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籽油和饼粕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卫明 吴国荣 +2 位作者 赵伯涛 王红 陈仕荣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3期82-86,共5页
本文报道了茶籽的化学成分和利用价值.经测定,茶子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皂甙的含量分别为9.1%、21.9%和15.4%.茶籽油在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方面与油茶籽油十分接近.茶籽油的酸值、碘值和皂化值分别为1.82、89.41和191.22.茶籽油的脂肪... 本文报道了茶籽的化学成分和利用价值.经测定,茶子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皂甙的含量分别为9.1%、21.9%和15.4%.茶籽油在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方面与油茶籽油十分接近.茶籽油的酸值、碘值和皂化值分别为1.82、89.41和191.22.茶籽油的脂肪酸有棕榈酸(C_(16∶0))、硬脂酸(C_(18∶0))、花生酸(C_(20∶0))、棕榈油酸(C_(16∶1))、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和亚麻酸(C_(18∶3))等七个组分.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为75.89%,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占73.83%,并测定了茶籽饼粕的化学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在其饼粕中,粗蛋白含量为16.4%,必需氨基酸齐全且含量较高。研究结果表明茶籽饼粕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饲料资源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油 茶籽饼粕 化学成分 油茶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籽饼中茶皂素 被引量:14
2
作者 钟世安 贺国文 +2 位作者 张春静 华怀杰 闫庆元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69-1171,1175,共4页
研究了用索氏提取器提取茶籽饼中茶皂素,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皂素含量的方法;以RP-ODS C18(150mm×4.6mm,5μm)作分析柱,以甲醇作流动相,流速控制在0.50mL.min-1,检测波长为280nm,以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得到工作... 研究了用索氏提取器提取茶籽饼中茶皂素,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皂素含量的方法;以RP-ODS C18(150mm×4.6mm,5μm)作分析柱,以甲醇作流动相,流速控制在0.50mL.min-1,检测波长为280nm,以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得到工作曲线,其回归方程为Y=3.54×106X+1.15×105,相关系数为0.9997。测得回收率在97.2%~102.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7)小于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索氏提取器 茶皂素 茶籽饼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醇法提取茶皂素工艺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北平 全昌云 +2 位作者 黄小兵 陈远道 张亚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4-86,共3页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对醇法提取脱脂油茶籽饼中茶皂素的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固比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7.0℃...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对醇法提取脱脂油茶籽饼中茶皂素的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固比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7.0℃,提取时间1.5 h,液固比5∶1。最佳条件下茶皂素得率为15.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饼 茶皂素 提取 响应面法 乙醇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油茶粕中茶皂素提取工艺 被引量:7
4
作者 胡明 王建涛 +4 位作者 万茵 刘成梅 聂少平 潘捷科 付桂明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13年第1期29-33,53,共6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了从油茶粕中提取茶皂素的工艺参数。单因素实验最佳条件:乙醇体积分数为70%、提取时间为3 h、提取温度为70℃、料液比为1∶4。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为影响因子,以茶皂... 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了从油茶粕中提取茶皂素的工艺参数。单因素实验最佳条件:乙醇体积分数为70%、提取时间为3 h、提取温度为70℃、料液比为1∶4。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为影响因子,以茶皂素提取得率作为响应值,进行3因素3水平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茶皂素最佳提取条件是乙醇体积分数为72%、提取时间为3.8 h、提取温度为70℃、料液比为1∶4.5,提取得率预测值为14.54%,验证实测值为14.22%,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粕 茶皂素 提取条件 单因素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油茶籽饼多酚的乙醇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徐卿 沈建福 +1 位作者 王敏 姜天甲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44,共4页
研究了油茶籽饼多酚的乙醇提取优化工艺,将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相结合,充分挖掘正交试验数据信息,通过仿真模拟和优化,获得油茶籽饼多酚的乙醇较优提取工艺条件:乙醇浓度为60%,提取时间为3.5 h,提取温度为70℃,料... 研究了油茶籽饼多酚的乙醇提取优化工艺,将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相结合,充分挖掘正交试验数据信息,通过仿真模拟和优化,获得油茶籽饼多酚的乙醇较优提取工艺条件:乙醇浓度为60%,提取时间为3.5 h,提取温度为70℃,料液比为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饼 多酚 提取工艺 BP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超声辅助乙醇提取油茶籽饼多酚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谢阳姣 何志鹏 +3 位作者 谢冬养 应启实 周晓青 钟德品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5-519,共5页
【目的】优化超声辅助乙醇提取油茶籽饼多酚的工艺条件,为油茶多酚的提取、检测及利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油茶籽饼粉为原料、乙醇为提取液、超声波为辅助手段,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从超声强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 【目的】优化超声辅助乙醇提取油茶籽饼多酚的工艺条件,为油茶多酚的提取、检测及利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油茶籽饼粉为原料、乙醇为提取液、超声波为辅助手段,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从超声强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及料液比等5个方面,对超声辅助乙醇提取油茶籽饼多酚工艺进行优化。【结果】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及提取效率,超声辅助乙醇提取油茶籽饼多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强度300W、提取时间0.5h、提取温度60℃、乙醇浓度40%、料液比1:15。【结论】在超声辅助乙醇提取油茶籽饼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多酚提取率高达(2.987±0.141)%,说明超声辅助能提高乙醇对多酚的提取效率,是提取植物有效成分的高效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饼 多酚 乙醇 超声波 提取工艺 优化
下载PDF
油茶籽饼多酚丙酮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谢阳姣 谢冬养 +3 位作者 何志鹏 应启实 周晓青 钟德品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6-379,共4页
【目的】研究油茶籽饼多酚丙酮提取工艺,为油茶多酚的提取、检测及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油茶籽饼粉为原料、丙酮为提取液,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从料液比、提取液浓度、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等4个因素探讨油茶籽饼多... 【目的】研究油茶籽饼多酚丙酮提取工艺,为油茶多酚的提取、检测及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油茶籽饼粉为原料、丙酮为提取液,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从料液比、提取液浓度、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等4个因素探讨油茶籽饼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综合考虑成本及提取效率,采用料液比1:15、提取液浓度60%、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0.5h,可达到最佳提取效果。【结论】利用优化后的丙酮提取工艺提取油茶籽饼多酚,多酚提取率高达(3.217±0.153)%,适宜在产品纯度要求较高、原料来源较紧张的情况下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饼 多酚 丙酮 提取工艺
下载PDF
油茶籽粕和茶皂素中皂苷的定量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3
8
作者 陈莹 刘松柏 +3 位作者 何良兴 祝洪刚 蒋炎阳 沈立荣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11,共7页
采用重量法、香草醛-浓硫酸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了茶皂素粗提物(皂苷质量分数≥50.0%)、高纯度茶皂素(皂苷质量分数70%~90%)和油茶籽粕中皂苷的定量测定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取样量对油茶籽粕中皂苷的重量法测定精确度影... 采用重量法、香草醛-浓硫酸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了茶皂素粗提物(皂苷质量分数≥50.0%)、高纯度茶皂素(皂苷质量分数70%~90%)和油茶籽粕中皂苷的定量测定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取样量对油茶籽粕中皂苷的重量法测定精确度影响较大,采用最佳取样量(3 g)后,测定结果与HPLC法和香草醛-浓硫酸法无显著差异;样品提取方法对油茶籽粕中皂苷的HPLC法定量测定精确度影响也较大,采用索氏提取法可有效去除杂质干扰。改进后的重量法、HPLC法和香草醛-浓硫酸法对纯度不同的样品中皂苷定量测定结果均较为吻合,即均适合于油茶籽粕、茶皂素粗提物和高纯度茶皂素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粕 茶皂素 皂苷 定量检测
下载PDF
油茶枯中皂素和多糖的综合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黎国庆 李盛宣 +3 位作者 覃江克 万广朋 陆海南 苏世春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73,共4页
研究了油茶枯中皂素和多糖的综合提取工艺,采用95%乙醇提取皂素,再用水提取多糖。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对皂素提取率以及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分别进行正交实验,得到皂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0℃、料液比... 研究了油茶枯中皂素和多糖的综合提取工艺,采用95%乙醇提取皂素,再用水提取多糖。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对皂素提取率以及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分别进行正交实验,得到皂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0℃、料液比1∶10、提取次数2次、提取时间1.5h,此时皂素提取率达到97.5%;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12,此时多糖提取率达到8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枯 皂素 多糖 提取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茶饼粕多糖组成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怡欣 张盟雨 +4 位作者 王颂 王静 张应中 谢桂军 李兴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6-131,136,共7页
提出并对比了3种分析油茶饼粕多糖组成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氨基柱-折光示差检测器法、氨基柱-串级质谱法、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柱前衍生-C18柱-紫外检测器法(柱前衍生法)。综合考虑分离效果、灵敏度、仪器成本等因素,最终选定... 提出并对比了3种分析油茶饼粕多糖组成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氨基柱-折光示差检测器法、氨基柱-串级质谱法、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柱前衍生-C18柱-紫外检测器法(柱前衍生法)。综合考虑分离效果、灵敏度、仪器成本等因素,最终选定柱前衍生法。柱前衍生法可同时测定油茶饼粕多糖中的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系数>0.99),检出限为0.02~0.29 mg/L,定量限为0.06~0.96 mg/L;单糖及糖醛酸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7.2%~111.9%、60.1%~87.0%;峰面积日内精密度为0.08%~3.77%,日间精密度为0.39%~17.15%。利用柱前衍生法检测油茶饼粕多糖样品,结果显示所检的4个样品中均含有5种或6种单糖及2种糖醛酸,且含量最高的组分均为葡萄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饼粕多糖 单糖 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 柱前衍生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油茶饼提取物抗氧化作用及抑菌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向军 田呈瑞 蒋萌蒙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0-43,共4页
用含水甲醇对油茶饼进行浸提、过滤和浓缩处理后,将其浓缩液继续进行梯度沉淀,并对梯度沉淀提取物进行定性研究和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抑菌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梯度沉淀物中含有缩合单宁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和皂甙等功能性成分,其中... 用含水甲醇对油茶饼进行浸提、过滤和浓缩处理后,将其浓缩液继续进行梯度沉淀,并对梯度沉淀提取物进行定性研究和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抑菌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梯度沉淀物中含有缩合单宁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和皂甙等功能性成分,其中缩合单宁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和抑菌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饼 抗氧化 梯度沉淀 抑菌
下载PDF
油茶籽及油茶饼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凡 费学谦 王亚萍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71,共3页
通过从生产企业取样、实验室培养等方式研究探讨了油茶籽及油茶饼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风险。初步分析,在目前油茶籽冬季收果,冬、春季节集中加工的情况下,油茶籽及油茶饼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几率较小。经过人工接种培养7、14 d和21 d,... 通过从生产企业取样、实验室培养等方式研究探讨了油茶籽及油茶饼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风险。初步分析,在目前油茶籽冬季收果,冬、春季节集中加工的情况下,油茶籽及油茶饼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几率较小。经过人工接种培养7、14 d和21 d,油茶饼中检测到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分别为1.7、3.6μg/kg和9.9μg/kg,而油茶籽仁中AFB1的含量分别为2.6、1.8μg/kg和低于检出限0.2μg/kg,说明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油茶籽可以被黄曲霉所感染。这为高温季节油茶籽及油茶饼的安全贮存和生产安全提供了警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油茶籽 油茶饼 黄曲霉毒素
下载PDF
加热对油茶籽油及饼粕总酚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罗凡 陈志吉 +2 位作者 蓝丽丽 杜孟浩 王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68,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热处理后,油茶籽内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探索加工过程中油茶籽理化变化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方式对油茶籽加热,测定分析... 【目的】研究不同热处理后,油茶籽内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探索加工过程中油茶籽理化变化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方式对油茶籽加热,测定分析油茶籽油及饼粕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3种方式加热的油茶籽压榨后的油茶籽油中多酚及其抗氧化性变化规律相似,较低温度(热风和红外条件中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加热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含量变化不大,经高温(热风和红外中150℃和700 W微波)加热一段时间后,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开始升高。3种方式加热处理,多酚含量分别达26.84、94.34和84.51μg·g-1,比初始提高2.8、12.4和11.0倍;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清除率也分别达48.91%、96.29%和97.01%,比初始提高6.11,13.0和13.1倍。油茶饼粕中多酚的变化规律与茶油中相似,低温加热(热风和红外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变化不大,高温加热(热风和红外150℃,700 W微波)一段时间后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升高,加热结束时,总酚含量分别初始增加14.4%、42.5%和34.45%,ABTS·+清除率分别比初始增加27.9%、46.2%和32.1%。油茶饼粕中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在不同的红外加热温度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均与其多酚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加热后油茶饼粕中多酚含量升高可能是因为加热导致细胞壁水解,增加酚类溶出,或者释放结合态酚等,而ABTS·+清除率提高可能也包括加热引发的美拉德产物等其他极性(甲醇/水提取)抗氧化物质的贡献。【结论】对油茶籽高温加热可提高油茶籽油及饼粕中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3种加热工艺中热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微波>红外>热风,生产实践中可采用红外短时高温加热以提高茶油中的酚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油茶饼粕 加热 多酚 抗氧化性
下载PDF
茶籽粕淀粉的提取工艺及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韦思庆 熊拯 黄泰溢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6-29,共4页
以茶籽粕饼为原料,对采用稀碱法提取茶籽粕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茶籽粕淀粉稀碱法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固比6∶1(m L/g),p H10.0,浸泡时间5 h,提取温度50℃;常温下,淀粉糊的透光率较低;析水率为36.... 以茶籽粕饼为原料,对采用稀碱法提取茶籽粕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茶籽粕淀粉稀碱法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固比6∶1(m L/g),p H10.0,浸泡时间5 h,提取温度50℃;常温下,淀粉糊的透光率较低;析水率为36.28%,冻融稳定性很好;膨胀度为12.38%,膨胀度较低;凝沉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粕 淀粉 提取 物理性质
下载PDF
茶籽饼中茶皂素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玲玲 李庆松 +1 位作者 曾亮 沈家富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0年第4期19-22,共4页
介绍了茶籽饼中茶皂素的提取工艺,研究了温度、时间、乙醇浓度、液固比等因素对茶籽饼中茶皂素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茶皂素提取的最佳工艺为:95%乙醇溶液,液固比为16 mL/g,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3 h,此条件下茶皂素得率... 介绍了茶籽饼中茶皂素的提取工艺,研究了温度、时间、乙醇浓度、液固比等因素对茶籽饼中茶皂素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茶皂素提取的最佳工艺为:95%乙醇溶液,液固比为16 mL/g,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3 h,此条件下茶皂素得率为19.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饼 茶皂素 提取工艺 乙醇
下载PDF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茶叶籽饼粕中的茶皂素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国武 龚志华 +2 位作者 段一凡 朱海燕 肖文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256-264,共9页
目的对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纯化茶叶籽饼粕中茶皂素的工艺进行优化,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茶叶籽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茶皂素吸附率与解吸率为指标,通过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筛选最优树脂。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及验证性实验,优化最优... 目的对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纯化茶叶籽饼粕中茶皂素的工艺进行优化,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茶叶籽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茶皂素吸附率与解吸率为指标,通过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筛选最优树脂。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及验证性实验,优化最优树脂动态吸附与解吸茶皂素的工艺参数。结果D101树脂的静态吸附量与解吸率分别为142.974 mg/g和98.02%,为分离纯化料液中茶皂素的最优树脂;当主要考虑茶皂素得率时,其最优动态吸附与解吸工艺参数为上样质量浓度10 mg/m L、上样流速3 BV/h、上样体积6 BV、乙醇洗脱体积浓度80%、洗脱流速3 BV/h、洗脱剂体积5 BV,在该工艺参数条件下,茶皂素得率为74.25%,纯度为84.30%;当主要考虑茶皂素纯度时,最优动态吸附与解吸工艺参数为上样质量浓度10 mg/m L、上样流速4 BV/h、上样体积7 BV、乙醇洗脱体积浓度70%、洗脱流速3 BV/h、洗脱体积5 BV,在该工艺参数条件下,茶皂素纯度为97.7%,得率为72.04%。结论 D101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可应用于茶叶籽饼粕中茶皂素分离纯化的较好树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饼粕 茶皂素 大孔吸附树脂 分离纯化
下载PDF
油茶饼粕蛋白提取及抗氧化酶解产物的制备 被引量:11
17
作者 林秀椿 高刚峰 +1 位作者 陈美高 倪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9-221,270,共4页
测定油茶饼粕的基本组成;确定茶粕蛋白提取的方法和工艺及其测定方法;通过微生物发酵、酶解等方法生产茶粕蛋白多肽,测定经处理后蛋白分子量分布情况,并测定其清除DPPH.和羟自由基能力。实验表明,茶粕营养丰富,通过碱液水浴浸提可获得18... 测定油茶饼粕的基本组成;确定茶粕蛋白提取的方法和工艺及其测定方法;通过微生物发酵、酶解等方法生产茶粕蛋白多肽,测定经处理后蛋白分子量分布情况,并测定其清除DPPH.和羟自由基能力。实验表明,茶粕营养丰富,通过碱液水浴浸提可获得18.70%蛋白质,浸提液酶解后可制备具有抗氧化能力的酶解产物,抗氧化能力随着水解时间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茶粕经发酵后能得到较大比例的低分子量产物。油茶饼粕的经济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饼粕 蛋白质 酶解 抗氧化肽
下载PDF
盐度和茶籽饼对利氏才女虫幼虫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树林 李晓东 李永函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09-512,共4页
试验结果表明:利氏才女虫幼虫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与原栖所的盐度有关,来源于较高盐度的利氏才女虫对高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来源于较低盐度的对低盐度适应能力较强,盐度驯化能增强利氏才女虫幼虫对盐度的适应。在试验温度17℃、盐度19... 试验结果表明:利氏才女虫幼虫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与原栖所的盐度有关,来源于较高盐度的利氏才女虫对高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来源于较低盐度的对低盐度适应能力较强,盐度驯化能增强利氏才女虫幼虫对盐度的适应。在试验温度17℃、盐度19.5的条件下,茶籽饼对利氏才女虫幼虫的存活有显著的影响,茶籽饼对利氏才女虫幼虫的24hLC50和48hLC50值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是:4.81(4.10~5.64)mg/L、3.85(3.42~4.34)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氏才女虫 幼虫 盐度 茶籽饼
下载PDF
油茶粕中药复合剂抗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邹莉 张世鹰 +4 位作者 赖琼玮 李玲 裴健儒 陈劲松 卢芳国 《中医药导报》 2015年第24期29-30,34,共3页
目的:研究油茶粕中药复合剂的抗菌作用。方法:抗真菌作用:采用琼脂斜面稀释法检测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和油茶粕对皮肤真菌感染常见病原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 目的:研究油茶粕中药复合剂的抗菌作用。方法:抗真菌作用:采用琼脂斜面稀释法检测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和油茶粕对皮肤真菌感染常见病原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抗细菌作用:采用牛津杯法检测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和油茶粕对皮肤真菌感染后的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圈,同时采用试管稀释法检测其对以上各供试菌的MIC和MBC。结果: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对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MIC(62.50 mg/m L)低于油茶粕的MIC(≥250 mg/m L),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对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MBC(≤125 mg/m L)低于油茶粕的MBC(≥250 mg/m L)。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17.00±0.63)mm大于油茶粕抑菌圈(11.20±0.61)mm,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的MIC值(250 mg/m L)均低于油茶粕(>250 mg/m L)。结论: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对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抗菌作用明显优于油茶粕;油茶粕中药复合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的抑菌与和杀菌作用优于油茶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粕中药复合剂 抗真菌作用 抗细菌作用
下载PDF
水浸法提取油茶饼中茶皂素的水解抑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蔡朝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5-78,共4页
研究了水浸法提取茶皂素的浸提工艺。利用除酶剂苯甲酸钠抑制茶皂素水解,对浸提过程中茶皂素的水解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除酶剂加入量、浸提pH、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粒度、料液比、搅拌次数7个因素对茶皂素提取... 研究了水浸法提取茶皂素的浸提工艺。利用除酶剂苯甲酸钠抑制茶皂素水解,对浸提过程中茶皂素的水解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除酶剂加入量、浸提pH、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粒度、料液比、搅拌次数7个因素对茶皂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浸提条件为:除酶剂加入量0.5%,浸提pH 9,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3 h,粒度40目,料液比1∶10,搅拌次数5次。在此条件下,茶皂素提取率为9.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饼 茶皂素 水解抑制 除酶 浸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