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oral-spatial Change of Cr Content in Bottom Waters
1
作者 Yang Dongfang Zhu Sixi +2 位作者 Wang Fengyou Yang Xiuqin Zhao Xiaol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7年第5期125-126,共2页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data of Jiaozhou Bay waters in 1981,current situation and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Cr content in bottom waters of Jiaozhou Bay mouth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in bottom waters of J...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data of Jiaozhou Bay waters in 1981,current situation and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Cr content in bottom waters of Jiaozhou Bay mouth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in bottom waters of Jiaozhou Bay center,Cr content changed from 0. 50 to3. 78 μg/L in April. In August,Cr content changed from 0. 14 to 1. 42 μg/L in bottom waters of Jiaozhou Bay mouth. It showed that Cr content corresponded with national class-one seawater quality standard(50. 00 μg/L) at different times and spaces,and Cr content was far less than5. 00 μg/L. Therefore,under the effect of vertical water body,water quality was clean in bottom waters of Jiaozhou Bay,which was not polluted by Cr. In bottom waters of Jiaozhou Bay center in April and bottom waters of Jiaozhou Bay mouth in August,Cr transported by the river came to the bottom layer from surface layer by passing through water body in temporal-spatial change process. Under the effects of gravity and water flow,Cr continuously and quickly sank to the sea bottom. It verified the sedimentation process of Cr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CONTENT BOTTOM LAYER distribution water quality temporal-spatial change Jiaozhou BAY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in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of Qinghai Lake from 2001 to 2010 by using MODIS data 被引量:16
2
作者 Fei XIAO Feng LING +3 位作者 Yun DU Qi FENG Yi YAN Hui CHE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3年第4期452-464,共13页
Lake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SWT)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lake state relative to its water chemistry and aquatic ecosystem,in addition to being an important regional climate indicator.However,few literatures... Lake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SWT)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lake state relative to its water chemistry and aquatic ecosystem,in addition to being an important regional climate indicator.However,few literatures involving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lake SW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including Qinghai Lake,are available.Our objective is to study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in SWT of Qinghai Lake from 2001 to 2010,using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data.Based on each pixel,we calculated the temporal SWT variations and long-term trends,compare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annual average SWT in different years,and mapped and analyzed the seasonal cycles of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SWT.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verage daily SWT and air temperature during the temperature decreasing phase were relatively larger than those during the temperature increasing phase.The increasing rate of the annual average SW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as about 0.01℃/a,followed by an increasing rate of about 0.05℃/a in annual average air temperature.The annual average SWT from 2001 to 2010 showed similar spatial patterns,while the SWT spatial change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demonstrated an interesting seasonal reversion pattern.The high-temperature area transformed stepwise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regions and then back to the south region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whereas the low-temperature area demonstrated a reversed annual cyclical trace.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of SWTs were shaped by the topography of the lake basi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drain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SWT)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MODIS Qinghai Lake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China's major river basins, and trends between 2005 and 2010 被引量:1
3
作者 Jinjian LI Xiaojie MENG +3 位作者 Yan ZHANG Juan LI Linlin XIA Hongmei ZHENG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463-472,共10页
In this study, based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data on 22 pollutants from 490 control sections, we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water quality in ten Chinese river basins (water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data on 22 pollutants from 490 control sections, we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water quality in ten Chinese river basins (watersheds) to reveal the trends from 2005 to 2010. We used a comprehensive water pollution index (WPI) and the proportions of this index accounted for by the three major pollutants to analyze how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nfluenced water quality. Higher values of the index represent more serious pollution. We found that WPI was much higher for the Hai River Basin (1.83 to 5.60 times the averages in other reg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WPI increased from upstream to downstream. The indices of some provinces toward the middle of a basin, such as Hebei Province in the Hal River Basin, Shanxi Provinc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Anhui Province in the Huai River Basi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provinces. In the Songhua, Liao, and South- east river basins, WPI decreas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in 2010, it decreased by 33.9%, 44.3%, and 67.2%,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2005 value. In the Pearl River, Southwest, and Inland river basins, WPI increased by 23.1%, 47.7%, and 38.5% in 2010, compared with 2005. A comparison of WPI with the GDP of each province showed that the water pollution genera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lightest in northwestern, south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China, and highes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and that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some coastal regions were improving. However, some provinces (e.g., Shanxi Province) were seriously pollu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environment temporal changes spatial
原文传递
基于GEE的白洋淀水体生态补水后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阳星 王世岩 +5 位作者 韩祯 李步东 王亮 汪洁 孙龙 巴艺博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31,140,共11页
生态补水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生态补水机制的变化过程,将白洋淀的生态补水过程分为临时补水阶段、应急补水阶段和稳定补水阶段。为进行各生态补水阶段下白洋淀水体的时空格局变化分析,通过GEE对白洋淀在1990-2022年... 生态补水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生态补水机制的变化过程,将白洋淀的生态补水过程分为临时补水阶段、应急补水阶段和稳定补水阶段。为进行各生态补水阶段下白洋淀水体的时空格局变化分析,通过GEE对白洋淀在1990-2022年的701幅遥感影像进行水体和冰体提取,分析不同阶段下水体时空变化格局,以及专门分析了冬季结冰期的冰体面积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在各个生态补水阶段,白洋淀水体面积均呈现在夏季最小,冬春季最大的特点,而随着生态补水机制的不断完善,白洋淀水体面积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呈现“削峰补低”的变化规律,其中临时补水阶段的逐月平均水体面积介于0.63~186.03 km^(2),稳定补水阶段的逐月平均水体面积介于17.88~109.15 km^(2),变化幅度减小了50.77%;②生态补水机制的完善让白洋淀呈现永久性水体大幅增加,间歇性水体大幅减小的变化规律,其中临时补水阶段永久性水体面积为7.66 km^(2),而稳定补水阶段的永久性水体面积为23.62 km^(2),增加了208.16%,间歇性水体面积则从263.50 km^(2)减少到143.58 km^(2),减小了45.51%;③从冰体面积变化角度分析,随着生态补水机制的不断完善,白洋淀的冰体面积不断减小,其中一月份的平均冰体面积从72.77 km^(2)减小到12.60 km^(2),减小了82.69%。结果表明:生态补水机制的完善并没有导致白洋淀水体面积不断增加,而是使白洋淀的水体环境更加破碎化;在全球变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白洋淀的冰体面积大幅减小;这种趋于破碎化、板块化的水域特征可能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但鉴于生态系统对于水文响应具有滞后性,今后需进一步加强生态水文响应过程监测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GEE 生态补水 水体提取 冰体提取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黑白河流域湿地水文蓄调功能量化及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逸飞 李常斌 +7 位作者 杨致远 吕佳南 谢旭红 高祖桥 申娜 张旭阳 李美静 刘源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7,共14页
【目的】位于若尔盖高原的黑河和白河同属黄河上游一级支流,在高寒湿地水文对比研究方面颇具代表性。【方法】按水量平衡原理,采用SWAT模型对黑河和白河流域山地系统出流进行模拟,以此作为平原区湿地的横向补给量;结合降水和蒸散发等垂... 【目的】位于若尔盖高原的黑河和白河同属黄河上游一级支流,在高寒湿地水文对比研究方面颇具代表性。【方法】按水量平衡原理,采用SWAT模型对黑河和白河流域山地系统出流进行模拟,以此作为平原区湿地的横向补给量;结合降水和蒸散发等垂向水文动态,就两河流域湿地水文过程进行分析;再根据湿地土壤水文物理属性估算其静储量;上述动、静储量相结合,就两河流域湿地水文蓄调的年际变化及其功能进行综合研究。【结果】结果显示:2001—2015年间,黑河流域湿地蓄水累计增持19.48亿m^(3);白河流域湿地蓄水累计减持23.08亿m^(3);黑白河流域湿地静储量分别为20.06亿m^(3)和4.59亿m^(3),泥炭沼泽土静储量最大,永冻土静储量最小;统计期间,湿地蓄调功能指数在黑、白河流域均呈降低趋势,黑河湿地的指数降幅高于白河。【结论】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黑、白河流域的适用性良好;研究时段内,黑河流域湿地蓄水总体呈增加状态,白河流域湿地蓄水总体呈减少状态;湿地土壤类型和面积大小是影响静储量的关键因素;黑、白河流域湿地蓄持功能总体发生蜕减。研究可为高寒湿地水文蓄调能力提升暨湿地保护提供方法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水文蓄调 水量平衡 SWAT模型 黑白河流域 时空变化 径流 地下水
下载PDF
我国区域用水总量演变规律及驱动效应研究
6
作者 万嘉锐 杨明智 +3 位作者 许继军 桑连海 刘强 程卫帅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19,共8页
针对当前我国稳步推进的节水和水网建设的工作需求,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存在较大差异的特点,利用我国2000-2020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量、产业增加值、人口结构等数据,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和GDP不... 针对当前我国稳步推进的节水和水网建设的工作需求,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存在较大差异的特点,利用我国2000-2020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量、产业增加值、人口结构等数据,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和GDP不变价换算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各分区用水总量、用水结构变化差异以及用水强度、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四方面驱动效应的强度和贡献比例,旨在支撑我国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以及用水结构调整。从时间角度,经济增长是我国用水总量增加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行业用水强度降低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第一产业用水强度和占比的降低是抑制区域用水总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其中用水强度效应略大于产业结构效应,而人口规模增加对用水总量增加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因此我国的用水量控制应该在提高用水效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策略上。从空间角度方面,我国各大分区4种驱动效应对用水总量上升的促进或抑制作用稳定,西南、西北等内陆地区需要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规模,同时西北地区还迫切需要提高第一产业用水效率,而华东地区可适当控制人口规模,东北和西北则需要控制人口流出,以缩小我国各区域用水量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水总量 变化规律 时空差异 驱动效应 LMDI法
下载PDF
大渡河流域极端气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7
作者 张志昊 李晓兵 +5 位作者 张鹏 梁瑞峰 王庆丰 郭为 王远铭 李克锋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5,共16页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等日益增强,其可对流域环境等产生重大影响。大渡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流域干旱半干旱河谷的重点分布区域,流域内保护鱼类分布...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等日益增强,其可对流域环境等产生重大影响。大渡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流域干旱半干旱河谷的重点分布区域,流域内保护鱼类分布较多,对气候变化敏感。为此,探究大渡河流域极端气温指数时空分布特征。【方法】以大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该流域1964—2018年共5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线性拟合、Sen′s斜率估计以及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大渡河流域的极端气温指数进行了分析;利用协同克里金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了极端气温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大渡河流域极端气温事件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16个极端气温指数中有11个指数呈上升趋势,5个指数呈下降趋势。除气温极值外,上升速率最快的是SU25,上升速率为2.0 d/10 a;下降速率最快的是FD0,下降速率为1.6 d/10 a。除CSDI和WSDI在流域内变化趋势为0外,其余各极端气温指数变化速率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差异性,海拔高度为导致大渡河流域极端气温指数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在时间尺度上,大渡河流域极端气温指数中表征暖的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表征冷的指数(除TNn和TNx外)均呈下降趋势;其他指数中GSL上升速率较快。这表明该流域在近55年内整体呈变暖趋势,冬季变短夏季变长,且适宜植被生长的温度持续时间增长。突变检验表明各极端气温指数突变除TN10外均为显著突变,且突变年份集中在2000年前后。在空间尺度上,冷指数中ID0、FD0上游上升速率高于中下游,暖指数中TR20、SU25中下游上升速率大于上游,GSL上游上升速率明显高于中下游。流域整体呈变暖趋势且中下游更容易发生极端高温事件。研究成果可为大渡河流域极端气候灾害预警和水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时空分布 大渡河流域 气候变化 长江流域 MANN-KENDALL检验 克里金法 水生态保护
下载PDF
太湖北部湖滨带芦苇湿地夏季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8
作者 吕家铭 杨桂军 +2 位作者 邵克强 高光 汤祥明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3期99-106,共8页
为了解太湖北部湖滨带芦苇湿地夏季水质时空变化,于2022年6—9月,在芦苇湿地时空分布调查的基础上,分别采集典型湖滨带芦苇湿地表层水体样品,测定pH、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叶绿素a(Chl-a)等水质理... 为了解太湖北部湖滨带芦苇湿地夏季水质时空变化,于2022年6—9月,在芦苇湿地时空分布调查的基础上,分别采集典型湖滨带芦苇湿地表层水体样品,测定pH、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叶绿素a(Chl-a)等水质理化指标,并对湿地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和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7片芦苇湿地中pH、溶解氧(DO)、电导率(EC)、水温(WT)月间变化差异均极显著(p<0.01),COD Mn月间差异显著(p<0.05),但TN、TP、NH+4-N和Chl-a月间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水质理化指标在竺山湾、月亮湾、梅梁湾和贡湖湾芦苇湿地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湿地夏季水体基本呈中度或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时间上8月水质最差,地理位置上月亮湾最差。太湖北部湖滨带芦苇湿地水体属于磷限制型,限制磷元素的输入可有效控制湖滨带苇区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芦苇湿地 水质评价 综合营养状态指标法 时空变化
下载PDF
近十年黄河流域地表水面积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鲍怡 胡春春 +2 位作者 王喆 张镇 孟令奎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98,共7页
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多年来黄河流域地表水体的时空变化情况,对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获取Landsat-8卫星影像,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法批量生产得到2013—2022年各季度地表水数据集。从时间... 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多年来黄河流域地表水体的时空变化情况,对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获取Landsat-8卫星影像,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法批量生产得到2013—2022年各季度地表水数据集。从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动态监测黄河流域地表水面积季节性变化趋势与特征,同时探讨了黄河流域地表水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十年黄河流域地表水面积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在空间尺度上呈现出“中部少,四周多”的分布特征。上游区域受气候与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地表水面积变化与气候因素相关性相对较小;中下游区域地表水面积与降水量、地表温度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地表水 Google Earth Engine 随机森林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自然要素的大尺度河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预测
10
作者 田雪琪 王华 +2 位作者 曾一川 陈经纬 李家乐 《环境科技》 2024年第1期34-39,55,共7页
水环境承载力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指标,用于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管理,确保水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为探讨适用于大型河流的更为系统全面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现有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长江干流为研究对象,以“自然要素、... 水环境承载力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指标,用于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管理,确保水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为探讨适用于大型河流的更为系统全面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现有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长江干流为研究对象,以“自然要素、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4个方面作为指标层,共选取25个具体指标,运用改良的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干流水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尺度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通过ARIMA模型预测了长江干流未来3年水环境承载力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综合指标分值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综合得分由-1.66逐渐上升为1.26,从Ⅳ级(差)上升为Ⅰ级(优),未来3年将继续保持小幅度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干流 水环境承载力 主成分分析 时空变化特征 模型预测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变化特征及承载力分析
11
作者 许峰 凌敏 彭俊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0年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降水量等13组数据,分析珠江三角洲各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对珠江三角洲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表... 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0年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降水量等13组数据,分析珠江三角洲各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对珠江三角洲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珠江三角洲总用水量呈递减趋势,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等级普遍较低,外围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2010—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分析水资源各类指标,达到人与水环境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降水 时空变化特征 水资源承载力
下载PDF
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12
作者 朱玉倩 《地下水》 2024年第3期29-30,41,共3页
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是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取样调查上中下游地表水和地下水的TDS含量和同位素变化影响,揭示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过程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枯水期,... 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是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取样调查上中下游地表水和地下水的TDS含量和同位素变化影响,揭示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过程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枯水期,无论是在上中下游,干流地表水的TDS均大于干流地下水,在上游甜水河地下水的TDS沿流程递增,而甜水河地下水的TDS基本不变。在枯水期δD和δ^(18) O值均发生了贫化。枯水期通常伴随着气候干燥和高温的条件,这些条件促使水体发生蒸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地下水 转化关系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基于奉贤区地表水水质时空变化分析的水环境评估
13
作者 薛涵秋 蔡依云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4期401-404,共4页
以上海市奉贤区不同河流、不同断面的酸碱度、化学需氧量(COD_(Cr))、氨态氮、温度、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挥发性酚、石油产品、总磷含量、全氮以及生化需氧量(BOD_(5))等作为评价因子,评价奉贤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 以上海市奉贤区不同河流、不同断面的酸碱度、化学需氧量(COD_(Cr))、氨态氮、温度、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挥发性酚、石油产品、总磷含量、全氮以及生化需氧量(BOD_(5))等作为评价因子,评价奉贤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时空变化趋势较为明显。结合监测数据对不同断面进行了健康评估,结果显示健康水平差异较大,健康水平受土壤本底、特定气象或人为因素等多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贤区 地表水监测 水质时空变化 水环境评估 水质指标
下载PDF
2000—2020年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陆地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伟 向莹 +2 位作者 李景吉 高榆 刘延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3-211,278,共10页
[目的]探究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陆地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为保护区的建设和治理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四川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植被生长旺盛月份(6—9月)的MODIS数据为数据源,结合像元二分法、Thei... [目的]探究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陆地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为保护区的建设和治理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四川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植被生长旺盛月份(6—9月)的MODIS数据为数据源,结合像元二分法、Theil-SenMedian趋势分析法等相关分析法探究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结果](1)在时间变化上,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陆地植被覆盖度呈略微上升趋势,整体以0.09/10 a速率波动上升。(2)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湖区及其周边区域低,南北高的特征,呈现整体上升,局部下降的特点。(3)保护区气候(6—9月)趋向“暖干化”发展,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和降水量以正相关为主,且受气温影响大于降水,其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差异性。[结论] 2000—2020年,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良好,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略微上升趋势,其中,气温是影响植被覆盖度的主要气候因子,同时地形、人类活动对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均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植被 像元二分模型 偏相关分析 时空变化 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鳌江流域水质时空变化及主要污染物通量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全国 王嗣彤 雷坤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7-15,共9页
基于2016—2021年温州市鳌江流域5个监测断面的逐月水质监测数据,选取氨氮(NH_(3)-N)、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磷(TP)、5日生化需氧量(BOD_(5))、总氮(TN)、溶解氧(DO)6个水质指标,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从时... 基于2016—2021年温州市鳌江流域5个监测断面的逐月水质监测数据,选取氨氮(NH_(3)-N)、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磷(TP)、5日生化需氧量(BOD_(5))、总氮(TN)、溶解氧(DO)6个水质指标,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从时空变化特征对鳌江流域进行水质污染分析,并计算了埭头、江口渡监测断面的2016—2019年逐月的污染物通量。结果表明:顺溪、埭头断面、江屿断面均满足在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中的水质标准,下游方岩渡、江口渡断面DO质量浓度低于标准值,未满足在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中的水质标准;鳌江流域5个断面COD_(Mn)质量浓度整体上均呈现出丰水期高,枯水期低的特征,DO质量浓度整体上均呈现出丰水期低,枯水期高的特征;污染物质量浓度年变化在沿程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下游断面较高的现象;流域内埭头、江口渡断面污染物整体呈现出丰水期月通量大于枯水期月通量的变化;鳌江流域污染物质量浓度与月径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以非点源污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鳌江流域 水质 时空变化 污染物通量 污染源
下载PDF
海南省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圣天 付晖 +1 位作者 付广 陈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1-189,共9页
基于2015、2020年的30 m地表覆盖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动态变化模型,分析海南省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五指山及鹦哥岭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PLUS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5 a各保护区整体景观变... 基于2015、2020年的30 m地表覆盖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动态变化模型,分析海南省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五指山及鹦哥岭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PLUS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5 a各保护区整体景观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破碎化减弱、景观集聚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优势种群常绿阔叶林扩张,针叶林、灌木林面积减少;差异主要体现为鹦哥岭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量最大,五指山各景观类型占比变化最显著。景观演变的驱动因子主要为高程与人为因素,核心区高海拔林地较为稳定,但边缘缓冲区易受人为干扰而较脆弱。建议各保护区之间应增强沟通连接,基于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形成体系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省
下载PDF
2001—2020年嘉善县水质时空特征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俊青 王洋 +4 位作者 薛李铭 王嘉芃 袁钰澜 沈家晓 张登荣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553-560,共8页
利用2001—2020年嘉善地区13个监测断面的4项水质指标监测资料,采用水质指数、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析该区域年度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嘉善县近20年水质指数(water quality index,WQI)总体表现为波... 利用2001—2020年嘉善地区13个监测断面的4项水质指标监测资料,采用水质指数、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析该区域年度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嘉善县近20年水质指数(water quality index,WQI)总体表现为波动变化.2001—2013年,WQI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4年开始,WQI呈下降趋势,嘉善县地表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从年际变化来看,氨氮年际变化最大,总磷(TP)次之,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变化最小.嘉善县地表水水质污染的突出特征是氨氮、总磷.年内变化分析结果显示,3月份水质最差,10月份水质最好,WQI春季>冬季>夏季>秋季,且氨氮污染指数最高.空间维度分析结果显示,嘉善县北部水质较好,东南部水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善 水质 时空变化 水质指数 累积距平法
下载PDF
2000—2020年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与水源涵养时空变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许丽婷 刘海红 +1 位作者 黄丽洁 王钰帆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3-325,共13页
基于时空性、生态性和整体性原则,采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以及2020年5期研究数据,利用RSEI模型和InVEST模型评估汾河流域20 a的生态环境质量及水源涵养量的动态变化,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 基于时空性、生态性和整体性原则,采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以及2020年5期研究数据,利用RSEI模型和InVEST模型评估汾河流域20 a的生态环境质量及水源涵养量的动态变化,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RSEI良好级面积增幅较大(23.6%),优级增加了1.9%,主要分布于汾河流域西部和东部地区。(2)2020年水源涵养总量为228.9×10^(8)mm,相比于2000年增加了23×10^(8)mm,主要分布于上游水源地,中下游的中部地区水源涵养量较低。(3)RSEI和水源涵养量二者的正相关性区域面积占78.42%,负相关性区域面积占21.58%,总体呈现出正相关性。汾河流域20 a来生态环境持续变好,良好和优面积逐年增加,差和较差面积逐年下降,中等级呈现波动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源涵养功能持续提高,上游水源地的水源涵养量明显增加,中下游中部地区较低;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与水源涵养正相关性区域面积比例最大,水源涵养能力提高能够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变好,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也能促进当地水源涵养能力的提高;存在21.58%的区域二者关系呈现负相关,主要与二者的主导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水源涵养 时空变化 汾河流域
下载PDF
县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固碳功能关系分析——以云南省梁王山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莫金宵 雷冬梅 +2 位作者 李杰 高丽萍 冉玉菊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4-703,共10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的相关性,为维护小尺度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提供参考。【方法】以云南省梁王山县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格局指数评价法、InVEST碳储量评估模型和灰色关联法,探究...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的相关性,为维护小尺度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提供参考。【方法】以云南省梁王山县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格局指数评价法、InVEST碳储量评估模型和灰色关联法,探究梁王山2000—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与碳储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20年间,耕地减少量最大,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略有提升,类型转移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换为主,建设用地主要来自林地和草地的转入。(2)景观格局总体趋于复杂化与不规则化,破碎化程度增加,异质性相对减弱。其中,建设用地和草地的景观破碎度明显增加,林地斑块的连通性增加,林地最大斑块指数由23.00上升至23.80。(3)总碳储量有所增加,20年间从227055.48 t上升至227840.14 t。碳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高碳储量区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东北部和中部区域。(4)景观蔓延度指数与总碳储量的关联度最高,达0.99。【结论】梁王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景观格局指数与碳储量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林地作为景观的优势斑块,其面积是影响保护区总碳储量值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关联度分析 时空格局 梁王山县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利用GRACE数据研究柴达木盆地区域水储量时空变化及干旱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国林 孙学先 +3 位作者 胡栋 锁旭宏 邵明 曹辰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3年第1期107-112,共6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水储量变化时空分布及其干旱特征,提出一种水储量时空变化及干旱特征分析方法:利用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卫星(GRACE)数据、全球陆面数据同化模型(GLDAS)数据以及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 为了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水储量变化时空分布及其干旱特征,提出一种水储量时空变化及干旱特征分析方法:利用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卫星(GRACE)数据、全球陆面数据同化模型(GLDAS)数据以及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中5个气象站点降水数据,通过500 km高斯滤波和去相关滤波、基于空间约束的区域质量变化估计方法和反距离加权平均法,得到2004—2016年间柴达木盆地水储量变化、相对水储量指数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2004—2016年柴达木盆地水储量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在2004—2006年、2007—2012年和2013—2016年3个时间段内分别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与水文模型GLDAS计算得到的水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空间分布上,除11月之外其余月份均有较为明显的南北差异;在相对水储量指数与SPI对比中,相对水储量指数与SPI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不同于SPI指数,相对水储量指数变化幅度更小,且反映柴达木盆地干旱情况较SPI更为准确;通过GRACE监测到柴达木盆地2004—2007年为极端干旱发生状况比较严重的时间段,2006年出现夏伏旱,2015年2月干旱严重,2009年和2013年个别月份出现干旱,与柴达木盆地实际干旱情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卫星(GRACE) 柴达木盆地 水储量时空变化 相对水储量指数 标准化降水指数 干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