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distribution modeling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for the uplifted mountain terrain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Yan-xia DING Kun +1 位作者 LI Mao-biao ZHOU Ru-li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11期2270-2283,共14页
Local temperature changes in mountain area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uplifted mountain terrains. Understanding how temperature increase with mountain terrain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accurately modeling ... Local temperature changes in mountain area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uplifted mountain terrains. Understanding how temperature increase with mountain terrain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accurately model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The study, after minimizing the effect of elevation and latitude, quantitatively simulated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the uplifted mountain terrains, described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rming areas with different magnitudes, and identified the correlated indices of mountain bodies for warming. Selecting Yunnan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 as the study area, we simulated the warming field on a baseline surface at the average elevation of 2000 m and average latitude of 24.96°.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warming magnitudes in different local areas varied with the change in the spatial locations, and the warming process concentrated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Throughout the entire study area, the warming field presented a general pattern of three terraces from the regions of high mountains to middle mountains and then low mountains. The areasof high warming magnitude mainly surrounded large mountain bodies and were distributed on the upper part. The areas of low warming magnitude clustered in the valleys and basins of the middle mountain region, mostly on the lower part of the large mountain bodies and its branches. The areas with zero warming magnitude occurred in the low mountains and broad valleys, which were distributed largely on the lower parts of the middle mountains and in most of the valleys. Quantified sampling analysis demonstrated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warming magnitudes in uplifted mountain terrains and the volume index of the mountain body, as well as elevation difference, with the coefficients corresponding to 0.82 and 0.91,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ifted MOUNTAIN terrains Temperature INCREASE BASELINE surface Highwarming MAGNITUDE Remote sensing retrieval
下载PDF
Mesoscale Modeling Study of Severe Convection over Complex Terrain 被引量:2
2
作者 Ying ZHANG Zhiyong MENG +2 位作者 Peijun ZHU Tao SU Guoqing ZHA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1259-1270,共12页
Short squall lines that occurred over Lishui, southwester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on 5 July 2012,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WRF model based on 1°× 1° gridded NCEP 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 ... Short squall lines that occurred over Lishui, southwester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on 5 July 2012,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WRF model based on 1°× 1° gridded NCEP 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 data. The results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particularly satisfactory in the simulated radar echo, which realistically reproduced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vective cells during the period of severe convection. The initiation of this severe convective case wa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uplift effect of mesoscale mountains, topographic convergence, sufficient water vapor, and enhanced low-level southeasterly wind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An obvious wind velocity gradient occurred between the Donggong Mountains and the southeast coastline, which easily enabled wind convergence on the windward slope of the Donggong Mountains; both strong mid–low-level southwesterly wind and low-level southeasterly wind enhanced vertical shear over the mountains to form instability; and a vertical coupling relation between the divergence on the upper-left side of the Donggong Mountains and the convergence on the lower-left side caused the convection to develop rapidly. The convergence centers of surface streams occurred over the mountain terrain and updrafts easily broke through the lifting condensation level(LCL) because of the strong wind convergence and topographic lift, which led to water vapor condensation above the LCL and the generation of the initial convective cloud. The centers of surface convergence continually created new convective cells that moved with the southwest wind and combined along the Donggong Mountains, eventually forming a short squall line that caused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ctive convection divergence mesoscale mountains instability southwestern terrain moved uplift
下载PDF
一次突发性暴雨的机理分析及短期预报思考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楠 杨晓君 +2 位作者 邱晓滨 刘一玮 杨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8-131,共14页
2015年9月4日白天,天津出现突发性暴雨过程,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偏南气流与高压底部东北风相遇,在蓟州山区以南形成辐合,触发雷暴发展;雷暴形成后,回波形成"后向传播"机制,配合中低空的南风脉动,在... 2015年9月4日白天,天津出现突发性暴雨过程,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偏南气流与高压底部东北风相遇,在蓟州山区以南形成辐合,触发雷暴发展;雷暴形成后,回波形成"后向传播"机制,配合中低空的南风脉动,在天津北部形成南北向的"列车效应",导致北部强降水的发生;上游的高空槽降水在近地面形成冷池,其向东辐散气流与偏东风相遇,在降水区下游触发新的雷暴,使得雨带快速东移,且当辐散气流与偏东风相遇后,出现小尺度辐合性气旋式环流,导致下游强降水增幅;当高空槽降水云团主体移过城区后,在γ中尺度辐合流场作用下,触发小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影响天津城区再次出现强降水。在短期预报过程中,预报员在大尺度模式环境场分析的基础上,对于中尺度模式仅参考了其降水预报,而忽略了对中尺度环境场的分析,分析表明,虽然中尺度模式对此次过程的降水时段预报存在偏差,但其中尺度环境场预报,可以为此次暴雨过程在短期时效内(24h)的预报订正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暴雨 地形抬升 列车效应 小尺度气旋 前向传播 中尺度环境场 短期预报
下载PDF
鲁西金矿成矿组分的聚集与演化 被引量:8
4
作者 陈永清 赵鹏大 刘红光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1-48,共8页
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 ,以统计分析为主要手段 ,通过对鲁西隆起区太古宙地层、中生代岩体以及不同时代金矿床化学组成的研究 ,探索了成矿组分的可能来源、演化和聚集趋势 ,提出了矿源层 (岩 )中元素成矿活度的概念及定量计算方法 .研究表... 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 ,以统计分析为主要手段 ,通过对鲁西隆起区太古宙地层、中生代岩体以及不同时代金矿床化学组成的研究 ,探索了成矿组分的可能来源、演化和聚集趋势 ,提出了矿源层 (岩 )中元素成矿活度的概念及定量计算方法 .研究表明 :(1)在鲁西隆起区 ,金的初始矿源是太古宙绿岩带 ,金在其中具有双成分分布 ;(2 )从太古宙至中生代 ,虽然成矿时代不同 ,成矿作用各异 ,但各类金矿床在成矿组分上对含矿建造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3)含矿建造中成矿组分超量点群与其背景点群的比例以及超量点群中成矿组分的平均质量分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后生热液矿床的成矿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建造 元素成矿活度 成矿轨迹 金矿床 成矿预测 成矿组分
下载PDF
云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起源的探讨 被引量:12
5
作者 朱华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15-723,共9页
云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于海拔1800~3400 m的山地,这类常绿阔叶林在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且植物区系组成与热带植物区系有古老的渊源。该文以研究得比较深入的哀牢山中山湿性... 云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于海拔1800~3400 m的山地,这类常绿阔叶林在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且植物区系组成与热带植物区系有古老的渊源。该文以研究得比较深入的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例,对其植物区系与其气候条件的不协调进行剖析。哀牢山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记录了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在植物区系科的地理成分上,无论是含种数多的科,还是所有科的分布区类型,都是以热带分布科为主,体现了它的远古热带起源背景。在该种子植物区系中,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47.75%,热带分布种占总种数的33.45%,在近代演化上仍体现出明显的热带亲缘特征。按照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地区的暖温带-温带气候条件,它相当于中国东部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在中国东部地区类似气候条件的地带性植被的植物区系中,热带分布属通常只占总属数的25%~27%,云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与所在地的温带气候明显不协调。对这种现象的解释,笔者认为结合哀牢山地区曾经是低海拔夷平面,在第四纪以来才迅速抬升形成的地质历史,可能这里曾经在第四纪以前的热带-亚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和常绿阔叶林随着地形的迅速抬升,逐渐适应了因海拔上升而形成的温带气候,成为在云南高海拔山地存在的所谓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其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热带-亚热带性质及常绿阔叶生态外貌并未因气候改变而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温带气候 地形抬升 云南
下载PDF
定量研究雅安地形坡向坡度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周学云 高文良 +2 位作者 吴亚平 钱正迪 邱双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2-335,共14页
利用四川省雅安市30m分辨率基础高程数据,提取栅格的坡向和坡度参数,将雅安307个区域自动站在2017年汛期(6—9月)共50次的降水天气个例,分为16次大尺度降水和34次中小尺度降水,使用对应时次的欧洲中心细网格0.25°×0.25°... 利用四川省雅安市30m分辨率基础高程数据,提取栅格的坡向和坡度参数,将雅安307个区域自动站在2017年汛期(6—9月)共50次的降水天气个例,分为16次大尺度降水和34次中小尺度降水,使用对应时次的欧洲中心细网格0.25°×0.25°再分析风场资料,根据不同的站点地形高度将风场合成平均风场,和各站点地形的坡向和坡度计算出其动力抬升作用,同时使用当天日照和天文太阳辐射值来计算地形的热力抬升作用,与对应降水过程的降水分布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根据回归的标准系数的大小确定各自变量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中小尺度降水中,地形的热力抬升作用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海拔高度,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在三者中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最小;(2)在大尺度降水中刚好相反,地形的动力抬升对降水的分布影响作用最大,海拔次之,热力抬升作用在三者中影响作用最小;(3)日降水量最大值的站点海拔高度基本位于1000m左右,与抬升凝结高度对应较好;(4)从长期的统计来看,地形的动力作用和地表的植被情况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最大。在实际预报工作用,根据不同的降水类型,关注不同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于判断降水分布大值区的位置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向坡度 地形动力抬升 地形热力抬升 降水分布
下载PDF
崇礼赛区地形影响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禧亮 武姗姗 +2 位作者 陈子健 杨玥 张晓瑞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30,共4页
利用崇礼赛区4个气象观测站点地面气象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赛区地形资料等,分析了赛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崇礼赛区降水的天气类型有低涡型、低槽冷锋型和西北气流型;降水次数、总降水量、降水增加率和... 利用崇礼赛区4个气象观测站点地面气象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赛区地形资料等,分析了赛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崇礼赛区降水的天气类型有低涡型、低槽冷锋型和西北气流型;降水次数、总降水量、降水增加率和小时最大降水量均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西北气流型降水地形抬升能力最强为23.9%,低涡型降水量地形抬升能力最弱为6.5%;云顶3号站在低涡型和西北气流型中地形抬升能力强于越野3号站,西南气流型两者相近;地形抬升降水量云顶3号站均大于越野3号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礼赛区 地形 降水 地形抬升
下载PDF
新疆榆树沟麻粒岩-橄榄岩地体:南天山北缘出露地表的古生代大陆壳-幔过渡带 被引量:4
8
作者 嵇少丞 王茜 +5 位作者 邵同宾 孙圣思 李阿伟 道林克祯 近藤洋裕 李建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3-494,共22页
对于大陆造山带内部的超基性岩体,除了蛇绿岩成因之外还有其他或许更为合理的解释。例如,位于新疆托克逊库米什地区南天山北缘的榆树沟麻粒岩和橄榄岩分别代表早古生代时塔里木板块北部大陆地壳莫霍面附近的下地壳底部与上地幔顶部的岩... 对于大陆造山带内部的超基性岩体,除了蛇绿岩成因之外还有其他或许更为合理的解释。例如,位于新疆托克逊库米什地区南天山北缘的榆树沟麻粒岩和橄榄岩分别代表早古生代时塔里木板块北部大陆地壳莫霍面附近的下地壳底部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由于应变的局部化,被剪切分割成两个透镜状冲断岩片,顺着切割整个地壳直达上地幔顶部的韧性剪切带被挤出,最终呈固态挤侵到中地壳内绿片岩-低角闪岩相的变沉积岩(构造片岩、长英质糜棱岩)之中。最后,两个构造透镜体被剪切叠合到一起。榆树沟麻粒岩-橄榄岩地体为研究塔里木板块北部大陆地壳古莫霍面及其附近的岩石流变学与地球物理性质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研究基地,因为大陆古莫霍面很少直接出露地表。榆树沟麻粒岩-橄榄岩组合的地体的大地构造意义与蛇绿岩所代表的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莫霍面 壳-幔过渡带 构造挤出体 麻粒岩-橄榄岩地体 新疆榆树沟 天山
下载PDF
斜坡地形输电线路原状土基础抗拔的稳定性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仰君 余坤 路亚妮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8-142,共5页
采用剪切法及滑移线场理论,假定斜坡地形条件下掏挖原状土基础土体破裂面为对数螺旋面,推导出在斜坡地形条件下土体极限抗拔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与现有的平地条件下基础抗拔力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证明简化公式的合理性.运用简化理论公... 采用剪切法及滑移线场理论,假定斜坡地形条件下掏挖原状土基础土体破裂面为对数螺旋面,推导出在斜坡地形条件下土体极限抗拔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与现有的平地条件下基础抗拔力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证明简化公式的合理性.运用简化理论公式分析,定义土体破裂面扩展影响系数,得知随着斜坡倾角β的增加,基础两侧土体的抗拔承载力降低,高坡侧土体破裂面向桩身方向移动,低坡侧土体破裂面向桩身外侧移动.随着基础埋深的增加,抗拔承载力显著提高,基础两侧土抗力的不均衡性并没有显著改善.倾角β在0°~20°时,基础两侧土抗力均衡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移线场理论 斜坡地形 影响系数 极限抗拔承载力
下载PDF
诱发云南麻栗坡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兴欣 王郦 冯德花 《气象科技进展》 2021年第2期181-187,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TBB(相当黑体亮温)资料、雷达资料分析2018年9月2日麻栗坡猛硐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猛硐位于100 hPa热带东风急流入口区右侧,500 hPa上位于两高压...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TBB(相当黑体亮温)资料、雷达资料分析2018年9月2日麻栗坡猛硐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猛硐位于100 hPa热带东风急流入口区右侧,500 hPa上位于两高压之间的相对低压区,在700 hPa风场上,猛硐附近存在风向辐合切变,高低层系统的配置为此次大暴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流条件;猛硐上空存在大量水汽辐合流入,上升气流强大且深厚,整层大气层结对流不稳定,因此极易引起暴雨的发生和发展;强降水时段与强雷达回波对应关系较好,ET(回波顶高)和TBB资料都显示猛硐位于两个对流云团的结合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较强的辐合,配合有利地形抬升作用导致局地强降水;山高沟深以及土质疏松的地形地貌特点,也是导致本次特大泥石流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山洪泥石流 热带东风急流 对流不稳定层结 地形抬升
下载PDF
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微地形风场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永胜 丁杰华 黄传华 《电力勘测设计》 2018年第11期17-20,36,共5页
大风通过微地形区域时,风速和风向均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对送电线路的安全造成影响。微地形风速修正系数的确定向来是难题,修正系数偏小会造成断线、倒塔等事故,偏大不利于线路的经济性。本文选取典型微地形中的抬升地形,使用风洞试验和... 大风通过微地形区域时,风速和风向均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对送电线路的安全造成影响。微地形风速修正系数的确定向来是难题,修正系数偏小会造成断线、倒塔等事故,偏大不利于线路的经济性。本文选取典型微地形中的抬升地形,使用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分析风速变化规律,比较两种方法模拟结果的异同,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试验 数值模拟 抬升地形 风场
下载PDF
2017年8月4日一次局地强对流过程成因分析
12
作者 王选嵩 王培 +1 位作者 姚鹏程 张新贝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7期100-103,117,共5页
2017年8月4日16:00~18:00,荆门市出现局地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当地出现城市内涝,造成人民财产损失。通过综合分析该次天气过程可知:前期受台风外围云系影响,湖北西部低层高温高湿,暖湿空气近乎饱和,不稳定能量持续聚集,... 2017年8月4日16:00~18:00,荆门市出现局地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当地出现城市内涝,造成人民财产损失。通过综合分析该次天气过程可知:前期受台风外围云系影响,湖北西部低层高温高湿,暖湿空气近乎饱和,不稳定能量持续聚集,同时叠加高层冷空气,使不稳定能量进一步发展加强,由于干冷空气的侵入,在荆门形成局地强对流天气;荆门地区出现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地形抬升触发中尺度单体形成,导致强对流的发生;阵风锋激发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并在其左侧不断产生新的对流云团,新生云团迅速发展,造成了强达75.9 mm/h的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短时强降水 雷暴大风 地形抬升
下载PDF
输电线路斜坡地形原状土上拔基础设计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学英 叶琰 《科技与创新》 2014年第5期37-38,共2页
通过公式和算例对斜坡地形影响原状土上拔基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三种有效提高原状土极限抗拔承载力的方法,以供今后相关方面的设计参考。
关键词 斜坡地形 原状土上拔基础 抗拔承载力 设计分析
下载PDF
云南省地形隆起高度与切割深度分析
14
作者 肖丽琼 周汝良 +1 位作者 龙晓敏 田园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目的]绝对海拔难以表达真实的地形隆起、沟谷切割或盆地塌陷程度,定义和量化地形隆起高度与切割深度对于多种山地地貌等地学现象的刻画与研究都具有支持作用。[方法]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并以云南省为研究区,提出一种地形隆起与切割程... [目的]绝对海拔难以表达真实的地形隆起、沟谷切割或盆地塌陷程度,定义和量化地形隆起高度与切割深度对于多种山地地貌等地学现象的刻画与研究都具有支持作用。[方法]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并以云南省为研究区,提出一种地形隆起与切割程度的指标构建方法。该方法以地理栅格地图代数为单元,利用小流域分割山地区域并选取每个流域的平均海拔为样本点构建地表平均趋势面,并以该趋势面为起算点。[结果]1)地形隆起高度与切割深度能很好地表达大型地貌的隆起与切割变化,更能表征山体特征,体现大地域间的山体构造差异。2)云南省地形隆起高度与切割深度取值主要集中于-500~500 m;它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平均海拔变化规律相似,均呈倒“U”型分布。3)云南省的低海拔区地形隆起高度与切割深度为-157~599 m;中海拔区东部地形隆起高度多小于252 m而切割深度的绝对值多小于439 m,西部地形隆起高度为252~<579 m而切割深度为-439~<-157 m;高海拔区地形隆起高度为579~<1 807 m而切割深度为-1 332~<-439 m;极高海拔区地形隆起高度为1 807 m。4)云南省的地形隆起高度与切割深度在纬向上整体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下降的趋势,在经向上则从北到南呈下降的趋势。[结论]地形隆起高度与切割深度指标的构建弥补了现有地学指标无法刻画山体向上隆起、沟谷向下切割特征的不足之处,更能反映大倾斜面即大地域间的山体构造状况,并为多种地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起与切割 地形趋势面 应用研究 剖面分析 云南省
原文传递
输电线路斜坡地形原状土基础抗拔计算理论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鲁先龙 程永锋 乾增珍 《电力建设》 2009年第2期11-13,共3页
斜坡地形原状土基础抗拔稳定计算是输电线路工程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根据杆塔基础所处的位置不同,山区斜坡地形输电线路基础分为斜坡基础和临坡基础2类。基于平地条件原状土基础抗拔承载力理论,推导出斜坡基础有效抗拔深度及... 斜坡地形原状土基础抗拔稳定计算是输电线路工程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根据杆塔基础所处的位置不同,山区斜坡地形输电线路基础分为斜坡基础和临坡基础2类。基于平地条件原状土基础抗拔承载力理论,推导出斜坡基础有效抗拔深度及抗拔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提出临坡基础抗拔土体破坏模式及其判定准则。研究成果为输电线路斜坡地形原状土基础抗拔承载力计算提供了一种理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斜坡地形 原状土基础 有效抗拔深度 最小边坡保护距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