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焊后热处理对奥氏体/珠光体钢接头熔合区断裂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杨世柏 潘春旭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71-75,共5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比观察了不同碳含量母材的奥氏体(A)/珠光体(P)异种钢焊接接头熔合区在焊态和焊后热处理后的断口形态与对应的金相组织。发现焊态接头熔合区的断裂形态由滑移变形、浅纫窝和准解理小面组成,而焊后热处理接头熔合... 利用扫描电镜对比观察了不同碳含量母材的奥氏体(A)/珠光体(P)异种钢焊接接头熔合区在焊态和焊后热处理后的断口形态与对应的金相组织。发现焊态接头熔合区的断裂形态由滑移变形、浅纫窝和准解理小面组成,而焊后热处理接头熔合区的断裂形态为碳化物带+放射状解理混合花样.在熔合区两侧可看到明显的边界线和脆-韧转变特征。初步讨论了熔合区断口的形成机理和焊后热处理对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钢焊接 焊后热处理 断裂 焊头
下载PDF
从微观组织世界看钢铁材料的魅力 被引量:3
2
作者 牧正志 《热处理》 CAS 2005年第1期7-14,共8页
从钢中的原子扩散、相变等基础理论,形成各种组织导致其强度等性能发生变化的微观现象,解说了钢铁材料何以能复盖宽范围强度水平,从而在多种领域获得应用,具备其它金属材料所没有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钢铁材料 微观组织 金属材料 原子扩散 相变 强度 性能 解说 魅力 水平
下载PDF
聚苯硫醚气流牵伸丝的制备与热处理研究
3
作者 鲍稳 邓炳耀 +2 位作者 刘庆生 张越 常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61-63,共3页
利用纺粘非织造实验机制备了聚苯硫醚(PPS)气流牵伸丝,通过其DSC分析,确定了115℃为热处理温度;对热处理后PPS气流牵伸丝做DSC和拉伸性能测试,分析得出:随热处理时间的增加,冷结晶峰减小,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熔点无明显变化;热处理可以... 利用纺粘非织造实验机制备了聚苯硫醚(PPS)气流牵伸丝,通过其DSC分析,确定了115℃为热处理温度;对热处理后PPS气流牵伸丝做DSC和拉伸性能测试,分析得出:随热处理时间的增加,冷结晶峰减小,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熔点无明显变化;热处理可以大幅提高PPS气流牵伸丝结晶度;1800s热处理后,冷结晶峰很小,结晶度提高至48.81%;热处理后断裂强力先减小后增大,但均低于未处理样,而断裂伸长率则大幅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硫醚 气流牵伸丝 热处理 结晶
下载PDF
煅烧温度和时间对ZrO_2相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石赞 陈慧敏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83-85,97,共4页
用压力-热液法制备纳米ZrO2粉体,并用不同热处理工艺进行处理,样品的XRD分析结果表明,煅烧温度和时间对纳米ZrO2粉体性能影响显著.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粉体由tetragonal(t)转变为monoclinic(m),晶粒尺寸逐渐增大,煅烧温度对... 用压力-热液法制备纳米ZrO2粉体,并用不同热处理工艺进行处理,样品的XRD分析结果表明,煅烧温度和时间对纳米ZrO2粉体性能影响显著.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粉体由tetragonal(t)转变为monoclinic(m),晶粒尺寸逐渐增大,煅烧温度对ZrO2相组成和晶粒尺寸的影响比时间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煅烧 相组成 晶粒尺寸 纳米氧化锆粉体
下载PDF
聚苯硫醚及其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许砚琦 张保平 包筱梅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9-35,共7页
本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国产低分子量聚苯硫醚及其固相热处理产物的热行为,并用悬浮-熔融法制备了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的预浸带,测定了其单向板的力学性能,观察了其断口形貌。结果表明:低分子量聚苯硫醚经过固相热... 本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国产低分子量聚苯硫醚及其固相热处理产物的热行为,并用悬浮-熔融法制备了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的预浸带,测定了其单向板的力学性能,观察了其断口形貌。结果表明:低分子量聚苯硫醚经过固相热处理后,其T_g、T_c上升,T_m下降;热处理后的聚苯硫醚玻纤复合材料在室温时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其高温性能受玻璃化转变的影响显著;通过SEM观察断口发现其破坏主要属于界面脱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硫醚 热处理 复合材料
下载PDF
Fe-N-C阴极催化层离聚物可控热解对膜电极性能与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王庆鑫 崔勇 +2 位作者 李蕴琪 卢善富 相艳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50-1356,共7页
为了改善M-N-C阴极催化层“水淹”和物质传输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对催化层中全氟磺酸离聚物侧链上亲水性磺酸根的可控热解,在催化剂活性位点原位调控亲疏水平衡,优化催化层中质子、水和氧传输效率,构建高效三相反应界面,提升膜电极的输出... 为了改善M-N-C阴极催化层“水淹”和物质传输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对催化层中全氟磺酸离聚物侧链上亲水性磺酸根的可控热解,在催化剂活性位点原位调控亲疏水平衡,优化催化层中质子、水和氧传输效率,构建高效三相反应界面,提升膜电极的输出性能与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可以有效控制催化层离聚物侧链上磺酸根的热解程度.以离聚物和Fe-N-C催化剂质量比(I/C)为0.5的催化层作为模型催化层,在N_(2)气氛下250℃热处理40 min,全氟磺酸离聚物中磺酸根分解比例为16.3%,催化层疏水性显著提升,表面水接触角由113°增加至134°,同时催化层保持了较高的离子传导能力,对应的膜电极输出性能最佳,峰值功率密度达到359.7 mW·cm^(-2),较热处理前膜电极性能提升了38%.在0.4 V恒压条件下测得热处理后催化层的物质传输电阻为242.48 mΩ·cm^(2),较热处理前下降了29.8%.由热处理40 min催化层组装的电池性能衰减缓慢,可以稳定运行至少100 h.本研究工作探究了催化层中离聚物部分可控热解对提升M-N-C非贵金属膜电极燃料电池性能和稳定性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非贵金属催化层 热处理 水淹 全氟磺酸离聚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