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motional Value Care to Promot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 the New Era of Education Mode
1
作者 Yongdong Xiao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3年第1期7-12,共6页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the ancient education mode can no long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The way teac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the ancient education mode can no long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The way teachers and students get along is no longer like in ancient times,where teachers teach students to listen.In the new era,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new model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If educators pay attention and come to understand students’psychology,listen to students’aspirations,tend to students’emotions,grow in love for education,and treat students from their hearts,they would be able to win the favor of students.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emotional value can promot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It is possible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and ethics among teachers by caring for students’emotional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cher’s morality teacher’s style Emotional valu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下载PDF
Chinese University Research Ethics Construction to Build a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Carrier
2
作者 Yongming Ta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9年第3期18-23,共6页
The teacher is the engineer of the human soul,and the noble teacher’s morality is the cor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teacher.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morality in colleges and... The teacher is the engineer of the human soul,and the noble teacher’s morality is the cor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teacher.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mor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morality with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s the carrier.From improving the conditions for teachers’access,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teacher’s morality assessment mechanism,teacher cadre selection and employment mechanism,creating an environment of respecting teachers,cultural education,strengthening teachers’moral education and theoretical training,provi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olicy environent and solving teachers’actual conditions,permeat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mor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rom point to point and level to level,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teachers’moral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cultural edu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teacher’s moral construction
下载PDF
师风与师德治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次林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能简单地以师德规范进行判定,师德规范背后还有更高的价值,即师风。师风决定于教育的本质和职能。根据教育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不同职能,提炼出了为人师表、传道授业、指引促进这三个迭代融合的师风。依...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能简单地以师德规范进行判定,师德规范背后还有更高的价值,即师风。师风决定于教育的本质和职能。根据教育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不同职能,提炼出了为人师表、传道授业、指引促进这三个迭代融合的师风。依据师风进行师德评判可以使师德治理跟教育本质保持一致性,否则,师德治理就容易流于道德实在论,将师德规范仅仅看作外在权威的强制性“要求”,而不是教师职业成长的“需要”;评价师德行为也会倾向于根据规范的字面意思而不是它的精神实质,或依据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动机。有了师风,师德治理会赋予教师无限的创造空间,使教师在更高层次上体现教育家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风 师德治理 道德实在论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下教师发展的德性存在、构成与实践
4
作者 石双华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第2期20-25,共6页
教师德性是教师发展内在、自主的驱动力量,是教师得以实现持续性发展的逻辑起点。这一德性存在根植于关系视域,以教师的社会性存在为基础,呈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在发展过程中要具有时代性的德性知识、审辩性的德性能... 教师德性是教师发展内在、自主的驱动力量,是教师得以实现持续性发展的逻辑起点。这一德性存在根植于关系视域,以教师的社会性存在为基础,呈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在发展过程中要具有时代性的德性知识、审辩性的德性能力、超越性的德性信仰。只有在人自觉、对象性的活动中,综合性的德性品格才会生成,因此还要关注教师发展的德性实践,了解教师生活活动样态中内在善的生成与外在善的实现。只有在哲学视域下建构起对教师德性的存在、构成和实践的整体逻辑认知,才能促进教师发展的自主和持续性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发展 教师德性 主体精神
下载PDF
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需要说明理由 被引量:3
5
作者 范奇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4,共12页
师德失范一旦确立为法律概念,则要求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遵循说明理由等法治规则。分析教育部典型案例发现,当前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说理程度较低,具体包括处理主体混乱、事实认定与依据不足、推理过程缺失、考量因素不明、程序制约... 师德失范一旦确立为法律概念,则要求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遵循说明理由等法治规则。分析教育部典型案例发现,当前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说理程度较低,具体包括处理主体混乱、事实认定与依据不足、推理过程缺失、考量因素不明、程序制约机制及司法审查机制欠缺等问题。说明理由是让执法者依靠良心裁决的推理与判定过程外部化与客观化的一种法定义务,师德规范的伦理性等特征使其适用对说明理由机制更为依赖,从说明理由视角切入在规范、实践与理论层面具有正当性基础。域外法治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说明理由机制在学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中的价值功能,广义层面的机制经验包括:主体上设立处理师德失范的专业机构,构建以自然公正为基础的说明理由机制;行为上基于司法审查明确师德失范行为认定的要素,建构师德失范处理的过程基准,防止师德失范概念的模糊化;结果上注重教师基本权利的平衡与保障,推崇三段论法律说理和比例原则的运用,实现师德失范处理的司法化。我国可从搭建说明理由的技术支撑、完善说明理由的制度体系、营造准司法化的文化环境等方面展开具体的机制建构,实现高校教师师德失范处理说理的普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失范 说明理由 准司法
下载PDF
教师角色本义溯源——以奥克肖特《学与教》为省思凭证 被引量:1
6
作者 闻达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2期19-26,共8页
以智能化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生产-传授机制的迅捷发展正逐渐削弱对教师的绝对信任。工具理性眼中以技术为主宰的教学单位是创造超高价值、效益和竞争优势的教育形态,派生出一系列外在而夸诞的教育“赝品”。机械技术霸权操控下... 以智能化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生产-传授机制的迅捷发展正逐渐削弱对教师的绝对信任。工具理性眼中以技术为主宰的教学单位是创造超高价值、效益和竞争优势的教育形态,派生出一系列外在而夸诞的教育“赝品”。机械技术霸权操控下的教学模式妄图替代和超越传统教育的根基。被技术变革思潮催驱的教育组织和践行者被迫对教师角色的存在本义赋予新的正当化。通过对教师角色的解义与申辩,论证其在时代境况和社会环境的巨变中仍是教育中枢的事实。依照奥克肖特《学与教》中的理论凭据,从本体论上澄清教师角色的出场与指归、元素构造与机理特征以及教学定位的逻辑蕲向。奥氏教师角色所锻铸的身份底色就是滋养、疗愈学生砌筑美善生活的道德本心,与功利效益和技术特权保持审慎的反思性对话,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进步的争持相拥中催生忧患意识,从追逐时代潮流的冲动利欲中解脱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克肖特 教师角色 存在本义 道德本心 忧患意识
下载PDF
裁量基准: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技术构造
7
作者 范奇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78,共15页
高校出台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是师德规训法治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然而,目前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结果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根源之一是处理裁量基准不完善,包括裁量基准本身性质模糊,内容、程序及结果... 高校出台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是师德规训法治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然而,目前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结果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根源之一是处理裁量基准不完善,包括裁量基准本身性质模糊,内容、程序及结果面向的制度规定阙如等。基于师德失范的伦理性质与专业自治要求,高校呼唤处理裁量基准的完善。在价值定位上,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裁量基准是一套多层次的行政自制规范体系,也是自治与他治的博弈体,需要增补程序规制标准。实践中,裁量基准也有其适用局限性,主要是师德概念无法完全法律化及技术化。在技术构造上,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裁量基准的核心内容是“事实—情节—效果”的格化。在法治实践层面,需要建立以高校为主导的多层次裁量判断基准,重点完善以“事实—情节—效果”为梯度的格化基准,具体需要对侮辱、伤害学生以及猥亵、性骚扰等不正当关系行为,学术不端等相关行为,发表不当言论、损害国家公共利益及违背公序良俗等行为,违反教学纪律、从业纪律以及廉洁纪律等行为4类高风险行为基准进行重点细化,同时还需要重视程序性裁量基准的建构,实现裁量基准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全覆盖。通过依托高校,平衡自主与监督的双重效果,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裁量基准 高校教师 师德失范 技术构造
下载PDF
论基于仁爱的教师专业发展 被引量:5
8
作者 蒋士会 龙安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1,共4页
仁爱是一种爱己爱人并由此推广到爱民爱国爱天下的普爱精神。教师之仁爱是教师将普遍之仁爱化为对教育和学生之仁爱并经由学生得以表现和实现的教育性仁爱精神。仁爱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不竭的动力和高层次的境界,对教... 仁爱是一种爱己爱人并由此推广到爱民爱国爱天下的普爱精神。教师之仁爱是教师将普遍之仁爱化为对教育和学生之仁爱并经由学生得以表现和实现的教育性仁爱精神。仁爱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不竭的动力和高层次的境界,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应加强教师德性修养,创建仁爱型校园文化,建设灵活开放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以弘扬仁爱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爱 教师专业发展 德性修养 仁爱型校园文化
下载PDF
制度创新与师德建设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春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20-124,共5页
以制度创新来推进师德建设,是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而师德主要是由两部分因素复合而成的:一部分是教书育人的基本素养;另一部分是履行教职的特殊素养。师德制度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于:创新构建制度,明确界定师德规范;创新... 以制度创新来推进师德建设,是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而师德主要是由两部分因素复合而成的:一部分是教书育人的基本素养;另一部分是履行教职的特殊素养。师德制度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于:创新构建制度,明确界定师德规范;创新管理制度,全面激励师德行为;创新评价制度,科学评估师德水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建设 制度创新 社会转型
下载PDF
德性之师·率性之师·真理之师——近代欧洲教育家塑造的三种教师形象及其比较 被引量:4
10
作者 龚兵 梁平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5-38,51,共5页
教师形象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人格品性等外显的综合表现。近代欧洲的三位教育家——洛克、卢梭和第斯多惠,分别在他们的著作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的教师形象,即:德性之师、率性之师与真理之师。三种教师形象既兼具师者的共性,又个... 教师形象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人格品性等外显的综合表现。近代欧洲的三位教育家——洛克、卢梭和第斯多惠,分别在他们的著作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的教师形象,即:德性之师、率性之师与真理之师。三种教师形象既兼具师者的共性,又个性鲜明,对于当今时代塑造理想的教师形象有着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形象 德性之师 率性之师 真理之师
下载PDF
邓小平师德修养观探研 被引量:1
11
作者 蓝光喜 魏佐国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53-56,共4页
邓小平关于师德修养的论述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提出加强师德修养不仅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既要加强思想政治修养,也要提升教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工作... 邓小平关于师德修养的论述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提出加强师德修养不仅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既要加强思想政治修养,也要提升教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道德 邓小平理论 师德修养
下载PDF
论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 被引量:7
12
作者 罗超 《基础教育》 2010年第6期40-44,共5页
对师德的神化与物质化评定,导致了师德建设中人性缺失。走向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既是社会道德的价值追寻,也是基于人性与生活的道德本质所呼唤。重塑教师的新形象,制定人性化的教师管理制度,让教师主动地建构自身的道德,是师德的真... 对师德的神化与物质化评定,导致了师德建设中人性缺失。走向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既是社会道德的价值追寻,也是基于人性与生活的道德本质所呼唤。重塑教师的新形象,制定人性化的教师管理制度,让教师主动地建构自身的道德,是师德的真正实质性建设。这为当下的教师培训回归教师教育的本真,增进教育的价值,奠定了基础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师德 道德 人性
下载PDF
师德修养与教师幸福的关系探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海彪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82-84,共3页
师德是教师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幸福的基础。教师幸福是师德修养深层次的体现,是师德修养的深化。关于师德修养和教师幸福的关系,在教育界一直被讨论。通过对师德修养和教师幸福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两者的关系,从而对两者有... 师德是教师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幸福的基础。教师幸福是师德修养深层次的体现,是师德修养的深化。关于师德修养和教师幸福的关系,在教育界一直被讨论。通过对师德修养和教师幸福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两者的关系,从而对两者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提升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幸福感,进而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修养 教师幸福 关系 探析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校教师管理政策的变迁逻辑与未来走向 被引量:2
14
作者 田建荣 乔娜 祁占勇 《教师教育学报》 2019年第1期12-21,共10页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颁布了一系列高等学校教师管理政策,经历了恢复重建时期(1978-1984年)、改革发展时期(1985-1998年)、改革深化时期(1999-2010年)和内涵式发展时期(2011年至今)四个阶段。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建立了以提升高等学校教师队...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颁布了一系列高等学校教师管理政策,经历了恢复重建时期(1978-1984年)、改革发展时期(1985-1998年)、改革深化时期(1999-2010年)和内涵式发展时期(2011年至今)四个阶段。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建立了以提升高等学校教师队伍质量为动力的政策形成机制,体现了不断追求以教师为本的政策价值取向,形成了以政策工具为抓手的政策实施保障体系,反映了以教育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政策要注重建立权责分明、统一协调的政策作用机制,坚持多元化的政策价值取向,强化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与评估环节,完善教师参与的政策话语规则。进入新时代,高等学校教师管理政策在注重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荣誉感,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社会地位的同时,要进一步促进各项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有力地推动新时代高校教师管理走向制度化、法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管理政策 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合法权益 教师为本 教师法规体系
下载PDF
从中国传统的师德观浅谈当代高等学校的师德建设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静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48-51,共4页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中出现了一些师德失范的现象。因此,以中国古代师德观为基础,对教师...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中出现了一些师德失范的现象。因此,以中国古代师德观为基础,对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学校大力进行和谐校园建设,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率先垂范应当成为师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师德观 师德建设
下载PDF
加强教师自身能力建设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被引量:6
16
作者 肖琦 贾玉琢 《东北电力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62-64,共3页
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质量是教育竞争力的核心表现。提高教学质量要求高校教师既要有师德修养,又要有精湛的专业水平,还要走教学与教研一体化的道路,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质量是教育竞争力的核心表现。提高教学质量要求高校教师既要有师德修养,又要有精湛的专业水平,还要走教学与教研一体化的道路,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促进教学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修养 教学改革 能力 刨新
下载PDF
加强师德修养,做合格高校教师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同彪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40-42,共3页
高等学校是青年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站,高校教师只有加强师德修养,尽职尽责,才能保证并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高校教师要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热爱学生、无私奉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领悟师... 高等学校是青年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站,高校教师只有加强师德修养,尽职尽责,才能保证并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高校教师要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热爱学生、无私奉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领悟师德修养的内涵,自觉践行师德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修养 高校教师 师德规范
下载PDF
智能时代教师道德发展要求与形塑路径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霞 兰英 《教师教育学报》 2022年第6期25-35,共11页
教师道德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对教师与社会、教师与他人(主要指向学生)、教师与自身应然关系的反思、认同和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师应当如何的观念、品格、规范和行为。从教师道德形塑与发展演变历程来看,教师道德形塑在近现... 教师道德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对教师与社会、教师与他人(主要指向学生)、教师与自身应然关系的反思、认同和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师应当如何的观念、品格、规范和行为。从教师道德形塑与发展演变历程来看,教师道德形塑在近现代社会超越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神权形塑”,注重他者形塑,具有浓厚的科技形塑意味,主要表现为职业化、功利化、标准化取向。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师道德形塑在发展进步的同时逐渐被异化。智能时代对教师道德形塑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使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社会的新形态,主要表现为:从他者形塑转向自我形塑,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关注自我转向自我与他人并重,注重协同发展。因此,智能时代教师道德形塑应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从他者形塑走向自我形塑,注重构建教师道德发展共同体,即以“教师—人工智能—教师”互动的道德教育平台作为教师道德发展共同体的存在基础,以“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作为教师道德发展共同体的生长条件,以“自爱”和“他爱”并重、加强情感投入作为教师道德发展共同体的交往途径,促进智能时代教师道德修养不断提升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教师道德 自我形塑 个性化 道德共同体
下载PDF
论教师德性的本质及养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清雁 《教师发展研究》 2018年第1期62-67,共6页
德性是人追求卓越的获得性品质,在与外界交互中养成。教师德性是以德性为基础的职业性品质,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所形成的获得性内在职业精神品质和以职业品德状态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教师德性养成应遵循建构论的理路,身份是教... 德性是人追求卓越的获得性品质,在与外界交互中养成。教师德性是以德性为基础的职业性品质,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所形成的获得性内在职业精神品质和以职业品德状态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教师德性养成应遵循建构论的理路,身份是教师德性养成的起点,教师身份不是先天赋予而是后天自致的,由此决定身份认同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内在框架,教师德性养成是在身份认同框架下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教师伦理 教师德性 德性养成 教师德性养成
下载PDF
师爱在师德建设中的价值透视与建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歆立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年第4期1-3,共3页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师爱之心对每一名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提升不可或缺,对于大学教育和师德建设至关重要,师爱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和师德建设的灵魂,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和教育成功的关键。师爱的培养离不开高度的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师爱之心对每一名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提升不可或缺,对于大学教育和师德建设至关重要,师爱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和师德建设的灵魂,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和教育成功的关键。师爱的培养离不开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学生的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师爱 师德 教育 价值 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