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观与远望:研究张永和建筑实践的几个切入点
1
作者 朱剑飞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1期11-15,共5页
如何在一个大的历史和世界的背景下研究一位建筑师?如何在此大背景下研究现当代中国建筑?个体建筑师与整体建筑设计文化呈何种关系?建筑师自身的话语和历史地理大背景下的整体建筑学术判断,又是什么关系?在众多关于张永和的研究的当下,... 如何在一个大的历史和世界的背景下研究一位建筑师?如何在此大背景下研究现当代中国建筑?个体建筑师与整体建筑设计文化呈何种关系?建筑师自身的话语和历史地理大背景下的整体建筑学术判断,又是什么关系?在众多关于张永和的研究的当下,我们又有什么新的视角?本文试图在方法论上思考这些问题。本文以远观和近看的不同焦距,考察并提出研究张永和建筑实践的几个切入点:个体履历在世界地理上的穿梭;路径中的关键节点;1990年代后期关于“基本建筑”的提出的突破和意义;“基本建筑”与“叙事建筑”的内在关联性;三十年来“基本建筑”在实践中的扩充和渐变;张永和建筑实践的“话语”活动及其多重形式;建筑文化和建筑媒体的重要性;以及中美关系和中外关系在研究个体建筑师和整体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履历 节点 国际关系 政治地图 叙事建筑 基本建筑 西格德·莱韦伦茨 砖魂 建筑实践作为话语 建筑文化 建筑展陈 东亚建筑圈 国际空间
下载PDF
当代中国园林艺术输出的具身转向——基于海外中国园林视角的探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晶 沈子晗 《风景园林》 2023年第3期48-54,共7页
【目的】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园林该以何种方式让世界认识东方文化中的价值与内涵成为重要课题。【方法】基于此观照,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对海外中国园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探讨在特定的园林空间中的身体... 【目的】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园林该以何种方式让世界认识东方文化中的价值与内涵成为重要课题。【方法】基于此观照,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对海外中国园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探讨在特定的园林空间中的身体体验。【结果】通过身体感知,仿古园林以精致的要素与空间组合展现“中国性”;通过意境隐喻,现代展园以崭新姿态传达中国的审美情怀与文化取向;通过体验互动,园林活动以具身表演与时空环境的深度融合将中国文化艺术推广至海外大众。【结论】最终可以发现:通过以上3种方式,海外中国园林在景观体验中成功挖掘了游客的认知并引发多样性的探索和想象,持续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体验 具身认知 景观评论 园林文化 海外中国园林
下载PDF
基于融入场所环境思想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索——以中科院地理信息和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建筑设计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胜松 陈蓓 《世界建筑》 2023年第1期110-113,共4页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地域文化和建筑逐渐被吞噬。本文以批判的态度,从现代的普适性和传统的地域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地域性建筑设计实践中验证地域建筑现代化设计策略和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地域性建筑设计 地域文化 批判创新
下载PDF
关于建筑文化重塑的思考
4
作者 涂雅清 《建设科技》 2023年第21期60-63,共4页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深入分析重复性、“山寨现象”建筑,揭示其了历史、城市规划缺陷、以利润为导向建设等根源与因素。提出解决方案:采用区域主义,尊重传统,融入传统元素;强调再利用现有建筑的重要性;笔者呼吁多关注...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深入分析重复性、“山寨现象”建筑,揭示其了历史、城市规划缺陷、以利润为导向建设等根源与因素。提出解决方案:采用区域主义,尊重传统,融入传统元素;强调再利用现有建筑的重要性;笔者呼吁多关注城市历史背景和环境,创建与传统和谐的建筑。其核心思想在呼吁建筑师停止重复建设,推崇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未来,重视历史和文化,实现中国批判性地域主义。同时文章表达了对中国建筑设计未来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寨建筑 批判性地域主义 再利用建筑 建筑文化历史
下载PDF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当代岭南建筑学派视野中的“中国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郦伟 唐孝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86-92,共7页
本文通过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深层解读,指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中国性"既非文化激进主义眼中的"固守传统"亦非文化保守主义眼中的"反本开新",而是扬弃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在当代中国融入全球化与走向... 本文通过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深层解读,指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中国性"既非文化激进主义眼中的"固守传统"亦非文化保守主义眼中的"反本开新",而是扬弃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在当代中国融入全球化与走向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在地域文化与全球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双重张力中,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其充满"全球化"与"时代性"的形象创造性地表现了"中国性"的文化内涵,展现出当代岭南建筑学派"文化现实主义"创作观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建筑批评 当代岭南建筑学派 中国性 文化现实主义
下载PDF
华园石建筑细部的建构解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薛佳薇 冉茂宇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1-454,共4页
以华侨大学泉州校区(华园)的石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石建筑细部建构方式的技艺双重性.从区域整体入手,分析石建筑细部之间的联系和表面工艺分类,进而采取分类法,用图示语言分析蘑菇石、斩凿面石材等粗材细作,以及清水条石、虎皮石等粗材... 以华侨大学泉州校区(华园)的石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石建筑细部建构方式的技艺双重性.从区域整体入手,分析石建筑细部之间的联系和表面工艺分类,进而采取分类法,用图示语言分析蘑菇石、斩凿面石材等粗材细作,以及清水条石、虎皮石等粗材粗作的建构方式.归纳华园石建筑的总体特色和经典建构方式的共性、个性特征,总结华园石建构对于华园建筑设计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方式 石建筑 建筑细部 石建筑文化
下载PDF
乡镇综合文化站规划设计中地方文化的继承与再创造——以陕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洁 李志民 张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55-59,共5页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新建和扩建2.67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各地文化站的建设中,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千镇一面,是人们所要关注的。通过对陕北地区的调研,从批判地域主义及生态节能的角度探讨在该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设计中...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新建和扩建2.67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各地文化站的建设中,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千镇一面,是人们所要关注的。通过对陕北地区的调研,从批判地域主义及生态节能的角度探讨在该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设计中,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特色的设计理念,并以入选陕西地区综合文化站设计的设计方案为例,探讨此理念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综合文化站 地域文化传承 批判地域主义 生态节能
下载PDF
建构、反思与超越: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郦伟 郦诗原 《惠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53-64,共12页
本文以1980年以来岭南建筑学派研究的文本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实践性的建筑历史与文本性的建筑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即从文本研究出发,将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研究视为一个不断建构、反思与超越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岭南建筑学... 本文以1980年以来岭南建筑学派研究的文本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实践性的建筑历史与文本性的建筑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即从文本研究出发,将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研究视为一个不断建构、反思与超越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与评述。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研究以何镜堂"两观三性"为标志,对学派思想和实践进行了具有哲学深度的系统整理与理论建构,为当代岭南建筑学派超越地域性建筑流派的思维定势,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岭南建筑学派 建筑理论 “两观三性” 文化现实主义 建筑批评
下载PDF
《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下)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骏阳 《时代建筑》 2011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文章以译后记的形式对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的基本内容进行评述。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建筑学界关于"建构"问题的理论翻译和讨论,文章还对"建构学"在我们时代的意义以及... 文章以译后记的形式对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的基本内容进行评述。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建筑学界关于"建构"问题的理论翻译和讨论,文章还对"建构学"在我们时代的意义以及与中国建筑的关系进行解读。文章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本期刊登的是第三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文化研究》 建构学 当代建筑 批判建筑学 戏剧性的建筑 视觉盛宴建筑学
下载PDF
《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上) 被引量:28
10
作者 王骏阳 《时代建筑》 2011年第4期142-149,共8页
文章以译后记的形式对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的基本内容进行评述。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建筑学界关于"建构"问题的理论翻译和讨论,文章还对"建构学"在我们时代的意义以及... 文章以译后记的形式对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的基本内容进行评述。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建筑学界关于"建构"问题的理论翻译和讨论,文章还对"建构学"在我们时代的意义以及与中国建筑的关系进行解读。文章分为上、下两部分。本期刊登的是第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文化研究》 建构学 建造的诗学 建筑学 当代建筑
下载PDF
建筑评论的传播观 被引量:4
11
作者 程晓喜 《华中建筑》 2007年第2期23-25,共3页
从传播的角度审视建筑评论,提出了建筑评论的传播观:一方面强调建筑评论创造的拟态建筑环境对建筑文化传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从传播的角度将建筑评论的全过程分解为产生与扩散两个步骤,并论证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大... 从传播的角度审视建筑评论,提出了建筑评论的传播观:一方面强调建筑评论创造的拟态建筑环境对建筑文化传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从传播的角度将建筑评论的全过程分解为产生与扩散两个步骤,并论证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大众传播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传播观对公众领域建筑评论的研究和开展具有清晰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评论 传播 建筑文化
下载PDF
新地域建筑中建构文化的美学追求 被引量:3
12
作者 曾磬 石孟良 《中外建筑》 2015年第7期56-58,共3页
通过对建构的诠释,提出建构文化是建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建构文化与建构表现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类型、地形、建造等三个新地域建筑建构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建构文化的设计表现。并提出在建造过程中注入具有"诗意"的建构文... 通过对建构的诠释,提出建构文化是建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建构文化与建构表现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类型、地形、建造等三个新地域建筑建构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建构文化的设计表现。并提出在建造过程中注入具有"诗意"的建构文化,是新地域建筑创作建构文化的美学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 建构文化 新地域建筑
下载PDF
《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中)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骏阳 《时代建筑》 2011年第5期140-147,共8页
文章以译后记的形式对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的基本内容进行评述。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建筑学界关于"建构"问题的理论翻译和讨论,文章还对"建构学"在我们时代的意义以及... 文章以译后记的形式对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的基本内容进行评述。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建筑学界关于"建构"问题的理论翻译和讨论,文章还对"建构学"在我们时代的意义以及与中国建筑的关系进行解读。文章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本期刊登的是第二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文化研究》 建构学 建造的诗学 建筑学 当代建筑
下载PDF
从三个案例看西部校园建筑设计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艺 《新建筑》 2013年第3期89-93,共5页
通过分析西部地区三种不同类型校园设计案例,探讨设计师在校园建筑设计方面的实践策略,包括地域文化表现、集约化布局、校园文脉延续、绿色校园实践,以及开放交流空间、注重建构逻辑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以校园建筑类型为出发点,为西部建... 通过分析西部地区三种不同类型校园设计案例,探讨设计师在校园建筑设计方面的实践策略,包括地域文化表现、集约化布局、校园文脉延续、绿色校园实践,以及开放交流空间、注重建构逻辑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以校园建筑类型为出发点,为西部建筑设计探寻带来新的视角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建筑 地域 文脉 集约化 绿色校园 开放性 建构
下载PDF
再度审视建筑文化——结构肌理和地形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5
15
作者 丁沃沃 《时代建筑》 2004年第6期86-89,共4页
基于对中国建筑学科发展的认识,和对快速大量的建筑营造带来的现象的反思,同时也应对建筑学术界关于“建构”概念的热烈讨论,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特邀著名建筑理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学院的教授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 基于对中国建筑学科发展的认识,和对快速大量的建筑营造带来的现象的反思,同时也应对建筑学术界关于“建构”概念的热烈讨论,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特邀著名建筑理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学院的教授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作为会议主席和组织者之一,主办了题为“结构,肌理和地形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弗兰普顿先生邀请了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的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以建筑的结构、表皮和形式三个相互关联的元素为研讨会的出发点,从十九世纪中叶德意志建筑理论对建构的最初思考到当今建筑、景观和城市的表现形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 建筑文化 建筑四要素
下载PDF
以工程构筑逻辑获得“营造文化” 评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大楼设计 被引量:3
16
作者 莫天伟 《时代建筑》 2002年第1期64-68,共5页
本文通过对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大楼设计的评述,引出对建筑文化的议论,认为“营造”的文化是建筑区别于其他活动最重要的特征,对这一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形成更具传统精神的建筑设计方法与过程。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大楼设计体现了这样的一种特征。
关键词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 建筑设计 建筑文化
下载PDF
从建筑评论中反思设计方法——阅读《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惠丝思 《华中建筑》 2009年第8期27-29,共3页
建筑评论是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之间的纽带。该文通过对艾伦·科洪的建筑评论集《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的阅读,探讨了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及其实践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国内建筑师忽视历史文化背景、直接采取"拿来主义&qu... 建筑评论是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之间的纽带。该文通过对艾伦·科洪的建筑评论集《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的阅读,探讨了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及其实践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国内建筑师忽视历史文化背景、直接采取"拿来主义"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现象展开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评论 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实践 文化背景
下载PDF
中西文化视野下当代建筑批评的困境与反思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仕谦 《惠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94-97,共4页
80年代至上世纪末叶,中国建筑艺术理论研究跨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外文化交汇由对外开放、自主受动,步入能动对话、多元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建筑艺术理论研究开始了第三次的现代转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本文以中外文化交汇... 80年代至上世纪末叶,中国建筑艺术理论研究跨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外文化交汇由对外开放、自主受动,步入能动对话、多元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建筑艺术理论研究开始了第三次的现代转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本文以中外文化交汇和建筑艺术理论的三次现代转型为坐标,对中国现当代建筑批评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探索性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 建筑批评 历史经验和教训
下载PDF
Historical Course Follows Climate Change: Pattern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 From Peoples’ Migration until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3<sup>rd</sup>-18<sup>th</sup>Century)
19
作者 Werner Schneider Elias Salameh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8年第13期1167-1194,共28页
This paper relates to the statement that the so-called “Little Ice Age” (RCC 6: 1.350-1.800 A.D.) represents—besides the 8k-Event (8.200-8.000 yr cal. B.P.)—the fastest and strongest onset in Holocene History [1].... This paper relates to the statement that the so-called “Little Ice Age” (RCC 6: 1.350-1.800 A.D.) represents—besides the 8k-Event (8.200-8.000 yr cal. B.P.)—the fastest and strongest onset in Holocene History [1]. Its intention focuses on the correlation of interplaying natural processes (i.e. solar energy variation, aerosols, oceanic currents, volcanism as part of plate tectonics, heat flow) with social/political evidence through the time-span of Peoples’ Migration until Industrial Revolution (3rd-18th Century). The time-span comprises the cool/wet/respectively dry climate phase of the P.M. (260-550), a Climate Optimum (600-1.100 A.D.) owning a final Thermal Maximum (1.100-1.260 A.D.) and the “little Ice Age” (1.350-1.800 A.D.), the latter intercalated by the Sp&#246;rer Minimum (1.460-1.550 A.D.) and the Maunder Minimum (1.650-1.720 A.D.). Thereby, an averag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1.0&#176;C - 2.0&#176;C seems sufficient for incising climatic/cultural consequences [2]. It has become obvious that a Climate Optimum primarily provides constructive life conditions;however with a problematic final as the following “Effect-Chain” tells: balanced agricultural/cultural population growth → rich harvests → satisfying nourishment → health, encouragement → overpopulation under favorable materialistic conditions → increasing stress → lack of food, high prices → revolts → migration. In contrast, cool/wet/resp. dry conditions originate destructive/depressive conditions (see Peoples’ Migration) which initiate the following “Effect Chain”: bad agricultural conditions → poor/no harvesting → famine → disease, growing death rate → social, political revolts, wars → human cruelties with psychic/religious background (inquisition, witch-combustion → general chaos (30 yr-war) → death, migration (maritime endeavors, colonization). Furthermore, it should be stressed that volcanic aerosols play besides the solar influx variation—an important role on climate/cultural change [3]. However, the effects of oceanic currents’ heat flow of Mid-Oceanic Ridges and Hot Spots, as well as Earth-Magnetism and Sun/Earth Geometry are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context (Example: Iceland as hot spot situated on the Mid-Atlantic Ridge having been working since 40 Ma). The Chapter-introducing citations play a challenging role in regard to Science Criticism and touch the so-called 95% Confidence line (accepted realm of causal interrelation and according recommendation to Society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tle Ice Age Climate-Change Social/Political Concern Psychic/Spiritual Implication VOLCANISM Plate tectonics Peoples’ MIGRATION Northern HEMISPHERE Natural/Cultural Effect-Chains Science Criticism
下载PDF
文化批判与学术批评
20
作者 徐千里 《华中建筑》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10,共3页
阐述了建筑批评既是“外部”的又是“内部”的。既是文化批判又是学术批评。这是由建筑活动自身的文化特性所决定的。文章分析了两种批评的功能、依据和它们互补、互动、互含的关系,显示了建筑批评的有机性和整体性。
关键词 建筑批评 文化的学术的 文化批判 学术批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