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花色种类白茶的抗氧化活性及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41
1
作者 吕海鹏 张悦 +2 位作者 陈兴华 蔡良绥 林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42-50,共9页
目的:分析不同花色种类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茶汤的抗氧化活性、茶汤中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铁还原抗氧化能力、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活性、清除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 目的:分析不同花色种类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茶汤的抗氧化活性、茶汤中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铁还原抗氧化能力、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活性、清除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活性以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4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检测分析3种不同花色种类白茶茶汤的抗氧化活性;同时测定不同花色种类白茶茶汤中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含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种不同花色种类的白茶相比,白毫银针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显著高于白牡丹和寿眉的抗氧化活性(P<0.05);而白牡丹和寿眉的抗氧化活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游离氨基酸、莽草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化学成分的含量在3种不同花色种类的白茶茶汤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白茶茶汤的抗氧化活性主要与儿茶素类化合物总量、总黄酮含量以及有机酸总量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其中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奎尼酸的相关性最强。结论:不同花色种类白茶的抗氧化能力及其品质化学成分的含量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花色种类 加工工艺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茗科1号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磊 杨如兴 +1 位作者 陈芝芝 吴民亿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1257-1262,共6页
茗科1号茶树1芽3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标准春梢鲜叶原料按照传统加工工艺分别制作绿茶、红茶、白茶和乌龙茶,以蒸青茶样为对照,用GC/MS气质联用仪定性、定量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制作对茗科1号茶叶品质和特征香气成分... 茗科1号茶树1芽3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标准春梢鲜叶原料按照传统加工工艺分别制作绿茶、红茶、白茶和乌龙茶,以蒸青茶样为对照,用GC/MS气质联用仪定性、定量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制作对茗科1号茶叶品质和特征香气成分影响较大。茗科1号绿茶板栗香带花香,主要香气成分有β-芳樟醇、顺-氧化芳樟醇、橙花醇和脱氢芳樟醇;茗科1号红茶蜜桃香显,主要香气成分为顺-橙花叔醇、橙花醇、顺-己酸-3-己烯酯、顺-茉莉酮、顺-氧化芳樟醇;茗科1号白茶有兰花香,主要香气成分为橙花醇、顺-氧化芳樟醇、水杨酸甲酯和β-芳樟醇;茗科1号乌龙茶兰花栀子花香,主要香气成分有顺-橙花叔醇、吲哚、顺-β-罗勒烯和苯乙醇。分析认为,不同工艺加工茗科1号的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品质优,虽然不同茶类间香气物质的种类、香型和含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但香气成分丰富,且各茶类特征性香气明显,充分体现出该品种的多茶类适制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茗科1号 茶类 香气成分 Mingke 1
下载PDF
不同品种(系)凤凰茶春梢生化成分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梨梨 郭守军 +2 位作者 马瑞君 张灵枝 庄东红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26,共5页
以24个凤凰茶和4个非凤凰茶的春梢一芽三叶样为供试材料,通过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儿茶素类组分等生化成分进行测定,考查凤凰茶样中各生化组分的含量变化并与非凤凰茶样中对应组分的含量进行比较,用聚类分析法探究13个... 以24个凤凰茶和4个非凤凰茶的春梢一芽三叶样为供试材料,通过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儿茶素类组分等生化成分进行测定,考查凤凰茶样中各生化组分的含量变化并与非凤凰茶样中对应组分的含量进行比较,用聚类分析法探究13个生化指标在不同地点生长的同一单丛或同一香型单丛中的含量总体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生化组分中变化最大的是EC含量,变异系数达到37.16%;变化最小的为水浸出物含量,其值为9.44%。与凤凰茶样相比,除大叶奇兰香外,其余3个非凤凰茶样的酯型儿茶素类组分含量普遍较低,非酯型儿茶素类组分含量普遍较高;大叶奇兰香的氨基酸含量最高,其他各个组分含量均较低。聚类结果显示,4个非凤凰茶样被聚为一小类,生长于不同地点的同一单丛或同一香型单丛并不能被完全聚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凰茶 生化成分 单丛 非凤凰茶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别样茶-藤茶的古今应用历史初步调查 被引量:37
4
作者 许利嘉 马培 +3 位作者 肖伟 彭勇 何春年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2年第4期62-66,共5页
对我国别样茶(Other Kinds of Tea)中藤茶的古今应用历史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调查,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藤茶在我国南方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具有别样茶的特征。现代化学研究表明藤茶中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 对我国别样茶(Other Kinds of Tea)中藤茶的古今应用历史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调查,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藤茶在我国南方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具有别样茶的特征。现代化学研究表明藤茶中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以二氢杨梅素含量最高,药理活性研究表明藤茶具有消炎抗菌、抗肿瘤、保肝、降血糖降血脂等活性。因此藤茶是预防、防治慢性代谢性疾患非常有前景的一个研究对象。对藤茶进行深入整理研究,不仅能够对我国茶文化多样性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也能够为防治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新药开发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茶 显齿蛇葡萄 别样茶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下载PDF
茶叶中的铅及其安全性检测 被引量:11
5
作者 汤茶琴 曾晓维 +1 位作者 陆建良 梁月荣 《茶叶》 2003年第1期20-22,共3页
本研究采用双硫腙比色法对我国各地不同茶类的 85个茶样的含铅量进行系统的分析 ,结果表明茶叶平均含铅量为 1.97m g/ kg;被测不同茶类的平均铅含量顺序为 :普洱茶 <茉莉花茶 <绿茶 <红茶 <乌龙茶 <砖茶。笔者认为通过... 本研究采用双硫腙比色法对我国各地不同茶类的 85个茶样的含铅量进行系统的分析 ,结果表明茶叶平均含铅量为 1.97m g/ kg;被测不同茶类的平均铅含量顺序为 :普洱茶 <茉莉花茶 <绿茶 <红茶 <乌龙茶 <砖茶。笔者认为通过合理采摘等农艺措施和蒸汽杀青的加工工艺 ,可能达到降低茶叶含铅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安全性检测 铅含量 双硫腙比色法 茶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桂花鲜花与桂花花茶品质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学林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40,共3页
桂花鲜花是一种良好的茶用鲜花,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这一鲜花资源,有利于提高本地区茶场的经济效益。试验结果阐明不同桂花品种的鲜花适于窨制不同茶类的茶坯,以保证窨品的香气质量,合理地选用桂花品种进行窨花和提花,是保证窨品香气质量... 桂花鲜花是一种良好的茶用鲜花,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这一鲜花资源,有利于提高本地区茶场的经济效益。试验结果阐明不同桂花品种的鲜花适于窨制不同茶类的茶坯,以保证窨品的香气质量,合理地选用桂花品种进行窨花和提花,是保证窨品香气质量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坯 花茶窨制 桂花品种 花茶品质 鲜花 品质关系 花茶 香气质量 经济效益 茶类
下载PDF
嵊州茶农户类型及其产业链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许咏梅 《茶叶》 2008年第4期233-236,共4页
嵊州是中国茶叶特别是绿茶生产和出口最主要基地之一.本文对嵊州茶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嵊州是我国茶农户类型最丰富最复杂的茶叶之乡,其茶农户类型可以分为六种,每种茶农户类型的产业链形成决定与区域经济水平、茶产业... 嵊州是中国茶叶特别是绿茶生产和出口最主要基地之一.本文对嵊州茶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嵊州是我国茶农户类型最丰富最复杂的茶叶之乡,其茶农户类型可以分为六种,每种茶农户类型的产业链形成决定与区域经济水平、茶产业发展状况、茶叶生产和出口的地区整体水平以及茶农户自身能力、经营水平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嵊州市 茶农户类型 产业链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北宋蔡京茶法改革新论 被引量:11
8
作者 吴树国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60,共7页
蔡京茶法改革脱胎于贴射法的母体,体现了贴射法的制度精神,并在贴射法的再造和突破中,最终确立以引榷茶的专卖模式。这是中国古代专卖制度的根本性演变,它走出了官府通过专卖经营从商品差价中获利的传统,从而转变了政府的专卖职能,恢复... 蔡京茶法改革脱胎于贴射法的母体,体现了贴射法的制度精神,并在贴射法的再造和突破中,最终确立以引榷茶的专卖模式。这是中国古代专卖制度的根本性演变,它走出了官府通过专卖经营从商品差价中获利的传统,从而转变了政府的专卖职能,恢复了市场对价格的配置作用,并且通过对商人征收净利实现了税收公平。蔡京的茶法改革奠定了中国古代专卖的制度走向,其制度模式及理念对南宋以降的茶法、盐法和榷酒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茶法 贴射法 以引榷茶
下载PDF
相同加工原料下六大茶类抑菌效果比较 被引量:9
9
作者 彭影琦 龙军 +4 位作者 林玲 龚志华 袁冬寅 周阳 肖文军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7-50,76,共5页
为探讨相同加工原料下六大茶类的抑菌效果,以春季碧香早的1芽2叶茶鲜叶为原料,将其固定及分别加工成绿、黄、黑、白、青、红六大茶类,采用牛津杯法比较研究7个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 为探讨相同加工原料下六大茶类的抑菌效果,以春季碧香早的1芽2叶茶鲜叶为原料,将其固定及分别加工成绿、黄、黑、白、青、红六大茶类,采用牛津杯法比较研究7个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3种细菌以及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2种真菌的抑菌活性,并利用96孔细胞板及二倍稀释法检测7个样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7个样品对3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2种真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7个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大小均呈现出固定样>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红茶的特性,最低抑菌浓度呈现出红茶>青茶、白茶>黑茶、黄茶、固定样、绿茶的特性,最低杀菌浓度均呈现出红茶>青茶、白茶、黑茶、黄茶>固定样、绿茶的特性;绿茶和其他茶类之间、红茶和其他茶类之间的抑菌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抑菌活性 六大茶类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下载PDF
中国传统茶审美方法略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海燕 王秀萍 +1 位作者 刘德华 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64-68,共5页
在对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历代茶人在茶审美中的经典茶诗词,归纳提炼出"物我观照"、"净静虚明"、"妙悟自然"三种茶审美方法。"物我观照"源于自然的某些物征可以象... 在对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历代茶人在茶审美中的经典茶诗词,归纳提炼出"物我观照"、"净静虚明"、"妙悟自然"三种茶审美方法。"物我观照"源于自然的某些物征可以象征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经常的茶事实践中,茶人从茶的清香和内蕴的品质中观照出"茶佳人"、"茶君子"的形象。"净静虚明"发端于道家老子"涤除玄鉴"及"致虚极,守静笃"的悟道理念,在空灵虚静的心境中,即使是最简单不过的茶事活动仍洋溢着诗性之美。"妙悟自然"取材于禅宗、老庄及后来文艺美学理论,指茶人在品茶过程中通过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凝神遐想,终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方法 茶文化 物我观照 净静虚明 妙悟自然
下载PDF
黔西南州茶树介壳虫发生危害调查及防治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同贵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4期36-38,共3页
调查了黔西南州几个主要茶场介壳虫的发生种类、发生特点以及天敌种类等基本情况。常见介壳虫有12种,优势种有4种;常见天敌有5种,优势种为瓢虫;同时从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测报与用药三方面分析了茶树介壳虫发生危害的原因,并提出了具... 调查了黔西南州几个主要茶场介壳虫的发生种类、发生特点以及天敌种类等基本情况。常见介壳虫有12种,优势种有4种;常见天敌有5种,优势种为瓢虫;同时从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测报与用药三方面分析了茶树介壳虫发生危害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南州 茶树害虫 介壳虫 发生种类 发生特点 天敌 危害 防治
下载PDF
论茶的君子品德 被引量:1
12
作者 闫文亭 周跃斌 《茶叶通讯》 2014年第3期37-39,共3页
新时代下,茶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普及,茶德的提出使得茶文化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位的哲学思想范畴,旨在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历代古人将"仁"、"知"、"勇"等定义为君子的品德,本文从茶的平和... 新时代下,茶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普及,茶德的提出使得茶文化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位的哲学思想范畴,旨在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历代古人将"仁"、"知"、"勇"等定义为君子的品德,本文从茶的平和里仁、睿智超然、坚贞清廉三个方面展开,初步论述了茶的君子品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的品德 平和里仁 睿智超然 坚贞清廉
下载PDF
贵州小叶苦丁茶多种类品系分类及其制茶机理
13
作者 郑文佳 龙明树 +2 位作者 赵志青 罗显扬 刘晓霞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8年第1期56-60,共5页
为了解决贵州小叶苦丁茶产业发展中产品种类单一的难题,本项目研究以试验加工对比法为主,结合成分变化测量及其机理形成分析法为辅,归纳总结了6大茶类工艺技术中贵州小叶苦丁茶的品质特征;提出其分类学理论,建立了贵州小叶苦丁茶2个种... 为了解决贵州小叶苦丁茶产业发展中产品种类单一的难题,本项目研究以试验加工对比法为主,结合成分变化测量及其机理形成分析法为辅,归纳总结了6大茶类工艺技术中贵州小叶苦丁茶的品质特征;提出其分类学理论,建立了贵州小叶苦丁茶2个种类的产品品系;新创高档贵州小叶苦丁红茶、精品贵州小叶苦丁红茶和精品贵州小叶苦丁绿茶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小叶苦丁茶 贵州小叶苦丁绿茶 贵州小叶苦丁红茶 种类 品系
下载PDF
云南普洱茶人工接种发酵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彭翠珍 刘川 李晚谊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351-355,共5页
通过用优势菌株进行培养、制备菌种液,对普洱茶进行人工接种发酵,并与未接种自然发酵的比较.结果显示:人工接种发酵比自然发酵时间大大缩短;(黑曲霉+酵母)组合及(青霉+酵母)组合为人工接种发酵的优势菌种组合;用这2种菌种组合进行发酵时... 通过用优势菌株进行培养、制备菌种液,对普洱茶进行人工接种发酵,并与未接种自然发酵的比较.结果显示:人工接种发酵比自然发酵时间大大缩短;(黑曲霉+酵母)组合及(青霉+酵母)组合为人工接种发酵的优势菌种组合;用这2种菌种组合进行发酵时,发酵茶的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及感观评价最接近陈化3年的特级普洱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普洱茶 人工接种发酵 优势菌种
原文传递
茶细蛾主要蜘蛛天敌种类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毕守东 张书平 +7 位作者 余燕 王振兴 李尚 王建盼 周夏芝 刘飞飞 郎坤 邹运鼎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50,共14页
【目的】为了明确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与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关系密切的主要蜘蛛天敌种类,为茶细蛾的综合治理工作中科学利用和保护自然天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天敌对茶细蛾在数量上的关联度和天敌与茶细蛾... 【目的】为了明确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与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关系密切的主要蜘蛛天敌种类,为茶细蛾的综合治理工作中科学利用和保护自然天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天敌对茶细蛾在数量上的关联度和天敌与茶细蛾空间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变程间的关联度,用生态位分析法研究天敌与茶细蛾之间的时间生态位相似性系数,对上述结果进行标准化,即二种关联度和相似性系数各自除以本类型参数的最大值,其商为密切指数。密切指数之和的最大者即为与茶细蛾关系密切的第一位天敌,以此为依据分析与茶细蛾跟随关系密切的天敌位次在茶树品种间和年度间的差异。【结果】茶树品种间差异是,2015年乌牛早茶园对茶细蛾跟随关系密切的前四位天敌中有粽管巢蛛ClubionajaponicolaBoes. et Str、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斜纹猫蛛Oxyopes sertatus、茶色新圆蛛Neoscona theisi,2015年白毫早茶园有粽管巢蛛、锥腹肖蛸、茶色新圆蛛和斜纹猫蛛,两品种间8种天敌位次相异率为62.5%。2016年白毫早茶园的是斜纹猫蛛、粽管巢蛛、茶色新圆蛛和锥腹肖蛸,乌牛早茶园的是茶色新圆蛛、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um、锥腹肖蛸和粽管巢蛛,两品种平均位次相异率为87.5%。两年两品种间天敌位次相异率为75%。年度间差异,2015年与2016年年度间相比,乌牛早茶园前四位天敌均有锥腹肖蛸、粽管巢蛛、茶色新圆蛛,但位次不同。天敌位次相异率为87.5%。白毫早茶园年度间,前四位均有锥腹肖蛸、粽管巢蛛、茶色新圆蛛和斜纹猫蛛,但位次不同,天敌位次相异率为75%。两种茶园年度间平均天敌位次相异率为81.25%。根据序号之和及密切指数之和评判,与茶细蛾在数量,时间和空间关系密切的前四位蜘蛛类天敌依次是棕管巢蛛、茶色新圆蛛、锥腹肖蛸和斜纹猫蛛。【结论】茶树品种对茶细蛾天敌位次的影响大于年度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细蛾 两种茶园 年度间 天敌 跟随关系
原文传递
基于GC-MS和电子舌技术的白芽奇兰灵芝菌茶风味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戴宇樵 罗学尹 +4 位作者 刘亚兵 李琴 方仕茂 张拓 潘科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4-271,共8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电子舌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相结合,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对夏秋白芽奇兰灵芝菌茶的滋味与香气品质特征进行判定。结果表...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电子舌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相结合,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对夏秋白芽奇兰灵芝菌茶的滋味与香气品质特征进行判定。结果表明:与夏秋白芽奇兰红茶相比,白芽奇兰灵芝菌茶在滋味与香气特征上具有显著变化。HPLC检测结果显示儿茶素类、咖啡碱类苦涩味物质及部分氨基酸类物质含量显著下降。电子舌结果表明苦味、鲜味响应值降低,甜味响应值增加。挥发性成分上,建立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选取模型中VIP值>1的香气化合物作为2组样本之间的差异香气特征化合物,经筛选得到差异香气化合物共43种:其中酮类化合物6个,醛类化合物11个,醇类化合物12个,酯类化合物6个,酸类化合物3个,其他芳烯类、呋喃等烷烃类化合物共5个;有16个差异香气化合物相对含量上升,27个差异香气化合物相对含量下降。总体表现为,灵芝菌对夏秋白芽奇兰红茶滋味与香气特征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菌 电子舌 夏秋茶 白芽奇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