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收入分配视角下唐宋之际两税法的制度变迁及启示
1
作者 童光辉 王武林 《财经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4,共11页
两税法改革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其税制层面的公平性较“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有了明显改进,但政策实践中的赋税不均问题却依然突出。与此同时,“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成为新的政策取向:一方面,土地交易更加活跃,土地占... 两税法改革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其税制层面的公平性较“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有了明显改进,但政策实践中的赋税不均问题却依然突出。与此同时,“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成为新的政策取向:一方面,土地交易更加活跃,土地占有趋于集中,富民阶层崛起;另一方面,租佃关系愈加发达,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民获得更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商经济的繁荣。当然,富民阶层存在着逃避赋税的强烈动机,而获得更多自由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上也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国家需要采取土地清丈和建立以贫民下户为重点的因灾减免救济制度等措施来解决赋税不均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完备的产权保护制度与税收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作用是可以相兼容的,关键在于保护民众发展生产和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来维护和落实税收公平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唐宋之际 两税法 均平原则 资产税
下载PDF
汉唐赋税制度比较及其对税收现代化的启示——理想、技术与效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志波 张卫国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100,共12页
阐述了汉代的“税赋役”和唐代的“租庸调”及“两税法”,并从理想、技术与效能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汉唐的赋税制度,发现汉唐赋税征管组织体系松散,税收征管成本过高,治理效能偏低,其原因主要在于税收治理幅员太大,地理阻隔导致物流成本... 阐述了汉代的“税赋役”和唐代的“租庸调”及“两税法”,并从理想、技术与效能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汉唐的赋税制度,发现汉唐赋税征管组织体系松散,税收征管成本过高,治理效能偏低,其原因主要在于税收治理幅员太大,地理阻隔导致物流成本过高,税收征管技术有限。汉代和唐代的赋税制度演化史对现代税收治理的启示在于:税收制度理想必须根植于社会现实的土壤,所有的制度均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税收制度体系必须有税收治理技术配套,变通执行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秩序失范问题;税收基础必须建立在具有弹性的标的上,税收治理应当随着社会条件而动态调整;税收治理必须考虑治理规模与治理成本,在既有约束条件下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税制度 税收治理 税收现代化 汉代赋税 唐代赋税
下载PDF
唐宋散茶研究
3
作者 关剑平 冯雪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8,共9页
散茶是作为末茶原料的蒸青绿茶,对应于唐团宋饼的固形茶而得名。通过梳理唐宋文献发现,散茶在唐代开始受到关注,五代已经出现散茶的名茶,到宋代成为独立的茶叶种类且迅速发展,与蜡茶分庭抗礼。散茶产地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各地散茶的品... 散茶是作为末茶原料的蒸青绿茶,对应于唐团宋饼的固形茶而得名。通过梳理唐宋文献发现,散茶在唐代开始受到关注,五代已经出现散茶的名茶,到宋代成为独立的茶叶种类且迅速发展,与蜡茶分庭抗礼。散茶产地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各地散茶的品第不统一,市场上的散茶多达109个等级,每两个等级之间的平均差价最低不到1钱。通过对散茶的名茶个案研究发现其生产规模都很小。从日本碾茶的生产工艺可以了解宋代散茶的基本加工方法,由此正本清源,梳理从唐宋散茶到日本碾茶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散茶 唐宋时期 碾茶
下载PDF
《周礼》重“漆林之征”考
4
作者 张文静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7,共10页
《周礼》所构建的赋税体系中,有一条现今并未发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实际实施过的征课政策,即“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对漆林进行高税率课税。后世学者对此非常科税收政策,遵循两条解释理路:一为“抑末”、二为“返朴”。不过,这两种解释... 《周礼》所构建的赋税体系中,有一条现今并未发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实际实施过的征课政策,即“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对漆林进行高税率课税。后世学者对此非常科税收政策,遵循两条解释理路:一为“抑末”、二为“返朴”。不过,这两种解释与《周礼》文本都不够契合。本文通过考察古代中国经济作物的征税政策,结合《周礼》文本与唐代茶税出现的历史背景,对漆林征课做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林之征 抑末 返朴 唐代茶税
下载PDF
西安白杨寨晚唐墓M1373“备茶图”研究
5
作者 陈爱东 王曾 李鑫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0,共5页
墓葬壁画中“备茶图”题材多流行于宋、辽、金时期,唐墓中则较为罕见,分布地域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为主。西安东郊白杨寨晚唐墓M1373发现有“备茶图”题材壁画一幅,为目前所见最早,在西安地区更是首次发现。本文以新发现的... 墓葬壁画中“备茶图”题材多流行于宋、辽、金时期,唐墓中则较为罕见,分布地域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为主。西安东郊白杨寨晚唐墓M1373发现有“备茶图”题材壁画一幅,为目前所见最早,在西安地区更是首次发现。本文以新发现的“备茶图”壁画为例,通过对其内涵的分析,对墓葬中“备茶图”出现的社会背景、早期发展脉络、后期的变化与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晚唐墓 壁画 备茶图
下载PDF
唐宋时期的散茶法及相关问题探讨
6
作者 沈水红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共8页
中国6000多年的茶叶利用史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历史阶段。“以茶为饮”的饮茶法主要是末茶法和散茶法。其中,末茶法盛行于唐宋时期,散茶法盛行于明清至今。其实,唐宋时期的散茶法也有较大发展,并于南宋末至元代逐步取代末茶法,... 中国6000多年的茶叶利用史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历史阶段。“以茶为饮”的饮茶法主要是末茶法和散茶法。其中,末茶法盛行于唐宋时期,散茶法盛行于明清至今。其实,唐宋时期的散茶法也有较大发展,并于南宋末至元代逐步取代末茶法,将中国的茶饮文化引向散泡茶发展阶段。以往学界多聚焦明清时期成熟的散茶法,较少关注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唐宋时期的散茶法。文章通过对唐宋时期散茶产地与名品、制作与沏茶法、贮藏方式等的梳理,以期探讨唐宋时期散茶法的文化面貌和发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散茶法 文化面貌
下载PDF
唐宋时期川渝地区研磨器的用途初论
7
作者 吴功翔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5-171,共7页
川渝地区唐宋遗址中出土的一类常见器物(少数也见于墓葬),极相似于共出的碗、盏,但其内壁均密布戳刺锯齿状研磨面或刻划有细且密的浅刻线或篦划纹,可称之为研磨器。研磨器的用途至今仍没有定论,本文通过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针对研磨器... 川渝地区唐宋遗址中出土的一类常见器物(少数也见于墓葬),极相似于共出的碗、盏,但其内壁均密布戳刺锯齿状研磨面或刻划有细且密的浅刻线或篦划纹,可称之为研磨器。研磨器的用途至今仍没有定论,本文通过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针对研磨器的用途进行研究,认为研磨器的功能主要有研磨茶饼和研磨姜蒜类调味品两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磨器 用途 茶具 唐宋遗址
下载PDF
唐建中年间岭南“撙节送上都”银铤考释
8
作者 李锦绣 张慧芬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中国人民银行所藏“唐代岭南观察使建中四年巡内州及当使撙节送上都”银铤铭文的关键词“撙节”,即节俭支费之意,与“方圆”分别代表节流与开源两种理财方式。此银铤铭文中的“巡内州”“当使”及“送上都”涉及唐后期的两税三分制,岭... 中国人民银行所藏“唐代岭南观察使建中四年巡内州及当使撙节送上都”银铤铭文的关键词“撙节”,即节俭支费之意,与“方圆”分别代表节流与开源两种理财方式。此银铤铭文中的“巡内州”“当使”及“送上都”涉及唐后期的两税三分制,岭南将撙节银送上都,体现了两税法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政治关系。这笏银铤的进献者是岭南节度、观察使元琇。建中时期德宗与藩镇频繁战争,国家财政难支,岭南献撙节银是为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兴元元年,元琇升为户部侍郎、判度支,应与其撙节进银之功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撙节 岭南 银铤 两税三分制 唐后期
下载PDF
创新·缺陷·龟鉴——论隋唐五代税收史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明光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88,共10页
综观中国古代税收史,隋唐五代十国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为其在税收法制建设、税收管理体制、税收监察制度和税务管理等方面都取得诸多重大创新成果,如税收制度法典化、税种创新、税制要素的完备、税务监察法律文本的完善、... 综观中国古代税收史,隋唐五代十国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为其在税收法制建设、税收管理体制、税收监察制度和税务管理等方面都取得诸多重大创新成果,如税收制度法典化、税种创新、税制要素的完备、税务监察法律文本的完善、税务文书设置的创新等。同时,这一历史时期的国家税法、税政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加重了纳税人的实际税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王朝更迭的严重后果,为后世王朝改良税法和税政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五代 税收史 承上启下
下载PDF
唐代茶诗:学理、讽谏、人格的交汇
10
作者 李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3-149,共7页
唐代,饮茶之风兴盛,茶诗大量涌现。这些茶诗共同勾勒了茶叶的产地、品种,再现了采茶、制茶、煎茶的过程,阐述了饮茶的功效,融入了禅理,部分茶诗还配有富有学术价值的诗序,这都使唐代茶诗带有了一定的学理性。此外,唐代茶诗还融入了士人... 唐代,饮茶之风兴盛,茶诗大量涌现。这些茶诗共同勾勒了茶叶的产地、品种,再现了采茶、制茶、煎茶的过程,阐述了饮茶的功效,融入了禅理,部分茶诗还配有富有学术价值的诗序,这都使唐代茶诗带有了一定的学理性。此外,唐代茶诗还融入了士人强烈的讽谏意识,并彰显了士人的精神品格。而唐代茶诗中学理、讽谏、人格的交汇,不仅丰富了茶诗创作的内涵,也为茶学、文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本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茶诗 学理 讽谏 人格
下载PDF
清代咏藏诗视域下的茶马古道文化谱系:和而不同
11
作者 王军涛 张建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84,共9页
茶马古道文化如同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一样,它是和而不同的。清代咏藏诗证明:北、中、南茶马古道文化丛是涵化了的唐、蜀和藏文化丛。循文化地理学阐释,形成三种文化丛的缘由大致可归纳为民族类聚、区域方位、主地标、区域... 茶马古道文化如同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一样,它是和而不同的。清代咏藏诗证明:北、中、南茶马古道文化丛是涵化了的唐、蜀和藏文化丛。循文化地理学阐释,形成三种文化丛的缘由大致可归纳为民族类聚、区域方位、主地标、区域政治文化主阵地四大因子。清代咏藏诗的纪行游踪特征与茶马古道文化线性特征趋于一致,说明两者之间渊源颇深,这为着力打造“茶马古道文化长廊”提供了除地理学、考古学等传统方法之外的另一种视角,即文学路径。底蕴丰厚的清代咏藏诗,无疑会令茶马古道陡增几分书香气息,为茶马古道文化赋予诗书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咏藏诗 茶马古道文化 和而不同 唐、蜀、藏文化丛
下载PDF
唐朝茶文化的兴盛与社会功能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心竹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2-109,共8页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摇篮。国人饮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史料记载大体上可谓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朝政治安定、经济发达为社会各阶层流行饮茶习俗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文章通过对茶文化的探源、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摇篮。国人饮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史料记载大体上可谓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朝政治安定、经济发达为社会各阶层流行饮茶习俗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文章通过对茶文化的探源、茶文化兴盛的表现和茶文化功能探析,旨在解析“茶德”“茶礼”“茶艺”精髓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让古老的茶文化绽放出新时代耀眼的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茶文化 《茶经》 社会功能
下载PDF
唐宋时期江南茶俗文化基因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安妮 蔡丽玲 季晓芬 《中国茶叶》 2023年第2期62-68,共7页
江南茶俗文化是江南茶事活动与江南地域文化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承载着江南独特的文化底蕴,也凸显了江南茶艺美学的青、雅、逸。文章通过梳理唐宋时期以茶为关联介质的文化遗产,识别江南茶俗文化基因,探究唐宋江南地区的茶道精神、茶文化... 江南茶俗文化是江南茶事活动与江南地域文化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承载着江南独特的文化底蕴,也凸显了江南茶艺美学的青、雅、逸。文章通过梳理唐宋时期以茶为关联介质的文化遗产,识别江南茶俗文化基因,探究唐宋江南地区的茶道精神、茶文化现象和茶艺美学,可以挖掘江南茶俗文化在唐宋时期的传承状况,对当代江南茶文化品牌文化基因的塑造和江南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江南地区 茶俗文化 文化基因
下载PDF
唐代茶器及其组合研究
14
作者 徐晶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77,共8页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繁荣时期,备茶和饮茶的程序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可分为采茶、烘焙、碾茶、贮茶、煮茶、品(饮)茶等环节,备茶和饮茶器具也从饮食器皿中分离出来,成为专用茶器。经研究发现,多数茶器在不同的制茶工序中为成组使用...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繁荣时期,备茶和饮茶的程序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可分为采茶、烘焙、碾茶、贮茶、煮茶、品(饮)茶等环节,备茶和饮茶器具也从饮食器皿中分离出来,成为专用茶器。经研究发现,多数茶器在不同的制茶工序中为成组使用或出现,因而,本文主要根据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并结合陆羽《茶经》的记载、唐代涉茶绘画,推测唐代茶器在不同工序中对应的茶器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茶器组合 《茶经》 考古
下载PDF
试论唐末的“僧侣伴直”现象 被引量:1
15
作者 傅绍良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161,共7页
寓直是唐人在朝为官时期的重要职守之一,中晚唐时期,朝官们为了消解夜晚独宿宫禁时的寂寞,多借用习禅来静坐养心,白居易、郑畋、郑谷等人诗中多有直接表现在寓直之夜学禅的情形。唐代末期,朝官在宫廷寓直时会邀请僧侣陪伴,出现“僧侣伴... 寓直是唐人在朝为官时期的重要职守之一,中晚唐时期,朝官们为了消解夜晚独宿宫禁时的寂寞,多借用习禅来静坐养心,白居易、郑畋、郑谷等人诗中多有直接表现在寓直之夜学禅的情形。唐代末期,朝官在宫廷寓直时会邀请僧侣陪伴,出现“僧侣伴直”现象,这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晚唐时期,僧人与朝官交游密切,从情感上达到了“知己”的境界。这种知己感,使他们既同怀伤感乱世之心,又共有避隐山林之趣,这是“僧侣伴直”的情感基础。唐末的“僧侣伴直”往往发生在中书省、尚书省、秘书省,僧侣主要来自内道场。“僧侣伴直”既是文人的精神需要,又是佛教与政治融合的深化。通过品茶和谈静的交流形式,伴直僧侣与寓直文人达到某种精神的默契,从而淡化了个人与时代的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侣伴直 内道场 中晚唐文人 品茶谈静
下载PDF
论唐代茶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新时代茶文化的启示
16
作者 杨东铭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32,共6页
至唐代,中国茶文化创立成型,成就巨大,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唐代茶业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茶成为国饮,茶业管理有序,茶学成为独立学科,茶艺得到全面发展,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开始走向世界。唐代茶文化发展的特点对新... 至唐代,中国茶文化创立成型,成就巨大,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唐代茶业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茶成为国饮,茶业管理有序,茶学成为独立学科,茶艺得到全面发展,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开始走向世界。唐代茶文化发展的特点对新时代茶文化有诸多启示,今天的茶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以人民为中心,开放包容,全方位创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茶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茶文化 特点 新时代 现代化 启示
下载PDF
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探析
17
作者 万美辰 沈志豪 李珂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6,共8页
中国是古茶树的故乡,茶树最早在我国是由野生变为人工园栽,它源于自然,关乎人文,根植中国,传播世界。古茶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既具有人类物种的自然属性,同时又兼备某种文化特质,我们今天探讨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对探究唐代长江流... 中国是古茶树的故乡,茶树最早在我国是由野生变为人工园栽,它源于自然,关乎人文,根植中国,传播世界。古茶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既具有人类物种的自然属性,同时又兼备某种文化特质,我们今天探讨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对探究唐代长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茶科技、茶产业、茶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长江流域 茶叶种植
下载PDF
唐宋诗歌中的文人种茶活动探究
18
作者 王苇杭 《茶叶》 2023年第3期183-187,共5页
唐宋时期,伴随着饮茶文化的流行,以文人种茶为题材、描写文人种茶活动的诗歌逐渐增多。唐宋诗歌中文人种茶主要表现有三:(一)借种茶表现自身的高雅志趣;(二)出于实用目的种茶自饮;(三)种茶酬赠友人。探索唐宋诗歌中的文人种茶活动,对于... 唐宋时期,伴随着饮茶文化的流行,以文人种茶为题材、描写文人种茶活动的诗歌逐渐增多。唐宋诗歌中文人种茶主要表现有三:(一)借种茶表现自身的高雅志趣;(二)出于实用目的种茶自饮;(三)种茶酬赠友人。探索唐宋诗歌中的文人种茶活动,对于认识唐宋茶文化有着积极意义,也可以更为生动真实地还原唐宋文人的生活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文人 种茶 茶文化
下载PDF
论唐朝茶文化的三重性——基于茶之味的哲学分析
19
作者 郭毓玮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26,共7页
唐朝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客观背景。本文指出此时茶文化的构成与传播再现了茶之味所蕴含的三重属性:一为外显性特征,茗饮时人们感受茶味的物理属性,体现为从茶中获得的功能价值;二为内隐性特征,品茗实践时赋予茶精神... 唐朝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客观背景。本文指出此时茶文化的构成与传播再现了茶之味所蕴含的三重属性:一为外显性特征,茗饮时人们感受茶味的物理属性,体现为从茶中获得的功能价值;二为内隐性特征,品茗实践时赋予茶精神内涵,通过感官感受茶的审美价值,将茶作为媒介,感通人与自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此为精神属性;三为社会性,不同的群体发展出了符合各自需求的品茶方式,这就是分群特征及市场规范,折射了大唐时代的民族、阶级、经济发展等社会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茶文化 三重属性 外显性 内隐性 社会性
下载PDF
试论中晚唐影占之弊与朝廷对策
20
作者 林张兴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5-19,共5页
唐中期颁行两税法后,对财政而言虽然带来一定时期内的征税便利,但也衍生出诸多弊端,其中影占即为最显著的问题之一。两税法并非影占的必要条件,然其制度漏洞为影占行为的出现提供了有利契机。至中晚唐,无论豪强大户或普通百姓都尝试利... 唐中期颁行两税法后,对财政而言虽然带来一定时期内的征税便利,但也衍生出诸多弊端,其中影占即为最显著的问题之一。两税法并非影占的必要条件,然其制度漏洞为影占行为的出现提供了有利契机。至中晚唐,无论豪强大户或普通百姓都尝试利用影占规避朝廷税役,对中晚唐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故而唐廷积极出台对策,以期消弭其不利影响。从总体上讲,唐廷对于影占问题的对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晚唐以来税役制度的变迁趋势以及社会矛盾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影占 两税法 朝廷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