种为原料,传统红茶工艺结合乌龙茶晒青、做青技术生产的花果香型工夫红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其品质突破传统红茶甜香甜醇,带馥郁花果香,滋味鲜爽。本文就栽培品种、加工原料、加工技术和季节性等方面对花果香型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生产香型独特的红茶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花果香 晒青 做青 乌龙茶品种
下载PDF
采用PLS-DA分析毛火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7
16
作者 滑金杰 王华杰 +4 位作者 王近近 李佳 江用文 王岳梁 袁海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60-270,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毛火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明确新型电磁内热式滚筒-热风耦合干燥设备的毛火效果,该研究以一芽一二叶初展嫩度的"福鼎大白"品种为原料进行工夫红茶加工,设定电磁滚筒-热风耦合(Rotary pot-Hot air coupling Fir... 为探究不同毛火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明确新型电磁内热式滚筒-热风耦合干燥设备的毛火效果,该研究以一芽一二叶初展嫩度的"福鼎大白"品种为原料进行工夫红茶加工,设定电磁滚筒-热风耦合(Rotary pot-Hot air coupling First-Drying with electromagnetic heat,RHFD)、链板热风(Chain plate Hot air First-Drying,CHFD)、箱式热风(Box Hot air First-Drying,BHFD)、滚筒式滚炒(Rotary pot First-Drying,RFD)等4种毛火方式,比较所制茶样的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可溶性糖、咖啡碱、氨基酸等29个非挥发性指标,114个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的挥发性香气指标,10个外形和汤色色泽客观评价指标,同时进行了毛火方式的热效率、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等性能指标的分析比较,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统计(PartialLeastSquaresDiscriminationAnalysis,PLS-DA)分析毛火方式对优质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并获得标志性差异化合物。结果表明:电磁内热式滚筒-热风耦合毛火处理下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显著最低(P<0.05),简单儿茶素含量较高,茶红素和可溶性糖含量、茶黄素综合指标TDE和茶色素综合指标10TFRB最高(P<0.05),毛火方式对茶黄素总量影响不显著(P>0.05);挥发性化合物总量以RHFD方式最高,RFD方式次之,CHFD方式最低;RHFD毛火方式芳香类、萜烯类等化合物含量最高。电磁内热式滚筒-热风耦合毛火升温快、温度分布均匀且稳定性好,热效率和生产效率高(分别为50.0%、220 kg/h),生产成本较低(仅0.32元/kg),预热时间仅14min;所制红茶在汤色透亮度、香气甜久度、滋味甜醇度等方面均得到提升,感官总分最高(P<0.05),达88.1。PLS-DA分析从挥发性和非挥发性角度均可将工夫红茶4种毛火方式显著区分,并分别获得了43种和18种差异化合物,结合差异性分析获得标志性差异化合物,2,4,6-三(1,1-二甲基乙基)-4-甲基环己-2,5-二烯-1-酮、香叶醇、3-辛酮、水杨酸甲酯、茶黄素、茶褐素、可溶性糖、表儿茶素等,可作为区分工夫红茶毛火方式,以及定向加工甜香、甜醇、高亮等优质工夫红茶的指标物质。该研究为红茶加工基础和品质提升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控制 香气 工夫红茶 电磁内热式滚筒-热风耦合技术 毛火 多元统计 茶色素 香叶醇 性能参数
下载PDF
绿茶饮料加工过程中香气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须海荣 梁靖 《饮料工业》 2003年第3期8-12,共5页
对绿茶饮料加工过程中各个工艺的茶叶香气变化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各种香气的变化情况 。
关键词 绿茶饮料 加工过程 香气变化 品质 香气指数分析
下载PDF
茶饮料的风味调配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海军 《饮料工业》 2007年第9期28-30,共3页
了解茶饮料的调配原理和调配技术是开发和生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茶饮料的关键。而茶饮料的风味调配又是茶饮料加工的关键工序。主要介绍了茶饮料风味调配的原理、程序和方法,以期对茶饮料加工企业的生产有所帮助。
关键词 茶饮料 加工 风味调配
下载PDF
宜昌太平溪、邓村仿龙井茶品质的比较
19
作者 胡明 李涛 +1 位作者 姚明娟 魏文国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5期95-98,共4页
为了比较两地仿龙井茶的品质,采用国标法对宜昌太平溪地区和邓村地区仿龙井茶主要呈味物质(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的含量和分次冲泡的浸出律进行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法判断两地茶叶的品质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离三峡库区... 为了比较两地仿龙井茶的品质,采用国标法对宜昌太平溪地区和邓村地区仿龙井茶主要呈味物质(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的含量和分次冲泡的浸出律进行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法判断两地茶叶的品质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离三峡库区较近的太平溪仿龙井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前五泡的浸出率之和都显著高于离三峡库区较远的邓村仿龙井,两地仿龙井茶主要呈味物质的浸出率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太平溪仿龙井浸出率降低的速度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 主要呈味物质 宜昌
下载PDF
营养调控对宣城黄鸡胴体品质及肉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夏伦志 吴东 +3 位作者 陈丽园 周芬 汪丽 程玉冰 《家畜生态学报》 2010年第2期41-47,共7页
通过营养调控改善鸡肉品质与风味。选100 d宣城黄鸡60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优化日粮(OD)、OD+风味改良剂(MD)、MD+茶粉与甲壳质混合物、MD+昆虫蛋白硒,对照组饲喂原场饲粮。试验期55 d。结果表明:(1)试1、2、3、4组较对照组试鸡腹脂... 通过营养调控改善鸡肉品质与风味。选100 d宣城黄鸡60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优化日粮(OD)、OD+风味改良剂(MD)、MD+茶粉与甲壳质混合物、MD+昆虫蛋白硒,对照组饲喂原场饲粮。试验期55 d。结果表明:(1)试1、2、3、4组较对照组试鸡腹脂率分别降低45.28%,44.67%,64.04%,14.65%,其中试1、2组试鸡较对照组腹脂率显著降低(P<0.05),试3组降低极显著(P<0.01);试3组肝重率显著降低33.59%(P<0.05);试2组腺肌胃率显著提高45.11%(P<0.01)。(2)肌间脂肪1、3、4组较对照组降低,但试2组提高15.66%(P<0.05);肌苷酸试1组较对照组低,试2、3、4组分别高17.48%(P<0.05),9.35%,10.16%;试4组胸肌硒含量较试2组提高了163%(P<0.01)。(3)鸡肉弹性试1、2、3组较对照组分别高7.32%,7.89%(P<0.05),9.21%,而试4组则低2.63%;粘聚性试1、2与3组较对照组分别高2.78%,5.71%(P<0.05),4.29%,试4组则低1.43%。日粮补饲茶粉与甲壳素混合物可显著降低腹脂沉积,有防止肌肉脂肪氧化,降低MDA水平,维持高pH值趋势;配制的风味改良剂也可显著降低腹脂率,并有提高肌苷酸、羟脯氨酸含量与肌内脂水平趋势,能显著提高肌肉弹性与粘聚性;昆虫硒可显著提高鸡肉中硒沉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质改良剂 茶粉与甲壳质 有机硒 胴体品质 肉质 宣城黄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