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川西炉霍地区炉霍构造带与鲜水河断裂带的转换关系及地质意义
1
作者
朱国宝
彭东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第1期3-7,41,共6页
川西炉霍地区属于马尔康-雅江复理石褶皱推覆带之主体(现一般称为雅江复理石盆地),而之后成都地质矿产所划分了较新的"炉霍构造带"这一特殊的构造单元。本文中炉霍构造带为定义的炉霍构造带侏倭-炉霍段,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于...
川西炉霍地区属于马尔康-雅江复理石褶皱推覆带之主体(现一般称为雅江复理石盆地),而之后成都地质矿产所划分了较新的"炉霍构造带"这一特殊的构造单元。本文中炉霍构造带为定义的炉霍构造带侏倭-炉霍段,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于旦都乡东与鲜水河断裂带重合,旦都乡西侧与鲜水河断裂带分离后向北北西方向偏离。炉霍构造带形成于印支期,属于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而鲜水河断裂带属于新陆内构造体系,形成于燕山期,两者分属不同的构造体系,其转换时间大致是在燕山期。在炉霍-道孚地区鲜水河断裂带将炉霍构造带叠加改造而进行转换,且部分继承了早期炉霍构造带的构造形迹。本文通过炉霍地区的地震记录、力学机制等讨论两者的转换关系及其约束机制,为炉霍地区构造演化及地质灾害成因分析等领域提供新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霍构造带
鲜水河断裂带
构造体系
转换关系
地震记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被引量:
472
2
作者
董树文
张岳桥
+5 位作者
龙长兴
杨振宇
季强
王涛
胡建民
陈宣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49-1461,共13页
随着一系列新构造观察资料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加深了对发生在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构造变革事件的认识,对燕山运动的性质、时限和动力学内涵有了新的诠释。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
随着一系列新构造观察资料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加深了对发生在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构造变革事件的认识,对燕山运动的性质、时限和动力学内涵有了新的诠释。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大生物群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本文依据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型式、动力学背景以及产生的深部过程,将"燕山运动"定义为起始于165±5Ma的"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制及其形成的广泛陆内造山和构造变革,并将中国东部岩石圈巨量减薄视作燕山期陆内造山和陆内变形的后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
燕山运动
东亚多向汇聚
陆内造山与变形
岩石圈增厚与减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兴蒙造山带成矿规律及若干科学问题
被引量:
37
3
作者
江思宏
张莉莉
+3 位作者
刘翼飞
刘春花
康欢
王丰翔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1-711,共41页
兴蒙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形成于古生代,在中生代遭受了西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和东部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强烈改造。该造山带也是中国北方地区一个重要的金属成矿带,因此对该造山带成矿规律的总结和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
兴蒙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形成于古生代,在中生代遭受了西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和东部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强烈改造。该造山带也是中国北方地区一个重要的金属成矿带,因此对该造山带成矿规律的总结和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找矿勘查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对该地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根据已有的年代学数据,该区已发现的绝大多数矿床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与古生代古亚洲洋构造体系关系不大。根据兴蒙造山带内的成矿与不同构造体系演化之间的关系,将研究区内的矿床分为4类:(1)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有关的矿床,形成于500~210 Ma,矿床类型主要是斑岩型Cu-Mo、Mo和Au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和矽卡岩型Pb-Zn矿床,矿床形成环境主要为岛弧及古亚洲洋闭合后的碰撞与伸展阶段;(2)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有关的矿床,形成时间240~110 Ma,矿床类型主要是斑岩型Cu-Mo和Mo多金属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中低温热液脉型Pb-Zn-Ag矿床和热液脉型Ag多金属矿床,形成环境主要为陆缘弧、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碰撞造山-后碰撞,以及造山后的伸展崩塌阶段;(3)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有关的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210~100 Ma,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型Mo(W、Cu)矿床、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4)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有关的矿床,矿床主要形成于150~120 Ma,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型Mo(Cu、W)矿床、热液脉型Pb-Zn-Ag和Cu多金属矿床、高温岩浆热液型稀有稀土元素、W(Sn)、Sn矿床和矽卡岩型Fe多金属矿床,矿床形成环境处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这两大构造体系的叠加区域,总体属于一个伸展的构造背景。不同构造体系下的成矿特点是不同的,而所富集的主要金属元素也有差别。根据所产出的不同金属的资源量大小对比,Cu主要产在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Mo主要产在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Pb-Zn主要产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区和古亚洲洋构造体系,Au主要产在古太平洋构造体系,Ag和Sn主要产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区,W主要产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区域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构造体系
成矿年龄
成矿规律
兴蒙造山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西炉霍地区炉霍构造带与鲜水河断裂带的转换关系及地质意义
1
作者
朱国宝
彭东
机构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
出处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第1期3-7,41,共6页
基金
国土资源大调查"四川1:5万炉霍县城地区三幅区调"(编号:1212010918040)。
文摘
川西炉霍地区属于马尔康-雅江复理石褶皱推覆带之主体(现一般称为雅江复理石盆地),而之后成都地质矿产所划分了较新的"炉霍构造带"这一特殊的构造单元。本文中炉霍构造带为定义的炉霍构造带侏倭-炉霍段,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于旦都乡东与鲜水河断裂带重合,旦都乡西侧与鲜水河断裂带分离后向北北西方向偏离。炉霍构造带形成于印支期,属于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而鲜水河断裂带属于新陆内构造体系,形成于燕山期,两者分属不同的构造体系,其转换时间大致是在燕山期。在炉霍-道孚地区鲜水河断裂带将炉霍构造带叠加改造而进行转换,且部分继承了早期炉霍构造带的构造形迹。本文通过炉霍地区的地震记录、力学机制等讨论两者的转换关系及其约束机制,为炉霍地区构造演化及地质灾害成因分析等领域提供新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
炉霍构造带
鲜水河断裂带
构造体系
转换关系
地震记录
Keywords
Luhuo tectonic belt
Xianshuihefracture zone
tectonicsystem
transformation relationship
the seismicrecords
分类号
P55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546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被引量:
472
2
作者
董树文
张岳桥
龙长兴
杨振宇
季强
王涛
胡建民
陈宣华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49-1461,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572120)
大陆深俯冲作用(编号1999055)
中石化项目<大巴山前陆演化与油气远景>联合资助项目的成果。
文摘
随着一系列新构造观察资料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加深了对发生在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构造变革事件的认识,对燕山运动的性质、时限和动力学内涵有了新的诠释。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大生物群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本文依据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型式、动力学背景以及产生的深部过程,将"燕山运动"定义为起始于165±5Ma的"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制及其形成的广泛陆内造山和构造变革,并将中国东部岩石圈巨量减薄视作燕山期陆内造山和陆内变形的后效。
关键词
晚侏罗世
燕山运动
东亚多向汇聚
陆内造山与变形
岩石圈增厚与减薄
Keywords
Late Jurassic
Yanshan Movement
East Asian multi-direction convergent
tectonicsystem
s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and deformation
lithospheric thickening and thinning
分类号
P534.4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兴蒙造山带成矿规律及若干科学问题
被引量:
37
3
作者
江思宏
张莉莉
刘翼飞
刘春花
康欢
王丰翔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出处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1-711,共4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7YFC060130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13CB429805)
+2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273061)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编号:2014FY121000)
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YYWF201715)资助
文摘
兴蒙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形成于古生代,在中生代遭受了西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和东部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强烈改造。该造山带也是中国北方地区一个重要的金属成矿带,因此对该造山带成矿规律的总结和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找矿勘查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对该地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根据已有的年代学数据,该区已发现的绝大多数矿床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与古生代古亚洲洋构造体系关系不大。根据兴蒙造山带内的成矿与不同构造体系演化之间的关系,将研究区内的矿床分为4类:(1)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有关的矿床,形成于500~210 Ma,矿床类型主要是斑岩型Cu-Mo、Mo和Au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和矽卡岩型Pb-Zn矿床,矿床形成环境主要为岛弧及古亚洲洋闭合后的碰撞与伸展阶段;(2)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有关的矿床,形成时间240~110 Ma,矿床类型主要是斑岩型Cu-Mo和Mo多金属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中低温热液脉型Pb-Zn-Ag矿床和热液脉型Ag多金属矿床,形成环境主要为陆缘弧、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碰撞造山-后碰撞,以及造山后的伸展崩塌阶段;(3)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有关的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210~100 Ma,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型Mo(W、Cu)矿床、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4)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有关的矿床,矿床主要形成于150~120 Ma,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型Mo(Cu、W)矿床、热液脉型Pb-Zn-Ag和Cu多金属矿床、高温岩浆热液型稀有稀土元素、W(Sn)、Sn矿床和矽卡岩型Fe多金属矿床,矿床形成环境处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这两大构造体系的叠加区域,总体属于一个伸展的构造背景。不同构造体系下的成矿特点是不同的,而所富集的主要金属元素也有差别。根据所产出的不同金属的资源量大小对比,Cu主要产在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Mo主要产在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Pb-Zn主要产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区和古亚洲洋构造体系,Au主要产在古太平洋构造体系,Ag和Sn主要产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区,W主要产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区域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
关键词
地质学
构造体系
成矿年龄
成矿规律
兴蒙造山带
Keywords
geology
tectonicsystem
ore-formingage
metallogeny
Xing-Mengorogenicbelt
分类号
P612 [天文地球—矿床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川西炉霍地区炉霍构造带与鲜水河断裂带的转换关系及地质意义
朱国宝
彭东
《四川地质学报》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董树文
张岳桥
龙长兴
杨振宇
季强
王涛
胡建民
陈宣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47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兴蒙造山带成矿规律及若干科学问题
江思宏
张莉莉
刘翼飞
刘春花
康欢
王丰翔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3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