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坳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及成因——以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青山口组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孟庆涛 胡菲 +2 位作者 刘招君 孙平昌 柳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7,共18页
页岩油是目前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及成因分析是页岩油“源储”特征研究及“甜点”预测的有效途径。松辽盆地青山口组细粒沉积广泛发育,是页岩油富集的有效层段。本文通过岩性、矿物成分、有机质丰度与沉积构... 页岩油是目前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及成因分析是页岩油“源储”特征研究及“甜点”预测的有效途径。松辽盆地青山口组细粒沉积广泛发育,是页岩油富集的有效层段。本文通过岩性、矿物成分、有机质丰度与沉积构造4个参数,将松辽盆地青山口组细粒沉积岩划分为6种岩相:高有机质泥纹层黏土质页岩(A)、中高有机质含细粉砂纹层长英质页岩(B)、中低有机质含粗粉砂纹层长英质页岩(C)、低有机质层状粉砂岩(D)、低有机质层状介形虫灰岩(E)和低有机质层状白云岩(F)。进一步从水动力学与有机质富集方面探讨了不同岩相类型的成因,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具体为:在风暴浪基面之下的静水、咸水环境、高湖泊生产力背景中,浮游藻类与黏土絮状物均匀悬浮沉降,形成贫富有机质黏土质纹层,沉积A岩相;在正常浪基面之下的相对静水(浪基面附近局部动荡)、半咸水环境、高湖泊生产力背景中,三角洲径流与洪流带来的细粉砂颗粒继续向湖盆中央搬运,经均匀悬浮沉降形成长英质纹层,间歇期悬浮沉降形成黏土质纹层,形成B岩相;正常浪基面之下,洪水携带粉砂级颗粒,顺着水下分流河道搬运至外前缘,以稳定性浊流的形式进入前三角洲,随流速逐渐降低,分异形成粗粉砂—细粉砂纹层,间歇期悬浮沉降形成黏土质纹层,形成C岩相;正常浪基面之下,三角洲前缘早期沉积物在阵发性浊流的作用下,滑塌至较深水区,形成D和E岩相;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在相对干燥的气候背景下的咸水环境中,形成F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坳陷湖盆 细粒沉积 岩相 成因模式 页岩油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
下载PDF
页岩基质孔隙油微观赋存及可动性定量表征——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为例
2
作者 李俊乾 宋兆京 +2 位作者 王民 张鹏飞 蔡建超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页岩基质孔隙油微观赋存特征及可动性是制约陆相页岩油高效开采的关键要素。本文针对页岩基质孔隙内不同相态油的含量、比例、分布及可动性开展定量化表征研究,从理论上提出了页岩油吸附量、游离量、可动量评价模型以及吸附油占比评价模... 页岩基质孔隙油微观赋存特征及可动性是制约陆相页岩油高效开采的关键要素。本文针对页岩基质孔隙内不同相态油的含量、比例、分布及可动性开展定量化表征研究,从理论上提出了页岩油吸附量、游离量、可动量评价模型以及吸附油占比评价模型(即吸附比例方程),建立了基于饱和—离心—核磁共振联合实验的孔隙油微观赋存及可动性评价方法。上述模型与方法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中进行了应用,揭示了实验条件(20℃、常压)下页岩基质孔隙中轻质油(正十二烷)微观赋存与可动性特征。结果显示:(1)富有机质页岩吸附油、游离油含量普遍大于含有机质页岩,吸/游比主体介于1~2,不同类型页岩中吸附油、游离油赋存空间具有差异性。(2)富有机质页岩吸附油平均密度(0.8331 g/cm^(3))略大于含有机质页岩(0.8067 g/cm^(3)),富有机质页岩吸附油平均厚度(1.7475 nm)约为含有机质页岩(0.5734 nm)的3倍,富有机质页岩具有更强的油—岩相互作用。(3)游离油赋存孔隙直径下限(d_(min))数值上等于吸附油平均厚度与孔隙形状因子的乘积,富有机质页岩d_(min)介于3.5~10.5 nm,开始主要富集游离油的孔隙直径约为100 nm;含有机质页岩d_(min)介于1.1~3.4 nm,开始主要富集游离油的孔隙直径约为30 nm。(4)富有机质页岩孔隙油可动性相对更好,其可动性指数(平均6.24 mg·g^(-1)·MPa^(-1))高于含有机质页岩(平均5.20 mg·g^(-1)·MPa^(-1)),孔隙油吸/游比约为1.5时具有较好可动性。(5)以油—岩相互作用为纽带,构建了页岩含油性、储集性及页岩油可动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并数学描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寻找优质页岩油储层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孔隙油 微观赋存 可动性 定量表征 东营凹陷
下载PDF
Anisotropic dispersion mechanism of inter-salt shale oil reservoir in terrestrial saline lake sediments using cross-band experiments
3
作者 Zengjia XIAO Jianguo ZHAO +7 位作者 Qingliang ZHONG Fang OUYANG Xinze LIU Bohong YAN Zhi LI Ming MA Bin WANG Xiaoqiong W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603-1621,共19页
The rock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elastic anisotropy of terrestrial shale oil reservoirs are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such as lithology,structure,pores,fractures,and fluids.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dynamic and st... The rock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elastic anisotropy of terrestrial shale oil reservoirs are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such as lithology,structure,pores,fractures,and fluids.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dynamic and static elastic properties can provide important mechanism analysis for the prediction of ge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sweet spots” in shale reservoirs.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on the measurement of stat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hale,but the experiments on dynamic crossband elastic anisotropy of terrestrial shale have not yet been conducted thoroughly.Therefore,we report the anisotropic dispersion mechanism of favorable lithofacies(lamellar dolomitic shale,wi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bedding) in the inter-salt shale oil reservoir of the Qianjiang Formation fo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and fluid saturation conditions.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by the cross-band rock physics measurement technology that comprised low-frequency stress-strain measurements and a high-frequency ultrasonic test.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1) The elastic property dispersion of the terrestrial shale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marine shale due to the high viscosity of the medium oil in the terrestrial shale.The lamellar structures and interbedded fractures we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determined the strong anisotropy of the terrestrial shale.(2) The dispersion of elastic properties from low to high frequencies in a partial oil saturation state ranged from strong to weak;the wave-induced fluid flow or intrinsic dissipation of viscoelastic inclusions may be the dominant mechanisms that caused the seismic dispersion.(3) The elastic parameters measured in the direction vertical to the bedding plane had stronger dispersion and pressure sensitivity than those measured in the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bedding plane,and the anisotropy and pressure sensitivity at seismic frequenc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at the ultrasonic frequencies.(4) Fluid filling reduced the pressure sensitivity of the elastic parameters along the direction vertical to the bedding plane,whereas the opposite trend was observed along the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bedding plane.(5) The anisotropic Gassmann theory could explain the P-wave velocity well at an extremely low frequency,but the prediction of S-and P-wave velocities at a relatively high frequency remained insufficient.Overall,our study can serve as a reliable mechanism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frequency-dependent properties of azimuthal anisotropy,and provide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seismic prediction of “sweet spots” in shale oil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shale oil reservoir Rock physics Cross-band experiment Anisotropic dispersion Pressure sensitivity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青一段陆相页岩地球化学和沉积环境特征
4
作者 赵晨旭 李忠诚 +4 位作者 郭世超 鲍志东 魏兆胜 李磊 王海龙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61,共7页
针对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青一段陆相页岩地球化学和沉积环境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系统开展有机地球化学、分子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实验,明确研究区陆相页岩生烃潜力,探讨沉积环境特征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青一段陆... 针对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青一段陆相页岩地球化学和沉积环境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系统开展有机地球化学、分子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实验,明确研究区陆相页岩生烃潜力,探讨沉积环境特征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青一段陆相页岩富含有机质,TOC平均为1.71%,氯仿沥青“A”平均为0.52%,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有机质热演化处于成熟阶段,热解参数T_(max)平均为447℃,R_(o)平均为1.06%;C 27-C 29规则甾烷指示页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兼具部分高等植物输入,微量元素比值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指示古生产力水平较高,页岩来源于咸水-微咸水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氯仿沥青“A”与P/Ti、Sr/Ba之比具有正相关关系,表明古生产力和保存条件共同控制页岩有机质富集。按照TOC>2.00%、S 1>1 mg/g的页岩油“甜点”评价标准,确定有利区面积为5000 km^(2),体积法计算页岩油地质储量为54.7×10^(8)t。研究结果对松辽盆地南部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陆相页岩油 青一段 长岭断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规模效益建产探索与实践
5
作者 姜文亚 于浩阳 +5 位作者 陈长伟 宋舜尧 高莉津 王晓东 刘广华 冯建园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年第11期249-252,共4页
陆相页岩油构造复杂,甜点分布不均,水平段打长难度大,单井产量低,开发效益较差等现实情况,已对企业效益、国家能源安全构成挑战。因此,如何实现陆相页岩油效益建产,促进油田企业降本增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成为本研究的重点。研究以大港... 陆相页岩油构造复杂,甜点分布不均,水平段打长难度大,单井产量低,开发效益较差等现实情况,已对企业效益、国家能源安全构成挑战。因此,如何实现陆相页岩油效益建产,促进油田企业降本增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成为本研究的重点。研究以大港沧东凹陷孔二段效益开发为例,总结陆相页岩油规模效益建产探索与实践中的问题,形成了资源评价、甜点分布、水平段钻井压裂以及组织模式优化等现实做法。该成果使沧东凹陷孔二段陆相页岩油为有效实现规模效益开发,有力推进规模建产目标完成提供支撑,为同类油藏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沧东凹陷 规模效益开发
下载PDF
陆相咸化湖盆页岩油甜点孔隙特征与成因——以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金 王剑 +4 位作者 马啸 谭静强 刘淼 郑雨 曹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4-878,共15页
陆相咸化湖盆页岩油甜点孔隙特征与形成机制复杂,是陆相页岩油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综合应用岩石薄片观测、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氮气吸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碳-氧同位素分析和成岩反演... 陆相咸化湖盆页岩油甜点孔隙特征与形成机制复杂,是陆相页岩油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综合应用岩石薄片观测、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氮气吸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碳-氧同位素分析和成岩反演等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芦草沟组为例的陆相咸化湖盆页岩油甜点段矿物组成以长英质碎屑矿物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黏土矿物含量较低,成分成熟度低,属于湖相混积岩。甜点孔隙以微—纳米孔为主,类型丰富,半径大于1μm的孔隙主要为粒间溶蚀扩大孔与粒内溶孔,100 nm~1μm主要为晶间孔,小于100 nm主要为黏土级碎屑颗粒粒间孔。沉积微相是控制甜点孔隙发育的关键,特别是滩坝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原生孔隙发育,且抗压实能力强,粒间孔保存较好;溶蚀作用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改善了储层物性;含铁白云石胶结总体上降低了孔隙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储层刚性,有利于部分孔隙保存。陆相咸化湖盆页岩油甜点孔隙演化呈现快速压实减孔、酸性溶蚀增孔和含铁白云石胶结减孔“三段式”特征,相互之间的匹配关系是控制孔隙发育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微—纳米孔隙 孔隙成因 芦草沟组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压裂十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7
7
作者 赵金洲 任岚 +19 位作者 蒋廷学 胡东风 吴雷泽 吴建发 尹丛彬 李勇明 胡永全 林然 李小刚 彭瑀 沈骋 陈曦宇 尹庆 贾长贵 宋毅 王海涛 李远照 吴建军 曾斌 杜林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1-142,共22页
我国于2010年实施第一口页岩气井压裂,历经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的国家,实现了页岩气压裂技术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发展跨越,创建形成了适合于我国中浅层海相页岩气开发的压裂理论与技术体系。... 我国于2010年实施第一口页岩气井压裂,历经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的国家,实现了页岩气压裂技术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发展跨越,创建形成了适合于我国中浅层海相页岩气开发的压裂理论与技术体系。为了助推我国页岩气产量实现新的跃升,在梳理中美两国页岩气压裂技术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全面回顾了我国在页岩气压裂基础理论与优化设计方法、液体体系、压裂工具及工艺技术方面的发展历程与进展现状,总结了压裂甜点识别、缝网扩展模拟与调控、岩体水化与返排控制、缝网体积评价表征等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的研究成果;论述了滑溜水压裂液体系、少水或无水新型压裂液的研制与应用;评价了可钻复合桥塞、可溶性桥塞、大通径桥塞和套管固井滑套等分段压裂工具的发展与自主研发水平;阐述了现场工艺技术的实施状况,包括早期实施的常规分段分簇压裂到目前的“密簇”压裂、暂堵压裂等。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目前我国页岩气压裂技术面临的挑战,展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论认为,我国需要持续开展适合于国内深层—超深层海相页岩气、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压裂理论与技术方法攻关研究,以支撑和助推未来我国页岩气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页岩气 缝网压裂 压裂理论 压裂技术 液体与工具 深层—超深层海相页岩气 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气
下载PDF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页岩油气形成条件研究 被引量:57
8
作者 张善文 王永诗 +4 位作者 张林晔 李政 朱家俊 巩建强 郝运轻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55,63,共8页
通过大量地震、钻井、测井、矿物、地球化学、物性资料分析,认为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一段、沙三下和沙四上亚段页岩分布面积广,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Ⅰ—Ⅱ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分布范围宽,具备形成大量页岩油气的物质基础,三... 通过大量地震、钻井、测井、矿物、地球化学、物性资料分析,认为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一段、沙三下和沙四上亚段页岩分布面积广,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Ⅰ—Ⅱ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分布范围宽,具备形成大量页岩油气的物质基础,三套泥页岩全岩矿物组成中粘土矿物含量低,脆性矿物含量高,以碳酸盐含量为主,利于页岩油气的开采。页岩中压力系数高,各类微孔隙、微裂缝发育,从而容易形成网状的油气储存体系,利于页岩油气的保存。含油、水饱和度分析资料显示,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12上—13上层组页岩中具有较高的单位岩石含油气量,是页岩油气勘探的有利层段,其中的纹层状泥质灰岩是最有利的岩石类型,具有较好的页岩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古近系 陆相页岩 矿物组成 有机碳含量
下载PDF
陆相盆地含煤、油页岩和蒸发盐地层单元沉积演化 被引量:13
9
作者 许圣传 刘招君 +2 位作者 董清水 陈会军 柳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6-303,共8页
陆相盆地地层单元在沉积过程中往往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显示为地层单元的沉积相(岩相)组合、沉积建造、地层叠加样式和古生物群的渐进演化,对应着煤、油页岩和蒸发盐等经济矿产的潜在沉积。利用含煤、油页岩和蒸发盐特征性地层单元区... 陆相盆地地层单元在沉积过程中往往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显示为地层单元的沉积相(岩相)组合、沉积建造、地层叠加样式和古生物群的渐进演化,对应着煤、油页岩和蒸发盐等经济矿产的潜在沉积。利用含煤、油页岩和蒸发盐特征性地层单元区分辽宁抚顺盆地、河南桐柏盆地和美国绿河盆地充填演化过程中不同地层单元的差异和潜在经济矿产的沉积,并且这些地层单元的沉积演化受气候和构造的联合控制。气候和构造控制了进入盆地中沉积物与水体供给速率以及盆地潜在可容纳空间的变化,造成盆地充填在过补偿、平衡补偿和欠补偿状态之间演化,引起地层单元岩性组合、沉积建造和古生物群的改变,能够合理解释煤、油页岩和蒸发盐的沉积。此外,不同类型盆地中气候和构造条件的差异也可能引起煤、油页岩或者蒸发盐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盆地 油页岩 蒸发盐 地层单元 沉积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富集高产关键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浩 陆建林 +2 位作者 王保华 宋振响 李政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7-848,共12页
目前已发现的高产陆相页岩油藏类型以裂缝型和夹层型为主,高产页岩油藏一般具有非原位、短距离运聚特征,可流动性是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关键。根据油藏渗流力学和物质平衡方程,提出页岩油丰度是基础,流动性和渗透性是高产关键,短距离运聚... 目前已发现的高产陆相页岩油藏类型以裂缝型和夹层型为主,高产页岩油藏一般具有非原位、短距离运聚特征,可流动性是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关键。根据油藏渗流力学和物质平衡方程,提出页岩油丰度是基础,流动性和渗透性是高产关键,短距离运聚是富集重要条件。研究表明,滞留油丰度、成熟度、原油黏度(包括气油比)、薄夹层或裂缝以及异常压力是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其中滞留油丰度是资源基础,成熟度和原油黏度影响页岩油流动性,优势相、夹层和裂缝发育程度决定了泥页岩地层的渗透性,异常压力是动力条件。一般而言,中高成熟(Ro,0.9%~1.1%)的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区为页岩油富集的远景区,再叠合上述高产控制因素可知内斜坡、靠近内斜坡深洼区、洼中相对低势区(如洼中低幅背斜)一般是页岩油富集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富集因素 夹层 可流动性 渗流力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徐红卫 李贤庆 +4 位作者 祁帅 周宝刚 王哲 高文杰 陈金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8-337,共10页
为了评价陆相页岩气储层的储集空间和储气能力,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长9段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电子扫描显微镜、高压压汞、低温CO2和N2气体吸附等实验方法,对陆相页岩气储层孔隙类型特征、孔隙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为了评价陆相页岩气储层的储集空间和储气能力,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长9段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电子扫描显微镜、高压压汞、低温CO2和N2气体吸附等实验方法,对陆相页岩气储层孔隙类型特征、孔隙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延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陆相页岩发育多种类型微观孔隙,以粒间孔和粒内孔为主,少量晶间孔和溶蚀孔,有机质孔发育较少,为陆相页岩气赋存提供了储集空间;(2)延长组页岩中介孔(2~50 nm)贡献了其主要的孔容和比表面积,占总孔容的74.37%,占总比表面积的64.40%,且长9段页岩的总孔容和总比表面积均大于长7段页岩;(3)延长组页岩孔隙结构以狭缝型孔和板状孔为主,孔径主要分布在0.4~0.9 nm、3~25 nm和5~200μm区间段内,延长组页岩平均孔径为8.53 nm,且长7段页岩平均孔径大于长9段页岩;(4)页岩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及矿物成分含量共同影响着延长组页岩孔隙的发育,其中矿物成分含量是以介孔孔隙为主的延长组页岩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有机碳含量及成熟度的增加主要对页岩中微孔孔隙的发育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气储层 孔隙结构 孔隙类型 孔径分布 延长组页岩 延长探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 被引量:25
12
作者 孙莎莎 董大忠 +5 位作者 李育聪 王红岩 施振生 黄世伟 昌燕 拜文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4-135,共12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油气勘探过去主要聚焦在构造-裂缝型常规油气和介壳灰岩及砂岩致密油气上,为实现侏罗系油气重大新突破,思路需要向页岩油气转变。在分析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的分布、生烃、物性和保存等地质特征基础上,认为... 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油气勘探过去主要聚焦在构造-裂缝型常规油气和介壳灰岩及砂岩致密油气上,为实现侏罗系油气重大新突破,思路需要向页岩油气转变。在分析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的分布、生烃、物性和保存等地质特征基础上,认为大安寨段具备形成大规模页岩油气成藏地质特征,提出3项成藏控制因素。大安寨段二亚段暗色页岩作为页岩油气的供烃源岩,油气显示丰富,页岩厚度在20~80 m,整体分布面积广、厚度大、连续稳定,孔缝发育、物性好,处于中-高成熟热演化阶段,有区域性致密顶底板灰岩封闭的超压页岩油气藏。半深湖-深湖亚相、致密灰岩顶底板与高孔隙储层、中-高成熟热演化阶段这3项因素共同控制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油气的生成、储集和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条件 成藏控制因素 陆相页岩油气 大安寨段 自流井组 下侏罗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陆相层系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思路 被引量:16
13
作者 龙胜祥 肖开华 +4 位作者 李秀鹏 武晓玲 李宏涛 袁玉松 程喆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7,112-113,共8页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初新场等气田的发现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此后陆相层系勘探快速发展,呈现出全盆地砂岩气藏和页岩气藏兼顾的立体勘探格局。然而,该领域的天然气勘探开发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储层多但大都较薄、相变...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初新场等气田的发现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此后陆相层系勘探快速发展,呈现出全盆地砂岩气藏和页岩气藏兼顾的立体勘探格局。然而,该领域的天然气勘探开发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储层多但大都较薄、相变快,储层物性整体较差且非均质性强,气藏分布广但资源丰度一般较低,勘探效果好、储量巨大但开发动用效果不理想等。为此,深入研究了四川盆地陆相层系天然气成藏条件。结果认为:①四川盆地陆相层系发育3套烃源岩(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和侏罗系),烃源条件十分优越,烃源岩集中在川西、川东北和鄂西渝东等地区,初步计算四川盆地陆相层系生烃总量达550×1012 m3;②须家河组、侏罗系砂体发育,但在发育程度、物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着横向差异,成岩作用是导致各地区储层类型及物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③四川盆地陆相气藏为生储广泛接触、大面积集群式成藏,各气藏间无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气水界面,各层系各地区气藏成藏模式和控制因素均不同;④四川盆地陆相层系页岩气资源丰富,是下一步立体勘探的重要目标。进而提出了四川盆地陆相层系的勘探思路:应加大投入,砂岩油气与页岩气兼顾,以寻找和扩大油气生产阵地为目的,分"精细展开、甩开突破、超前准备"3个层次推进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工作。最后提出了发展非常规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加强三维解释和气藏精细刻画、按非常规思路开展工作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陆相层系 晚三叠世 侏罗纪 天然气成藏条件 砂岩气藏 页岩气 立体勘探
下载PDF
川东南焦石坝页岩气区现今地温场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春荣 饶松 +5 位作者 胡圣标 汪集旸 魏志红 黄庆球 胡东风 郭旭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7-627,共11页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区,关于盆地现今地温场的工作,前人已经做过一些研究.而对于近年来页岩气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川东南焦石坝地区,现今地温场的研究工作甚少.本文基于川东南高陡褶皱带焦石坝页岩气区新增的3口钻井的稳态测温...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区,关于盆地现今地温场的工作,前人已经做过一些研究.而对于近年来页岩气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川东南焦石坝地区,现今地温场的研究工作甚少.本文基于川东南高陡褶皱带焦石坝页岩气区新增的3口钻井的稳态测温数据和118块岩石样品热导率数据,计算了研究区的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制了研究区大地热流等值线图.结果表明,焦石坝页岩气区地温梯度介于24~34℃/km,大地热流值介于60~70mW·m^(-2)之间,与川中古隆起相似,属于地温高异常区.地温高异常缘于隆起区相对高的岩石热导率引起的浅部热流的重新分配.其次,与位于研究区东侧边界的齐岳山大断裂在燕山和喜山期的构造引起的热液活动有关.焦石坝页岩气区地温高异常对页岩气的解吸附速率具有促进作用,对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地温测量 岩石热导率 大地热流 焦石坝页岩气区
下载PDF
四川元坝地区大安寨段陆相细粒沉积岩储层物性特征及有利储集层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毅秀 吕品 +4 位作者 金科 郭芪恒 王欢 王昕尧 师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47,共9页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大安寨段陆相细粒沉积岩不同于盆地内其他地区,储层的物性差异较大,需对该区域目的层段细粒沉积岩储层物性特征开展研究。综合利用薄片观察、氦气法测孔渗、低温氮气吸附、扫描电镜及FIB等方法,对研究区岩石的物性特征...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大安寨段陆相细粒沉积岩不同于盆地内其他地区,储层的物性差异较大,需对该区域目的层段细粒沉积岩储层物性特征开展研究。综合利用薄片观察、氦气法测孔渗、低温氮气吸附、扫描电镜及FIB等方法,对研究区岩石的物性特征、储集空间、孔隙结构和渗透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细粒沉积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包括有机质孔、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黏土矿物间微孔和构造缝、页理缝、成岩收缩缝;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1.54 mD,属于特低孔低渗的孔缝型储层;细粒岩储层以微孔和介孔为主,孔径主要为3~7 nm;大二亚段富有机质页岩和介壳页岩是最有利的储集岩性,大安寨段下部和中部的富有机质细粒岩段为有利储集层段。储层特征分析有助于揭示大安寨段陆相特低孔低渗致密储层形成机理,也可为该类储层成因解剖与分布规律预测提供支撑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气 细粒沉积岩 储层物性特征 微孔隙 元坝地区 大安寨段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勘探评价若干问题评述 被引量:86
16
作者 王世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29,共17页
页岩油气开采被认为是自石油发现以来最重要的能源开发,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油气工业界在油气地质与工程方面所取得的最激动人心的技术成就。页岩油气的商业开采带来了一场世界性的革命,并已迅速波及国内,形成一股全民热潮。然而,无论从... 页岩油气开采被认为是自石油发现以来最重要的能源开发,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油气工业界在油气地质与工程方面所取得的最激动人心的技术成就。页岩油气的商业开采带来了一场世界性的革命,并已迅速波及国内,形成一股全民热潮。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要取得北美地区页岩气的成功都还有很长的艰难道路要走。自2009年开始页岩气钻探以来,中石油、中石化和壳牌中国在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勘探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也由此成为除北美地区之外唯一一个接入管网开始页岩气商业生产的国家。尽管目前国内的页岩气产量对整个天然气生产的贡献尚微不足道,但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对国内近年来页岩气勘探现状的分析,以及对页岩气热潮的冷静思考,揭示了目前页岩气勘探与评价认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指出在陆相页岩气和南方构造复杂区海相页岩气的勘探方面,以及在页岩气资源的评价认识与发展规划的制定方面,需要做更潜心、认真的研究与科学思考,既要重视页岩气发展的机遇,更要防范页岩气开采中的巨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页岩气 勘探开发 陆相 海相 含气页岩 商业开采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陆相页岩气层的CO_2压裂技术应用探讨 被引量:55
17
作者 王香增 吴金桥 张军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4-67,共4页
中国陆相页岩气资源潜力较大。与海相页岩相比,陆相页岩气层具有厚度薄、脆性矿物含量低、黏土矿物含量高、压力低等特点,海相页岩气的开发技术(特别是压裂技术)并不完全适用。为此,针对陆相页岩气层的储层特征和压裂改造难点,分析了CO... 中国陆相页岩气资源潜力较大。与海相页岩相比,陆相页岩气层具有厚度薄、脆性矿物含量低、黏土矿物含量高、压力低等特点,海相页岩气的开发技术(特别是压裂技术)并不完全适用。为此,针对陆相页岩气层的储层特征和压裂改造难点,分析了CO2泡沫压裂技术、CO2增能压裂技术和液态CO2压裂技术的特点,并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层开展了液态CO2压裂、CO2增能压裂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纯液态CO2在2.0m3/min排量下可压开长7段页岩气层,压后排液迅速,24h后即点火可燃;同时,CO2增能压裂能显著提高压裂液返排速度和返排率,缩短排液周期,有利于陆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此外,根据目前国内压裂设备和技术现状以及环保问题,提出了陆相页岩气层CO2压裂技术今后的应用和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陆相页岩 CO2增能压裂 液态CO2压裂 应用 试验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茂名油页岩沉积有机质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曹新星 宋之光 +1 位作者 李艳 王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3-252,共10页
基于海洋沉积确定的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约33.5 Ma)的气候过渡期是新生代全球性气候事件,但长期以来相关的陆相沉积记录研究则比较缺乏。本文对形成于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的茂名油柑窝组油页岩样品进行了有机质丰度、烃类组成、... 基于海洋沉积确定的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约33.5 Ma)的气候过渡期是新生代全球性气候事件,但长期以来相关的陆相沉积记录研究则比较缺乏。本文对形成于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的茂名油柑窝组油页岩样品进行了有机质丰度、烃类组成、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以期研究低纬度陆相沉积有机质对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过渡期(EOT)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埋藏较浅的上部层位样品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显著正偏,为-19.1‰^-25.9‰,平均值为-22.2‰;而下部层位样品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在-23.7‰^-30.2‰,平均值为-26.3‰。两个样品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之差在1.5‰~8.1‰,平均值之差为4.6‰。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的显著差异指示了EOT低纬度陆相古气候变化引起的陆相有机质响应,而这种响应与当时大气CO_2浓度和海洋温度降低导致的气候和植物群落变化密切相关,即可能存在着C_3植物向C_4植物的转化、C_4植物的迅速增加并最终导致沉积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大气CO_2浓度降低导致的大气CO_2碳同位素组成整体正偏的结果。很显然,进一步详细的连续剖面分析将对研究古近纪EOT低纬度陆相古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过渡期 低纬度陆相有机质 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 茂名油页岩
下载PDF
济阳坳陷超压和应力场对页岩油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包友书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5-588,共4页
为了探索济阳坳陷超压和应力场对页岩油富集的影响,文中研究了现今超压的发育特点、应力场特征和应力裂缝发育规律。研究表明:济阳坳陷现今超压主要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泥页岩生烃增压成因,页岩滞留烃富集段与自源超压段、次生孔隙发育段... 为了探索济阳坳陷超压和应力场对页岩油富集的影响,文中研究了现今超压的发育特点、应力场特征和应力裂缝发育规律。研究表明:济阳坳陷现今超压主要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泥页岩生烃增压成因,页岩滞留烃富集段与自源超压段、次生孔隙发育段有较好对应性。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由垂向应力转换为水平应力的起始深度为2 800 m,与页岩滞留烃大量富集的起始深度相对应。泥页岩岩心中可识别4类典型的水平应力为最大主应力成因的裂缝。济阳坳陷页岩油富集段应力场与流体压力耦合,有利于形成裂缝及微裂缝有效储集层,在局部应力集中带形成泥岩裂缝型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超压 地应力 裂缝 滞留烃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纪海陆过渡相含煤岩系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6
20
作者 邵龙义 杨致宇 +4 位作者 房超 王帅 顾娇杨 张文龙 鲁静 《中国煤炭地质》 2021年第10期1-10,共10页
为了查明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纪海陆过渡相含煤岩系页岩气的勘探潜力,对页岩层段的岩石类型、厚度展布、有机质丰度、热演化程度、有机质类型、储层特征及含气性特征等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沁水盆地页岩可划分出4种岩石类型,即灰黑色页岩... 为了查明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纪海陆过渡相含煤岩系页岩气的勘探潜力,对页岩层段的岩石类型、厚度展布、有机质丰度、热演化程度、有机质类型、储层特征及含气性特征等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沁水盆地页岩可划分出4种岩石类型,即灰黑色页岩、灰色页岩、炭质页岩及灰黑色粉砂岩,主要形成于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三角洲前缘、澙湖及潮坪。沁水盆地含煤岩系发育4套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自下而上分别是太2段、太1段、山2段及山1段,虽然单层厚度较小,但累计总厚度较大,平均总厚度在4~32m;TOC含量较高,测试页岩样品整体上为有效烃源岩,含量在1.5%以上的样品约占60%;页岩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在2.0%左右,说明有机质成熟度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处于较好的生气窗范围内;有机质类型整体上为III型,属于不利于生气型干酪根类型。沁水盆地页岩含气量在0.52~6.43m^(3)/t,平均为1.65m^(3)/t,已经达到工业开采的下限值。综合评价认为沁水盆地含煤岩系页岩层段具有一定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海陆过渡相 含煤岩系 勘探潜力 沁水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