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鲥鱼的驯养与生物学研究Ⅱ.池养鲥鱼的生长特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汉平 钟鸣远 +3 位作者 陈大庆 黄木桂 张邦杰 麦家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91-297,共7页
研究了池养鲥鱼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其生长速度随季节和水温而变化,以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和5月中旬至7月中旬生长较快.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应用VonBertalanffy方程求得体长、体重生长方程L1=518.... 研究了池养鲥鱼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其生长速度随季节和水温而变化,以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和5月中旬至7月中旬生长较快.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应用VonBertalanffy方程求得体长、体重生长方程L1=518.95[1—e(-0.3751(t-0.8763),Wt=2205.5[1-e(-0.3751(t-0.8763)]3,体重生长拐点位于2.8053处,属性成熟拐点.其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曲线能反映生长过程的变化特点.池养鲥鱼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可进行池塘商品化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鲥鱼 池塘 驯养 生长特性 人工养殖
下载PDF
孟加拉鲥、美洲鲥和中国鲥形态学比较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洪孝友 朱新平 +2 位作者 陈昆慈 潘德博 李凯彬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3-206,共4页
观察、解剖107尾孟加拉鲥Tenualosa ilisha、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和中国鲥Tenualosa reevesii,详细记叙了孟加拉鲥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3种鲥鱼的形态差异.三者形态7项可量性状比值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观察、解剖107尾孟加拉鲥Tenualosa ilisha、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和中国鲥Tenualosa reevesii,详细记叙了孟加拉鲥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3种鲥鱼的形态差异.三者形态7项可量性状比值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孟加拉鲥和中国鲥先聚为一类,再和美洲鲥聚为一类,这与它们的分类地位相一致.外观上,孟加拉鲥臀鳍鳍条短,被1层薄鳞覆盖;美洲鲥的纵列鳞数及体长/体高、体长/头长都大于其他2种鲥鱼.可数性状上,第一外鳃弓鳃耙和脊椎骨数目能明显区分3种鲥鱼.孟加拉鲥、中国鲥和美洲鲥的第一外鳃弓鳃耙数分别为181~219+153~224、95~131+170~175和24~31+47~55;脊椎骨数分别为46~48、37~39和55~57.在内部结构上,根据胃的形状、盲囊部的大小、幽门垂的长短和数量、肠道的弯曲数目及相对长度可以准确鉴定这3种鲥鱼.孟加拉鲥肠道最长,中国鲥次之,美洲鲥肠道最短.3种鲥鱼在消化道结构的差异,预示食性已产生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鲥 美洲鲥 中国鲥 形态学
下载PDF
养殖鲥鱼性腺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汉平 魏开金 +2 位作者 姚红 林加敬 麦家柏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14-321,共8页
经激素处理和生态调控的养殖鲥鱼,能完成性腺发育的全过程,其可分为6个时期,卵细胞发育可相应分为6个时相。与其它鱼类不同,细胞中液泡最早出现在胞质的内缘而不是外缘。大、小核仁数随卵母细胞的发育而变化。成熟卵巢成熟系数为... 经激素处理和生态调控的养殖鲥鱼,能完成性腺发育的全过程,其可分为6个时期,卵细胞发育可相应分为6个时相。与其它鱼类不同,细胞中液泡最早出现在胞质的内缘而不是外缘。大、小核仁数随卵母细胞的发育而变化。成熟卵巢成熟系数为854%~1264%。成熟期卵径为6285~8353μm、精子头径为074~155μm。达性成熟的鲥鱼,冬季卵巢为Ⅱ期、精巢为Ⅱ~Ⅲ期。精、卵巢发育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前者5月底开始进入成熟期,后者7月初进入成熟期。初级卵母细胞由Ⅱ时相发育到Ⅳ时相基本上是同步的。第Ⅳ期卵巢卵径的频率仅出现1个高峰。养殖鲥鱼属1年1次产卵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鱼 驯养 性腺发育 成熟 产卵类型
下载PDF
养殖鲥鱼性腺发育的年周期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汉平 魏开金 +3 位作者 姚红 麦家柏 林加敬 熊邦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5-21,共7页
养殖鲥鱼经生态和激素调控,大多数在4、5龄性腺发育成熟,雌鱼最小成熟为4龄,雄鱼为3龄。秋季,完成第一次性成熟并产卵的鲥鱼,卵巢逐步由第Ⅵ期退化至第Ⅱ期。冬季卵巢中老一代卵母细胞基本退化吸收完毕,新生的卵母细胞均处于... 养殖鲥鱼经生态和激素调控,大多数在4、5龄性腺发育成熟,雌鱼最小成熟为4龄,雄鱼为3龄。秋季,完成第一次性成熟并产卵的鲥鱼,卵巢逐步由第Ⅵ期退化至第Ⅱ期。冬季卵巢中老一代卵母细胞基本退化吸收完毕,新生的卵母细胞均处于原生质生长期,卵巢处于第Ⅱ期。春季的 2- 3月,体内开始积累脂肪。后期,新生的卵母细胞开始积累卵黄,4月卵巢处于 Ⅱ-Ⅲ期。夏季卵巢发育迅速,5月份进入第Ⅳ期初,7月中旬大部分卵巢发育至Ⅳ期末甚至Ⅴ期,6月全部达到第Ⅴ期。而精巢6-7月初已全部为第Ⅴ期。因此,精卵巢的发育在繁殖前存在不同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鲥鱼 性腺发育 周期变化
下载PDF
珠江口池塘幼鲥养成亲鱼的生理生态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汉平 魏开金 +2 位作者 林加敬 麦家柏 钟鸣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86-390,共5页
通过对操作前后鲥鱼血清中AP、LDH、sGPT、sGOT和CO2含量的测定分析,初步阐明“缺氧”是导致鲥鱼离水、操作易死和紧张反应强烈的主要原因。进而采用外源药理学和生态学调控方法,克服了鲥鱼在驯养、操作、运输过程中的“紧张综合症”... 通过对操作前后鲥鱼血清中AP、LDH、sGPT、sGOT和CO2含量的测定分析,初步阐明“缺氧”是导致鲥鱼离水、操作易死和紧张反应强烈的主要原因。进而采用外源药理学和生态学调控方法,克服了鲥鱼在驯养、操作、运输过程中的“紧张综合症”。在池塘条件下首次将鲥鱼从幼鱼驯化养成6龄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鲥鱼 驯化 池塘养殖 生理生态学
下载PDF
鲥鱼的驯养与生物学研究Ⅲ.1龄鲥鱼的驯养及其生长规律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汉平 钟鸣远 麦家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6期623-627,共5页
对池塘条件下 1龄鲥鱼不同方式的驯养试验表明 ,1龄鲥鱼生长较快 ,月均体长增加 1 8.1 9mm ,体重增加 2 4 .0 9g ;生长指标随季节和水温而变化 ,以初夏和秋末平均水温 2 9~ 30℃时生长较快 ;生长与池塘浮游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1龄鲥鱼... 对池塘条件下 1龄鲥鱼不同方式的驯养试验表明 ,1龄鲥鱼生长较快 ,月均体长增加 1 8.1 9mm ,体重增加 2 4 .0 9g ;生长指标随季节和水温而变化 ,以初夏和秋末平均水温 2 9~ 30℃时生长较快 ;生长与池塘浮游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1龄鲥鱼经 8个月套养 ,体重平均达 496.3g ;以施肥和投饲为主的精养试验 ,产量分别达 1 1 70和 1 0 87.5kg·hm- 2 ,个体均重达 2 0 3.3和 2 0 1 .3g .试验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鲥鱼 驯养 生物学 生长规律
下载PDF
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XF-6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鲥鱼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阎华 王会 +4 位作者 于博 黄升谋 李云捷 吴进菊 李玉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2-868,共7页
【目的】本文研究了湖北省武汉市一些养殖场鲥鱼发病原因以及致病菌对其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划线培养方法对染病鲥鱼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从其肝脏中分离得到病原菌XF-6,经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用多... 【目的】本文研究了湖北省武汉市一些养殖场鲥鱼发病原因以及致病菌对其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划线培养方法对染病鲥鱼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从其肝脏中分离得到病原菌XF-6,经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用多重PCR方法确认嗜水气单胞菌XF-6属于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含有气溶素基因(aer A)和溶血素基因(ahh1)。同时研究了嗜水气单胞菌XF-6侵染对鲥鱼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XF-6,在侵染后不同时间点采集鲥鱼的血液和肝脏,分别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和ICP-AES法检测血清和肝脏铁浓度,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铁调素基因(hepc)、白细胞介素基因(il-6)、JAK3/STAT3信号通路的酪氨酸激酶3基因(jak3)、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基因(stat3)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侵染嗜水气单胞菌XF-6后,鲥鱼血清中铁浓度明显降低,在12、24、48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中总铁结合力有所上升,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肝脏中铁浓度相对于对照组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但仍有升高。肝脏中hepc基因的表达量在6、12、24 h时显著上升;肝脏中il-6基因的表达量在12、24、48 h时显著上升、肝脏中jak3基因的表达量在12、24 h时显著上升,肝脏中stat3基因的表达量在6、12、24 h时显著上升。这4种基因表达量随后有所下降,但各时间点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结论】鲥鱼机体通过调节铁调素基因(hepc)、白细胞介素基因(il-6)、JAK3/STAT3信号通路的酪氨酸激酶3基因(jak3)、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基因(stat3)等铁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降低自身游离铁浓度和增加储存铁浓度来应对病原菌的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鲥鱼 hepc基因 jak3基因 IL-6基因
下载PDF
池养鲥鱼全人工繁殖的机理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汉平 林加敬 +2 位作者 魏开金 麦家柏 姚红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0-37,共8页
本研究首次成功地在盐度0.5~12的咸淡水池塘中驯养鲥幼鱼至6龄,并提出池养鲥鱼全人工繁殖机理。采用外源内分泌药理学和生态学的方法刺激鲥鱼早春脂肪积累和血清中的17β-E2的合成与分泌,启动性腺发育和诱导成熟,4、5... 本研究首次成功地在盐度0.5~12的咸淡水池塘中驯养鲥幼鱼至6龄,并提出池养鲥鱼全人工繁殖机理。采用外源内分泌药理学和生态学的方法刺激鲥鱼早春脂肪积累和血清中的17β-E2的合成与分泌,启动性腺发育和诱导成熟,4、5、6龄雌鱼的成熟率分别达83.3%、87.5%和100%;在催产过程中采用神经介质抑制剂和可的松对抗剂,克服池养鲥鱼排卵机制障碍和产卵前紧张反应的副效应,获得约80000粒的受精卵,受精率约75%,从而突破了池养鲥鱼不育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鱼 池塘养鱼 人工繁殖 生殖机理
下载PDF
鲥鱼的养生保健价值探讨
9
作者 刘纯 刘慧 +6 位作者 张欢 白晗 范雪迎 梁媛 崔超 巩江 倪士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3期5733-5734,共2页
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鲥鱼的种属、成分、养生价值,食用注意事项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全民养生保健提供科学资料。
关键词 鲥鱼 成分 养生价值
下载PDF
从鲥鱼洄游路径的分析探讨美洲鲥养殖的温度管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雪笛 孟涵 +4 位作者 金也舟 曲梦杰 郑玉红 傅力 刘青华 《河北渔业》 2020年第3期42-49,共8页
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比较中华鲥(Tenualosa reevesii)和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两种鲥鱼洄游路径中对温度的适应性特征,结合笔者多年来在美洲鲥养殖及技术研发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美洲鲥在繁殖、育苗和养殖阶段的温度适应性变异现象,提... 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比较中华鲥(Tenualosa reevesii)和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两种鲥鱼洄游路径中对温度的适应性特征,结合笔者多年来在美洲鲥养殖及技术研发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美洲鲥在繁殖、育苗和养殖阶段的温度适应性变异现象,提出适合美洲鲥养殖的温度和水质管理方案,以期降低高温缺氧综合症(thermal hypoxemia)和低温水霉病引发的养殖风险,促进其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鲥(tenualosa reevesii) 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 洄游特征 温度适应性 养殖温度管理
下载PDF
以鲥为瘟:古代长江鲥鱼的污名化
11
作者 姜明辉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5-161,共7页
鲥鱼在明清一些著作中被称为瘟鱼。历来关于瘟鱼的解释主要围绕鲥鱼本身来阐发,但这些观点不能很好地解释鲥鱼为何会在江西、两湖以及四川一带被称作瘟鱼,而在盛产鲥鱼的江东却没有这种指称。明人的“瘟鱼”观点源自唐人孟诜“发疳、痼... 鲥鱼在明清一些著作中被称为瘟鱼。历来关于瘟鱼的解释主要围绕鲥鱼本身来阐发,但这些观点不能很好地解释鲥鱼为何会在江西、两湖以及四川一带被称作瘟鱼,而在盛产鲥鱼的江东却没有这种指称。明人的“瘟鱼”观点源自唐人孟诜“发疳、痼”的说法,李时珍所说的蜀地瘟鱼并不是鲥鱼。一些清人认为瘟鱼并非来自鲥鱼本身。《见闻录》中记载了一个鲥鱼被虚构成瘟鱼的故事,揭示出瘟鱼是后人将瘟疫附会到鲥鱼身上的结果。显然,鲥鱼在特定地点被称为瘟鱼,是鲥鱼与地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鲥鱼 瘟鱼 发疳痼 污名化
下载PDF
鲥鱼、太湖新银鱼和大银鱼18S rRNA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际峰 汪承润 +1 位作者 王顺昌 王春花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2,共6页
本文利用多对引物,扩增并测定出鲥鱼、太湖新银鱼和大银鱼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其长度均为1206bp,其中太湖新银鱼与大银鱼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将3种经济鱼类与GenBank中10种脊椎动物及头索动物文昌鱼的18S rRNA基因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本文利用多对引物,扩增并测定出鲥鱼、太湖新银鱼和大银鱼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其长度均为1206bp,其中太湖新银鱼与大银鱼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将3种经济鱼类与GenBank中10种脊椎动物及头索动物文昌鱼的18S rRNA基因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计算出序列碱基组成、序列间差异百分比和转换/颠换数值.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利用NJ法、ML法和BI法3种聚类方法,以文昌鱼为外群,构建13种脊椎动物的分子系统树,3种方法获得拓扑学结构一致的系统树.系统树包括3大支,一支为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共6个物种,一支为两栖类的2个物种,另一支为5种硬骨鱼类.结果表明:鸟类与哺乳类亲缘关系较近,而胡瓜鱼目与鲑形目亲缘关系近于鲱形目.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脊椎动物18S rRNA基因的序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鲥鱼 太湖新银鱼 大银鱼 18S rRNA基闲 系统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